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10篇

2018-04-20 21: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10篇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是一本由柯晗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一):作为标签、窥私借口逃避手段流行心理学,和真正的疗愈之路

  上半年写得昏天黑地写出了一本书。是原电子书《爱的病理解剖》构架上几乎全部重写的,整本除了两篇文章,都是新文,几乎没有在任何媒体公众号发过。

  书我自己认为介乎心理学科普和科学散文之间,而这篇文章是我为新书《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写的跋。大概代表了我对现代的心理学传播科普,及这本书目的的一些看法

  ———————————————————————————

  作为标签、窥私借口、逃避手段的流行心理学,和真正的疗愈之路

  ♦ ♦ ♦

  七八年前一个友人寄给我一本在日韩国人作家柳美里的散文集,名叫《私语词典》。那本小书很薄,包含几十篇字数在1000-1500字的短文。每篇都以一件物体或一件事为主题,讲述她自己关于此物的人生故事

  那是我第一次直面的“私写作”。她不像我们接触的许多充满青春气息的私写作那样,带有挥之不去的自我辩解或美化的嫌疑,在将自己作为写作主体过程中,柳美里冷淡惊人。《私语词典》就是她用这种冷淡的口吻写一系列日常事物,其中展开的故事却常叫人猝不及防。比如写印度纱这种布料,比如写印度纱这种布料,她写的是小学时被数学老师在补课时隔着印度纱的裙子抚摸下体。写乳房,则写体检时被男班主任公开取笑内陷乳头,和长大后观看妹妹裸体出演电影中袒露的平得几乎没有的乳房;写新年便当,在离婚父母家分别过新年,父亲家去得太晚,定的新年便当里的鲑鱼子已经腐烂了,父亲却固执地搅一搅吃了下去……等等。这些故事都没有结论,当然也没有任何目的,不做升华,也不做气氛烘托。现在想想,这种冷淡的笔法也可能是一种傲慢。而当时,它向我提示了一件珍贵真相。那就是人和写作的相处方式原来还可以像这样:通过写,毫不辩解地、极度地坦白自己。

  我翻来覆去地读了很多遍《私语词典》,那之后不久得到一个写专栏机会,便把《私语词典》的字典形式用在了当时那个专栏里。当时的我刚工作了五六年,有许多关于自身和世界意见困惑,也开始有了不能通过买买买、游玩和与朋友倾谈排解的忧郁。于是每期以一个困惑或令人忧郁的症状为题写作,试图借用理性排解困惑。这个专栏里的小文,就是现在这本书的雏形。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今年得到合适的出版机会。我自己也因为人轨迹变化,作为一个研究者,了解了更多来自理性世界的信息,于是重新编写了其中大部分,出版成这本书。

  现在看起来,这种主题加上心理学研究知识的行文,可能会被归类为科普书,但我自己并不这么看它。尽管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知识来讨论每个症状,但这些研究、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再回到柳美里的写作上。《私语词典》之后,我又陆续买了柳美里一个比较知名的私小说系列:《命》《生》《魂》《声》。整个系列讲述了她在30来岁时的人生和一个有妇之夫婚外恋,怀孕,期间和对方分手单身在前男友、剧作家东由多加的陪伴下生下孩子,之后早已身患癌症的东由多加死亡,她与孩子父亲为了给孩子上户籍的问题扯皮……生活看起来狼狈不堪,却又不可置疑地继续着。这样一套来起看充满“负能量”(一个当下流行的粗暴概念)的书,却深深慰藉和疗愈了当时被与日俱增疑惑焦虑折磨的我。

  读完这套书后的五六年,我经历了跳槽升职,从编辑行业转行到展览和心理咨询,再重回学术界走上研究之路,同时从事科普和写作等一系列人生变化。现在描述起来,似乎一切变化都很迅猛,但对我自己来说,却是个探寻自我疗愈最佳道路自然发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无论咨询技术艺术、工作流程,或科学,都只是一个帮助我探讨和疏离困惑的工具

  今天的人们已经能熟练地谈起心理学的一些经典概念,也养成了通过阅读流行心理学类文章的方式做为自我疗愈的手段(或许也这会把这本书作为其中的一种买回家)。但其中却存在一股极端错误趋势

  我在运营科普公众号的过程中,发现做为大量涉猎偏见和标签研究、力图提醒人们其弊端的心理学,在大众流行领域实际上是被当作“标签学”对待的——人们从大量知识、假说、叙述中给自己和他人寻找标签,为自己在世界中找到一个群体,借此为自己的行为倒推理由、去辩解,或堂而皇之地以心理学的名义枉测他人私生活,谓之为“分析”。这就是许多人使用流行心理学,甚至科学的方式。

  阅读是为了寻找理由,转发是为了声明态度和区分于他人,以至于科普文章不冠上张牙舞抓充满刻板印象智商优越感标题就无法获得阅读。而科学真正的思辨、怀疑开放精神,没有人关心

  这现状多么讽刺

  真正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并不能直接用于指导个体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一切关心人的思想,其真正内核精神,是学习如何坦白、暴露、直接地看自己。无论咨询技术、心理学名词和概念、统计数据还是研究结论,如果不在直面自己的前提下使用,就会像蒙眼走路,随心情需要依附于不同理论说法和数据,最终只能渐渐走进迷茫深处。

  无论在一些有限情境有效的咨询技术、还是由人类在严格控制实验环境下得到的观察结果、或是由目前存在限制的统计方法得出的统计结果,它们都只是工具,是一支手杖,而不是道路本身。真正的疗愈之路,大概就是像柳美里那样,即使可笑混乱荒唐、犯下无数错误,感到人生不可挽回,即使如此也要毫不畏惧地,几乎是恬不知耻地,坚持直面自己。

  写这篇文章前搜到柳美里的博客。她像个正儿八经的作家那样,每篇都写得很长。博客中已经自称有一家三口,当时未婚生下的婚外私生子16岁了。一家三口中的第三人是同居男友,比她小15岁,她在文章中有时称他为珍念,有时称时雨。还养了一只叫“由纪夫”的猫。看起来一切都过去了。

  像她那样活的话,不依靠心理学或别的什么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所以对我来说最好的是,读完这本书后,你发觉自己不需要这本书。

  ♦ ♦ ♦

  本文是为新书《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所作跋,书中收录版本跟此原本相比略有删减,标成灰色的部分就是删减修改的部分。其实只是一些十分平常世间生活和人性真相。距离我从编辑行业辞职过去7、8年,审查标准看起来却越来越严,写作和出版方都不容易。而我只是感到,当思想和生活被层层粉饰,要真正的直面自己大概也越来越难了吧。

  柯晗(微信公众号psykehan)

  去思考,去荒野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二):解读现代人的心理《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

  初读这本《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感觉应是一本枯燥的心理学书籍。实际上,在翻开这本书之后,你发现这是一本解读人的内在心理与外界社会沟通的分析书籍。这本书从人内心的本象开始写起,写内心可以解读的密码表象,比如人的食欲无法隐藏,写人内心表现出的一些彷徨忧虑。在此基础上,开始写人内心与外界社会的沟通,在世态变幻万千的情形下,人类如何做出千奇百怪的反映。在文章的结尾处,总结出了如何保持人内心的平静的方法,教人如何在内心与现实中保持平衡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错心灵鸡汤,通过不少现代人表现出来的心理扭曲,追本溯源,寻求本真,解析社会现状在人心理上的投射效果,总结出保持内心与现实平衡的良药全力推荐该书。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接受自我接受现实——评《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

  “在电脑上打出这行字的此刻,我在书稿截止日期过去一个月时哭着写书稿。”

  ——作者在《拖延症的真相》中如是说道。

  这种感觉非常能理解。回忆大学时期每每到了作业截止日期,与挑灯夜战的舍友相伴相随的那些时光岁月匆匆,时光如梭,改变的是年纪,不变的是那份拖延的情怀。无论人们如何去探究拖延的原因,去尝试研究解决拖延的行为,最终都会变成,该怎么样就怎样。

  就像被吃了霸王餐的老板、被小偷偷了钱的受害者、被……最终在民警的帮助下接受了现实一般,我们就学会接受现实就好了嘛!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就是这样一本书,与时下“教你如何重新做人”的教育题材作品不同,这是一本让人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然后去接受自我接受现实的作品。在时下鸡汤文盛行的时代,本书以其独特视角化作一股清流为我们在自我认知方面答疑解惑!

  作者柯晗,因其独特的名字曾经被人嘲笑被取外号叫“可汗”,在成长中她逐渐学会去接受这个名字,去接受自我,现今作为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认知神经学在读博士国家心理咨询师,知名女性和女权心理学科普作者,以其丰富心理学知识和独到而深刻见解,为我们带来了一堂亲切而科学的自我认知课。

  在《倾倒众生抑郁》中柯晗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抑郁症患病经历,在这篇文中,作者提到“目前抑郁症的病例基础公认的是脑内神经突触对神经递质血清素的接收功能低下也就是说抑郁症患者大脑确实存在器质性的改变,并不是单纯的‘想不开’或‘情绪不好’,也无法通过‘坚强点挺过去’‘放轻松想开点’达到治愈。”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抑郁症确实存在器质性病变,我几乎可以预见将来可以有一篇名为《你的大脑让你不快乐》的作品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而关于抑郁症这个话题,近来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我们以往对抑郁症的认知似乎仍然有失偏颇,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本身,其实多数时候一些亲友自以为是的关心话,对他们根本起不了作用,对他们来说也许学会去接受这份痛苦,能让他们活得更坦然一些吧。

  没错,活得更坦然一些!每个人都应该如此,也许你也会为了自己的名字不好听烦恼,或者因为自己孤独,究其根本是因为缺乏认同感,我们渴求被他人认同却忘记其实自己的认同胜过一切,接受自我接受现实,活出自己的样子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四):抓出名为“我”的鬼

  自己是谁?我是谁?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追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属性及其角色在无声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当然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在思考哲学问题,另外一种可能你患有了某种疾病,对自我认知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需要认清楚自己是谁。平时生活中我们真的不需要认识知识谁吗?物欲横流,心理性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对自我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是必要的《看自己》一篇篇阅读下来,总会遇到走心的。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五):大家都有病

  林亦霖

  很多年前朱德庸的漫画《大家都有病》风靡一时,漫画中那些看起来有点搞笑荒诞段子一一在我们生活中上演。原来,大家都有病。

  其实,若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不多。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点瑕疵。比如那外貌俊俏的小姑娘说不定爱吃臭豆腐,那彬彬有礼的俊少年爱半夜歌唱,对,那你熟识的热心大妈总爱家长里短……我们都是这样的人,多多少少带着点毛病,有着多多少少上帝的吻痕——瑕疵。

  有些人严重了,就由毛病成为了疾病。那爱吃臭豆腐的少女强迫家人吃,那半夜歌唱的俊少年夜半放音乐,那热心的大妈热心过了火,对人家指点点。这就是我们,都有点问题的自己。《看自己》就让我们看清了自己。

  书从三个章节让我们学会去认识自己:拥抱内在的小孩,于万千联系中认识自己,在自我和现实之间达成一个平衡。就像弗洛伊德曾说过的那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我,自我,超我。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里幽默的段子很多,所以读书的时候并不觉得是在看心理学的著作,反而像是听一位美女姐姐讲述她的经历、分享她的经验。时不时地爆笑语录,让人怀疑她是段子手。她在书中谈到进食恐惧症,细细想来我们都是那样的人,害怕孤独的人。无论多么坚强,在吃饭的时候总能卸下铠甲,一个人面对着再好的食物也难以下咽。我们在乎的不是东西,而是内心是否孤独。每个人的心都像巨大黑洞,在美食的面前总会被放大、再放大,一个人吃得再好再欢快,那孤独地心境久久难以徘徊。很多时候,大城市留住我们的不是那些繁华,而是那些和你一起打拼、和你一起吃饭的那些人。他们填补了你内心的黑洞,让你觉得温暖

  她谈及爱情的时候,颇有意思。她说爱情并不是匹配游戏。就像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人们给予不同的数字,数字最大的那对男女组合会是冠军。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彼此的数字是多少。本以为两个最大的数字会在一起,结果并非如此。理想化的模式并非能适用在每个人身上。那些大的数字就像拥有资产的人,不仅是外在的俊俏,更是良好的家境和收入,他们待价而沽,往往会错过很多人;资产很少的人,也常常心怀自卑,不敢追求。爱情这件东西,其实因人而异,并没有好的解释或方法,遇到喜欢的就去珍惜,遇到喜欢自己的更要珍惜。在珍惜中学会去爱,在爱中更加珍惜。

  书中的那些图片,暖暖的,就像漫画中的他们那样;有点荒诞,却颇为真实。所以,不要在为些小的毛病为难自己,学着去包容自己。你瞧,大家都有病。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六):现代人的心理亚健康该怎么办

  现代人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对正常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可是却会渐渐腐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到无形的压力和束缚。

  这本书中,剖析了很多常见的,不易被人察觉的心里问题和困境,让现代人在这些困境中得以解脱。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终有一天会以某种形式,将这些问题爆发出来。这本书就让我们在萌芽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重新塑造自己。

  就像书中说的,《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以扎实的心理学基础,融入温和的文学描述,温柔剖析心理亚健康状态,帮助读者了解到:世上有这么多的人,我们怀抱着各自的问题散落世上,成为璀璨人世中或明或暗的点,这才称为世间百态。

  我总是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别人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在我看来,都会有什么不友好的含义。在这本书中,就让我们化解这些对自己的压力和不自信。就像书中说的,即使我们也许一生无法分辨真正想要什么,也算不上失败。能拒绝那些令我们不舒服的他人眼光,感到自己强大豁达有力量,已经算很有勇气了。

  虽然现在已经处于婚姻阶段了。但是越来越明白男女之间的感情是需要经营的。恋爱到婚姻的选择是一种命运,更是一个心灵上的选择。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就像书中说的,这世间人人互相提防,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肯承认属于对方。好在人还可以恋爱,这样一来,起码有一个人确定属于你,爱恋你,在感情上全部或部分的依赖于你。人需要恋爱,以用来明白即使有缺点的自己也是可爱的。

  所以,珍惜自己,珍惜身边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成就更好的自己。这才是现代人应该实现的精神目标吧。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压力是一切现代症之源

  最近读了不少涉及心理的著作,初读这本心理咨询师的作品,仿佛看到了身边形形色色觉得“奇葩”的个体,原来他们是“生病”了,病的名字叫做“现代症”。

  作者侃侃而谈,读者时有共鸣,抑郁症、强迫症、自恋症……这些熟悉的名字分散在书中的角角落落,不觉得熟悉吗?感觉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影子,而这一切都是压力所致,有外在也有内在。

  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偏内向的人,我也曾经有过外向迷信,作者的观点很中肯,但是社交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与大多数职场人相关,虽然不想总盯着自己的弱点去看,但是很注重提升这一块倒是真的,比如多看看怎么说话怎么肢体动作的书。

  内向的人也多敏感,会在意很多别人忽略的东西,也容易有玻璃心,一般喜欢看心理学书籍的人可能多少都有这样的性格指示吧,看多了心理剖析会很熟悉地将自己的反应对话入座,唯有凡事看开一些,“健忘”一些,快乐才会多一些,这也是我读很多书的初衷。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八):【书评人俱乐部】了解自己,才能保护自我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有的时候这些事会困扰自己好几天,但是又不是什么大事,也不至于去看心理医生。这时你就需要一本能够解开心结的治愈书籍,自行去驱散这些困扰。在社会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因为总是有些人喜欢挑战别人的忍耐限度,这不是远离这些人就能解决的,所以需要从内而外地认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释放方法。

  我们之所以会因为某些问题而苦恼,正是因为我们把它们当作是“问题”了,这种扩大都是自己造成的。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其实这门学科很灵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心理学家。人们总说要谦虚,但是这种谦虚不代表软弱。在职场中员工难免会被领导无理由喷,我就是个实例,并且我还做了别人认为我不应该做的事。我是一个实习生,刚来这个公司两个月,就在昨天有一个正式的老员工在公司大群里说了一些有歧视意味的话,被我一语点明了。结果这个老员工就急了,因为被我一个新来的实习生给撅了,但是他有不占理,所以来了一句,年轻人什么都不懂。其实说到这我已经不说话了,不代表我软弱,是因为大家已经看到了理在谁的一边,不过这么做虽然我有理并揪出了恶人,但是我这只出头鸟也很危险,因为会被整个公司当作敌人。这件事我想了一宿也没想明白我到底这么做是对是错,于是到后来我干脆不想了。这也就呼应了书中所写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是一种自我保护心理,这么做会使人在工作中走得相对平稳,但是却永远都无法发光。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是彼得潘症候群,他们都想回到小时候,他们害怕长大。我有一个朋友是以另一种方式来体现的,他明明不爱学习,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为了不上班工作,于是考了研究生又去考博士,为了被录取,他选择了很多3流大学。其实这些都是不敢于面对的表现,他们觉得还不到时候去承受这些不该自己承受的事情,所以说很多90后连饭都不会做,这是很讽刺的一件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自理能力反而越来越差了。

  一切恐惧都来源于孤独,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虽然同类非常多,但是人心之间都隔着很多面墙,所以人总是在人多的时候感觉孤独无助,自己心里想的事情没人去倾诉,最后发展成心理疾病就真的来不及了。这些现代心理疾病,蔓延的趋势很迅速,如果想在受伤害的时候能够自我保护,那么就要开始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样才能下手去解决这些问题。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九):比起读书我更想跟柯晗聊聊天

  先提一嘴,带插画的书我都蛮喜欢

  读推荐的时候,简里里的一句话吸引了我,她说讲“心理”的时候,人们容易将精神和生理割裂开来-要么太生物,要么太精神。这句话简直太棒,这大概解释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一直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却一直读不下去心理学专业书籍的原因,而且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写出来的东西且不说好不好,如果大家不喜欢读,那会是一件非常打脸的事情。

  10骆以军在《我爱罗》中那个还留在昨夜的故事,我深有体会。曾经我在北京五道口实习,住在酒吧街附近的一个青旅,每天清晨路过酒吧街,看到地上一大片呕吐的痕迹,想着那群昨晚开着豪车来这里彻夜狂欢的人们,现在一定在蒙头大睡,而我已经踏上上班的路程,青春对我来说不再是挥霍,而是积累了。

  我大学最好的闺蜜,说她大学最大的成就就是克服了进食孤独恐惧。我有时觉得孤身一人坐在饭店中央,面对芸芸世界咽下一顿饭食,令人尴尬到嘴都张不开,那是因为我没有力气在众人面前多待一分钟了,更何况是吃一顿饭这么久。我会选择打包回家,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边吃边释放自己的负能量,不用担心表情管理,甚至不用担心吃相如何。但大多数时候只要心情没那么糟,我就觉得没什么,吃自己的呗。

  我对物的独特性追求表现在,大众趋之若鹜的东西我会莫名嫌弃,而更倾向于一些小众的东西,但当我身边的人开始效仿我的时候,我会很开心,因为我认为这是一种影响别人能力的体现。

  关于拖延症我无法否认,导师的deadline简直就是救世主,是推动我工作的一切动力。抢救?有什么好抢救的?需要抢救的,不是拖延症,是身为人类的我们对规律而高效的主动工作场景的过度幻想。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读后感(十):【书评人俱乐部】释然是一种慈悲

  也许是一种巧合,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刚巧开始读柳美里的《私语词典》。这两本如同喁喁低语的随笔集,给予一个困囿于迷茫的人来说,先是给予陪伴而后予以安慰。 在读过了太多学术性颇强的心理类书籍之后,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一种难得的舒适和放松。随着作者的笔触,许多生活中不曾留意的细枝末节都在这层层剖析中渐次展开。在文字间,不知不觉会发现一个不曾明晰过的自己。 以《进食孤独恐惧》为例,当我以为现代社会孤独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时,作者的文字让我回忆起我曾经也是这种恐惧的重度罹患者。不论是独自进食还是独自出门甚至去厕所,对我而言都不啻于一种灾难。它既关乎于我脆弱的自尊心,又反复印证了臆想中的无存在感的猜想。而最终令我“得救”的我是大学期间唯一的室友。正是她“别有用心”的鼓励令我觉得独来独往不再是一件可怕到无以复加的事儿,相反正因为一个人反而不知不觉加快了做事的效率。习惯成自然我也开始慢慢的享受这种生活的节奏和方式。 这似乎成就了两个人的解脱,然而现在想来,也许我从未曾从这种情绪中痊愈,在电子产品横行于世之后,我们的确不再需要与人为伴,手机、电脑取代了陪伴者的地位成了生活的主体。但是这掩饰不了作为独行侠的我们心灵深处对于与人温情交流的期冀和盼望。我们把午餐时间送给了电视剧,试想如果没有那些不知所云的电视剧,独自一人面对着对面空空荡荡的座位,我们会不会食不甘味呢?也许大部分的回答是肯定的。 中国人讲究合家团聚,而团聚大多时候体现在餐桌上。全家人围绕在餐桌旁,不在乎吃了什么,那种温暖而热烈的氛围赋予了食物不一样的意义。为了这样的一餐饭,漂泊在四面八方的游子们,不惜长途跋涉的赶回故土,只为了感受这一年一度的温暖时刻。这样的画面和情境被我们温和的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定义。那么当同样的情怀落到独自个体的一般生活化行为上,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想和想念的人一同分享一顿美好的晚餐,怎么就成了一种“病症”呢?平和的看待这种情绪行为之后,不论是独行还是共餐,相信我们心中都多了一分宁静和坦然。 再如《外向迷信》篇,由于职业的原因,我会接触到很多的求职者。很多分明是偏内省性格的人,偏偏要去从事销售、拓展等明显外拓性更强的工作,以求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从个人经验来看,这些人大多会败给自己的本性,几经周折失败后转而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是销售、拓展一类的工作只能对所谓的外向者敞开大门,而是这些盲目的求职者们从来没有直面自己、正视自己。他们鄙夷真正的自己,试图去逃离自己。而本性难以改变,既然如此,为何一定要和自己都本心背道而驰呢? 如作者所言你的一切不被主流价值认同的情绪反应一点错都没有。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需要从疾病中治愈,然而更多的人与这些疾病无缘。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所致的一些小小的不同于人的情绪、行为,称不上“病”需要大费周章的治疗。它们只是和喜怒哀乐一样的一种情绪变化,如果暂不能开释,那么不如“背上它走上一段路”,将它看作生命中的一部分,与之和平相处,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与自己和解。也许这才是幸福秘诀的精华所在。 如开篇推荐中所云,本书是一本幸福生活的指南。如果以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话,我想这个词可以是释然。将自己从重压下解脱释然,这是对自己的慈悲。也正是作者落笔这本书的心意所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