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1 20: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精选10篇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是一本由沈熹微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一):纵使朝九晚五,也要寻找生活中美好

  杭州,微凉,朝九晚不定。

  1、

  步入社会已经一年多了,从实习到转正,褪去学生的最后青涩,脸上有的是写字楼小白领的平淡,这样的平淡,也从走出校园开始

  校园的生活学生会社团恋爱比赛、旅行、唱歌、舞蹈

  写字楼的生活,工作。再没有什么了。除了偶尔与同事聚会,难得的部门出行。

  每天步行的来回三公里,耳机里传出的是几年前的歌单,和来来往往忙于生计的所有人擦肩而过香水味道刺鼻,混杂着手抓饼的咸味,空气里都是现实气味

  似乎就是这样了,异地的拼搏,生活终将归于平淡,在公司出租屋之间的来回,活成了公式

  2、

  收到这本书是在国庆假期。

  没有安排出行计划,待在出租屋,面对着笔记本处理工作,空闲时候刷着冗长的美剧,到点了简单的做一份餐食,而后继续窝回沙发

  一本书,记录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而,却没有让人觉得,这是无趣繁琐的生活,相反的,似乎生活中,处处都充斥着美好的东西

  曾经自己,对于交通工具,没有厌恶,反而觉得是很值得回味的东西。

  夜晚,332从城区开往郊区的学校习惯坐在后方第二排右边靠窗的位置,戴着耳机,能看到晚间加班拖着疲惫身体西装不齐的上班族,一手拉着吊环,一手低头玩弄着手机;能看到编织袋水桶大包围绕着的民工,似乎是刚下绿皮火车,辗转着到郊外的建筑区,褶皱的脸上,目光是对新生活的期待,不时左顾右盼,又挪挪自己的行李,生怕挡着城里人们的脚步;也有在外嗨完回校的女生穿着清凉,脸上浓妆,和旁边的人讨论今晚被几个人搭讪要了微信号。车窗外,不顾红灯疾驶而过的电动车,大型机器移动着高架的身躯,用暂时的拥堵来换取未来四通八达的陆上交通;忙碌的网约车司机方向盘边放置着多个手机,不停地换手接着电话

  一个小时公车,耳机里变换过两打歌,周遭也从喧闹繁华走向静谧荒凉

  3、

  生活节奏的加速,两倍甚至于指数增加倍数于原来的生活,也让自己变得庸碌。

  和书中说的一样,太多时候,丢失了童年,丢失了童真,向世界低头,把自己武装,假装自己对一切都无所谓,假装自己经历过一切,熟悉一切,对于新奇事物,不再有小时候惊喜,眼里不再有光,而是和所有人一样,露出的都是不屑。不屑飞机飞上天空,西方天空火烧云如小学课本那样炽烈;不屑于高铁穿越隧道山川,眼里尽收大自然美丽;不屑于遇到一首好歌,一盘好吃食物,心里是甜蜜,想与人分享,而只是点两下手机,发个朋友圈,彰显自己过的还不错

  是时候该改变现状了。朝九晚五,朝九晚六,朝九晚不定,都是不可掌控的那部分生活。

  那剩下的时间呢,你可以选择自颓,可以选择快步走过身边的一切而不驻足,也可以选择放慢脚步,回忆过去的那个自己,回忆记忆里的童真,寻觅当下,再平凡的事物,一草一木,一人一景,发现其中的美好,给生活增色,给心界拓疆。

  去找时间线里的人,去喝杯酒,去谈个心,说几句过往,寒几暄当下。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二):【自序】灵魂飞行——沈熹微

  这天上午精神不错,在露台上为多肉植物分家,整个夏天阳光雨露过后,它们长势惊人,很难相信,我几乎没加以任何照顾

  有个朋友说,你很会养花。偷笑,假如一年拍几次茶花米兰杜鹃上传社交网络就算会养花,我的那些真正精通植物并且与之长期共处的朋友们一定都是花仙子

  事实上我不只不会养花,将时针拨回去十年,我甚至对花花草草没有兴趣田野麦子黄了,石阶缝里生了绿苔,这样的事,我不在乎。

  我不是这本书里所写的,一个从始至终富有情怀的人。

  十几年前我是什么样子呢?烫着生平唯一一次的栗色爆米花发型,涂黑指甲油,听摇滚乐,写矫情青春疼痛文学……不是喜欢,而是那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少有事物能带来笃定持久快乐

  佝偻着腰去挖土,笨拙地将白牡丹观音莲分成四盆,泥土干了,用小勺子碾碎,漫无边际地想着,接下来可以再养点微型水草,小景观好看,又不至于繁重得难以打理……就在这个时候,一束阳光穿过云的罅隙落到我的手臂上,暖暖的,有点痒。我愣愣神,知道有些类似礼物的东西到来了。

  不是我在料理植物,而是植物在料理我。

  培土,拔草,浇水,晒阳光。不是别的,是我的心。

  生活并不总有选择,更多时候,它将世界的某一部分推到我们面前。有时粗暴直接,有时绵长温柔。与之相互认识彼此接纳的时间里,往往懵懂不自知,需要长久陪伴考验突如其来的醒悟。

  真是一朵花开的心情

  写这些文字过程,就像一种艰难的寻求。经常发乎一念之间,于是需要拼命钻探,极尽所能地利用我有限人生经验和情怀,使其尽量真实动人,且不至于寒酸。

  它们大多数出自我的一份专栏可想而知,每隔一周我就必须花时间来思索、找出危机四伏狼狈生活里琐细的美好,接着修饰它,自圆其说。所以难免有些牵强,带着不可能忽视的“表演痕迹,像一张收拾得过分整齐桌子,让人不得不怀疑抽屉里掖着多少汤汤水水残羹冷炙。

  偶尔写得很费力。尤其当命运一再展示狰狞面目,如浪头一个接一个肆虐扑来,这些粉饰太平的小方块就像超市货架上廉价的浓汤宝,显得多么轻飘虚伪负责任。我讨厌不诚实,因为意味怯懦,意味着不敢直面和坦承生活中最不鲜见的绝望阴影。可是这样纠结好吗?连通俗歌曲都会唱:“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所以其实还是有选择。

  选择看见美好的,忽略丑陋的。

  选择记录愉悦的,收起糟心的。

  择出更为理想的部分,擦拭干净,摆上生活的台面,对我而言,一开始是整理自己的仪式,能够从中获得让人生赖以为继的尊严价值感,以及某种必要心理平衡。渐渐地,当我真正开始融入,其间恩慈便如这午后的阳光,突然绽放清晰明亮

  朋友丹鸿这样写我:“想起她拍了那么多晨昏的天空,喜悦花朵,就明白了这些画面的暂留是对疲劳的宽释,而之间是行走。”

  我只想说,从微小地方去找生命的喜悦,肉身沉重,灵魂飞行。

  2015年8月5日凌晨

  于昆明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三):时光荏苒,往昔不在

  生活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色彩斑斓,有人说是一杯酒,散发迷人醇香,我认为生活是一杯苦涩的茶,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所品的茶味道也不尽相同,封面副标则是这么说:“为粗糙的生活,填上丢失的全部细节,”略带伤感而又带着希望,我想这与沈熹微的生活有关

  沈熹微16岁时患有严重关节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呆在房间里,生活也是枯燥的睡觉、吃饭、医院反复循环,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沈熹微看了一些书,对她来说,书籍是唯一的消遣,文字最初给她营造了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在病痛下,生活的想象一点一点的被现实所挤压,大多数时间,倾诉对象只有自己,利用文字自己与自己对话,于是下意识的跑到了文字的世界当中,那个世界里,她是健康的,肆意奔跑,放纵自己!16岁至大学,大学至走上社会,都在病痛中徘徊,2008年的时候,连续转院,一共收到三张病危通知书,血红蛋白跌倒常人零头,医生说能活下来是个奇迹。这里,不得不佩服沈熹微的坚强毅力文人笔轻,但绝不轻易向命运妥协,这是个要强女子拥有柔软内心坚硬骨头!看着她的文字,完全想不到这是一个在病痛中挣扎的女子。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消失的不是沈熹微,消失的是她的生活,而书中所记录的她之前所缺失琐碎生活,她手中的笔很细腻,简单的文字中流露出真实的情感,没有小四的华丽,没有韩寒犀利,也不似网文一般的夸张,就如我开头所言,是一杯茶,我品出来的是苦涩,而她则是淡淡的清香,在喧嚣城市中,给人以平静之感。

  可能是生活背景原因,独处与内向,她的文字给人孤独之感。出行与写字,给了她另外一重生活的意义,仿佛如此,才会有另外的自己在身体里蠢蠢欲动。如艾小羊所言,这不只是描述生活的文字,更是整理生活。沈熹微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命运惊涛骇浪中,创造了一份独属于她的狭小却难得的平静。

  生活是什么?它是我们每个人倾尽一生,交出的试卷,它没有标准答案,当坑坑洼洼无法抗拒是,应如沈熹微在书中所说:“选择看见美好的,忽略丑陋的;选择记录愉悦的,收起糟心的”。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四):【拾光书屋(书评)】 生活处处有惊喜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纪伯伦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有特意的去百度了“沈熹微”这三个字,在我之前的印象里,隐隐约约的听见其他人提起过这个名字,就是记忆不太深。百度词条给的资料很简单,不光如此,她的梦想也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个海员,然后在僻静冷清的地方度过余生

  开头有一段对话:她问,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说,写出不让自己羞愧的文字。

  她说你谦虚了。

  没有,只是对自己诚实。 我说,又问,那你呢?

  她一如既往犹豫着,答道,可以说有理想,也可以说没有。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人们总是在不停的奔跑,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努力。或许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独自拼搏;你会有委屈,会有想放弃念头,可是当你想到你的目标,你就会一边想着放弃,一边还是努力的奔跑,只因为那是你的梦想 啊。

  因为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以至于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看看周围的风景。每当自己的朋友圈更新出的动态是:某某某发的照片,然后又说道去哪哪玩了。就会在心里默默想着等有时间我也要去看看,可这个等有时间,就有可能是一个无期限约定,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没时间。

  都说,一生没有一次疯狂的旅行,又怎么算得上年轻过。所以我也曾经打扮的自以为招摇,坐上火车漫无目的的出走,我去过很多地方,听过的,没听过的,大城市,小乡村熙熙攘攘街道,毫无人烟的古迹,那时候的我以为这就是旅行,我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了,我的青春足够张扬,足够特立独行,足够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实呢,我见过许多,也忘记更多,我不知道哪里是喜欢的,哪里是值得驻足观看的,我只想多去一个地方,就能证明一点什么。所幸,我慢慢长大了,有些道理并不怕知道的太晚,没有走岔过路,又怎么好更珍惜现在,原来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得到过多少,而是我还能保留多少。

  有山水处皆有情,沈熹微的笔锋依旧细腻而不煽情,却能够刺穿我心。理想是什么,很虚无缥缈的物什,有过许多冲动,但那并不算是理想。当我见她写父母,写亲友,写做一桌丰盛饭菜,写养一盆即将开的花,那一刻我仿佛了解,我所期待的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身边。

  过多的洒鸡汤并不是她所爱的,整本书下来她也没有一丝一毫用一种过来人语气去告诫的意思。理想可以空洞,也可以具象,可以庞大,也可以渺小,总归都是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从不钟情与人交流心得,因为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将要走的路也会不同,理想没什么好分享,倒是我挺想和你分享我得到之后的快乐,因为那是可见的,具体的,那是提醒每一个人只要你用心爱生活,生活也将用心爱你的。

  我想沈熹微是让读书的人也能体会她的快乐,那样就足够了。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五):心中开出一朵花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寻找希望的缺口。却在惊醒时,瞥见绝美的阳光。” —— 几米 十一期间,没有出去看人山人海,一个人窝在家里,拾掇着阳台的花花草草,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时间。秋天正是多肉美的季节,前一天还在开心昼夜温差让多肉上色了,今天就发现叶子上被玄灰蝶下了卵。赶紧挨个拿镊子捏下来。生活就是这样,开心的时候总会给你加点料,好似提醒你一般。处理完,已经是下午,随手拿起桌子上刚刚到的这本书,窝在沙发上看了起来。 读这本书的感觉更多像是认识了一个久违的朋友,生活的点滴都在文字中娓娓道来,像是交谈、像是倾诉。一个个的故事没有矫情的呻吟,也没有洒狗血般的戏剧冲突,就好像只是在记录一些生活中我也曾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儿。第一次养的多肉开花,拿起手机拍照发了朋友圈,朋友A小姐说,好羡慕你,我都没有时间照顾花花草草,有一天我也跟你一起养啊~我默默地回复好,春天,多肉叶插了不少,联系A小姐,问她要不要多肉小苗,A小姐意外我还记得这个约定,她说最近没时间弄这些花花草草。知道有一天,A小姐来我家玩,惊讶地说,你什么时候养了这么多?得花费多少时间照顾啊?我笑笑,其实如果喜欢,你就不会在乎占用了你多少时间,甚至不会去记得花了多少时间,谁会去计算呢?就像熹微文字里说的,人总得有点梦想,有点爱好,这样生活才有了那么点意思。谁的生活能一帆风顺?你羡慕的人在你没看到的时候,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不会一一告诉你。有的时候做不想做的事儿,只是因为想一直做着自己讨厌的事儿罢了。改变生活状态确实不那么容易,但是因为不容易,就要一直郁郁寡欢,每天抱怨着自己的生活,艳羡着别人的生活吗?这些真的对你有什么好处么?快不快乐,其实是看你到底是放大不幸,还是放大幸福。 阅读一个人的文字,有时候就好像走近了一个人。这个人可能你无法在现实中结识,但是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作者眼中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也有着伤痛,有着无能为力的无助,但是,作者就这样用温暖却不过分热情的语言,记录着生活的点滴。熹微是如此爱生活的一个人,不论是偶尔吃到的美食,还是偶然间遇到的人,甚至有些苦涩的往事都被她“小心翼翼”地记录在文字里。然而根很多温婉的女子写的文章不一样,熹微的文字并不鸡汤,反而有很接地气的一面,有着自己的感触,而不是一味喊口号似的告诉你要健康向上。正式因为如此,这样的文字更能打动我,就像朋友间的聊天,交换着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为有你,我看到了我不曾发现或被我忽略的生活琐碎,像心中开了一朵花般宁静温暖。 倔强却不乏温柔,还有那么点个性便是从文字中对熹微的认识,越发的好奇作者现实中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好在网络发达,我找到了作者熹微的微博,也看到了这个书中的“老朋友”的庐山真面目,如此羸弱的女子却能写出这么温暖而坚强的文字,实在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也明白了平静生活背后的波涛汹涌。熹微在自序写道“选择看见美好的,忽略丑陋的。选择纪录愉悦的,收起糟心的。”她就是这么做的,才让我们看到了天空下明媚的她,希望一直都有她的消息。 11月8日更: 附上多肉近照给熹微姐姐看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六):那段曾经的青葱岁月

  沈熹微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并不算陌生。在我当年曾经苦苦追买的那几本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她的名字。

  《花溪》、《南风》、《女报时尚》……都是在当时小资文化盛行之时,销量极佳的女性刊物。可是随着网络的兴起,纸媒的没落,当年的这些热门杂志也都渐渐没落或转型,慢慢的被人们淡忘掉,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记忆中她的文字安静、平淡,没有什么波涛汹涌的复杂情节,也没有唯美华丽的空洞词藻,有的只是一般都市男女的纯真与深情,偶尔透露着一份失意时的惆怅与沧桑。

  如今时隔多年,再次看到这个名字,却是在这本名为《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的书中。书的内容由一篇篇的小短文组成,叙述了作者一些生活中关于友情、亲情、家长里短、周围人群、身边事物的各类细细碎碎的故事。

  这是一本记录作者多年生活的笔记,偶尔间,你会看到几位曾经在《花溪》等杂志上出现的一些写手的名字,他们会在不经意间客串于这些文字中,让你不由的被激起当年看那些写手文字的回忆。

  于作者,这本书是一纸生活的记录,一份生活的回忆,于我们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生活过往的记录与寻找?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此时的我们正处于一份尴尬的年龄。青春的尾巴悄然已逝,中年危机即将到来。职场、家庭、父母、儿女等各种纷纷扰扰不断侵袭我们曾经单纯幼稚的心,当初想都不曾想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父母渐渐老去,儿女一天天的成长,而我们则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中渐渐变得世故圆滑,成熟稳重。这也许就叫做青春的成长,就叫做年华逐渐而逝。

  但是在我们的心底,还是留有那一份美好的时光回忆,以及对当初理想生活的向往。

  那段曾经年少的青葱岁月,那份初入社会的无畏与迷茫,那个热情而又懵懂的我们,都能在这本书寻找到点点的回忆痕迹。

  我们同此书的作者一样,在成长,在回忆。

  三百页左右的书,不算太厚也不算太薄。如果你的阅读速度够快的话,一个晚上就可以翻阅完毕。但是那份曾经的岁月并不是一个晚上就能够读完的。

  挑一个阳光明媚,不用上班的下午,躲开纷扰复杂的工作,丢掉那一堆繁杂闹心的家务,暂时忘记所有的一切麻烦。泡一壶清茶,选一张好听的专辑,在沙发上找一个位置用最舒适的方式坐下。翻开这本《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放慢你的阅读速度,让自己的心宁静下来。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看,细细品,与作者一起回忆曾经的那段岁月。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七):【拾光书屋(书评)】在人群中聆听自己的内心

  文:薇薇爱阅读

  喜欢上阅读还是从闺女三岁多开始的,孩子开始接触书籍有绘本,有故事书, 有图画书。 当时跟着公益阅读推广的大V 一起读, 是想给孩子读更多的书, 同时也算做是一种亲子互动的过程了。 长久以来其实一直希望身边能有跟我一样喜欢阅读的朋友, 后来发了一段朋友圈晒书之后,各种羡慕你怎么有那么多时间看书的, 我怎么就看不下去的人却有很多, 时间久了也渐渐的习惯了, 想找一个大学时代一起去自习室背单词的人都不那么容易,对于读书这种需要安静的进行的更加不能奢望太多。

  相对于阅读时候的安静,平时的我也是一个很安静的人, 生活的喧哗的城市里, 却总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就那么待着, 比起喜欢逛街,喜欢KTV , 我着实算是个另类了。

  朋友跟我说起, 怎么我就不能安心的看书呢? 我无从回答,其实我也不是一直那么安静的看书的, 要考试的时间里为了应付考试,多么的闹腾的环境也要拿出本子来看看单词。 以至于后来随身带着一本书成了一种习惯, 等车的时候, 排队的时候, 都能拿出来看一些,一方面安抚一下我焦急等待的心情, 一方面也是期待着赶紧看到后面的内容。

  作者用着安静的笔触给大家讲述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想。 在讲白发的那篇文里, 我也悄悄的在自己随身的笔记本上写着三七粉,金银花这些。记得闺女跟我说的, 妈妈我不想让你变老, 我长大了你就变老了,孩子小小的愿望, 我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她, 只告诉她, 我不会老那么快的, 你长大了的时候, 我也不会老的。 还能跟着你一起玩呢, (PS 如果那时侯代沟不那么大的话) 。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看养生的书, 因为岁月在人们身上体现的衰老的最明显的就是头发了,我看到不错的养生方面的书就拿回去给妈妈看看, 这本书不错, 那个写的也挺好。 对于中医学虽然崇拜但是了解的太少。 于是闷头仔细的看着那些书, 有些有益于身体的,也在慢慢的自己改变着。 只是不想骗孩子,她长大了,我至少不会有太多需要麻烦她的。 父母之于子女多是这种心情,子女对于父母却是希望爸妈不要老。

  生活中的很多,有的用照片留下印象,像几年前网上传的大萌子的照片一样,十几年的时间,每年在同一个地方照一张照片。 如同时间一样, 在我们身边匆匆的流淌着,回头看过去的时候,心里总是无数感慨。

  同样用文字记录下来, 写在字里行间的也是对身边的人事物的真感情。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八):微小之处寻找生命的喜悦

  对书本的喜爱,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像小时候的那个叶公,喜欢龙,可是当龙真正的来到身边却害怕得躲避不及。对于书本,我总是容易被或独特或简约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再加上那打动人心的简介,于是就有了想立刻拥有它的欲望。可是书本一到手中,却开始懒筋发作,想着总有一天我会读完它的,然后就一直搁着搁着。也许用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并不太合适,可能用“书非借不能读也”更合适一些。

  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沈熹微的《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就是这样一本先以其外貌打动我的书。但是我却不害怕拖到哪一天就看不完它了,因为它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一篇篇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小体悟组合而成的生活小集子。

  观其独特的书名“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看着有一种“心有戚戚焉”之感。处在浮华之世,忙于生计而奔波的我们,有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呆着,与这拥挤熙攘的人群隔绝。再看封面设计,非常普通透明的两个玻璃瓶配以两枝果叶,瓶子底部安放着蜻蜓与花猫。简约清雅中又不经意营造了一种自然之美。让人无端猜测作者定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却又温婉细致的女子。随手翻了翻二百多页的书,发现非常厚实,相对于普通纸张而言,二百多页委实不算厚实。可这本书拿在手里,却给人以三四百页的厚度之感。用手仔细搓了搓,是真实的厚度而不是错觉,此书给人一种非常明确的纸质感,精细感。细节之处见真章,从书封面的装帧以及内页纸张的厚实度,都能看出来作者及出版社对待这本书认真的态度。

  以上只是对此书的相对比较粗浅的观感,就内容而言,我依旧循了平日的习惯,去看作者的自序。从自序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心思细腻而敏感的女子,不管面对的是来自生活的馈赠,还是来自生活的粗暴,用作者的话来说,她选择的是“看见美好的,忽略丑陋的。记录愉悦的,收起糟心的。”将生活中体悟到的,“择出理想的部分,擦拭干净,摆上生活的台面。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生活的美好中,不但将美好的带给读者,同时也让作者自己的心情像阳光一样绽放,清晰而明亮。”

  于是我懂得了这是一本从生活“细微之处去寻找生命喜悦”之书,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的肉身不可避免地沉重,但我们别忘了少时的梦想,揣着梦想,让自己的灵魂保持飞行。

  这是一本来自作者对生活点点滴滴细致观察与体悟的散文,相对于浮躁的我们来说,也是一碗能够暂时安放灵魂的清淡而不浓腻的鸡汤。跟随着她,我们可以停下脚步,去细致观察一下周遭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有生计,还有自然之美,还有人伦之美。

  用一句比较老套的话作总结:生活不止于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九):《在人群的消失的日子》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会是怎样的,我的理解是归隐山林。如果在古代,归隐山林可能就真的是去深山老林里面不和外世有啥联系,如同《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但是,在这个手机电脑发达的时代,在人群中消失也就如同废话一样。你去一个没有信号,没有电灯,甚至连交通都不发达的地方你能忍受地了几天。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明白,消失并不代表要去别人都不知道的地方生活,或者去什么鬼的深山老林里去过日子。

  看到不重要的扔了吧~其实很想这么做来着,但是我又忽然觉得这个东西好棒,或者是很久很久以前的记忆之门被打开了,然后就觉得很满足,这个东西不能扔,然后然后很多没用的东西就留了下来,但是我没有作者朋友辣么土豪,我的收藏品都是十几块钱能买到的,几毛钱的东西。后来我们家搬家了,因为我的东西太多,再加上我没有回家【当时高中住校】我妈把我那些收集了五年的东西给扔了,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读后感(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在繁忙的尘世中寻找我们丢失的纯与真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里被很多个小小的复杂的、难以名状的小情绪填满。自从我所在的城市进入秋分线以后,带着一丝凉意的秋风扑面而来,每一个过往的行人都裹紧大衣,行色匆匆去想自己的目的地。仿佛一夜枯黄的梧桐树叶也都纷纷在秋风中摇曳着翩翩落下。自来水的温度开始有刺骨的冰凉。路上的一对情侣依偎着走在街上,女孩打了一个喷嚏,把头埋进男友的肩膀里。无数个夜里我辗转反侧,望向窗外的月亮,抑或是月亮旁边流动的云彩。对着一台正在开机的电脑中的自己的脸发呆,那张毫无生气,没有表情,严肃的又有点刻薄的脸。我可以把那一片梧桐树叶亲吻地面的声音,自来水中彻骨的温度,恋人们拥吻时的眼神,以及被一片云彩遮住了月亮时我做了一个关于你的梦。所有让我突然觉得寂寞的这些,通通告诉你。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从你那里收到的那些爱与温暖,大或小,记得或遗忘,都聚集在我合拢的掌心里,发出温柔的光。

  沈熹微的笔触很细,细到极致。她记录下她的生活中的琐碎,串联起过去,并有感而发。在她的文字里我窥见了自己,那个有着敏感细腻的内心,多愁善感的自己。这一类生活散文随笔,可以说这本书很出色,令人惊喜。沈熹微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平淡简单的文字,没有过多花哨文采的修饰,字里行间流露的最真实的情感——仔细品来,却像淡茶一般有着人生哲味。这样的文字正好有着我所喜欢的温度,她的文字既不像那些那些网红作家的刻意是非与枯燥浮夸,也不像那些刚踏入社会的90后富人子弟的生活随笔写的都是年轻人无聊的故事。她的文字有一种令人心静的力量,你可以看见,她有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她在繁华的城市生活里有着真正的内心的安宁。这样平淡如流水的文字不仅让人阅读时心静下来,流淌在文字间真挚的情感也能勾起读者的共鸣。

  书里的很多细节令我感动,更多的是感同身受的心境和感觉。书中有一段疼爱母亲的文字:作者母亲不喜欢吃零食,是因为小时侯在幼稚园儿童节跳舞得了几块糖,回家路上吃了几块,外婆见到老师发的糖少了一半,便生气地一脚踹过去。(因为家中姊妹太多,外婆想均分糖果)作者说:“每当我想到小小的母亲兴高采烈的回家,被当头一脚踢晕在石板路上,永远那么心疼。好想穿过时光去保护那个小女孩,让她这一生的滋味,甜不缺席。”这句话不禁令我鼻子一酸,红了眼眶——更多的我想起我小时候我的母亲跟我讲述过类似的故事,真正长大的那一刻是从理解母亲开始的,当你想要体恤母亲,想要努力保护这一辈子最爱你的女人时,那一刻母亲的脸上却多了很多时光的痕迹。这样细腻、敏感的文字里,我总是时刻窥见自己的影子。作者是个怀旧的人,在这些生活日常的琐碎文字里,她总能找到过去的影子,带着淡淡的乡愁一般的怅惘去怀念过去的味道,甜而不伤。

  她的文字也是孤独的。她把她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也都记录了下来。她更在乎的应该是旅途上的心情,在巴黎兜兜转转,短暂的停留又启程,如此真实亦如此孤独。她的感悟又是那样的富有哲味:“就像半生的忙忙碌碌或许是为了给老来的闲适做铺垫那样,生活中只有苦闷与落寞,比如飞机延误时漫长又漫长的等待,又比如独处异乡时疼痛寒冷的孤独,我总以为,那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体会何谓幸福。”在巴黎的奥赛美术馆,却心生落寞的想起另一个人,异乡的孤独感瞬间升起:“亲爱的夏,如果你在就好了。真的。多想与你谈谈此刻的心情,倾吐倾吐我的震撼和喜悦,将你拉到高更的塔希提妇女画像前,问问你是否和我一样,看见高更从六便士的生活中叛逃,经过漫长的艺术之路的流浪,干荒岛上,他终于获得怎样一种月光般的平静,亲爱的夏,就是那个瞬间,我居然发现落寞的真相,因而异常空虚,世上这样多美好的东西,倘若无人分享,永远只在个人内心发生海啸,该有多遗憾。”她的每一种情绪,每一次有感而发,都是那么真实,有感而发,不娇柔不做作,还原生活中最初的本质。

  每篇文章里的小情绪,每一件琐碎日子里的温暖,都在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款款而来。我想,宁静地热爱着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细节,或许,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简单微小的幸福。这样平淡细腻的文字,隐藏着生活中的美好。或许,一直是我们生活的太匆匆,一直都忘记了停下脚步,驻留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细细体会每一种最真实的姿态和生活的味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