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雍正帝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雍正帝读后感10篇

2018-04-24 21: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雍正帝读后感10篇

  《雍正帝》是一本由[日] 宫崎市定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雍正帝》读后感(一):读雍正帝后小记

  说起清世宗雍正帝胤禛,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如林汉达那本《上下五千年》里这样刻画的:“雍正帝是一个残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统治下,文字狱也更多更严重。最出名的是吕留良事件。”但是在本书作者宫崎市定先生看来,雍正帝的统治时间不过十三年,但正是这十三年奠定了清朝国内的基础。雍正帝的才品在清朝首屈一指,其父康熙帝和其子乾隆帝亦难以望其项背。本书是作者通读《雍正朱批谕旨》后围绕几个点论述的成品。我大意概括下:“从1722年康熙统治长达六十一年后选继承人的过程开始,当时有八个皇子,四阿哥胤禛继承帝位的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四十五岁的雍正帝上台后先处理曾经兄弟中国式的独裁皇帝没有兄弟,天子名义上的兄弟变成了臣子,关系也只有君臣关系。接着是论述皇权与神权,一个比现在的皇室更为嫡系、拥有纯粹满洲血统的苏努一家皈依基督教后被监禁逼迫以及最后的赦免。然后重点描写雍正帝最信任的三个总督:田文镜、李卫、鄂尔泰。同时包括整治朋党之风、秘密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等政策的实行,不可避免地提到悲惨的文字狱。1735年五十八岁的雍正去世。”本书让我最有感触的是这样一个场景:夜里十点、十二点才入睡,早上四点以前起床,清醒时候完全投入到政事之中没有片刻闲暇,完全献身于政治的雍正帝,他朱批了数不清的奏折。但由于采用独裁君主制,中国史上最勤奋的皇帝得到最少的回报甚至是与预期相反的效果,不得不说雍正帝的政治实在是充满善意恶意政治。个人觉得看人要懂得一分为二优点缺点都不能忽视,是非功过后人不该想当然定论

  《雍正帝》读后感(二):独裁制的审时度势

  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东洋史学者

  写个简短评论结合目录来说吧。

  “懊恼的老皇帝”,功高业伟也不能与世长存,于是乎传位问题成了这一根稻草,隐忍的四爷成就自己的霸业。

  “变成猪、变成狗”,阿其那、塞西黑的对待自己的兄弟,阴柔与变态?这一步一步推入绝境,除了故去的十三弟,“我”没有兄弟,我是一个君主,老十四这个亲弟弟不行

  “对基督教的誓言”,这个世界天命神授,“我”就是神。

  “天命的自觉”,真正把自己看成天命,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家产经营,十三年如一日,勤俭且勤奋,是一种短期实际幸运和长期理想悲哀

  “总督“三只鸟”” 纵然深入间谍机构与互相制衡,但是诸如田文静经济、李直的剿匪以及鄂尔泰的督边也是凤毛麟角

  “忠义超越民族” 统治汉民就不要怕被同化,毕竟谁用谁知道,这套统治人的办法,还是具备实用主义的。

  “独裁政治的界限”搞地方试点会出现意想不到收获,有惊喜也有惊吓,人的局限性导致了“大”就必须依靠制度和整体的进步。

幸或不幸历代明君圣主不断改良君主制的理想和实施,维系着沉默大众的新来。雍正帝的独裁政治正处于其巅峰。于是,信赖独裁制的民众被引上了若不是独裁制国家便无法得到治理的方向。这对中国人民来说的确是可悲的结果。从这一点而言,不得不说雍正帝的政治实在是充满善意的恶意政治。

  这段原文很有启发,改进与革新,不易不易。

  《雍正帝》读后感(三):看过凌晨四点皇宫的皇帝

  这本书意外的薄且封面霸气,像极了他十三年看似短暂实则不可忽视的执政生涯。雍正作为一个勤勉尽责的皇帝,独裁看起来在集权社会必然的。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以后第三位,正是清朝与汉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他很好的衔接了康乾两朝,但围绕他的话题似乎总是九龙夺嫡,诛杀功臣,迫害兄弟,文字狱,中年暴毙。

  异族王朝的汉化是必然,作者认为他迫害兄弟其实是多数目的是为了完成满族从部落家族制向独裁、君臣制度的转变。书里提到雍正重用的大臣田文镜,其幕僚揣测圣意,经常在奏折中留下漏洞让雍正指正,反而可以掩盖奏折中的其它问题,古代官场厚黑学实在是叹服。

  有些意外的是作者是位日本学者,以大和民族的单一构成,竟然可以准确把握有清一代与汉族的微妙关系,观察敏锐。对中国文化了解也让人佩服,他精准的指出,雍正更接近于法家,他的存在极为重要,历史选中他承上启下自有道理。他谨慎冷静,并不像他的兄弟们仍保持大部分狩猎民族的豪放。他统治的时代被作者称为充满善意的恶意政治,值得好好回味一下

  《雍正帝》读后感(四):充满善意的恶意政治

  见报标题:“真正的雍正帝是啥样的” 文/王绍贝(自由撰稿人,汕头) 《雍正帝》这本小书是日本京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宫崎市定“雍正时代史的综合研究”的成果。君主独裁政体在中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宫崎是把雍正帝作为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案例来研究的,雍正帝身上既有中国独裁君主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宫崎不仅想让日本读者了解什么是独裁君主,同时也想通过独裁君主制的分析揭示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

  《雍正帝》读后感(五):读宫崎市定《雍正帝》

  其中有关基督教一节,闻所未闻。在复习备考的阶段居然把这本书看完,好像中学课堂上偷看武侠小说那般的快乐,触犯禁忌的快乐。对清史抱有浓厚兴趣就是因为雍正,前天在故宫,一个人去军机处旧址徘徊,浮想。日本人由自身角度,对中国历史自有其解释,比如,他们认为明成祖是华夷次序的完成者,因为只有在明朝,日本才向中国朝贡。比如本书对科举制度的鄙夷,认为这造成了寡头政治。因为雍正的勤劳敬事,才有军机处,毋庸置疑,他是独裁制度的集大成者。军机处的设立,鬼使神差,其实是双内阁制,为之后的辛酉政变和甲申易枢的发动完成了制度上的准备毛泽东作为一个有着极强charisma的领袖文革伊始,只能砸烂一切,以文革小组取代书记处,方能另起炉灶独辟蹊径,这也是制度迫然,非人力可以抗拒。

  《雍正帝》读后感(六):雍正帝:被忽视的勤政帝王

  以前去陕西省博物馆,看到很多国宝级的文物,其中一些出现在中学的历史教材里而家喻户晓。但是观看的人常常都不知道那些精美艺术品到底是出自谁手,这就是历史,大多数时候观察者关注事物本身而忘记或者忽略了始作俑者是何人?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每个较长的王朝都有一段盛世或治世时期,比方说,西汉之文景之治,唐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之康乾盛世。说到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个时代跨度略大,实际上经历了三世,历时几乎140年时间,然而在大众的认识里更多的是谈论到康熙和乾隆两朝,乃至于大凡清宫剧集都无出其右。然而身处两朝之间的雍正时代却常常被略过,无论雍正一朝是否需要讨论和强调,都会因为它的衔接保证了康乾盛世几乎140年间的大体稳定。一个承上启下时代的作用认真想想其实也很重要,然而公众少有机会去探究雍正一朝的真正作为来评价真实的历史意义

  最近几年对于雍正一朝和雍正帝的研究包括适合大众的各种材料越来越多,其中有的属于文学化的作品比如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王朝》,后来也被拍成了同名电视剧红极一时,至今还在被历史爱好者反复观看。还有更多的专业性的历史研究著作,近年被翻译成中文的日本著名学家宫崎市定的《雍正帝》就是其中之一,并在2016年开始在国内出版销售。这本书对许多雍正帝的作为和一些重要事件进行了分析和描述,而且依据一些现有的材料对雍正帝本人的性格特点做了总结和推测,但对于那些对雍正帝即位谜团充满好奇的历史爱活着而言,可能会略有失望,因为这本书确实不是揭开一个谜团,那就是雍正帝即位的合法性问题。

  雍正帝的即位问题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在讨论者群体中分成很大的两派,那就是合法继位和篡位两类,另外一部分人认为雍正帝是合法的继承人,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是他的同母的弟弟十四阿哥胤褆。对于后一种观点合法派的观点是清朝遗诏的书写是汉满两种语言,其实这个辩护的理由很牵强的,如果康熙暴卒压根没有来的及写完遗嘱呢?如果,大家在没有看到遗嘱之前已经被篡改或者更换呢?更何况确信的事实是遗诏确实是隆科多一人从正殿请来传诏的,这中间的可能性就多了。但是除了雍正帝和十四阿哥外,确实很难再有更有竞争力的继承人属于康熙帝的希望人选。然而请注意的是,如果康熙帝希望十四阿哥即位,为什么要在自己二次废太子之后身体精神水平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将基于重望的十四阿哥派往遥远的陇西青海经略西域呢?这难道不是一种冒险吗?支持十四阿哥的观点是,这是对于未来储君的一次重要历练机会,通过指挥战争、调度西部省份、组织资源来便于其熟悉政局,另外为其获取政治资本。但是认真的研究过这段历史的应该很容易发现,十四阿哥所取的功绩并非来自其本身,更多的战事上的胜利后勤上的保障来自于年羹尧,以及当时的雍亲王(雍正帝)的支持。年羹尧在康熙五十六年策妄阿喇布坦进攻西藏时,已经是四川提督并在此期间得到权力扩大能够出兵四川松番主导平叛,并后来兵出巴塘、理塘。康熙五十七年年羹尧被任命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康熙六十年,总督四川陕西。在此期间川陕对于十四阿哥的成败何其重要,然而这两省的军政大权在年羹尧手中,且年羹尧还是入藏平叛战事的实际指挥者。

  那么这和十四阿哥是不是继承人人选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注意年羹尧和康熙帝之家的关系,年羹尧的妹妹也就是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年妃,她没有了解到是在康熙年间哪一年被册封为雍亲王的侧福晋,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康熙五十四年就已经为雍正帝诞下了皇四女,可见康熙帝在安排十四阿哥统帅和提拔年羹尧之时是深知这层关系的。因为十四阿哥明显只是个名义上的组织者,但无论是后勤支援还是实际作战都在年羹尧的具体操作下,如果储君不是十四阿哥,根本无法对新君构成威胁,如果是新君他也很难坐的安稳,且容易被架空或是篡位。以康熙皇帝的睿智聪明虽然无法预知自己突然暴病,但在康熙五十七年他一定是有所考虑这种可能性的。

  再者,在康熙的数十个儿子里,身份地位最高的两个其实是废太子和十三阿哥胤祥,前者是首位皇后赫舍里的嫡子,胤祥的母亲是皇贵妃也是康熙帝最为宠爱的妃子之一,所以子以母贵,论出身就是他俩,而且许多人都相信康熙帝最偏爱的儿子除了废太子就是胤祥,只不过他认为胤祥不适合权力斗争而已。其他的成年的儿子们皇四子胤禛最受宠爱,自小就是皇宫长大的,其他的基本都是成年后送出宫独立府邸。且抚养皇四子的是皇后佟佳氏,康熙宠爱佟佳氏因其无子就将雍正帝小时候过继给佟佳皇后抚养,可见皇四子的地位也不俗。再者康熙五十七年后皇四子是康熙儿子里为数不多的亲王,经过各种历练,且在康熙帝弥留之际代皇帝进行了祭天、祭祖这种极为重要的仪式。虽然以上不敢百分之百的断定就是皇四子继位的征兆,但足以证明康熙帝的本意并不在于十四阿哥,即使支持十四阿哥的人说康熙五十七年后康熙一直将十四阿哥的儿子接入宫中抚养,但是不知道有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也可以反向理解,其家眷在皇宫中既是对远在西部的十四阿哥的荣宠和保护,也是一种变相的羁縻,如果他一旦对未来新君怀有二心,其家眷都会成为人质,本质上是对领兵大将约束

  总之,类似或相关的史实过多无法逐一分析,但仍然要回归一个客观的结果就是雍正帝得到了继位,且成为了康乾盛世得以延续的承上启下的重要皇帝,而且根据现有的历史史实其地位确实超出大众的评价。

  在宫崎市定看来,雍正吸取了前几任的教训坚持了顺治朝确立的父传子的继承制度,并将秘密建储制度确立下来,此后的清朝历代皇帝除嘉庆帝是在乾隆去世前继位外,均无皇帝在位立储继位的。这使得清朝皇帝绝大多数都能够在登基前持续的努力学习、历练,完善个人各方面能力修养,因此,有清一代的帝王相对个人能力水平都比较好,且比较勤政、重视政务,而不像明朝一样虽然专制却皇帝昏庸、怠惰、怪异和精神扭曲。

  然而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仍然延续了明清以来的专制传统,文官体系只是皇帝的秘书执行者,国计民生各项决策的作出和重大事项的决定都在于皇帝自己。这种专制的推行需要皇帝对于文官体系、军事将领以及方方面面的掌握或了解,因此在雍正朝完善并最终建立了密折奏报制度。到了乾隆年间奏本制最终取代了题本制,成为国家政令文书的主要形式

  然而雍正帝对于专制的加强也确实有助于他推进更为深入的改革,以消除康熙晚年带来的诸多弊病,比如严厉的打击朋党结社、整治官场贪腐。这位达到历代专制的顶峰的皇帝也正在于自己的勤政能够重点清理这些积弊,“八爷党”、年羹尧案、隆科多案既可以看作是其排除异己,也可以看作是对于朋党政治的打击,从客观的事实来看这些人以及其周边形成的政治小团体的存在都构成了雍正帝推行改革的障碍。康熙晚年对于朝政的消极态度,造成腐败盛行、国库严重亏空,甚至无法保障国家组织一场战争应对外部的挑战和威胁。盛世之下其实蝼蚁遍布、漏洞百出,因此雍正帝声称其父皇希望自己能够刷新吏治。而事实如此,雍正年间通过打击朋党、清理国库、藩库亏空、火耗归公、养廉银等彼此互相关联的改革措施,一方面有效的整顿了吏治、增加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提高了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从康熙晚年的国库亏空到雍正晚年国库白银五千万两,为乾隆一代延续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为影响深远的是雍正一朝第一次取消了人头税,在康熙年间对新增人口永不加赋的基础上,雍正帝对税收的征收从人口转向土地,针对土地的多寡征税,不再收取人头税。摊丁入亩、免除人头税明显的降低了劳苦大众的税收负担,增进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人口和税收的增长。中国人口基数的飞跃也是开始于雍正、乾隆两代,正是根源于这一税收政策。

  因此,雍正帝是一位值得重视且具有历史功绩的帝王,勤政、爱民,至少在宫崎市定对于雍正帝朱批奏折的研究来看确实如此,他言辞睿智、犀利,有时候不乏直接、刻薄、讽刺,但大多是针对阿谀奉承、敷衍民生政务的官员。但对于政事、民生问题的关心却是明显的温和甚至可爱。关于雍正的朱批奏折内容许多在网上都可以查询到,宫崎市定在《雍正帝》一书中的很大一部分研究来源也在于此,就不多赘述。整体上看,本书都比较客观的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对雍正帝的品性、政治态度、改革立场和兄弟关系等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基本能够给读者关于这位皇帝、其一朝政治记录及政治遗产的了解。当然,历史对于雍正帝忽略的太多,他是一位应当被重视和研究的帝王,他的时代也应当被关注,特别是对于清朝以及清以降中国的意义。

  联系方式:yyzfcn@gmail.com

  《雍正帝》读后感(七):君主之“德”

  雍正是一位传奇的帝王。许多外国汉学家对雍正也很感兴趣,比如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宫崎市定写的《雍正帝》影响就很大。这部史学著作最早由岩波书店于1950年推出,成为日本民众认识雍正和清王朝的普及读物。

  京都学派强调实证研究,注重文献的考订,从中挖掘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本书附录收有宫崎对《雍正朱批谕旨》的解题文章,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长论文,占了本书的四分之一篇幅,这类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分析说明了宫崎治学的严谨态度,文章反映的对雍正的看法和正文相呼应。本书史料撷取精当、辨析有力,充分突出了雍正的才品。

  宫崎说:“雍正帝的才品在清朝首屈一指,其父康熙帝和其子乾隆帝亦难以望其项背。”评价相当高。“才品”释义应包括才能与品德。雍正的勤勉世上少有,他的大胆革新为其后的乾隆王朝缔造了盛世初景,养廉银与反腐相结合整肃了吏治,秘密立储法解决了清朝王位继承的难题,实行奏折制度、设置军机处巩固了王权,对西北用兵和对西南的改土归流都是可圈可点的政绩……雍正的确是很有才能的皇帝。但他为什么名声不佳呢?

  雍正人品的两大黑点,一个是夺嫡疑云,另一个就是他对兄弟的态度。本书前两章解决这两个问题。宫崎围绕“懊恼的老皇帝”来分析康熙的心态,大致认定雍正是阿哥中最有可能的无可置疑的继位者。民间虽然有矫诏说、改诏说、下毒说等各种传言,但史界目前大多认可雍正的正统性。宫崎的研究走在前列。不过,雍正将八阿哥叫做“阿其那”(狗)、九阿哥叫做“塞斯黑”(猪),这么桩尴尬的事儿,宫崎用了戏剧化的场景手法,描绘两位阿哥破罐破摔、自认猪狗,雍正顺其自然传旨改名,这样的解释过于洗白,就不那么让人信服了。

  皇家自古无亲情。就算是两位阿哥真的自请改名,那也是有意要让雍正陷于不义。这件事怎么掰扯,雍正都是做错了的。这种做法实在是很幼稚任性,不过倒也能说明雍正的“天真”。这种天真显现于雍正批阅的奏折里,嬉笑怒骂、真情流露。这无关紧要,还可以拉近君臣距离,敲打敲打属下。但曾静案的“天真”的处理方式,就有点微妙了。雍正编订《大义觉迷录》来和曾静对质,这真是匪夷所思、耐人寻味。怎么会有皇帝将自己的隐私完全曝于人前,以为能说清楚,便可让流言不攻自破呢?

  史景迁分析过这件事,他认为雍正想以儒家的“文化建构论”破除曾静的“华夷之防”,并以“德配天命说”证明清朝统治中原的正当性,君臣大义应该超越华夷之辨。宫崎也关注雍正朝的意识形态问题。很多人认为雍正以法家施政,信奉严刑苛法,其实雍正的内里是儒家的。他想要成为一个有德的明君。所以他才那么在意他的法统和正当性。所以他才想去堵天下人的煌煌之口。“对基督教的誓言”是《雍正帝》很特别的一章,几乎可以单独拎出来作为清世宗时期宗教流播的专题研究,对苏努一家的迫害、禁止外来宗教,都是由于思想领域的控制需要。

  雍正认为“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乃万事不易之常理,非乡曲疆域之浅见所能妄加擅议。这是他的领导风格。宫崎说雍正是典型的独裁君主,“清朝特有的中国统治体系是由雍正帝完成的”。本书的副标题名为“中国的独裁君主”,全书围绕着雍正如何建构独裁统治体系来讲述。不过以我之拙见,雍正只能算是非典型的独裁君主,他有专制的权力要求,但他在决策时还是希望能得到臣民的认可和道德上的拥戴。他不是这个体系的完成者,但他启发了他的继承者,独裁达到顶峰应该是在乾隆朝,而大清帝国的衰败也起于乾隆晚期的烈火烹油。

  全书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天命的自觉”,雍正真心以为自己奉天命行事,其他人应该服从于他的统治,所以他才会对民间认为他“失德”感到如此惊讶,他的反应之强烈是为了维系他内心的道德信仰,他的权威。马基雅维利开列君主之“德”,以刻薄与寡恩为首,爱比不上恨与怕更有效果。这一点,中西相通,古今皆同。雍正之有德、失德,不外于此。

  《雍正帝》读后感(八):权力的颜色

  宫崎市定,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第一本读的是《宫崎市定中国史》,虽是通史,但其中提供颇多新视角,带来一些新启发。而本书是一本传记,尤喜装帧,浓郁的黑色诠释了本书的主人公雍正帝以及那个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意志。

  专制权力是毒药,而在中国,这种毒药传承加工了几千年,变得愈发精致完美。本书正文有七章,分别从继承皇权、剪除异己、控制异端、掌控政局、任用人才、扫除民族壁垒、专制局限等方面阐释了雍正帝的专制之路。

  作为九子夺嫡的赢家,雍正帝的路才刚刚开始。在皇权专制的道路上,只有君臣,没有兄弟。于是,一向与雍正不对付的八阿哥变成了狗-“阿其那”,九阿哥变成了猪-“塞思黑”。这本来就没有什么脉脉温情可言,只有成王败寇的黑色最为可靠。

  接下来遭殃的便是站错队的苏努一家,具有纯正满洲血统的的苏努的儿女们竟然放弃了满洲原始信仰,改信基督教。雍正一朝已经加强了宗教控制,雍正帝威逼利诱,企图迫使他们放弃基督教信仰,但这些信徒至死都秉持着基督教的誓言,到底为令人窒息的黑色添了些许亮光。

  实行密探政治、奏折政治、任用贤才:田文静的赋税改革,完善“养廉银”;李卫的整顿治安,查禁走私;鄂尔泰的平定苗疆,改土归流、解释满族统治正统性,消除民族之别、平定疆乱、建立军机处,雍正又为那黑色的毒药精雕细琢了几笔。

  没有一种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将黑色的专制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影响深远。

  《雍正帝》读后感(九):一本简洁有趣的小书

  读这本书,是因为想了解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的态度。20世纪,中国经历太多,列强来袭,清政府-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战争,文革,64,各种天灾人祸,中国的学者很多变得不敢说,一批学者到海外特别是美国进一步研究中国历史。国外的很多学者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给出了贡献。

  本书成文出版于1950年,那个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国内对雍正朝的学术工作的展开尚不深入。作者宫崎市定对中国明清史研究较深,二战后,在读《十一朝东华录》中,被雍正帝所吸引,在长达8年对数套一百二十册《雍正朱批谕旨》研究之后,写出了这短短一百余页的小书,书后附了作者在7年之后写的有关《雍正朱批谕旨》史料价值的论文。此书目的,可以说是为生于康熙和乾隆之间的雍正正名。

  全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比较熟悉的。包括雍正继位前后的纷争、几位名臣的故事、几个文字狱案等等。不过还是有一些新的收获。

  1、执政初期,八阿哥、九阿哥的悲剧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执着于满洲时代朴素的家族制度,与雍正帝的理念水火不容。而深受信任的十三阿哥怡亲王,则对雍正任劳任怨、忠诚无二,死后雍正大悲,赐其名复用“胤祥”,包含着从臣子升格为兄弟的意思。即便是独裁君主,还是向往兄弟之情的,前提是只有完全成为臣子,君主才能认可其为兄弟。兄弟不是天生的,是皇帝赋予的。

  2、清朝的政治方针大体是在雍正年间建立的,如秘密建储法、军机处、支给养廉银等。雍正的主要任务,是从异民族的原始体制转换为中国式的独裁君主。顺治与康熙初年,清朝政权主要体现封建制,以皇帝为中心,外面小圈是宗室,中圈是满族人,最外面一圈是汉族。然则,独裁君主体系不允许君主和人民之间有特权阶级,天子之下,一切汉人和满人都是臣子,皇帝需要官僚,但官僚不能形成特权阶级。为了该目的,雍正用法家化的奏折政治,扩大的先帝了奏折范围,让更多的地方官员有机会直接向皇帝报告。题本是表面政治,而奏折是幕后政治,皇帝直接批阅奏折这种高强度的活计,非壮年的雍正不能。

  3、清朝入主北京,收到了两种相异的新文化的冲击,汉文化和西洋文化。康熙对西洋文化较感兴趣,对基督教也持较开明的态度,敕准信仰自由。然则雍正却独尊汉文化,因为苏努一家信仰基督教、及日本岛原之乱的影响,对基督教发出禁令。教徒互相帮助,对君主来说意味着结社,且教徒比起国家法律和君主,更看重教义。

  4、太祖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后代苏努一家,大多是虔诚的基督徒(天主教)。受到了九阿哥的牵连,苏努的男性子孙们都受到审判,其中苏努两个儿子被押到北京。此时的宗教政策从放任转向干涉,苏努一家十四岁以上的男丁被要求放弃信仰,但无人回应。回家后,家眷们制作了家族内的基督教徒名单呈交上去,且孙辈中有五个八岁以上男孩到官署自首,称没有规定说必须到十四岁以上才可兑现对基督的誓言。监禁于北京苏努的两个儿子(教名若瑟与若望,即约瑟与约翰),在各种威逼利诱之下不肯放弃信仰,雍正认为信仰与政治应该分开处理,数次派大臣前去劝说,未果。家族的男子被流放到各处,女眷们生活极其凄苦。数年以后,囚禁的若瑟与若望相继去世,又过了数年,雍正终于赦免了流放的苏努一家。顽固的雍正,试图以理服人,却无法撼动这群基督徒们,最终也没有耐心继续与之较量了。

  5、为什么苏努的后代们成为了如此坚定的基督徒?据苏努三子若望(约翰)的供认,他们从最初听到基督教的教义到最后的完全信靠,经历了十几年。根据作者宫崎先生的判断,这种挣扎来源于基督教与满洲民族信仰的冲突。满洲神带领着他们统治人口百倍以上的汉人并建立清朝,但这终究是不是正义的行为?汉人的人口、智慧、技术均在满人之上,满洲神能带领满人直至万代吗?这时,一个全人类的神出现了,苏努一家可以不再以“满人”的身份生活,而是以“人”的身份生活。他们放弃了满族的神,归向了基督。这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满族人的骄傲和历史。他们因作为满族人的荣耀与作为人类的正义感对立而烦恼,最终通过信仰找到了解决办法。

  6、宫崎对雍正个人性格的评价:(1)、小心谨慎,性格内向。他深知自己内向的性格,希望成为更加强大的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勤奋治国,对他人强硬,对自己更强硬,最终构筑起钢筋混凝土一般的性格。(2)、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在朱批中,多次对浮夸、懈怠的奏折破口大骂。另外,对苏努一家也好,对曾静等人的谋反,并不是一杀了之,而是希望以理服人,以一次又一次的劝说,试图让对方心悦诚服。(3)、朴素善良、不喜战争。雍正自然是低调朴素的,从不讲排场,没有给自己增建过一座宫殿,在位十三年从未踏出过北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直至病逝。至于善良,雍正虽然不至暴虐,但是不是善良应该是有争议的。不喜战争,据宫崎分析,认为源于雍正过于好胜不肯服输的性格,以及他对百姓深切的同情心。雍正的确在位时没有什么大的战事,国富民强,为浪漫主义者乾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雍正帝》读后感(十):关键词下的京都学派经典之作

  雍正帝:“独裁”,

  本书就像冯客写的《简明中国现代史一样》,冯氏关键词为“开放”。

  宫崎氏的关键词为“独裁”,全书从序言到解说,都是围绕着独裁而言,

  第一章:懊恼的老皇帝,

  阐述雍正在作为四十来年的皇四子,在储君之位纷争下的隐忍低调,是其“独裁”人格之养成。

  第二章:变成猪,变成狗!

  以雍正即位的时间为顺序,从将八阿哥赐名为狗(满语“阿其那”)、九阿哥为猪(满语“塞斯黑”)的事件中,解读雍正于“兄弟”和“君臣”的抉择中,亦然选择了“独裁政治”。

  第三章:对基督教的誓言,

  从“苏努家族迫害案”,深入挖掘雍正对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独裁”。其中“托马斯”“马小儿”的描绘尤为值得一提,若有史料可证,则是为“大清版的抗罗宗”啊。

  第四章:天命的自觉,

  雍正的确勤政,似乎一直有一种“史观”作祟,以“正确性”来推断出“合法性”,宫崎氏亦试图论述雍正在“道统、政统、法统”之“独裁”。

  第五章:“总督的“三只鸟”

  开篇即曰“独裁政治之下的理想是不允许有特权阶级存在”,本章从解析皆非科举出身“田文镜、李卫、鄂尔泰”三人,却恩宠不衰的现象入手,转而谈及君权对地方的“独裁”艺术

  第六章:忠义超越民族,

  不得不佩服,宫崎氏始终如讲故事一般,从年羹尧取代十四阿哥为大将军,不久“雍年破裂”之事件说起,雍正“民族”独裁的同时,也牢牢掌握着人事的独裁决定权,不容有丝毫挑战,军机处的出现,在宫崎氏的笔下,显得如此自然。

  第七章:独裁政治的界限

  “汉化”下的雍正,深知对文化的“独裁”的意义,对《大义觉迷录》的解读显然没有史景迁般篇幅宏大,但也深入表达出雍正帝的独裁扩张进“毛细血管”般界限。

  本书主要是宫崎市定先生通读《雍正朱批御旨》,并结合《十一朝东华录》而作,总之,不愧为“京都学派”第二代学人中的集大成者,功力深厚,深入浅出,是为“大家小书”的典范之作,读起来有着“讲谈社”那套中国史的韵味,只是依旧有点史料欠缺,臆测居多的遗憾,亦有值得商榷之处。对于日本学者的“中国功夫”,上海人民社五卷本的《日本汉学史》有着尤为详细的介绍,启发颇多。

  近期疲于期中作业与外语,诸多压力将至,已许久未敢如以往那般“放肆”地看书,读书笔记亦零零碎碎,唯有偷闲以阅“小册子”类史书,时光不等人,逝者如斯夫,一览而尽,痛快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雍正帝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