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独生小孩》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独生小孩》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7 21: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独生小孩》的读后感10篇

  《独生小孩》是一本由郭婧 著/绘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1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生小孩》读后感(一):阿佛:童年总要有一次出走——读《独生小孩》有感

  作者:阿佛(微博:@田鼠阿佛2008)

  什么是好书,每个人都有自己标准。无论怎样的评判,至少必须要能够打动自己,引发精神共鸣。第一遍翻看《独生小孩》这部书,就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几乎被遗忘了的记忆。《独生小孩》是年轻作家郭婧的作品,生于80年代,用画笔记录下独一代童年的集体记忆。本书荣获2015年《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儿童绘本全书100多页,全部都是用铅笔绘制。

  多年以来,和孩子一起共读了数千册优质绘本,最喜欢的就是一起研读无字书。犹如默片一样,厚厚的无字书总是挑战着读者的阅读技能,对想象力的无限要求驱动着读者更深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故事主角是一位小姑娘,大概6-7岁的样子妈妈去上班,把她一个人留在家。孤独感弥漫在斗室中,小女孩独自一人走进茫茫大雪,向着姥姥家的温暖前进。在大雪纷飞树林中迷了路,一段奇遇等着她。

  【纸条

  把这本书通读了一遍。第一次打动我的是那张纸条:“我去姥姥家了(wǒ 去 lǎo lǎo jia 了)”。配上简笔画:一座房子,一个太阳手拉手的两个人。

  我立刻想起了自己童年的出走。暑假里,在家百无聊赖,忍不住向往乡下的各种美好:午后的蝉鸣、夜晚的蛙叫、小河里的野泳,傍晚和表哥表姐一起拿着长竹竿系起的鱼网在河岸来回扒拉几下,就能收获满满一大碗螺蛳。心动不如行动,拿起零钱,背上书包和暑假作业,在小黑板上写下了相同一行字:“我去舅舅家了。”乘坐10路公交车,四站路,下车后步行10里,成功到达乡下。

  我的童年算不上孤单,当我领略过农村大自然乐趣之后,每逢假期总盼望着能去乡下住几天。作为独一代的80后,特别生活城市中的孩子,一个人被关在家里的孤寂是一种难以派遣的受压迫感,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孤独感与压迫感叠加在一起,使得“出走”成为童年的主题。童年总有一次出走,要么是身体,要么是精神,要么是两者皆是。每一次成长需要突破,于是,“出走”成为成长中的必选项。在无意识间,“纸条”成为了出走的宣言书,成为了一种符号:尽管我很弱,我也有想法,我也可以行动。

  【鲸鱼之腹】

  第二次打动我的是“鲸鱼之腹”。当天晚上,和孩子共同进行第二次阅读的时候,当看到鲸鱼把小姑娘、小鹿和胖娃娃一起吞噬掉的时候,立刻联想到了《千面之王》中的一些观点。这是著名神话大师约瑟夫·坎贝尔的代表作,是一本寻求内在个人觉醒的“圣经”。书中有一个小标题就是“鲸鱼之腹”:“在全世界,鲸鱼的肚子种子宫的化身象征重生之地。”神话故事中的英雄总是历经磨难,经常被鲸鱼、怪兽吞噬掉,经过多次生命轮回,终于变得强大,打败怪兽,拯救人类。觉醒与启程启蒙与成长、强大与回归,这是英雄养成记的三个阶段,也是每个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小女孩被关在家里,先是自我娱乐:看电视、化妆(Cosplay)、骑车、翻相册。当她望着窗外茫茫大雪的时候,内心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心灵觉醒后的离家出走就成为她成长之路上启程的始点。

  一路上先是各种真实经历:过马路、坐车、瞌睡、迷路。然后是一段奇幻之旅:跟随小鹿踩着云朵排列而成的天空之路,放飞着快乐心情。成长之路总有坎坷,孤独是一种内在的、挥之不去恐惧,幻化成鲸鱼把快乐吞噬。鲸鱼白森森的两排大牙和漆黑一片的食道象征着当下心灵的阈限,穿越这个阈限,生命就能得到了提升经历了种种快乐和恐惧,心灵得到启蒙和成长,内心的英雄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书中有一个整页是彻彻底底的黑色,纯黑的。翻过去,就是彻彻底底的快乐:在鲸鱼腹中居然有无数的亮光。这种亮光,可以解释海水中的发光生物,也可以想象满天星斗。在“鲸鱼之腹”这个“子宫”中再次生长,精神变得更加强大。追寻亮光,从鲸鱼鼻子中如喷泉般被抛射进云层。巨鲸消失在云海中,小姑娘也就踏上了快乐了回归之路。

  【无意义的意义】

  当1697年夏尔·佩罗为宫廷贵妇整理童话集的时候,是有着训导意图的。童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成人应该扮演的教育者的角色。直到桑达科的《野兽国》,“无意义”才真正使图画成年

  《独生小孩》就是一本无意义的作品,纯粹宣泄出童年的情感。这种貌似无意义的情感,恰恰最能打动读者的心。这种无意义,是可以引起读者深刻共鸣的心门钥匙

  第一页上就出现玩具小鹿是小女孩的情感寄托物,幻化为奇幻之旅中的引领者。这是一种童年依恋状态下的精神物化,在经典图画书中反复出现过,比如《克里桑丝美美菊花》、《阿文的小毯子》、《阿秋和阿狐》等。每个孩子都需要安全感,身处陌生环境下的熟悉的玩偶,成为连接心理安全感的通道。在《独生小孩》中,小鹿,这个情感寄托物,更成为小女孩心理成长的导师也就是说,真正的成长,是追寻内心自发的需要。尽管很多时候,这种原初的需要是无意识的。貌似无意义的奇幻之旅,恰恰最能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拨动每个人的心弦

  当我撕开书的塑料包装的一瞬间,从露出来的几页画面中,分明看到了《抵岸》的影子:黑白画面,厚厚的无字书,分格漫画灵活的版式布局,特别是镜头的灵活运用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这是一种难得的感动:作品只是出自一位年轻的中国作者。这本书,可以细细琢磨的地方还很多,比如:变化颜色的画框、精准细节、从封面到封底的讲述过程、悬念与伏笔等等。

  在所有无字书中,最推崇的是陈志勇和雷蒙·布力格(Raymong Briggs)。前者的《抵岸》、《失物招领》、《别的国家都没有》、《绯红树》等,直击困境中的抗争。后者的《雪人》、《圣诞老爸》,童年的喜悦淡淡的忧伤并存。

  《独生小孩》,让读者看到了中国作家驾驭无字书并直击灵魂深处的功力

  《独生小孩》读后感(二):国家欠你兄弟姐妹吗?

  中国从1971年提出计划生育,1980年提倡计划生育,1982年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写进宪法,英雄母亲时代正式结束,进入“一人超生,全村结扎”时代。 而且1990年到2000年似乎是计划生育最严酷的十年。村里路上的横幅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潜台词却是“谁不实行计划生育,就叫他家破人亡”。我小学毕业照的背景,是我们学校的院墙,墙上用行楷含蓄地写着“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村里并没有书法课,但是写行楷的那些人的字体自成一家,刚劲有力,经年不退。那时候的宣传画报简单粗暴直接,整齐排列抽象派的节育环画风让人不敢直视。我们常常把画报撕下来,因为有一定硬度的铜版纸背面可以画很大的棋盘,下棋刚刚好。或者把空白的那一面朝上,用来包书壳,比报纸可塑性强,所以特别受欢迎,常常是刚黏到墙上不久,就被我们撕下来,浆糊都没有干透,特别新鲜

  当时我们县是全国有名人口大县,鼎盛时期人口达到170万,一度衡量官员政绩标准就是计划生育执行程度。仇和书记上任后,不仅让全县不做耕地的地方都长出了易杨树,也生生勒住了母亲们的肚子,超生变成了打游击也会被抓住的噩梦。那几年因为计划生育丢掉公职的人很多,被迫打掉的孩子更是不计其数。我们县的人口增长速度急刹车形式停下。所谓“该扎不扎房屋倒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在当年绝不是一个口号,我亲眼看着人家辛苦盖的新房被扒掉,徒剩四壁。那时我刚从思想品德课上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天天大人嚷嚷隐私权的问题。我问爸爸,他们扒掉人家房子,合法吗?我爸说,基本法说的,要计划生育。但是我觉得,基本法没有说要扒掉人家房子让人无家可归。在这样严苛的形式下,我有了弟弟妹妹,也并不是奇迹

  我妈因为是独生女,所以弟弟妹妹有一个是合法出生,另一个则是支付大笔超生罚款并且多年黑户而存在的(至于哪个是黑户,其实我并不知道),我从来不稀罕有个哥哥或者姐姐,所以国家并不欠我兄弟姐妹。因为我孤僻,所以小时候弟弟妹妹更亲密一些。我弟弟小时候羸弱温吞,我妹妹则相反,从小壮实泼辣,毫不夸张地说是前后村的小霸王,从来都是横着走的,一言不合就开打。据我所知,他俩合着干了不少坏事,但我爸妈却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手足间的默契,翻起脸来,才不会顾及什么长姐幼弟血脉亲情,但是一旦发现敌情,姐弟阋墙那点破事就又抛到九霄云外,哪怕对方是亲爹亲妈。姐弟同心,其利断金,骗过大人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我们相互扶持,彼此勉励,经常在开学前半夜叫醒彼此,夜以继日地一起赶作业,如果来得及还可以帮忙写掉一部分,当然主要是我帮忙;放假的时候也会半夜把电视机搬到房间里看电视剧,三颗脑袋黑暗中盯着屏幕,直到屏幕上都是雪花再偷偷放回去,人不知鬼不觉,我估计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坏掉的。团体作案,似乎比单独行动的风险少了很多,因为很多事情三人成虎,咬死不承认,大人根本没办法。我们相互陪伴成长,一起探索手足间相爱相杀的乐趣,回忆里填补各自窘迫出糗记忆的盲点。

  但是我却能理解郭婧所画《独生小孩》里独自成长的寂寞。我妈妈在讲她的童年时,流露出的那种伤感与孤独,消减了因为我弟弟妹妹出生的愤怒,但是我体会不到那份寂寞。或许,这本书能勾起生在1980年后的独生小孩的集体记忆,至少会发现独自成长的过程中,原来大家有着一样的心情。

  《独生小孩》读后感(三):周翔:童年里那份特别的记忆

  “图像”一词,在十七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使用。在审美的过程中,它发挥了独特功能,特别是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一个图像可以反复被使用。古希腊人放弃植物书籍中加插图的做法,是因为他们不可能在各个手抄本中画出一模一样的植物图像。而印刷术的复制功能,则提供了用图像传递信息方式

  图像独特的叙述方式,也改变了图画的静态画面。它运用连续的动作,定格出一幅幅画面,而每幅之间又极力避免了雷同的印象。它还运用分离式的表现手法,突破了图画只能表达空间的局限,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推进。

  图像小说是看不到文字的小说,它肩负着文学美术表演三重功能。它用连续画面来说文学故事,构建清晰的图像通道,引领读者直达故事的中心,表现出文学的意味。可以说,图像小说是手翻的电影,以巧妙的视觉形象表现故事,运用蒙太奇的手段来营造悬念,画面的不断变化让读者身临其境,不断追问“下面会发生什么?” 图像镜头要流畅,不能停断,如导演希区柯所说,“就像一列火车后轮接着前轮的飞跑,更确切的说,就像一列齿轨火车一个槽口有一个槽口地爬上山”,直至故事的核心

  《独生小孩》就是这样一本图像小说。

  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独自到姥姥家迷路后,如何去寻路,最后安全回家。它描绘了友情、爱与快乐。书的镜头感和绘画的叙述语言、细节、情感,都表达得十分贴切丰富

  从扉页开始,一个北方城市出现在我们眼前。近处的镜头里,是一张孤独的沙发。翻过来,时钟指着七点,预示着清晨的开始。第二张小图上有一只小鹿,是故事中小女孩的一个玩具。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容易被忽略,但其实,这是故事中最重要道具,通过想象的演变,贯穿了整本书。

  第三个画面,是孩子下床时露出的一双脚,引出了主人翁的上场。接着妈妈上班离开,右页是孩子独自面对着一扇扣上的重色大门背影里是深深的孤独感。接着,画家用连续的分镜头,描绘了孩子独自玩耍的情景,你能看到孩子自娱自乐的无奈。相册里的姥姥让她心动了。翻页,定格在静静的窗外,接着,连续动作的画面让孩子快乐起来,镜头里是我们一起与小女孩出走的开心

  一个大跨页半幅灰色楼房立在眼前,小女孩在灰色里只是一个小点。硬冷的几何体房子让我们担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之后的几页,孩子乘车遇到的人以及车外的风景,在构图上似乎都在挤压孩子,让我们读到了冰冷。孩子睡着,再醒来时她迷路了,迷失中她走入树林,越走越深,走到了梦里。

  这时,她看到了那只鹿,就是故事开始的那只,是与她相依相伴的朋友。她与鹿嬉戏、玩耍,甚至忘记了回家。温和柔软的画面里小女孩遇到了另外一个朋友——云宝宝。他们手拉手、游戏、看远方,但不久情节突变,三个好朋友被一大片阴影笼罩,画家在此很娴熟地运用了充满悬念的镜头,在翻页时将他们落入危机——被鲸鱼吃掉了。整幅黑色的镜头让读者胆战心惊,不知道下面还会发生什么。但再翻页后,我们看到了欣喜——鲸鱼肚子里似乎成了星空,几个朋友快乐地跳来跳去,反而玩得更加尽兴。孩子对于冒险的渴望在画家笔下浪漫地飘荡。最后,他们被鲸鱼喷了出去,此时月亮升起,画家用多幅图描绘了云妈妈对宝宝的呼唤,渐变的空镜头让孩子显得更加孤单,只有那只鹿陪伴。鹿作为童年朋友贯穿了全书,也使得这份长久的友情,安慰了孩子弱小、孤独的心。

  之后空灵的镜头里,我们看到小女孩安睡、惊醒、呼唤,最后鹿带着她穿过云层,穿过城市,回到了家。要分别了,画家用特写镜头表现了鹿与孩子的依依不舍,鹿的神情让人不忍去看。之后,连续大图逐渐变小、推远,令人心碎。

  小女孩睡到了自己温暖的床上,手里握着那只玩具鹿,窗外一轮明月让她幸福地入梦。鹿与她,还会在梦中相遇吗?

  《独生小孩》用单色回顾了童年的故事。出走,本是一种冒险,画家用她细腻的情感,设计了很多惊人的细节,再配合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这个冒险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无处不充满梦幻的色彩和嬉戏的快乐。尤其在情绪高涨处,整幅带有诗意的大图,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另外,在现实与幻想之中,画家让转变进行得非常巧妙,空镜头的运用也十分妥贴,比如,孩子一步步看着车子走远,目送的画面自然地转到妈妈寻找她的情节上,公交车驶向黑暗的光束又自然地将故事拉回到了孩子身上。两条线索的跳转交错合情合理。再比如,大鲸鱼出现时,故事在翻页中转向了跨页的黑暗,接下来,三个好朋友飞在了星光闪闪的浪漫画面中,几个转折,将故事的语言由紧张转入轻松,有起有伏,顺应了读者阅读的心理节奏。

  《独生小孩》是一本特别的图像小说,无论是情感、叙述语言,还是造型、翻页设计、镜头转换,都有独到之处。读过之后,你一定还会重读,因为里面有很多惊喜需要一遍遍发现。由此,你也更能感受到画家童年里那份特别的记忆。

  作者:周翔,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东方娃娃》主编。国际知名绘本作家、资深绘本编辑。

  《独生小孩》读后感(四):治愈系

  家有男孩一枚,目前6岁,刚刚上学,我买书一向是带有“功利性”的,百科,英文绘本,成语故事,就连故事书也会选带拼音的,要求他自己拼读。

  很偶然的经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本来是出于无所谓的想法,昨晚带回家就随意的放在了桌子上,甚至连书名都没有来得及和孩子介绍就去做饭了,喊吃饭的时候才发觉这孩子竟然一直安静的在写字台前翻看这本书,我等他看完,问他这书说的什么啊,嗯~,一个小孩,做了个美梦,飞到云彩上面去了,出现了一个大怪物,不过,后来他们逃回家了。饭后我们俩又坐在一起翻看了一遍,把一开始没太看明白的情节讨论了一番,我自己也被书中细腻温暖的画风吸引了。

  今早6点左右,孩子突然咯咯的笑了几声,又继续睡了,醒了以后说他做了一个特别好的梦,我没想到一本看起来完全没有目的性的书会有这样的效果!所以给它归类为——治愈系。

  《独生小孩》读后感(五):致孤单岁月里的孤单幻想

  这本长达112页的绘本,描绘的是七八十年代中国北方工业城市一个独生小孩的故事。

  全篇的素材,源自于作者郭婧儿时的一次迷路经历。所以里面的小女孩,我们姑且叫她“婧婧”。

  绘本的第一张图是一只木制闹钟,泛黄的色调和铅笔线条一下子将我们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是我们很多人的童年。

  寒假的某一天,“婧婧”目送妈妈出门上班后独自待在家中。

  她偷偷穿上妈妈的高跟鞋,

  披上从衣柜里翻出来的丝巾,

  扎起朝天的小辫儿,

  还拿出妈妈的口红给自己化妆......

  等玩累了,才发觉墙上的钟只转了两圈,而余下的漫长时光不知如何打发。

  于是“婧婧”呆呆地望着窗外飘雪的街道和工厂,站了很久,她突然想到了去姥姥家玩。

  “wo去lao lao jia 了。”她给爸妈留下这样一张纸条。

  “婧婧”独自打着伞出门,外面是漫天的大雪,走在路上脚底咯吱咯吱响。她晃晃悠悠地走向公交车站,穿过冒着热气的红薯摊,路过卖糖葫芦的老爷爷,终于走到了公交车站。

  她和大人们一起排队上车,摇着小手递给售票员五毛钱。车上暖气烘着,车窗上的冰挡住了她好奇的视线,缓慢行驶的公交车带着“婧婧”进入梦乡......

  等她醒来的时候,公交车上只剩她一个人,而外面,是一个她不认识的世界。

  公交车走了,“婧婧”望着绝尘而去的车,心里很害怕。她奔跑在陌生的树林里,找不到回家的路。

  就在她急得大哭时,一只雄鹿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雄鹿带着他飞过月亮,进入云层,认识了新朋友海獭。

  三只萌物上天入地,还飞进大鲸鱼的肚子里收集星光。

  他们在云层之上飞行,玩耍,直到海獭遇见了自己的妈妈。

  看着海獭高兴地跌进妈妈的怀抱,“婧婧”突然有点失落。她把小脑袋埋进双膝,过了一会儿她抬头,发现天上的云变成了妈妈的脸——

  “婧婧”有点想回家了。

  雄鹿轻轻碰了碰她的手,带她飞回了家。

  故事的最后,“婧婧”在妈妈的怀中安然睡去,手中握着一只小鹿木偶......

  其实,跟很多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一样,《独生小孩》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可是,经典故事并不在于情节的波折,而在于那个过程中的细节描绘。郭婧妙笔生花,她细致地描写了婧婧在公交车下来之后误入森林以及各种惊险和梦幻的画面。

  看到那些图画,我总是想到自己的小时候。

  去姥姥家好像是我们这一代的记忆。无论是一个人去姥姥家,还是一个人去买零食,或者一个人去爸妈的工厂。回想起来,在那些路上的孤独和恐惧记忆尤新。

  我们谁没有幻想过那幽深的路边田野里或者冰冷的公交站边也会蹦出一只闪着光亮的神鹿呢?

  神鹿其实就是我们内心深处孤独感的投射吧。

  看到这个故事时,我总是想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想起故事里的小王子离开B612星球,遇见的国王、商人、酒鬼、点灯人……他的玫瑰花,还有一路上陪伴着他的小狐狸。

  但《独生小孩》要比《小王子》更柔软,无论是鹿,是海獭,还是看起来有些危险的鲸鱼,他们都温暖而有趣,没有小王子遇见的那群人的怪脾气。

  这些异世界的朋友,带着迷路的“婧婧”在云层之上冒险,送给“婧婧”绮丽的梦,治愈她的孤独。

  【失去与寻找】

  这么美的故事,为什么要叫《独生小孩》呢?

  其实书名和故事一样,是作者郭婧心中的情结。

  创作《独生小孩》的时候,郭婧在新加坡从事动画和游戏概念设计。但是,每天吃饭、上班、聚会、买衣服并不是郭婧想要的生活,她过得不快乐。

  30岁,郭婧毅然辞职,拿起了画笔。

  小时候,她和多数独生子女一样,被父母反锁在家,画笔便是她对抗孤独的武器。

  回溯童年,那段儿时迷路的记忆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于是她将这个场景画下来,作为《独生小孩》故事的开始。

  她的纸和笔,就是她的“雄鹿”,带她完成奇妙的旅行,也将笔触落在她思念的土地之上。

  在创作《独生小孩》的一年半里,郭婧没有任何收入,只有两套出门和朋友见面的衣服,用着几十块的护肤品,大部分的时间她都是穿着睡衣在家画画。

  完成之后,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投稿,几经辗转后被全球最大的图书出版集团企鹅兰登书屋的编辑看到,终于在美国出版。

  2015年,《独生小孩》拿下美国8项年度童书大奖,获《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儿童绘本,并包揽了当年美国所有绘本奖,卖出10个语种版权。

  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作者创作的绘本,获得世界级声誉。

  不仅仅是郭婧,当年寂寞的小孩子们,几乎都希望着在长大以后离开这座城市,推开门去寻找更大的世界,去追逐梦想。而在长大后,也真的义无反顾地上路。

  我们这一代人,在表达情感时,似乎与上一代人有所不同。

  曾有人说,独生子女是“小皇帝”,是被宠溺的一代,蜜罐里的一代。可是,集中的宠爱仍然不能代替无人分担的孤独。

  我有时候觉得,我们这代人的情绪表达跟上一代人并不太一样。

  你是否留意过,当我们长大以后,难过痛苦的时候,脸上是什么表情?

  我们的父辈们似乎更容易显露他们的内心,他们呐喊、愤怒,乃至抱头痛哭。

  而我们这代人,表情更为隐藏和疏离。内心暗潮汹涌,表面不动声色,讲出来也风轻云淡。

  但我们也有纾解情绪的途径。对于郭婧,那就是画笔。她说:

  “哪怕全世界离我而去,只要有支笔,有张纸,就能让我自己感到幸福快慰。”

  那些为了梦想甘于清贫的日子,那些无数日夜里挥洒丹青的日子,多么像婧婧在森林里那段惊险但最终光明的旅程。

  【永恒的孤独,永恒的治愈】

  孤独其实是童年乃至人一生的母题。可是,中国的独生一代,他们童年的孤独要比前人和后人都要更深。

  这一群体中最主要的,就是我们这些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

  其实就算不是独生子女,我也时常感到孤独。

  小时候,我总是一个人趴在窗边看路人经过,有时翻翻书,有时看电视。

  最难熬的是周二下午,电视荧幕停留在神秘的彩色静止画面,播放着让人昏昏欲睡的音乐。

  有时候邻居家的小孩可以和我一起弹弹珠,翻墙头,满院子疯跑。

  但当他们都在写作业的时候,我就只能看着远处的烟囱发呆,想着天上的云是不是从那个大烟囱里出生的。

  绘本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婧婧”站在窗口向外望的画面——

  窗下是一片低矮的平方,再远一点的地方是工厂,那些大大的烟囱冒着烟,雪花打在窗子上,有轻微的噼啪噼啪声。

  烟气,飘落的雪花,工厂机器的轰鸣,头顶交错排列的电线。

  这是北方工业城市在那个年代特有的场景。

  在那个年代,不仅有前所未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更重要的是,工业化、计划经济的钉钉子生活方式以及逐渐开始的市场化大潮中出现的人情冷漠,都让独生一代面对更加坚硬的童年。

  为什么“婧婧”会独自跑去姥姥家?为什么小时候我们总想推开门,出去看看院子里的花草,或者街上的车流,再长大一点,我们就想坐着车,去更远的地方?

  因为,家里那几十平米的空间里,我们没有朋友。所以想要去更远的地方找到某种寄托,就算外面有大人描述的“危险”,还有迷路的可能。

  童年时不自知的这种深刻孤独,后来成为了我们这代人生命的底色。

  然而幸运的是,这场集体的迷失虽然还没有终结,但我们依然有这么多人,还勇敢地走在路上。

  “婧婧”和郭婧找到了她们的“鹿”,而我们呢,这些已经长大的80后,这些都市人,在钢筋水泥城市,在现代荒原里,找到了那只温暖的“鹿”吗?

  图片已获作者授权

  《独生小孩》读后感(六):三川玲:这是一个小孩的一天,也是所有中国小孩的一天

  我想,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在听说有一本写独生小孩的绘本,都会把事情从手头停下来,听见自己的心脏微微一颤。

  “独生子女”政策,从1970年代开始实施,经历了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在2015年全面结束——这项长达50年,接近半个世纪的国策,让中国的每个人都与独生子女有关——他们可能是独生子女的爷爷奶奶、可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母亲,也可能就是独生子女本人。

  如果你在中国遇到一个名字里面带“超”或者是“余”的人,字面上的含义除了希望孩子杰出和富余之外,还很可能因为在描述一个事实:这是个独生小孩之外,超生的小孩。对于“超”或“余”的父母来说,这也意味着一个家庭做出的,漫长而且重大的决定。

  在郭婧的绘本《独生小孩》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关于这个题材的文艺作品。人们在五十年里,跟独生孩子有关的,是如何执行这个政策,是茶余饭后讨论这个政策的是与非,利与弊;学者则开展对独生子女群体的研究;当这个政策结束的时候,年轻父母最关注的是“大宝如何跟二宝相处”“两个孩子怎么带”这些主题——在中国,人们已经有点遗忘怎么抚养一个以上的孩子了。

  跟我们预想的五味杂陈的感受不同,《独生小孩》来得简单、轻灵、自然,只要我们打开绘本,在几秒之内,就被那个胖乎乎的中国小女孩带到了她一个人的童年世界,同时也是我们熟悉并且这一刻会沉浸其中的世界。

  这是一个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作品。它能够轻易令你回想起你的童年。

  “我是独生小孩,小时候,爸爸妈妈上班,我一个人在家里,我看相册,一个人玩游戏,我想外婆了,然后去找她,在电车上,我睡着了,做了一个长梦。我迷路了,后来终于回到父母身边“——这是《独生小孩》讲述的故事,如果你用话语去讲,听起来就是这样无聊、苍白,令人意兴阑珊。

  《独生小孩》一直在描述的,其实是一个小孩头脑里面发生的事情,这是小孩无聊、发呆、一个人平静地孤单的时候想的东西,这些并不适合文字和话语来表达。当你看见郭婧用分镜头来一格一格展开推进,又有一个长镜头定格的时候,你会想起,童年的很多记忆,其实是画面的,视觉的,片段式的。一个小孩很难在爸爸妈妈回家的时候,告诉他们自己这一天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这大约是《独生小孩》采用无字书的原因。

  无字书大师史比尔曾经用无字书的形式表现过夏天一群小孩的遐想(《夏日的天空》),表现过史诗般气势磅礴的地球物种来源的故事(《诺亚方舟》),在翻开这些杰出的无字绘本时,你会重现起很多用右脑记住的事情,那是左脑在抽象提取的时候忽略的。

  郭婧曾经从事过动画行业,这让她表达出来的内容不是一幅幅精致的插画,而是一团接着一团,一大片接着一大片的故事。事实上,全书的高潮,是发生在团状的片状的,厚厚的云层之上。小女孩在想象中认识了一只麋鹿,这头麋鹿带她去云上翻滚、游戏,无所事事地躺着,还认识了一个海豹朋友。

  这是一个小孩头脑里的一天,也是所有中国小孩头脑里的一天。感谢郭靖把我们头脑中那些久远的画面唤醒,我没有想到,我还如此清晰地记得。

  我想,郭婧应该会非常感激,小时候曾经有的,那个孤独,但是丰富的一天。

  作者:三川玲,生于上世纪70年代,著名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中国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成员。

  《独生小孩》读后感(七):周桂伊: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找回家的路

  小时候我们真的这样度过

  我非常明白,一个80后独生子女,童年是怎样的感觉。

  《独生小孩》里的小女孩,自妈妈关门上班后,一开始是勇敢的拿着妈妈的口红打扮自己,开始一个人骑自行车,开始假装洋娃娃有生命可以对话……没有多久,她就失去动力,静静坐在地上。

  等着等着,她觉得时间都稀释了,她困了,朦胧中甚至有点记不起爸爸妈妈的脸。

  她不由自主翻开了相册,看着那些画面,努力回忆昨天晚饭时,饭桌前的爸妈简单的交流,好像听到妈妈出门前拿着钥匙离去的匆忙,想念远方的姥姥总是满足她一切要求的慈祥……

  姥姥!一瞬间,她欣喜地意识到,找到姥姥,结束恐惧,就是胜利。

  她不想等了,她要主动争取温暖,她决定,现在就要长大。

  每个孤独的孩子都想出走

  每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都幻想着,强大的自由,可以对抗孤单。

  漫天大雪让这个世界看起来更加奇妙未知,老头肩上的糖葫芦、平时垂涎的马蹄糕,好像她看得见,就已经拥有了它们。

  连在公交上看风景,都让她兴奋。她兴奋地有些疲倦,很快入睡,睁开眼,电车居然空无一人。她紧张地下车,走入茫然森林,她哭了,在眼泪中睡去,她做了一个梦。

  在梦里,她遇到了一只美丽的鹿,为了可以追上它,女孩差点溺水。

  我想,那让她差点沉溺的沼泽,就是一个孩子心里,对孤独的不能承受之重,那种想摆脱它的不顾一切,让一个孩子那么卑微,又那么疯狂。

  鹿是温柔智慧的化身,女孩和它,一起看到通向天国的光和阶梯,在那里,女孩终于安心地睡在云朵里,享受全身心的自由。她遇到云朵宝宝,即便遇到巨鲸,被吞进肚子,她也感到奇妙。

  因为,她终于不再是一个人了。

  无论经历着什么,她终于有了伙伴。

  可是,我们最后只想回家

  最后,云朵宝宝,被她的妈妈接走了。在云端和深海玩了一圈的女孩,眼前的云,慢慢幻化成妈妈的脸。

  在梦境之外,女孩的家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梦境之中,女孩却独自经历了彻底长大的奇遇,这甜美热闹,这童话仙境,只为了让她醒来,知道自己真的该去哪儿。

  她只想回家。这个情节击中了我。

  80一代很特别,遇上了计划生育,遇上高考改革,遇上了分房结束,遇上了市场化的巨大变革。在更加多元的职业选择、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加开放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必须“独当一面”“敢于出走”,没有选择。80一代现在是中流砥柱,为社会贡献了很多奇迹——在出走的路上,我们走了很远。

  但事实上,我们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夜深人静,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敲门永远会有回应的地方,一个疲倦的时候拥抱不会落空的地方,一个能让我们安全做自己、安心浪费光阴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家。

  当我看到《独生小孩》中女孩找到了回家的路、安然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内心有暖意,汹涌的眼泪澎湃而出。

  终其一生,我们只在做一件事——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周桂伊,出生于1985年,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公号“伊姐看电影”创始人。

  《独生小孩》读后感(八):你是我的小呀小王子

  你是我的小呀小王子

  读郭婧《独生小孩》绘本

  文/方木鱼

  想起新近读过的一本书《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里的一段话:我在想,10到50年以后,当香烟销售最终变成一种违法行为时,那时的人们又会怎样看待现在这个社会呢?

  是啊,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怎么看待计划生育那段历史?我们这些80后怎么看待当初超生偷生被扒房子扒地的那段疯狂的历史?

  今晚,单位的老大姐问我:“我特别想知道,作为两个儿子的父亲,你在家里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我不假思索,说:“借我点钱,我要给儿子买房。”老大姐哈哈大笑,我觉得不过瘾,想了想,决定往他们的心窝子再捅一刀,又说:“你们这些绝户头,谁要跟我定个娃娃亲啊?”

  很幸运,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的同龄人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但我不是。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我的同龄人有很多选择了只生一个孩子。但我赶上了放开二胎政策(一个很打脸的政策),所以,现在,我是两个孩子的爸爸。

  话说回来,我特别能理解独生子女的处境和心情。《独生小孩》是中信出版社重磅打造的最新绘本,作者郭婧与我是同龄人。绘本开头,小女孩的妈妈去上班,把小女孩独自一人留在家里,这个场景让我想起马少骅和关晓彤版电视剧《搭错车》中佟燕顶替哥哥佟林去烧锅炉,把耗子一个人拴在桌子腿上,桌子上放了一碗面的场景。电视剧没有往下深挖佟燕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可以想象,佟燕应该怀着怎样忐忑与不安的念头度过这难熬的一天呢?

  冰天雪地里的太原,糖葫芦,烤地瓜,公共汽车。我数次诱导5岁的儿子与我共读此书。书里的小姑娘迷了路,孤独无助。儿子的问题总是她的妈妈干什么去了?她为什么要一个人在家啊?呵呵,敏感的儿子,缺乏安全感的儿子。

  是的,缺乏安全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给他读后面的文章:在我们中国,是有很多很多独生小孩的。一个家庭一个女孩,一个家庭一个男孩,没有哥哥,没有姐姐,没有弟弟,没有妹妹,他们就这样“一个人”地长大了。他们虽然被大人包围着,但他们还是一个人。

  哥哥看看已经熟睡的弟弟,他不知道,差一点,他也将是一个人长大。我又想起开头那个问题,许多年后,我们该怎么样评价当年的人口政策呢?

  实话说,相比于这本书,儿子更多的兴趣还是在恐龙百科全书上。无可否认,我不强迫儿子看这本书,恰如流行全世界的《小王子》,其实,它更像是写给成人看的。写给每一个有缺失,有遗憾的成人看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