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4 20: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精选10篇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一):Reflection

  林亦霖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电影花木兰》里,她对着水中的桃花,唱着心中的无奈。因为她的性格,相亲总是屡屡受挫。她想成为真正的自己,可是很少有欣赏

  就像这本书中提到的,其实人很难去做到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们总是或多或少带着他人的影子生活。这样的生活,有些人过得时间很短,几个月或者几年便会意识到;有些人过的时间很长,长到一辈子都在别人的影响下生活。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他说孩子童年生活往往会映射到成年日子里。一般来说家庭幸福的孩子,长大很容易自信,无论是说话还是与别人交往,他们都像是人生光芒;家庭不幸的孩子,长大很容易自卑,无论是互动还是人际往来,他们都像是隐秘星光。当然,这些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些例外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教会你去做自己。做自己最大的难处就是要一层一层撕掉掩饰的面具可能虚伪,可能是人性,更可能是自卑 。这些外在所造成的枷锁,虽然像极了纸老虎,但要战争它们,亦需要强大勇气信念特别是孩提时代养成的这些,深入骨髓。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过去的。

  人们想活出自我,就要甘于忍受凡世的孤寂。但凡这一关就很多人难以熬过。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社交成为主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快而匆忙。往往是不了解彼此草草建立关系,然后各取所需后转身离去。一方面,几乎人人都在收集备胎;另一方面,却又甘愿做别人的备胎。除了孤寂,恐怕最难的要数别人眼中的自己。

  人总是伴随着各种非议,或多或少。就像书中故事里那无意扔掉巨额存款单的女儿。若是发生在周围,早被唾沫星子所淹没。我们总是放大别人身上的差错,很少看到自己身上的差错。即使看到了,也不愿去承认。潜移默化地认为很多事情正确的,我们很多时候总爱把尖锐给别人,却不知道自己对于他们的伤害。有意识间,无意识间,我们伤害了很多人,其中不乏那些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人。当我们想去弥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早已无能为力了。

  做真实的自己,不是要求你有多成功抑或多个性生命本质要求你的就是在不断地包容与隐忍,不去伤害别人,不去妄自菲薄

  记得《花木兰》最后的结局,她做回自己,带剑携玉而归——满满的荣耀。那朵先前没有盛开的桃花现在盛开了,落在手里。原来,做自己,真的很美好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二):在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

  1、讨厌是浓度过高的喜欢。正如我一直都不喜欢武志红的论调,神神叨叨又过分概括,有以偏论全一叶障目的有失偏颇。可是我发现竟然陆陆续续读过他不少的书!

  2、鸡汤加入了心理学基础,简直就如虎添翼力量。每种写作都有这种模式估计销量不愁,有效提高全民阅读量啊。嗯,比如传销一应该是有心理理论支撑的。

  3、“哇想不到你也需要鸡汤!”妹妹问。“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突然脑海就冒出这句话,定期需要鸡汤,因为短暂的力量也能让我跑很久,在这过程不断调整

  4、“你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写作源泉?”“灵感来自生活和经历,只要生活继续,就不担心灵感枯竭。”我忘记这句话是谁说的,个案量大真是写作的好资源

  5、听这类文章的时候不需要用脑,是极好的放松方式哟。

  hey,脑图来了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三):【书评俱乐部】你就是生命——书评《你就是答案》

  生命,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但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宝贵的,对每一段生命而言,都是一段传奇。而所谓的生命价值,最终都不过是对这一点的验证而已

  以前就听过武志红老师大名,但也只是听说过而已,却不了解,更惭愧的是,竟然没有早点看老师的书,也许早一点看了老师的书和文章,很多问题就会早一点解决、早一点知道答案、也可以少走一点弯路

  这次有幸读到老师的这本《你就是答案》,甚是喜欢。书名简单、又切中核心,是啊,所有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外在,而在于自己,从自己入手、从自己寻找,才是最好的良药

  与其说这是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探寻自我、真我的一本书来的更贴切

  与其他类似书籍明显不同的是:没有那么多晦涩难懂专业名词和术语,也没有什么看似高大上道理,有的只是通过最朴实却也最平易近人、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将那些高深的、你不曾想到的、或者是困扰你我的问题、甚至你曾以为你早已知晓的道理再次呈现眼前,让你重新认识、重新思考、重新领悟理解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是:它走的不是鸡汤、不是摆着高逼格的架子,而是直入人心、让你深入、让你思考、让你读后有洗礼之感,这本书所要做的不是告诉你要怎样怎样?也不教你任何大道理,而是循序渐进的一步步去启发你,开启你内心自己的那把锁,让你自己去找答案,让你在通晓一切后,成为真正的你自己、快乐的自己、丰沛的你自己。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部用心诚意之作

  所以在看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让自己走进去,没有强迫,而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而且每一篇看完,都会引发自己的思考、让自己有新的体悟和收获。这真的是一本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字都需要好好用心去读的书,而且值得一读再读,因为很多你原以为过不去的坎儿、想不明白的问题,在这里,也许你都会在阅读中找到那个你想要的答案,因为答案就在你那里,就在你的心里

  读完,真的有一种重新被洗礼、焕发生机感觉,感觉生命好神奇,一切都很美好,自己就是最好的一种存在,因为你就是生命,每个生命独一无二,你可以活出真正的你自己,活出自己的真精彩,因为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每个生命都有无限可能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四):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有时候,你对一本书产生喜欢,或许只是因为一句话,一句让你产生共鸣的话。它让你在翻完整本书,即便之前已经看过百分之八十以上文章的书,没有太多敌意和吐槽。比如武志红的这本《你就是答案》。

  如果你看过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以及经常关注他的一些文章,就会发现,无论案例怎样的变化,谈到的理论总是相同的。不仅仅是他,写心理学类相关文章的作者们也是如此。随便列举一些,相信关注他作品的人都会觉得很熟悉

  比如:

  恋爱的感觉,无非是两句话: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复幸福;如果你学会信任,你就重复信任。相反,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重复痛苦;如果你学会了敌视,你就重复敌视。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强迫性重复,就是所谓的命运

  瓦苏说,我们的心有三层结构,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中间一层是伤痛层,而最深处一层是真我层。

  坦白讲,一开始我没有料到自己会耐着性子把全部文章再读一遍的,以为自己会跳着把没有读过的文章看了就行。再读一遍,不说有了更深刻体会,再一次反省自己肯定是有的。特别是看到这句: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心被刺了一下,一些长期被压在内心的情绪,像是找到了发泄口,等着诉说

  在我还不明白原来自己所谓的乐天派,其实是对生活、生命彻底的绝望,然后只愿意活好眼前,不愿想太多之前。我以为自己真的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可在不断地自我解剖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乐天”背后,其实是一种懂事,而这种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大概很少有人会不认同懂事是一件好事。这么多年,我在亲朋好友面前一直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懂事的不去麻烦任何人,凡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会去麻烦别人,哪怕会花费更多的精力,而朋友家人一句需要帮助,我总是力所能及的去帮忙。我把周国平所说的:“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当作真理,不停地告诉自己懂事是一件特别棒的事儿。直到我不再喜欢看周国平的文章,以为是不喜欢他对待婚姻态度,其实是那些麻醉自己的话不再管用

  小卓说我现在越活越像个孩子,比之前更快乐了。其实,我只是抛弃一些没必要的懂事,虽然仍旧算个懂事的人,但在深夜里,那种绝望感来得越来越少了。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五):认识你自己,你就是答案。

  我曾问过一些朋友,“当你照镜子的时候,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朋友们回答各异,有些回答,会觉得镜子中的自己太胖了,需要减肥。有些回答,脸上的痘痘太讨厌了……

  所有的回答似乎都是在寻找镜中自己的瑕疵,似乎镜子中的自己就是无法让自己满意。往内来说,是不是大家都不太喜欢自己呢?

  翻开武志红老师的《你就是答案》这本书,脑中不禁再次想起这个问题。

  武志红老师在书中强调中,每个人自己的立场,让我们尊重自己感受,不要活在别人的观感中。但是若是我们无法喜欢自己,又怎么坚持自己的立场呢?

  怎么爱自己似乎成为一个问题。武志红老师说,你就是答案。意味着我们自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喜欢什么的,简而言之,我们其实是了解自己的内在感受的。但是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呢?是外在的评价?还是内在的我们对于这些评价的认知

  当我们说出“不”的时候,我们会遭遇什么?从书中不难看出武志红老师对于婴儿早期关系的重视。学心理学的其实都很重视早期的依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会影响人的一生。虽然现在整个社会也越来越重视母婴关系,但是因传统观念原因父母还是以满足婴儿生理需求为主,而不太注重婴儿的心理需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习惯标签,要求孩子听话。而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

  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你就是答案》主要就是强调每个人内心的感受。

  《心知道答案》,以武老师自身的经历、巴菲特、宫崎骏的小故事作为导入,让我们去明白自己的内心,思考自己的立场是什么?尊重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以苹果树的故事,以及小孩老人庭院玩耍的故事,审视我们的行为动机,明确自己真正的立场。

  《不要活在别人的感官里》探索在关系中,我们自己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不叛逆,无独立》从家庭关系出发,审视我们的关系模型。叛逆或许只是一个标签,真正重要的是独立。

  《恋爱,是“第二次童年”》讲诉爱情关系是怎么一回事

  《当梦想撞上现实》现实和梦想的关系,面对真实,体验生命,勇往直前

  值得一提,武志红老师的每个章节的小标题都是一句金句,里面的小故事让人感觉亲切,那都是我们身边会遇到,会感觉的常态。我们经常说,最了解我们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而有时候最不了解我们自己的也恰恰是我们自己。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却是真实的状况,因为我们并不总是能坚守住自己的立场,我们总是会因为外界言语而否定自己的感觉,这可能跟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这并不应该成为借口或是魔咒,我们应该正视,然后勇敢的将自己真实的感受说出来。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很多书读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但面对生活,却没有多少借鉴作用。在追求效率的社会里,无论是读书,还是心理咨询,大家都觉得没什么用,但是大家没有正视过,觉得没有用恰恰是自己太急了,太急着要结果了。先不说心理咨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本书,读过了,不说背上,但是能真正理解多少?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不是为了找一个背锅的,而是为了能打破魔咒。例如既然都知道别人动摇了自己的立场,那么为什么不能坚守自己的立场呢?如果说是因为童年经历,但是童年已经过去了,现在你是一个成年人,为什么现在还不能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呢?

  书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一扇门,为我们提供理念,帮助我们教育孩子,帮助我们认识两性关系,但是最关键的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了,理解了,就需要超越了。

  认识你自己,你就是答案。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六):找到你自己的路

  武志红的《你就是答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全书中心思想就是:尊重自己的内心。

  记得大三那年,我计划考研,大学就读于一所很普通的三本院校,而我的考研志向家乡重点院校。虽然感觉很有压力,,但是我卯足了劲,哪怕最后考不上,我也为自己尽力做这件事情而不会感到后悔。考研科目对于我而言,科科都难,由于底子薄,我每科都给自己拟定计划,按部就班的复习,虽然很慢,但是觉得很有收获,心里也满心欢喜。但是考研不是跟过去的自己比拼,是跟无数根你一样有共同目标的人一起竞争。所以我的复习进度,强度,都是同类考研学生中最慢的。有一次,一位研友跟我讨论复习进度,我告诉她,我复习到哪里哪里了,计划下步是复习哪里。然后她很惊讶的说,你怎么才复习了这么一点,你应该怎么调整你自己的计划,你应该做什么什么,我这里有考研视频,你应该跟着视频复习,剩下时间不多了,你卷子也没有做几套,你应该……你应该……你应该……,那时我一下就慌乱了,本来就对考名校没有信心,所以更加受挫。随后可想而知,我的复习脚步被这位好心提醒的研友给打乱了,最后当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件事,就是武老师书中说得那类人,喜欢用别人的标准来判定自己。的确,周围朋友对我的评价我非常在意,甚至会因为无心的一句话,耿耿于怀很久。如果当初我按照自己的脚步来,即使我考不上那所高校,我也许可以接受调剂,或者在复习一年。世上没有如果。

  这本书里鼓励按照大家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找寻心中的梦想。

  这本书不断让我反思我的成长经历,我现在为人母,我不希望我自己的一些无意识行为再次的带给孩子。书中指出很多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对的,实际对我们本身并无益处的一些行为。我渴望通过自身的精神建设,去改变一些错误的思想。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珍贵,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让自己满意,我们不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要更好的成为自己。

  书中有一句让我感触很深刻的话,在此分享给大家,作为此文的结束语。

  “无论如何,我希望你能知道,你真的没有必要活在别人的梦想中,你来到这个世上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去追寻属于你自己的梦想。”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七):何处寻找答案?——《你就是答案》书评

  看到这个书评的标题可能大家会觉得有一点无厘头吧。记得曾经有一位朋友跟我玩智力游戏我就踢了这个问题,然后他的回答居然是:这还不简单,参考答案那里就可以找到答案了。那个时候觉得这样的恢复简直绝了(因为那时还是青春朦胧的读书时节,也就知道参考答案这一说)。然而随着我慢慢长大,却发现很多时候我碰到的很多问题我都很难找到答案,或者说很难找到让我能够满意的答案。相信我不是惟一一个碰到这样情况的人。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如何去寻找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这本《你就是答案》将收录的48篇文章归类为六个部分来进行排版。在这写文章里面不管你抱着什么目的来阅读,我相信你都能有一定的感想体会,前提是认真看下去。例如在PART1“心知道答案”里面的‘你为什么太在乎别人评价’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语句就和我以前的情景是多么的相似,引起了我的共鸣。评价别人以及看待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这真的是一门学问,现在的学校里面或者企业里面每年的年终考核什么的,都有意向同事互评什么的,搞的在日常中就每个人对别人的评价看法什么的都很在意。相反不怎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看法的人就凤毛麟角了,而且也可以算得上是现今社会里的另类了吧。在本文中你会看到作者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我们为何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问题的,最后的结论对于我们也有帮助:

  “假若你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那么这并不是天然的,而是在你成长的历程中形成的,去检视一下你的成长历程,这会帮助你从对别人的评价中解脱出来,投入地去做你喜欢的事。”

  在本书作者主要想让我们竖立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自己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为自己而活,而不是要火灾他人的世界里。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要相信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

  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这本书不是单单的心灵励志书籍,在心灵励志的同时,作者也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为我们分析了种种我们日常中很容易碰到的场景,这方面我觉得很有帮助,希望眼前的您在看完本书也能有所收获。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八):父母皆祸害的补偿方案?你就是答案

  在同样属于普及性质心理咨询领域,与曾奇峰、施琪嘉这些在行业活跃知名度也很高的创始人相比,武志红老师明显多产得多。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就有《为何越爱越孤独》《为何家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还有浓缩摘录过往作品合辑的《你就是答案》(情怀版)。相比之下,以曾奇峰和施琪嘉老师为代表的万千心理系列,更多的面向心理咨询、临床心理从业人员,而武志红老师的作品则更多的面向普罗大众,细腻的文笔也能抽丝剥茧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国内崇尚美国自由民主注重人权的舆论似乎已经内化为随处可见的强调审视过去活在当下自我实现的鸡汤文了,随便打开一个公众号就能看到诸如“先要彼此尊重才能彼此相爱”“世上没有不自卑的人”“为什么你总是特想赚钱但又赚不到钱”的每日推送,运气好的话还会被不同的账号推送几轮同样的内容。

  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通篇看似很有用的大道理看过就忘了,亲密关系(亲子、恋人、朋友)的相处之道症结所在究竟是什么,依旧不知道。但是,一旦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这些类似的关系里兜兜转转毫无进展,应该主动做点什么之后,一切才有可能开始好转起来,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心理学首当其冲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都说Psychology神秘,其实不然,绝大多数心理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原生家庭(就是孩子成长的家庭)。亲子关系其实并没有这个词的字面看上去那么温馨,父母与子女之间与其说是给予与付出不如说是相爱相杀的关系。糟糕的缺乏自我意识父母/恋人付出的爱等孩子长大后就变成了变相的绑架和索取;糟糕的自我意识尚存的父母/恋人可以回顾原生家庭的错误,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得到治愈。

  比方说,在咨询师的引导下,经常感受到同事敌意/否认的来访者发现,其实问题并不在自己身上,而是由于那位敌意同事从小的成长环境就缺乏来自父母的善意;总向朋友哭诉遭遇酗酒丈夫家暴的少妇很难发现自己在重复小时候爸爸妈妈的相处模式。;糟糕的婆媳关系也许是由于婆婆对于丈夫还没有断乳的缘故……

  最后的最后,苦恼的来访者才发现自己来自于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原生家庭。

  曾奇峰老师几句话讲的很到位也很有趣:精神分析学可以被称为育儿学,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否健康,但在这个世界上少有的30岁之前(甚至之后、结婚生子后)还有很多人与父母同住的国度,能遇到一对可以提供安全感的“放养型”父母是多么难能可贵。更多的情况是,被过多干预控制的孩子们长大,心中的小怪兽随之苏醒,原生家庭与自我意识的冲突让傻白甜变了样,是会被飓风吹到连根拔起还是能长出更深的根系扎进土壤,答案在你。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九):给自己多一点爱,因为你值得

  由于对心理学感兴趣,进而接触到武志红老师的书,印象很深刻,武老师的书更贴近我的生活和经历,让我认识到许多思维的盲区。而这次的新书《你就是答案》,却是少有的“情怀版”,读起来会更觉直戳痛处,尤其是,让我在忙乱中安定下来,好好的看看自己,认识自己的独一无二。

  我们在小时候,是没有所谓的思维系统的,我们的行为都由天性支配,慢慢地,我们开始在整个家庭、社会的行为准则中学习生存,就会形成很多我们误以为是确定的、正确的行为习惯,就跟公理一样,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质疑,只要遵守就行。比如小孩就应该听大人的、听家长的话;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重要;在相处中,别人的感受和满意更重要……在《你就是答案》中,武老师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重视自己,不止是社会规范中要求的那些重视自己的仪表和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内心和感受,关注心灵深处的创伤和迷失,从而发现我们行为习惯中,受外在控制而无法自拔的制约点,当我们发现了这些制约,认识到突破的可能性,我们将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武志红老师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但宽松的家庭里,他没有感受到过多来自父母的压力和控制,所以从小到大,他有机会学习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和决定,但是书中仍提到一些事例,说明家庭和社会习惯的强硬控制和制约是无法避免的,比如他说在一岁四个月之前,他总是需要妈妈抱着,只要放下就哭,但是之后就突然不哭了,以后也再没怎么哭过,在大家看来,这个小孩就是开始懂事了,是很好的事情,而武老师说,这是孩子绝望了,一岁四个月之前,孩子通过哭泣渴求爱和关注,祈求父母的回应,然而长期的失望,最终达到了绝望的程度,孩子终于学会大人眼中的“懂事”。这样的思考角度,是很有启发性的。

  社会的普遍认知,是重集体轻个人,重优异轻平凡,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造成个人的迷失和过度追求外在的认可。武老师的这本书恰恰相反,他从各个角度分析和引导读者剖析自己的成长历程,揭开历史在我们心中留下的烙印,让“为自己而活”成为可能,因为我们每个人,最值得拥有爱和美丽人生的,就是我们自己。

  《你就是答案(情怀版)》读后感(十):道理不是可以讲的

  我们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记得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并且自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更易洞察别人的内心,更可以开解他们,一度被当做知心姐姐。要不是负责人的漂亮班主任阻拦,差一点在高考志愿栏上填心理学。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才发现能感受的到的自己,能感受得到的他人,都只是冰山露在海面上的那一角,还有那么庞大的而复杂的系统并没有得到挖掘,或者并不知道挖掘这一部分的后果是好还是坏。也许能使你更接近人的本质,也许会令你更加迷茫无措。不说人性本善本恶是否可以调教这么深刻,但整体来说我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作为一个傻帽悲观派,我相信短时间内世界会越变越好,却不相信人通向伟大比通向堕落的路更容易。

  东野圭吾的处女作《放学后》中,杀人动机可以是那么简单,合理又荒谬,这就是人,每个人的心理感受不可能完全相同,一个心理的微小变化产生的蝴蝶效应,后果可能是让人更加美好,但多数情况下,内心的恶会得到滋养甚至失去控制。如果等时间流逝,回头看自己,也会觉得当时自己有多么钻牛角尖,甚至不可理喻。我不认为可以靠看所谓的心理学的书就能完全说服自己、控制自己,不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比如大冷天吃一大桶冰激凌,或者给那个并不是有意伤害我们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在那个时候,这些道理帮不了我们,我们只是想找个出口,来宣泄不良情绪,甚至只是想借此机会稍稍放纵一下。但是我也承认,平时阅读的积累会让我们恢复的更快,也不会真的被内心的小邪恶控制。

  蔡康永老师曾经说过,安慰一个人,当事人最讨厌听到的就是:我了解你的痛苦。也许你真的了解,可是你所了解的痛苦和他(她)此时的真切感受也许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就像用“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和“子非吾,焉知吾不知鱼之乐”之间的博弈,你体会的乐趣或者痛苦永远不能和他人的乐趣和痛苦相比较,也许相同,也许不同,永远得不到衡量。而且陷在这种痛苦里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悲惨的人,你怎么可能了解。所以一切讲‘’大道理‘’的人在我看来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曾经我也是出口就有道理。经历后才知道,知道和了解的差距就像南北极,经历才能真正让我们成长。所以当二十岁左右的弟弟妹妹们问我这事那事该不该,对于已经形成很高道德底线的他们,我通常的建议就是,年轻就要多体验,没有那么多该不该,一件事想好如果后果可以承担,那么大可以去做。做个冷静的旁观者永远不如投身其中的感受强烈并且得到更多提高。经历才能教会我们那些别人总结出来的道理,听长辈说永远学不会,体会不到。所以看到家长或者长者苦口婆心的说我们这是为你好,为了让你少走弯路balalala,我并不以为然,时代不同,人的性格不同,同一条路不同的人会走出不同的风景,而且有些道理,太明显,不用说,可是生活中真的可以用来做指导思想的道理在我看来是不存在的。

  太少做是非评判,答案永远因人因事因情境而异。所以这本书不适合我。以及和我有相似看法的人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