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爱博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奇爱博士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爱博士读后感10篇

  《奇爱博士》是一本由[英] 彼得·乔治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爱博士》读后感(一):对不起啊,我怎么也笑不出来呐

  如果对这本书的印象是建立在库布里克电影《奇爱博士》上的话,那对不起,这不是本黑色幽默的书。

  同样,彼得·乔治也不是个幽默的人。幽默的是库布里克,平添了一些揶揄苏联腐朽没落的美酒和美女,还有机长骑弹飞行时,如同牛仔般的“嘿哈!”,电影里的人多少都有点问题,疯癫或是神经兮兮。这种改编,让故事更具娱乐性,只是彼得·乔治就不高兴了,这毕竟是改编他的作品,而他又是编剧之一,他觉得库布里克忒不严肃,这件事本来就不好笑,而且极有可能真实发生。谁知一语成谶,它还真就发生了!

  淡扯得太久,就收不回腿了。我们返回来还是聊聊这本书吧。

  全书的主旨便是反战。投身虚妄,假定核战发生为既定事实,才能看破虚妄,珍惜眼前和平。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打”,读过这本书后,一定会使你对选美小姐对“最大愿望”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世界和平”的意义有新的认识。我十分想把这书推荐给三胖也看看,不过怕他追问“末日机器”哪有卖的,想想还是算了。

  《奇爱博士》读后感(二):纽约客:《奇爱博士》里的一切几乎都是真的

  原文:Eric Schlosser, January 17, 2014

  翻译:离鹿

  On the set of Dr.Strangelove.

  《奇爱博士》读后感(三):我想特别吐槽一下这书的书名和封面。

  书名叫奇爱博士,然而却是冷战军事题材,请问奇爱和博士都在那里。。。。。

  封面搞得很香艳的样子,结果全书中根本没有这个香艳的场景。。。。

  吐槽完毕。。。

  书名叫奇爱博士,然而却是冷战军事题材,请问奇爱和博士都在那里。。。。。

  封面搞得很香艳的样子,结果全书中根本没有这个香艳的场景。。。。

  吐槽完毕。。。

  书名叫奇爱博士,然而却是冷战军事题材,请问奇爱和博士都在那里。。。。。

  封面搞得很香艳的样子,结果全书中根本没有这个香艳的场景。。。。

  吐槽完毕。。。

  书名叫奇爱博士,然而却是冷战军事题材,请问奇爱和博士都在那里。。。。。

  封面搞得很香艳的样子,结果全书中根本没有这个香艳的场景。。。。

  吐槽完毕。。。

  《奇爱博士》读后感(四):《红色警戒》而非《奇爱博士》

  库布里克的电影比原著更有名,出版社想借电影的名气让书卖得更好一些,可以理解。将中文名定为《奇爱博士》也好、在封面设计中全部采用电影元素也罢,都可以啦。然而,把这部书的原名写成“ Dr. Strangelove”而非“Red Alert”还是过分了。毕竟,按我的理解,出版社之所以要在版权页列出书和作者的原名,是为了方便想要了解原版书的读者,而不是欺骗他们。另外,即使是公版书,是不是也应该列出翻译所依据的版本呢?像现在这样仅仅给出作者名和书名(还是错的!),怎么看都不太对劲。 之所以纠缠书名,当然是因为这里的差别很大。奇爱博士作为电影的原创角色,和小说毫无关系,那个长长的、滑稽的副标题也同样牛头不对马嘴。至于《红色警戒》这个标题,不但恰如其分地总结了书中的核心内容,也反映了作者一本正经的行文风格。是的,原作压根就不黑色幽默,或者说,不幽默,只黑色。故事的主线仍然是一样的,美苏大战因为一个美军中层将领的预谋一触即发,场景也一样地在空军基地、B52轰炸机和美军总指挥部之间来回切换。但和电影里恣意戏谑的场面不同,面对即将来临的世界末日,书中的每个角色都在拼命(字面意义上)、甚至毫无私心地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哪怕是触发大战的将军昆腾,他的动机也是“为了世界和平,on earth peace”。所以,本书呈现的最黑暗的观点是,即使没有蛮横的军人、虚伪的政客、邪恶的野心家或者疯狂的战争贩子,换言之,没有一个坏人,世界也可能被毁灭。因为,我们有能力将其毁灭。这是作者在1958年发表的观点。后来的历史,几乎就证明他是正确的了。

  《奇爱博士》读后感(五):距离地球毁灭只有两小时

  美苏冷战期间的1958年,作者Peter George (1922-1966) 正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以Peter Bryant的笔名出版了小说《Tow Hours to Doom》,当年改名为《Red Alert》。待到1962年,小说中的情节几乎成为现实,古巴导弹危机引发了世人对美苏核武器竞争的恐惧。导演库布里克对小说很感兴趣,根据小说而改编的电影《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于1964年1月在英国上映,Peter George也因此在1963年以电影片名再版了小说。

  与着重政治黑色幽默的电影相比,小说更注重营造美苏核战争可能性下的压抑,带有末世心理【1966年Peter George自杀离世】。小说中,作者借昆腾将军之口阐述了美苏核战争爆发可能性的两个前提,一是“准备就绪的军队常常会因为敌军的突袭而乱了阵脚”,因此昆腾将军计划对苏联的突袭,寄希望于闪击制服苏联。二是“士兵服从于指挥官”,无条件服从指挥官命令,副官霍华德“接到命令后,匆匆回到了办公室。所受的训练迫使他以传达命令为先,而不得揣测其背后的用意”;空军基地值班员马内利“很想询问指挥官,战争是不是已经到来,但止住了。和战略空军司令部的其他人一样,所受的训练教给他一条道理:不必要的问题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阿拉巴马安琪尔号轰炸机上的“戈德史密斯的语气平静而镇定,全然没有了平时那股子轻佻逗弄的意味”,因此昆腾将军才可以在没有获得上级授权的情况下发动摧毁苏联的R计划。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例如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后,奥匈帝国及德意志帝国气势咄咄逼人,沙俄与法国等国也紧张备战,但他们希望借军事实力而迫使对方屈服,毕竟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这也是为何一战直至7月28日才正式爆发。可惜战争机器已然加速运转,人力再也无法拉下刹车阀。【对于一战爆发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梦游者》】

  1958年美苏冷战了十几年,在核战争的威胁下,人人都感觉到压抑,或许重压之下的军官可能如昆腾那般精神失常,或者希望来个痛快干脆的死法。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若是没有妥善解决,也许历史真的要被改写。又比如当下的朝鲜导弹危机······

  有读者提到小说中没有出现“奇爱博士”,Doctor Strangelove作为重要角色出现在库布里克改编的电影中。再次推荐读者去看电影《奇爱博士》,相较小说更具讽刺意味,时刻刺探情报的苏联大使,醉醺醺的苏联总书记,奇爱博士对核战争末日的设想,骑着核炸弹的飞机机长,影片结尾更是一场华丽的悲剧。

  :章节标题下三个地点的当地时间在部分章节出现错误,第一章的时间是“格林尼治时间 9:45,莫斯科时间 12:45,华盛顿时间 5:45”,但自第三章起,时间分别是“格林尼治时间 10:00,莫斯科时间 13:00,华盛顿时间 5:00”,第十一章的时间又是“格林尼治时间 10:00,莫斯科时间 14:00,华盛顿时间 6:00”,地区间的时差明显错误。查了下英文原著,第二章的时间是“格林尼治时间: 9:55,莫斯科时间 12:55,华盛顿时间 4:55”,也明显出错了,看来应该统一更正。

  《奇爱博士》读后感(六):随笔记录

  刚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四星半。

  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这部小说初版1958年,而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则发生在短短几年之后的1962年,我们可以肯定作者差一点点就变成了一个预言家,只是古巴导弹危机最后的处理结果要比小说中的预言好上许多,人类该为此感到庆幸吧,也许地球上的全体人类应该首先感谢赫鲁晓夫和肯尼迪。

  当然,读完这本书,更应该把《午夜将至》这本详细介绍古巴导弹危机始末的书看一看了,而且从《午》一书的结构看,显然也受到了《奇爱博士》这本书结构的影响,因为《午》一书的不同地点章节的穿插显然和《奇》一书是一样的;以及同样附在每一章开头的“格林尼治时间”“莫斯科时间”“华盛顿时间”数字的不断增加都在给读者制造令人窒息的压抑感。

  《奇爱博士》读后感(七):《红色警戒》读后简短笔记

  要说明一下,虽然《红色警戒》为库布里克的电影《奇爱博士》提供了创作灵感,小说作者Peter George也直接参与了电影剧本的创作,但这部小说与电影的关联并不紧密,举例而言,“奇爱博士”是电影里才有的人物,两部作品的情节也大相径庭。因此,《红色警戒》的汉译出版方将其更名为《奇爱博士》,又通过封面图案影射电影情节和人物的做法很不严谨。况且,据英语版维基百科介绍,Peter George在电影问世后确实又写了一部基于剧本的小说,名为《奇爱博士》。也就是说,汉译出版方的做法还可能让读者误以为《红色警戒》和小说版《奇爱博士》是同一本书。

  看似良好的意愿最终险些导致自己的反面。在冷战阴影的笼罩下,“战争即和平”的逻辑又被很多人接受了。按照这种逻辑,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牺牲一些生命是“值得”且“必须”的。绝对的道德标准被相对的道德标准所取代,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数据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逻辑也出现在了Alan Moore创作的著名图像小说《守望者》里,为了终止冷战,“法老王”也选择了大量杀伤平民,令美苏政府以为遇到了共同的敌人,停止对立。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是应该因为“法老王”的大屠杀行径而谴责他,还是因为他暂时实现了世界和平而颂扬他呢?“功”与“过”该如何计算,它们能否相互抵偿?

  是支持绝对的人道主义、反对因为任何理由而剥夺无辜者的生命,还是支持那位中层军官或者“法老王”的做法——以战争换和平?对此,我只能说很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既不用时刻担心横死,也可以逃脱与此相关的道德拷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奇爱博士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