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雾中回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雾中回忆》读后感10篇

2018-02-24 20: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雾中回忆》读后感10篇

  《雾中回忆》是一本由[澳]凯特·莫顿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雾中回忆》读后感(一):《雾中回忆》——腐朽回忆的映刻

  经历噩梦,以及噩梦后的沉寂陨灭,便再也没走出过这漫漫长夜。

  永生永世。

  如今时代垂垂老矣时光垂垂老矣。格蕾丝,也随着这从未凝结过的,始终奔波着的时光,渐渐老去了。

  如果说从头到尾贯穿其中的是秘密命运,那么,“游戏”就是秘密和命运的介质。

  最后,误打误撞。汉娜面对埃米琳,选择了“游戏”这一借口。不难猜想她的用意。难免会让埃米琳想起多年前的戴维,以及那稚声稚气的“第一条。游戏是个秘密,戴维。”

  可以用亲情来欺骗亲情,可以背弃亲情,可以失去理智,在痛苦中却能感到像血腥沉淀甜美

  这就是爱情残酷

  对于格蕾丝,汉娜和埃米琳便是永生也无法企及的渴望

  是,命运是不公平的。

  我们都在这样渴求,命运公平,却没想过这种渴求是不是可以存在现实之中。

  明知是不可能实现的,抑或是可能性很小,但是为了那黑暗中仅存的那一束光,义无反顾。这是书内书外的人的共同特点

  于是,翻开那个有古典庄园大门的书,我也进入了那个世界

  夏日的里弗顿,冬日的番红花大街美丽的伊卡洛斯,以及依旧年轻的所有人。

  记忆也许腐朽了,也许没有。可它在格蕾丝眼中却那么清晰,如在眼前。耳边就是熟悉的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

  就说那是一场浓重的化不开的梦。

  梦醒,亦或是不醒。

  相信现实,亦或是不相信

  既然格蕾丝都分不清梦与现实。何况我们。

  《雾中回忆》读后感(二):从时间中滑落

  这个初冬午后,不见太阳,不见冷风,只有融融暖意

  我独自一人,静坐在十多平米的房间内,从仅有的一门窗户望去,城郊结合部的杂乱无序就在眼前。邻近建筑工地上的推土机此时停止了作业,工人们可能正在午休,毕竟,在这样一个安静而又暖暖的午后,能歇息片刻会是一件美事。

  但我没有睡意,我被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感动了,那是来自于从时间中滑落的记忆碎片,有着七十多年的厚度,现在仍在温暖着我。我知道,这是凯特•莫顿的处女作《雾中回忆》带给我的感动

  夏日英伦,宁静乡下,古老庄园,爱恨悲喜神秘上演……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改编成光影的小说,它有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悬念一悬到底,共三百九十三页的篇幅直至最后一页才完全揭开坚守了七十多年秘密的谜底;冲突从未停止,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心灵的战争,还有传统秩序与现代潮流的对抗,无不引人探一究竟。我可以想象电影画面唯美:古老庄园神秘的宅邸,整齐划一草坪衣着亮丽光鲜绅士淑女在二十年代爵士背景音乐陪衬下翩翩起舞,正装的仆人手举托盘穿梭于忘情欢闹的人群中间,离舞池不远处的湖面上则是一片波光粼粼。但就是在这样一派醉人喧闹的盛景之下,暗流正在涌动,并最终把人拖至死亡的边缘不可逆转的命运,一生无法承重的爱的忠诚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在冬日午后阅读的小说,虽然困倦慵懒,但你阅读的思维惯性不会被生生打断,因为整篇小说结构是那样的收放自如浑然天成情节是那样的紧凑勾连。莫顿刻意营造了一种回忆与现实反复交织的梦幻氛围,有时你会分不清到底是百岁老人的梦呓,还是真的发生时空穿越反转,让过去在现在时空中得以还原。

  这是一本非常好读的小说,文字美丽哀伤,但绝不晦涩。我没有读懂英文原作的功力,可仍难掩对翻译之后文本的喜爱。就我个人而言,好读、流畅且能引起共鸣的小说毕竟算得上佳作。虽然,莫顿自始自终在制造悬念,极力进行铺展和渲染,有不到最后绝不摆手的那股狡黠,至少,我读懂了,而且还被它感伤了一回。

  近一段时期以来,我似乎特别钟爱阅读女性作家作品,这些女作家包括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阿兰达蒂•洛伊、安•恩莱特、多丽丝•莱辛、茱帕•拉希里、拜雅特。当然,这是一个伪论断,用男女性别来评判一部作品的优劣是站不住脚。但她们都有一个同共点:专注。因为专注,所以常常更加细腻精致、缜密,也更能打动人。不可否认,以女性视角来描摹人性刻画人物自有她的独特性。是的尘世中的诸多故事不都是因情而发吗?而女性恰恰是为情而生的。不过,确切地说,男性也是。

  《雾中回忆》读后感(三):在梦的光影中沉睡,在泪的忠诚中回忆

  在梦的光影中沉睡,在泪的忠诚中回忆

  ——《雾中回忆》

  在扑面而来的英伦风味的卷香中,我依稀看到简奥斯汀笔下的芬妮腼腆的面对着两个耀眼表姐,情境,营造了一切。在梦与影的光华中,19世纪浪漫主义风气与20世纪现实主义的主旨交相重叠,体现在了这部残酷与温馨的交织,历史与回忆的残缺,压抑制度思想自由的冲撞的心灵沉淀的动人故事中。这既是对以乔叟、莎翁等传统文学的继承,又是对这种文学风格的创新,对传统一程度上的反叛。而这种风格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段,动人的情节以及具有镜头感的电影叙事手法得以充分体现。

  一 “格蕾丝”视点

  故事娓娓道来,女仆格蕾丝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的色彩。从女仆到考古学博士,从地位低微为人尊重。当回忆的画面播放的时候,我们一定认为,这是如同《泰坦尼克》般梦幻的爱情故事,亦或是《走过非洲》的女主角般的人生经历,其实都不是,这只是一个旁观者的忏悔,是一个真实事件的目睹者的故事讲述。当她垂垂老矣,生命的轮轴再次将她拉回那梦一般的现实中去。这种回忆超越了战争的摧残,超越了她所有的人生经历,在她隐蔽的回忆中,那一年目睹的一切开始浮于水面

  与其他的故事不同,《雾中回忆》的主人公是以女仆格蕾丝的第三者视点讲述的,她凌驾于作者之上,既身为主人公之一,又是一个故事的旁观者。在摄像机的真实记录中,她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庄园,那个象征着古老制度的庄园,在那里,她目睹了汉娜与艾米琳以及罗比之间的悲剧,既是一个爱情悲剧,又是一个极力维护那种制度的一个牺牲品,亲情与友谊,服从与压抑,地位与自由,一切的思想矛盾如绒线阻塞了那个年轻女孩子思路。因此,当她老了,伤疤再次被揭开的时候,这种回忆成了她的一个负担,一种心灵的压力

  因此,从她的视点中,真相因果开始串联,各个细节开始互相补助出来,她作为一种全知视角整合出了读者与作者都不知道的事情,从而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扩深了文本的广度与深度,从而使得这个故事更加动人,更加凄美,如同开在冬天的罂粟花,美丽而又致命

  二 沉睡在制度下的尊卑情节,融化在现实中的影视画面

  电影与文本的交织,梦境与现实的重叠,从来不是作者的最新宠儿,而莫顿将这种电影情节融汇于文本中,却使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画面。

  平行叙述,交叉叙述,是电影中运用蒙太奇手法叙事的最常用的叙事手法分支。在《生死极速》中,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增加了情节的速度感与镜头感,而在《雾中回忆》这部小说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则在平淡的叙述中增加了一种紧张感以及格蕾丝在叙述中的沉重感。

  在她的回忆中,她既不愿正视又有必要自己有生之年说出那个故事,这是一种相当矛盾的思想,而回忆与现实的平行叙述,既绷紧了观众视线放松了主人公的心理,这是一种融洽的融合。那个年代森严制度下的女仆,母亲身份,自己的身份,自己父亲的存在,两个小姐之间的对比,都曾经是格蕾丝的心结。然而,制度终归是制度,即便是汉娜,也将被那杀人的制度吞噬。然而,这其中,还有一种友谊的存在,所以,那个故事被隐蔽了那么多年,看着那个曾经勇敢追求自由的女子被那无情的黑暗吞噬,却无力反击的悲哀。可是,身份是一切,她眼睁睁看着悲剧的发生,成为自己人生的一块大石。然而她没有话语权,她将事实真相深埋于记忆长河中,在即将步入尘埃之时,归于自然

  三 女性主义的觉醒,自由主义的争取

  与故事叙事者相比,汉娜的存在是故事中的一个亮点,也是故事中一个悲剧的起源。悲剧源于命运,这是从古希腊故事就已经开始的一种解决,而汉娜的命运,已经被那种庄园制度所决定,她所向往的自由,所向往的女性职业,均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归于失败。而艾米琳也是那个制度下的牺牲品,她不仅牺牲了姐姐幸福,牺牲掉的还有自己的人生,在她的有生之年,她是否是真正的快乐

  弗吉尼亚•沃尔夫曾经指出夏洛蒂•勃朗特作为那个时代女性的欠缺,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所有机会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作为大家闺秀的汉娜,她“屈从于了世道人心”“自绝于所谓的尘世”。因此,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享有权利的思想退缩了,汉娜的努力,汉娜想要冲破一切去寻求自由的思想在私奔被发现的最后一刻终于坍塌。然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女子的意志坚强挫折固然强大,但是她还是没有办法将一切全部都抛开。诗人的死去,她开枪的那一刻,茫然,毁灭,亦或是自裁,她在开出那一枪的时刻,就已经埋没在那个时代了。

  沃尔夫说,女性一定要有钱,有自己的经济来源,那么,那个时代的悲剧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她们没有权利去得到自己的经济来源,而没有了经济来源,她们只能依存于父权制度,这种依附本身就是注定要失败。

  故事在格蕾丝的录音中落幕,那个悲剧是一个大背景下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也是一代人的悲剧。

  人生,走到了终点,可是她不在乎,比起那些被扼杀的梦想,那被制度吞噬掉的灵魂,格蕾丝其实很幸福……

  《雾中回忆》读后感(四):有些故事,你迟早会被感动……(有透)

  因为书有点厚(近400页),中秋前没有敢翻开。

  我知道是一个哀伤悲愁的故事,我想留住,保留一份好奇

  中秋放假,到乡下寻了一处幽静地方,静静住了三四天,随身便带了这本《雾中回忆》。

  前两天在欧洲的许多书单上,这本书都是常客,自然多了几分关注

  又因为作者是澳大利亚人,更是心中一动。(从《荆棘鸟》《空谷蹄踪》《暴风眼》始,所读澳洲小说,无一本不惊喜有加,故每逢“故人”,必有先入为主的“陈见”。)

  “去年十一月,我做了一场噩梦。

  “梦回一九二四年,我重返里弗顿。所有的门大敞,丝质窗帘在夏日和风中掀起微澜。天气温煦,山丘高处的古老枫树下,一支交响乐团悠然演奏,轻快的小提琴声在暖风中飘荡。空气中不时扬起明朗清脆笑声水晶相碰的叮当声,天空如此湛蓝,而我们一度以为这一切早已被战争永远地摧毁。一名男仆身着帅气英挺的黑白制服,自细长酒杯垒就的塔顶倾倒香槟,众人拍手叫好,为眼前这份奢华兴奋不已……”

  秋日的傍晚,开始翻开书,约略发黄的纸页上,每个文字都似乎都带哀伤。格蕾丝用缓慢、非常缓慢的语调,慢慢讲起那个在心里埋藏了一生的故事。

  她语气低沉,叙述幽雅,美丽的文辞和止水之心,却都令人有些微微按奈不住。

  七十多年前,格蕾丝有幸被庄园看中,有幸成为庄园两位小姐之一的汉娜的贴身丫头。汉娜与埃米琳这对姊妹花,这对欧洲贵族庄园最后一抹惊艳,也由此开始了慢慢熄灭的悲凉命运。

  一战将庄园的宁静打破,庄园两代人都死于战争,庄园也由此走向没落凋零。

  渴望冒险和独立的汉娜选择了离开庄园,去城市,去那个象征未来和希望的世界冒险,甚至——去结婚。自然,格蕾丝陪在汉娜身边,看着悲,随她喜,和着她的欢喜悲愁。

  庄园的宴会是高潮

  那场奢华的宴会,令人无端想起《红楼梦》里贾母的大寿,想起贾政对断线风筝的谶纬预兆,想起“大喜之后尽是悲”的惶恐

  湖边,年轻诗人举枪自杀。

  这对原来无话不说姐妹花,从此天各一方,终生不复有一言。未久,汉娜死于难产,埃米琳用放纵遗忘悲伤旧事死于车祸,她们将秘密带进了天国……

  湖岸悲剧,这个被整个欧洲研究猜测了近一个世纪的秘密,究竟如何揭开?

  年纪已经近百岁的格蕾丝,依旧用抵缓的语调,不急不徐地讲述着那个故事,那湖畔悲剧,那个她原本到带进棺材的“欧洲秘密”……

  :故事看完,惆怅良久,秋日的太阳已从东方喷薄而出,火红的太阳万丈霞光,却驱不去萦绕心底的万千悲伤。

  我揉着发麻的腿,一遍一遍,念叨着汉娜的名字我喜欢她的勇敢,也喜欢她的绝望

  更喜欢,这本书的美丽文字,美得令人心颤的文字,以及非常美的翻译。

  《雾中回忆》读后感(五):她的生命中,你没那么重要

  归根究底,这本书讲述的不过又是个命运逗你玩儿的故事。如果没有作者的精心安排与细致描述,这个故事的可看度真的没剩多少。但作者自带画面感的文笔着实为这个人物塑造不深刻的作品加了太多分。从一开始我就合着文字脑补书中的场景,与其说是读书更像是看了一部电影。

  阴错阳差是悲剧的一贯伎俩。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起了《赎罪》,都是因为自己的”一念之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但是《雾》因为人物刻画的不够深刻,所以整本书就是我们静静的聆听格蕾丝的人生回忆录,而她的一生有从女仆到考古学家的反转,有属于自己人生的那份挚爱,然而更多的是记录自己灵魂的另一半——汉娜的一生以及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

  格蕾丝一生都缄口的秘密,在死后以另一个方式继续流传。我总觉得这是她的赎罪史,一个不经意间的伏笔,潜伏多年,却成为一切毁灭的开始。最后就像坐着一辆失控的车,不顾一切的冲向命运的悬崖,无法回头……

  人生不能重来,万事没有如果。

  所以,不要和别人随便瞎说自己不具备的技能!!!

  《雾中回忆》读后感(六):读完全书竟然找不到一句值得记下笔记的话

  这是一本可以在闲暇时阅读的一本书。长篇小说看起来非常费力。我跨度几个月才看完,因为情节并不紧凑,并不吸引我迫不及待看完,当然,阅读过半时,等到男主上场这本书才有阅读的快感。好吧,婚外情,三角恋情还是感情纠葛更吸引人。至于家族没落,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或是直接描述或是隐隐暗示,都不能太多的震撼我。我评价的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的标准只有一点。是否能震撼心灵,引起共鸣,为我的生活给予力量或者是指明方向。阅读量多了,看书的标准也提高了。时间有限的话我还是推荐阅读毛姆的书。

  好吧,总结一下读后感。在那个时期,女性思想受大环境影响,在追求自由新事物心态正在发生转变。汉娜就是这么一个想要改变,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斗争冲破束缚的女性。罗比也是一个正直,勇敢,独立的男性。他们是思想契合的,但是确因为现实的原因,最终已悲惨的结局收场。妹妹埃米林一直活在姐姐的影子下面。父亲爱的是汉娜,罗比爱的是汉娜,作为家里最年幼的孩子并没有收到足够多关注。所以在爱情上执拗并找不到方向。作为回忆的主人公格蕾丝,读到书最后才明白,为什么她不想回忆,不敢回忆。往大的说是战争造成的,往小了说是格蕾丝无知不懂装懂造成的。即时她觉得汉娜要自杀,也是可以自己去尝试救人的,她可以更细致的观察汉娜,我想对一个要自杀和一个奔向新生活的人的表现应该是截然相反的。但是格蕾丝活的很久并终于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生活那么久。还成为一个考古学家博士。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直到暮年,才想起愧疚还是一直愧疚的生活着。

  荆棘鸟我花了两三晚一口气读完的,现在回忆已经不记得情节和内容,大概记得是讲几代人的爱情,并且非常深刻和震撼。看来还是要做读书笔记的。莫忘经典。

  《雾中回忆》读后感(七):表走了。。。

  男孩女孩正在暧昧期的时候,女孩收到了美国杜克大学的offer.在机场登机通道口,女孩焦急的张望那个念兹在兹的身影。而当那张熟悉的身躯真的出现在自己身前的时候,女孩却不敢对视对方眼里的依恋。

  “如果你开口叫我留下,我就放弃留学。”女孩暗暗下定了决心。只见男孩拿出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盒,里面是一块停针的机械表。男孩把表温柔的戴在了女孩的腕上,上好了发条,松手,停止的表针又开始了画圈。

  “是啊,每个人都会有新的开始,何必执着于此时此刻呢?”女孩想,甩甩手,快步走进了登机通道,心里再也没有一丝犹豫,只是一瞥间那个抽泣的背影稍稍触动了心弦。

  60年后,女孩已是雪染双鬓,正在波士顿的家里收拾着细软准备搬家。外面的美国老伴正在哄着孙子们乖乖坐进汽车。突然箱底的那块机械表赫然出现在了她的 面前,记忆忽然回到了60年前那个机场临别,“女孩”怔了一会叹了口气,擦了擦表面,给表上了发条,松手,停止的表针又开始了画圈……

  老伴在外面喊了多声没听到“女孩”回应,进屋一看,只见她拿着一块式样老旧的表泪眼婆娑。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年男孩想表达的意思是:表走了。。。

  看完这本书,直接涌上心头的,是这个微小说。已阅的同学应该了解我在说啥。

  《雾中回忆》读后感(八):一场关于追逐与妥协的闹剧

  花了好几天终于读完了《雾中回忆》这本书,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书,有着细致的细节描述,很好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包括主仆间的关系,价值观念以及布置摆设,给予读者浓厚的上世纪的氛围。它也有着较为丰富的情节路线设计,先是抛出一个悬念,然后再在自述中层层揭露那个尘封已久的故事,吸引读者不断地往下阅读。人物性格也较为清晰,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推进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中规中矩又有适当亮点的小说,就像是一位邻家的小女孩,各方面比如学习、性格特点、特长之类的都很出色,又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风中凌乱的发丝,朝你突然地一笑,等等。这些对于像我这样计划写一本小说的新手来说很有借鉴意义。但对于追求跌情节的纯粹读者而言进展可能有些微的缓慢,虽然那些细节描写确实可以让人臆想联翩,沉浸于作者帮我们构造的这个相对而言宏大精致的世界中。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以一种局外人的角度安静地观察这一系列事件发生,不要太过关注或者纠结于主线剧情的发展,这可以帮助我们坚持把这本书看下去。

  关于小说本身,整体感觉是不同方面的矛盾冲突。对于汉娜而言,天生不羁向往探索的性格与后来选择的平淡规矩生活产生了冲撞,导致后续一连串事件的发生。而后来平淡的生活起初也是她本身的性格选择的结果。这个巧妙的编织也使得主线剧情进展不显得突兀。是啊,代入自己本身的经历,我也在无意中作出了许多自己没有意想到的可能错误也可能正确的选择。年少时候的自己由于家庭的管束,必须过着一种非常正规符合社会观念的生活。而刚上大学时自由的生活让我想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也间接地让自己陷入另一个窘境。而另一个窘境又逼迫自己作出另一个选择,从而来逃离它,真是一个又一个的循环啊。而整个过程的心境与汉娜应该也差不多,总是想找到一条出头之路,总是寄希望于一些别的事物带离自己逃出困境,而其结果不是因为生命结束而停止就是不断地进行下一轮的循环,却不知在自己任性追求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或者产生难以估摸的后果。

  艾米琳是一个受汉娜影响作出改变的角色。一开始很喜欢她自由浪漫的性格,但她也是剧中的可怜之人,残忍地说,她想要的都被汉娜夺走了,不管是年少时玩的游戏角色,年青时意想中的恋人,还是对自己生活追求的希望。当到了后期,艾米琳选择一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也是有其合理性的,或许没有希望没有期待的生活才不会被夺走,也就不会受到相应希望的打击。

  最后结局的矛盾是当时很心疼的一个点。当时在想,要是小说中的我会速记,结局又会是怎样呢?汉娜会跟诗人罗比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吗,而艾米琳会在余下的生活中过得自在安生吗?或许本身小说塑造的人物性格就不允许这样平淡美好的结局。是啊,那个不羁的汉娜怎么可以就这样结束呢,诗人罗比怎么可以有幸福的生活呢,毕竟诗人总是要充满哀愁、思索与痛苦的。也许,这个略感遗憾的结局才能满足各位读了那么久小说的读者的快感吧。

  联系到现实社会,整个故事又会是怎样呢?当一个人陷入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矛盾时,会选择妥协还是不顾一切地追求想要的东西呢?不管是选择哪个,都是一种解决方式,都符合现实的设定。但死亡却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它没有真实地化解这个矛盾,反而让旁观者议论纷纷,试图去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式。而不管是哪种解决方式都不是真实的了,它就像是现实与虚拟之间搭建的一座桥梁,开出一条通往虚幻的道路。

  絮絮叨叨了这么多,说点实际的吧,作为一个立志写小说的读者,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我总结了一下,一是丰富的人物性格描述,构造一些符合人物性格的事件来丰富这位或者这些虚拟人物。二是意象的运用,积累一些高级特殊的意象,不断在小说中出现,丰富小说的内容,同时帮助烘托小说的氛围。三是巧妙地设置悬疑,以不同的叙事方式加工小说情节,使其层层递进,这样即便是情节普通的小说也能给人一种复杂的幻象。四是围绕主线,不要扯题太远。如果要成为一本畅销小说,直接快节奏跌宕的阅读体验是很重要的。以自己的阅读经验而言,我喜欢简单直接的东西。而之前读读《摆渡人》以及现在读的《雾中回忆》似乎都有这样的特点,通常都在一条主线上通篇写下去,这确实能让人读的很爽。五是保持初心,保留一点对于文学的追求。这是这本书很让我感动的地方,它还是保留了很多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环境装饰的描写,让这本小说变得丰富精致。我想这种保留或许正是让这本书有不同之处的地方,让人有一种自然特别的感觉。或许这有点类似于美女都不是中规中矩的,恰恰是一些凌乱随意的地方勾人心魄。这是需要积累的。

  整个过程中其实有很多矛盾的地方,需要一种度的把握。性格烘托往往需要一系列的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加入可能会让主线不清晰,读者很难感受到阅读的快感。而过于注重主线忽略人物性格,会让小说变得空洞,如同刑事案件记录一般味同嚼蜡。这需要两者的平衡,舍弃一些事件通过直接描述来烘托人物性格。过多的悬疑会打乱叙述的节奏,但小说还是需要悬疑来吊人胃口,哪怕只是一些自述性的囔囔自语,也需要读者去细细体味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感觉写小说确实有许多需要加工的地方,要打好框架,细细雕琢。而一些先天上的缺陷也可以通过形式的复杂、语言的华丽来掩盖。这看起来真的是一门手艺啊。说到这里,想到诗歌倒是需要浑然天成的多。没有太多的变形与雕琢,诗歌总能更加接近作者本身的意图。或者说,读诗可以与作者更加接近。

  《雾中回忆》读后感(九):庄园情结——读《雾中回忆》/刘晓瑭

  庄园情结这四个字是在读了凯特的《雾中回忆》后,在脑海中冒出来的。

  作者是伦敦三一学院的演讲和戏剧硕士,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博士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当代歌德和悬疑小说的构成元素。本书是她的处女作。

  读着这个发生在神秘的庄园中的故事时,总会想起《蝴蝶梦》《呼啸山庄》《简爱》《傲慢与偏见》等庄园故事,就像中国的大宅门一样,这些深宅大院中总会令人感到神秘莫测,也总会发生各种离奇的故事,这大概就是冒出“庄园情结”的缘由吧。

  除了庄园之外,也仿佛有福尔摩斯在脑海中晃动,不仅是葛瑞丝是个福尔摩斯的忠实拥趸者,她的外孙也是个悬疑小说作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故事的叙说中一直贯穿着秘密,解开一个还有更多。这大概跟作者的研究领域相关吧。

  在看故事的时候,仿佛在历史、悬疑和回忆交织而成的世界中徜徉,情结紧凑,语言优美简练,真想一口气看完。是“一部充满感性动能与理性节奏的小说”。

  当葛瑞丝回到那梦中的庄园时,所有萦绕心头的往事、悲欢离合的记忆都一一浮现。美丽的英国乡间庄园、那场空前奢华的夜宴圣歌、贵族诗人的吞枪自尽、庄园中的两姐妹、人物间微妙的关系以及相互交织;背负着惊人秘密的仆人葛瑞丝离开庄园后成为战地护士、又投身学术成为考古学博士。一直都有迷雾萦绕在眼前,直到最后一刻才明白了所有。

  这里展示了庄园的壮丽(这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作者实属不易,单看那感谢的参考文献就可见其功课之认真了)、栩栩如生的百态人生、哀悼了贵族家庭的兴衰起落,透过这座被遗忘的庄园,宛如见证了一段上世纪初的爱欲和纠葛、遗憾与错身,那雾中追忆的悲欢离合,让我再次涌起了浮生若梦之感。

  总之,这位年轻的澳大利亚女作家的处女作就小说写作本身似乎很成熟,写景写人的各种写作手法运用自如,做到了引人入胜,再次体验了紧张愉悦的读书感受,很好!

  :文章来自一位读过台版书的读者评论,此次简体中文版,依然沿用了台版译者的翻译。

  《雾中回忆》读后感(十):以哥特为镶边的庄园溯往

  “梦回一九二四年,我重返里弗顿。所有的大门大敞,丝质窗帘在夏日和风中掀起微澜……”如此梦呓般的追溯是不是让我们想起《蝴蝶梦》的著名开头,“昨夜我又在梦中回到了曼德丽……”,相似的飘渺,渗透哥特气息的诡秘氛围。澳大利亚女作家凯特•莫顿的这部《雾中回忆》显而易见有对悠久的文学传统致敬之意,我们从中看到了《呼啸山庄》、《蝴蝶梦》等文学经典的身影,亦有影视作品《高斯福庄园》、《楼上楼下》的余韵。而凯特•莫顿作为当代作家,回溯百年前的英伦古老庄园,即使藉“雾中”之名,其现代意识也不能不关照其中,哥特仅为镶边,老庄园和园中人的命运流变方为要义所在。

  《雾中回忆》以近百岁的老人格蕾丝的视角去讲述,七十多年前英国里弗顿庄园的一段尘封往事如卷轴画般缓缓铺开。一个家族的兴衰,两姐妹汉娜和埃米琳的成长与情感经历,以及整个故事的压轴线索:庄园的湖畔,盛大的晚宴正在举行,年轻的诗人罗比举枪自杀,酿成一幕谜团重重的悲剧。作者凯特•莫顿以现代人的笔触去描摹百年前的英国庄园情状,居然如影随形,可见毫发,端是难得。

  尽管于全书而言,颇有哥特悬疑气氛的悲剧事件有着引信的作用,但我们可以看到,里弗顿庄园作为巨大的存在,有着隐形主人公的地位。庄园巍然屹立数百年,有过几代人居住,或兴盛或衰落,但它依然在那里,平静地谛视着世事变幻。格蕾丝与汉娜、埃米琳在里弗顿庄园出出进进,无数的故事发生于此,诸多的悲欢离合埋藏在心底深处,以至尚存于世者在梦中仍旧回到庄园,或许往事早已如二十四格胶片般印在其大脑中,挥之不去,直至终局。物我固然可以两忘,但当“物”已化为“我”时,亦莫分彼此了。

  在这样一个庄肃的空间里,凯特•莫顿极佳地还原了“楼上楼下”的社会阶层与生活习俗。这是英国独有的阶层划分,尽管古旧却是曾经的存在。主人住楼上,仆人住楼下,出入不同的门。仆人中也有森严的等级关系,大管家、女管家、厨子、贴身女仆、膳食男仆、客厅女仆,以及洗衣女仆、车夫、园丁等,称谓不同,待遇不同,复杂得让外人很难理清其间的细则。而《雾中回忆》所处的时代,已是“楼上楼下”制度的回光返照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贵族庄园的青年男仆纷纷参军,如能幸运地自战场归来,多不安于原来的职位了,更倾向于其他具有个人自由度的工作。而如格蕾丝这样的贴身女仆,在离开汉娜小姐之后,有机会求学,成为考古学博士,虽不多见,但仍是那个时代等级体制瓦解的一个侧影。

  至于主人阶层,亦在时代的风雨中面临飘摇不定的命运。里弗顿庄园的主人弗雷德里克,与时代的商业化、世俗化格格不入,生意无以为续,自己在现实面前也是一退再退,最后无可再退,只能以猎枪了结自己的生命。二女儿埃米琳,是庄园中贵族小姐与时代脱节的典型,她仍然认为出去工作有失身份,但贤淑贞静也为其所不愿,于是,狂热地参与社交派对成为她生活的全部,即使寄居姐姐家,也不知收敛;或许,她心中也暗藏着时代大变动的惘惘威胁,唯有狂舞纵酒可以暂时解脱。

  而汉娜作为庄园主人的长女,其幻灭的经历更有其复杂性。她与妹妹埃米琳截然不同,有着冒险的天性,始终渴望独立自主,“天边外”的梦想萦绕在她心头。但个体在时代的束缚下处处受制,汉娜没有展翅飞翔的空间。于是,偷偷学习速记成为她对外面世界的渴求,也隐隐成了一个象征,因为其最终在现实面前的铩羽而归。汉娜甚至以婚姻作为赌注,以见识更大的世界,并不惜与父亲闹翻。可这次赌博如同碰在了海绵包裹的软墙上,只有无伤痕的失败。最终,与诗人罗比的相遇,成为汉娜可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始料未及的是,这孤注一掷却同时毁掉了三个人:自己、妹妹,和罗比。而在那一刻,盛大的晚宴燃放焰火结束,“燃烧的余烬像雨点般从天空纷纷落下”;其实,汉娜和她的里弗顿庄园的命运,也正处于衰落的余烬之中了。

  凯特•莫顿有极好的历史感,也有透彻的现代意识,以之讲述《雾中回忆》,收得“穿梭于记忆的镶金岁月与现实人生”之誉,是其应得的。如此的以哥特为镶边的古老庄园故事,并不仅仅为悬疑而悬疑陷入流俗,而是不急不缓地进入庄园的深处,探究那兴盛与衰落的机括,流连于人物与家园的纠葛。雾中的回忆与历历在目前互相映衬,更见出那个久远时代的迷离与延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