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味欺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味欺诈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0: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味欺诈读后感10篇

  《美味欺诈》是一本由[英]比·威尔逊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1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味欺诈》读后感(一):已逝的最初味道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是最早建立食品安全体系的国家之一。这也证明着英国在19世纪初期,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促使他们建立食品安全立法。本书《美味欺诈》正是回顾19世纪英国食品的造假与打假的历史,同时也警示着全球的食品安全的监管。

  作者比•威尔逊,英国著名的食品作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屡次获奖,代表作《蜂群》。本书详细讲述了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在利益的诱惑下,市场出现了一些掺假、假冒、甚至制毒的食品,以及一些有志之士如化学家阿库姆、哈塞耳等人的暴露与批判,促使了食品安全一系列法案的出台,同时给全球的食品安全一种警示。

  书中为我们展示了很多关于食品掺假的事例,让人触目惊心。1820年化学家阿库姆的《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把食品安全暴露出来,在英国历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揭露了食品掺假的真相,程度以及危险性。他的这本书虽然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没有起到绝对的作用,可是却使人们对假货的态度产已经发生了转变、卫生与公共健康也让政府重视起来。《柳叶刀》医学杂志的出现更加唤醒了人们对造假的神经,哈塞耳的显微镜更是揭开了掺假的真相。如,哈塞耳在显微镜中观看咖啡成分,结果发现其中含有相当多的豆类、焦糖、黑麦等。

  随着美国的工业化发展,美国食品业也发生了与英国食品相同的质量问题,在第四章笔者又一次把食品打假指向了美国。哈维•华盛顿•威利被称为"纯食品药品法之父,对当时的假蜂蜜、淀粉、防腐剂等很多食品都有研究,1906年,《美国纯天然食品与药品法案》终于通过,威利感到了胜利的喜悦。现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也是由他最初创办的机构演变的。

  英国、美国的掺假与打假事件促使了食品安全法律很早的出现,相反中国在2009年才真正出现《食品安全法》,标志着14年的《食品卫生法》的终结。虽然近年来英国也发生食品危机,像鸡蛋沙门氏菌感染、疯牛病等,但是他们的解决方式很快,立刻立法,对针对性的回应。中国在应急方面很弱,像“三聚氰胺”的奶粉事件,查明时已经达到294000颖儿及儿童患病,执法监督部门的权利多层重复,造成了办事速率慢,并且甚至无人无责的现象。全球中,相关于食品安全制度做得最好的应属荷兰,它不仅采用“一站式”的管理,同时还建立了世界领先并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软件,把食品的采摘、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所有环节监控和管理起来,无论发现什么问题都可以找到源头。对于中国来说,至今在贫穷、偏远的地区还存在着小作坊,很难制定更完善的安全法案。

  现代的食品行业因为利益的驱使,只能用法律法规来制约着,那么最初的味道到底在哪里呢?《美味欺诈》中的种种希望不要在重现……

  《美味欺诈》读后感(二):《美味欺诈》:食品安全的前世今生

  文/吴情

  一日三餐,饮食男女,最基本的人性人情,每个人都无法逃离,也无须回避。然而,在当下,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日益增长的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失望都是前所未有的。食品安全,往小了说会对个人生命健康与安全产生影响,往大了说关乎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人口质量。现实的困境往往引人回望。在我们的想象中,似乎在此之前,食品安全问题从未如此严重。不过,《美味欺诈》则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必须接受的常识:其实,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有之。

  《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英国食品作家和历史学家比•威尔逊(Bee Wilson)著。比•威尔逊曾在英国时政周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担任五年的美食评论家,对美食典故和轶事堪称谙熟。自2003年起,威尔逊每周在《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美食专栏发表文章,后著有《蜂群》一书。在《美味欺诈》一书的“前言”中,比•威尔逊坦言,“制作及贩卖假冒伪劣食品,绝对不是新鲜个案”,所谓“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纯粹人性,“少说也得是八百年前的事儿,坑蒙拐骗的历史恐怕要比实实在在的日子长得多”。

  比•威尔逊细致考察了欧美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的食品造假史和有识之士相应的打假事件,尤其以英国和美国为主要研究对象。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以工厂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改变了商品的生产方式,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生产逐渐成为可能。工业革命之前的文献,不少内容有关商人造假事件,但自工业革命起,造假手段和造假“效率”出现了明显“进步”,造假的影响范围与后果不可同日而语(发展日益精深的化学学科更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支持)。

  食品事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食品造假无疑可恶可恨。然而,打假却又并非能够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协作。另外,在食品造假的环节或者链条中,商业资本的贪婪属性、有待完善的法律体系、不甚透明的商业机制、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多重因素互相作用。食品造假事件不再是违背商业贸易诚信原则的个人行为,而是更深层面上经济、政治的博弈。十九世纪下半叶,爆发在美国的一系列泔水奶丑闻,便显示出食品造假事件内在的复杂性:民众有健康生存的天赋权利;地方政府则需依靠食品工业提供税收,维持地方政府的运转;资本家的目标在于“利润最大化”;报刊杂志需要挖掘爆炸新闻谋求生存,也负责公共监督。在多方曲折博弈的过程中,尽管对食品造假的打击略显缓慢,但终朝多数人满意的方向前进。

  在食品造假势力愈演愈烈的态势中,我们很欣慰地看见部分有识之士坚毅勇敢的打假行为,比如德裔英国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英国医生亚瑟•希尔•哈塞耳以及美国哈佛大学高材生哈维•华盛顿•威利。他们或出于对食品造假行为的憎恶,或出于对科学理性的尊崇,或出于对人民身体健康的责任感,毅然选择参与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揭露食品造假行为。在他们的努力下,政府要么出台相应政策打击食品造假行为,或完善相应的食品安全法案,为民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而民众,也在食品安全事件中逐渐接受启蒙理性和生化科学。

  在欧美社会的造假史和打假史中,我们先后见证了较为完备的食品安全法、(企业主动公布)食品有效成分表、食品安全准入机制等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的出台。每一成就的获得,其实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这一背景下,显然,既要积极呼吁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也要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持久性,切勿急躁冒进,欲一步登天。就个人而言,我们也要相应提高科学素养,学会理性对待食品安全事件,有选择地信任官方,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使整个社会有序的环境下,逐步完善对食品的监督、监管和问责机制。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美味欺诈》读后感(三):食物造假的历史

  《美味欺诈》都不用等到工业革命把饮食工业化,食品的掺假就早早来了。只是,工业革命没办法批量生产出实证主义哲学家来武装我们的精神世界,因为还没等哲学家们的思想出台,我们的小命都在无限的美味欺诈中轰然倒下了。掺假的背后大家都知道是对财富的渴望和贪婪,可是反过来说不也是击中了对美味的无限渴求和贪婪嘛。我们的祖先可能没我们吃的这么好,可是当时的食品掺假也没条件啊。当然,你可以说人人都希望吃好吃的,没错好吃的玩意地球人都喜欢,可是恰恰是这个悖论,才打开了美味的欺诈大门。正如在阶级等级强烈的十九世纪,保证人人都能吃上白面包和五颜六色的糖果,那好吧,造假啊。因为在那个时代白面包和糖果是上流社会吃的,你不是那个阶层你也想吃到,商家一定会用万能的化学物质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社会进步了,没有阶级观念了,就不会造假食品了吧。也不是啊,战争和饥荒,来的时候,造假也发挥过积极的正面效应,用那些个平日里造假积累的丰富经验,搞出来了防腐剂,一直沿用至今,造假的世界里也有贡献。那么,这么一辩证是个人瞬间懵圈了,到底这玩意造假是个啥。关键是哲学家们的出产跟不上趟啊,现如今满地球的裸奔的灵魂在苦苦寻问。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不管我们怎么找寻真理,还要一边吃着一边寻找着,到底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脱离吃八个橘子摄入的维生素A像过去吃一个橘子就够了日子。猛然间想到牛顿当年不啃掉下来的苹果是对的,因为没掉下来八个,啃一个也不管事,于是他拿着一个苹果思索出来了万有引力。回家后他会啃美利坚合众国出品的苹果,在牛顿那个时代里英国本土的苹果已经没人吃了,太费力了啃那么多不如吃一个美国苹果。好像今天也都适用,大家都在用啃过的美国出品的苹果,其他安卓不是十个八个是全都不如苹果。

  《美味欺诈》读后感(四):食品造假与打假

  食品造假与打假

  很多年前了,有一天,会吃而不会做的我心血来潮,挺胸凸肚,在非买菜高峰的时候巡视了一下家边的菜场。卖主们自然群起而立表示欢迎,我则不屑地走过一个个摊位。

  到卖活虾的水盆前,终于降尊纡贵,问了一句:“这虾可是真的吗?”卖虾的少妇一笑,回答道:“如果这是做出来的活虾,比真的还金贵呢。”自知闹了个笑话,只得匆忙遁逃。

  事后想来,自己的发问实在有毛病。但当时的问题其实是针对标签上的写法问的:“这虾可是标签上写的虾?”卖主回答得确实有理,正好反衬我的糊涂与不通世事,但是也留下了一个天大的漏洞:如果造假的成本小于真货,那就应该拼命造假喽。

  果不其然。在食品的造假史上,这样的行为可谓最为司空见惯。而且,食品造假最丰富的历史原来来自英、法、德、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初看如石破天惊,让人惊诧法制社会竟然管不住最常用的人类用品。然而转念一想,食品造假的关键原本不在于法制,而在于食品生产与销售的多个环节。

  试问,有哪位精神和神经正常的人(不包括对生命绝望的伤心者)会在自己的日常饮食中作假甚至下毒?即使在食品生产中作种种加工如加入色素等,那种色素仍是来自于另一种食物。但是,如果这些食物是通过一次或几次转手卖给自己所不熟悉的顾客,那些人既无从了解我的食品的质量,也不可能了解我本人,他们只从食物的外观上来判定(等到吃到口里为时已晚),这时很难不使生产者玩点别的花样,使得产品更为漂亮和廉价。掺杂他物乃至有毒的元素(只要不是入口必亡)就会成为一般人的通常选择。

  另外,在日渐进步的自然科学家们眼中,世上万物何尝不是一张表上的元素的组合物?如果大自然费尽千辛万苦孕育出一种组合物,而自己在试管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制造出同一种组合物,以后者取代前者岂非地义天经?而要认定某种食品添加剂有毒,更是煞费周章。众所周知,科学结论靠的是双盲实验。如果要证明某种添加剂有毒,你必须用实验。但这个实验又怎么做?首先,告诉试验者你吃的东西可能有毒,这种心理因素就先控制了实验结果;其次,食物所含元素千变万化,你很难证明是你指定的某种东西确实导致了某种不良结果,它也许是你所忽视的另一种东西引起的?而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技术不断发展,打假技术只能追赶。从这以上种种理由来看,食物造假岂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自然而然?

  当然,这种观点完全抹煞了食物打假的成就。英国的比·威尔逊在《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一书中,就不仅讲述了食品在工业时代的造假史,也展示了打假的巨大进展。在18世纪的英国伦敦,除了新鲜食品以外的一切几乎都是假货。人们后来曾谴责中国茶叶为了颜色加上颜料,其实,伦敦的商人早年是用黑刺李的叶子、用铜染成绿色伪装中国茶叶的。各种各样的食品作假令人发指,在此也不必详细征引,愿意效仿的可以花三十来元钱去买一本学习学习。而当美国步入工业社会,食物作假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直到罗斯福和辛克莱联手举行的战争才初步降伏了这尊恶魔。在今天,许多刚刚步入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如孟加拉国仍然饱受食品造假的折磨,据说2004年此国的食品假货率已达45%~50%。

  在人群中永远有不懈与利他的理想主义者,政府管制在食品打假中的作用也是永远地不可替代。许多杰出人士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政府和法律为打假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应该说,今天发达国家的食品已经基本让人放心了。我们自己的状况,相信正在逐步好转。只是,新的时代也在催生新的造假方法,世界也不可能完全理想,让我们在食用的时候不用睁大自己的眼睛。

  (《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比·威尔逊著 周继岚译 三联书店 )

  《美味欺诈》读后感(五):人类不死,折腾不止

  《美味欺诈 – 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

  作者:Bee Wilson(英)

  出版:2008(英)2010(中)

  我们之所以惶恐不安,并非因为害怕谎言或骗子。事实上,我们对于谎言的态度似乎早已渐渐麻木,早已感觉不到任何愤怒或厌恶。

  ---- 英国作家 安东尼.特罗洛普,1855年3月

  此书主要考察了欧美地区的食品造假历史,间或提到了例如中国的人造鸡蛋,三聚氰胺事件。时间主要始于18世纪中,收于2006年。作者将1820年作为分界线称为前后阿库姆(后详)时代。我根据书中内容,愿意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没有太明显的时间节点,以当期主要技术区分,由于食品本身就是物理化学合成物,因此各阶段必然有较多交叉。

  一,物理混合

  称为‘物理’,是因为此阶段化学工业不发达,认识不到食品的组成细分,即使使用了‘化学’方法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从结果向上溯求的造假打假方法。例如使用铜器蒸煮腌制可使蔬菜更绿,使用铅对糖果染色等等。此阶段手段比较‘土’,因为此时食品工业不发达,小作坊遍地,各家自有一套造假秘方。主要表现为混合式造假。比如牛奶中加水,火腿混合不同肉类,用硫酸勾兑食醋,用黑刺李叶冒充茶叶,用芥菜麦粉辣椒海盐姜黄豆粉混合为芥末,用海盐铅树脂沥青调校葡萄酒等等(前几年大陆某啤酒厂曝出添加甲醛进行调校的丑闻已是较高层次手段了),其各种秘方层出不穷,瞠目结舌,脑洞大开!(书中的方法在百多年后的当代中国,竟然仍能见到!)

  此阶段著名的代表无疑是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德裔化学家,伦敦人。其1820年出版的《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 A Treatise on Adulterations of Food, and Culinary Poisons》后简称《论掺假》。书中介绍了许多简单的化学实验,可以帮助消费者有效识假。此书也极大地推动了食品相关立法,因此本书作者愿意根据其来划分食品造假打假的重要节点。阿库姆之后另一位著名的打假斗士是亚瑟.希尔.哈塞耳,他的主要工具着实简单,就一台显微镜!(可见当时造假的手段之‘土’)。如果对这个人比较陌生的话,提起医学杂志《柳叶刀》一定是举世皆知的。《柳叶刀》创刊之初,每周都会公布食品及饮品检测报告(包含所售店铺名称和地址!),而哈塞耳即是作者。

  此阶段发展起了各种应对造假的方式,比如葡萄酒的AC(法定产区体系),试图通过生产地葡萄品种培训方法及相关流程标准等界定来保证产品的‘纯真’。此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其它食品,如肉类,大米等。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记得中国的阳澄湖大闸蟹吧,你随便买些大螃蟹运到阳澄湖边给它们洗个澡现场就可获利数倍了。各个食品行会及专业鉴别师也在此时发展起步,试图通过专业人群的专业知识进行标准制定控制食品质量,但由于垄断及腐败,成效甚微,不过随着立法的逐渐完善,长期的效果还是好的。

  二,化学人造

  随着化学科学的不断进步,食品造假由之前的伪装自然食品进步为‘人造’食品。反式脂肪为一重大发明。由于原料为植物油,因此有的产品如人造黄油还打着减肥健康的标牌!常见的如“代可可脂”、“植物黄油(人造黄油、麦淇淋)”、“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脂肪”、“精炼植物油”、“氢化菜油”、“氢化棕榈油”、“固体菜油”、“酥油”、“人造酥油”、“雪白奶油”或“起酥油”等等,这此东西大量存在于快餐,烘焙类食品中。2003年奥利奥被因此起诉,2006年肯德基星巴克等宣布将削减反式脂肪的用量。反式脂肪的危害现在已经比较普识,过多食用会提高如冠心病的风险,阿兹海默病的病情发展,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风险以及情绪比较易怒,行为也较有攻击性等等。其它的发明还有因食品短缺而发明的的人造樱桃(可耐烘焙),人造果酱(水果含量低于50%),人造蛋粉,仿XX汤/物---现在超市可购,如酸辣汤,玉米汤,浓汤宝,冷冻鱼丸(此物的发明者为一日本人,良心发现后离职并在多地演讲抵制自己发明的食品)等等,中或许有少量天然食品,但必是大量化学物品混合而成。

  另外一个影响巨大的发明便是维生素类营养强化产品的产生,各种胶囊的单独售卖,或不时体现在某食品中的添加列表中,似乎只要有一某维的添加,这个食品便是好的,健康的。但人体对这些微量元素的需要并不是越多越好,1957年英格兰出现VD过量中毒事件,美国约100万人进食铁元素过多导致遗传性疾病,2000年印度3000外儿童出现VA食用过量。对于是否应该服用维生素产品,观点不一。支持者认为由于1,现在的种植/养殖的方式、条件和管理与以往不同,营养成份大大降低,比如2002年的加拿大报告说,过去吃一个橘子的VA量现在需要八个!而英国的纪录也表明比50年前,花椰菜铜元素减少了80%,西红柿钙元素仅剩了25%。单靠食补不现实。2,加工方式的改变,如谷物的精细化加工,麸皮中的微量元素大量也被排除在日常食用的面粉中。人类微量元素主要来源的饮用水的污染及再过滤精滤都使水质不可再同日而语。而反对者毫无疑问认为可能出现服用过量产生中毒或亚健康的情况,不是天然之‘道’,反而损害健康。笔者的做法是,常吃,常忘。

  化学科学的进步推波助澜,魔道之争升级愈演愈烈。此阶段推进了检测手段的进步,比如使用更高科技的检测手段,各种光谱仪,色谱仪,电子仪等纷纷进入了分子层面,土法造假已难容身。但如前述,造假者也是与时俱进,从源头直接针对做起,如三聚氰胺便是直接针对的蛋白质定氮测定。除了正面应对检测外,造假者此阶段也从各方面开始影响国家法律的制定(诸多有名的添加剂的取消便是几翻争战才最终成功)以及某些科学家的声音(利益之下勇者必多,这是不争的事实)。此阶段也极大地促进了食品标签的进步,现在我们看到所有的食品包装上必然有一长串的配料说明,似乎是诚实而无畏的表示,但是,亲爱的消费者,您看的懂的有几个,您知道我含量低于多少的是没有标出来的吗,这没标出来的您知道它的危害吗?

  由于世界整体的进步,科学文化的普及,此阶段斗士很多。提几个特殊的,英国营养学家卡罗琳.沃克,1984年出版《食品丑闻》对食品行业的欺诈行为进行披露,并终其一生---短暂的一生为之斗争。沃克身为营养学家,并时刻注意健康饮食,但38岁却因结肠癌去世,医生和她自己都无法相信(有些讽刺么)。美国农业部首席化学家,美国化学委员会主席哈维.华盛顿.威利,除了他坚持不懈地进行披露解密造假食品外,他在1902年进行了活人毒物试验,12名血气方刚的年轻志愿者被定期喂食硼砂(防腐剂),以求证明其危害,方法实在让我想起纳粹和731部队!威利最终推动了《美国纯天然食品与药品法案》的通过,与他同期的一个叫顾普顿.辛克莱年轻作家也必须提到。一定程度上他的畅销小说《丛林the Jungle》被认为是直接推动了立法的成功,他曾被罗斯福约见会谈,但由于其不但神经质而且又是社会主义者,因此二人没有最终合作。《丛林》讲述了一个立陶宛人朱尔基斯带着全家人来到美国,想成为一名自由人,富人,但最后却住进了芝加哥的牲畜围栏区,当了一名肉类打包工,最初美好幻想变成噩梦。下面试摘其关于香肠制作的如实描述,便知其对公众关于食品安全的影响了。

  工人们随意踩踏,随口吐痰,不知道有多少肺部细菌。有的房间有成堆成堆的肉,当屋顶漏雨时,雨水滴落在肉上,老鼠们还会在肉上跑来跑去。这些储藏室光线很暗,但是,工人可以用手将肉堆上干了的老鼠屎拨掉。老鼠很讨厌,因此打包工会用有毒的面包喂它们,老鼠就死了。于是老鼠,面包和肉一块进入了储料器。这不是谎言,也不是开玩笑。工人们会把肉铲到手推车上,即使看到老鼠,他们也懒得拿出去。香肠里原料丰富,不只有‘美味的中毒老鼠’。

  自从我在大学中学习过制作香火腿肠后,就对此物心存惴惴,后来常常看到媒体们报到某知名品牌使用病畜肉或菌群超标,更是坚定我对此类食品的警惕(无论什么肉和加工条件,只需打成泥再加入化学药品调配一下,味道都很好)。

  三,基因科技

  除了从化学废料中制取新的添加剂、新的‘食品’外,科学家更进一步,决定从根子上改变传统食物结构。转基因的土豆,大豆,玉米,大米,水果等逐步开始大行其道。关于此点书中提及不深,我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孟山都眼中的世界》《毒从口入》 ( (法)玛丽.莫尼克·罗宾著 讲述农业化学及基因革命的危害)和《粮食危机》((美)威廉.恩道尔著。地缘政治角度讲述基因种子政治意图)。书中只列举的一个例子是印度香米,针对法定产区体系而进行的DNA技术欺诈。科学家本来发明了一个方便且低廉的方法(PCR)对印度香米进行特定DNA片段检测以辩真伪,但应对者就针对此段基因进行大米改良进行逃避,于是又不可避免李逵李鬼一家亲了!

  1, 高产。高产必须配合新的种子,而种子公司常见的做法是每年必须购买新的种子及特殊化肥,本来期望能有更多获利的农民事实上从此被套牢,此举引起的农民破产现象时有发生。(资料见纪录片《孟山都眼中的世界》)而此举仍被倡导的原因只有政治和利益。(同时参见《粮食危机》)

  2,高营养。传统作物是经过数千年大自然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的产品也许是好的,但其对人类生理的长期影响仍未可知。科学家声称已经破解了全部基因及作用机理,但这真的是最终的真理吗?试问从地心说>日心说>银河系>宇宙>多重宇宙的认识发展中,人类闹了多少笑话?人类的急功近利与傲慢会在不久的将来遭到惩罚吗?

  3,更好口味。这个简单,健康重要还是美味重要。世间之物都是平衡的,你补了东墙,西墙是否仍善存?由于种植养殖条件的改变,如大棚,激素,无土栽培,饲养周期,人工合成饲料等已经使食品中营养成份大大改变,针对口味的基因改变又会产生什么样的长期影响尚需时间验证。

  4,抗病虫害。这个实事已经证明,初期确实是少量的农药使用,但很快病虫就产生抗药性,而农药用量相比之前不减反增。而不断‘进步’的农药对人类和地球的危害已然众人皆知迫在眉睫。

  基因科技也许对人类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我并不反对科技发展,但我反对急功近利,反对基于利益上的基因革命。诸如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实验报告往往由于各个大公司利诱或者政治原因被雪藏,相关科学家被辞退,威逼,事例见我上文列举的另外三本书中,这里不再展开细谈。

  由于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日愈上升,书上最后也提到了一点有机食品,此类产品首先情感上是容易让人接受的,但界定起来需要严格与细致的立法才行。比如种子,环境,原料(饲料,饮水),程序,最终产品的标准要求等等。现在市面上许多大义凛然的号称‘绿色有机’的东西的标准是什么呢,正确吗?在我们忽略的细节中,魔鬼往往藏身其中。

  综观全书脑洞大开,肆无忌惮,细思极恐的掺假造假,你可会悲恸欲绝肝肠寸断哀毁骨立声泪俱下决定从此因噎废食?其实不必,常言到,你有金刚钻,我有破城锤,兵来将挡,水来咱就土掩。一个重要的数据让你心中坦然。19世纪中叶,欧洲的平均寿命只超过了40岁,但到20世纪末,发达地区人口的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71.1岁和78.7岁。因此固然食品安全问题甚嚣尘上,但人却活得更久了。所以,还是可以放心吃,医疗科技发展的也很不错,救得活你。(没有疾病的统计数据变化,只想毒舌一下,如果一边打吊针一边吃美味,这样活着再久好玩吗?)

  人类这样乐不可支地在食品上折腾自己原因无外乎贪婪二字。造假者对利益的贪婪,食用者对口味,数量的贪婪。劝告造假者良心发现是不可能的,是反人性的,但食用者我们自己却多多少少是可以做到不贪婪口味,平平淡淡才是真,白菜豆腐更健康;不好色,常记佛语,色即是空,空就是完蛋了的意思;不欺骗自己,又想减肥又想对得起自己的舌头;不追时尚跟风尝新,不做新型食品的小白鼠(从这一点看,生活在发展中及不发达国家的人是幸福的,多数新发明的食品都会在发达国家先‘实验’后才会把这些高科技往下施舍。)。当然对于一些自诩的‘美食家’可能会抱怨,这样活着有啥意思?!好吧,这个问题有些严重,牵扯到哲学的本源,人为什么活着,死后的世界,及幸福的意义,这个,,,咱们下回再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美味欺诈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