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查理一世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查理一世读后感100字

2021-09-28 00:4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查理一世读后感100字

  《查理一世》是一本由[英]琳达·德莱尔(Leanda de Lisle)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查理一世》读后感(一):看,叛国者的头

  在查理25岁继位的时候,他继承的不仅是王位,而且是一个积累了大量隐患的王国。父亲詹姆士一世在位时对待金钱挥霍无度,与英格兰议会龃龉、与西班牙联姻失之交臂、民众信仰未能整合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使得王室财政状况岌岌可危,英格兰与西班牙的和平受到欧洲大陆新冲突的威胁。这些情形似乎也预示着面对查理一世的将是一场场不平凡的暴风雨。 身为一个有缺陷的王子,他努力与他的缺陷作斗争;他阅读大量的军事书籍,热爱艺术;他不像父亲那样轻视女性,并从父亲的经历中得到许多启示,如整顿宫廷风气,建立宫廷秩序,也尝试将自己的形象塑造得不亚于欧洲同时代国王的形象,面对改革的反对者,他没有却步,而是扩大改革范围,采取了增强英国国教权威等激进措施;他希望被看作英雄的君主,试图强行统一宗教仪式,完成三个王国统一。但与此同时,他又设计出更多繁复的仪式来强化自己,在战争中采取了一些不得人心的措施,使得在欧洲的事业变得越来越糟糕。查理一直对自己在压力之下的情绪控制能力感到骄傲,但他在位的后期却逐渐失去人民的爱戴,他的统治跌落谷底。他未能改变英国社会的面貌,对英格兰的掌控权也逐渐滑走。最终,查理一世被自己臣民处死,在英格兰历史上被划入了失败者的一类,他的罪名则是被指控“恶意图谋颠覆国家的基本法和自由,并代之以专制和残暴的统治。”

  “国王的存在就是保证和平、繁荣和公正,为全体国民治国,超越狭隘的派系利益之争。”

  对于每一段历史,各种史料的记载可能会带有滤镜或者存在偏差的情况。经历时代的变迁,甚至会被杜撰或衍生出更多的版本。我们所能做的或许是尽可能地从各类不同资料中客观地去评价一个人,以及从推断和考究之中,接近还原一个人的真实本性和面貌。 在《查理一世》这本书当中,我们能看到人们记忆中陨落的国王有着严以律己、勇敢无畏的一面,也看到一个王国充满了可怕的内战,经历着王权变更,存在着教会与宫廷之间的一种权势纷争的一面。

  《查理一世》读后感(二):不妨“再”认识一下查理一世这位英国国王

  在看到由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领域的知名作者琳达·德·莱尔创作的这本《查理一世》之前,对于这位不幸成为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最大的印象其实是来自于历史教材——这个名字当时是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仿佛是在说,正因为查理一世企图压制和阻碍了英国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所以才成为“敌人”,所以才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走上了断头台!那么,真的是这样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很显然,琳达·德·莱尔不怎么认同。在《查理一世》这本书中,看起来,查理一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他还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而他的死,也许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并不那么直接,而是与当时英国国内混乱已久的宗教冲突有关,以致于很多英国人对他不那么信任,所谓的“保王党人”势力也表现不佳,因而,阴谋形成了。当查理一世与国会之间爆发英国内战时,他制定的一系列宗教政策加剧、加速了他的失败。所以,第二次英国内战查理一世的败局已经证明,他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虽然,查理一世不那么幸运地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公开处死的国王、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他的名字还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很显然,他那个时候未必会想到更多——他想的更多的,恐怕除了他的权力、威望,就是想以自己的力量在英国宗教改革上写下自己的一笔,他未必会反对殖民!而他的敌人,比如国民誓约派,比如上院的沃里克、下院的皮姆,只是想清除查理一世而已,他们也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高尚!

  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定论——胜者王侯败者寇!但不管是《查理一世》中所记录下的一切,还是如今透过重重历史迷雾所能看到的那些,综合“描绘”出来的查理一世,显得越来越“丰满”,或许也越来越接近历史上的那个英国国王!

  毕竟,换个角度细细看一下,查理一世的优秀品质还是挺多的。他的个人品质并没有那么坏,他对自己的家庭——王后和孩子,也还可以称之为忠诚可爱;他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艺术审美还是可以的,也愿意支持艺术事业——他的肖像画还是不少的!他的失败以致于失去性命,或许只是在于他站在了那么一个不幸运的关口。他希望赢取战争并重新获得自己的绝对权威,为此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但他的“敌人”却是复杂而又复杂:苏格兰的长老派、英国的圣公会、英格兰的天主教徒以及议会军的清教徒领袖。当查理一世逐渐丧失了所有人的信任时,他的最终命运也就被被注定了。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查理一世知道自己虽然必死无疑,但英国国王却至今仍然存在而且影响不小,他的心里又会翻腾起一番怎样的波澜呢?

  《查理一世》读后感(三):从历史课本中走出来的查理一世

  我依然记得高中时代的历史卷子上有这么一道题,如果不是查理一世,英国内战还会爆发吗?我模糊地记得答题的套路,便是内战的爆发是议会与王权争斗、时代潮流演变的历史必然,不管是谁,都无法扭转。换句话说,不是查理一世,换个人也是如此,只是这戏剧性的命运刚刚好降临到他身上罢了。身为国王,不知是上帝的慈悲,还是上帝的残忍。我们不是他本人,好像很难感同身受他是如何从万人之上的宝座走向了断头台的。他传奇的一生到了四百年以后的今天,只变成了高中历史课本中短短的一句话。他光荣地成为英国唯一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国王和欧洲第一个登上断头台的君主。

  由于意犹未尽,我便开始读《查理一世》这本书。想要通过别人碎片化的回忆来构建某种真相是不可靠的,没有人会把握事实的全部。世人总是带着刻板印象看世界,每个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陈旧的偏见,而这本书可喜的是它所描述的查理一世有别于那个带着暴君面具的历史形象,查理变得有血有肉、真实可视。毕竟站在今天以上帝视角看历史是不可取的,这本书的叙述将我们拉回到了那个时代查理一世的身边。

  整本书回顾了白国王的一生,尽管我已经知道结局,还是对过程充满好奇。书中更是增添了女性视角,从查理备受争议的妻子角度让我们从几封信中看到完全与世人眼中不一样的她。

  书中附带了英国斯图亚特家族与相关人物的画像与宗谱,帮助我们清晰地呈现与理解这一段历史与历史潮流中既渺小又伟岸的查理一世。著名作家方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而查理一世偏偏处在那样一个尘土飞扬的时代之中。

  《查理一世》读后感(四):查理一世:王权斗争的牺牲品

  查理一世,最为人所熟知的即是他的死,他是英格兰历史上第一位被公开处死的国王。作为王权的掌握者以这样屈辱的方式死去,不能不让人想要深究在他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查理一世》通过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还原这位悲情君王的一生,他既不是人们口中的殉道者,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暴君,而是王权斗争和宗教改革的牺牲品。放下一切偏见,让我们来重新认识这位悲情君王的一生,你会发现个人是时代背景下的小小微尘,君王亦如此。

  我在看查理一世的一生时,脑海中不时的闪回中国的一位帝王的影子。按理说这两位帝王一中一西,所生年代也各不相同,但不知道为什么,两人身上有颇多相似之处。这位帝王就是明朝末代君王明思宗朱由检,即我们所说的崇祯皇帝。这两人都不是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且最后都死于非命。相似的巧合还有很多,他们都接手了一个烂摊子,查理一世接手的是詹姆士一世留下的国库空虚,宗教改革不彻底,隐患颇多的王朝,崇祯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危如累卵,内忧外困的帝国,两相比较,两人真可谓是难兄难弟,且两人都有着性格的缺陷,这缺陷也导致了他们悲剧般的命运,查理一世没有老练的政治手腕,坚持原则不懂变通,而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性格偏激。两人和大臣的关系也是势同水火,针尖对麦芒般激烈。崇祯皇帝最后留下“大臣皆可杀”的遗言,体现出他内心的不甘,而查理一世则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多次解散议会,王权斗争达到白热化的地步。如此奇妙的缘分不得不叹一声历史是如此神奇。

  在《查理一世》中,对于宗教的讨论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点。主要围绕的是新教和天主教,新教又分为路德宗和加尔文宗,宗教之间的矛盾引发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在欧洲范围内的很多战争都可以被打上宗教战争的烙印。书中对新教和天主教两者之间的矛盾描述的非常清晰,即使之前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的我,也从第一章顺利的理出头绪。宗教战争也可以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战争,在当时的英格兰,信奉新教的人占多数,所以君王对于宗教的态度就至关重要,宗教甚至可以左右王位继承人的废立,查理一世的老爸推行宗教改革,实行教皇制,却没有根本上解决宗教问题,还为查理一世埋下了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宗教和皇权位次的根本矛盾被议会利用,左右臣民的情绪,挑动臣民和国王的对立,来达到掌控王权,架空国王,成为国家真正的掌控者。查理一世作为君王,不想屈从于议会,成为被操控的傀儡,唯有起来斗争,正是这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最后的结局。

  后人往往以成败来论英雄,而通过史实和查理一世的亲笔书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崇尚秩序和高尚的思想,重视个人荣誉的君王,他的失败只是因为他没有敌人残酷,再次重现这段历史,我认识了他,也丰富了我的历史观,即想要了解一个人,只有真正和他站在一起,看他看过的风景,见他见过的人,过他过过的生活,如此便可说我认识了他。

  《查理一世》读后感(五):白国王

  查理一世,斯图亚特王朝的第十位苏格兰国王、第二位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公开处死的国王,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被处斩时年49岁。英国的君主体制随即土崩瓦解,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克伦威尔空位期

  在他的统治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源源不断的宗教冲突。查理一世还试图迫使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引发了主教战争。这一切都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促成了他的灭亡。

  查理一世

  查理从出生就不一样,他的祖母是著名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位被赶下台的女王,一位在英格兰被囚禁多年,最后被处死的女王。

  他继位时的欧洲正处在宗教分裂局面,发端于1517年的宗教改革正如火如荼的燃烧在欧洲大陆。而他从父亲詹姆士一世那边继承的是一份棘手的遗产。与议会的交恶,新教徒的不满,财政状况岌岌可危。在他迎娶了一位虔诚的罗马天主教王后之后,矛盾越发恶化。加之权臣白金汉爵的诚信与担当遭到普遍的质疑。最终引发主教战争。宗教的对抗至始至终伴随着查理一世。

  最初几年为了自己的统治,理查发动了英国对法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上进攻,耗资巨大,却一败涂地,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战败。由于这次战败。在1626年,他在极度不情愿的状态下召开了第三次议会。

  克伦威尔

  这次议会,双方都急于达成和解,于是通过了一项30万英镑的议案,但随之而来的是议员们对于白金汉宫觉得抗议要求撤职。遭到查理反对后,一场真实的谋杀随之而来,白金汉公爵的生命永远停在36岁。白金汉公爵主导宫廷的时代就此结束,意味着他人的时代即将来临。

  查理在白金汉公爵死后怒斥清教徒扭转反叛文化,颁布了一项禁令,禁止和不公开讨论预定论教义,企图统一宗教仪式,导致他与庇护清教徒的贵族们产生激烈矛盾。于是出现保王党与爱国派。这届议会在一片混乱中结束,国王决定解散议。

  白金汉公爵被刺杀

  从1628年决定解散议会,国王独自一人统治国家,直到1640年在对苏格兰人作战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才召集了一个新议会。长期不断的宗教抗争,最后演变成国王与议会的战争。出现了历史课本上著名的英国名人-护国公克伦威尔和他的共和国。

  查理一世也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斩首的国王!这场革命是一场令所有国王都颤抖的灾难,而这场灾难后清教共和国则开始了对英国长期的统治。就在克伦威尔连续两次担任护国公后,于1658年逝世。而新国王理查二世则在他30岁生日那天进入伦敦。

  在长达很多年的历史叙述中查理一世都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本书还原了的一些他真实的样子。在很多情况下他还是深受朋友,亲人的爱戴。他认同和议会的合作,只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议会对英格兰人民的意义和重要性。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王子,他和他宠臣白金汉公爵的故事也启发了大仲马写出著名的小说三个火枪手-这可能也是查理一世留给我们的另一份礼物。

  《查理一世》读后感(六):被送上断头台的白国王

  当谈起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到他是如何在英国内战中被克伦威尔俘虏并被送上断头台的。然而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对这位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公开处死的国王、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一无所知。作为詹姆斯一世的儿子、苏格兰的玛丽女王的孙子,查理一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他的生平经历又是如何。这都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通常来讲,有些观点认为查理一世是一个愚蠢的弱者,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公平的观点。这时,我们迎来了琳达.德.莱尔(Leanda de Lisle)的著作《查理一世:内战之火与英国王权变革》,相信通过这本书可以使我们对这位国王有更深的了解。

  书影

  琳达.德.莱尔(Leanda de Lisle)毕业于牛津大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领域的知名作者。这部《查理一世》是她2017年的作品,曾荣获2018年历史作家协会非虚构写作皇冠奖。她还著有《都铎:一部家族史》、《伊丽莎白一世之后》等英国历史相关著作。

  琳达.德.莱尔(Leanda de Lisle)

  这本内容丰富的书,共分为四部二十五章,还包括前言和后记等,是一部典型的非虚构历史书。每个章节都有详尽的注释和引用,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琳达在这本书中将她的研究同查理的传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故事读起来并不是那么生硬,很好地做到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这是一个命运众所周知的国王的故事,他的同代人为他起了“White King”的绰号,因为对支持者而言,他是身披纯洁无暇王袍的神圣的白国王,而对他的反对者而言,他就是梅林预言中的暴君。由于被自己的臣民送上断头台,他在史书中被钉在了失败国王的一页。路易十六在某种角度上复刻了他的悲剧。然而,查理一世在史料中并不完全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他也有志存高远的时期,然而,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查理一世

  在本书开始,我们见到了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的时代,白金汉公爵、路易十三、奥地利的安妮、黎塞留红衣主教等等鲜活的角色纷纷登场。作为新教徒的查理娶了路易十三的妹妹——天主教徒亨丽埃塔.玛丽亚。查理决定让英国参加三十年战争的混战,为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利益和欧洲的新教事业,然而这并不完全是一个明智的决定。白金汉公爵遇刺(这也在《三个火枪手》中提及)使得查理失去了他的权臣。在与议会闹翻实行无议会统治的时候,查理已无力在三十年战争中进一步发挥影响力了。不得不与法国和西班牙谈和。

  白金汉公爵一世乔治·维利尔斯

  在从三十年战争中解脱出来后,查理度过了十几年的惬意时光,但在1642年,这一切都结束了。苏格兰入侵、爱尔兰叛乱,使得查理携带家眷离开伦敦。随着而来的是英格兰内战。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战争、英格兰教会之间的战争。查理的结局是被议会囚禁,直至在1649年经过审判被判处死刑。查理的弱点和过失就这样让他走向毁灭。

  在查理的故事之外,我非常喜欢琳达在书中所引用的查理和妻子亨丽埃塔之间的通信。通过这些书信,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查理一世,包括他对家庭生活的重视,他对妻子的爱情和奉献,这些都充实并丰满了查理一世的形象。

  王后亨利埃塔.玛丽亚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年后》中,我们也可以管窥查理一世的失败、被捕和遭杀的经过。文学与历史联系到了一起,这正是历史的魅力吧。

  《查理一世》读后感(七):凯撒的不再归凯撒

  《查理一世:内战之火与英国王权变革:1625-1649》,是关于英国内战时期的历史小说,也是围绕内战中的关键人物英国王查理一世展开的悲剧史诗。

  本书按时间顺序展开。1600年,查理出生在斯图亚特王室,是父亲詹姆士一世的次子,也是双亲的第三个孩子。经历了长姊远嫁、长兄病逝、父母亲相继离世后,年轻的王子查理在1625年登上王位,成为国王。1649年则是国王逝世的年份。那一年,他被人赶下王座,被囚禁在海上要塞,最终接受审判,走上了断头台。书中的大部分情节,就发生在他即位和逝世之间的二十四年之间。

  全书分为四部,《父亲的“妻子”》讲述查理刚成为国王的那几年里的所作所为,那时他刚失去大部分家人,虽孤独却青春洋溢,虽忧郁却信心坚定,正要缔造自己的梦想,开始自己的冒险。在这一部的开端,还介绍了当国王还是王子时的身世背景和经历。《妻子的朋友》介绍国王夫妇的心腹和近臣,并谈到他们如何在暗中行动,为日后的颠覆埋下了伏笔。查理使得英格兰成为远离欧洲战乱年代的和平岛屿,但暗潮已经在光鲜明丽的绸缎和玫瑰窗下涌动。《变节的仆人》便叙述了那场颠覆的开端、发展、爆发和结局。昔日的宠臣成为一马当先反对国王的人,国王看重情义,却无力保护自己身边最忠实的仆人。在《天罚》中,一切尘埃落定,国王接受审判,从容赴死,留下了一番警告谶语。几十年来与国王周旋、争夺权力的议会,现在变成了一个不受其最初拥护者和扶持者控制的怪物。在最初就不够逻辑严整和界限分明的“平等”与“自由”,堕落成人们随心所欲伤害他人时凭依的借口。克伦威尔处死了国王,力图废除君主制,却成为护国公,妻女被称为“殿下”和“公主”。一场又一场反对与颠覆的成果,沦为了另一种“王权”的载体,历史浩荡明彰,要将一些人的生命当做革故鼎新的祭品而吞噬,最终,它却仿佛在咆哮一番后回到了原点。

  本书以国王查理为视角,因此,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其中最为闪耀和温情的篇章,是描述国王家庭生活的语句。然而,兄死父薨,妻离子散,友叛众欺,悲伤、愤怒、屈辱和仇恨是书中的主旋律。我跟随情节推进,一章一章地阅读,只感到越来越憋屈。一次又一次谋杀,越发耸人听闻;一场一场大规模惨死,残酷得仿佛没有尽头。而国王,那个本应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基督在人世间的化身,圣乔治庇护的白衣战士,面临的却总是无尽的失败和嘲弄。我明知道他的悲惨结局,却一次次期待他的反扑,只因对史诗故事的阅读思维惯性。可他最闪耀、最高光的时刻,却是他拥抱了儿女,携着友人的手,从容赴死的时刻。

  英国内战是改变查理一生走向的大事件。王权和议会权力之间的拉扯,是英国内战的重要主题。国王和议会的矛盾是贯穿这场战争的主要矛盾。

  作为生在今世代的人们,在这场矛盾中,选择站在议会这一边,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思维习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文化会告诉我们,内战之中议会的思想更接近我们今天的思想,在宗教改革后的英格兰,准备迎来工业革命的英格兰,国王当然是封建社会的代表,一个如同前朝遗老一般应当被当做靶子打倒的符号。

  议会方认为,贵族应当为公共和国家服务,而不是仅仅忠诚于国王这一个人。在1649年的英格兰,这确实是一个进步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主张。相较对“君权神授”和等级制度抱持极大热情信仰的国王,我们本应对议会产生更强烈的心理认同。甚至,就连议会的主张都无法满足我们,而在故事后期兴起的“平等派”,提倡“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他们才是最接近我们今天的价值观的一批人。然而通读全文,我们发觉自己难以抗拒地对国王产生了认同和怜悯。

  简而言之,国王站在进步的对立面,他曾强行解除议会,专横地征收特权税务,似乎理所应当被废黜。但细看之下,废黜国王后,议会实行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专政,他们征敛的特权税,甚至比国王还要肆意和高额。

  究竟该认同谁?该同情谁?历史书上那些在理性与勇气照耀下改造了、拯救了英国的人们,在这本书里成为了反派。历史书上那个负隅反抗许久最终难逃斩首命运的顽固分子,反而成了悲剧故事那崇高又万般无奈的核心人物。

  《查理一世》讲述的是历史故事,它比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更严肃,甚至比大部分严肃文学都要严肃。像小说一样,书中主线是以情节为逻辑进行推进的。人物与情节依然是本书故事发展的中心。不过,这本书题材的严肃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严谨性。阅读文本时,每隔那么两三行,就能看到一个参考文献的小角标。正文后的参考文献部分,每个章节都连缀着数十条参考文献,有些来自书信,有些来自传记,有些则是对原文的进一步论证。

  虽然严谨,但本书的语言并没有失去小说和史诗的文学性和美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