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权利》读后感精选10篇
《美丽的权利》是一本由龙应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的权利》读后感(一):看“美丽的权利”一二点
龙应台的大名,略知一二,昨日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美丽的权利”,书里骂战集,的确,胡美丽的目光犀利,针砭时弊,言语特别犀利有劲,文字的魅力似一把削骨钢刀春风里,无声无息,却又振聋发聩,很多观点,在我看来有失偏颇,如最大争议的“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新加坡人当然不能代表整个亚洲,而龙又凭什么代表整个台湾发声呢,一个国家的国民热爱自已的国家,这无任何非议,龙的视野无可厚非,独特,在我等平民看来,未免太过小提大作,比如那篇“免女郎”的文章,最后一女警对其发声,特别是女警这文章,读来真是一个字,爽,在她对龙的愤怒里,文骂却又不显山露水,读完真令人惊叹,龙能把这些对其骂战的文章也收录其中,龙的心胸想来也是颇宽广,龙好像说过这么一句话,面对那些骂战的人,他没有去理会,因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大致是这个意思,书我还在读中,感觉想一场场辨论赛,在呼过瘾,有一篇男的回应龙的“免女郎“的文章,更是让我膜顶崇拜,写得太好了。
《美丽的权利》读后感(二):乐见风气渐改,还是大智未开
2016年1月理想国出版大陆简体版的《美丽的权利》,但这却是龙应台先生于1980s的作品,时隔20多年才引进出版,这种时评类的文章原本时效性很强,但基于台湾与大陆的不同发展,当时的社会问题,在现在看来却依然存在,是为一憾。
全书分三辑:美丽的权利、星洲风波、上海男人。在形式上先发表龙的原文,接着刊出《回应与挑战》部分,这部分倒有点意思,因为在我看来,这种在报刊上的文笔论战已是遗迹(也许是我没有看报的习惯所以不知道)。要想现在在网上的回帖要么毫无意思要么就是通篇谩骂,就连知乎也要政治正确顾虑太多,少有以前的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在回应的文章中,有点有理有据,但也是可以看到有些断章取义,迂腐古老的人。另外这样有个不足,就是全书刊出的龙本人所写的文章就少得可怜了。
内容上先说星洲风波,因为对新加坡的制度及其他情况不甚了解,也就无法体会其所言。但其中一篇回应却印象深刻,乃雅瑶的《如此生活,夫复何求》,看完这篇文章,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生活的土地,经济发展、自由尊严之间的取舍,何去何从。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她以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出发,来证明新加坡是多么地好,看似论据丰富,但论点却站不住脚。也许是新加坡的历史未有发生过天朝这边的一些事件。当社会个体的自由尊严遭到威胁时,是无力对抗的。个人生活的美满与否,还是得看社会基调,完全地从个人出发,是无法论证整个社会的好的。
美丽的权利和上海男人二辑,则是关于妇运的文章。可笑的是看到《我不是卫生纸》时才发现胡美丽是龙的化名,哈哈。男女平等是件政治正确的事,在明确男女在生理有异的基础上,给予男女双方自己有平等选择的权利,应该是当下社会的共识。但事实上,在大陆还是有明显的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乐见风气渐改,还是大智未开。但出人意料的是,龙在文章中却是从整个社会观念出发,从小孩开始,是谁说男的就要活泼好动刚猛有力,是女的就要温柔委婉,这对我而言确实是一个新的、高的切入点。而在上海男人一文中,很惊讶怎么这么多人歪曲了原文的意思,从而纷纷发文谴责。
最后,以原文中的一段话结束。
当我在谈女人处境的时候,我其实同时也在谈男人的处境,因为,如果女人觉得她被双重负担压得透不过气,如果她觉得丢失了性别和自我造成了心灵和情感的残障,如果她的女人角色使他疲惫不堪,力不从心,那么与她共处的男人,下厨也罢,不下厨也罢,怎么可能生活在幸福快乐中呢?
《美丽的权利》读后感(三):随手一写
里面涉及的内容很多,都是近年来女权圈很流行的话题,比如穿得少是不是被性骚扰的理由,比如荡妇羞辱,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模式是否合理,以及育儿平等分工等。
在现在看来,这都是自由派女权常见的观点,比如一个女性有做家庭主妇的自由,也有出来工作的自由。自由派女权的观点,合理的成分很多,但是所有的问题都在于,这种自由能不能切实得到保障。比如,我想出门工作,我说出来就出得来吗?会不会有潜在的问题,比如家人阻挠,而男人根本不会面临这问题,当你这自由需要比男人多付出代价,别人还把这当作自由选择,那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用自由作借口掩盖真正的不平等。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昭君怨》,我之前并不知道,作为台湾人的女人,和德国丈夫生的孩子并不能入台籍,但台湾男人和外国妻子生的孩子可以入台籍。这个是不是表达上略有夸张我不清楚,需要求证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台湾朋友。她还提到了一个点,她丈夫说,就是如果离婚,她在德国申请离婚,比在台湾申请离婚要好,因为德国人更倾向于把孩子给母亲,母亲还有相应育儿补助,而台湾很大程度上认为孩子是父亲家的人,母亲要孩子抚养权难一些。但是相应地也带来一个问题,对母权的保护,会不会导致对母职的固定?对于没有争取孩子抚养权的母亲,这时候会不会有舆论压力?
诚然,我已经被极左的正义吓怕了。对于只想做好妈妈的女人,就是该支持,就是该承认她的价值,而不是冷冷地谴责一句“不自立自强”。这算哪门子女权?但母职不该固化在女性身上,比起十月怀胎的女人,让男人和女人一样紧张孩子,可能仅仅靠宣传不够。也许,社会真该兴起一种经济和文化体系,尊重每个人对家庭的付出,特别是对育儿的付出。当全社会都把这个当成荣耀,不愁没有男人“自愿”进入父爱无边模式。不愿意进入的,当然也尊重,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很多,获得尊敬的方法也很多。
这样看来,我在这问题上很大程度上偏自由主义。
《美丽的权利》读后感(四):社会新闻带来的一点思考
在吟的影响下,我拜读了龙应台这本旧作。吟的书评写得上佳,原不打算再废笔墨,但是俩人因为讨论林奕含自杀事件,还是觉得有些东西是可以从龙教授这本书里延伸开去思考的。
一,站队与沉默
在台湾林奕含因性侵自杀事件引起舆论关注时,出了北影摄影系学生阿廖沙举报自己老师的父亲对自己性侵一事。当时,人们的目光都过于关注海峡对岸的事件,对身边有人奋力疾呼似乎有点视而不见。
一石激起千层浪!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只要专业敬业就可以做伤害他人的事?这个时候,你都不知道该为学生们感到悲哀还是该为我们失败的教育感到悲凉。竟然教出这么一批不论是非,被人当枪使还茫然无知的学子们,而正是他们即将进入社会成为新一代主力军。
在这起性侵事件里,老师对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做过此事,两年多来,难道她会一无所知?当自己的学生受到自己至亲的侵犯时,道义与法律两难全,但是选择这种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令人齿寒。教书育人,却让一批学生无条件去支持她,等于纵恶行凶。想问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这些写联名信的学生自己身上,他们会否依然坚持“术业有专攻”就可以为此事开脱?
这让人想起《美丽的权利》里龙应台教授二十年前写的那个新闻:一个女孩因为去帮妈妈买酱油的路上被人强暴了,结果报警时警察问她为什么要穿短裤出门,尽管那是炎热的夏日;护士对她的遭遇没有同情,反而粗暴对待;至于男友,更是不再理她,还有女同学窃窃私语说受了玷污还不如去死……最后女孩不堪重负如他人所愿自杀了。
如今阿廖沙的事件再次印证,诛心的是旁人的冷漠。
这件事引起我两点思考:
第一点是,假如是发生一件没有那么严重的犯罪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否会基于是疑犯的好友而无条件地声援他?即使我没有任何证据,只因为他是我的朋友。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最近娱乐圈重翻当年“插刀教”事件就跟此事类似。当年两个明星干架风波一出,不管是非黑白,作为其中一方的“同学”许多明星第一时间出来站队义愤填膺地斥责另外一个男明星,生生是把白的弄成黑的,最终逼迫没有错的一方出来道歉,这就是著名的“插刀教”事件。
人们之所以不放过“插刀教”的一众明星,是因为即使这些明星后来意识到被人利用“同学关系”而做错了事,可是依旧死不认错,找各种借口来文过饰非。这个时候,就不再是站错队的问题了。
尼采说过,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第二点思考就是对这些学生看问题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被情感绑架而毫无根据地站队,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是不过脑的一种行径。开始时候会想,是否在这些学生心里,情比法更重要?但是后来想到,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情是他们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分辨是非曲折是他们没有能力做到的事?即使他们已经是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了。
想想这些联名的学生的年纪,正是宽松的一代,非常在意自我个性的彰显,对明星、潮流、游戏、化妆品、奢侈品、旅游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但是要他们深入去探讨一个社会问题,沉潜去看一本书,甚至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他们都会有障碍无法完成。
没有经过长期的思考锻炼,怎能指望他们遇事时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对社会发生的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怎能指望他们在关键时刻致良知?
再回过头来看这两天高考的新闻,说惠州跳广场舞的老大爷老大妈坚持要噪音扰民,高考学生的父母与其干涉,他们还振振有词说:高考又不在晚上,你们不能剥夺我们老人家健身的权利!
为什么老老少少都会变得如此自私自利又寡廉鲜耻呢?有的时候这些丑陋的现象真的让人非常心灰意冷,似乎身处巨婴国处处闻婴啼。(5月书单| 我是宝宝,不,你是巨婴)
但是龙应台在《你是个好母亲吗?》说了这么段震耳发聩的话:“关起门来做个‘好母亲’,够吗?如果你真心爱你的子女,而且懂得如何去爱,你应该如切肤之痛地体认到:把小圈圈弄好是不够的,你必须发挥力量促成大环境的改造。”——这大概解释了她为什么会做吃力不讨好的社会批评家,而对于我来说也醍醐灌顶,顿时明白,如果想要这个社会有点点改善,那么即使面对再丑陋再失望的现象,都不能沉默以对。沉默有股腐蚀人的力量,让人把思考能力和勇气都缴械投降。沉默就是对丑恶行径的装聋作哑,也是为虎作伥。像吟所说的那样,面对丑陋当怀无畏之心。
二,权力与权利
在《啊,上海男人!》引起上海男人各种不满后龙教授写了《我的不安》作为回应,里面有句话让我玩味了许久:“真正的男女平等基于相对互惠的‘权利’而不是任何一方膨胀的‘权力’。”
“权利”和“权力”,一不小心,就会搞混。就像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为什么会如此肆无忌惮?因为他们在行使自己倚老卖老的“权力”而不顾及他人享有不被噪音干扰的“权利”。
昨日,大批娱乐圈大号全网被封,尤其令人拍手称快的是狗仔卓伟等以偷拍明星隐私见长的账号被封。在大快人心之际,还是不禁想到一个问题——谁有“权力”去做封号这种事?这种行为是否侵犯到这些账号发表意见的“权利”?当你意识到,你说话的“权利”并不是法律而是政府给予的时候,就不难理解龙应台教授在二十多年前写的那篇评论《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到底说了什么。
在当年的文章中,因为她说了这么句话而成了当时新加坡的“全民公敌”——“给我再高的经济成长,再好的治安,再效率十足的政府,对不起,我也不愿意放弃我那一点点个人自由与尊严。”
我们现在身处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因此很多时候“权利”都被“权力”掩盖。这也许是为什么当官的要贪,经商的不安,因为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一旦“权力”在手,天下我有。升斗小民也会通过其他一点即爆的暴力方式来让自己的“权利”凌驾在他人之上。
似乎我们只能从小范围里去寻找“权利”真正的身影。譬如从最亲爱的人身上去规范自己不要被“权力”蒙蔽双眼而跨界干扰他人。
其实它俩很好分辨,“权利”是尊重他人,“权力”是唯我独尊。
今天就草草地从社会新闻的角度,再阐述这本书带来的一些思考。
《美丽的权利》读后感(五):女人何苦难为女人
用了两天把这本书读完了,之前并没看过龙应台的书,只读过几篇文章,但就这几篇文章便让我对她刮目相看。这本书的基调跟之前的文章完全不同,但也可以理解,毕竟是三十年前的文章,谁还没有年少轻狂的时候。但确实这书写的挺容易的,都是过往报上的文仗,但是这就是名人效应,周边产物,你也不用羡慕嫉妒恨。我主要讲讲对我有影响的观点,第一个就是竟然有人把女人故意训化成弱者,做为一个男人我最瞧不起的就是有处女癖和容不得女人比他强的男人。第二个就是说上海男人和女警察所引起的风波,看来之前的上海男人不禁夸,其实男人做家务现在看来没什么大不了,可以说正是男人的让步才让婚姻生活充满欢乐,有多少因为家务天天吵架的夫妻啊。至于女警倒茶,我想是考虑毕竟男人手笨,再加上女人确实比男人赏心悦目啊,也不是说女警其他的什么都不干。看完很多书评,有批评龙应台的,作为一个写批判性文章的作者,我想她是做好了准备的,对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把问题捂着藏着,那问题会越来越大,只有像龙这样的作家,才会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有所反思,利肯定是要大于弊的。
《美丽的权利》读后感(六):值得一读的龙应台
全书分三个部分,我觉得正好应给三种评价。
美丽的权利部分,是非常有意思的对台湾甚至中国区域内女权问题的思考,关键在于展现形式上十分有趣,以发文和回应的形式从各个角度与逻辑上审视日常中的女性地位问题。问题都不算新,在女权命题内大概都被多次讨论过。可是但凡想到这是90年代初写下的,就觉得必须认真对待与反思,因为直到2017年的今天,这些问题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影随形。
星洲风波部分,其实对不同国家体制与国情的看法原本就会存在多种看法,无可厚非,但个人也觉得龙应台实在是犯了“优越感”错误,某种意义上确实不像一个“负责任、真诚且冷静的知识分子”。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编辑有所思考,特意把这部分与第三部分“啊,上海男人”放进了这同一本书里,实在是形成了耐人寻味又让人觉得尴尬的对比。
“啊,上海男人”是另一种角度对女权问题的思考,问题本身且不论(当然也很值得阅读与反思),上海作家/读者们的反响却真的让我咋舌——龙应台说“完全离谱的误解”也许没错,好几篇都觉得鸡同鸭讲,还有些挥之不去的小家子气,极少数的行文能力也让人汗颜;但也许并不是真的“误解”,而是“他可以XX,可以XX,可以XX……然而,他不可以被你这样说”,你这样说,你一个台湾人,你一个女人,你一个喜欢到处批评放箭的人,这样说,怎能容你胡来,看我把道理讲给你听——真的,只感觉好尴尬。这个时候回头看看第二部分新加坡中文作家/读者们的回应,就更……不过冷静来说,这是20年前的文学对话了,我倒是真的相信现在大陆(或者上海)的作家/读者在眼界与格局上肯定好了太多。
说实在的,我最喜欢的是最后的那篇代后记。30出头的龙应台,刚刚在台湾文坛引起热议与关注,在最意气风发的时候对自我进行了解释与说明,字里行间都是自信与底气,非常exiciting。不管以后经历了什么,不管是否发生了变化,曾经这样迷人的状态,多么值得欣赏,也是多么好的鼓励。
《美丽的权利》读后感(七):一把想要给妈妈看的火
本来以为是龙妈妈新书,结果是上个世纪的批评+作者回信合集。感觉这个出版社负责的话应该在封面说明一下。
(龙妈妈还造了个胡美丽来自说自话)因而彼时针砭的长大后有见过,况且龙应台在那个时候可能也在写目送等等之前,虽然依旧犀利,但感觉扎得不够厚实。当然还有我也扩大了小时候初读龙的慨然吧。
例如第一章节里好像就是把波伏娃的第二性简单通俗地举例子说明,看第三章怀疑龙难道是上海男人印象创始者之一?其中也不乏有趣的见解。中间的新加坡也稍扩了眼界,有机会去游历一番。
但是这种类似“喊”出来的、直勾勾想要撕破传统价值观的,倒是很希望给妈妈们一看。
稍作摘录:
婚姻和国家机器一样,两者都是必要之恶。
真正的男女平等去,不在于女人模仿男人,而在于让男人学会尊重女性的特质。
我有什么资格批评新加坡?
谁没有资格批评新加坡?重要的是我批评了什么,而不是我是什么。
写作者在孤独中写作,读书人在孤独中阅读,那孤独其实是种种情怀的交会。
扭曲了“两性平等”的意义:她们常常以咄咄逼人的方式,企图取得控制对方的“权力”,而这不等同于平等的“权利”。
我以“敢说话”而受到赞美,对这个社会其实是个讽刺。
《美丽的权利》读后感(八):虚伪与媚俗:龙应台其人其文
《美丽的权利》读后感(九):燃灯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书,我见一本爱一本,因为她的文笔实在太好了,她的思想实在太犀利了。虽然这本《美丽的权利》,只能算半部她的作品,因为里面夹杂了很多其他在报刊上跟她论争的笔者的文章,但我仍然觉得很喜欢,值得买回来收藏,推荐阅读。
这本书的文章分了三大块,发生在上海的争论、发生在新加坡的争论和发生在台湾的争论,但争论的主题都一样,男人和女人的平等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人类文明已经非常发达,但对很多问题的解决,仍然举步维艰。这书的文章写于九十年代左右,可是直到今天很多现象并没有消失,男女的不平等似乎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也因此,这本书拥有着持久的生命力。不管隔了多少个时空,当读到这本书时,人们都会为龙应台的犀利观点所叹服,对那些愚昧大众提出的反驳观点感到似曾相识。
对于男女平等问题,书中也没有提出解决办法,只是提出很多质疑,引人深思。龙应台的很多本书对于问题都是点到即止,没有深入的剖析,这是她的特色,不似台湾另一位作家唐诺,以长篇大论对问题进行剖析解构得出答案。固然,唐诺这种文章很好看,龙应台的这种文章我也很喜欢,它很启发人,也闪耀着作家本身的智慧光芒,不是谁耍耍小聪明就能写得出。
龙应台的朋友,我很喜欢的香港作家马家辉也有这种能耐,对于很多事情,他总能讲出写出你想不到的观点,并深受启发。我相信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智慧,还因为他们博学,受过西方的学术训练。
《美丽的权利》也不仅仅讲男女平等问题,最后还有一部分讲文学批评问题,也很启发人。可以说,这是一本很杂的书,但这里头有值得借鉴的思想,也便有值得一读的理由。
《美丽的权利》读后感(十):我还是依旧喜欢龙应台
因为前阶段自己忽然想买书了,就一下子把看到喜欢的书都买了,朋友还嘲笑我:都这么穷了还买书,随便下载点电子版的看看就行啊。
其实我也没穷到那个地步,只是大家在一起总会自嘲现在真的是穷学生了,毕竟自己很多同学都在上班嘛,经济能力比我们这些学生肯定好一点。不过,我并不羡慕啊,现在时间充裕多好。
这次又买了两本龙应台的书,之前《野草集》《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等有慢慢地度过,现在又拾起《美丽的权利》《银色仙人掌》这两本来一读。可能是喜欢一个人就会盲目地追随她,亦或是现在还年轻的我心中那股热情还没有被社会消磨掉。
刚刚读完《美丽的权利》,龙应台的文章有着她一贯的犀利、透彻、一针见血,时刻在女权主义的标杆下来看待这个社会的大小事件。其实我觉得她说的很多东西是有足够的事实支撑的,质问来得很合理,现实社会中的那些问题是的确存在的。
不过很有意思的事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别人的文章,应该算是读者来信或者观点交锋吧。看到有些质问或者是批评龙应台的文章时,我还是为之一振的,没想到真的还是有很多人是愿意为了观点的交锋以最直接的方式来和主笔人直接对质的,同时当事人还是比较理性地接受这样斥责的意见。
因为在看书的时候总会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那股激情或者勇气去和那些并不认同的话语据理力争呢?一般情况下,在倾听别人观点时,明知道很多地方对方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根本就是错的,可是那个当下,我想的就是:我就随便一听嘛,我自己知道就好了,没必要和她一争高下,真正有涵养、大气的人是不会随便和别人来争论的,你看做到真正聪明的境界都是少言寡语的,很多事情都能看透但是不会轻易地去和是和争执。
我一直抱着这样的态度来为人处世,明知道很多事情是错误的,或者是那个人传递的信息本身就是违背常理、不合逻辑的,但是我从来都自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冷静,不与人一较高下的那一类人,自己心里明白即可,不必强求别人来接受自己的观点。曾无数次的告诉自己,一个人不要争强好胜,不要抢风头,要知道低调,不要趋炎附势,更不要到处去班门弄斧。知道也好,默默留在心里;不知道也罢,别人说了当作常识积累。所以无论在任何场合,和什么人交往,我都一贯表面上没有和别人有什么争执,不论大事小事。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心里没有自己判断标准或者价值取向,我一直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什么认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应该这样的。
不过,从龙应台这本书除了给我她一贯以来的女权主义的精神,这一次可能也教会学会去说说自己的看法。不论你是和普通的路人还是和你很尊敬的大牛们,也许对方真的内心很宽容,对于不同的意见交锋还是很能接受的,说不定也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除了这个之外,最大的感受还是对龙应台骨子里那份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的精神十分敬仰。现在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都有这独立的人格,应该很少人愿意一辈子真的去当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或是娇娇淑女,每个女性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看看现在的社会就能看出,女性越来越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不过,也不乏会经常报道出令人大跌眼镜的“意外”新闻。
我有去做女强人的权利,我也有做贤妻良母的权利。对啊,就是,不论我选择什么,那都是基于自己选择的前提,还不是那些条条框框给我们规定好的,也不是各种社会束缚强制我们的。曾经我在下班的地铁上听见两个职场女性的谈话,大概内容便是:他们公司有个姑娘,能力很强,相当于是从别的公司给挖墙脚过来的,一到这个公司还是听卖命的,做出来的业绩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些是她的优势,也是领导看重她、想要发展她的原因。不过,这中间好像错过了什么,那就是这个女孩子自己怀孕了,而没有和公司提前说好,到了她跟公司想说要请产假的时候,这下不好了,领导们开始犯难了。为什么呢?不是能力很好吗?难道就因为她要生孩子就在质疑她或者嫌弃她?听说领导们经过谈话之后还是决定解雇她,因为公司本身就不是那种大企业,她走了就要其他人来补位,那培养其他人是需要一定的花费的,既然她很长一阶段不能为公司创造效益,那就让别人来代替她吧。最后还是委婉的拒绝了她。我听了真的很气愤,这样也行啊。
不过,说实在话,这样的规定或者潜规则一般人都知道,好像是公开的秘密,如果说出来还会被人说大惊小怪的。有几次面试也会被问过现在有男朋友吗?什么时候结婚?三十岁之前会生小孩吗?潜台词就是,你要是没男朋友,没结婚,三十岁之前生小孩的话,我们就不会用你哦!我在想男生会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不会吧!
这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真是比比皆是,虽然说我们现代社会进步了许多,但是让你不舒服的地方那真是数不过来。
我总和朋友们说,我以后很想做好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这个不是别人给我的义务,因为我自己就是喜欢小孩子啊,我喜欢做饭啊,我喜欢叠衣服啊,我喜欢把家里收拾整齐啊,真的是因为我喜欢啊。但是,与此同时,我也会经常强调我肯定不会放弃工作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小小事业,这也是生命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人能够剥夺的。
如果哪一天我不喜欢做贤妻良母了,请你不要说我或者强迫我,也不要总在喋喋不休地说我不负责任,不称职。这便是尊重,把我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
不过,对于另一半我也不会有过分的要求,我不会要求他在自己还没有能力或者我们都没准备好的时候就逼着他买房买车,给他无尽的压力。我经常和我妈灌输这样的思想,当我自己不够好的时候,我拿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呢?这个社会其实给男生的压力真的很大很大,我们能不能不要步步紧逼呢?
其实这也是男女平等的重要体现吧!经常会听到周围的一些声音:他没有房产我是不会和他结婚的,他没达到什么样的学历我们是不可能走到最后的等等。有时候我不清楚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如果你自己的条件真的很好,那么你说我有这些你没有这些我们不可能,最不可思议的就是明明自己条件就那样,偏偏要拿女王般的标准来审视对方,这又是何苦呢?
希望我们自己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不管女性还是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