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读后感10篇
《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是一本由姜松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2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读后感(一):博物馆,就给你好看
博物馆,那是“缪斯神庙”啊,掌管科学和艺术的九位女神居住的地方,是凡夫俗子能随便看的吗?!原来不是,现在是了。废话少说,直接举例子。
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天顶画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周边12位巫婆神汉(应尊称先知)的画幅比例比《旧约》故事中的主角还要大您知道吗?隐藏在近20米高的天顶上的“米开朗基罗密码”有哪些您知道吗?书里有图有真相,“彩蛋”“包袱”“密码”一个不落,让你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再举个例子——洛可可艺术风格。听起来很抽象,八卦完路易十五和蓬皮杜夫人的爱情故事您就秒懂了。书里先带您到凡尔赛宫认识一下玉树临风的路易十五,了解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什么会传位于他,他又为何说出了那句“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名言;然后移步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去看看路易十五的“红颜祸水”蓬皮杜夫人到底有多大魅力,她深深影响的当时风行欧洲的艺术风格——洛可可有何特点,征服了路易十五的到底是哪四大招数;最后,作者还带领大家去参观伦敦的华莱士收藏所,用另一幅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作《秋千》来作对照分析,温故而知新。反正我这个门外汉对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留下深刻印象了。
还是上图吧,老实说,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人而言,我觉得这本书比那些号称权威的艺术史好看太多。西斯廷天顶画中的德尔菲女先知,米开朗基罗笔下最典雅动人的女性
获悉姜松的《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出版,先睹为快。
本人喜欢艺术,喜欢逛博物馆,可是出差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细看,当然也没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感受。
姜松先生是旅游达人,有机会在世界各国行走,这是他的优势。他和我属于同一类型的人,喜欢随手记录所见所思,积累下来就是财富。
他热爱艺术,用俏皮的网络语言,用自己的方式,把博物馆里的艺术作品分门别类,向读者介绍,别具一格。还有一些花边新闻,把艺术品的来龙去脉解释得合情合理,也有可读性。全书都是高像素的图片,还有局部细节,配以文字说明,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
了解西方艺术史的读者应该知道,古典艺术的所表现的大多数基于神话和宗教的题材,作者把全书分为“以神之名”和“以爱之名”两部分,也正好符合这一规律。
本书是作者自己所见的感想,不可能覆盖所有方面。但是他把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串连起来,让那些艺术作品都活了起来,便于读者理解,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随着经济形式好转,国人旅游之风日盛,各国博物馆里中国人越来越多,但是理解博物馆藏品者并不很多。本书起到了艺术史普及和旅游手册的功能,也让读者感受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读后感(三):艺术也亲民
非艺术科班出身的人,都会像我似的觉得艺术比较高冷吧?一是看不懂,而是买不起。别说是买幅画听场音乐会了,就是买本艺术史方面的书都要好几百大洋。所以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就觉得,真便宜啊!翻开看第二眼,太特么值了!全彩,线装,图文对照一目了然,轻轻松松就把经典之所以经典的道道都看明白了,根本不用刻意去啃那些学术专著啊!其实现在所谓的权威艺术史大都是引进外版的,翻译得那叫一个晦涩,好几句话绕来绕去,正常中国话一句就够了。
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价格良心,写得也确实接地气,选的画也好雕塑也好,都是大家眼熟或者耳熟却不知所以然的,解读很生动俏皮,让人高高兴兴看完就基本明白了,用作启蒙书特别合适。至少再看人家美轮美奂的博物馆时,不用一头雾水只能拍照发朋友圈装了,呵呵。
《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读后感(四):博物馆的书最当时
去年故宫九十年建馆大展,为了看《清明上河图》大家排队六,七个小时。今年的海昏侯也是一下子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首博官网爆棚。。。近两年来博物馆成了大热门。出国的越来越多了,去欧洲,美国,必去博物馆,可是对相关的知识,背景了解太少了,导游就会戏说,中文翻译书不知所云,连国王博物馆的讲解器都少有中文。这本书的出现太及时了!通俗易懂,有背景有故事,天马行空,纵横驰骋,图片配合的也生动,就象是看大片一样。喜欢这个形式,尤其是地板的那篇文章特别好,我在网上找了无数次,也没有什么实用的信息,去年去西耶那真白去了!嘛也没看明白!看过这书算是补上一课。如果您要是去欧洲旅游,极力推荐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