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极简宇宙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极简宇宙史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1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极简宇宙史的读后感10篇

  《极简宇宙史》是一本由[法] 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3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一):科学家浪漫

  这本书充分体现作者人格魅力,不仅充满智慧并且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我想在那些看向科学家一定都是心怀世界的无比善良的人。书中处处存在经过科学验证的浪漫鸡汤让我好感动,例如:你是你可见宇宙的中心。就像译者说的一样,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感受就是:宇宙那么大,我们个人努力活动又有什么意义?可是那么大的宇宙,无数多的粒子,没有抛弃我们,反而还创造出了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去揭开上帝面目。正是蕴含在这物理学和宇宙学本质里的宏大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可贵,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才能不辜负在这里宇宙里自己独特(也许并不)而奇妙的生命。看这本书会让自己对生活充满感激,对自然充满热爱。宇宙这么大,它创造了你和这个美丽的世界,给了你享受生命的机会,那你遇到的困难还算什么呢?抬头看看星空吧,它是多么无穷无尽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二):这才是人类应该关注终极目标

  期间追《黑暗家庭》和《火线》,断断续续的才看完。不过看完后,让我这种科技盲也能脑洞大开,原来我们的宇宙是这样的。

  记几个有意思东西吧:

  1、太阳将在五十亿年后的某个星期爆炸,前后不超过3天,到时地球也随之毁灭,时间算得真准,哈哈!!!

  2、不管多大的金块,切27次后就切不动了,变成了最小的金原子。

  3、理论上,人是可以长生不老的,只要你的速度足够快。但实际,哪怕你再快,你自己的时间也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所以人是肯定会死的。吸血鬼是不是跑得特别快?

  4、原来可以把我们的世界分为极小、正常极大三个层面。极小的神是普朗克,玩量子的;正常的神叫牛顿,玩引力的;极大的神叫爱因斯坦,玩相对论的。

  5、平行宇宙,太神奇了,之前看的《彗星来的那一夜》《盗梦空间》,不就是说这个的么。

  6、那些搞科学的人是真牛,我指的是那些真正搞科学的,想想中国学家们得不了诺奖还是有原因的。

  7、想象力,是很可贵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

  8、什么时候才能确切的知道两堵墙后有什么啊?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三):极简宇宙史

  夏日微醺的夜晚,在没有光污染的边郊,趁着凉风,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心怀好奇的人总是会对漫天的繁星产生莫名的战栗。那是一种穿透时间和空间的,蕴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共性本能

  加尔法德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现代科学知识作为剑桥大学物理博士,于2000年至2006年师从霍金,从事关于黑洞信息悖论的研究,同霍金一样,他擅长用简单语言概括复杂的物理,从而让广大读者对宇宙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于是就有了这本《极简宇宙史》。

  无论是物理学还是天文学,一堆复杂的数学公式就足以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而加尔法德同所有浪漫的法国人一样,骨子里带有高卢人特有的温柔,在书的前言部分就宣告读者:“我保证这本书只会出现一个公式,那就是E=mc的平方。”

  全书采用第二人称叙事,从宇宙大爆炸到物理最前沿的弦理论,从牛顿爱因斯坦的经典物理到颠覆经典物理的量子力学,作者巧妙地避开那些晦涩难懂专业术语,代以一个一个相当直观又浅白的比喻,在他的笔下,宇宙像一个可以把玩,可以被看见的小东西,安静,多变,体积和形状都一直发生变化,而他就带着你参观这个孕育生命的宇宙,就像参观一座博物馆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我们放弃了宇宙是静态和一成不变想法,正是有许许多多在科学最前沿的人,不断地探索人类所知的边界,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边界,宝贵的知识和文化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这个美丽的世界。

  正如书的最后所说,下一次当你仰望星空,我希望你能够记起这个宇宙是多么神奇,广袤和美丽,在探索不为人知的美与神秘同事,正因为我们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放飞想象,才有可能为人类找到一条长久生存下去的道路

  而在书的开头,他说太阳将在五十亿年后的某个周四爆炸,前后误差不超过三天(这个梗是法国人特有的幽默)。你在夏日夜晚肉眼可见的星星数量,也只在四千到六千颗之间,生活中的大多数真相都隐藏在我们感官之外,但是却包孕在这宇宙中。仰望星空吧,你会得到不一样的慰藉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四):一个麻瓜打开了魔法世界的大门

  ——读《极简宇宙史》

  文/塞北1573

  对于一个典型文科生而言,从初二确定理科实无天分之后,这个词语从此就远离了我们这类人的生命同时无辜屏蔽的还有所有沾亲带故的东西,包括硬科幻电影小说。并且破罐子破摔的认为凡是叫“子”的,都自带一种高大上的神秘光环,如老子、孔子、孙子,再如原子、质子、量子... ... 我等凡人——近不得身。

  这个观点维持到大学毕业工作差不多十来年时间了 (去年被刷屏《三体》都没敢去看,你就知道了╭(╯^╰)╮),然后终结了在这本——《极简宇宙史》。或许多数人一眼看到的是腰封上对于作者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的介绍“霍金亲传弟子”,而唯一吸引我们的是那句“迄今为止所有的宇宙学知识,专为文科生提供!”

  从读进去的第一页开始,人开始进入一场空灵状态。这期间,作者带我们感受了浩瀚的宇宙星空、又进入微妙的量子世界。穿过时间、空间、物质能量,我们看到了太阳、月亮、地球、其他行星如何存在,那炽热光芒,那贫瘠土地拥有怎样的记忆;人类生存是何其侥幸又何其神奇。再远再高,突破了之前的天体认知,走出太阳系,走出银河系,我们听到了一个陌生而美丽的名字仙女座星系。星系、星系群、星系团、超星系团,闭上眼幻想自己在这样一个无垠空间里旅行,他们闪闪发光,相映成一支曼妙舞蹈

  由现象生好奇,想要探知的欲望如此强烈,由此进入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包括霍金的黑洞辐射。现在看完书的我可以由衷赞叹着他们是如何智慧爆表一代伟人,但是之前他们还是记忆里那个被苹果砸了的少年,一个白胡子犹太人老头,和身残志坚的ALS患者。遇人感叹他们如何伟大选择默不作声内心OS:然并卵 →_→)。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所说“物理学,无论至今已显示出多大的威力,它从来没有完全现实相符过”给出了答案。直到真正涉入这个奇妙的世界,才感慨自己此前之狭隘无知实在羞愧。

  于星河环游回来,我们又被带入一个微量世界。此时我们是一只鱼,在量子、电子和夸克、骄子里不断感受缩微般的存在,被挤压、被吸引、被放射线辐射,层层累积,终于跃出来的一刻,感觉像是抽干了力气,重新被置入浩瀚的空间里,最后发现所有我们知道的不过是冰山一角。暗物质、暗能量、奇点、黑洞,人类就是在这样不断探索,不断获知或不断推翻的过程中,一次次开启新的大门,感受到新的精彩

  如果说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为读者开启了这场精彩之旅的话,那么译者童文熙无疑为我们安插了翅膀。其散文化的语言,轻柔而极具诱惑力,反复的反问,像一个顽皮孩童骄傲着展示他的“意料之中”,又像是欲盖弥彰,欲迎还拒,一层一层,忍不住就要跟着他出去,游离,就这样被带入莽莽星河,又入黑洞,量子场,依依不舍。回神时恰好正放着的John Williams的<Prologue>,那么贴合,一个麻瓜进入了一个魔法世界——原来世界如此之妙。(我想看《三体》了 ╭(╯^╰)╮)

  2016.3.31

  晴天干燥

  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油或留言授权。未经授权,不可转发,谢谢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五):我做了一场宇宙的梦

  你漂浮在黑暗的宇宙中,但这里的黑暗并不是完全的黑暗。周围有暗物质,质量是你的5倍的它们,始终沉寂地陪伴着你。周围有来自过去的星光点缀着球形的黑幕。周围有你无法看见的粒子,来自各种不同的量子场...

  你,在宇宙中,在奇妙万物中,在诗意中。

  你直视过去,感受这个可见宇宙的起点——临界最后散射面经历上亿年洗礼后的温度。你望见来自过去的光,它们或许从深邃蓝色,拉伸成幽静绿色;它们或许最开始是热烈红色,最终却渐渐隐匿于黑暗中。

  你感受到庞大的世界里,地球的孤独。但其实它并不是真正的孤独。你没有看见默然于后的暗物质,你没有看见将能量借给胶子的希格斯粒子,但你通过缩小自己的身体(或者说是意识),窥见了量子世界的一部分。你感受到在宏观世界的“不可能”,在量子世界却是“必然发生”。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墨菲定律——可能的就必然会发生。但我觉得它或许和量子叠加有些关系,哈哈呵。

  当然,你还会见到更多。贪婪却逐渐蒸发的黑洞、抽象时空、薛定谔的猫、 平行世界的大胆猜想...你会和人类最聪明大脑对话,你试图对他们微笑,他们却转过身去,看向浩瀚的宇宙。

  这就是美丽又宏大的宇宙。

  这是一本写给宇宙的情书

  我和你,做了一场关于宇宙的梦,这个梦,还没停。

  读后记

  这是一本对于我这种懒人来说很长的书。6月份买的,7月底读完(因为懒)。相信我,它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甚至读后还要不时地回味。这并不是专业的学术书,这是一本易读的科学类兴趣书。等你读后再去看《星际穿越》,你会觉得那些问“为什么1时抵7年”的人,都很傻..

  哈哈呵。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六):不能离得更近

  “想象现在是一个温暖无云的夏夜,你在一个遥远孤独的火山岛上,围绕在你周围的海面风平浪静,如同内陆的湖泊,只有极小的波浪冲刷着白色沙滩。周遭一切都是那么宁静。你躺在沙滩上,闭着眼睛,被白天阳光烘烤过的温暖细沙将热量缓缓地传递空气,空气里弥漫着香甜迷人的异域气味。”从没想过一本宇宙史、一本物理书会是这么一个开头。

  干得好,加尔法德。

  我的纯意识跟着你冲破地球的引力,冲出太阳系、银河系,遨游外太空,甚至来到临界最后散射面,来到宇宙的起点;那个微缩版的我又跟着你认识了电子、中子、质子、胶子。一切是那么的不真实,却又实实在在的“身临其境”。

  不真实,是因为一切都是全新的视角与知识,尺度之大,远超出我们视野所及、甚至想象力所能及;身临其境,是因为这一切似乎都发生在我们周围,在海边度假、喝杯咖啡都能遇到,书中所讲述的“高深”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决定着地球万物的生长、存续,决定我们每个人是否还是个完整整体,而非轻易被其他物质融入。

  所以,谢谢你,加尔法德。

  你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的讲座讨论会的资料,以及你访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圣巴巴拉的Kavli理论物理研究所时获取的一些材料”,通过你的表述,更让我们这些“凡人”有机会了解到现代科学的革新,更深刻的了解了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

  每翻过一页都忍不住惊叹,而这一切都是这么触手可及。我们离最前沿的科学已经不能更近了。

  《极简宇宙史》刚出版时,《环球人物》提到:霍金写过《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在这些书中,科学不再是理论化枯燥乏味的嚼蜡,而成为一种有趣奇幻的旅行。加尔法德则继承了老师长处,他将大量理论化研究转变为简单而感性文字——也许,他是想用这样的写作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应该也只有真正的大师,才有能力深奥的科学,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出来,他们旁征博引的不是高深的理论和公式,而是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对各位科学家的尊敬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追求和对整个宇宙的崇敬。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七):物理学科普佳作,译者也十分有心

  以下是摘录的阅读过程中有感触句子

   这本书甚至还有两种可能的危险:如果你是学生,正纠结学文还是学理,学理论还是学应用,本书所展现的理论物理学之美或许会对你产生一些影响。但你需要记得隐藏在这层美丽面纱下的残酷事实:科学之路是艰苦的,书中也反复提到,每个成功的物理学家以及每一次激动人心的发现背后是更多不为人知的默默无名的科学家以及沉闷无聊而且完全失败实验和演算。搞科学的人(包括译者的许多朋友)有一种普遍认知,如果这些声名显赫名利双收的科学明星们愿意将他们的才智与刻苦,还有那些给他们带来成功所必不可少的些许运气用在其他任何一个商业领域,都能获得更大更令人羡慕的成就,他们唯一失去的就是那种揭开自然之谜时的兴奋。

   为了找到正确,我们需要错误,这样我们才能向前进步。 下一次当你仰望星空,我希望你能够记起这个宇宙是多么的神奇、广袤和美丽。在探索不为人知的美与神秘的同时,正因为我们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放飞想象,才有可能为人类找到一条长久生存下去的道路。

   爱因斯坦眼光的卓越之处在于他看出了引力的本质并非牛顿所设想的那样,他证明了引力实际上是时空的弯曲与倾斜。引力、质量与能量都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宇宙有着一个基本构造,即时空,它被其所包含并位于其中的物质所影响,产生变形与弯曲。这些时空的弯曲对于周围物体与光所产生的影响就是我们所体会并感知到的引力。这就是广义相对论。

   直觉——虽然它未必建立在得以让我们人类这一物种存活至今的常识之上,但也是在最近一个多世纪里推动众多新发现的重要力量。就像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 的,我们整个可见宇宙是一个半径为一百三十八光年的球体。

   普朗克常数与另两个常数一起构成了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石,一个是光速,另一个是引力常数,引力常数告诉我们物质之间如何通过引力互相吸引。

   现在你能看见黑洞发光,因而意识到黑洞这个持续几个宇宙世代吞噬整颗恒星的宇宙巨兽不再是黑的,而是灰色的。而且在收缩。 甚至还有一个更让人惊讶的事实,一个黑洞射出的粒子越多,它就变得越热,而随着黑洞变得越热,它射出的粒子又会越多。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将导致黑洞不可避免地死亡。

   那些在你身后闪耀着的星星所发射的光线,以光速高速飞来,穿过你,并沿着黑洞所产生的时空陡坡穿行。那些从黑洞这个庞然大物左边穿过的光线又从右边绕了回来,就像过山车一样在黑洞后面调了个头。这些光线又再次射向了你,进入你的眼睛。看往前方,你实际看到的却是后面的景象…… 在你现在所处的地方,只需要往前看,你就能够看见整个宇宙。

   今天,依据NASA卫星的估算,我们宇宙的能量构成如下: 暗能量:72%。 暗物质:23%。 我们已知物质(包括光):4.6%②。

  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科学家们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将这种亮度变化的周期与它们所发出的总光量联系起来。而这个信息就足以告诉科学家们那些恒星离我们有多远:就像号角所发出的声响传到我们耳朵中时会随着它从源头走过的距离增加而变轻,光也一样。我们能够收集到的位于远处的造父变星到达地球的光占其总发光量的比例就告诉了我们它们的距离。幸运的是,宇宙里有许多造父变星。

   因此,这个选择——也就是塌缩——如果是真实的话,显然已经发生:让猫活了下来①。 但你在打开盒子之前,猫的命运已经决定了吗?还是在你打开盒子之后,极快的瞬间里被决定?

   你刚刚见到的是统治微小世界的量子规则的后果之一:某事只要可能发生,它就一定发生。对于虚光子来说,它很可能从运动中的电子们那里借到能量,变成虚拟粒子–反粒子对,又会随之变成其他粒子–反粒子对,或者湮灭成光,再…… 你自己想象吧。 哪怕就是两个微小的电子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虚拟粒子对们出现的可能性也是无穷大。所以会有无穷大数量的虚拟粒子牵涉其中。

   因为在黑洞与宇宙源头这两个例子中都牵涉到巨大的能量被禁锢在很小的空间中,而且这两个例子中都有将非常大的尺度缩小到非常小的尺度的情形,引力和量子效应都不能忽略。

   答案是它们就在这里,就在你身边,但很少量,因为每次一个反粒子出现,都只能存在非常非常短的时间。记住,任何反粒子与它对应的正常粒子遇到时就会立刻湮灭,依照E=mc2变成一缕能量与光消失。

   答案是它们就在这里,就在你身边,但很少量,因为每次一个反粒子出现,都只能存在非常非常短的时间。记住,任何反粒子与它对应的正常粒子遇到时就会

   或者,人们可以走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搞科学。 虽然科学与驾驶帆船或宇宙飞船相比没那么拉风,但它可以带你去任何地方。

   粒子的行为不同于网球,而是量子微粒。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它们会在时间与空间上经过所有可能的路径,只要这些路径出发于起点,终止于终点。因此机器人所发射的粒子的的确确经过了所有地方。

   放射性打破原子,放射性有杀伤力,但它所代表的弱核力场将恒星储存在构成我们星球家园的原子中的一部分能量释放出来,还给我们,不可或缺地温暖了我们的世界。

   它就在你面前,这是一个强壮而坚硬的原子,只有具备比太阳更大的引力才能把它造出来。黄金不是在恒星活着时形成的,而是诞生于恒星的爆炸死亡。当我们的太阳死亡时,它也能产生一些黄金,或许有一天,它们

   在恒星内核,多余的胶子与介子也被解雇。因为它们带有一些能量,而且能量就是质量,解雇它们就意味着聚合而成的新原子核质量会变小。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因聚变而产生的原子核比聚变前原子核各自重量之和要轻。这点与现实生活中解雇员工不同,然而,这些丢失的质量变成能量让恒星闪耀,其兑换率就是E=mc2。

   在每个质子中,胶子禁锢着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上夸克占了多数。在中子里则正好反过来:下夸克二比一领先上夸克。

   它们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场——“强相互作用量子场”的表现。 它们将夸克们粘在一起的能力非常高效,因此得到了“胶子”的名字。 夸克与胶子。 它们构成了我们宇宙中所有的质子。

   那些在这里携带着这种惊人力量以保持一切物质完整的虚拟粒子比携带电磁力的虚光子有力几百倍,它们携带的是所谓“强相互作用力”。

   你、我和我们的朋友们每天经历的所有事情,都由物质与光的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以及电子们断然拒绝与另一个完全相同的电子分享哪怕一点点自己的时空所支配。

   我们还要指出,电子并不是唯一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粒子。还有其他一些粒子——但不是所有粒子——也遵循这个原则。光子就是例外,你可以在任意小的空间里装入任意多的光子。它们不在乎。事实上,它们还喜欢这样,两个光子越是相似,就越愿意待在一起,就像寒风中的企鹅。激光就是这种癖好带来的发明:完全相同的光子高度集中在一起,形成带有高能量的光束。

   同样,分子中由电子形成的绑定也会被打破。通常这个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这也是吃东西带给我们的好处。你身体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降解了食物中所含的分子,释放出它们的能量,被你的组织以各种方式利用,维持你的生命。

   答案是,空气中的原子们并不都分享它们的电子,所以没有都绑在一起,而作为固体的你,原子们都绑在一起。空气中的原子们并不阻止你穿过,而是挤向它们的邻居替你让路,顺便说下,这样的移动产生了风,再顺便说下,这就是气体与固体的差别。

   这个不许同居的规则有一个名字,叫做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九二五年由瑞士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①发现,他于一九四五年因此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不相容原理就是为什么冰箱贴能贴在冰箱门上而没有穿门而过的理由,或许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你不能穿墙而过,或者能够站在地面上不掉下去的理由。它还解释了为什么你能用手抓住这本书:这本书封面上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坚决拒绝给你手指上原子的电子让位。而你手上的电子们也同样不肯退缩。因此它们保持距离。依靠你自己的力量绝对不可能让它们改变主意。电子波不会重叠,永远不会。不要试着穿墙而过来证实我(或者泡利)搞错了。就算你被撞得鼻青脸肿,电子也会不理不睬。

   当光线照到西红柿上时,除了红色之外的其他所有可见光都被西红柿吸收变成热能或其他能量被储存,红光对西红柿的原子没有用,因此被吐出来,重新开始它们的旅程,直到进入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自己正看着一只可爱的红色西红柿。如果没有电子与光子,我们无法看见西红柿或我们彼此,也无法知道我们的宇宙由什么构成,无法了解远处的世界遵循着与我们所处世界一样的物理定律。

   因为电子就是自己本身,除了自己什么都不是,是电磁场最基础最本质的表现之一,所以它们被称为基本粒子。

   宾宁和罗雷尔将一根极细的比针尖还尖的针连接到电流仪上扫描物体表面,却不让针尖碰到表面。针尖距离物体表面距离较远,他们不应该探测到任何信号,因为针尖与表面的距离已经超过了电子所能正常穿越的距离。但他们的确探测到了电流,它们来自电子的跃迁②。当针尖离材料表面的原子越近,它能探测到的跃迁就越多,电流也就越强。他们将这些电流标记成表,得到一个3D的表面图,在原子水平上,有着极为丰富的细节。他们造了一台显微镜,现在被称为“隧道扫描显微镜”。这台显微镜能够看到原子本身。它的精确度让人吃惊——介于氢原子直径的1%与10%之间。换句话说,如果氢原子有脚,隧道扫描显微镜能数出脚的个数,甚至脚趾的数目。

   你至今还尚未有机会分析一个电子,但显然你已至少了解到它的诡异特性之一:它能够自顾自地随意跳跃。这个现象本身被称为“量子隧穿”或“量子跃迁”,而且不仅仅是电子,你在量子世界见到的所有粒子都能量子跃迁或隧穿,与电子一样。

   它与我们所称的“场”相关,严格地说,是量子场。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原子和磁铁的存在,你就能看到量子场有多么奇妙。

   毋庸置疑,哈夫勒和基廷实验的精度自一九七一年起到现在已被不停提高,以越来越高的确定度证实了这一结论。时空的确意味着它所意味的含义:空间与时间的混合。

   速度与观察者无关,但时间与长度取决于观察者。

   我们通过感官感受到的世界,自然会受到我们感官的限制:我们的感官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但它们只是看往一个巨大黑暗宇宙的几个微小坑洞而已。几百万年来,我们对于我们匆匆命名的“真实世界”的直觉只是建立在这些感官之上的感受而已。

   临界最后散射面的名字来源于:当光(比如说,光子)击中电子时,它会散射。在一道墙前,光一直从物体表面散射。物质紧密堆积时,散射连续发生,因此光无法前进。所以那时的宇宙是不透明的。但当宇宙膨胀到不那么致密时,终有一天,光可以自由穿过。也就是它们最后一次被散射,产生了我们历史上的临界最后散射面。这是你的墙。从那以后,光才能被我们接收到,经过一百三十八亿年的旅行,这些光才被彭齐亚斯和威尔森检测到。

   彭齐亚斯和威尔森在一九七八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发现了位于可见宇宙尽头的临界最后散射面所残余的热量。②这种辐射,热大爆炸理论的铁证之一,被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你刚经历了一个物理学家梦寐以求的经历:从纯粹的逻辑出发,利用爱因斯坦的方程式和你离开沙滩后所见到的宇宙,你得出一个推论:一道光无法透过的墙应该存在于我们的过去,而且能够被看见……而且这道墙的确存在。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测到它,你会看到,甚至它已被标记出来。

   科学不是政治。 大自然不会在意某些人的意见,即便它们是大多数的意见。 实验证据永远是必须的。

   想象一下你坐在小艇内在海洋上漂流,远离一切陆地。你能清楚地看到地平线:那条分开水面与天空的线条。环顾一下,你就能看到它形成一个圆圈,中心就是你。 那么是不是这就意味着你是海洋的中心? 当然不是。 这意味着你是你所能看见的海洋的中心,或者你的可见海洋中心。你无法看到这个边缘之外的东西,那是你的地平线。 但这并不意味着边缘之外不存在。 有东西存在。 当然有东西存在。

   使用望远镜或者其他强大的工具,你现在已经能够看到整个可被观察的宇宙,与肉眼所见相比大得不可思议,但它依然存在限制:临界最后散射面。 这个散射面位于我们的过去,大约一百三十八亿年以前。 它同样也位于空间中,离我们一百三十八亿光年处①。 它限制着我们所能看到的东西。 所有来自更远处的光需要经过超过一百三十八亿年的时间才能到达我们这里,但一百三十八亿年以前,光无法自由运动。它被束缚住了。整个宇宙在那个时候过于致密。只有到了一百三十八亿年前,光才能自由穿越时空。临界最后散射面就是那个时间点留下的图像。从那里看,它标记着一个透明的时空。从地球上看,它标记着可见宇宙的尽头。

   现在你应该明白,大爆炸并没有发生于时空中的某个特殊点,而是在一切地方。

   任何声称所有被我们的可见宇宙所包含在内的一切在过去的某个时段曾经大小为零(或非常接近于零)的理论都被称作“(热)大爆炸理论”。

   我们的现实世界,从人类能够思考就认为理所当然的现实,是有开端的。

   那些距离遥远的彗星在临近太阳系边缘时会到达山顶,从一个恒星系的地盘跑到了另一个恒星系,就像一颗玻璃珠转动时到达了一只大碗的边缘后会落入另一只碗,如果边上恰好有一只碗的话。在太空里,边上永远有一只大碗。

   我们没有看见某样东西,并不是它不存在的理由。在人类了解包围我们的不可见空气也是由原子与分子组成之前,所有人都认为那是空的。

   这些想法在你大脑中奔流,你明白了就是在地球上,一切东西也都沿着我们的星球所产生的斜坡一直下滑。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星球有着不同的层次,从天空之顶到最里面的地心,最轻的粒子在上面,最致密的在最深处。其致密的内部完成整个平衡花了几十亿年时间。

   如果宇宙的构造不是被拉紧一次,而是因某种原因永远处于被连续稳定的拉紧状态中,那么光线传播得越远,它到达地球时红移得就越厉害。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光线,蓝色会渐渐变成绿色,然后又渐渐变成黄色,再变成红色,再后面变成不可见的红外线和微波……通过从远处恒星所发的光在地球上看到的颜色与它们自己原先真正颜色的差别,你可以据此算出该恒星离地球的距离。

   现在,想象你能将我们宇宙的构造像吉他弦一样拉紧,每拉紧一些就会让在其中传播的光的波长立刻变“高”。为什么?因为光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波,拉紧能够增加连续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波长。蓝色变成绿色,绿色变成黄色,黄色变成红色,依此类推。

   讨论这些的目的不是要将你变成偏执狂,觉得任何人(或任何事物)都已经死去。我们的目的是说明对于空间中所发生的事,最快的通信方式是利用光。而光,尽管很快,却也远远不是即刻到达。在外太空,光的传播速度超越一切,可以到达惊人的每秒299,792.458公里。在你读完这句话的时间里,光走过的距离可以绕地球二十六圈。它很快,是最快的旅行者,但与我们考虑的星系间距离相比,却显得慢得出奇。

   为了了解大自然,我们必须超越我们的感官所告诉我们的感知,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假定,在相似条件下,大自然在任何时间与空间都遵循同样的定律——无论在此处还是彼处,在现在还是过去或未来,在我们看到的时候还是没看到的时候。我们把这个称为宇宙第一原则。

   他的名字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我们刚才介绍的理论——那个将物质与宇宙的局部几何联系起来并用以解释引力本质的理论,被称为广义相对论。

   他解决了。他是对的。突然之间,引力不再神秘了。引力原来是宇宙的构造被它所含的物体弯曲所引起的。牛顿没有看到这些。在此之前,没有人看出来,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试图了解这种看法带来的各种后果。

   不管我们有多少知识,在学校时是否喜欢科学,是否是科学家,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内心,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直觉,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无法打破。任何人从太高的地方跳下都会摔得血肉模糊粉身碎骨就是其中的一条。

   现在,你只能接受这个现实,也就是你已到了我们可见宇宙的尽头。我们的望远镜已经探测到并且绘出了这道墙。这个尽头,这道光线无法透过的墙被称为“临界最后散射面”。

   看着它,你意识到银河系与这个带有一万亿颗恒星的巨大漩涡互相绕着对方旋转,你还认识到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互相影响着共跳宇宙芭蕾,参与者都是那些由几十亿颗恒星在黑暗的虚空中构成的孤独而闪亮的小岛。

   在地球上你能用肉眼看到它们吗? 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 在地球上,你每次抬起头看向夜空,每一个你能看到的微弱星光都来自银河系,来自那个你刚才看到的螺旋圆盘。所有的星星都如此,哪怕夜空中那些看起来离白色带子很远的星星。

   最初进入太空的人们在回来后都表示,在一片黑暗海洋中看到我们地球的美丽及渺小让他们满怀谦逊之感。但这只是开端。你现在看到的景象让你更为谦逊。 你现在真正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作为星系的银河系。从上面看(或下面也一样,没有差别),那个在地球的夜空里看起来像白云的银河一点也不像白云,而更像一个由气体、星尘和恒星构成的厚厚圆盘。现在它就在你下面,向着远方延伸,规模如此巨大,光线也要经过几万年才能从一边传到另一边,三千亿颗恒星被引力束缚在一起,围绕着银河系明亮的中心转动。

   抓住S2的不仅不是一颗恒星,甚至远远没有它所应该具有的体积。根据这一切,科学家给出的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躲在那里的是一个黑洞。一个质量惊人的黑洞。

   到二〇一五年为止,人类所知道的宇宙中移动最快的天体就在其中。科学家给它取名为S2,

   保持S2以这种速度旋转而不被甩出去,所需要的质量要超过四百万颗太阳。这会是一颗巨大的星星。

   你的念头一起,就已飞过了几千万颗恒星。有一些比太阳大好多,注定有着一个很短的寿命,另一些则很小,寿命长得让人无法想象。

   太阳就更远了。光需要八分二十秒才能到达地球,对话变得有趣起来,因为一方要等超过十六分钟才能听到对方对自己问题的回答。

   从月球发出的光需要大约一秒到达地球,然后再花一秒返回。如果你问你在地球上的朋友能否用望远镜看到你自己,你只能在两秒后才能听到他的回答。

   要想在其表面拥有液态水(因此能够让我们所知道的生命形式生存),行星必须不太冷,也不太热。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它的轨道不能离它所围绕的恒星过远或过近。对于一颗恒星来说,有一个特别的距离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运行的行星将有可能在自己表面保持液态水,这个距离范围被称为“宜居带”。

   比邻星属于那种被称为红矮星的家族。它比太阳小很多(只有太阳的大约七分之一大),色调偏红。这也是红矮星名字的来源。红矮星非常普遍,天空里大多数恒星都属于红矮星。

   你又飞过一些石块,它们是太阳系诞生初期留下的遗迹。大多是些土豆形状的小行星,这些漂浮转动着的石块一起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巨大圆环,即天文学家所称的“小行星带”。小行星带将四颗较小的类地行星与巨人的世界间隔开来。这些石块分得挺开,当你飞越小行星带时,你意识到自己撞上它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许多人造卫星都曾飞越其中,毫发无损。

   科学家们通过估算太阳内核中氢原子的含量来推测这次爆炸将会发生的时间,计算结果是:太阳的爆炸将发生在五十亿年后的某个星期四,前后误差各三天。

   热核聚变反应(以小原子创造大原子)能够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巨大的能量,太阳压倒一切的自身引力就是这种巨大能量的来源。这个引力将一切物质拉向太阳的核心,以巨大的压力挤压它们。

   尽管如此,你忽然意识到,在这个残酷的宇宙里,尽管地球有着自愈的能力,但依然如此脆弱,几乎毫无防卫……

   月球上没有蓝天,也没有风,在月球上你能看到的星星比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的都多得多,而且它们还不闪烁。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

   那个关于死亡太阳的记忆还在你的脑中栩栩如生。老实说,你还没有太多知识,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与你自身的存在看上去毫无关联。

   通过在我们的宇宙里的穿行,你将会了解什么是引力,原子与其他粒子如何在互不接触的情形下相互作用,你会发现构成我们宇宙的各种谜团,而这些谜团带给了我们新的物质与能量。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八):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要写一本普罗大众都能看得懂的物理科普书是非常困难的。写得深了,普通老百姓看不懂。写得浅了,只有一个晦涩难懂的物理名词,而没有物理公式或更深入一步的解释,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看不懂。而本书就是后者。

  号称不用公式,要让所有人都能看懂神秘的物理知识,并不是用一个酷炫的宇宙旅行,而对于晦涩难懂的物理名词一带而过就可以达到的。在完全没有任何其他背景知识的情况下,你能知道“引力仅仅是空间弯曲的结果“是什么意思吗?

  作者是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据说是霍金的亲传弟子。写这样一本书实在是有点暴殄天物了,有空还是多写一点物理研究paper吧。

  如果对物理感兴趣的话,还是推荐霍金的《时间简史》。虽然这本书偏向于前面所说的第一种物理书,有一点难,但是如果有一点物理基础的话,多看两遍还是可以看懂。另外推荐《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很多有趣的原理,原理背后的解释恰到好处,易于理解。覆盖面不仅是物理,还有数学化学等。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九):一些金句记录

  1. 银河系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2. 宇宙的边界,光也穿不过的地方,是一堵不透明的时空之墙。

  3. 引力本质上不是一种力,而是质量导致时空“弯曲”的结果。因此,宇宙并非空旷的空间,而是拥有一种时空弯曲的构造。

  4. 物质运动会导致时空构造的变化。

  5. 我们看到这个星星的光是200年前这个星星发射过来的,看到那个星星的光是500年前那个星星发射过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宇宙,不是一个同时存在的恒定世界,而是从地球上观察到的,不同时空的切片。

  6. 遥远星系的光谱,会稍微偏向红色的一端。因为宇宙空间的膨胀,导致光的波长变长,从而出现这样的“红移”效果。

  7. 当我们以光速运动时,体验到的时间流逝会比旁人快很多。假设我们光速进行宇宙旅行,地球上有个400岁的老人看着我们宇宙旅行,我们感觉用了4年游玩了一圈,地球上老人却用了400年才看完我们旅行。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十):如果有人要我推荐一本科普入门读物,我会选他

  认真算下来,科普书还是看过十几本了,一直在忧虑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有人要我推荐一本科普书给他看,我该推荐哪本呢,好书太多,但是对一个完全没有底子的人来说看哪本可以让人可以看得懂,顿时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直到看到这本,我找了到,这本《极简宇宙史》再合适不过。

  这本书文风生动活泼,像一个朋友在讲述着遥远的故事,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听入了神,感叹宇宙的奇妙。本书从天文入题,相对论、量子物理、到两者的矛盾,到最终可能统一的两者的理论,都将的很细很透,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微观粒子的讲解,这一块之前还是我特别混乱的区域,电子、原子核、粒子、夸克什么的,一直不懂他们的联系,也不知道该怎么去理清他们的关系,这个问题竟然在本书中给我解决了,真是开心。还有还有,书里对电磁力、强力、弱力及它们所在的场的描述非常生动易懂。

  正好一个朋友问我最近在看什么书,毫不犹豫把本书推荐给她,相信她会感谢我带她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