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3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的读后感10篇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是一本由[美]艾米·布鲁姆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读后感(一):【书评俱乐部】除了坚持别无选择

  我们的幸运,是一起战胜不幸

  我想用这句话来概括全书内容再好不过了。

  这是一个成长故事,两个小女孩,一个支离破碎的家,还有那些生命中不断离开她们的,她们所爱的人。

  很喜欢文中克拉拉对伊娃说的那句:“向前看,不要回头。”尽管被母亲抛弃,尽管父亲重病姐姐逃离,尽管得自己养活自己和丹尼,但是那又如何呢?没有选择,只能向前看,不能回头。

  我一直坚信苦难才能更加彰显美德,而这本书似乎也一直在强调这一点。“为什么每一次当你感觉生活有一点点舒适时候,就又会被拿走了呢”。小小的丹尼好不容易重获母爱,却又不得不接受再次失去,他以自己神秘祈祷方式去问上帝,为什么?为什么呢?或许这本来就是生活的样子,对于穷苦人民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贫穷,所以生活的苦难和痛苦才更容易被放大。

  其实说起来我是不大喜欢关于贫穷和苦难的文章,因为太过沉重,也因为有过太多儿时的记忆,所以并不想再去触及,然还好这本书虽然有些悲伤但还不至于沉重,所以读起来也还算轻松

  我喜欢伊娃在文中常说的那句:“亲爱的,上帝不会什么都给你。”我喜欢这种积极面对生活乐观面对苦难的态度是的,我喜欢,喜欢她的勇敢,她的坚强,她的镇定聪慧。贫穷也好,苦难也好,然从不放纵,不放纵自己,也不鼓励身边同陷苦难的人放纵。她说:“来我这里坐过的人,我从不鼓励他们放纵自己,或者出国,或者气势汹汹的离开这个世界”。她总是给他们以希望,给与他们充满爱与希望的想象,并告诉他们这就是他们的未来。这样一个充满希望与力量,还带着些早慧的成熟,这样的一个女子喜欢起来似乎也不难。

  她说如果你问我从占卜中明白了什么?我会告诉你没有哪个幸福的人会来到我这里,人们来占卜是因为他们太害怕,他们晚上惊醒时大海淋漓,他们向真我的井里望去,看到自己行为后果,被吓得毛骨悚然。于是他们跑到我的小桌子前,让我告诉他们,他们看到的事情不会发生。多么透彻的解析,堪称心理学典范,可是这个小姑娘那时候她还那样小,却又那般透析人的心理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一直想到一部电影风雨哈佛路》,很久之前看过的电影,但却对我影响很大,很重要的是他让我非常的震惊,原来贫穷无国界,苦难的形式也这般多样,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在那般境遇之下始终坚持向上,始终坚持爱自己父母,这多么困难,然而又是那般让人敬佩。

  仍记得利兹在哈佛入学申请时的那段话:“因为我的父母迫使我向深处里观察,我有幸看到所有的微小事务是如何最终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产物的,所以我从来不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我知道为什么,这样并不能让我高兴,很多时候倒让我觉得很难过,但是我总是勇于接受,我总是勇于接受事实,我知道我总想离开我的环境。”

  “我真的很聪明,我会成功的,我只是需要机会而已,是的,是这样的,我需要机会脱离我出生的环境,我认识的人全都充满了怨气,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但是我相信有比那更好的地方,那里更发达,我要活在那种地方,就是这样。”

  她站在哈佛的校园里看着来来往往的学子说:“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最终她成功了,成功的进入了哈佛,成功的领取了奖学金,成功的完成学业,有了自己的工作公寓,多么完美结局

  但毕竟这样努力了就会有收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太少,更多的我们的世界是和伊娃的世界一样,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努力,但结果生活也没有给予我们更多的惊喜,甚至带来了更多悲伤,苦难不断继续。

  但是能有什么办法呢?生活总得继续,所以你必须坚强,也必须坚持,因为没有了生活的庇护,没有了生命中的保护伞,你只能赤手空拳

  借用利兹的话:“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觉得我自己很幸运,因为对我来说从来就没有任何安全感,于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须这样做。世上没有回头路,当我意识到这点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尽我的所能努力奋斗,看看究竟会怎样。”

  不抱怨,更不自怨自艾或许生活会出路,但那需要你的眼睛发现,你的心灵去坚持。

  是的,有时候在生活面前就是这样,除了坚持我们别无选择。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人生是一场奇妙旅程

  文/ 海蓝蒲雨

  人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我们会遇见很多人,相遇又分别,离开又重逢。兜兜转转百转千回

  爱丽思和伊娃这对同父异母小姐妹开启了人生中的追梦之旅,一个热情洋溢、美如芭比的演说家,怀揣着对于表演热爱,去追寻自己的好莱坞之梦。一个热爱读书、心意坚定的小姑娘,跟着爱丽思一起出发,走入那个未知的世界。

  艾米•布鲁姆笔下的旅程,建筑在浓缩了美国1939年到1949年背景之下,经典明星电视剧歌曲能够给予外国读者一种共鸣,对于对美国历史只知晓罗斯福总统二战来说,就显得单薄和共鸣感不足了。但是我依然为旅程中不断成长的伊娃感到欣慰遭遇了被抛弃、颠簸流离、人生场景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她依然坚强、顽强地活着,不断摸索,开创了自己的人生事业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其中的一份子。”伊娃和爱丽思的成长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伊娃被妈妈抛弃在爸爸埃德加的门廊之上,看似光鲜亮丽富足美满的家实际上就是一个空壳,埃德加经常会翻找爱丽思演讲挣得的钱,爱丽思带着伊娃去追寻她的好莱坞之梦。刚刚踏入圈子的爱丽思正初露光芒,被一段丑闻遮盖,被迫去了弗朗西斯科介绍的托雷利家当家庭老师。然而,伊娃的人生路就此刚刚开始

  爱丽思烧伤了手,爱丽思的爱人芮妮死了,芮妮的老公格斯被举报投入监狱里,埃德加得了脑瘤,埃德加的女友克拉拉又找了个新男友,丹尼还小需要人照顾,从托雷利一家搬了出去,伊娃小小年纪承受住了这一切,她手忙脚乱地照顾着丹尼,还在美甲店开启了塔罗牌生意。在救治弗朗西斯科时,精湛的刀技让她走上了医生道路

  当我十几岁还在为功课脑筋的时候,伊娃已经用自己柔弱肩膀撑起了这个家。或许是命运造化,或许是迫于无奈,人生往往有这种魔力,将你推入一个万丈深渊同时抛给你一个绳子,是拯救自己,还是坠入深渊,一切都是自己定夺。

  最让人惊异的是格斯的人生被那一通举报电话改变,投入监狱、进入集中营、在德国生活、最后归来,他一封封给伊娃的信件里包含了德国纳粹折磨挣扎战争惨烈残忍,还有人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渴望和追寻。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抉择,是坚持隐忍,还是步入死路,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我合上书,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是谁。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读后感(三):一场坚韧不屈的旅程

  初读这本书,刚开始如果没有集中精力很容易被琐碎叙述抹杀了读书的兴趣,但是,本着有始有终原则,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对书中这段曲折有趣的追梦之路充满了兴趣,通篇读完,我被主人公这对小姐妹之间真挚长久感情治愈。书中充满了有趣的人物故事和许多惊喜,心怀梦想的好莱坞之星,假装的塔罗牌占卜师……让人欲罢不能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是艾米最新长篇小说讲述渴望成为电影明星的爱丽思,决心带着她的小跟班妹妹伊娃出走,展开一场横穿美国的追梦之旅,爱丽思的勃勃雄心就这样把俩人从俄亥俄州的小镇带往声色犬马的好莱坞。在战争后的大环境下,作者通过两个姐妹之间的“历险”,将一场欢愉恐惧欲望惊奇共同交织成的盛宴,毫无保留地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文中的叙述方式和治愈故事让我想起了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以及《风雨哈佛路》。这是我最喜欢的两本书之一,而《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似乎是这两者的结合。而我认为最具特色的是文中的语言,用看似戏虐的语言,展现了各种各样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同时也能让人笑中带泪,爱丽思和伊娃在追梦与历险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作者通过很多人物对话和语言诠释苦难与成长。难怪美国著名作家 科伦•麦克恩会给出这样的评价:“它散发着坚韧不屈之下的柔软,和面对艰难所不失的优雅慵懒”,这本书用了大量的幽默机智来帮助掩饰成长与痛苦,也同样,在痛苦与挣扎中,让人感受乐观积极的治愈力量,这就是它坚韧柔软的地方。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读后感(四):时光寓言

  生命是一场奇妙的历程,我们总会惊慌,总会遇到很多人,而每一程都伴随着奇异缘份。不管好的坏的,你都得收下,既然如此,何不珍惜和珍藏呢?《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带领我们去领略欢愉与恐惧、欲望与惊奇交织的美式历险。

  生命有相遇才完整,有家才幸福,有爱才圆满。有人说人的一生就是寻找自己的过程,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所以的相遇都做着不同的见证,我们需要在这些见证中,找到完整的自我。

  它是一本时光寓言。因为梦想的关系,让时光的寓言更加的动人真实

  被一句话打动:我们的幸运,是一起战胜不幸。

  生命不能没有陪伴。你会发现每一段历程中,因为有了陪伴,你才敢去回忆,或者去留连。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读后感(五):1601lucky us?lucky us!

  这本书看了好久好久好久,中间还因为助工考试放下了两个礼拜,唔,怎么说呢,感觉翻译貌似不是很好?好吧,反正我英语也并没有很好,也就无所谓啦。 之所以喜欢外国的小说胜过中国小说。就是因为中国的只要正经一点的文学,都太压抑了。而外国文学,哪怕是很惨很惨很惨的故事,不晓得为啥,也总带着一种希望。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名字翻译的好长,其实原来不过两个单词,lucky us,幸运的我们?真的幸运吗? 伊娃是情妇的女儿,在正妻死后,被妈妈扔在了门廊处,留下了旅行箱。和同父异母的姐姐爱丽丝一起生活。爱丽丝想要成为好莱坞的演员,带着伊娃跑到了好莱坞,从龙套开始做起,然后慢慢的变得受到导演的赏识,这种像是励志人生一样的剧情,在后面简直是急转而下,爱丽丝被女演员示爱,然后在一起,陷入了爱情中,然后被狗仔拍到了,女演员为了自己的事业,说爱丽丝是勾引她的人,最后将爱丽丝排除在了好莱坞之外。化妆师弗郎西斯科同情爱丽丝和伊娃,带着她们和她们的父亲一起到了托塔尔一家的庄园,做管家以及孩子们的家庭教师。然后在这里,爱丽丝爱上了厨师芮妮,但是芮妮已经有了丈夫,并且想要孩子。在她最后得到了芮妮的回复,说也爱她之后,她偷偷打了电话,说芮妮的丈夫格斯是德国间谍,然后有人来把格斯抓走了。。。。。。(我才知道原来美国也有集中营这种东西吗。。。)然后芮妮和爱丽丝在了一起,格斯在集中营中又找到了新的爱人。。。。。。然后爱丽丝为了给芮妮一个孩子,和伊娃在孤儿院偷了一个小男孩儿回来;然后格斯把葛丽塔的女儿们视如己出;然后芮妮因为厨房起火,没有救过来,去世了,而爱丽丝重度烧伤,在医院治疗,格斯和葛丽塔主动申请回到德国,然后在葛丽塔姨夫姨妈的地窖里,葛丽塔和她的孩子们被炸死,格斯一个人去了难民营。然后爱丽丝在英国的医院里认识了很多残疾飞行员,他们一起开了个诊所,一起募捐,伊娃带着丹尼和父亲搬到了别的房子,然后伊娃的父亲最后病死了,克拉拉离开了她们,和另外的男人结婚了。然后格斯回到了美国,弗朗西斯科和伊娃住在了一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父亲,伊娃找到了她想做的事情,成为了外科医生,和格斯结了婚,并在最后写了信给爱丽丝让她回家。书的结尾,是描述了一张照片,这个奇妙的一家人,在一起快乐的笑着,即使经历了很多,最后还是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幸运的我们。 这种故事情节简直。。。借用书里丹尼说的话:每次当生活好一点的时候,就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然后夺走它。 啊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情节但是以我的渣语言能力。。。已经概括不出来了。 当伊娃来月经的时候,爱丽丝告诉她:这是告诉你你已经可以怀孕了,但是不代表你就要和不爱的男孩儿上床。 克拉拉对伊娃说:你的母亲把你放在门廊,并没有错,是在告诉你,不要回头,向前走。 格斯被抓走后,芮妮想念的是希望和格斯有个孩子,爱丽丝想念的是芮妮,而只有伊娃想念的是格斯这个人。 格斯和葛丽塔充满希望的踏上去往德国的船,希望有新的生活但是最后却是只剩下格斯一个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还有伊娃一家在各处碰到的各种很好的人,在爱丽丝在好莱坞闯荡的时候,天天和伊娃在一起的宿舍管理的夫人,在爱丽丝走投无路时给了她和她的父亲一份工作并把伊娃视为自己女儿的弗郎西斯科,慷慨善良的托塔尔一家,以及后来让伊娃在自己的店里占卜的姐妹等等等等。 伊娃带着丹尼在新开了的占卜店里,说:在汽车房里痛哭流涕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必须要像斯大林格勒的士兵,只能高歌猛进,因为没有退路。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读后感(六):说一段与幸运无关的话

  一直以来,我对于描写姐妹的故事总是存有敬畏和恐慌的。印象中的姐妹之间,可以亲得像一个人,也可以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反目成仇。而《每一种相遇》一书,我大概花了十二个小时,从中午至深夜,读完。对我来说是少有的一气呵成的阅读体验。

  故事描写一对二战时期的姐妹游历美国的追梦历程。(虽说是二战背景,但作者的描述却极具现代感,所以我有时会加倍注意章节标题附近的时间界定)妹妹叫伊娃,姐姐叫爱丽思,两人同父异母。父亲埃德加和爱丽思的母亲以及爱丽思住在一起。爱丽思的母亲死后,伊娃的母亲将伊娃扔在了父亲家中,留给她的只有一个旅行箱。伊娃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弄明白,妈妈不会来接她了。

  讲真,这个开头是让我困惑的。本书行文是我喜欢的调调,直接,有趣,冷静地观察,理智地讽刺。读到“妈妈把我的辫子扎得紧紧的,连我的眼睛都跟着吊了起来”时,我就知道我一定会喜欢上这位作家的。活生生的画面感啊。稚嫩,童趣,视觉触觉大激发。但是相对应的,情节却是悲伤的,沉痛的。这让我感觉有些错位。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被母亲抛弃,即便再年幼无知,也应该有所触动。可伊娃看上去丝毫不为之动容。这里我暂且定义为是伊娃后知后觉。

  她努力讨好所有人,看上去乖巧,听话,当姐姐的跟屁虫。那是个光芒四射的姐姐——爱丽思四处参加演讲比赛,充分使用着自己的表演天赋,伊娃就负责给她做后勤。我猜,这时候的伊娃大概想表现出自己是有用的,不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不要再次抛弃她吧。

  后来,父亲的“渣男”行径表露无疑,竟然偷自己女儿演讲赚来的奖金。爱丽思决定出走,要去好莱坞追梦。伊娃努力劝说爱丽思,说带上自己有多少多少好处……(简直太可爱了!我的母性要泛滥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情节中的伊娃是那种典型的“什么都知道,只是不说”的性格,敌不动,我不动,活像一只孤单而警觉的幼兽。

  扯远了。接下来便是两姐妹闯荡好莱坞的情节了。其实到这里,我已经逐渐接受了主角伊娃的性格,困惑也不留多少了。

  爱丽思在好莱坞很快崭露头角,伊娃仍然坚定地执行着自己的后勤工作,期间还读了不少书,自学了不少知识。然而一切不会这么顺利,随着爱丽思在好莱坞受挫,姐妹俩不得不转战他地。好在善良的弗朗西斯科(好莱坞化妆师,同情心泛滥,同性恋)及时出现,还有那个不称职的父亲,舞台从好莱坞转移至长岛的金色豪宅……

  伊娃会自己挣钱(用塔罗牌为人占卜)的时候说的话彻底散去了我的困惑。她说:“我被遗弃在前廊时就积攒在胸口的痛苦,也开始逐渐散去了。”顿时觉得作者好贴心,用最直接的方式让一切亮堂起来了。虽然后面伊娃还说:“那并不是悲伤。那是没有钱花又没有好衣服穿的痛苦。现在没有了。”我擅自理解为这是伊娃在嘴硬。

  之后的故事就不多说了,会出现很多重要人物和情节,包括爱丽思的至爱芮妮以及芮妮的丈夫格斯等等,留待大家自己阅读。(我只是来重现我的解惑过程的……掩面逃走……)

  我习惯给故事的主角最大限度的宽容与忍耐,这样我的阅读过程就不那么逼仄而难过了。阅读伊始,我对伊娃同样如此。也许伊娃是本书中最大的骗子,靠编织美丽的谎言为生,也许她毫不起眼,看上去幼稚古怪,也许她总是摇摇晃晃,错漏百出(有一段时间,伊娃一个人照顾老人和孩子,虽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也许她总表现得像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她父亲也这么说她),但我并不需要多少宽容和忍耐就会喜欢上她,书里的其他角色也总是对她爱护有加。这大概是因为,我认定伊娃是本书中最隐忍、最坚定、最可爱的角色。生活的恶意不断侵袭,战争的阴影不时出现,可到最后,大家却都聚到了最不起眼的伊娃身边。她默默地积蓄力量,慢慢地寻找自己的方向,不急不躁。她不如姐姐那般光芒四射,却让人莫名安心。你会觉得,谁离开,伊娃也不会离开;谁背叛,伊娃也不会背叛。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读后感(七):一起战胜不幸,本身就是奇迹

  首发于《南岛视界》3,4 月

  当我们说生命是一种奇迹时,必然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历程还抱有期待和爱。实际上,生命本身确实就是一场充满着各种奇遇的历险,且看美国小说家艾米·布鲁姆笔下的故事,就会对这一观点更为认同。

  由于对家庭感到失望,一对同父异母的小姐妹爱丽丝和伊娃决定离家出走,要跟随自己的心到远方去寻找梦想。一心渴望成为电影明星的爱丽丝由于资质出众,很快就在好莱坞崭露头角。可雄心勃勃却内心单纯的爱丽丝毕竟太过年轻、毫无城府,以至于因为太过轻信别人而遭人陷害,从而不得不离开好莱坞,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同时也掐断了有朝一日成为大明星的梦想。

  但人生就是一个福祸相倚的过程。爱丽丝和伊娃的遭遇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姐妹两人并没有被轻易地打倒,而是共同去面对,然后一起战胜一个接一个的人生低潮期,同时也在行旅过程中迎接生命里的曙光。

  在这场寻梦之旅中,姐妹俩的足迹几乎横穿了大半个美国:从俄亥俄州的小镇到充满勾心斗角的好莱坞,再从诱惑感十足的爵士俱乐部再到位于长岛的豪宅别墅,而作者的笔触更是延伸到伦敦街区的角落。这两个小姐妹一路上遇到了许多人、许多事,但不论这些人与事给她们带来的是欢喜还是悲伤,至少,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她们人生中的传奇。先是一位对爱丽丝抱有偏爱的化妆师弗朗西斯科·迪亚戈加入到这对小姐妹的阵营,然后是被姐妹俩嫌弃的父亲来到她们身边,并且主动担任起“人生导师”的角色,而爱丽丝则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挚爱,并且最后还有了自己的养子丹尼。

  随着这场人生大冒险的不断推进,爱丽丝和伊娃接触到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生活,她们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扮演起骗子的角色,伊娃用塔罗牌为人占卜,给前来问卜的人们编织出一个又一个貌似美好的梦境;而爱丽丝为了自己心爱的人,用谎言哄骗了一个孤儿院的小男孩,将他带回家做养子。只是,这些心怀善意的欺骗,要比那些货真价实的中伤可爱得多,你尽可以对这些人物的欺骗行为不买账,但艾米·布鲁姆就是能够把说着善意谎言的人描写得那么可爱,因为她所呈现的并不是一对“骗子”姐妹的欺骗行为,而是她们这些行为背后的复杂现实以及人生成长的历程,她要让读者们看到的是:在这个充斥着丑闻、背叛、谎言、伤害和战胜的世界里,并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以伤害别人为目的,正如同并不是所有的靠近是出于爱的目的。

  虽然艾米·布鲁姆的叙事手法比较跳跃,使故事读起来似乎缺少一种内在的粘连性,但她的文字却极其具有表现力,尤其是在描摹20世纪中期美国的社会文化现象时,作者的文字轻易就能俘获读者的心,把读者带入了那个时代的光怪陆离的场景中。而在表现人性中的悲悯、乐观、阴暗、自私时,这些文字却又带有着洞穿人心的力量。作者把那美好的、丑陋的、感人的、忧伤的甚至是破碎绝望的画面一起展现给人们看。而艾米·布鲁姆之所以会被称为“美国当代的雨果”,也正是因为她对复杂人性的本色刻画、对困境中的人们依然对纯真善良有所坚持的赞美以及在幸与不幸之间变幻莫测的人生的精确把捉。

  由于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所以尽管这场人生大冒险妙趣横生、猛料十足,但也不时地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以及那段艰难岁月中的人世辛酸。但正如同战争再残酷也终将结束一样,在起落浮沉中的人生也会迎来尘埃落定的那一天。艾米·布鲁姆用这对小姐妹的冒险故事告诉人们:在这变化无常的命运背后,总会有一种力量支撑着人们不断地向前走、笑着活下去,而能够和自己最重要的人一起战胜不幸,这已经就是生命的奇迹了。当战争摧毁了平静,背叛戳破了梦想,至少还有人愿意陪伴自己,度过那些破碎不堪或者绚丽有趣的时光。

  在故事的结尾处,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但如果没有之前的那些冒险和奇遇,又如何能迎来当下的这种安静和温暖?我们要相信的是,不论黑夜多么冷、多么黑,在黑夜将尽时,总会有一抹微光给自己带来希望。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读后感(八):“美国雨果”笔下的《幸运的我们》——《华盛顿邮报》书评 by玛丽•阿拉纳

  艾米•布鲁姆——美国的维克多•雨果,她笔下的流浪汉小说所展现的世界,不但令读者徜徉陶醉,更透过直击人心的文字,将承载着无常命运与祸福难测的转盘人生,本色地刻画在我们面前。”她最知名的作品《远离》(Away),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早期的带史诗风格的冒险故事:一位犹太裔母亲在沙俄发动的对犹大屠杀中幸存,后逃亡到美国,成为了一位男演员的情人,之后她横穿北美平原,加入到非裔美国黑社会,又北上阿拉斯加,前往西伯利亚寻找逃难中失散的女儿。鲜少有作家像布鲁姆这样,将移民的所求描绘得令人如此感同身受,更鲜少有作家能真正理解美国人心目中所谓的“幸运的我们”——受苦之人凭借着智慧与意志,从往日的层层苦难中剥离,最终得以重新创造自我。“聪明固然好”,新作品《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里的某位人物如是说,“幸运更重要。”

  《每一种相遇》的种种纷繁,是在美国重建的社会背景之下讲述的。如同雨果一样,布鲁姆的叙事充满着令人惊奇的曲折和转寰,参杂着关于背叛、热情与丑闻的种种故事。而不同于雨果的是,布鲁姆的文字完全基于现代语境与情感,作品的建构也更为短小。除了故事的背景将我们置身于二次世界大战的俄亥俄州、好莱坞以及布鲁克林,甚至美国居留营、德累斯顿和普福尔茨海姆的轰炸中,我们再也找不到什么“老旧”了,这本书完全像是在讲述当下发生着的事。

  故事的中心是出身俄亥俄州某个小镇的12岁小女孩伊娃•阿克顿,她的妈妈是普通的餐厅服务员,而爸爸埃德加•阿尔顿,在外遇再婚后华丽变身为一名大学教授。埃德加的妻子去世后,伊娃的妈妈即刻将女儿从头到尾好好梳洗打扮了一番,并领着她到爸爸的住处去,理由是“我们去瞧瞧吧,那儿可能会有什么留给咱们的东西”。当置身于埃德加舒适明亮的家中,埃德加的16岁女儿(非亲生)爱丽思,把小伊娃领到了楼上做客,并与她三言两语聊起自己的小世界。当听到窗外传来匆匆的汽车声,两个女孩儿赶紧来到楼下才发现,门前只剩下了伊娃母亲留给她的两个木箱子,她就这样把自己的女儿遗弃在别人家的门廊前。“直到我13岁”,独白说道,“我才理解妈妈那时的举动,那说明她再也不会回来找我了。”

  一个强有力的故事开头,将这对同父异母的小姐妹,因为共同的——失去母亲的命运,连结到一起,她们的命运也就此逆转。爱丽思,这位天生的演说家和女演员,在学校的时候就是各种演讲、诗歌和舞蹈比赛的冠军。伊娃,一个爱读书又可靠的小女孩,唯一的野心就是支持自己新姐姐的明星梦。她们的父亲埃德加,却是一个表面可爱却有着卑鄙行径的人。当爱丽思发现父亲一直以来都在偷偷拿走她靠比赛赢下的奖金,甚至不惜残留下被发现的蛛丝马迹,她宣布,她再也忍受不了这个不像样的“家”了。虽然小伊娃还没有完成学业,但爱丽思觉得她其实需要的是另一番真正的“教育”。于是爱丽思决定,无论怎样,她们俩都要翻出这堵篱笆花墙,往好莱坞去。

  如同德国纳粹当下横扫欧洲并且持续东征之势,爱丽思凭借着自己的魅力攻势,展开着征服“美国巴比伦”之旅。3个月后,她正式与米高梅签约成为旗下演员。6个月后,当小伊娃仍在为她俩持续着后勤工作,而她已经在五部电影中崭露头角,并且拿下了三个有台词的角色。当然,好运并不会一直眷顾。不到一年,19岁的爱丽思,因为一场裸体派对、一场海滩玩乐、几张照片、某个圈内女新人和几句恶人恶语,被打上了不光彩的标签,并永远逐出了好莱坞大门外。

  “喏!”应景出现的老教授埃德加,此刻更是应景地一呼:“瞧瞧咱们,像不像一出滑稽剧?”是的,人生就是不断遭受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战争的硝烟在欧洲大陆疯狂肆虐时,埃德加和女儿们,在洛杉矶也正经历着风雨飘摇的命运,没人知道下一窝鸟蛋会藏在哪只鞋里。但唯一令人庆幸的是,这时一位富有爱心的朋友站到了他们身边——弗朗西斯科,来自米高梅的资深化妆师,一个对路边的阿猫阿狗都同情心泛滥的胖子,一个西班牙裔美国人,一位同性恋,与他的两个姐姐在布鲁克林拥有一家小美容院。如弗朗西斯科自己所说,她的姐姐们给埃德加和爱丽思出了个绝妙的注意:到布鲁克林来吧,在这儿重新开始,我们会给你安排工作。

  于是他们只得接受时机下发生的一切,一行人再次跨越美国,去追寻下一个美国梦。埃德加准备好要用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口音去征服雇佣他们工作的人:成为成功的纽约富商乔治和他一家的管家。爱丽思则要脱胎换骨,成为乔治家的家庭女教师。而伊娃的命运,恐怕只有在布鲁姆的笔下才能发生这样的转变,她开始在一家小店的角落,给人算起了塔罗牌,给各种各样的中年妇人们,卜卦她们所期望听到的一切。

  故事透露到这儿,不能再告诉你更多了——只能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恐怕更糟糕,孤儿们所经历的种种幸福与心碎,命运对所有人的试炼……但好在,爱会自己发声,可耻的谎言也终将被揭穿。

  在这部肆意而宽广的作品中,说不定你会读到自己喜欢的人,比如哈勃•马克斯,比如塔卢拉赫•班克黑德;你会被某一页上出现的某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所牵动;你会读到伊娃像醉鬼找酒吧一样找到自己的母亲;你对故事发展的期待,会像一只可怜的小拖船对一位自信船长的渴望一般,渴望着他会带领你走出黑暗,走进美好的阳光下……

  这位船长就是艾米•布鲁姆,你会在第一时间被她的自信所征服。而当今的美国小说家中,已经鲜少有作家这般迷人地去讲述故事。这也许是得益于她曾经的精神治疗师身份,长时间倾听他人的倾诉。也许正是这种良好的倾听,刺激了她作为故事讲述者的天性。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她一直以来致力的事情恰恰也就是最好的证明:靠自己的能力重塑自我——这是再恰当不过的事,这就是美国风格,这不也是沙俄大屠杀的逃亡者们,或像埃德加•阿克顿这样操着一口优雅英音却隐藏着一颗不忠之心的人,都被这里所吸引的原因么?——欢迎来到美国,亲爱的读者们。我们真的很幸运。

  本文编译自《华盛顿邮报》官方书评

  Arana is the former editor of Book World. She is the author of “American Chica” as well as a biography of Simón Bolívar.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读后感(九):好一场声色犬马的大游历(来自美国读者margitte)

  慧木按:即使本书评的写作者兴高采烈地把《每一种相遇》推荐给所有人,可是平心而论,没有沉浸下来的心,是不可能一下子爱上它的。当然了,如果你接受了约翰•欧文式的不动声色的幽默,以及包括巴尔扎克在内所有法式小说的絮叨和讽刺,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在茫然穿行的同时,还时不时会有一点好奇,一点慈悲心,一点想挑战什么的念头,那么——虽然说不上你会喜欢,可起码,你能懂它。

  你终究会懂它。

  又:书中最明显也最多的彩蛋是随处可见的对20世纪美国上半叶流行音乐和电影和明星的提及。第一遍看故事,第二遍看写作,第三遍,看看掌故亦未尝不可。建议真的要看到第三遍咯。

  好了,下面就是人家写的书评了,但我觉得还蛮好的,可以做个事先导读。

  “家人并不仅仅是血脉。他们进入你的人生,也希望你能融入他们的人生;他们可以接受你本来的样子;他们会倾尽全力让你感到高兴,不顾一切地去爱你。”——无名作者。

  这就是当我读到这本书时候的所想。即使在读完之后,我依然需要花上一点时间让这股思绪慢慢发酵。

  《每一种相遇》里面交织的维度特别多,以至于必须要花点时间好好琢磨。这里面的矛盾有:道德窘境与未定命运,自恋与利他,我们自己书写的历史与他人为我们描述的历史。当所有这些元素都糅合到一起后,一个像《每一种相遇》这样的故事便成为可能。深刻而震撼、讨喜又极其可信。这是一本亲情小说,也是一本历史小说。作为亲情小说,里头所有的牵系都被重新定义了;旧的牵系被否定,命运造就了新的牵系。

  1939-1949

  本书的主题并不新鲜。大屠杀-之前以及善后。使它独特并值得一读的,是其中的美国历史,美国自身历史中的一些事件。这些事件冲击了每一户平民百姓的家庭生活。这个故事围绕着一位父亲埃德加,以及他的两个女儿,伊娃和爱丽丝展开。当埃德加的前妻在其后妻死后,将伊娃留在了后妻的家中,自己绝尘而去。这三个人发现他们注定了要么经历艰困,要么遇见幸福。爱丽丝是他第二段婚姻中的女儿。从俄亥俄到好莱坞,到纽约,到德国,到以色列:这场有尽头的长旅到头来总算与他们自己的选择和解。命运引领他们穿越胡说八道与超现实主义的条条小巷,与任何人都想不到的现实被迫终极的相对。欺骗与不忠最终和现实与真诚发生撞击。希望最后谱写了他们新的历史。

  庞大的人物阵容包括:

  伊娃:自学成才者,后来成为这群人里面最大的骗子,最擅长花言巧语的人;通灵者,她的商店橱窗上有个牌子写着“玄学研究者协会”。这个年轻女孩,她不得不跟在所有人后面收拾残局,最终她得出以下的结论:“如果说爸爸一直是个懂礼仪、有高见的大烧杯,爱丽思是个迷人的花瓶,那我就是个焦虑的棕色小水壶。”

  爱丽丝:自恋者,但对其气场相符的人和物也特别善良。

  弗朗西斯科:化妆特效大师,墨西哥同性恋,后来成为伊娃的支柱。

  埃德加•V.埃克顿:花言巧语的骗子,玩弄女色者,但在他的孩子们的人生中,他也是出色的人生导师。

  克拉拉•威廉姆斯:比埃德加年轻二十岁,有着魔力嗓音和道德心的黑人女子。

  托雷利:童话般的意大利家庭-他们努力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芮妮&格斯(后来成为了卡尔•豪泽,然后是格什•霍夫曼,犹太教师):厨子和机械师,给这一行人的人生带来物质内容和意义。

  陆续登场的还有卡妮、碧和奥奇•帕特森,最后还有丹尼,一个孤儿,他在这个新选择的家庭里找到了一种不可能的牵系。对他们所有人来说,爱能以一种有魔力的方式来定义命运。

  书中流畅的行文(尤其是与这个传奇故事的节奏相匹配的书信转换)、故事情节、种种令人惊喜的元素、频繁的戏剧性和细微的历史,牢牢地吸引了我。我常常为角色们的想法、地理和历史背景、音乐、食物、文学、每日作为、政治图景、地标等背后的紧张、发人深省和细节所敬畏,为这一切而感到敬畏!这是我对这个作者的第一次正面接触,但肯定不是最后一次。难得一遇的有趣之书。推荐给所有人!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读后感(十):【书评人俱乐部】妙不可言的“相遇”

  接连看了两本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书,一本《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一本《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

  两本书封面颜色一明一暗,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说起这个,其实是想说它们的书名都是竖着写的,而且都那么长,好吧我对每一个小巧合都莫名的感到惊奇。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的封面略带马戏团的奇幻感,似乎在预言着我将要踏入一场妙不可言的旅行。腰封文案里最大的字体写着“我们的幸运,是一起战胜不幸”,想说,真的是超级呼应之前的一本书啊。

  《每一种相遇》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艾米-布鲁姆的一部有关成长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为背景,为实现梦想去好莱坞追梦的故事。

  好故事放在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讲述可能会很有意义,但前提是必须要了解那个特定背景,否则只能造成阅读困扰。

  我对一九四几年的美国民生不太了解,只记得与战争有关的部分,比如那个十二月温暖的冬日,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当出现类似这样熟悉的背景时,故事反倒跟着渐渐真实起来,让我一时忘了这些角色们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小缩影。

  但不知道是出了什么问题,书一开篇爱丽思出来我就打从心里觉得这个人物讨厌,她瞬间让我想起了詹姆斯-凯恩《幻世浮生》里的薇妲,一个野心十足,为实现自己目的不择手段也不顾及他人,自私、虚荣又心肠硬的女孩。

  本书描写极为絮叨,也很碎,但节奏倒不慢。爱丽思在三十几页的位置参加的一场派对,与其自身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她想要追寻的梦。

  而伊娃的处境则更像是存在于另一个画框里,有一个会偷自己女儿的钱的父亲究竟有多糟无法体会,但至少他没有抛弃她们。所以我无法理解伊娃为何会抛下一切,跟着爱丽思去追寻她的梦想,是“她的”,不是“她们的”。

  也许是曾被母亲像丢一包垃圾一样的抛弃过,伊娃渴求着被需要的感觉,于是甘愿陪伴爱丽思并为其善后。

  纵观整本书,我比较喜欢的角色是弗朗西斯科和克拉拉•威廉姆斯,至少他们的人物性格我能够理解,而这两姐妹的行为与思考方式基本不在我的理解范围内,就像“幻世”里的薇妲和瑞丽,当瑞丽死了,我内心里的希望是与其母亲相反,为什么死的不是另一个。

  阅读《每一次相遇》正值新年即将到来,想顺便祝愿一下身边的人都健康平安,还有路过我身边的你们也是,要快乐每一天。因为这本书告诉了我“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

  加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