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鹿来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有鹿来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12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鹿来经典读后感10篇

  《有鹿来》是一本由苏枕书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鹿来》读后感(一):因鸭川而读

  在图书馆借阅这本书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翻开就看到的鸭川的照片。那时我刚从日本旅游归来,看到鸭川的照片不甚情切。因为我在三条大桥上,冒着呼呼的寒风,仔细眺望过这条穿市而过的河流

  阅读全文作者并不是以游击指南目的写作的。而是用在生活中所见所为的京都趣事来写,祭奠、日常、路过的店铺、爬过的高山、吃过的家常美食,描绘的平淡而又颇有趣味。

  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有多绚烂经历,反而是在生活平淡中遇见的小小花火。那些点点滴滴小溪流的日常乐趣才是支撑快乐度日的关键。作者捕捉的很好,我也阅读的平静而又开心

  《有鹿来》读后感(二):《有鹿来》读后

  这当然又是一本美丽的书,深红烫银的书脊,封面灰色的硬纸板材质,有梅花样的鹿脚印散布器件,右下角端正地贴着白底黑字的书题与作者名,呈现出一种庄重的流丽来。

  不久前读了《京都古书店风景》,写了短评,说“这本书正是一本令人亲切欢喜的书,闲话京都数家古书店风景,言语琐碎而怅惘,但充斥其中更多的是温柔情意。书真是一种奇妙东西,不独是美妙且有趣的装帧予人的视觉感动质感气味也殊为可爱,而书的流动际遇又时常隐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灵犀一点,这经由作者描摹出来美且令人有种恍惚痛感……”。

  美且令人恍惚的痛感,亦是《有鹿来》给予我的印象。日常其实是最难以描摹,最无法把控,最无力挣脱的力量啊。传奇故事里的一瞬不知消磨了多少庸常人世的欢喜与悲切,奇拔的遭遇当然值得记录,而这缓慢的,几乎凝滞的糟糕一生是决计无从追寻的。

  读《缘起》的时候便有些心惊,相似困惑无所谓真实存在哀愁,无力感与贫乏感带来的羞惭与冲击,在这长长久久的至为平静的读书岁月中竟亦时时袭击着我,剥夺着我。

  所幸还有山,花,寺庙博物馆,美食与被赋予温度的岁时记忆

  然而点到即止的叙述之中汹涌的是永恒流逝。京都的美,日常的美,乃至于岁月朽烂之后残留的美,都是灵犀一遇,恒常的路线之中隐藏有惊喜,之后也许是长久的断裂。

  山色,月影,花事,这些琐碎的,看似不值一提情感与记忆爆发得纯粹,消逝得迅疾,能够串联起共通的往事,却缺乏应有的郑重对待。《有鹿来》除却是简单私人日记式的分享,更是普通人无从追寻的某段人生轨迹的一个放大。

  在晴好的天气中爬山,在深沉夜色中待月,在一夕风雨之后赏花,惊叹于自然造物的神奇,亦羞愧与懊恼于人生的肤浅短暂,欢喜的时刻总是常有,但悲哀也会如期造访,这不可逆转的日常之中,藏有人世间粗粝的痛感。

  五感之中有一篇讲京都的鱼,凶暴的海鳗“鱼肉绽开如白牡丹”,是特别美妙的比喻。鱼肉与花在视觉上相似的晶莹性感,在味觉上相似的细腻与清甜,生长江河湖海边的人对于水产有种与生俱来的赏鉴力,其中亦不乏包裹乡愁的自矜。过年是一定要做鱼丸的,剔出来的一桶鱼肉放入绞肉机里复又绞成长条形,揉搓出一小团一小团来,莹白的丸子存放在清水中,像抖落的雪,简简单单做个汤便是无上的美味

  “美味延年”一篇的最后,说不久于人世的谷崎一郎想念京都的牡丹鳗,遗憾于没有体力品尝,心里有莫名的怅惘,想起小林一茶的俳句来“露水的世啊”。

  《有鹿来》读后感(三):初入《有鹿来》

  所有真心不被辜负,所有等待都有到来,这种心思留在书上是万不会有错的!也是有些日子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书了。封面不错,清清雅雅;纸张不错,素素净净;配图不错,灵动又悠远;装帧不错,紧密又轻盈。最爱这纸板上压印的“鹿が来たり”,配着四瓣梅花印,兼这酒红色的绸子,视觉触觉都是极美的享受!早已有读者劝言不宜匆忙求快,需是慢慢缓缓,细细读来方为上策,诚然如此!暂不多言,只一路颠簸,辛苦你了!

  《有鹿来》读后感(四):古老的京都,年轻眼睛

  2013年第一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苏枕书以《京都第五年》一文获得非虚构组首奖。清浅的笔触雅致情趣,京都的风物与人情,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文章介绍中苏枕书曾说,“客居京都,常年可见山中的鹿。”

  鹿,美丽、敏感、机警,仿佛带有神性,这种我们通常只能在动物园里见到的生灵,却成为了苏枕书生活中的日常。《有鹿来》的副标题便是“京都的日常”,可以想见,在客居京都的第七年,苏枕书依然有很多故事可以向我们娓娓道来

  京都拥有悠久历史,曾是日本政治文化中心,如今也是赫赫有名的旅游胜地。虽然并没有去过京都,但是在日剧《鸭去京都》之中,透过镜头已经深切感受到京都的美景与历史文化底蕴。也正是在那时,这座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才在我的脑海之中变得鲜活与现代起来。正如苏枕书在书中《平安神宫》一文中所言“不论政治中心如何变迁宗教学问艺术始终涵养于此”。京都的文化不仅是日本人的骄傲与传承,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这也是我们今天尝试了解这座城市意义所在

  在京都生活,每日所见、所闻,都是在经受历史文化的浸润。苏枕书将其归纳在“空间”一章之中,写古老的银阁寺、真如堂、金戒光明寺、平安神宫等寺庙宫殿,也写有邻馆、泉屋博物馆之类的美术馆、博物馆,更少不了生协和春琴堂这样学生喜爱的书店。

  与名胜古迹并重的是:吉田山、大文字山、比叡山、福知山等自然景观。在苏枕书的笔下,既有游人观光的趣味,也有日常探寻的悠然山水植物人文,历史变迁,名人典故,以及她个人对各种花卉植物的偏好,都被缓缓流淌的笔触融汇成一曲自在田园牧歌,比游记一份平淡之真,比日记多一份引荐之意,读来各外清新、熨帖、长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京都第五年》之中没有写到的美食,在《有鹿来》中得以弥补。第二章“五感”,写到的便是学校周围的食物、看病、洗澡、买花这些平日里最平常的事。自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名人作家与美食的渊源故事。比如,川端康成对寿喜烧三岛亭“美味延年”的题词;夏目漱石嘲讽海鳗,喜爱松茸;濑户内寂听、水上勉对竹笋的推崇等等,也都是对京都生活另一种富有情致的解读。

  刚刚旅居时的心情往往介于旅游与居住之间,喜欢到处游玩,有看遍名山大川冲动。呆的时间长了,便会更乐于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自己所置身城市和地区的美,这恐怕是任何一个旅居者都有过的感受。在京都,苏枕书写上学途中净土桥、大国超市、拉面店、服装店、书店,亲切自然,饱含依赖之情;写进城,浮光掠影,也值得一读。加之各种照片、水彩画的点缀辅佐,都为此书增色不少。

  然而,而最难得的是,在最后一部分“岁时”中,她盘点了京都的时节之美。写春天节分祭的美食,写四五月间樱花开放的美景,写夏日袛园祭孩子们歌舞,还有五山送火的炽烈狂欢,中秋、初雪、冬至,岁末与年初,如此轮回,构成一幅完整的京都四季图景。

  但凡古老城市的美都是流动的,时节是最好的分隔符。京都最具代表性的各种节庆与祭典仪式,其实才是这座城市最与众不同的风景。一位旅人,只有经历了一个城市的四季,才算完整地领略了那里的生活。而想要像当地人一样将这样的时节融合进生活之中,又需要年岁月,几度春秋了。

  幸好,我们有苏枕书这样一双年轻而具备古典底蕴的眼睛,带领我们领略那遥远亲近的古都。也幸好,我们肯敞开心胸,接纳与欣赏另一种人生与风景。

  《有鹿来》读后感(五):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还没看完《等鹿来》的时候就想书评题目要从这一回里去摘。翻到【大吃大嚼】不由哑然,如此锦心绣口落到我的眼里,还不是大吃大嚼。但也因为是大吃大嚼,粗疏之处倒也可以自圆其说。虽然此书之鹿全不是待炙之味,曹公笔下的割腥啖膻也总有言外之意。我只是信手拈来说说和这个书匆匆相逢的一些感想。照例要说一句这不是书评,照例要说一句我也不知道何其有幸被选中推荐此书。

  我非常喜欢日本,搜集了,涂鸦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文章。于是就在豆瓣成立了日本文化小组,于是大概也就是编辑来找我的全部理由。不在于我到底懂不懂,喜不喜欢,既然名字如此,小组里总也有喜欢日本风物的朋友,也许,也会喜欢这本书。

  我倒是也蛮喜欢苏枕书的。当然她一定是不记得了。一次在豆瓣的版聊里,她提到有个师兄为她和朋友示范柔道一类的技击。原因是因为告诫她们如果不掌握技巧,很容易受伤。于是在他的正确示范下,他本人骨折了。然后她说得眉飞色舞。我陪着哈哈大笑。也许我全然记错,也许她会说完全没有这回事。迷之记忆便是如此。我以为的熟悉和喜欢大都如此。

  于是我一口答应看书。一口答应在小组里推荐。一口,其实是是小心翼翼地说要么写篇读后感。编辑很高兴:可以拍点照片和书摘,那就帮大忙了。

  我当时想,也许那是以经注经不至于出错的关系吧。

  但过年七天,还是把这本书看完了。

  笔记如下

  有鹿来 摘录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3560722/

  插图如下:

  我的相册-有鹿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623357619/

  照理任务已经完成,但既然是大吃大嚼,还是斗胆说上几句。

  看书的时候会做摘录,那是我一定觉得喜欢的地方类似电影的预告片或者片花,如果那些都不喜欢,我只能说会和我的喜欢点不一样。

  先不说这些喜欢的地方,说一句我最莞尔的片段,便是苏枕书说洗澡怕遇见师兄,然后近乎“气鼓鼓”地“平静”地说:当然不是混浴,只是会觉得尴尬。我觉得特别好玩,比之后她说出浴的自己类似刚出笼屉的和果子要好玩。

  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如果是林文月,哪怕同样的年纪不会写出如此的尴尬。

  这就是我读这个书最喜欢的地方,字里行间,我能见到一个小姑娘(我不知道苏枕书的年纪,姑且倚老卖老吧)在努力地生活,哪怕洗澡与熟人相遇都会觉得尴尬,但又会虽然如此,依旧前行。

  这个书综述便是苏枕书在京都的日常,当然是经过润泽的,经过修葺的,她把自己觉得美的,觉得舒缓优雅的那些片段组织了出来。还有那些她在写的时候大概也会大笑,也会笔墨稍停的那些生活片段。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因为是在那么多人来过,那么多人写过的京都吗,因为是所有旅游的人都不得不折服其美的京都吗?春水再美,还是干卿何事呢?

  循迹而访?过屠门而大嚼?在我,就是那个小姑娘会觉得那些事情很难,那些事情值得高兴我会想:原来果然有人会在乎那些,还是有人会为花落月明而雀跃不已。

  【而本地人日常生活的小街、普通超市、幽深后院,就是游客不感兴趣的、本地人轻易不示人的“内”。这些地方没有浓郁的“京都色彩”,日本任何一个小城都可能有这幅图景,因此失去了展示的意义。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似乎对游客热衷的古迹或美景也兴趣索然。外来的人以“我去过某某地”为荣,这个“某某地”,必然是京都最出名景点。而真正的京都人,或许以淡淡的一句“我连某某地都没去过呢”表达自己长居于此的身份,和自家风景被游客打扰的遗憾,以及家门口的风景属于我、不必特意去看的矜持。】

  这便是上面那些问题缓缓图穷后露出的烁烁寒光。

  我于2015年第一次去了鼓浪屿。因为没有预购船票,所以真正上岛已经是下午六点,沿着岛从游客码头步行至返回厦门的码头,一路无人。或者说我潜意识里并没有把鼓浪屿的原住民当作人,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并非是不尊重意思,而是觉得他们似乎就是这个景色的一部分了。但转念一想,这又是否是更严重的不尊重呢?譬如在那些摄影师的镜头下,藏民其实和牦牛是一样的牲畜,和雪山是一样的石头区别就在于更好取景罢了。

  譬如鼓浪屿人,譬如京都人,他们眼里的鼓浪屿和京都会和我这样走马观花的人一样吗?

  这不是答案不言而喻,而是答案根本是两个世界的问与答。

  这也是《有鹿来》我最喜欢的地方。喜欢的京都是什么,生活的京都又是什么。你可以读过一切游记,拍下各种角落,看过所有相关题材影像,但那样的京都和你一直在那生活过的京都截然不同

  这也是我觉得旅游的傲慢和粗俗:我去过了,我知道的,我非常熟悉。凡此种种,说是盲人摸象都嫌温婉。

  {《徒然草》第十九段,写岁时更迭,最后一句是新年到来:“如此澄明长空,虽与昨日无异,却十分可珍。}

  看枕书后记里提到说有某先生建议:少写书店,少写引文。

  书店部分我不觉得如何,因为我不觉得一定有人会同时买两本书(当然从作者和出版者的角度当然希望这样),所以看到苏枕书有种“我已经写了很多我觉得你们喜欢看的部分,那就原谅我写一点我真正自己喜欢的吧”,如此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写了很多,肃然起敬。我对于在自己的喜爱里流连忘返的人都会肃然起敬。

  第一次读到《徒然草》是在《袅袅夕阳情まあだだよ》里,忽然看见这个书的某一章里出现,当时我把书合了一下,猜会用哪一句。然后翻看看着“虽与昨日无异”很久,心中波澜起伏,却又无从说起。

  无从说起,说了这么多,但还是要再说几句。

  在本书行将结束的部分,苏枕书写了自己和母亲的日常。这是我真正觉得书具有价值的地方。犹如看着她正襟危坐,忽然披衣倒入母亲怀中。那个妈妈是非常有趣的人,那些部分无法摘录,勉强要说就是她自己一个人去超市,准备了纸笔可以交流,然后意外地顺利。前言后语更有好的地方,如果有人问好在哪里,还是那句竟然也有人为此苦恼,也有人会这些问题得到解决而感到欣慰。

  风物可珍,如长空澄明,虽与昨日无异,也是知道大吃大嚼。

  结题。

  《有鹿来》读后感(六):一个美好的姑娘

  有的人是业余写作,虽然出过书几本,依旧属于小众作者,知者不多。我也是逛书店的时候,偶然翻阅,就决定买下来,不是冲书名,不是冲作者,更不是冲装帧,仅仅是翻阅两页其中的语句,便感受到了作者出众的运词造句能力。

  《有鹿来》,苏枕书。古雅别致的名字,一看就知道应是笔名。

  说是写京都的日常,其实还是在写景致。描写了几条路、几家书店、几座山、几间寺庙、几个馆、几座神宫、几次祭奠、几个节气、几场雪……如此静寂,连我提笔划线以及翻书转页的动作,都变得既轻且慢,生怕惊扰书中文字。

  确是独属于作者的京都的日常,本书中,只有一位友人是有具名并不时出现的,其他偶尔出现的人物多以“同学”这个字眼模糊带过。似乎与人关系,内里还是很淡漠并保有距离的,她这么形容自己:“不知是从小交朋友很困难的缘故,还是这种自我认知强化了性格的塑成。我亲爱的友人们,在短暂愉快的相处后,总是又回到很遥远的地方。或许这正是我自如并冷清的生活吧。”

  与人相比,她更喜爱植物,开篇不久就有这句“常想到‘如松柏之茂’一类的句子,无人时,忍不住抱一抱树身。清凉的松脂不小心沾到手,要洗很久。”——正常人会觉得这是有病吧?而我却觉得如此可爱。

  在书看至一半时已被这些美好的句子的主人深深吸引,查阅了一下资料,惊觉她如此年轻,1988年出生。说其5岁始就会写日记,高二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高三始写长篇小说。如今是在京都读研读博,已生活了五六年。不禁啧啧,天赋不可辜负。但是她对自己的评价却如此之低,——“我总是小心地躲在中间地带成长,逃避责任,惧怕竞争,却又始终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羞愧、焦虑。最好不要亲自做选择,任时间的洪流与所谓无情的外力推动己身,似可稍减自责,也可有理由做无限喟叹。后来到底还是做了决定,于是可在此多待几年,也学会稍微从中间地带走出一步,应对世间诸事。”

  《有鹿来》读后感(七):值得逐字细读的“另类游记”

  读完《有鹿来》,满心里浮动“艳羡”二字,艳羡作者笔下能流淌出如此美丽的文字,艳羡她可以生活在京都,那些出现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的名字,能亲见、能赏玩。

  二战时,得益于梁思成的标注,日本京都与奈良未曾遭受战火荼毒。京都曾是日本的千年首都,不仅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数量惊人的古迹,部分历史建筑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住在那里,跟住在别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么?

  在《有鹿来》里,苏枕书便细细书写了她在京都的日常生活。

  一个人的日常有些什么?衣食住行?再细致些,柴米油盐酱醋茶?苏枕书的笔下却不止这些。她分“空间”“五感”“岁时”三部分写京都生活。空间写历史建筑、自然景物,五感突出自我体验,岁时写京都四时的变化,有植物的变化,也有各类传统活动。

  当前旅行流行“攻略”,不准备,简直不能到一个地方玩儿似的。相信每个到京都游玩的人,都准备过厚厚的攻略。还有很多人回来写长长的怎么吃怎么坐车怎么玩儿节省时间类的体验文字。这些在我看来,有点像读书看电影时的“剧透”,怎么走,在哪里吃饭好都详详细细的列出来,到底还让后来者有惊喜的机会吗?笑……

  苏枕书的这本《有鹿来》无疑可以看作是一本游记,虽然她自认为不太到处逛,但还是写了很多京都的体验游。但她的好处在于,只讲体验,只讲自己的经历。通过一个住在“景区”的外国人的眼睛,看京都的那些历史建筑、自然景物、传统活动,看京都的人,京都的事。

  那些在日本作家书中屡屡提到的名字,银阁寺、平安神宫、大文学山、比叡山……是苏枕书生活的环境。她步行就可以到吉田山、银阁寺、真如堂等处散步,日常是看樱花、山茶花,赏绣球、雪柳、南天竹、碗莲,过朱红色鸟居,吃拉面、荞麦面、章鱼烧,在旧书店里淘书,在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住过的地方徘徊。

  她住在银阁寺旁,黄昏能听到远近寺庙的钟声,听巫女起舞时摇动的金铃声、晨时诵经僧人的长啸、回收旧纸小卡车播的童谣、清亮蛙鼓、潺潺流水、簌簌雨声。

  她可以连续数年记录樱花从初开到凋零的景象,记录京都初雪时的美景,参加夏祭,在柴火堆成的火堆边看能剧,与京都人一起品味四时更迭,一起经历岁末与年初的辞旧迎新。

  她不止是过客,要看病,要游玩,要一日三餐,要与人交往,与人擦肩而过;要应付学业,要与导师和同门交往,要学插花,观苔藓,四处去找美味可口的食物。

  她把这一切都写在了这本书中,简直像一本“另类游记”。但她又是用外来者的眼睛和易感的心去品味京都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都市。她既是生活在其中者,写出了生活的味道。又是旁观者,细细研究京都的过去、现在、将来。

  苏枕书的文字有种“画得出美景”的观感,能把看到的一切景象用文字表现出来。她写在净土院中,“头顶一方狭窄的天空,流动层云被夕光染作金赤,又缓缓浸透深蓝夜色。树梢摩挲,蚊虫开始活跃”;

  她写十三夜,“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的甜香。拾阶而上,穿过大片杉林,有一块白砂空地,月光流泻,照见楼台朴素的屋顶与朱红的廊柱”,简直象画一般;

  她写上山游玩,“半山忽见几户人家,满架木香花,晾衣杆上晒着被子,到处开着杜鹃,田野的蔬菜刚搭起架子。对面一位老奶奶正在给开满花的豌豆浇水”,读完简直闻得到乡间泥土的芬芳和花的香气;

  她写祇园祭,“读小学的女孩子……提灯或小鼓,且歌且舞,舞姿虽稚嫩,却极典雅……这时节的京都已溽暑难耐,小姑娘们的妆容补汗水打湿,一旁的母亲们随时跟上补妆。每个孩子都一丝不苟,严肃郑重。大概这也是京都人刻在骨子里的最内敛又最坚固的骄傲”……

  无论写景还是状物,亦或写见闻,写亲历,随便拉出一段文字都是可以字字咀嚼的美文。读之,既了解了京都,又有美的享受,实在是赚到了啊。

  《有鹿来》读后感(八):寂寂山中有鹿来

  起初对苏枕书这个作者有印象是在豆瓣,她的《京都第五年》获了第一届豆瓣征文大赛非虚构组首奖。后来在某本定期购买的杂志也见得其专栏“煮字疗饥”,写的也是京都日常。粗略看过几篇,好是好,没有追。概因行文间有萎顿之气,耽于忧伤。观察日常之美确是温柔之事,然沉湎日常,以此造出繁杂文章,终归生腻。

  所以对于《有鹿来:京都的日常》这本书,我是经过一番犹豫才购阅的。最终促成有二——一来对京都早有向往,比起快餐类旅行指南,客居京都的作者写的日常记事还是令人信服的;二来书真的很美——封面由硬纸板和红色缎布拼接而成,贴有藏书票式样的书名牌。于是在上市数月后买来阅读,闲时花了一个月看完。读过前几篇,日常君就觉得这本书是可以细读的。文字真诚清丽,版式插画皆佳,读下来京都犹在眼前。

  作为客居京都第七年的有计划的创作,《有鹿来》结构整饬,全书分成“空间”“五感”“岁时”三个部分。“空间”写京都的风景、书店、博物馆之类,共有20篇,占去全书一半篇幅。“五感”写饮食、泡汤、看病、花道等等,共10篇。“岁时”写时令风俗,计9篇。“空间”最有看头,《银阁寺前》《吉田山》《真如堂》《金戒光明寺》《平安神宫》《有邻馆》《大文字山》等篇章算是把旅行者感兴趣的京都翻了个底朝天。比之游记,这里面多出了看了又看的熟捻,那是令人颇为放心的导览。虽然这导览是极为个人化的体验,然而这毕竟不是游记,是“京都的日常”。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上学途中》读到这样的句子:“月光明媚的晚上,在树下抬头张望,微茫清光落满身,冰雪般浸透全身。下雪时,偶尔砸落一肩雪,簌簌掉到脖子里。常想到 ‘如松柏之茂’ 之类的句子,无人时,忍不住抱一抱树身。”——一个腼腆的大龄文艺女青年形象呼之欲出。而《进城》里,一个人看完晚场电影走回去,“春夜最好,沿岸尽是樱花、木瓜花、雪柳、棣棠,热闹极了。星月似也更辉煌,倒映流水,照见花树,美不胜收。有人迟迟不回家,在花月流水中饮酒。”——也断不是游客能有的体悟。另外,有几篇写到了书店,这和作者爱书成癖有关(另著有《京都旧书店风景》),对于有意去京都观光的读者,也能按图索骥找到生协书店、春琴堂书店等等。

  “五感”里有趣的是《看病》,作者写道,“最先折服我的是太田胃散,不久,综合感冒药,资生堂的口角炎资料药、止泻药,也注逐一用过,效果绝佳,遂觉生活有保障,才彻底安心。”《买花》《赏苔》则反映出作者的情趣,而写美食的几篇,反倒不能令日常君生馋,恐怕和各有各喜有关。"岁时”的《四五月间》也写了花事,尤其关于樱花的六年记录摘选颇有植物学家的手笔。其余写四时八节风俗的篇章,因为作者引经据典的考究气,对日本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倒可以研读一番。

  其实,整本书都是有考究气的,因此显出可读性和故事性。不少日本名流如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的传奇穿插其中,也算能增长见识。而普通日本人,如作者的导师、同学、邻居、各个店面的老板等等,作者也都付诸笔墨,写出了日常的温暖情谊。

  至于书名为何叫“有鹿来”,《缘起》里早就交代清楚了,那源于“去年初夏,下学回来的夜里”的一次遭遇——“完全猝不及防地,眼前转角处竟刹那现身一头大鹿,鹿角巍巍,前蹄腾起,健壮貌美。似乎有一瞬对视,我惊呆,鹿也惊呆,飞快回身,消失在黑暗山影中……” 那么,无论身处何方,惟愿你我心中看得到鹿。

  (原载微信公众号:日常审美)

  《有鹿来》读后感(九):越过山丘,朗月浮云。

  枕书最早在豆瓣上因一起认植物而认识,大约七八年前。喜欢看她那些清浅安静的文字,关于日本,关于故乡,关于植物,关于猫,之后是结集出版的书。枕书的文适合从初冬读到早春。长长的冬天,冷,呆,惰,寂。窗外又常常是让人绝望的霾。去年就是读着《燕巢与花事》才安然渡过爆霾围城的日子。

  今冬手上的这本,装帧很喜欢。水泥色地子上的是梅花鹿纹?是星芒?是雪花?是星星之火?是灰烬的余光闪烁?是五山送火后的惘然告别?还是希望?是出口?抑或是平静的假像里短暂地沉默?

  山影月痕云纹带来遥远的空间、岁时和五感,让人走近一个城市的同时又仿佛走近一个女子的心。敏感、情怯、多思,柔韧。小小的怜惜,感动。 总会不自由地哼起那段歌子:我一个人吃饭 旅行 到处走走停停 也一个人看书 写信 自己对话谈心……

  好看,淡淡的孤单也很受用。但有时候还是愿意看到她在山中和人搭话,在书店、花屋、茶寮和老板不好意思的交谈,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郊游,和妈妈一起在山中躲雨,和香织一起着浴衣团扇放花火。

  日子短短长长,如澄明长空,虽与昨日无异,仍十分可珍。某些时候于家门口看见鹿的异乡,亦是故乡,到是没有当地人家门口的风景属于我,不必特意去看的矜持,也没有旅人的傲慢和粗俗。人?似乎就是这景致的一部分。不是不尊重,是两个世界。偶有交集,像天上层雪,像夜空明星,像与鹿的惊鸿一瞥。

  弘大如战争与和平:“也有某种令人震撼的相似性。人心本易趋死寂,苦难之后,焕然重建,激荡一阵,又趋麻木。

  平常如欢聚与别离:“为了不知何日重逢的初见,无法言说的深沉的哀愁,有默契的别离,近在咫尺却永无告解之机的惘然。”

  细微如矜持与主动:“在后来的恋爱生活中,受到无数挫败与教育后,我终于渐渐学会主动道歉,努力化解其间的羞耻感。真诚的道歉是很重要的能力,放下所谓的自尊,考虑对方的情绪,是很自信、自如的表现。

  读完整本书,四九将尽。信手在附赠的短笺之上写下早已熟稔于心的句子:天将明的暗夜 松林静默 鸟与鹿尚未醒来 山头一点光亮 是谁趁夜进山 月落比日出更好看。

  《有鹿来》读后感(十):有鹿来,熊出没

  当初第一眼扫到这个书名,脑海里无端就蹦出了“熊出没”三个字。但其实这也是京都的事实。

  有鹿的地方,诸如猴子、熊之类的自然应该是少不了的。众人惊奇地只是,哇,居然能在归家的途中偶遇一只美丽的鹿!由此可见,在大多数人的心底,人与动物的居住地似乎原本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只是人类太健忘吧,其实,人与动物在很久很久以前应该是邻居啊。

  显然,京都似乎还处于那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光里。

  不仅人与鹿、人与猴、人与熊等等和谐共处(嗯,当然总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的),连那街边的建筑、沟渠的流水、屋边的植物,乃至人们的日常,似乎都还处在那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光里。怎能不令人心生向往呢?

  更令人心生向往的是,啊,我多想也这样:闲暇时在吉田山散步;顺着金戒光明寺往西南走一段,就到了平安神宫......或者,冬至日里,也炖一碗冰糖南瓜,泡一泡柚子澡......这原本是一些平淡又平淡的日常,但因为受了作者字里行间隐隐而出的温暖美好的感染,便也觉得想要拥有这样的日常了。

  别人都说,文如其人,只有真正热爱着这样的每一日,才能在笔端呈现这样的每一日;只有真正热爱着这样的京都,才能在笔端呈现这样的京都吧!

  那么,好好珍惜属于我们自己的每一日吧!就算生活总有不如意,也当作试炼,感恩地接受吧!那样,你也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京都日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