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和现在读后感精选10篇
《过去和现在》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去和现在》读后感(一):算计之外,命运之中
皇帝是历史的奴隶,普通人何尝不是?本书评现被收入广东省顺德市图书馆“精品书评”栏目:http://www.sdlib.com.cn/News_View.asp?NewsID=33261
樊树志先生在《崇祯传》中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一句话:“皇帝是历史的奴隶!”托翁认为,人类有意识地为自己而生活,但却在无意之中,成为达成全人类历史目的的一种工具;从该意义上讲,皇帝是历史的奴隶。
有观点认为,“命“是指出生的命,是无法改变的;“运”是指后天的运气和机遇,显然,自己有怎样的运气和机遇,同样无法由个人决定;所以,“命运”本来就有不可改变的意思,它的变化与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与“命运”类似,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的说的那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以上论述来看,“皇帝是历史的奴隶”也可以说成“皇帝是命运的奴隶”。
在《过去与现在》中,两位主人公都试图破解“某人是命运的奴隶”这一命题,并挑战“命运”——一位是瓦伦丁诺公爵切萨雷·博尔贾,健在时纵横辟阖,颇有希望统一四分五裂的意大利,但“由于教皇亚历山大(公爵的父亲)的死亡和他本人的疾病而遭挫败”;另一位是集喜剧和悲剧色彩于一身的马基雅维利(梦醒子认为他喜剧色彩多一点),他挖空心思,试图与富商夫人发生关系,但没想到公爵临时外交接见,被“放鸽子”的富商夫人决定与马基雅维利同行的年轻小伙发生关系;马基雅维利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在家乡“意淫”自己的妻子“是否知道自己在外面沾花惹草的那些事”,自认为妻子“是一个明智和驯良的妇人”。
毛姆在书中说:“对人来说,尽管他有着义薄云天的理想,对高度的理智所能带来的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对于永恒的渴望,到头来他还是被恶毒的命运所控制,除了死了以后喂蛆虫之外毫无用处。”如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句话,会发现作者的肤浅:人能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客观世界,怎么会“到头来他还是被恶毒的命运所控制”呢?但细品书中故事,会觉得毛姆的观点颇值得玩味。
在书中,两位主人公均没有正视自己的弱点,无视自我的命运才导致希望落空。在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中,不少人物都是因为回避自身的弱点和命运,从而导致自己的悲剧;例如,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底浦斯王》中,俄底浦斯因为不敢正视自己“弑父娶母 ”的宿命,使得城邦的瘟疫持续蔓延、王位与母亲的失去以及自己眼睛的失明。(具体细节参见 百度百科:俄底浦斯)
此观点投射到书中,相关语段便是:“瓦伦丁诺公爵对于自己父亲死亡的时候可能会发生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做了准备,但是他没有想到,当这个时刻终于来临的时候,他自己也奄奄一息。”切萨雷·博尔贾的权力来源与道德绝缘,以恐惧进行维持,生存与延续非源自法律与制度;他的权力的直接来源是他的教皇父亲。“切萨雷·博尔贾试图统一意大利的进程难度大且变数多,事业的希望与保障怎能仅仅寄托于一个年纪比自己还大的人身上呢?因此,切萨雷·博尔贾的权力本身就有致命的缺陷,权力基础并不牢固。切萨雷·博尔贾的功败垂成印证了墨菲定律的要义之一:“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类似地,马基雅维利笨拙的努力也使人啼笑皆非。当马基雅维利与富商夫人的约会出现变数时,富商夫人和母亲为了不让自己和女儿失去翻身的机会,经过斟酌,她们认为,“这个小伙子会比那个瘦骨嶙峋的书记官大人做得更好”,最终“明智地”选择了与马基雅维利同行的年轻小伙进行“交易”。任何生物的繁殖都倾向于与强壮、年轻的同类进行,无论从情理上还是科学上,富商夫人的选择都是明智的,而马基雅维利的种种努力却与情理和科学相悖,是反规律的,他的努力功亏一篑,不足惜也。
人“过去与现在”试图向命运发起的挑战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通过主观的、无视规律的努力去“改变”命运,最终被命运愚弄,却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参与事件的人。切萨雷·博尔贾和马基雅维利的故事留给后人的回响或许就是如何在充分把握规律的前提下去调整现实与命运的关系吧。
《过去和现在》读后感(二):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的自觉的灵——毛姆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是个自觉的灵,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之一”、“绝代的流行作家”;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是当时英国红极一时的剧作家,在伦敦舞台曾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他的第十个剧本《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毛姆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他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授予他“荣誉侍从”的称号。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英国著名的嘉里克文学俱乐部曾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三位作家。毛姆的作品除在英美畅销外,还译成多种外文。1961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1965年12月,毛姆在法国去世,享年91岁。死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毛姆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脍炙人口的作品像他的名字一样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有人说用心读他的《刀锋》,估计40岁前思想上的疑难杂症、忧愁幽思都会被排解掉,你对东方心灵的探索的兴趣说不定也会被勾引起来,人会渐渐变得温和、深刻、内敛。
《刀锋》(The Razor's Edge)是毛姆最主要的作品之一。《刀锋》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且是直接用了自己的真名实姓。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趋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复员后,拉里既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为此,他丢下未婚妻来到巴黎;两年后,和未婚妻解约,又从巴黎遍游世界各地,最后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于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点薄产分散给亲友,自己返回美国,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车司机,打算隐身人海,以终天年。毛姆说,他这本书并不想“阐述所谓《奥义书》的哲学体系。”“我懂得太少了,但即使懂得很多,这也不是阐述《奥义书》的地方……我想的只是拉里。”在本书结尾时,他又说,“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
《过去和现在》读后感(三):愚弄别人,被别人愚弄
可惜自己对于历史地理实在是惭愧之极,地名,历史人物,事件都串联不起来了,作为已历史发展为主的一条线自己似乎是看过就看过了,作为马基雅维里政治路上的私生活为主的一条线更为吸引人,人终究是情感都动物,尤其女人,总是感性多于理智。
自以为是的策划一出天衣无缝的戏,自信满满都玩弄所有人于鼓掌之间,却不想,在最后才发现,自己才是那个被愚弄了的人,此刻的马基雅维里,满心愤恨,却还不能发泄,还必须保持冷静,调动脑细胞,平息一切,还想使出浑身解数,再去扳回一局。在最后 剧本写成之时,在他向比亚乔朗读自己都剧本时“一条佛罗伦萨到街道”三次起落,可见他淡淡的不安的情绪,却也从中获得了乐趣,在剧本里他成了主宰每一个人命运都主人,最终他仍只能叹息,事实自己被愚弄了
通过观察我都那些错误所带来的不幸结果,他毫无疑问将认识到,良好都品行和勤勉的劳动是一条康庄大道,通向现世的成功和天堂的幸福p7
命运垂青那些无所畏惧都人和青年......
避免给自己招来具备小聪明的名声,因为你一旦有了那样的名声,没有人会以为你是个理智的人。
注意别人到情绪,进而去调整适应他们。当他们开心的时候跟着他们一起大笑,在他们严肃的时候也能够拉长面孔。
不要对愚人谈理智,也不要对理智对人说愚蠢的话,否则就是不可理喻的
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如果还懂得如何的显示自己是如何的有用,那将会是加倍的有用。
如果你不能取悦于别人,那么即使你能取悦于你自己,那也是毫无用处的,相对于鼓励别人实践美德,照顾别人人性方面的弱点更加能够取悦于别人。千万不要与某个朋友过分亲热,以免这个人一旦翻脸成仇时可以伤害到你,也不要把事情做绝,导致一个敌人再也不可能成为你的朋友。
真相是一个人可以挥舞的最危险的武器,所以使用这件武器时要格外小心。
命运无常多变。她会赐予你权利,荣誉和财富,也可以置你于被奴役,声名狼藉和贫穷的境地......所以得罪于那些在你危难之际可以对你施以援手的人,是不明智的........建议你谨言慎行,说出你所知道的每一件是不明智的。
一个公共人物可以或腐败,或无能,或残酷,或复仇成性,或摇摆不定,或自私自利,或软弱,或愚蠢,但是却仍然可以在国内赢得最高的荣誉,但是如果他是一个可笑的家伙,那他可就彻底的完了,诬蔑他可以反击,辱骂他可以横眉冷对,但是对于嘲笑对于嘲笑他就毫无抵御的办法了,奇怪的是,上帝没有任何幽默感,但是魔鬼却经常使用嘲讽来阻碍一个有着雄心的人去奋力追求完美
《过去和现在》读后感(四):聪明人的把戏
Italiano—十五世纪后期的意大利,已开始显示出衰落的迹象。虽作为基督教的权力控制中心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无法避免在经济及政治上的颓败之势。四分五裂的局面旷日已久,各自为营,四方权力周旋和利用再加上宗教势力的不断干涉,也给了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施以控制的机会。其次,新航路开辟这一划时代事件的到来,对意大利对外贸易事业埋下了隐隐祸端。就在这样一个关头,这样的一个乱世,毛姆截取了一块看似无关紧要的出访,通过两个历史大人物:马基雅维里和瓦伦丁诺公爵代表的两大势力的交锋,给了读者管中窥豹的机会。
“在意大利没有人会愚蠢到去轻易相信一个人”。善于揣度和自负往往是这些阴谋家以及军事家自备的特质,就如同每次马基雅维里与公爵碰面之后的辗转反侧,细细斟酌每一个对话的细节,借以与皮埃罗的对话来理清思路,在会面之前想好如何优雅的去接招拆招。他对自身魅力的过度自信让他被现实给摆了一道,输给了自己看不上眼的仆人。而公爵的这些特质而是在暗中进行的,毛姆单以马的一面入手讲述也是别有用心的:一方在明,一方在暗,看似缺失了什么,实际上却使看客对故事一直保持着被惊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来说又避免了啰嗦的心理描写,保持了神秘感。
Anyway世事变化再多,也不过是在重复历史而已。正如作者在一开篇就点明了的一样,看完整本后才明白这句话后面的分量和可爱之处。何必太过当真,争个头破血流,无论你风头有多胜,那些所谓的谋略都是把戏而已,在历史的面前我们都是戏子,演的都是相同的故事。
这本书一开始看竟不像毛姆的作品。 首先这是看的第一本他的历史小说。记得看过哪本书中讲过关于年轻人要不要写历史小说的话题,忘记了,是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还是《人生的枷锁》中?大意是说不建议年轻作家写历史小说,而据说这本书正是毛姆晚年时期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莱昂纳多,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脑海中浮现《忍者神龟》),是毛姆最感兴趣的国家。 而佛罗伦萨,是鲜花的城市,但丁和薄伽丘的城市。 (感觉毛姆感兴趣的心爱国家太多了,东南亚,意大利,西班牙,中国,没有不感兴趣的,毛姆是多么热爱生活充满无尽好奇和求知欲旺盛不竭啊!) 小说开头比亚乔和姐姐关于要送比亚乔外甥皮埃罗去给马基雅维里当差一事的对话,儿子在母亲眼中的完美和纯洁无暇,母亲对儿子的溺爱和舍不得放手,颇有巴尔扎克小说的感觉。连书中房东太太塞拉菲娜这么绝顶美好的名字,都和巴尔扎克一篇非著名但个人非常喜欢的神秘小说书名同名,这难道仅仅是巧合?还是毛姆已经完全内化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而不自觉会流露出来?而在三十四章中,马基雅维里对皮埃罗的一番为人做事的长篇大论忠告,难道不会联想到伏脱冷对拉斯蒂涅那番振聋发聩、披肝沥胆的话语? 再往下看,有些讽刺挖苦的话语:“女人总是要说话的”,“上帝创造了女人,是为了让她们成为男人的帮手”, “女人是世界上最没有责任感的动物”,“一个有头脑的人是不可以让自己对女人的欲望来干扰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正经事业的。” 通过尼科洛·马基雅维里之口,传说中的有“厌女症”的毒舌毛姆又回来了。 而佛罗伦萨共和国使节马基雅维里和驻守在伊莫拉的切萨雷·博尔贾公爵之间的斗智斗勇,一个是研究人性和政治的学者,一个是足智多谋、神秘莫测、行事诡秘、运筹帷幄的公爵: “他的计划,如果没有到要最后实施的时刻,是不会拿来跟人商量的。” (明显的巴尔扎克style)语言机警犀利,看来也挺过瘾。 公爵与反叛然后讲和而签署了协议的将领们之间的斗法,真有点意大利版的“权力的游戏”的意味呢,如果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也是情节跌宕起伏,权力此消彼长,勾心斗角,扣人心弦,你不禁猜想着故事到底会怎样出人意料地发展,怎样结局。而书后封上的内容简介并未剧透,所以很吊人胃口,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结局却远远出乎你的预料,让人大跌眼镜。 看到公爵带着队伍去赴将领们的“陷阱之约”,走在山脉和大海夹道的路上,队伍在白雪皑皑的高山和碧蓝色的大海之间蜿蜒行进的壮观景象,脑海中浮现的是《权力的游戏》中马王或龙母的浩荡队伍。 共和国使节还小打小闹地要勾引人家老婆,使出计谋支使丈夫去教堂在圣徒骸骨前呆一晚上去求子,然后自己好和人家老婆有机会暗通款曲,让别人“喜当爹”,第十八章和神甫的一段对话也很精彩。想起三言二拍里的《火烧红莲寺》,区别在于一个是把妇女送进寺庙,一个是把丈夫支使去教堂,相比还是中国古代妇女自由更大些。 怪都怪那些愚蠢又好面子有着脆弱自尊心的可悲男人,从来不认为生不出孩子是自己不育的问题,还觉得是自己不幸娶了三个老婆都无子嗣。而子嗣代表着继承人,要不然,奋斗一辈子的房产、土地和财产还有爵位,都要拱手传给别人,而对女人来说,子嗣代表着地位和资本,是重要砝码。 跟电视剧《红高粱》中一样,极其重视封建礼教的大嫂也不得不为了自己利益和地位,为了和两个叔叔争家产,为了不因没继承人而被驱逐出家门,无奈让九儿和余占鳌生孩子。跟今天的嫁入豪门的女星要为延续家业开枝散叶生儿子,看来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啊。 看这本书的过程想起马尔克斯的《迷宫中的将军》中的上校,同样是四分五裂的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来使国家统一,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富裕和繁荣稳定。而公爵是年富力强受命运青睐的,所向披靡;上校却英雄迟暮,无力回天。虽然在尾声中公爵最终在新一轮的权力游戏中也战死沙场,毛姆多次提到命运。 这本书格局恢弘,人物众多又各个鲜明,写得从容不迫又胸有成竹,浑然天成。觉得甚至比他那几本严肃小说如《月亮与六便士》、《刀锋》还喜欢,那几本感觉都是为了追求一个至高无上、虚无缥缈、纯粹绝对的模糊理想,往里面套人物角色。主题重复,颠来倒去反复说。包括他的几本“女性小说”,觉得浅显了些,而游记也稍显重复,就那么几个他喜爱的主题。这本小说完全没有这个让人看了不舒服的主题重复啰嗦的问题。 爱读书讲究生活舒适审慎世故沉默嘴巴紧闭像刀锋像一条直线的马基雅维里身上还是有很多毛姆的影子啊。 书名是《过去和现在》,全书开篇第一章只有一句话:“世事变化再多,也不过是在重复历史而已。” 多么像常说那句“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联想到今日的国际局势,像译者所说:“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五年中,中东和北非地区看到了推翻萨达姆 侯赛因的第二次海湾战争,让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垮台的内部起义和外部干涉,以及叙利亚内战。其结果是,独裁者被推翻了,或陷入困境,但是整个国家和地区却陷入了持续的动乱和战争之中。邪恶势力迅速膨胀,社会秩序荡然无存,人民饱受残害和痛苦,背井离乡,成为难民。” 历史就是一种重复。 ------------------------------------------分割线----------------------------------------------------- 小小的激动下,看到关键赴约时刻,马基雅维里被公爵叫走,分身乏术的时候,脑海中闪过的念头最后竟合乎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竟然猜到了,谁是孩子的父亲。而最后的结局也够出乎人意料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在马基雅维里看来:爱情诚可贵,艺术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而他在遭受挫败,自尊心受损,之后的一系列恶毒报复心理,真是令人脊背发冷。 而把现实中的受挫转而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肆意报复挫伤自己的人,在虚幻中寻求心理慰藉和满足,这也是许多作者常做的事:“一个人能够体验到的最高快乐,是从事创造性活动而带来的快乐。” 这大概也是毛姆创作剧本时的真实感受? 而把想勾引人妻的欲望,最后归咎于愚蠢轻信的丈夫对妻子没有妥善看管而“慢藏诲盗”:“如果他对她进行了妥善的看管,我就会明白没有什么值得去做的事,而且我也不会去尝试了。” 这种无赖论调也是够了。 书中竟然还有那句“抓住一个人的心先抓住一个人的胃”, 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