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阴翳礼赞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阴翳礼赞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4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阴翳礼赞读后感精选10篇

  《阴翳礼赞》是一本由谷崎一郎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17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阴翳礼赞》读后感(一):阴翳和边界

  初读《阴翳礼赞》,是在一个工业咖啡馆的二楼。咖啡馆新开不久,工业风,天花板很高。每个桌子上方,都有一盏垂掉下来的钨丝灯,莹莹发着桔光。不算特别敞亮,但也绝不暗。看得清楚对面的同座,前后左右也能辨别清楚,再远一些可能就依稀见轮廓了。

  谷崎先生所提到的漆器美,是要配合蜡烛那样羸弱的光,近处浓烈的亮,周遭浓烈的暗。明明灭灭,方显漆器浓重典雅。我努力回想个人体验,最近似的一次,却是在某个经营法餐的私人小馆。进门最远处,是一个西式长桌,不坐客人;中间是凹陷的低矮沙发茶几,窗边则放了高脚桌和凳。我和朋友坐在高脚凳上吃饭,就着莹莹烛光——不是那种矮矮茶杯里放个烛台,而是在高高的空酒瓶里插上细直笔挺的白蜡烛。因而这光源也就更高,像是从上方俯视着我们,也就更照不清人脸了。

  在那个不坐客人的长桌边,店里的一个掌柜(外国小哥)先是坐在一侧叠完了一堆餐布巾,晚些时候又速速吃了三明治权当晚餐。邻桌的大叔一个人来,点了些吃的喝的,期间问了小哥背景音乐是什么,然后独自一人时而看看手机,时而吃吃东西。在这个西式用餐的空间里,恰到好处地保留了一丝阴翳美。墙上的招贴画品味怪诞,经光影模糊,更显年代感。邻桌的面庞不那么清晰,反倒让用餐者的眼睛放松自在,不用担心东张西望而直直撞见陌生人目光。最后要买单的时候,因为不够亮而没让自己被看见,邻桌大叔还热心地替我招呼服务生,顿时在这模糊边界里,又多了份家庭般的亲切感。

  我也常感到,现代餐厅有时太过敞亮,各种细节一览无遗。谷崎先生举的反面例子京都都大饭店,不知以现代标准审视,是否反倒可以成为正面的代表。在他那个年代,尚且还是可以找到点油灯人家,现在怕是用者寥寥了吧。从另一方面看,现代餐厅从业必定参照现代行业标准,敞亮的环境也真真更能帮助用餐者看清菜色,以判断餐盘是否洁净食材是否新鲜,烹煮是否恰当。将综合一一细分,每一项逐一评分,加权平均得总,不也正是源自西方的科学传统?敞亮的环境,对餐厅的清洁要求确实很高,若是灰尘未能扫除,油腻未能抹掉,很容易被用餐者发现

  阴翳模糊边界,所见之物,皆如蒙上一层黑灰滤镜,亮处光度减半,暗处隐入暗色。眼睛熟悉了这种感觉之后,反倒更能见得亮部的华美,细细辨得暗色的层次。漆器如是,金镧的衣饰如是,女子肌肤亦如是。

  我以为,东方的家庭观和价值观也如是。边界模糊,关系交织,认人情,认忠孝。对事物评判,也是重经验,重整体感觉。但要单单说,是否阴翳一定关乎东方,光明一定礼赞西方,从现代社会角度来看,其实倒也未必。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宫里有个改革,想要逐步换上煤气灯,来替换燃烧的蜡烛。结果不是太好,原先在黑暗里的老鼠,没了暗色,蹭蹭蹭都串了出来。管家说,太明亮也不是件好事,把不该照见的暗处都照上了。诚然,社会进步自有自的步伐;煤气灯是科技文明产物,早晚要替换掉传统守旧的蜡烛。只是我猜想,倘能在享受到进步带来的便利后,反而更能回头来尊重阴翳的美感,体察由此产生的怀恋感,岂不美哉?

  我还想说的是,阴翳并不代表破败脏旧,而应当是经由时间沉淀且被悉心对待的结果。一块满是灰尘的隔板,一只沾满油污的勺子,敞亮下自然恼人,但绝不会因为主人偷懒地让其没入暗色,就好像自此占了阴翳的光。相信热爱生活人们,自会了解其中的差别吧。

  《阴翳礼赞》读后感(二):阴翳下的爱与美——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春琴抄》读书笔记

  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建筑师关于“静谧喧嚣”空间场所探讨的文章中发现了谷崎润一郎这个名字和代表他美学思想的著作《阴翳礼赞》。因为之前对日本文学就颇感兴趣,也读了一些代表日本传统美学物哀与玄幽的作品,听到《阴翳礼赞》这个名字,总会有抑制不住的好奇和亲切感。好奇于这个唯美主义文学大师、日本文坛巨擎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方式赞叹光阴之美,亲切感则源于深深的知道这种凄楚与虚无的深刻追求只属于岛国的文学。而这本书浓缩的正是谷崎润一郎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后面其创作的《春琴抄》《刈芦》等等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细雪》可以说都是在这种思想统筹下的作品。

  薄薄的一本小集子,六篇散文开篇既是《阴翳礼赞》。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怀念了那种不同于现代一切以效率目标的西方工业化的快节奏都市生活的另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没有明亮刺眼的白炽灯泡,却可以从夜行的火车车窗看见民间茅屋格子门里吊着的一盏盏落后时代的戴着浅灯罩的电灯;没有现代化的抽水马桶,却仍能将最不洁的地方一变而为雅致场所。传统的日本厕所必建在远离堂屋绿叶飘香、苔藓流芳的林荫深处,沿着廊子走去,蹲伏于薄暗的光线承受着微茫障子门窗的反射,沉浸在冥想之中;没有透亮的的玻璃门窗,和纸的围裱却使得房屋内部难得的柔和温馨再现;没有通体晶莹金属制品,却深深怀念在微光深沉凝重的古代漆器……在作者亲切细腻笔下还有无数的小细节,在他看来,由传统的东方美主导下的生活方式神秘富有禅味,正是那不舍昼夜的“阴翳之美”。(读罢突然想到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那篇文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想起那样美丽月色暮色中一切都平和动人。也许传统的东方人有着一种共同的情志。同样的承天寺,若是换做了白天,岂不是少了许多韵味?大抵中国宋代的苏轼和日本明治时期的谷崎润一郎在关于“阴翳”的美学态度上是一致的。)

  然而不幸的是,谷崎生活的明治时期正是日本如火如荼向西方全方位学习全面西化的年代,传统的东方生活方式正受到很大的冲击,按他的美学观点绝对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因此他在这时提出“阴翳美学”,其实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无言抗拒的一种态度,更突出了传统唯美主义中日本式的幽静凄美。也正如他在文末说到的:“我们必须觉悟,只要我们皮肤颜色不变,我们所承担的损失永远压在自己的肩头。……我们已经失去阴翳的世界,至少要在文学的领域唤回来。使文学的殿堂庇檐更深,将过于明亮的空间塞进黑暗。”由此,《阴翳礼赞》全书对阴翳之美的赞颂固然是不变的主题,但更应该看到的是这背后一种对于东方传统文化强烈的的认同感和谨慎对待西方新文化渗入的态度,我们是否应该让城市、生活变化的慢一些?这是谷崎润一郎在那样一个全盘西化的年代为当时的日本民众带去的思考,对于今日的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

  《春琴抄》是谷崎润一郎脍炙人口的名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盲女琴师春琴与仆人佐助之间既是师徒又是恋人的一世情缘。仆人佐助尽管身心都受到孤傲乖僻的春琴的折磨,却依然对她忠贞不二。当春琴被毁容后,佐助为了在记忆中永驻她姣美的姿容,竟用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与此同时也使自己置身于与春琴同样的境遇里,更真实感受到了她的痛楚,并将师傅曾经美貌永远定格在了自己的记忆当中。文末,通过禅师之口肯定了此举“转瞬之间断绝内外,化丑为美的禅机。”

  这样的故事如若真的发生现实生活中必定是不为人理解的,但恰恰因为其出自谷崎润一郎之笔,一切又显得那么有理有据。作者将女主人公设定盲人,置于永恒黑暗的世界,未尝不让人联想起他对“阴翳之美”的偏爱。正是因为闭合了看世界的眼睛,身处无底深渊般的黑暗,跃入永劫不变的主观之境,内心中一种对“美的永恒”的希冀才被深深地唤醒。那种朦胧的、日式幽玄的意境,关于虚无和永恒的探讨,春琴与佐助不为人知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比起他们,现代人拥有的看似很多,但我们正逐渐失去的是对生命的敏感和对“美”永恒不懈的追求。这种美不仅仅是外在形式匀称和谐,更是一种永续着的情感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春琴死后佐助的自白:“人只要不失去记忆,就能在梦里与故人相见。但是,对一直只能在梦中见到钟爱的女人的佐助而言,恐怕很难确切说出与春琴死别的具体时刻吧。”永恒的阴翳之下,没有了现实之境,春琴与佐助终于可以永不分离。我想,这是阴翳之美的另一重解释。于春琴而言,她虽双目失明,却有着明眼人所不具备的另一种“观世音般慈目观众生”的美,佐助对她而言,是一种深深依恋的情感;于佐助而言,他看似对春琴无条件地服从,实则是为了成全自己的“永恒与幸福”,因为“现实中的春琴乃是唤起他心目中那美好的春琴的一种媒介。”因为二人对爱与美共同的追求,他们终于以自己的方式,在阴翳之下实现了自我。

  而一代日文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也正是在自己独特的美学观之下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无论能否读懂谷崎,他的文学带给世人的物哀之情与安静细腻的唯美感受与震撼都足以使他青史留名。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的封面、装帧与纸质。浅色的背景真的让人非常舒服,不由得想到岛国的清净与物哀之美。整体的图案色彩也与内容一脉相承,《阴翳礼赞》的内页侧面镀上了阴翳如深蓝色夜空般的颜色,足见其用心;《春琴抄》中题目抽象出的琴弦表示,内封还写有盲文,这样的细节为全书增色不少。)

  《阴翳礼赞》读后感(三):幽暗之美

  《阴翳礼赞》谈日本的审美。这种美来自对阴暗光线的把握,就像印象派对明媚的阳光的把握。日本浮世绘作品适合在幽暗环境下观赏,就着昏暗的烛光,会有别样的美。

  我们感受不到古典作品的美,是因为我们没有模拟或者想象出创作的环境。在古代,许多艺术品都是在室内昏暗的灯光下创作,这些作品需要在昏暗的灯光下欣赏。敦煌壁画最美的时刻,不是在100瓦的灯光下,而是夜晚举着火把仔细观看时。所以,发现美的眼睛,不但要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同样也要在光明中寻找黑暗。

  如法国绘画作品《木匠圣约瑟》,耶稣举着油灯,为父亲约瑟照明。这幅画体现的恰好就是这种阴翳之美,烛光穿过耶稣手部,就像我们小时候手电筒照射自己的手一样。这样的绘画,如果在晚上欣赏,也许会有特别的美。

  《阴翳礼赞》读后感(四):阴翳之美?

  2015年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去世5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本随笔集,《阴翳礼赞》,并在其公号上做了多期相关推送

  我读书少,对岛国作家更是知之寥寥。所以就初略查了一下这位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春琴抄》,一部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电影原著小说,就出自他的笔下。于是,入手这本《阴翳礼赞》。

  《阴翳礼赞》读后感(五):选择做谁的奴隶

  先说两件有趣事情

  当时我刚上高二,学校强制规定考试必须用黑色中性笔作答,否则记为零分。而在这之前,我一直喜欢用蓝色中性笔,偶尔还用红色中性笔答卷子,从没用过黑色。可想正处于青春期的我对于这个规定的排斥。我发誓自己只在答卷时用黑色,平时写作业还用蓝色,可不久,老师规定平时作业也只能用黑色。我发誓等考上大学我就用蓝色(因为只以为大学是无比自由的)。

  但事实是,从高二之后我再也没有用过蓝色,即使两年后真的没有人强迫我了,我还是习惯用黑色,并且觉得蓝色那么难看,那么别扭。我想我以后也不可能用蓝色了。

  还有一件大概也是这样。我之前用书贴,一直用的是平头的,后来偶然一次看到有尖头的,觉得好玩,就买了用了。刚好因为尖头的比较多,平头的用完了后,尖头的还有很多,就一直用尖头。

  现在我再也无法适应平头的书贴了,感觉它们贴在书上好怪,像蓬头垢面常年不理发的迟钝傻子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一开始就注定没有回头路。我喜欢蓝色时,被强迫用黑色,当我不受强迫了,却习惯了黑色,而再也无法喜欢蓝色了。我遗失了曾经的审美,或者说,曾经的一部分可能,从而变得狭隘,再也不健全了。

  我适应了一种文明,就成了它的奴隶,当有另一种方式出现,并强迫我时,我想我不久又会成为一个新的奴隶。不能说最初的,就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因为我连我自己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我只是怀念、叹惋,继而厌恶、怀疑

  谷崎润一郎在惋惜西方文明进入日本后,原有审美的被破坏艺术为了适应传入的现代文明而面目全非

  他从一个大的概念,日本的阴翳之美出发,但落脚的都是很小的点,比如喝粥的碗是现在的瓷器还是之前黑不见底的漆器好,饭店的灯火是现在的电灯还是之前昏黄的烛火好,厕所是现在的洁净马桶好还是之前的坐落在院子外、小林中的、落满树叶的蹲坑好。他怀念漆器和烛火的阴翳,觉得那才是符合日本人生活的,是真正的日本之美。但他同样清晰得认识到这种潮流的不可逆转。他只是,想想,说说,而已。

  夏目漱石的「三四郎」中,小川三四郎初见广田先生,先生告诉他,日本不久要亡国。三四郎很惊异,说我们也在慢慢发展呀。先生说,我们有什么可拿的出手的吗?富士山吗?那是自然景观。我们有没有什么自己创造的可以拿得出手的。

  当时日本处于明治维新后期,很多事情正在变革,在学习西方的现代文明。当时的夏目漱石和不久后的谷崎润一郎发现了同一个危险的事情,那就是,进步中的亡国。真正的日本之美被视为粗俗而遗弃。

  我是个资深的厕所文化爱好者,所以尤其很喜欢书中关于厕所的那部分怀念。书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这种厕所只有在印度和中国乡下才可看见了。谷崎润一郎还是三四十年代去的中国,死于六五年。他不知道的是,现在的中国乡村也几乎不存在这样的蹲坑了。我刚上大学时,政府拨款,村队长带人,挨家挨户给改建了厕所,土砖蹲坑一律换成了洁净的马桶。上个月我大学毕业,政府还派人下来视察,厕所在屋外的,一律拆掉。

  但村里用水很不方便,马桶只是马桶,不是抽水马桶,和蹲坑的唯一区别就是,一个是蹲着一个是坐着。可由于冲水不方便,洁净的瓷白马桶内壁很快就恶心难耐,实难下坐,于是不少人选择蹲在马桶上排泄,这样,马桶和蹲坑唯一的区别也没了,还增加了排泄的困难程度和危险系数。政府希望的瓷白马桶的“文明”,使得村民不得不更加粗鲁野蛮了。

  谷崎润一郎一直在书中假设,如果日本可以有独立的物理化学科学基础,是不是他们的机械设备会更加适应本国的文化。这种依赖时间证明的问题,只适合提出,回答会显出自己的愚蠢。时过境迁,我可以帮他回答了。现在日本有了发达的,独立的科学基础了,但现在它是最完美的马桶盖出产国家,而不是蹲坑国家。

  有些事情就是独木桥,开始了就注定回不了头。我想这也是谷崎润一郎最害怕的地方。你一旦适应了另一种文明,就无法回过头坚持自己的曾经的审美了。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对的。

  但谁又能说他的担忧与坚持就是好的呢?东方人就适合蹲坑?不适合马桶?最初的就是最好的?不是的。每一次的环境都不是新生命可以选择的,因为每一次的最初,都是强迫。而每一次的强迫,都会收获新的奴隶的拥戴,与旧的奴隶的缅怀。看你生在何时了,因为你连选择做谁的奴隶的资格都没有的,朋友

  《阴翳礼赞》读后感(六):丧失的情懷

  我也總驚嘆於舊時彷彿刻錄著歲月的古玩所擁有的那份歷史的厚重感,也感嘆那些閃耀著渾重而大氣的器物居然能驅逐掉金屬冷冽的光澤,我喜歡木製的傢俱,喜歡那種渾然天成和自然水乳交融的藝術,直到今天看了谷崎潤一郎的書,我才知道這種美是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陰翳」。

  書中有些印象很深的片段,比如「引起文明利器固然無可非議,但為何不能稍稍尊重和順應我們生活的習慣和愛好,略加改良呢?」乍看一下有一種老人被時代拋棄的固執和無奈,但是若將這種所謂的固執著的置換成為美的追求,會不會就多了一份風流的韻味和風骨的堅守?對於紙張的肌理柔和細密的執念、對於漆器的嚮往,對於「手澤」和「習臭」的獨特體驗,於是就自然得出所謂欣賞的雅緻就必然包含陰翳的成分,至於是誰造就了誰,恐怕早已說不清。

  《阴翳礼赞》读后感(七):东方的美学

  一件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着,中国人的审美不断的被西方美学所侵袭着。我们看美国大片、听欧美音乐,用欧美的名牌产品。甚至在我们用的产品上,加上些英文显得就更高级。谷崎润一郎先生的一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我们用的电视、冰箱是东方人发明的,他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西方人豪放、东方人内敛。西方人喜欢明亮、鲜艳的东西,而东方人喜欢沉寂、朴素的产品。但是我们先在身边的产品是跟西方人一致的,我们现在大多数所住的房间也是按照西方的审美特点所设计的。然而金碧辉煌、宏伟大气并不是我们的东西。真正在我们心底的美,是那一抹深灰色的阴影,朦胧模糊,能够衬托出物体的美丽,也能掩盖住它的瑕疵。

  中国人自始至终还没有找到适合本国文化的设计风格,因为现在的设计青年们,更倾向于去参考学习西方人的设计,很少研究挖掘本国自己的东西。其实本身自己就是有些崇洋媚外,从来都不看中国人编写的设计书籍,总是怀疑作者的水平不够,而且在审美上也是更倾向于西方的设计。但在看了先生的文章之后,我感受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魅力。西方人总是毫无遮拦的表现出来,而我们东方人表现的却更为神秘,而神秘的东方、神秘的中国、神秘的产品则会更加的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

  《阴翳礼赞》读后感(八):随想

  列一下《阴翳礼赞》印象最深的点,做个结束: 1.西方是太阳神波罗一样的明朗阳光,喜欢一切都明晃晃的一览无余,如希腊雕塑,如白色皮肤; 东方喜欢将自己隐藏在阴翳中,打造独特的光影,通过暗环境的对比衬出主体的美丽,如佛龛,如晦暗光影下的漆器。 但西方美人适合远观,体态美丽;东方美人皮肤肌理宜人。

  2.日本人一直以都很爱干净,把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是嘈杂的中国羡慕而又学不来的。 也许又是因为有这爱干净的相通性,日本人才能学西方人学得那么完全彻底,完全抛弃了本国传统,却又因骨子里东方人的特性,而有了自己的风格。 而中国是还没学透彻呢,便吵吵着要中西结合,便永远也学不会了。 另木心说的,东西方人应该相互学学彼此,能够振救自己。

  3.西方认为小说里不能没有恋爱,而东方近代以前一直不把写恋爱的当正经文学。经史子集都是治国平天下。 西方对东方最大的影响便是恋爱自由,性解放。 日本人也鄙视露骨的爱情描写,但又暗暗的受其影响。 其认为日本气候潮湿炎热,黏糊糊的,压制了对享乐的沉迷。其岛国位置和日本人内在不服输的灵魂也让他们不敢耽于享乐。

  4.东方的艺术倾向于抹杀独特性,认为有个最好的境界,不停地重复、临摹、致敬,如浮世绘面孔的一致,中国山水书法的题材。

  5.有好的店和旅行地方不要说出来,自己偷偷去享受就好。一旦生意火了,玲珑的小店就变味了。

  《阴翳礼赞》读后感(九):光陰之美,不捨晝夜

  阴翳礼赞/ 作者從房子建造與室內裝修的偏好講起,談及廁所,電燈,紙,餐具,以及建築中對光纖的運用作东西方的對比,表達對陰翳的禮讚,除此之外還提及了日本傳統戲劇中的裝扮對於演員身軀的隱藏,也體現了陰翳以及暗中求美的東方審美。最後還强调说已經失去的陰翳的世界要在文學領域中喚回來。 懶惰之說 輕蔑了蘇秦曾說的"使吾有洛陽負龜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覺得他說這種話得意洋洋,像現在的国会议员。覺得懶散倦怠是東方人的特色,或許是受佛教老莊的無為思想。 恋爱及色情說是東方文學中早先把戀愛看作是文學的末流有所忌諱,如中國文學中以经世治国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又認為西方與日本人之性慾強弱差別在於氣候,風土,飲食,起居多方制約的緣故。東方式的教育方針在於抹殺個性,文學藝術的理想不在於獨創前人未有的嶄新之美,而在於自己也能達到古代的境界。 全書讀來流暢有趣,像一個絮絮叨叨,天馬行空的老年人講故事。

  《阴翳礼赞》读后感(十):光阴之美,不舍昼夜

  《阴翳礼赞》分“昼版”、“夜版”两个版本,取“光阴之美,不舍昼夜”的意思。这句话以中日两种文字出现在书封上,真是美丽,让人始终能感到一种美好在流动,仿佛人们只要伸手就触手可及似的。我购买的版本是昼版,封面是浅浅的薄荷绿,书口呢也涂上了青靛色,书腰也漂亮,摸上去有淡淡的滞涩感,很让人愿意手不释卷。

  整本集子收录了《阴翳礼赞》《懒惰之说》《恋爱及色情》《厌客》《旅行杂话》《厕所种种》以及一篇译后记。都很喜欢,而尤其喜欢的是《阴翳礼赞》,不仅文字好,意思也好,读了又读,越读越觉得妙不可言。如写玉石的一节:“中国人也爱玉石,那种经过几百年古老空气凝聚的石块,温润莹洁,深奥幽邃,魅力无限。这样的感觉不正是我们东方人才有吗?这种玉石既没有红宝石、绿宝石那样的色彩,也没有金刚石那样的光辉,究竟爱的是什么呢?我们也弄不清楚。可是一看那浑厚蕴藉的肌理,就知道这是中国的玉石,想到悠久的中国文明的碎屑都积聚在这团浑厚的浊云之中,中国人酷好这样的色泽和物质,也就没有什么奇怪,可以理解了。近来由智利大量进口水晶,较之日本的水晶,智利水晶过于清澈明净。过去,甲州产的水晶透明中满布着淡淡的云翳,感觉非常凝重。有一种名叫网金红石的,内里混合着不透明的固体,反而为我们所喜爱。哪怕玻璃,经中国人之手制作的所谓乾隆玻璃,比起一般玻璃来,更近似玉石或玛瑙。玻璃制造术很早就为东方人所知晓,但不如西方那样发达。陶瓷的进步,无疑和我们的国民性有关。我们自然也不是一概讨厌闪光的东西,但较之浅显明丽,更喜欢沉郁黯淡。无论天然宝石还是人工器物,肯定都带有令人想起那个时代光泽的云翳。”又写纸张的一节:“听说纸这东西是中国人发明的,对于西洋纸,我们只当做实用品,此外没有任何感触,然而一看到中国纸和日本纸的肌理,立即感到温馨,舒畅。同样洁白,而西洋纸的白不同于奉书纸和白唐纸的白。西洋纸的肌理有反光的情趣,奉书纸和唐纸的肌理柔和细密,犹如初雪霏微,将光线含吮其中,手感柔软,折叠无声。这就如同触摸树叶,娴静而温润。”真是再好也没有了。论及厕所的章节也妙,我记得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厕所读书论的小品,就引用了这一处文字,佩服得不得了。这些字句,即便反复地抄写反复读也是不会觉得厌烦的,它们本身就具有一种美,即文字的美,所以即使不在意文字要表达的意思,读了也能觉得某种趣味,仿佛这些文字写出来也受到了阴翳之美的洗涤,素净、幽静,而没有任何的武躁之气,一如茶室里的紫砂壶。

  阴翳,自然是一种审美,由阴翳之美而产生东方建筑之美。东方的道家、禅学,以无为以寂以禅,裹挟一起对居民的审美产生了隐秘的影响,简直植入了骨子里。所以,生长在西方或从小受西方影响的人不会在意这一套,他们喜欢明净,喜欢新潮,而土生土长的人却天生有一种亲切感。有院子的人家一定要种上树木,让它的枝叶遮蔽土地,或者建筑各种长廊、亭子,总之不会让太阳直射。同样的,历代的文人雅士,也都喜欢黄昏,喜欢秋季,因为它既没有夏天的炎热迫人,也没有冬雪的严寒相逼,是一种徐徐的古色苍莽的意味儿。说到夏季,美好的部分也是山阴,所谓"山阴道中,应接不暇",是树荫,所谓"阴阴夏木啭黄鹂",都在那斑驳的光影里。苏东坡夜游承天寺,对松柏枝影感喟不已,如同水中荇藻,那寂静甚至有些落寞的感受至此方能得到幽幽共鸣。这么说来的话,阴翳就不仅是光影,也是光影的意味。推及生活,那便是一种闲适安静的生活方式。我们所用、所住,都从武躁气中解脱出来,归于一种缓慢的调子,却又不是懒惰,而是对汲汲营营心存一份戒忌,获得生活的享受,从我们使用的纸张、笔墨、建筑、桌椅、装饰上获得乐趣,即从器具本身也能获得享受。

  说起来,阴翳之美首要的精神在于清洁,味觉上固然不需要芬香,但也不能污秽,若要到了掩鼻的地步则更加的要不得。由物的清洁,从而引起内心清洁的共鸣,或者更容易形成内心清洁的氛围,反复地说,清洁是阴翳之美的前提,是欣赏的必要条件。街道的清洁,院落的清洁,器物的清洁,衣物的清洁,人的清洁,都是静方面美所依附的地方。没有了清洁,这一切恐怕将变得缺少种种趣味,而有些难堪,再形不成一种审美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