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15 20: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经典读后感10篇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是一本由蒋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读后感(一):悲情人物

  你知道梵高创作的那幅《向日葵》吗?如果不知道,你可曾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那副名字叫做《星空》的画作图片?还有一幅画是蓝色背景衬托下的雪白杏花,那幅画就叫做《杏花》,它是梵高在被精神疾病严重困扰着的时候完成的一幅充满宁静平和的画作。如果这些你都没看过,你或许听说过那个叫做《致爱梵高》的电影,那里的场景、人物形象等等,大都取自梵高的作品。那些或艳丽、或阴郁画面串联出了梵高在死去之前短暂时光。如果这些你都不知道,至少你一定会知道“梵高”这个名字,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画家。至于其他信息,蒋勋老师的这本《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可以告诉我们一切。

  梵高到底是谁?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所以他会在与高更发生争执时,手拿剃刀紧紧跟随其后;他会割下自己耳朵后,对着镜子慢慢端详绘画;他让中枪的自己在痛苦挣扎中,慢慢结束自己苦难一生。但是梵高无数优秀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疯狂状态创造出来,或许可以说,是他是以一种疯子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于是他的世界,和大多数的我们是有所不同的吧,这种不同形成美感在他的笔下生成。如果他是一个与你我一样普通人,那些作品,还会在吗?

  而最真实的梵高,就只是一个疯子、一个画家吗?他的绘画,是不是也隐藏了些什么未曾实现心愿呢?年轻时候梵高因为家族原因曾经艺术经纪公司工作,他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也会动手涂涂抹抹,可那个时候他的愿望,是成为一个牧师,成为一个能够为底层阶级人们服务的牧师,他也是在朝着那个方向努力的。但是他那种质朴的愿望和与穷苦人们打成一片行为,却违反了教会高高在上体面。梵高被教会、被他自己的信仰驱逐了。

  或许我们应该要感谢他被驱逐的命运的,如果梵高还是一个牧师,我们今天不知道会失去多少绝美的画作。但是与他自己而言,无法做一名牧师,他就无法贴近自己的信仰。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梵高和那个穷苦的、带着孩子妓女同居,有一层因素是因为信仰、因为他还是想要这救赎别人。所以我们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看到的是无数社会底层人们的身影。他忠实记录,还是因为信仰。但是这种程度的信仰到底还是不够的吧,所以他大概是始终在寻找着的。受印象派的深刻影响、被日本浮世绘风格熏陶而带来的改变,我们可以看不懂他的画,但是笔触上的转变清晰可见的,这里有从粗狂的笔触到细腻色彩的转变,通过画作,梵高是救赎着自己,还自己以宁静的同时,让自己可以继续坚信他所信仰的。

  不了解梵高的人一定不会把他看成一个悲情人物,有着那样粗犷笔触的男人,怎么可能会那么细腻。但是在蒋勋老师的笔下,对那些画作以及画作风格转变的说明、还有人物经历介绍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悲伤的梵高。他的一生,正是为了信仰而燃烧了自己灵魂的一生吧。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读后感(二):金黄的拥抱

  看书的过程中,和作者有一点心有戚戚的知音感,总会让人欣喜,引起些偏爱的情愫,然后钟情和囤积就开始了。翻开这本《燃烧的灵魂》,只看了一点作者的序,就勾起我的一点阅读记忆

  和蒋勋相同,我同样是由余光中先生引入梵高门下的,我并未读过余译梵高传记,但是余光中自己书写的梵高散文,却在我少年时代心灵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金黄的麦浪、金黄的太阳、还有金黄的向日葵,包括梵高棕黄色的须发,以至于上帝颜色我也总觉得是黄色系的,余光中评介说梵高的画作是太阳的自况,是圣三位一体,其博大、其燃烧、其炽热,梵高的一生短暂匆忙但有足够的热度,他的阿尔,他的奥维,他的星光,他的夜,他的加歇医生,他的鸢尾花圃……无一例外地被他染成了黄色,作为一个读者我也全身心的被融入这种颜色中。我承认我是偏爱梵高的,这种喜欢不单是画,也是基于他的精神,这是有一点痴的人的宿命潦倒困苦无奈、不堪所有的卑屈只为描画一个大写的人。我也经常仔细思量,我的这种喜欢是不是也是因为梵高现在有虚名了,如果置身于他的世纪我会不会像很多权威一样投之以不屑?“这是画的什么啊!这太糟糕了,这么浓烈,这个疯子,这个油漆匠,画什么画嘛,你去做好你的营生,你永远也不能一窥艺术的门径……”我给自己准备了很多这样的话语,我不断地提醒自己,对你不熟悉的人和事,不要轻易品头论足,轻易下结论,要尊重人家劳动,我想这也是我阅读梵高过程中深心里真正获得的一点人生智慧。当我要刻薄,要揣度,要评价,要估定价值,我心中不禁就会浮现那个红头疯子的影子……

  这本书的装帧是值得谈论的,从书的整体设计看即明白,这是要抓住梵高的黄,黄是梵高的颜色,从来没有一个画家这样钟情一种颜色,也从来没有一个画家这样绘出一个颜色的元气淋漓,热、光、灼喷薄欲出,有人说梵高画的这么浓,只因他是个色盲,这传闻不知真假,但人生的浓烈,乡间的浓烈,精神的浓烈,都带给人一种灼烧的感染目录页采用的紫红色搭配特别像是1999年巴塞罗那队队服的颜色,众所周知巴萨有着浓厚的荷兰印迹,不知道编辑在设计过程中是否有过这样的脑洞大开?整本书皆为蝴蝶装,铜版纸印刷,每一页散发着胶香,编辑也许饱闻了印刷厂的气味不觉什么,长久以来我却觉得油画麦田似乎就是这个味道,一边看画,一边翻看文字感受书的精美,就是最美享受,暖烘烘的,整个心被黄色温暖包裹着。

  梵高的故事,梵高的精神已被各种述及,我的一篇小文何必再道不公,生前身后名本身就是一个人幸与不幸各安其命的方式。反而兄弟情深,弟媳承继,这又承载了多少?艺术史上留下了太多冷却人心佳话,我却只想温暖一点。街边的每个人,他们拉着小车,他们摆着小摊,他们捡着破烂儿,他们的白头发在太阳的炙烤下飘成金黄的絮,他们慢慢地走,仿若时间悠闲下来,不再滴滴答答,一个个身影溶尽金黄的夕阳里……他们老老实实的生活,我结结实实地拥抱,这拥抱是金黄的。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读后感(三):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梵高,这两个字对于一个和绘画艺术无缘并且对于欧洲绘画流派以及著名画家不甚了解的我来说,这就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著名画家,再多一点就是知道他的《星空》和《向日葵》,仅此而以。

  罗曼罗兰说:“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梵高无疑就是创作并给以他之后的人们最迷人的艺术享受的天才艺术家。本书作者蒋勋老师带我们走进并解读梵高,走进梵高立体多面的生活,走进梵高艺术创作的魅力,走进绘画艺术审美的享受。

  本书三个部门,通过梵高的作品,透过作者抛出的一系列疑问开端,作者在对画作的创作地,梵高生前重要活动地点进行实地寻访朝圣,以求找出自己的答案,最后对于梵高的生平关键转变进行了一系列的解读,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一个多面的梵高,牧师、画家、精神病者。

  孤独,始终贯穿着梵高短暂的一生。悠悠苍天,待其何薄!梵高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上帝对于梵高最怜悯的也许就是赐予了他一个弟弟,一个爱他、敬他、毫无理支持他的弟弟,让梵高在孤独的一生中还有着那最最真切亲情。梵高年幼学画三年,因为不善言谈沉默寡言多次转学并最终辍学孤僻的梵高最终选择信仰,成为牧师,宣讲基督的爱与悲悯,讲给一切在心灵上饱受折磨的孤独者,一个基督的仆人走进了矿工的生活同矿工工作在一起,未矿工作画,几乎成为了矿工,他乐在其中却成为了他人的笑柄,“离经叛道”的梵高被教会驱逐了。他开始把信仰转移到空白的画纸上,即便这样也经受着同行相轻;早期的梵高善用炭笔素描,而当时的很多人画者认为油画才是艺术正统;“牧师嘲笑想做牧师的梵高,画家嘲笑想做画家的梵高”,当所有人都背离你,指责你,看轻你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崩溃,大约这样了;奋起反击,需要多大的信念;也许正是由于梵高的“孤独”,他可以无视无关紧要之人,无视世俗的痛击,更加坚定自己的艺术信仰。种种原因后期梵高到了巴黎,1886年,成为了梵高人生的转折;燃烧的灵魂!画风、色彩、笔触都有了新的变化,迷上了浮世绘;有了朋友,唐基老爹、邮差胡林;有了一系列举世作品,《向日葵》系列、自画像系列、《杏花》、《星空》等等。最后,一声枪响,上帝带走了他。

  生前名声不彰,作古人尽皆知。死后享有这样一份荣耀,大约算作是世人对于梵高的不舍和愧疚吧。看尽梵高燃烧灵魂的一生,让我们在他留下的作品里享受最迷人的享受吧。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读后感(四):永恒的艺术 不朽的灵魂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从向日葵、自画像、星空到麦田群鸦,带你破解历久不衰的梵高传奇。梵高作品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星夜》,整个画作给人一种热闹的同时有兼具安静感觉,在整个画作中他大面积使用色调将安静的夜晚描绘的淋漓尽致。黄色与橙色的交替调和,给人一种安静的祥和感同时有似活泼跳动的小精灵灵动。另外《向日葵》在梵高作品中也是极具盛名的,该画作中黄色调的大面积使用,就像是热情如火的向日葵在纸上跳着激情舞蹈。这幅作品中更多的都是艺术家对生命的信仰.小片棕色的泥土上盛开着大面积的《鸢尾花》,梵高在这幅作品中更多的表现的是鸢尾花的叶子而不是鸢尾花的花头。阳光下的叶子显得有点苍白,好像是艺术家梵高艰辛的绘画创作之路。但是却又不乏在艰辛的道路中坚信着自己的信仰,傲气凌然于空。《有乌鸦的麦田》是梵高的最后一幅作品,画完这幅作品梵高就自杀了。金黄的小麦被黑乎乎的天空笼罩着,乌鸦的出现更是有一种压迫感。这表现出了一种压抑痛苦精准体现了作者的心情。 他的一生遭受摧残,无名无利,贫寒交叠,也无爱情,受尽他人的嘲讽,世界的冷遇。不仅如此,在接近生命尽头的两年,他还要与病魔作战。人们都是一样的,贪恋现世繁华美好,谁愿意重复梵高的人生?那被断然拒绝的爱情,那被饥饿缠绕的身体,那活着一幅画卖不出的挫折,那依赖别人生存的悲凉,那被恶意评论打击神经,那趋近崩溃的癫狂……尽管他的名字将会照耀人类的艺术史,尽管他的色彩给过无数陌生的灵魂带来力量,尽管他的作品价值连城……尽管如此,依照现世的标准,他在有生之年,却活的一败涂地。 梵高创造出来的奇迹是他的天分和他的精神病带给他的。梵高是幸运的,上天赐予他极高的才华,即使生前并不是很快乐,但死后却换来了至高的荣誉;梵高也是不幸的,极高的才华注定了他要承受高于常人的痛苦,极大的才华对他来说是一种使命感,他只有光荣接受并完成这一切。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读后感(五):愿所有孤独的灵魂得到救赎

  每个人都有长长的一生,谁也不能保证在这一生中初心不会有变,即使我们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因为一路走来我们会经历很多不期而遇东西,有些坚硬如磨盘,有些纷纭如泥淖,我们都是俗人,在面临巨大考验时难免偏离了内心的方向。 但是有一个人,无论命运如何待他,他一刻也没偏离那条既定的路,永远燃烧他的热情,直到生命尽头。他是文森特梵高。 关于梵高,许多人了解的不过是他的家喻户晓的《星空》《向日葵》,以及他死后为人称道和遗憾的天才。然而,在《燃烧的灵魂——蒋勋谈梵高》一书中,透过蒋勋的笔触,你能了解到,梵高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勾勒出那幅灿烂,宁静,华丽庄严,引无数人驻足仰视,热泪盈眶的《星空》?他的一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路途?是什么原因让他狠心举刀自戕割掉自己的右耳?他又是为什么要选择自杀来结束短暂的一生? 在书中,蒋勋以时间为纵轴,空间为横轴叙述梵高跌宕起伏,孤独求索的历程。尤为可贵的是,为了更加接近这位天才,更加客观地还原事实真相,他亲赴巴黎,阿姆斯特丹,海牙,伦敦,奥维,去考察和感受,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梵高。 许多人都以为梵高是一个穷画家,最终因贫穷潦倒而死,其实,梵高并非一直都如此贫困。梵高的家族是个牧师家族,他的祖父是牧师,父亲也是牧师。梵高家族除了出牧师之外,也出艺术经纪人,梵高有三个叔伯从事艺术经纪的生意,所以中学毕业后的梵高选择的第一份职业就是艺术经纪人,在当时欧洲最大的艺术经纪公司古匹喜任店员。他工作勤恳努力,升职加薪,未来可期。如果一直在这里做下去,他会像他的弟弟提奥一样成为某个分公司的店长,娶妻生子,过上非常好的生活。可是,他没有。 他生命的终极目标是为信仰,是为人类做更大的救赎。他生在牧师家庭,他要找一个跟宗教信仰有关的工作,所以他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去当牧师,去为苦难中的穷人讲基督的训示,希望那些正在受苦的生命得到救赎。 他像个苦行僧一样,和那些穷苦的矿工,农民一起生活。他沉浸在为穷人寻找救赎的快乐里,然而,他的布道方式反遭嘲讽,被教会驱逐。这便使他开启了绘画的人生,他想和他的崇拜者莫奈,米勒,毕沙罗一样,拿起画笔去记录生活。他画下了《哭泣的老人》《吃马铃薯的人》,然而他的画也被嘲讽,甚至有人劝他不要走这条路。 他厌恶画那些比例标准的模特,他厌恶美术学院的虚假作为,他崇尚自然,他关心生命的价值,于是他来到巴黎,走上了一条与主流对抗的绘画之路。在巴黎,他有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相互扶持,相濡以沫,过得很快乐,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危机感。当他看到自己的画作模仿痕迹过重,而渐渐失去了自己的风格时,他果断选择离开,来到法国南方的阿尔,精心创作。这段时间,他画出了《蒙马特菜田》《夕阳下的播种者》《麦田落日》等经典油画。在这个南方小镇,他尽情释放自己的创作热情,用最亮的色彩,着最浓的墨,寻找更广阔的麦田和星空。 尽管创作丰盈,但在这个画家的心底,他并非不渴望这俗世的爱与友情。他和妓女西恩同居,给她安排了温暖的家,把西恩和孩子接到家中,梦想过俗世的幸福生活。然而,命运并不善待他。不但物质贫瘠,同样精神贫瘠的西恩根本跳不出那个火坑。他的爱情落空。他渴望高更的友情,为了迎接高更的到来,他画了一系列《向日葵》,然而两个个性强烈而纯粹的创作者的差异,使得他们最终分道扬镳,各奔前途。他的友情落空。 当他深深渴望的爱情与友情一同将他抛弃时,那一刻,他是万念俱灰的吧,所以才会精神失常,去割下右耳。无法完成对世间一切救赎的他,最终只好去救赎自己。他画了一系列自画像,逼视自己的内心,或忏悔或自省。他在镜子里凝视他的焦虑,狂想,热情和愤怒。 也许是通过自画像里的审视,他完成了自我救赎和升华,一切回归沉静。回望这短暂一生,他终于和自己的执拗和解,他画出了《星空》,也为自己饱受折磨的肉身画上了句点。 其实,梵高很像阿甘,像戴斯蒙德·道斯,像周星驰电影里的小人物,他们遭受嘲笑,不被理解,依然不屈,他们怀抱一颗追梦赤子心,即使鲜血洒满怀抱,依然带着赤子的骄傲。 点点星空,愿每颗孤独的灵魂都能得到抚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