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池上日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池上日记读后感10篇

2018-05-15 2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池上日记读后感10篇

  《池上日记》是一本由蒋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池上日记》读后感(一):加油池上

  蒋勋,为什么介绍里没有“说红楼”?不是这个最有名的吗?很久以来都有听说过蒋勋说红楼,并且都是大部之作!只是一直连红楼本著都没有仔细研读,所以没敢尝试。而今绝对是对作者慕名而来,因为还没有机会拜读作者写红楼的书籍,看到这个,先做初步入门,待有机会再予学习

  台湾,政治方面且不提,单就文化方面,一直是很多人所向往追慕的地方,我所知的各个方面,书籍,名人思想书画,佛教…各界名流,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对台湾之地,也很向往之。还有国共内战时的各种文人故事,只是囿于现实,也只是在书中求得些体会慰藉,观看那些感兴趣事物

  对于台湾的地理旅游方面,也是早有所闻,而作者笔下的池上,却第一次听说:池上乡是台湾台东县下辖的一个乡镇,位于“中央山脉海岸山脉监的花东纵谷平原,南以新武吕溪与关山镇相望,北以秀姑峦溪上游和花莲县富里镇相隔。气候条件优越, 雨量充沛,出产台湾有名的优质池上米。境内产业农业为主。境内的旅游景点风景优美的大坡池,台糖池上牧野渡假村,台东县客家文化园区,蚕桑休闲农场,池上饭包博物馆等景点。从书中的照片看,这是一个种稻田的地方,作为东北的鱼米之乡,我对稻米也有着深深眷恋之情。

收割?多么美丽的秧苗

  如此一个美丽的地方,怪不得作者也一样激动:我要画池上了!话说作者又很会画画!能人总是有很多能处,我们所知与不知的。看看他的照片,一个有着白发穿着马甲的,简约范儿艺术家喜欢他这样低调讲述

  对于这种格局的书籍,之前是有些嗤之以鼻的,有种拼凑感,但可能是名人效应,到了蒋勋这里,感觉逼格就提升了很多,一个有才的大家,应该是不屑于出口水书的吧,还是有感而发,想要表达,还有有必要一看的价值的。因为作者的书里,有地理,有文化,有艺术人文气息特别浓厚,不要仅仅看做是旅游景点的广而告之,如果仅是这样,旅游的人千千万,怎么没人能够写出这样的文字

  这样的书看着是不累的,有抒情的文字,色彩冲击,穿插着情感知识历史积淀!这样的节奏任谁都是喜欢的吧!对于内容,喜欢随心而走,各人读出各人的感觉,有的人能看到景色,有的人看到文化,有的人看到情感,总之很多,我亦看到了很多,满眼绿色心灵的冲击。

  喜欢带着感情的文字,文字代表了思想。有时思想杂乱,无法形成流畅语言,所以更加羡慕能够成文的作家。希望能够继续拜读,更希望能够提升自己,加油池上!加油自己!

  《池上日记》读后感(二):遇见池上,遇见美,遇见内心的自己

  第一眼看到“池上”,我会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打开书细看,原来蒋勋笔下的池上,是位于台湾东部纵谷里的一片农田,一片村庄。池上地域范围非常小,人口仅有6000人左右,交通不便,远离都会,才得以让这美丽的农村保存它的淳朴

  上一次读到蒋勋的书,是他的细说红楼。如今,读到池上,被他的文字和画作中的美深深折服。艺术来源生活,艺术家大概要比我们平凡人更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此生,要去蒋勋笔下的池上,看一看。

  关于写作缘由,作者2014年10月底,应基金邀请,去台东-池上驻村一年,进行艺术绘画和写作。作者将他的所听、所感、所闻一一记录,便成了一本《池上日记》。本书封面设计简单朴素,蒋勋先生带着笑容站在池上稻田里。我想他在池上不仅发现了美,艺术,更重要的是感悟到生活的哲学。本书装帧精美,随书附赠时长50分钟有声书签。文内插有丰富的池上风景图和文字,值得慢慢品读感悟,每读一遍,都会对生命意义有更深层次认识

  本书主要分为两卷,第一卷主要将山影水田,主要讲述作者在池上看见的落地、云域、烧田、以及一些作者旅行随笔。卷二的主题日光四季。每页配三张图和文字。有池上的花、秧田、公东教堂、树、云、猫、竹、稻穗、清晨、夕阳、雨后、森林、荷、山等四时之景。作者用一年时间,在没有电视,条件简陋环境下,进行创作,正是池上的风景给了作者创作的源泉动力,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重新找回了自己心灵深处的某种平静

  这是一本献给池上的书,书中池上四时景物的色彩美、画面美、声音美让读者收获极大视觉享受。作者也许不需要用多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池上的美。简单,朴素的文字和画面足以。因为大自然本身的美已超越了语言和文字。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我们,都快要把大自然遗忘了吧......焦虑紧张烦躁争吵将我们困顿在生活的怪圈里,我们离开土地,离开了自然,也就迷失了自己内心的方向

  这不仅仅是一本献给池上的书。书中,蒋勋先生还写了人,生活在池上里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让我想起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不关心粮食蔬菜,喂马劈柴周游,幸福,素朴,纯真善良的人。如对池上书局的简博襄先生的木匠手艺,作者感叹道:美,或许不只是虚有其表的抽象观念,其实是扎扎实实的手工吧。在“母亲”一节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八十岁的母亲要照顾近五十岁的智障女儿的故事中。作者又说,他自己的生命里有比艺术,比美更重要的功课要做。

  读完此书,我觉得作者这里所说的“功课”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作者在不断寻找着,用他充满美的视角不断发现大自然中的喜悦。作者希望通过他的文字传达出对人与土地、人与自然最温暖的关心,让我们的心灵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池上日记》读后感(三):生命变得多彩是因为生活在美中

  对于蒋勋,印象就是一个懂得美的人。看了《池上日记》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起来。

  对于池上这个地方,以前仅仅听闻池上便当的大名,即使是池上便当,也只是闻其名而未得一尝。想象中,那里应该就是人们所说的鱼米之乡吧。

  蒋勋的娓娓道来,为我们徐徐展开了池上四季美丽的画卷空气那么清新,景色那样空灵,所有的一切仿佛不是人间。然后,跟着蒋勋的步伐,池上的一点一滴风土人情慢慢的入了我们的心里。

  其实仔细的想想大陆上有很多美丽的乡村景色,不似人间的九寨,油菜花开满的婺源,天上人间的张家界,种种的美不逊色池上分毫。仅是有了蒋勋的描述,池上突然变成了自己熟悉的地方,亲切的感觉就为其加持了光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即使如今的技术发达,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感受,从照片中直观欣赏,但都不如到真实情景中去体验,去呼吸,去倾听。

  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走进大自然,去感受雨后空气轻柔的抚摸,倾听雨水嘀嗒百鸟鸣叫,在寂静的夜晚倾听内心的声音,于是,你就被美所征服。

  不要被生活的琐碎抹去你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停下冲忙的脚步认真的欣赏路边樱花树上的粉,银杏树上的黃,屋檐下的冰凌……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的鲜活,融入其中,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鲜活的,幸福感就满满的溢了出来。

  生活,应该时而如中国水墨画,有浓浓淡淡的墨色和留白,时而如浓烈的西洋油画,充满绚烂目的色彩。生活的色彩应是多变的,而美就隐藏在这些色彩的背后,当你静下来用心观察体悟时就能感受到。

  《池上日记》读后感(四):桃花源记,还在,你可曾感知到?

  “有时候觉得,风景其实是一种心事。”蒋勋细细说着,他与纵谷的缘分,朗读他在纵谷写下的诗。纵谷的山、纵谷的云、纵谷的风声水声……都迫不及待想要告诉你。山水自然,才是永远读不完的诗句

  我最喜欢蒋勋的声音,真的是他的音迷。他的声音很有磁性,听起来很美,给人一种恬静淡雅的感受,让你的心渐渐地沉下来。他在纵谷找到一间老宿舍,在最简单的生活条件下,开始写作、画画。本书集结蒋勋一年多来的池上驻村文字、摄影创作。他让声音带领着他,让气味带领着他,与大地万物季节流转对话并心有所感;春夏秋冬,晨昏和正午的冷暖痛痒,都在他的身体里,有如找回儿时的记忆,一点一点,在池上落土生根。

  “在长河大山之间,听着千百种自然间天籁,好像也就慢慢找回了自己身体里很深很深的声音的记忆……。那么多渴望,那么多梦想,长长地流过旷野,流过稻田上空,流过星辰,像池上的云,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低到贴近稻秧,在每一片秧苗上留下一粒一粒晶莹露水……。”

  “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遇见比我母亲更会讲故事的人。小时候我们家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母亲今天心情好,能讲个故事来听。”蒋勋的母亲是前清旗人官宦家庭的独生女,她曾经和外祖母守着一幢古宅,听着彷如大观园的家族故事,也历经改朝换代战乱逃亡的颠沛流离岁月。这些都成母亲刻意渲染之下,都成了一篇篇神奇有趣的中国古老传说,也是蒋勋记忆中最早的文学感动。而大龙峒庙口看的歌仔戏,也是奠定他对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

  蒋勋曾说:「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他就是一个眷恋故乡的大地之子,也是爱好流浪的旅行品味家。

  蒋勋多年来的旅行心得是:旅行是最佳的休闲方式,可以寓教于乐的一种绝佳的自然生活课程,使他获得更宽广创意空间。所以建议将旅游纳入教育体系,让青年藉由「朴素」的旅游,磨练世界观独立能力。而且他认为要深入认识作者,不妨亲临作者生活的家园走一走,才能体会出作者如何能孕育出不朽的佳作。

  蒋勋的相貌最大的特征是头很大,自然的卷发,喜欢穿着简单明亮的衣裤,肩上喜欢挂搭一个装有纸笔书本背包,走路时常低头不语,兴致一起便会昂首高歌,声音之大令人不知所措,但就有如他的诗一般,给予人一中年轻的生命活力

  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应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而活下来。我们在内有在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两者间平衡,正是大智慧。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如果尊重消失,人活着再富有,也会对拥有东西没有安全感。中国人原本是不信奉宗教的。中国人也许相信: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罢。所以,把现实中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幸福,也就达到宗教里所说的“净土”了。

  走在乡野村间,你就会找到属于你的“池上日记”。

  《池上日记》读后感(五):最美的时光

  蒋勋是著名的美学大家,写过许多有关于中外艺术史的书籍,不过,我第一次遇到蒋勋却是因为红楼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他讲红楼梦的只言片语,一见便惊如天人,他对于红楼梦的解读可谓是字字珠玑字里行间之中天然的带着一股美感。因而从红楼开始便对蒋勋以及他的文有了极大的兴趣。 池上位于我国宝岛台湾的台东,是一个人口只有6000多人的小村庄,但是其秀丽的景色却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们驻足于此,或是绘画或是创作或是举办音乐节目不一而足。蒋勋作为一个天生爱美,对一切美丽的事物极其敏感的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处妙地。因此,他特意申请在池上做了两年的驻村艺术家,《池上日记》便是成书于蒋勋在池上驻村的两年间。 池上的美丽是静谧的,到了池上,即便你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的看着那一片片麦浪的翻涌,你的心也会随着稻田的起起伏伏而荡漾着,也会去慨叹,池上到底是得到了上帝多少的垂青,也会有如此迷人的景色。这种美丽,对于深谙大自然之美的蒋勋无疑是带有巨大杀伤力的。蒋勋在第一眼看到那张钢琴家在翠绿的稻田中演奏的照片时,便被池上所深深的吸引住了,再也无法离开。他终于来到池上,他与池上藻溪相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充满了韵律的生活赋予了蒋勋无限的创造力想象力,他在停笔三年之后,又开始了笔耕不辍日子,他要将池上的美丽转化成一个个奇妙的文字,他要将池上的钟灵毓秀转达给每一个喜欢美的人。 在《池上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蒋勋对池上深深的热爱,对池上的美丽深深的痴迷,以至于书本之外的我们好像也被蒋勋的文字带到了那个美的的地方,看那美丽的稻田的翻涌,看那油菜花盛大欢乐的黄。我多么想也像蒋勋一样,徜徉在这里,品味池上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仅仅只是想想,人便醉了。 蒋勋除了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池上的美以外,他带给我们更多的则是在这种美丽景色之下的对于人生意义思考是的,作为美学大家,蒋勋关注的绝不仅仅是造物主所带来的天然的美丽吧。就像蒋勋在书中说的那样,有时候觉得,风景其实是一种心事,在这长河和大山之间,听着千百种自然间的天籁,好像也就慢慢的找回了埋藏于人心深处的记忆,那些年曾经的梦想,那些年的渴望,如同放电影一般,一一在眼前闪过,好像人的前世与今生在这一刻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读罢了蒋勋的《池上日记》,突然间有了一种冲动,或许我也该离开这个呆的快要发霉的地方,去看一看那些年错过的美丽景色,去看那山,去趟那水,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罢!

  《池上日记》读后感(六):极致的简单,带来极致的美

  拿到《池上日记》一书就很喜欢,简单的外封,内里是一片绿色的山水画,远处绿色的山,近处绿色的稻田;再看到封底那句“简素的生命,不会对豪华自卑”,心一下子被击中了……

  蒋勋无疑是一个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上了池上这个小村庄,并喜欢上了,便几次前往那里,最后甚至决定到那里驻村2年,也因此有了《池上日记》一书的出现。

  不知道是池上简单的美丽影响了蒋勋,还是他本来就是这样的行文风格(虽然很早就知道蒋勋先生,但一直以来,并没有认真地读过他的文字),《池上日记》并没有什么繁华富丽的词藻,行文简练,用语简洁,描写的也是极简单而常见的景色,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极致的美感,如“池上的云,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低到贴近稻秧,但每一片秧苗上留下一粒一粒晶莹的露水”;甚至在最初看到那里的美丽时,习惯于咬文嚼字的作家,也失去了语言的能力,只剩下“哇”“喔”的感叹。

  《池上日记》中的图片同样很简单,平常见惯了的稻田,却美的那样令人心惊,如下面这张,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里,一小片白色的台子上,有一台钢琴,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演奏中,旁边一人在倾听,在观看,除此之外,远处的山和云似乎都被忽略了。看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想起马远那幅《寒江独钓图》,在浩瀚又寂静、且一眼看不到边际的湖面上,除一舟一翁外,别无一物……

  果然,极致的简单,带来极致的美。

  在蒋勋的笔下,我知道了,原来节气里的“惊蛰”,是所有蛰伏沉寂的生命,开始初初懵懵苏醒起来的声音;原来,池上的稻谷之所以好吃,之所以饱满,是因为那里的许多地区没有路灯,让稻谷得到了充足的休息,就像人只有每天睡足了觉,才有健康饱满的身体一样……

  在蒋勋的笔下,平常见惯了、听惯了云和风声、雨声,都变得格外生动起来,甚至听到了我们心最深的声音,身体最内在的声音——那是惯处于喧哗中的我们很难听到一种声音。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小时候躺在房顶,看天上的流云变来变去的时光。

  在蒋勋的笔下,我还知道了,原来还有一种佛光树叶,原来外表看来很平常的绿色树叶,背面竟然会是金黄色的,这样的神奇,或许是真的沐浴了佛光才变换而来吧?

  我想说,我很有幸,可以跟蒋勋先生一起,

  听自己的声音

  听风的声音

  听秧苗说话的声音

  听水圳潺潺流去

  听山上的云跟溪谷告别的声音

  《池上日记》读后感(七):你是我路过的村落

  《池上日记》这本书描写了美学大师在台湾池上这个地方两年写生的所见所闻,阅读完整本书后,看着封面上蒋勋先生站在稻田中央的图片,你会感觉到他的文,他的字,和他的诗如同他的本人一般平实、本真、自由。在他的文章中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能让你赶上跃然于字句上的风景如画,清新脱俗,让人怡然欣喜,最难能可贵的是,从蒋勋先生的散文作品中,并不像我们以往所看到的散文一般只一昧地描述其美或抒情的方面,也没有那么多虚无缥缈的假话、空话。他能让我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真实感。他可以毫不留情地揭露现代社会中残存的恶习和市场中为谋取暴利的潜规则。

  书中提到教育的信仰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的教育重视成绩,学位,却对人的教育无关痛痒,教育也仅仅剩下考试和知识,而失去了生命的核心价值。

  在商业上,他指出本该留存人的关心和温度的产业都面临着被“淹没”的下场,没有人在意便当里面到底是不是肉。

  在讲到自由时,他说华人买了房,就修墙将自己围困起来,在狭小的空间里自鸣得意……

  当我们在阅读蒋勋的池上写景散文时, 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大片大片的稻田,在微风的吹拂下犹如绿色的海洋翻滚着波浪,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池上的人宽厚务实,没有城市里的浮夸扭捏,但是无论是池上还是任何一农村地区都会面临的同意问题,传承,很多的农村并没有高中,如果继承家业的是必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在家中子承父业,继续升学的,也只好离开家乡,这就造成了人才和人口无法持续扩张的问题。

  在蒋勋先生的文章当中,会看到诸如此类的许多现实问题的讨论,我们过去读古代文人写山水游记时,主要是依托于景物,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如岳阳楼记所引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看来蒋勋先生的散文中虽写的池上的景象,却也借景抒发着对中国目前社会的诸多问题所在。蒋勋功散文创作的意义就在这里,写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与情思。这些从现实生活中所得来的思考,既深刻又发人深省,对于读者而言,其实在无形的阅读当中,提升了自己看待事物的境界以及增加了自身的生存智慧。

  读完蒋勋的《池上日记》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二十多年来也未曾回过几次的故乡,虽说比不上池上的美不胜收,但也贵在自然朴实,三面环山,正对着的一面也是每每到了芒种的季节,也是成片的绿意,会有白色羽毛很高挑的鸟停留在中间,时而弯腰啄自己修长的脚,时而煽动翅膀而又不起飞,到了夜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紧闭门窗准备休息,不像城市里彻夜灯火通明,虽然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会很苦,但同样的他们的童年也很有趣,小的时候爬过山,扒过草,在河流有过,捡过贝壳,丰收的时候再田地里翻滚过,周末不用上学的时候和小伙伴走街串巷地耍,看到其他伙伴在玩弹珠,就可以随时加入进去,运气好的时候,有老奶奶给腌过的杨桃吃,或者能看到老爷爷在编竹编,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也就只有我7岁到10岁在家乡待过的那些日子是真心的觉得快乐和“放荡”的。后来在城市里,邻居跟邻居之间并不熟稔,呆多少年都是一样的,不敢跑得太远,会有很多的车很多的坏人,家长宁愿让孩子在家里看电视也不愿意让他们在外面万一遭受点不测。现在有太多太多的小孩,体会不到我们曾经的那种欢快和无拘无束了,再加上中国教育中,这么多年了,自然这一课程依然缺失,孩子们的世界只有冰冷的高科技产品,我想象不到应当如何去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如何让他们懂得敬畏自然?如何让他们懂得爱与谦让?

  干涸的土地

  等待下一个雨季

  可以听风听雨

  听秧苗醒来跟春天说话

  我要走了

  你只是我路过的村落

  让我再拥抱一次

  记得你私笑非笑的表情

  ——蒋勋

  《池上日记》读后感(八):简素的生命,不会对豪华自卑

蔣勳《池上日記》_腾讯视频

  池上是台湾地区的一个小小农村,一个只有6000位居民的地方,因早期人类聚落位于大坡池上方而得名。池上坐落在花东纵谷的南部,由于山脉相隔的原因,纵谷是台湾交通最不方便的地方,也正因如此,这里一直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状态

  2010年,我因为急性心肌梗塞动了手术。经历了那场生死边缘的劫难,我突然觉得是不是应该换一个环境,为自己的身体节奏做点调整?多年来,从台北生活到巴黎读书、绘画,我似乎永远生活在大都市,对万里之外的纽约、伦敦都那么熟悉,而对距离台北仅3小时车程的池上却十分陌生。我们发现身边所有的信息、资讯都来自纽约、伦敦等世界的中心。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几乎遗忘了乡村——这个曾经供养了人类最久的农业文化似乎完全被忘记了。

  我意识到是不是应该为自己做些调整? 2014年我接受了“台湾好基金会”艺术家驻村计划的邀请,住进了池上,在那里认识的自然秩序和土地伦理,让我重新感叹自我和自然的关系。

大山笃定,流云自来自去,仿佛天长地久

  风景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对话

  在池上,我每天早上走1万步,傍晚走1万步。一年半来,用手机拍摄了六七千张照片,随时随地记录下这片土地的四季更迭,节气变换,分辨五谷,看云观岚。

  经常有人问我,哪个季节来池上最美?池上每个季节都是好的,不同的季节来,会看到不同的东西,最好能够待久一点,能够体味24节气,经历一个自然秩序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只看到人一车车的来,一车车的走,却错过了最美的时间和最美的风景。我经常说,看风景不是看一处地方,风景是时间和自然秩序。如果你去读法国的旅游书就会发现跟中国的旅游书很不一样。法国的旅游书会告诉你,几点几分,需要在哪个寺庙等日出。旅行的地点不只是一个景点,而必须有时间,时间的美存在于自然秩序之中。

  我们很早就听过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有一年除夕的晚上我去西湖,跟三个朋友包了一个船游西湖,小雪纷飞,宁静空寂,那是我看到的最美的西湖。

  西湖十景蕴藏着时空的关系。“早春三月桃水生,垂绦鹅黄弄水盈”描述的是阳春三月柳浪闻莺的美景。断桥残雪,冬天下雪的时候才看得到,雷峰夕照是讲落日的,南屏晚钟也在讲时间。最难得的三潭印月,三十三个月亮的奇异景致,只有在月朗天清的月圆之夜才能观赏到,它完全讲的是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彼时,船工在湖中的三个塔中心各点上一支蜡烛,而每个石塔有五个洞,圆形的洞映射出蜡烛的光芒,远看像月亮一样。三个石塔总共可映印出十五个月亮,加上倒影,三十个,加上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倒影,最后一个是游人的心中月。

池上四季

  池上稻禾与人生四季

  很多人来到池上,就觉得整个人都放松了。学绘画的人都知道,人类的视觉有两条主要的线:水平线和垂直线。垂直线是向上的、违反地心引力的线,让人紧张而高效。西方的文明最主要的是垂直线,如果你去过欧洲的教堂、巴黎圣母院,逛完一圈脖子都酸了,因为它所有的线都往上。东方则习惯用与大地平行的线条,当你走到广阔的地方就开始慢慢放松了。西方艺术喜欢用喷泉,而中国喜欢弄些太湖石,让水从上面缓缓地流下来。

  我常常跟朋友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和不好,其实是一个平衡问题。人生亦是如此,如何找到平衡点是大智慧。池上现在变成我找回平衡的一个地方,让时间慢下来。

  春季的池上,整个田里全是耀眼的光。中央山脉在水田里的倒影宛如平镜,云从山脚慢慢升上去,布满整个天空。

  夏初,你在这里还能看到云瀑的景象,当太平洋上面的云被风吹过来,碰到海岸山脉翻山越岭,云朵就贴着山脉翻过来,好像累了,就懒懒地往下走,突然像瀑布一样,往下倾泻流窜,汹涌澎湃,形成壮观的云瀑。

  你还会嗅到稻在抽穗时散发着微微的香味,上面有一点红色,有点像人的胴体,让你觉得真的有一个生命在里面,从绿变黄,慢慢变红。那个骄傲的稻穗开始弯了,从池上农民的视角来看,稻穗越挺,收成越不好,越重、越饱满的稻谷就越是弯着腰、越谦卑,我听他们讲话简直就像人类的哲学。

  秋天,稻穗低垂,呈现出琥珀色,你会闻到稻谷的香。有时候看到光从云隙照下来,刹那间觉得那是来自上天的祝福,对土地、对稻秧、对每一粒稻粒的祝福。田里的稻禾正在慢慢收割,你会发现远方中央山脉上有云雾缭绕,千变万化,漂亮得不得了。

  大家一定从书中读到过山岚、云气,可是城市里的水泥地多了以后,地气起不来,云气就不见了。虽然工业革命后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我们把土地用柏油封闭的时候,忘却了大地其实是需要呼吸的。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池上的冬季。收割以后的田,因为稻茬的秩序依然保持着经纬分明、井然有序的状态,这个秩序在我们工业革命繁华都市里头是看不到的。我觉得残留的稻梗也那么美,几个漂亮的线条,那梗真的像书法,像抽象艺术。

  我们讲一个人忘本,就会有漂浮的感觉。稻田让我看到真正的土地跟根的关系。“根和本”都是农业时代的记忆,一个跟农业脱节的社会对这两个字是没有感觉的。这个时间,稻梗已经化作了最好的肥料。植物如此,人亦如此。如同父母是我的根,他们走了,可是他们的血脉都留在了我身上。

  在池上,你会因为清晰的四季变换,也开始思考自己身体的春夏秋冬——经过童年、青少年、壮年、中年,现在如何安乐步入老年?像一条河流一样,慢慢知道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的景象,了解并学会如何与不同阶段的自己相处的方法。

  人不会永远青春,如何在青春里把自己开到盛放之后,在绿叶成阴中安静地接受“老年花似雾中看”的那种快乐?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好的,你要学会在人生的不同年龄欣赏不同的美。

蒋勋在池上的宿舍

  让身体找回自然的秩序

  刚到池上,我被一间简陋的宿舍吸引住了。这间房子原来是退休老师的宿舍,基金会把它整修出来,变成了驻村的一个空间。我一进去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红色砖墙、黑瓦平房、绿色的油漆,很多窗户,还有很大的院子,恍惚间就觉得那是我10岁左右随当公务员的父亲所住的宿舍,我当下决定住在这里。

  我用木板钉了一张画布打算作画,却经不住诱惑经常往外跑。刚开始的一两天,我待到晚上8点钟也没画出画来,去街上吃晚饭,发现所有餐厅都关灯了,就挨户敲门。村民们很惊讶,为什么会有这个时候吃饭的人?我这才发现池上竟然还有自然秩序。

  中国运用了上千年的二十四节气,身处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大概是没有感觉的。过去,文明跟自然之间是有沟通和对话的,但工业革命以后,我们的身体跟自然被一个无形的东西隔开了。在都市里,我们几乎丧失了对晨昏的感觉,开灯就是早晨,关灯就是晚上。

  自古以来,农业民族都十分讲究自然秩序,节气变换。比如说中国古代是用五行来算季节的,我们身体里面好像有一个小的宇宙是和大自然对应的。来池上后我开始用池上的晨昏作息,晚上8点钟入睡,早晨四五点起床工作,坚持下来身体竟然好了许多。

  我这才发现原来身体也有日历,身体也需要找回自然的秩序。

  我开始知道大自然的循环当中,有很多人所牵挂的东西。池上的农民是一群真正和土地与自然在一起的人。有时候,散步时看到他们不分晴雨地劳动,在田里插秧或者收割,如同我画画先打第一层底,再打第二层底,越来越细。农民耕种也是一样的做法,一根根稻秧插下去,在泥土里用手工的方式慢慢作出的一幅叫“锦绣大地”的大画。

  “自然农法”让池上农民过着优雅的生活

  在池上,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想到小时候在《论语》里读到的一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在大学教书30年,美术以外的东西我都不太关心。而池上的生活里,我忽然发现在自己接近70岁的时候有了新的老师。

  刚刚住进池上的时候,我就发现这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农人叫梁正贤。他是池上的第一个大学生。梁正贤虽不是官员,但在地方上是个让大家都很信服的人物。

  池上的稻米非常有名。米的质量与空气、水和土壤的好坏有关。梁正贤认为,池上的米想要在世界平台上竞争,一定要遵循“自然农法”种植有机稻米。为了这件事,他常常半夜把有机肥堆到左邻右舍的农田里。就这样,以这种半强迫的方式,几年后池上175公顷的农地全部变成了“自然农法”的田地。这几年,所有的农民都感谢梁正贤,因为池上米价是台湾西海岸米价的五倍,这些农民的年收入大概是台湾大学教授的平均收入。

  由此,池上的农民过着和我们想象中不一样的优雅生活。他们白天到田里去处理一下田地事务,黄昏回到家里,写书法的写书法,弹钢琴的弹钢琴。我很有感触的是,过去知识分子经常空想文化下乡,现在想想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池上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生活有了保障之后,文化风雅是水到渠成之事。

  我一直觉得城乡之间也许应该有更多的对话。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身处现代化、工业化社会,也应该对农业有一个全新的看法。农业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秩序、土地伦理。

  工业革命也许为我们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但并不会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我希望今天的这个讲座能够成为送给大家的礼物,请大家也去认真发现一下身边像池上一样的乡村,我相信它一定存在。

  《池上日记》读后感(九):看,优美的文字在跳舞

  文字在跳舞,这是我看完《池上日记》自序后最直观的感触。作者把一个个字组合排列,让它们呈现出别致的美来。

  池上,一个没有被过度消费的地方,一个纯朴自然的村落。位于台湾东部纵谷,这是一个地域不大,交通不便,没有电视,没有社交应酬的地方。但是,这是作者热爱的土地,这里有芭乐、木瓜、百香果,还有野姜花。这里的人生活简单而精神富足,有很强的书法传统。

  和作者一起欣赏池上风景,陪作者聆听池上不同的声音,真是一种享受。池上晨昏光的变化万千,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致,还有山水间自然的天籁,都在作者的笔下幻化出美的形态。原来,世间的美如此丰富多彩的。跟着作者的文字,走过没有去过的长河和大山。畅读山水自然中永远读不完的诗句!

  起初,我是被这本书简约的封面所吸引,作者站在绿油油的稻田里,面上露出真心的笑容。收到书后才发现,书中有如此多美丽的照片。我拍下来发给朋友,朋友惊喜连连,“真美”她说。是的,真的很美,忙碌的日子太多,我们已经忘记了去大自然中近距离接触美。大多数时间在欣赏大都市里色彩斑斓的霓虹灯,却再没有过多的时间走进自然的怀抱。你还记得小时候夸过的那朵浮云吗?你还记得潺潺流水中鱼儿游动的声音吗?也许你已经把它收进了心的某一角落里,只有时常拂去尘土,它才会清晰地存在。看作者的文字,许多已经淡忘的关于自然的记忆如潮涌般,一幕接着一幕从脑海中闪过。

  也许,聆听自然中最原始的声音,才能净化心灵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池上日记》共有两卷,山影水田和日光四季。卷一山影水田主要写了作者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和四季更替的美,亦或是自己的一些感触。作者蒋勋,一位画家、散文家、诗人,他的作品兼具画的美、散文的真情实感和诗的凝练。每打开一篇文章就如徐徐展开一幅画,金黄、赤红、碧绿……颜色对比强烈却不突兀。画中有水田之美,有山峦,有腌制了十四年的橄榄和十八年的菜脯,每一帧都在感叹岁月如金。卷二日光四季,是作者捕捉的美好画面:洁白的白流苏,闲适的浮云,成片的稻谷,优雅的猫咪,红艳的刺桐花,美丽的野百合,燃烧的凤凰花等等。四季的美都在书上,脚步走不到的地方却能神往。这是作者眼中的池上,也是作者专注创作的地方。池上,让作者找回了心底深处的声音。

  “为了让稻谷在夜里好好休息,池上许多地区没有路灯。让稻谷休息、睡眠,像人睡足了觉,才有饱满的身体。稻谷饱满,也是因为有充足的睡眠。”这是让我感动的一段文字,农民以真心对待稻谷,稻谷还以饱满,还以带有芬芳的米粥。 蒋勋先生的文字处处彰显美与自然,山水相照的简素,分享自然与土地带来的真挚感动。

  随书来的还有《大地行走——蒋勋池上美学课堂》有声书签。听作者讲池上的山水,池上的美,声音缓缓流过耳畔,也是一种的享受。

  《池上日记》读后感(十):回归最美的自然

  “池上日记”,顾名思义,是在池上写的日记。 早在去年,就从有书的书友分享的课程中有幸听到了蒋勋先生的《池上日记》。大爱!印象最深刻的是听到蒋勋老师说到池上为了让稻谷在夜里好好休息,许多地区都没有路灯。因为“让稻谷休息、睡眠,像人睡足了觉,才有饱满的身体。稻谷饱满,也是因为有充足的睡眠。”因此,池上出产世界上最好的稻米!突然非常感动!这就是“道法自然”吧!

  终于等到了《池上日记》这本书。一翻开,惊艳了无数人!那时我在办公室,我的惊呼声吸引来了一群同事。于是,我们头挤头,看池上的一百七十五公顷没有被切割的稻田,看台风前夜纵谷天空紫灰血红色的火烧云,看新武吕溪峡谷溪涧里清澈的水流,看初春忍不住醒来一树繁花的苦楝树,看映着云影徘徊得水田……一边看,一边惊叹,一边羡慕向往。我还没看,后面排队等着的已经有四五人啦!

  蒋勋接受台湾好基金会邀请,开始在台东的池上乡担任驻村艺术家。他在纵谷找到一间老宿舍,在最简单的生活条件下,开始写作、画画。本书集结蒋勋一年多来的池上驻村文字、摄影创作。他让声音带领着他,让气味带领着他,与大地、万物、季节流转对话并心有所感;春夏秋冬,晨昏和正午的冷暖痛痒,都在他的身体里,有如找回儿时的记忆,一点一点,在池上落土生根。

  “有时候觉得,风景其实是一种心事。”蒋勋细细说着,他与纵谷的缘分,朗读他在纵谷写下的诗。书中有张书签,扫码可以听到蒋勋先生的音频。都说蒋勋先生的声音是一剂最好的安眠药,不错的,声音好听极了!听过了蒋勋先生自己朗读的作品,再听别人的朗读,总觉得不是滋味,听不下去。音频全长50分钟,纵谷的山、纵谷的云、纵谷的风声、水声……都迫不及待想要告诉你。山水自然,才是永远读不完的诗句!

  是的,自然!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包裹围困的城市里,自然不见了踪迹,一切都是“文明”的产物,于是,我们渐渐忘记了自然,忘记了自己。在这本书里,我们将重回自然,重新唤醒我们内心对自然的渴望! 在池上,大自然有着天籁一般的声音:树叶生长的声音,水渗透泥土的声音,昆虫在不同角落对话的声音,不同鸟类的啁啾,求偶或者争吵,清晨对着旭日的歌唱,或黄昏归巢时吱吱喳喳的吵嚷声音是如此不同。还有云流动的声音——“比水要轻盈,云岚移动,很慢,若有若无,若断若续。”“清晨或暗夜里,无影无踪的云,优雅的漂浮、流荡,不疾不徐,在空中留下他们有时银白、有时淡淡银灰的声音。” 甚至初春的某一天,他“听到一株苦楝树将要吐芽的声音,声音里带一点粉紫,才刚立春,纵谷还很冷,但是那一株苦楝树仿佛忍不住要赶快醒来。”

  多美多动听!“天籁”是大自然里悦爱或亲昵的声音吧,“天籁”或许也就是自己心底深处的声音,可以在像池上这样安静的地方听到“天籁”,也就找回了自己。

  在池上,大自然有着美如仙境般的风景: 大概在12月中前后,油菜就整片长起来,原来油绿绿的菜叶,下一场雨就开始摇晃起明黄娇嫩的油菜花来了。 立春前后,鸾山部落有开始漫漫花海的梅林,馥郁芬芳,我的嗅觉记忆也在身体里蠢蠢欲动了。

  在池上,有着自然的人! 土地里劳动的人有他们许多对自然独特的解释。比如日夜温差大,稻谷适应冷热收缩,谷粒也才健康结实;比如不装路灯,给稻谷充足的睡眠…… 池上家家户户都像藏着宝。十四年的橄榄、十八年的菜脯,市场上买不到,不是价格昂贵,而是时间如此珍重。 池上的孩子不拘束,不拘谨,开朗而成熟。像没有一直被修剪束缚的树,枝叶都可以自然生长,葳蕤茂盛比都会的大学生更像有胆识担当。 所以,蒋先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视野二字很抽象,看得很远是视野的基础;胸怀二字也很抽象,广阔的天地培育出不一样的胸怀。

  在池上,这片有着天籁般声音、仙境般美景的地方,有着最自然的、视野开阔胸襟宽广的人,因此也就有了世界上最好吃的大米:池上新收的稻米,浸泡一夜,开大火煮沸‘立刻关火焖,清晨就有一屋子米粥的香气。那碗粥,带着季节所有的芬芳,日光、雨露、土地、云和风,都在粥里,那碗粥,让生活美好而又富足。 从蒋勋先生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他山水相照的简素心境,分享着自然与土地带给他的真挚感动,同时,也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在一切快速的时代,我们失去所有对物质的等待,我们没有耐性等待,会知道什么是爱吗?在文明的成果里,我们远离自然,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自己? …… 只想快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五一放假,走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池上日记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