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鸟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7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鸟的读后感10篇

  《小鸟》是一本由[日]小川洋子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鸟》读后感(一):这就是人生

  这就是人生

  我们大部分人活成了别人眼里的那个自己,可大多数人都是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面对生活我们没有选择权利,我们有的只是抬头面对,所以每个人存在意义都不尽相同。就像《小鸟》里的一句话:鸟笼,并不是为了禁锢小鸟而存在,是为了给予它们相称的小小的自由而存在。而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我们可以在平凡中体会生活最真实样子

  看小川洋子的这本《小鸟》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平静,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她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人生,她让我理解了最真实的生活。已过而立之年的我现在不太喜欢激烈文字,相应的对于舒缓宁静作品更是青睐有加,这或许是因为随着年龄阅历增长原因造成的。我喜欢《小鸟》正因为它给我一份生活的平静。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小鸟叔叔”的一生,他一生的经历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都会经历充实孤独,因为人生之路是由陪伴到独自行走的一个过程。而“小鸟叔叔”的一生,恰好也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人生轨迹。而他的一生最大的不平凡之处就是对小鸟的无比热爱,他的一生都与小鸟有关。在这本书里小鸟叔叔的哥哥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人,由于哥哥与众不同,他们的生活却显得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而他们兄弟俩却是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孤独、他们相依为命、他们爱鸟、他们手足情深

  而我面对书里的兄弟二人是感动、平静的。这本书的描述故事方式波澜不惊,就如同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轨迹去完成,没有偏差。而这本《小鸟》在字里行间之中尽显温暖。对,就是真实的温暖,我个人喜欢有温度的文字,有温度的故事。因为只有平凡才是真实,因为只有平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小川洋子的《小鸟》没有壮阔的剧情,她所描写的故事就像是一池秋水波澜不惊,水面上偶尔泛起的涟漪,那是丝丝入扣美好细节。我喜欢小鸟叔叔和女图书管理员的那幕相识,真切且美好。“小鸟叔叔终于直视了她。领口边上翘着几缕头发,铜透白皙脸颊,沾上墨汁的指尖,都被温暖的夕阳包围着。虽然小鸟叔叔并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让她这么开心,但现在,就在他眼前,这个女孩真真切切地笑得非常开心。”

  以上的那段文字,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小鸟叔叔可谓是一个孤僻极致的人,而这段话的描述仿佛让我看到了爱情的样子。每个人在遭遇爱情时都是何其的相似,小鸟叔叔也不例外,而他在自己的人生体会孤独。书里的故事朴实真挚、于细微处见温情。小鸟叔叔的一生不能算作圆满,但他的一生给人以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看小川洋子的这本《小鸟》感觉就像是在吃着自己最喜欢的家常菜,温暖有味道,那是让自己最满足的感觉,是身心舒畅的感觉。我喜欢这本书就是因为《小鸟》的故事温暖了我的心,而我对于这份满足感格外的动心。《小鸟》记录的就是人生的一种状态,而我们也会跟随着小川洋子一起去发现小鸟兄弟的一切秘密

  《小鸟》读后感(二):他们的世界

  小川洋子老师的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明明觉得不可思议,可就是觉得这个故事一定在世界上曾经或正在上演着,奇妙又平凡。

  都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杰作,那我想,这一部《小鸟叔叔》一样也是杰作,前者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后者,是一个男人的一生,不是流水线的刻画,而是深入肌理的吟咏。为什么会被称作小鸟叔叔,因为他喜欢小鸟,为什么会喜欢小鸟,因为他的哥哥,而关于哥哥,那就要从头说起了。一开始看书的时候,觉得小鸟叔叔的哥哥可能自闭症,后来随着读的深入,是不是又有什么所谓呢,哥哥只是进入了一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世界,一个妈妈和小鸟叔叔都想进入的世界,那个世界存在波波语,那个世界变化很少,但并不缺少生机,当然,还有小鸟。

  故事中有很多触人心绪的段落,就像是哥哥用糖果纸为母亲做胸针,哪怕母亲去世也不曾停止继续一个个制作下去,还有哥哥与小鸟叔叔的“假装旅行”,相濡以沫点点滴滴。除了父母与哥哥,小鸟叔叔的人生中也路过过很多人,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是读完后,那些温暖的人更让人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怀。就像发自心底对小鸟叔叔照顾小鸟表示感激幼儿园园长,就像那个让小鸟叔叔倾心的图书馆女孩,就像好友般一直存在的卖波波糖的商店和店长,他们都曾带给他心灵慰藉,哪怕相逢总有离别时,但彼此带给彼此的回忆永远不会磨灭。

  看完后,我想小鸟叔叔可以说将整个一生都用在了陪伴哥哥上,哥哥在的时候,他照顾着哥哥,哥哥不在以后,他照顾着小鸟,也就是哥哥的化身,这样真的好吗?但看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小鸟叔叔是发自内心这种生活感到欣喜,因为亲情,也因为他对那个有着波波语的世界真的很向往,人生的价值不一定是要成为有钱名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每一天过得开心,这也是人生的意义,甚至比之前者要更重要,可是很多人,包括书中的很多人,却没有空余去理解。当小鸟叔叔走完这一生,很感激最后作者安排了一只小鸟陪着他,有着小鸟歌声的祝祷,等他再次醒来,我相信,他一定已经到达那个哥哥生活的世界,那里有波波语,有小鸟,还有永远不会消弭的亲情。

  小川洋子的作品既不是治愈系,也不是致郁系,而是两者兼之自成一派,从大学读过她的几本作品之后,就不可自拔地喜欢上了这位日本女作家,究竟是怎样奇妙丰富大脑与心灵才能创造出这么一个存在着波波语的世界,真的是好喜欢,五星推荐

  《小鸟》读后感(三):只有小鸟在歌唱

  一位独居的老人,去世几天后被邻居发现了尸体警察赶来的时候,发现一只小鸟在他怀中笼子里。小鸟唱起歌来,婉转动听。不知不觉中,警察打开了鸟笼,小鸟飞走了。老人,早已死去。

  一则最普通社会新闻。没几天,无亲无故的老人将淡出左邻右舍话题。至于那只小鸟,更是无足轻重

  一个人活过,一个人死了。人世间平淡至极的一幕,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然而,一个生命,总是会留下独特的轨迹。对于某个人、某件事而言,这个人的生命也曾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比如,这位一直被叫做“小鸟叔叔”的老人。

  他曾是一个少年。 他有一个哥哥。哥哥从11岁开始,只用自己创造的“波波语”说话。那是“参考小鸟的歌声,用自己的耳朵声音,一粒一粒地将散落在小岛上的语言石子收进口袋一点一滴地将小鸟歌声中撒落的语言的结晶收集起来”的语言。只有他能听懂。哥哥喜欢去附近幼儿园的鸟舍看鸟,天长日久,常去的栅栏形成身体的凹陷。

  他曾是一个年轻人。他有一个哥哥。父母去世了,他和他的哥哥居住在一起。每天中午从工作地方回家,和哥哥一起吃饭。下班后回家,和哥哥一起吃饭。难得的假期,计划了许久与哥哥去旅行,却没有走出比幼儿园更远的地方。可是,每一年,他还是会和哥哥一起,周密的计划着旅程。有一天,院子父亲曾经独自工作的房屋倒塌了,于是他们在那里投放食物与水,慢慢的,有许多小鸟飞来。

  他曾是一个中年人。他有一个哥哥。哥哥去世了。他又来到幼儿园的鸟舍旁。从某一天开始,他一大早来打扫鸟舍。在鸟儿的啼啭声中,他用心把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只有这样,才能到达离哥哥最近的地方”。他在鸟儿的歌声中寻找哥哥的身影,在图书馆每一本关于鸟儿的书中寻找哥哥的身影。有一天,图书馆的姑娘知道了他只看与鸟有关的书的秘密。他们有了短暂交集,然后姑娘离开了。再也没有见面。

  他曾是一位老年人。他有过父母,有过哥哥,有过一个图书馆的姑娘。他认识了一位养金钟虫的更老的老人。附近发生了拐走儿童案件突然之间,他成了“怪老头”。鸟舍不让他去打扫了,工作的旅馆出售改建了,养虫子的老人也不见了。仿佛一瞬间,他老了。有一天,一只受伤的秀眼鸟跌落在庭院里,这小小的生命,仿佛一下子让他的生命有了阳光。可是它的歌声,也为他带来了最终的结局

  当我试着写下他人生的片段,才发现,即使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经过的一生也不会是毫无回响的。即便他寂寂无闻,可是对他的哥哥,对他照顾过的每一只小鸟,对遇见过他的人,对最终他用生命换取来的鸟儿们的自由——这个人的存在无比重要。这个人的存在,温暖了这个世界。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毫无意义。没有一种付出应该被轻视。

  这正是小川洋子这本《小鸟》让我感动的地方。

  与十几年前读过的《妊娠日历》、《红茶未凉》等相比, 这部作品显得格外朴素。小川非常善于运用各种感觉营造出故事的氛围,善于描写普通平凡的人物强烈到甚至有些变态情感,善于营造一种透明奇异美感。但在这本书里,许多描写都是“隐而不发”,让你感受到一种深沉力量

  仿佛一个缓慢电影镜头,跟着“小鸟叔叔”的背影,从他的儿时到一点点,随着时光老去。同样一个街区,同样一个人,同样的鸟鸣。然而故事的高潮伴随着“小鸟叔叔”被看做“怪老头”降临了。

  在被排斥的孤寂中,一只弱小的摔断了翅膀的小鸟,突然让一个人的生活忙碌起来。小鸟的歌声引来的陌生人,又把情节再次推向高潮。老实的,懦弱的“小鸟叔叔”,竟然为了陌生的小鸟们,做了一件大事情

  这件事情,就像夜空中的烟火,一下子点燃了他暗淡的生命,也消耗了他仅存的力气音符戛然而止

  只有小鸟,还在歌唱。

  《小鸟》读后感(四):平凡的孤独不足以被铭记

  这本《小鸟》是日本作家小川洋子2012年发表长篇小说,获得了日本艺术类文部科学大臣奖。日本艺术类文部科学大臣奖,这个文部科学大臣奖是为了表彰在文化艺术领域贡献的人,历数一下猫靴知道的一些获奖者吧,有庵野秀明、岸本齐史、井上雄彦、椎名林檎……且慢,好像暴露了什么。

  作者小川洋子,1962年生于日本冈山县,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系文艺科,也是妥妥的一名学霸,毕业后做了两年秘书工作,便辞职潜心创作,26岁时凭以《燕尾蝶受伤时》获得海燕新人文学奖,算是正式出道,人生的第一个高峰是在28岁的时候,以《妊娠日历》获得日本第104届芥川文学奖。此后陆续出版了《砂糖时代》、《沉默博物馆》、《博士最爱的方程式》等优秀作品,尤其是在国外,更享有盛誉,从某些方面来讲,是比村上春树更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纵观小川洋子的写作特点,可谓文风凛冽,早期作品阴暗残酷,自《安妮日记》起文风转变,虽依旧冷冽,但开始关注人性中善的一面,终于认清人类善恶难分的矛盾体,可以残酷的同时,也那么伟大着,自此,小川洋子开始撰写关于“记忆”的作品,逐渐自成一派。

  《小鸟》便是一本关于记忆的故事。小说讲述外号“小鸟叔叔”的男人孤独而又充实的漫长一生,诚如简介所说,这本小说波澜不惊,完全没有动人心弦的情节,但书中小鸟叔叔温柔细腻性格,足以打动人心。小川洋子招牌的“记忆”与“缺陷”贯穿始终,在本书开头便点明小鸟叔叔的死,结尾再与开头呼应,可以说整本书就是本回忆录,小鸟叔叔的记忆,周遭人对小鸟叔叔的回忆。各种灰色的回忆,稍有起色,也没有好的结局,回味起来,对鲜艳颜色特别描写的地方,只有柠檬黄色的小鸟胸针,以及工作地方的红色花园,其他时候,多是灰蒙蒙的一片,比如斗鸟场的土地,以及图书馆的昏黄。正是这种朦胧感,给平淡的生活平添了一抹活泼稍纵即逝

  而回忆总是靠不住的,这点已经被科学所证明人们会将臆想出的事物强化成虚构的记忆,整体控制在某种特定的情绪下。因此,小鸟叔叔孑然一身的人生,不再有其他的惊喜可言,亦或者说,是他将自我封闭,不再与人发生交集。这点在幼儿园鸟园和日常买棒棒糖的生活片段中可见端倪。

  这也正是小川洋子作品中“缺陷”部分的体现。小鸟叔叔的哥哥是有缺陷的,虽然全书没有一句关于波波语发音的描述,但可见这其实是其自闭症的一种表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然而缺陷却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独特的气质,于是哥哥敏感和能与小鸟交流变成了另一种神迹。在与哥哥相处的时候,小鸟叔叔从未体会过孤独,也正是哥哥的死,促发了小鸟叔叔的衰老,虽然已到知命之年,但所有关于小鸟叔叔衰老的刻画,都从哥哥去世这一刻开始。

  而死亡从来不是本书的重点,从母亲去世的轻描淡写,到哥哥去世的寂寥寡淡,侧面验证了鸟园里每一只鸟死去时从仪式感,到奋力向河面的一抛,沉入水中轻薄得溅不起一点水花。也许应该换个角度,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这只是一个转折点,生命换了一种形式存在。

  唯有这么想,这本书读起来才会好一些。

  《小鸟》读后感(五):【访谈】小川洋子:遇见温柔、良善与永恒

  小川洋子,1962年生于日本冈山,毕业于早稻田大学。

  1988年,正式进入日本文坛。出道至今30年,发表小说、散文等作品60余部,囊括了包括芥川奖在内的日本各大主流文学奖项,是法国人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保罗•奥斯特极度推崇,大江健三郎高度评价,并被日媒评为“最可能获诺奖日本作家TOP3”。

  纵观其作品,可以说没有气势恢宏或跌宕起伏的剧情展开,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性以及日常生活最深处的探索。早期多描述人性的阴暗和残酷,在三十岁之后有了转变,更多地去发觉善良与光明。但不管是前期洞彻人性黑暗的,还是后期描写人情温暖的,文风一直非常清透,充盈着冷冽的透明感。整体细腻克制,于细微处见温情;用词平实质朴,在清冷中动人心。她的文学世界跨越日常与非日常、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洋溢着透明,静寂而又神秘的气氛,从而形成小川文学的独特魅力。而这魅力形成的原因,我想,可以在小川洋子与日本WOW影视总监·美术指导鹿野护的访谈中一窥究竟。

鹿野护×小川洋子

  鹿野:从很久以前开始就在读您的作品,读着读着,脑海中会浮现出很独特的影像。平时看别的书,也会有些联想,但联想到的都是在哪里见过的某种影像。但看您的作品,怎么说呢,涌现出来的东西比较复杂,和现实世界有点违和、就像黑白默片中突然出现了彩色一样的影像。另外在《物语的作用》中,您写道:作品的主题不是作者能决定的。这句话,我也特别吃惊。在设计的领域,一般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设计师和客户一起将它现实化,您的想法和它完全相反哪。一直很感兴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趁着这次采访特地来咨询一下。我个人不是很习惯采访,可能会捅娄子呢(笑),还请多关照。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作的时候,您脑海中想的是什么?

  小川:写作的时候,比起考虑遣词造句,倾听脑海中的声音,注视脑海中的影像,花的时间可能更多。

  鹿野: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去思考:要是把它拍成影像会是什么样?然后在阅读您的作品时联想到的影像中,虽然总有一抹异样伴随,但很快就能接受并习以为常,这一点特别神奇。

  小川: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自己的脑海里也是存在影像的,只是不清楚与读者想的是不是一样。说起来,在写作过程中浮现在脑海里的,其实全是文字之外的东西。

  鹿野:您脑海中的,也是像一般影像一样,会动的吗?

  小川:怎么说呢,应该算是动的吧。不过,幅度不大,比较不易察觉。有时候一不留神,可能就错过了,但它其实是动的,是值得被写下来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比起遣词造句,我会更关注脑海中的影像。

  鹿野:影像要是不浮现,就写不了了吗?

  小川:对。有时候碰见可行的素材,影像会比语言更迅速地浮现出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情节先行成为小说的

  案例。情节、梗概,这些都是用文字来说明的东西,反而比较难以变成小说。

  鹿野:最近拜读了您的新作《小鸟》,脑海中有一定的概念,但觉得比较难以化成影像。我自己一直觉得,把影像、图画化为文字是非常困难的。打电话的时候,也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相貌。阅读《小》,就有一种类似的感觉。

  小川:但我觉得,比如说描写人物时,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部分才是最关键的。《小》中哥哥说的“波波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一句,那是因为在我的脑海中,用波波语交谈的状态是无法文字化的。啊,对了,最近有一次特别有意思的体验。有人说想把我的故事做成漫画,然后对方说“主人公没有名字的话,我们没法画出脸”。但是,在我自己脑海中的影像,那些人物不是每个都有名牌的,有时候甚至连人种都不确定呢。这种情况,放到小说里是可以的,漫画就不行,画漫画时连主人公衣服上的扣子式样都要考虑到。

  鹿野:像新作《小》以及之前的《用科学规范语言的诞生》,您为什么如此注重语言的起源呢?

  小川:写的时候没注意到,后来再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吸引我的数学、国际象棋,都是无须言语的世界。那作为我个人,是希望能多写这种题材的。比起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恋爱小说,沉默地用国际象棋沟通的题材,可能更有故事性吧。然后,在自己心中也冒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么多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用语言交谈的呢?在最早最原始的起始阶段,肯定也是有过可以不说话的选项吧。或者在人类中间,也有人希望能像小鸟一样不使用语言交流,但因形势所迫不得不往说话的方向发展吧。《小》中哥哥的形象,就是从这样的想象中发展出来的。

  鹿野:您的作品中,科学元素经常登场,巧妙地融进故事,然后,它原有的那种严肃无趣就不见了。即使是对数学完全不了解的人,数学的世界好像也能自然地涌入读者的心中。

  小川:科学世界是由严谨的逻辑构成的,科学工作者花一生的时间去研究这些逻辑。但小说不是,出场人物的名字、人种、长相、姿容,作者有较大空间去发挥。在这个层面上,两者有差别。但其实,科学家追求的东西、数学家想用公式表达的对象有时是暧昧不清的,唯一确定的就是未知,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努力用逻辑去记录这未知。那小说家描绘的对象有时候也是很难把控的,像人的心理。从这个意义来说,两者在一点上是共通的,即:都是试图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

  鹿野:两者面对的对象,都是不确定的。

  小川:对。我之前采访过科学家和数学家,与自己完全不同领域的人,就像咱俩这样。实际接触后发现,他们都是浪漫主义者,很像小说里面的人物。刚去的时候,我很不安,但他们很开心,好像在说:太好了,感谢你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然后用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向我说明。在科学的世界里,成绩可能要在死后一百多年才被承认和知晓。自己虽然看不到,但对世界有用,他们觉得这就足够了。这种宽容和谦虚,令人震惊。比如说证明费尔马最终定理,它或许有用,但要花费你一辈子的时间,你会去做吗?一般人应该不会吧,但是数学家就会。有些人说他傻,但我觉得这正是科学界的居民的可贵之处。

  鹿野:故事,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小川:先是有一个构想,然后围绕这个构想收集各种资料,资料互相关联,雏形就出来了。这时,耳朵听到一个指令:动笔写吧。(笑)在动笔写之前,我会准备一个笔记本;在这个笔记本之前,再准备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面贴着很多新闻剪报。可以说,那就是所有小说的起点。所以并不是先凭空想象“啊,要是有这样的人就好玩了”,然后为了巩固自己的遐想去取材。事实上是相反的,肯定都是从现实开始,将现实中的人通过想象塑造成故事中需要的角色。

  鹿野:您说的笔记本,就是小说的素材集吗?

  小川:说素材的话,会有人觉得接下来只要机械地去写出来就好。其实不是,从素材到小说之间有一段很长、很曲折的复杂道路。故事好不容易写完之后再回首,你甚至都无法分辨到底哪个才是素材了。

  鹿野:比如说《小鸟》,先确定主题“语言的起源”,围绕它加入各种各样的元素,然后形成一个故事,是这样吗?但您之前说过,作品的主题不是作家决定的。那,到底以什么作为依据去创作故事的轮廓和情节呢?

在世界的一隅,耗其一生倾听小鸟的兄弟,以最稚纯细微的手足深情抵御人类无尽无止的孤独。

  小川:《小》的话,只有自己或对自己重要的人才能明了自己的语言,为了这语言放弃其他所有,我想描绘的是选择这种生存方式的人。但,这个构想也不是最初就明确的。那,落笔之前到底有什么呢?我拜访了研究小鸟的教授,收集了偷猎绣眼鸟团伙的资料,总之是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都搜集了过来。这些资料看起来毫无关系,但全部摆在一起后,就产生了某种关联。然后,小鸟叔叔热心打扫鸟舍的身影、哥哥用糖纸做胸针的场面,自然而然地就涌现出来。我的耳朵听到了指令:总之,挑一个点开始写吧!(笑)

  鹿野:也就是说没有概要,而是一帧一帧的画面先行出现,是吧?

  小川:是的,将脑海中的影像按照画面一点点写下来,回头一看,故事脉络已经出来了。有些雕刻家不是说嘛,石头中已经有了作品,我只是削去多余部分而已。跟这个感觉有点像。

  鹿野:故事结束之时,脑海中的影像也就消失了,是这样的吗?

  小川:差不多,结尾就是影像再也不能涌现的时候。在动笔之前,自己的周身被需要描写的影像包围,一帧一帧将这些影像转化为文字,结束后看一下有没有落下的。啊,结束了。哈哈,差不多是这样的。伤脑筋的是,影像明明非常生动有意思,但在转化成文字的过程中,最初的感动少了一半。我总是想,如果能百分之一百地还原我的影像,那该多好啊。自己看到的柠檬黄色的胸针真的比文章中表现的更美啊,像这样,有时候会不甘心,哈哈。

  鹿野:《小》以死开篇,以死结尾,描写了很多的失去,读了让人揪心。在读的过程中,仿佛自己的心中也开了很多洞,一个一个,延绵不断。这是我的读后感。

  小川:回首一生,再也不能相见的人绝对占大多数。那“我再也不想见那个人了”这种“洞”的存在其实是可以的,多了也没关系,但我们内心能正视它们吗?大多数还是不能,只是假装视而不见。小说的作用,就是迫使我们重新去面对这些空洞。

  鹿野: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觉得“这是最后一次了”。特别是孩子出生后,简直就是这种“最后”的连续剧了,每天一个接一个的洞不断冒出来。(笑)周围的人都劝我,让我别这样想,哈哈。

  小川:太孤独了,所以假装不知道,对吧?我觉得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像寂寞、痛苦、孤独这种负面的情绪,偶尔飞过一块叫“喜悦”或“幸福”的石头。激起的浪花只是瞬间,而且浮在名为“悲伤”的河流之上。但是我觉得,越悲伤,人生才越有深度。三五不时,闪现像烟花一样的小小幸福和喜悦,就足够了。这就是所谓的小确幸,小但确确实实的幸福。小鸟叔叔的人生,正是这样的。

  鹿野:在每天的重复生活中,出现一些偶然,然后就成了故事。

  小川:日常生活的伟大之处在其重复,身在其中,似乎就能“永远”。早晨在一样的时间起床,中午吃一样的三明治,晚上听一样的广播节目,这种重复,让人觉得生活好像能够永远持续下去。对人类来说,这毋宁是令人愉悦的。也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让人忘记心中的空洞。

  鹿野:有时候我会做一些影像放在美术馆里展示,然后有人过来问:xx作品,以后都不会再展出了吗?就是这样的,有些作品只会展出一次,再无相见可能,挺令人伤感的。所以我就在想,创作作品,会不会其实是在创作“失去”呢?

  小川:绘画也是,画完之后交给买主,从此就是别人的东西,自己再也看不到了。自己创作的东西,却再也接触不到,不得不说是在内心开了一个又一个深且大的洞。不过小说家还好,即使书绝版了,去图书馆找找总能再见到,不过不是特别想再见罢了,哈哈。

  鹿野:您一般不会再读以前的作品吗?

  小川:嗯,我对完成后作品中的人物比较冷情。都是一群可爱的人,特意来到我的身边,成为小说的一部分,一旦完成,却让他们迅速地各回各的岛屿。因为还有下一个作品,要为新的人物让出空间。可以说,每次的新作品都让我与新的人物相遇,这些人物来自于我不可能到达的国度。说得简单点,都是逝去的人。写完之后,我就将他们送回彼岸。差不多是这种感觉吧。

  鹿野:您的作品,故事情节和细节描写的平衡感处理得非常巧妙,读起来令人愉悦。这种平衡感,是有意为之的吗?

  小川:这可能得益于类似节奏感的东西吧。不过,在写作过程中确实会下意识地不让截稿日期、自身精力等现实生活中的因素影响到故事中的世界。毕竟,故事中的人物也是有他们自己的事情嘛,哈哈。说起来,我觉得这也是当作家的好处,我们需要配合的只是故事中的出场人物而已。

  鹿野: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出场人物的节奏就是故事的节奏?

  小川:对,像《小》中,小鸟叔叔和他的哥哥之间就存在着淡淡的独特的节奏感。我觉得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作家需要做的就是配合它们。

  鹿野:截稿日期快到了,应该算现实生活中最了不得的事了(笑),我也曾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影响到制作。小川老师,您对截稿日期是怎么理解的呢?

  小川:截稿日期,有时候也会有促进作用,帮很大忙呢,哈哈。后面该怎么写呢?截稿日期又近了,不由就着急起来。这时候,我会向故事中的人物求助:快帮帮我。哈哈。也就是说,它能促使我一头扎进小说的世界,注意力更集中,竖起双耳,睁开双眼。所以说,一口气写出的小说和发表在季刊上的连载小说,即使最后都做成了单行本,但整体的氛围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个故事都有每个故事的机缘。

  鹿野:可以理解为,一本小说的命运,取决于作者之外的某物吗?

  小川:作品出来后发现,其实自己和出版社都没想这样写的——会有这样的情况。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有其必然性,不是作者一个人能左右的。像《小》中的绣眼鸟歌唱大赛,我就是偶然得知的,偶然得知后把它写了出来。写的确实是我,但如果不借助外界的某种力量,那肯定也是写不出来的。

  鹿野:作者不是作品的支配者,而是身居其中默默注视的角色,是吗?

  小川:是的。我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边缘人物,他们不为世人承认,站在世界的一角仿佛随时都会掉下去,然后因为某个偶然,遇到了我。他们的心里,有很重要的话想说但说不出来,最终带着遗憾死去。我觉得,应该有人站在他们的身边,去倾听他们的无言之声并目送他们启程去往那个世界。这个倾听者就是故事的讲述者,就是作者。亨利·达戈3多米长的画作无论如何不能切断,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人之为人的根本性悲伤。各

  个领域的天才通过各种途径给我们留下精妙的作品,告诉我们生存是多么悲伤的一件事。太悲伤,所以对悲伤装作视而不见。但总是有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作为小说家,就有必要为这些人写一些故事,即使暂时也好,抚慰他们无法矫饰的悲伤。这是我的想法。

  《小鸟》读后感(六):侧耳倾听

  这是一个脆弱而又温柔的故事。主人公没有名字,(严谨的说是在亲人相继离世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只有一个代号“小鸟叔叔”,因为认真照看幼儿园的小鸟而被孩子们起名为“小鸟叔叔”。

  与鸟结缘,是因为大他七岁的哥哥喜欢鸟类。哥哥大约是自闭症患者,十一岁时开始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不再用其他人能理解沟通的正常语言。除了作为弟弟的小鸟叔叔理解他,他的父母都无法听懂那种语言,哥哥把自己划入了一个微小的世界之中。母亲坚强且温柔,一直努力想要理解儿子的语言,进入那个小世界。父亲软弱无奈,因为命运玩笑式的安排而恐惧,投身工作和枯燥的书本,与母子三人日益疏离。在哥哥的语言被语言学家界定为杂音后,他们的生活就成为一潭死水,毫无波澜。弟弟担任了哥哥与外界交流的桥梁,有时陪着哥哥去药店买他喜爱的波波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哥哥对鸟的喜爱,以及他的手非常巧,会用糖纸制作出精美的小鸟。母亲死于不治之症,父亲疑似自杀,最终他们的世界里只剩下兄弟俩相依为命。

  弟弟在宾馆做管理人后,哥哥依然待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远行。于是两人模拟旅行,弟弟做好计划,哥哥收拾行李,然后结束。喂鸟和用糖纸制作小鸟是他日常中最重要的事情。唯一的情绪波澜是哥哥对第二代药店老板娘的微妙情意,甚至将为母亲做的小鸟送给了老板娘。可惜并没有得到温柔对等的回应,最终哥哥连去买波波糖也放弃了,因心脏不好在常去的鸟舍边过世。

  弟弟成为了“小鸟叔叔”,精心照顾幼儿园的小鸟,到图书馆借阅与鸟类有关的图书。还因此认识了开朗的女图书管理员,然而长期的封闭让他无法与人有正常自然地交往,那一点点情谊如同小草,生根尚未发芽就枯萎了。历经被误解不得不放弃照顾鸟舍,宾馆变动主动退休,他始终是一个人。因意外救助了一只绣眼鸟,他的老年生活终于有了一丝亮色,在小鸟高昂、明亮的音色中沉入梦乡。

  《小鸟》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废纸回收站的打包工,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被珍贵的书籍包围着的他,既是喧嚣、幸福的,又因无人分享而孤独、忧伤。最终他将自己也打进了废纸包,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两本书中都体现了孤独的主题,但相比较而言,《小鸟》中的孤独更加和缓,人物性格偏害羞,情绪波动不大,对待生活以及外界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后者则更为激越,结局给人震撼。哥哥和“小鸟叔叔”如同小鸟,脆弱而敏感,与人类无法正常沟通,但喜爱自然,能辨别欣赏自然中的美,(比如小鸟的歌声)。他们与世界格格不入,只希望待在自己的安全空间中。

  作者小川洋子用温柔的笔触,流畅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曲感人的小鸟之歌。故事情节没有大的起伏,发展不疾不徐,却始终牵动着读者的心。读完本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怅然,对于无法适应一般社会准则的人,我们应当多一些温柔和包容,偶尔倾听少数的声音,在喧嚣的世界中反省内心。

  《小鸟》读后感(七):两分钟带你看完《小鸟》

  首先申明:小川洋子的作品比起故事更重视氛围和感觉,比起故事情节更重视细节表现,所以这其实是个不负责任的书评,哈哈~~只不过真心觉得这是近几年为数不多值得推荐的日本文学作品,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而在推荐给周围朋友看的时候,总被问道“这个故事讲了什么?”所以干脆简单梳理一下梗概,方便感兴趣的朋友了解一下。时间仓促,总结的非常简陋,压根没有表现出书本魅力的百分之一,见谅见谅!后面会正经再写一篇的。

  《小鸟》是日本著名女作家小川洋子的作品,讲述了外号“小鸟叔叔”的男人漫长的一生。原作发表于2012年,是作者耗时12年写下的长篇小说。

  本文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描写了外号“小鸟叔叔”的一生。小鸟叔叔是个普通的老人,从事普通的职业,要说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他对小鸟的无比热爱了。因为无比热爱小鸟,自动自愿地去幼儿园给鸟舍打扫卫生,照顾小鸟,小朋友送了外号“小鸟叔叔”。

  小鸟叔叔对小鸟的热爱得从他的哥哥说起,哥哥比他大7岁,创建了自成体系的“波波语”。波波语是最接近小鸟的语言,是最接近完美的语言,但是常人不懂,语言学家判其为 “噪音”。只有小鸟叔叔能理解,因为那是哥哥的语言,理所当然能理解的语言。

  哥哥带着小鸟叔叔去幼儿园看鸟,教他关于鸟类的事情,开启了他对鸟类的热爱之旅,鸟是贯穿兄弟俩一生的重要事物。除了鸟之外,哥哥热爱棒棒糖“波波”,所以兄弟俩每周三去青空药店买棒棒糖。这也是哥哥唯一出门的机会。

  父母死后,小鸟叔叔开始在宾馆就职,两人相依为命,与鸟相伴。生活的范围只剩家、宾馆、青空药店。

  哥哥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死去,小鸟叔叔的世界只剩下自己。为了找到和哥哥连接的途径,他开始了打扫幼儿园鸟舍的工作,这个工作持续了二十多年,几乎到他快死亡的时候。期间,小鸟叔叔遇见一个年轻的女图书管理员,有了一生唯一的心动;遇见一个比他还老的“虫盒老人”,共同分享倾听的乐趣;遇见“诱拐儿童事件”,被人误会是人贩子,从而丧失了接近幼儿园打扫鸟舍的权利。最后,小鸟叔叔救了一只受伤的绣眼鸟雏鸟,两者相依相伴,成了彼此的依赖。

  小鸟叔叔死的时候,只有绣眼鸟陪伴,死后很长时间才被人发现,半边身体腐烂半边身体长满西番莲。

  这就是他孤独而又充实的漫长一生。

  整体描写细腻且真实,每个人物饱满鲜明且有自己的故事,细细道来,颇有是枝裕和式的美感。在世界的一隅,耗其一生倾听小鸟的兄弟,他们的相依为命和独特的精神世界,让人感慨。欢迎你也带上一颗棒棒糖,登上属于他们的小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小鸟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