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刹那时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刹那时光读后感10篇

2018-05-23 21: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刹那时光读后感10篇

  《刹那时光》是一本由[美]丁松青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7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刹那时光》读后感(一):一直在的感动

  丁松青神父能与三毛成为知己伴侣绝非偶然,由他们相通的文字便能知道,这场相识是注定。

  对于丁松青神父家中的老狗查理来说,快乐就是尤其当它和它所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而对我来说,翻阅一本既有丁松青神父又要三毛的时光的书籍,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父亲于“我”而言,是一盏灯,他一句话让“我”一生受用;他又是一股香,弥漫在“我”生命中,让“我”无时无刻感受得到。然而更了不起的是“我”的母亲,她对父亲的忠贞矢志不渝以及她对“我”们三兄弟的毫无保留,无不说明了每一位母亲都必定是伟大英雄

  “我”何其有幸,得以遇见生命中的一个新的父亲——方济神父,是他,看透了“我”的内心灵魂,使“我”步步生花,完成人生最美的抵达——墨西哥之旅。一本西班牙语书,一台录音机,一部旧福特汽车,外加五美元,我就应有尽有了。相亲相爱家庭,似真若假的鬼神之说,香甜安眠着的小黑猫路沛,妇人们认为的天主教徒的“值得”,紫衣女人好玩心性,以及失而复得圣经,在这个夏天熠熠生辉,带走了我的应有尽有,也带来了黑暗中的一片闪烁。

  回到曾经自己所属的美国,没有落叶归根之感,那不安定的感觉使“我”疑惑。不舍得女友放弃的西施哥,几百年前几百年后与自己相识的乔,回台湾的离别哀伤,这些让“我”的心在这个美妙国度愉快地游荡。哈定十六街和圣安东尼教堂一直都在,而那趟蒂华纳之旅及醉鬼砸酒瓶的事也被我藏于心底,留着以后某个慵懒的午后来回味这个傻傻的自己。

  第二次来到墨西哥,露丝有泪水敏感,将暗恋深藏;泰莉有阳光幸福,将热情挥洒;而西思哥,“我”不知道他笑容真相是否唇角微扬。“寂寞是头可怕野兽,专门啃啮人的心灵”,还好当孤独蒸腾而起的时候,有人会帮我将孤独放在锅里慢慢熬干,即使自己呛出了眼泪,也不会再害怕了。

  离开墨西哥,我想我离天主更近一步了,因为“我”真正体验到了令我永生难忘奇迹——泰莉的霍然而愈。而“我”对穷苦人间的挂念,促使自己放弃艺术去寻找心灵的安宁

  无论是自己不喜欢的乔伊,还是乐观永远鼓励态度的璐丝,她们都使我拥有读懂耶稣的坚强自信。更值得感谢的是西斯哥和方济神父,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他们的芳香依旧。感谢他们的亲切关爱温暖,让“我”知道背负痛苦时吟唱的才是真正的快乐

  主耶稣爱你!他能使你灵魂到永生!!天主渡众生!我想,天主是会过分疼爱这个如清泉一般的儿子,因为他值得。

  《刹那时光》读后感(二):说不定有些人要终其一生地,和人格神经质的部分作斗争

  三毛翻译完她的挚友,也就是任职于台湾原住民小岛上的丁松青神父的第三本书《刹那时光》以后,写了一篇工作手记,手记和三毛写给丁松青的信都附在这本书的最后。

  三毛写到她对翻译这本书极致用心,她被一颗纯净的心灵深深感动,“它里面有血有肉又有活活泼泼的生命起伏”,她说她和丁松青一样热爱那些受苦受难的墨西哥人,她说她真想再回到她与丁神父偶然相识的兰屿岛,好像只有那里才让她真正开心

  最让我感慨不已的是这句:

  天主……使一个笔名叫三毛的人,再一次顿悟到她在这世上的工作还有那么多要做。热爱生命人群是我永生的信仰……

  她写这篇手记的语气一如既往热烈真诚,你几乎要相信,哦,原来三毛这么积极乐观,这么热爱生命啊。一切困难失意都不能打倒她。

  可是两年后,她还是自杀了。

  最开始是看了三毛翻译了另外两本,《兰屿之歌·清泉故事》。这个来自圣地亚哥,从小就立志做神父的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台湾,先后在两个小岛上,兰屿和清泉,做了好多年的神父,他是真的喜欢这里的人们,这个地方让他放松慈悲奉献

  好像现在说什么“善良柔软的心”是颇为矫情的形容,但是这个神父笔下真切切的生活与爱,只让我想到这样的词。

  我很羡慕这样一颗明净清澈的心。

  前段时间读到《刹那时光》,发现更喜欢这一本,没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也没有异闻、唱歌、跳舞,丁松青从台湾回到家乡圣地亚哥学习艺术,在这一年中认识了几个墨西哥朋友,他去墨西哥的村子里帮助穷人,又跟西斯哥等朋友一起去墨西哥旅行。

  细细碎碎地说的都是这些生活琐事,以及你会发现,这个神父在多年之后回到家乡,并没有久违的幸福和开心,他想念台湾,对信仰感到困惑他喜欢跟穷人们在一起,又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做得很好。觉得在学校里学到的绘画并没有太大意义,友谊亲人,自我,这些都是他尚未解决难题

  我读到这里的感觉是,咦,一个神父也会有这么多烦恼,也会纠结于这些普通人每天抗争事情啊。

  你看他写到友谊:

  这时,我又有种被排斥的感觉,内心深处仿佛有个声音在对我说:“看,都是你害的——你总是将你心爱的一切破坏掉”。

  关于再次回到台湾:

  每回我想将行李装箱时,总不期然地想起离别的痛苦,于是就把纸箱推到一边,暂时放弃这项工作。

  之前认识了一些信仰上帝的人,在我眼中他们总是过于完美,好像上帝直接给了他们一切的答案,于是他们心怀虔诚坚定不移,无所忧虑无所困苦,我羡慕他们,但又觉得,自己永远不会那么美好,美好到不真实

  丁松青用一本书把我深深戳中。他这么可爱的人,天父的孩子,不也有过生命中极为痛苦、不确定时刻吗?

  他问过自己很多问题

  我到底还要不要回到台湾?

  为什么我有朋友却还是这么孤独?

  为什么只有和穷人待在一起才觉得放松?

  为什么天主让我如此痛苦地活着?

  我竟然想要成为其他人?

  我其实很舍不得离开家

  不知道他有没有找到答案,但我们知道的是,一年以后丁松青回到了台湾,把这一年以来所有的思绪和故事写成了这本书,三毛像对待生命一样用力地把它译成中文,就像是在这本书里看到自己。

  丁松青现在还留在清泉。后来他环游世界,继续帮助别人,寻找自己生命的答案。

  三毛离开她热爱的世界和热爱她的人们。

  你会发现这一点让人非常心痛。他们两个那么相像,金子般的内心,纯净的灵魂,而且那么敏感,感性生性自由

  看三毛写给丁松青的信更让人心痛,这是个怎样的女子啊,她写字永远很热闹,她那么喜欢用感叹号,一会儿说“亲爱的Barry,我真的非常开心!能在美国见到你的妈妈,见到那些我爱的人真的好开心!”,下一封信她又会说“我真的非常不喜欢美国!我只想回到清泉,只有那儿就像是我的故乡!”

  她有时候告诉丁松青,自己有很多朋友,她遇到了非常快乐精彩的事情,有时候又说,丁松青就像她的弟弟一样,她太孤独了,“你可以做我唯一的朋友吗?”

  丁松青在很多年后说,

  她对任何人都如此敏感:人,大自然和事。很少人有像她如此强烈感情,像一支火苗旺盛蜡烛,她很快就把自己烧完了。但却来不及把光亮和温暖分散给太多人。

  觉得他是真正懂她的人。

  以前羡慕三毛去过世界上那么多地方,后来了解了她小时候经历,现在每每读她的文字,总觉得这是个开心不起来的女人。世界那么热闹,她也那么热闹,但是剥开外壳一看,时而大笑时而哭泣的她,其实那么不开心。

  深夜读完她写给丁松青的那些信,在想她是不是在不同的国度,以同样情绪化的心情流着泪写下一个个字。

  我不会说她自杀是因为脆弱,或者不热爱生命。她是因为太热爱了,而她又太敏感了。

  心理学家谈论人格的时候常常会考察“神经质”这一项,意为情绪的稳定性,常常忧伤或者情绪极易波动的人,会是神经质指数很高的人。

  人格中那些神经质的部分逼我们死去活来,让我们必须体会生命中极其细微的美,和更加细微的痛苦,作为一个神经质人格的人,你永远不会毫无感觉,反而会常常感觉到,情绪像潮水般反复涌来。

  我看到三毛和丁松青身上神经质的那一部分,我也看到三毛很痛苦地,受到她人格中神经质的折磨

  我心里会感叹一声,唉,怎么跟我这么像。想伸手去拥抱世界的速度远远慢于自身情绪和感受变化的速度,而我们深知,这些特质,跟坚不坚强真的没太大关系

  能想象这个一身故事的女人,大概今天刚说完“我太热爱这个世界了”,明天又会因为一些事难过得要死,她抗争了这么久,好坚强,坚强勇敢到让我想穿越回去好好给她一个拥抱。

  如果有那个机会,我大概会把我的好朋友Psyche说的这句话说给她:说不定有些人要终其一生地,和人格中神经质的部分作斗争,而Echo你,真的已经足够英勇

  亲爱的三毛,你太美丽又太脆弱,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和你一样,过得一点也不开心,说不定我们终究速朽,飞速地燃烧成灰烬

  yche也对我说,我们可能还要接纳自己的神经质,正因为改不了,所以索性拥抱它。

  我想三毛做到了,她就是这么对待这个残酷温柔的世界的。

  Echo,我真的好想念好想念你。

  《刹那时光》读后感(三):《刹那时光》:刹那永恒爱自己,也爱这世界

  文/吴情

  认识丁松青,是从《清泉故事》开始的,简短干净的文章中,时时跳跃着一颗真诚细腻的心(我没看过英语原文,是从三毛的翻译文字中读出的),而丝毫没有说教气和规劝的意味。丁松青身份和经历异于常人,他幼年即立下宏愿:终生服务上帝,将生命献给天主和众生。在他那里,对上帝的爱与尊崇不证自明,对人世关注与施与也不容置疑。他漫步在人间,不紧不慢,眼睛却从未忘记向天国张望

  在《清泉故事》中,他以诗意的笔调回忆了在台湾清泉一地的过往,五分甜蜜,五分温馨。不过,《刹那时光》写的则是他离开清泉后的遭际。一去一来,时光荏苒,“永恒刹那已珍藏”(出自威廉·布莱克《天真之歌》)。在《刹那时光》一书中,他认真细致地检视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迁,并以此为据探索思考求道生存的真理。原先的他,尽管胸怀大志,但多半流于形式境界上也不够超脱,时时处于矛盾和困惑之中,知行分离,徘徊难进。他一方面希望个人摆脱狭隘道德观念,进入更加广阔天地全力以赴帮助他人;另一方面,对于人世中的真切情谊,他无法割舍,也未能抛弃。自认为已听见天主召唤的他,处于现实理想的仄逼夹缝中,艰难呼吸

  如果说丁松青神父在台湾清泉的生活让他见识了人间的“善良”、“温厚”与“淳朴”,那么,离开清泉之后的多地漫游与辗转(多少带有传教士之风),则让他见识了锥心的苦难疼痛。每一个皆为真实的世界,美好和残酷都不曾遮掩:清泉人的慢生活中蕴含着古来的生活智慧;墨西哥工人破旧宿舍则控诉着无良工头的罪恶。当他略俯下身子亲近人群、亲近生活的时候,他终于知晓凡俗日常的两面,并彻悟到,“只有生活它自己,可以做我的导师”。为此,他暗暗决定,必须逐步摆脱先前脆弱敏感的自己,忘记无助、不安和能力有限,“更加小心浇灌”属于自己的花朵

  丁神父或许没有想到,当他脱离个人的小格局走向广大困苦的人们时,人们也向他走来。他同墨西哥贫苦工人“一同工作”,一同“玩笑”,为他们的正当权利奔走效劳,而人们给予他的,则是亲人般的关怀疼惜。在他们身上,宗教精神世俗情感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如果说宗教是一种他律,那么,基于人性超越种族同情基础上的理解,则可以看作一种自律,一种来自理念世界的永恒“大爱”。在这一“大爱”的影响和塑造下,丁松青也实现了个人思想的蜕变升华

  云卷云舒,人去人来,繁忙尘世总是充满了别离和忧伤。身为神父,丁松青的生命似乎注定了他不属于自己,他的未来,一直在路的远方。从寓居清泉,到归国停息,再到邻国体验,他始终走在服务上帝、服务众生的路上;而一路前行,他也收获颇丰。他懂得了,不必、也不该向人间之外寻找生活的意义。人间本就是全部。每一个向善的人都是一道最美的风景。当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意,人间就是天堂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刹那时光》读后感(四):唤醒天堂里的自由°

  ——评《刹那时光》

  文/蓦烟如雪

  我常常不懂得,时光的片羽最动人的地方在哪,可在看了《刹那时光》后,那种闪烁有若纯金一般的时刻,开始出现脑海中,它够将时间就驻留在那一霎间将它凝冻起来,这个世界似乎着可以唤醒的天堂。

  《刹那时光》的作者是来自美国圣地亚哥的神父丁松青,他9岁便立志做神父,18岁就进入耶稣修道院修习,1969年丁松青来到台湾,两年后在东南海岸的小岛兰屿做见习修士,与雅美族人度过了难忘的一年。七年后,自菲律宾修习两年神学的丁松青再次回到台湾,在新竹山区的清泉天主堂任职神父,融入泰雅族人的生活,至今仍生活在那里。

  当时的三毛就是在兰屿岛上与丁松青相识,他们长达了二十多年的友谊,他对三毛而言是挚友,他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化作纸上的素材,他是诗人、艺术家、是神父也是可爱的人。三毛在信中说,她把书中“每一个句子,每一段章节”都做到了接近背诵一样的熟悉,她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刹那时光》,他自己也感触,“一个人心灵居然可能和另外一个世上的灵魂,在沟通和了解上,那么自然又不费力地契合到这样深切的地步,这是一种少见的契合,人生旅途上,能遇见三毛,是他的缘,也是三毛的分。

  《刹那时光》里,我理解到丁松青的敏感,他的细腻,时光一去再不倒流的如逝之感,让人感叹人生的多变,这是他的墨西哥之旅,是他的生活之感,他像一个善意的使者,去宽宥于人,帮助于人。

  他是一个喜欢寻找快乐的人,他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是等待父亲的下班,可是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因为患了癌症离开了人世,我记得书中,他父亲写给丁松青的那句话,“希望你做个乖孩子,我不在时要好好照顾妈妈”,他爸爸离开的时候,母亲还怀着身孕,面对新生的弟弟和离开的父亲,他觉得,上天好似将格兰当成一样礼物给我们,来代替那个被他接去的父亲。

  我个人感觉,丁松青是一个很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善良,却也固执,看见图片上有枯瘦如柴的孩子,他会将小心省下来的钱寄给需要的孩子,他觉得奉献能让他快乐。在监狱他会把千元大钞塞给一个像打工的平原的人,因为他有笨拙的脸孔和单纯的笑容。

  他在俄勒冈州工人村生活过一段很自在的日子,虽然看去很普通,像摘草莓,他能遇见许多奇奇怪怪的人,里加度一家,名叫璜的小男孩,甚至是马努埃。

  我很喜欢艾拉村的风景,哪怕是描写的,浅蓝色的小屋,碧草如茵的平原,从满色彩的地域,在那个地方,他能感受到温暖,就像一个小个子拥抱了一个人,他都能联想到,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在丁松青的文字里,我看得见真诚和美意。

  他在艺术上也是如此,他可能在老师眼里有所欠缺,可是他很渴望有人能懂他,一张脸,一只眼睛,微翘的唇角或者一抹笑容,甚至是一条皱纹……都是最美的东西。

  可惜那些人并不觉得,丁松青很想把这些美好的事物创造出来,因为美好是活生生的,可是在看见穷人之家后吗,他不想再念下去,艺术?有这么多人陷于饥贫交迫的困境,他改变不了。

  面对贫穷,他会直接去帮助人,像窗帘,可是他却忽略了贫穷人的自尊者,他把那些敏感都化作了文字,去体会那种尴尬,他会思索自己的关心,看到这里,我真的觉得丁先生是一个可爱的人。

  同时这本书还有很多三毛和他的来往信件,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人的一生庸庸碌碌,有多少人能如此的倾尽快乐,只为身边人都能享受当下,他和三毛是这样的人,他渴望身边的人也是如此,刹那的时光,刹那的天堂,唯有真实的人生,才能触及人心,他做到了。

  《刹那时光》读后感(五):看到另一个三毛

  这是丁松青神父的书,可是我从中看到了另一个三毛。对于我来说,丁神父是遥远又陌生的,三毛前辈是也是遥远但也是近在咫尺的,陪着我的成长!

  三毛前辈说“你的书让我在你写的那些故事里看到自己,让我记起成长的美丽于哀愁。”是的,我也看到自己……在这本书里也在别的书里,所以我才会学会释怀,学会接纳,或许也学会了爱……

  “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都是孤单的。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些人,好几次地中断旅程,但是生命走到尽头时,我们都是孤单,我们都是一个人,我们都是孑然一身的。”以前常常感到孤单,可是孤单是否只是一种状态,孤独才是真正的情感呢?所以孤单不能感受到,只是别人看来孤单而已……

  她对丁神父说“是啊,但你知道,这不是我。”时,她就已经死了,对吗?就像神父说的,“也许她太美好而不适于住在这个世界。”

  丁神父说“正如鹿儿渴慕清泉,我的心也渴慕着清泉……”三毛前辈渴慕什么呢?我又渴慕什么呢?

  《刹那时光》读后感(六):唤醒生命中闪烁如纯金的时刻

  因为是三毛,才翻开《刹那时光》。

  因为是这本书,才爱上丁松青这个人。

  因为丁青松,才唤醒了我生命中闪烁如纯金的时刻。

  因为回忆起生命中这些闪烁如纯金的时刻,才知道生命自爱、纯净的境界。

  在《刹那时光》这本书里,记述了丁松青一九八二年回美国学画以及墨西哥之旅中的点滴故事,我看见一个“人”诚诚实实地自剖和分析,当然,看到了他下决心走上宗教这条路的由来。

  丁松青,九岁时,他立志做神父,听她阿姨说耶稣会里最好的神父就是那些远去海外传教的,那时,那种去海外传教的欲望就已经根植在他心里。十八岁进入耶稣会修道院修习,遇到了一个新“父亲”——方济神父。方济神父告诉他:“你也许羡慕他人有的能力,可是天主也给了你一些很特别的东西。衪使你微小,那是因为你将去跟卑微的人在一起。”,让他看到了心里种植的花朵,而非只看见杂草。

  他二十二岁时的夏天,利用一个机会,跟墨西哥移民工人一起做工、共同生活,他们十分贫困,却经常被一些贪婪的弄人剥削压榨,他乐意接受这种磨练。他想:如果想以生活为倒是,那么就不必做什么额外的准备,相信生活本身能够供给人一切所需要的。

  这一趟实相的墨西哥旅程,暗中也写出了一场心路历程。它涉及宗教、艺术、爱的定义,还有作为一个人的孤独、孤独、孤独……脆弱而敏感的大部分人类,支持着我们走过一段又一段的旅程,而且尽可能“纯净”而欢悦着活下去的力量,还是来自上天赋予的生命之爱。

  之后的十二年,丁神父把自己奉献给了台湾,他在新竹山区的清泉天主堂任职神父,融入泰雅族人的生活,至今仍生活在那里。丁神父的可贵,贵在他虽然是一个神父,却诚实地写出了神父也是人的一个真理,他不掩饰作为一个人——即使是一个好牧羊人,内心也有的欢喜、悲伤、空虚和疼痛。

  《刹那时光》这本书里,增收十一封三毛致丁松青书信,以及些许三毛珍贵的照片,深入呈现了三毛与丁松青的相识相知,以及心灵上的深层交流,20年友谊可窥一隅。在三毛眼中,丁松青不仅是毕生的挚友,更“是诗人,是艺术家,是神父,是可爱之人,是天父的孩子”。

  因为三毛,我喜欢丁松青这个人,喜欢这个人的文字。喜欢他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一部分,我的生命!

  《刹那时光》读后感(七):《刹那时光》:留住天堂

  很难预料,人一生的时光,会被怎样的遇见填满。只是无论如何,那些被经过的时光,往往不过刹那——它轻薄如蝉翼,一旦错身便再也找不回。可人的记忆却是很好的东西,凭着它,人们可以留下自己想要留住的东西。记忆如果美好,就像是留下了一座天堂。

  《刹那时光》便是一本很美好的书。它的作者是美国神父丁松青,译者是三毛。1969年,丁神父来到台湾,两年后在东南海岸的小岛兰屿做见习修士,与雅美族人度过了难忘的一年。几年之后,自菲律宾修习两年神学的他再次回到台湾,在新竹山区的清泉天主堂任职神父,融入泰雅族人的生活,至今仍生活在那里。在台湾期间,他以自己往日与当时的见闻和感悟为素材,创作了包括《刹那时光》在内的几部作品。1972年,他与三毛在兰屿相识,一见如故。三毛将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其中的最后一部便是《刹那时光》。

  《刹那时光》所写的,是丁神父1982年回国学习绘画及在墨西哥旅行的故事。信仰固然天生而坚定,但实现决绝却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正是由生活的经验来累积的。也许善意的根本在于分担,而非单纯的给予。因为心怀善意,所以当见到身处苦难中的人们时,丁神父总要将自己也置身在他人的痛苦之中。他坦承自己的不安与无能为力,但在微薄的力量也要用于改变些什么,这大概就是勇气吧。所以无论是在墨西哥,还是在圣地亚哥,他认真地聆听着他人的命运,生发出悲悯与虔诚。

  倘若心怀信仰,每一步都在迈向圣地。在三毛看来,这部作品篇幅不长,却是一部“巨作”

  ——

  “亲爱的Barry”,三毛在给丁神父的信里写道,“写完这本书,你就可以死了,了无遗憾了,我会很高兴你就这样死去的。”

  作为写作者的三毛,她的生命是与自己的作品相融的,因而字里行间总是充满了无比的真诚。她渴望在作品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而作为一名神父,丁松青早已笃定的一生要献给天父——这两点,在《刹那时光》里得到了统一:

  “……所有生命的意义,都在你的书里完整了……你诚实地面对生命,正如天父要求人类的那样。”

  本书最后还收录了三毛给丁神父写的十几封书信,展现了二者亲密而珍贵的友谊。“你的书让我在你写得那些故事里看到自己,让我记起成长的美丽与哀愁。”这也许便是这段友谊的珍贵之处——相识相知,在对方的眼里,彼此都可以看得到最好的自己。无关私欲或是其他,只因彼此清澈的眼光交汇,就有了这样美妙的故事。庆幸有文字,可以让这样的始终得到记录,刹那也可以凝固于此。

  我们总愿意慨叹故事的峰回路转,在那里,美好的人总可以遇见彼此。可事实上,只有怀着同样的善意与热忱,走在相同的道路上,两个人才可以相遇吧。这或许是巧合,也是命中注定——我们并不确定,但倘若愿意相信,天堂也并非遥不可及。

  《刹那时光》读后感(八):旅途目标是内心的自由。

  翻开《刹那时光》,传来一股书香油墨味,不久前刚看完丁松青的《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讲述的是丁冬青神父在台湾的一些见闻和记忆,趣味恒生,而这本《刹那时光》记述了丁松青一九八二年回美国学画以及墨西哥之旅中的点滴故事,借由一趟实相的历程道出自己由迷惘到坚定的心路历程,其中有关于友谊,关于学习,各种曲折经历。读完这2本书,我更加了解到丁松青神父的初衷与精神,他把自己的爱都融入到了各个地方。

  书中的插图很精美,大部分都是丁冬青本人所摄,还有几张珍贵的彩色的三毛与丁冬青合照,三毛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她的作品仍然在世间流传,2本她的译作也在今年与内地读者见面,三毛说过翻译他人的作品不要带上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本译作读起来非常顺畅,三毛是一个见识广,内心充满想象力与爱的人,翻译这本作品再好不过,加上和丁松青的几十年友谊,这本译作能很好的把丁松青的爱与希望传播给更多的人。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丁松青与墨西哥工人在一起的那个夏天,丁松青的这段打工经历,告诉了世人被剥削的工人的状况,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许多工人还是可以乐观的生活。工人村的那些工人的儿女都很热情,帮助丁松青做这做那,工人的家庭一般比较庞大,让丁松青不禁思考那些孩子的妈妈是否快乐,后来想通了,虽然生活过的艰苦,但孩子们能健康成长,没有病痛,过得快乐,也就够了。丁冬青还靠着自己的口才和努力举办了一场拳赛,事情出乎意料,范杜洛微笑着告诉丁松青要学的事情还有很多,也让读者不禁思考,为什么范杜洛要说这样的话,我想他的意思大概是,丁松青在观察人与事上还有些缺乏观察力和思考力吧。

  “人们只有在企图占有别人时才会成为对方的累赘,因为他们总想剥夺对方的自由。如此一来,对方就随时会提高警觉,准备摆脱,可是若是真正的朋友,那就不会这样,也就不会成为别人的负担。”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西斯哥,给了丁冬青很多思考与帮助的人,在两人的友谊中,丁冬青迷芒过,闹过小脾气,最终还是一笑了之,他很在乎这个朋友,才会为方方面面烦恼。重逢的时候是如此美好,真正的旅程目标是内心的自由,这些旅途上发生的故事,给人启示,给人感动,永远热泪盈眶。

  这是丁松青个人的真实记录,从小到大,老师教我们写文章最重要的就是真情实感,写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才会打动人。

  在朋友交谈之间,语言需要当心。成年人更要步步为营,不传坏话,便可促进双方的友谊。减少是非是促进人际关系重要的一环,好话要多传,坏话一句也不传。愿我们都能和丁松青一样,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遇到更多的人,学到更多的东西。

  【写作水平有限,但也是一个一个字敲打出来的。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邮箱:huang3220417@163.com或发豆邮联系】

  《刹那时光》读后感(九):生命中的美好时刻

  生命中的美好时刻-评【刹那时光】

  文/信实的精灵

  看过一片海,爱上一座城;

  看过一本书,爱上一个人。

  出生于美国的圣地亚哥,九岁便立志做神父的丁松青来到台湾,看过东南海岸的小岛兰屿,爱上了雅美族人,因此一本书《兰屿之歌》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再之后,他来到新竹山区的清泉天主教堂任职神父,融入泰雅族人的生活,于是,看过这里,在这里哭过、笑过之后,他也爱上了清泉,于是《清泉故事》应运而生。虽然没看过这两本书,但是三毛的译作中谈到,他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都融入了他的这两本书中。

  当我第一次翻看《刹那时光》这本书的时候,爱上了丁松青和三毛这两个人。丁神父虽然于年幼时候,面临父亲的去世,哥哥的离开家庭选择去做神父,导致自己很欠缺安全感,甚至于他觉得自己满身软弱,欠缺能力,但他有一颗愿意用天主的爱去为穷苦的人做点什么的勇气和决心。

  在他的信仰导师方济神父的教导下,“你也许羡慕他人有的能力。可是,天主也给了你一些很特别的东西。祂(在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词汇里面,这个“祂”专用来指无所不能的上帝或者“神”、“天主”。)使你微小,那是因为你将去跟卑微的人在一起。”,方济神父帮他看见了一些他以前没有看清楚自己的一些东西,他在丁神父的心里种植花朵,在那以前,丁神父他自己只能看见杂草。自此以后,丁神父明白一件事,“与其在心里拔草,不如更加小心地灌溉我心中的花朵。”所以这本书《刹那时光》很自然就记录下来这整个心路变化的历程。

  三毛与丁松青有长达二十年的友谊,并且对于生命、对于爱有着很相似的心灵感悟,所以这本译作既可以说是丁神父的作品,也可以理解为这本书好像是为三毛而作。于三毛而言,这本书花费她太多的时间和心思,曾有一次为了一些翻译的内容精准,她连续两天没有出门,没有吃任何东西地与丁神父交流,她对于这本书是透到骨子里面的用心和热爱。

  对三毛而言,她与丁妈妈一起在天主教堂做弥撒的时候,是她的心最释放、最接近于天主的时刻。并且对于一位虽然是与自己初次见面,但是一直出现于丁神父口中的母亲而言,三毛可以很自然而然的进行拥抱,轻轻喊出一声“母亲”,那一刻,生命最真、最原始的美好完全绽放。

  这本《刹那时光》可以理解为巴瑞(丁神父)从小时候跟爸爸在一起的单纯、美好时光,到被天主呼召、决志成为一名神父并打算从事神职的一生,一直到远离家进入耶稣会修院遇见方济神父(“我记得那天午后的阳光如何透进方济神父的窗口,泼在他银白的头发上像一个辐射出来的光轮。”),开始了解福音没有传到的一些地方(比如中国)的疾苦,到他趁着假期的时间进入贫苦的墨西哥工人当中,与他们一起工作、从事最辛苦的体力劳动。这每一个过程都被丁神父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甚至于里面偶尔出现的一只小猫(开始叫小黑,仅仅因为它几乎全身都是黑色的,后来是“路沛”——丁神父偶尔结识的一个小女孩,后来跟随父母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但是他给小黑起名路沛,是为了纪念一个离别的晚上,以及他们曾经工作过的草莓田,直到永远。“它值得丁神父这么做,并且完全非常非常值得”)、一个小女孩都有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一段特殊的故事。

  这本书可以算作丁神父的一本随行日记散文集,在他记录的每一件事情当中,他都可以找到天主与他同在的证据,每一个微小的瞬间都被他敏感的捕捉到,甚至于邻居家的小孩子端给他一碗自己家都不舍得吃的羊胃时,他的心一次又一次被深深感触到!

  曾经接触过一些基督教的朋友,他们总是喜欢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寻求与上帝同在的证据,并且与别人进行分享。比如一个汉语教师,曾有高薪收入,北京有房,但是在一阵剧烈的牙痛被上帝奇妙般地医治之后,选择放弃自己的工作,全职在教会追随耶稣的脚步一生服侍上帝,又或者一个男人内心一直犹豫另一个女人是不是上帝配给他的那一位,他会寻求上帝给他这个女人的真实印证,比如窗外的一抹彩虹或者阳光的突然绽放。这些生命中的重要瞬间基督徒们都愿意经常拿出来给别人讲,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我们的一生里,常会出现某些闪烁有若纯金一般的时刻。任何事情看上去是那么的优美,整个的世界散发着光芒。如果,我们能够将时间就驻留在那一霎间——将它凝冻起来,这个世界必然有如天堂。”

  他作为一个神父,貌似是神一般的存在,他身上从内至外散发着一种天主带给他的安详和“荣耀光环”,所以当他第一次走进墨西哥工人的时候,就被人误认为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来加增他们的信心”;然而同时,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平凡如同尘埃,甚至于有时候卑微到无人可以识别出他的欢喜、悲伤、空虚和疼痛。他真实地记录下来自己在墨西哥这个异国他乡当中的点点滴滴,力求做到行动和语言完全合一,我相信三毛是深深了解他的内心的,所以三毛的译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读他原文的韵味。

  人生当中,能有那么几个值得铭记于心的闪耀瞬间,并且被敏感捕捉、记录下来,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于白驹过隙的生命旅程当中,找到一个心灵契合的良师益友,那更是上帝的恩赐,丁松青认识三毛,三毛结识丁松青,于此于彼,都是今生最大的财富。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刹那时光》读后感(十):【书评人俱乐部】两个人的《刹那时光》

  老实说最初想读这本《刹那时光》完全是因为它的译者是我喜欢的三毛,十几年前第一次接触三毛的作品时就开始喜欢上了这个看上去活得很纯粹的女人。

  而本书的作者丁松青是真的没什么印象,也不记得他是否在三毛的作品里出现过,和朋友谈论起时,还总是将他的名字在我的脑海里滚动为“丁青松”三个字闪过。

  就为这,翻开书封时我特别留意的看了作者的简介。他的人生轨迹简述以及与三毛的相识,在看到下标“封面绘图/照片提供:丁松青”时,也让我小小的惊讶了一下,没想到作者的画还挺有感觉。

  每次阅读,若不是小说,我都会先顺着目录找感兴趣的段落来读,至于那些前言、序之类的也总是被我自动略过。但这次因为译者的关系,我很认真的先看了三毛的序。故人那熟悉的感觉太强烈了,仿佛一下子闪回到熬夜看《温柔的夜》、《稻草人手记》的时光。

  跳过前言直奔照片区,翻看他人的瞬间总是新奇的,又再次感叹了下“我的画”。

  看过这些,我终于又跳回挑目录环节,本书内容大体上包括“刹那时光”、三毛“致丁松青”的书信及“遇见三毛”。

  我一眼跳到94页的“夏天过去了”,对于前半部分的弥撒没什么感觉,虽然我对诸路神灵都存敬畏之心,但毕竟还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在读到后半部“夏季就要过去了,豆子的收成季也快结束了。风又开始吹起,催着我们离去。”时,心里顿时感到一些些的忧伤,仿佛你无心投掷的一颗石子打进我的心里,触发了我难过的点。

  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相对比较平实,没有什么繁复而华丽的词藻,但却很优美,他笔下的人物个个真实生动,很轻易的打动和温暖了阅读者的心。让人相信“一本好书的背后,除了文字的表达之外,最可贵的仍然在于隐藏在文字和故事后面的那份精神。”

  再次闪回目录,任性的点了65页的“你怕不怕鬼”,又顺着它读完了“永远的草莓田”。看过之后真心觉得作者是个暖男。我喜欢作者描述的那些画面,像“微风徐徐吹过大地,吹过浅蓝色的小屋,吹在逐渐成熟的豆叶上。”喜欢的同时也有想过,这里是不是也多少有译者的功劳呢。

  《刹那时光》的好就如同三毛在前面的序里写的,“涉及太多内心的自省和观点,借着一趟实相的旅程,暗中写出了一场心路历程。它涉及宗教、艺术、爱的定义,还有一个人的孤独、孤独、孤独......”

  三毛为作者译出的作品除了这本《刹那时光》,还有《兰屿之歌》及《清泉故事》。如果说一开始我的阅读兴趣只是因为三毛,那在看了这本《刹那时光》之后,我开始对这个作者生出同样的阅读兴趣了。

  也相信所有看了丁松青作品的人,都会感受到书写出这些故事以及经历了这些故事的人,是一个很温柔也很温暖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刹那时光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