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乐之本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乐之本事》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7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乐之本事》读后感精选10篇

  《乐之本事》是一本由焦元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4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乐之本事》读后感(一):读书笔记:乐之本事

  书名:乐之本事——古典乐聆赏入门

  作者:焦元溥

  译者:无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5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51113)

  1.是哪类书:散文

  2.主要内容:古典乐的普及读物

  3.主要观点:听古典音乐,难不是问题,愿不愿听才是问题。

  4.要问的问题:如何欣赏古典乐?

  5.书的结构:听古典乐的目的?古典乐的定义?为何去听现场演出?如何听?西方古典音乐史?古典音乐的小知识。音乐的诠释。如何进阶?

  6.重要的单字:古典乐

  7.重要的句子:人会喜爱艺术,而且必会喜爱一种艺术。

  8.作者的论述:

  用思维导图来写读书笔记吧。第一次用。用xmind画的。

  (豆瓣上放不了图,图看这儿)

  http://fromwiz.com/share/s/0kJGgf2x-A7Y2O5Xia3rcKQs19xCxs2FnAlp26z8t53Di5dw

  9.作者对问题的解答用心听即可,别管懂不懂,也别听别人的意见

  10.我对作者解答的评论:写得蛮不错的,不光是介绍音乐家作品(这在本书里不是大头),主要是作者的切身体会跟赏乐经验,这样的入门书蛮好。

  《乐之本事》读后感(二):有些事,永远值得你温柔执拗守护

  本以为是本非音乐专业人士写的类似随笔散文的古典音乐导聆,没想到作者的音乐造诣很深,很多观点也开启了我对古典音乐的新认识,是一本可以经常翻翻的小书,尤其附录二作曲家年代表深得我心,想查阅时很方便

  也由这本书,才知道张悬本名叫焦安溥,她有个哥哥叫焦元溥,他们的爸爸叫焦仁和,是原台湾海基会秘书长。而作者焦元溥,有着政治学、法学专业背景,从小暗自喜爱古典音乐,能够将国际政局与古典音乐交融联系,对文学等其他艺术门类也有触类旁通见识。音乐大家一定是学养深厚的,这是真理

  张悬和焦元溥这对兄妹也挺有意思,附上对他俩的专访: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856198/

  最喜欢前言里的这句话:

  “无论人生可以多荒谬世界可以多歪斜,有些事,永远值得你放在心上,用自己坚定顽强意志,温柔又执拗地守护。” ——焦元溥

  《乐之本事》读后感(三):将阳春白雪转码成凡俗人

  焦元溥,焦安溥。

  嗯,是的,能够在文中称呼张悬为“舍妹”的,就是这个艺文世家的哥哥。

  古典乐乐评人的著作,本身就是精彩纷呈的评论集,评论一本评论,似乎真的有点不自量力。

  更何况,我还不是古典乐乐迷。

  但就和焦先生能从世界上第一张照片朦胧人影谈到老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一样,读《乐之本事》,我晃神时老是在想一个问题:TBBT的顾问为什么就能请到知名科学家,而我们却还是有很多前期吹的滴水不漏,播出时漏的滴水不剩的影视剧……

  还是老调重弹新仇旧怨:艺文行业里的优秀人士,最应当担负起为民众普知的责任

  个体化的时代是很容易但求自保了。在自己熟习的圈子里混着,其实无论如何会比跳出圈外苦口婆心地说教安全。写“入门”之类的书,总会好事者指摘其有好为人师之嫌,另一方面,“入门”这种听上去很初级的词汇,似乎和格调一类太不沾边。

  实际上,“入门”从来不是零门槛的事,必得懂行者说与有心人听,双方才能达成交流默契

  就像是清华学生食堂打饭要“锐角饼”,老六出了编辑部想吃“报眉肉”,你得给人解释其中的意趣,才会有人恍然领悟那暗藏于骨髓中的鲜香。不是太高蹈,只是无人将阳春白雪转码为凡俗人言,在这个意义上,乐(yue)才能变成乐(le),做这种实事者,才是真正用心爱音乐。

  因此,整本书里焦先生的拳拳之心时时得见,特别是他以安东森的例子说明对古典乐应有的态度

  【安东森(Ole Edvard Antonson,1962- )是如雷贯耳的当代“古典”小号名家,但他其实对各种音乐都很在行,在爵士与跨界领域都有杰出成就,甚至自己也作曲与指挥。“这和我的家庭有关。家父是业余音乐家。说是业余,是因为他还有其他工作。但他组织了大乐队(Big Band)还有木管乐团。家母会演奏风琴,我哥会吉他,我和我弟都吹小号。在我记忆中家里永远充满音乐,古典、爵士、流行摇滚民俗,什么都有!”

  既然如此,为何安东森还是接受非常正式的学院派小号学习呢?“因为家父非常坚持,音乐家还是要有扎实的古典训练。这是一切技艺根本。只有想法却没有实践技术,或是只有创意却没有应当素养,最后常是成果低劣不堪。我总是从古典作品中学习,看作曲家如何表达以及如何记错。更不用说古典作品中对小号的技巧要求,总能让我精进努力,也让我不断思考小号的表达艺术。”】

  (转述并不能更好,故以上为原文摘录)

  其实挺容易感觉到,安东森的情境和焦元溥是类似的,淫浸也接纳各类多元的音乐内容,却没有丢弃最重要的根基。对古典乐没有兴趣,就没有了解欲望,但如果对古典乐没有尊重,就从态度上失去了亲近它的资格。这也是焦先生在整本书里不断和读者(也是他期望中的入门级听众)强调的:古典乐是需要认真对待身心享受事情,可以各有解读各有偏好,但起码的敬畏心与欣赏礼仪一定要维系。

  不是古典乐乐迷的我,大约也只能从欣赏礼仪上获得共鸣。但这部分真的也很重要。看话剧时那些被激光笔照射的拍照者,可能也需要一本这样好言相劝温柔相对的《话剧欣赏入门》。无论什么艺术,学会彼此尊重是第一课。假使国民基础教育不足,那就让大师们费心多说些。毕竟,优秀的剧场艺术,需要优秀的观众与之携手并肩。

  《乐之本事》读后感(四):来自台湾的乐章

  杨德昌的电影,几米的漫画,阮庆岳的建筑,朱天文文字,焦桐的美食.....台湾文人东西一闻就有股台湾气,就是那种干净耐心专心致志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的气息,作品天生自带一种创作过程不受干扰没有杂念气质,那种没有焦虑没有自大没有媚俗没有功利悠长纯真简直有点奢侈

  焦元溥的《乐之本事》才看到第73页,就在喜欢他的同时羡慕嫉妒恨这个台湾男人了。这样讲Classic Music真妙真有趣,读完还是不懂古典音乐,但跟音乐有关的那些故事好有意思。讲有次在伦敦认识的日本夫妇太太家境贫寒到接受社会救济的地步,她被有天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古典音乐敲了一下心,永远改变了人生。话说这位太太从不吃午餐,有次苦苦省了三周的餐费买最便宜的票去听吉列尔斯的音乐会,坐在音乐厅最高最后一排,“可是吉列尔斯的琴音还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厚,那么美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声音”。她在那晚确定人生目标:一定要去欧洲工作。于是上各种语言学校,约会都没有时间,最后掌握了4种外语落脚伦敦,“还有哪个城市像伦敦一样,音乐会那么多,票价又那么便宜呢?”

  有人引路,美妙旋律从音乐的汪洋大海中漂浮出来,在夜色中将空间装满。喜爱艺术有什么好处?焦元溥说,没有任何好处,不能考试加分,升官发财,“但喜爱艺术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是最个人化、最亲密快乐,毕竟这世间荒唐每每超乎你我的想象,但正是那些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时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舒伯特”。不,他也说了,我们也可以不需要舒伯特,只要你自然喜欢的音乐就好,但是“尽早找到自己喜爱的艺术,你的人生必然会变得很不一样”。

  他引用了吕克特的诗《若爱是为了美丽》(Liebst du um Schonheit): “若爱是为了美丽,可别爱我,去爱太阳,她金光闪闪;若爱是为了年轻,可别爱我,去爱春天,她年年年轻;若爱是为了珍宝,可别爱我,去爱人鱼,她有晶莹珍珠;若你爱的是爱,啊,那爱我,永远爱我,一如我永远爱你”。

  这些来自台湾文化人的书的最大本事就是让我一次次地爱着台湾。

  《乐之本事》读后感(五):听现场:“老柴”与摩尔多瓦

  最初识得焦元溥先生的名字,是读了一篇他的评论文章,谈云迪在韩国演出肖邦发生记忆错误。他说“上台很难,下台也是”,这一点我很认同,演出者应对专业舞台报以尊重和敬畏。也是在那一阵,我照例去老师家上吉他课,在桌上瞥见焦先生的书作《乐之本事》。恰逢该书简体字版编辑发行,便问老师借了回家,想读一读作者如何给普通大众讲古典乐聆赏入门。

  机缘巧合,那个周末,我正要去听一场交响乐。是一位拉小提琴朋友和他所在的乐团,在音乐厅演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想到要聆赏大师,心中不免诚惶诚恐。又深知现场不同于录音,旋律一旦开始便只存在于“当下”,只怕准备不足错过某些瞬间。我特意提前问朋友,是否需要做些预习。谁料这位拉小提琴的朋友答道,“你只需要知道,柴可夫斯基不是一个司机。”得到如此不“严肃”的回答(以及我当然知道大师不是司机!),我自然不甘心,便又去问了老师同样的问题。孰料,老师的建议差不多,让我直接去感受现场即可。

  如此,我便真的,毫无任何预习地,在某个周日的早晨,去现场会面“老柴”了。

  当天演奏的曲目之一是《第五交响曲》。台上,年迈的指挥家优雅地轻轻挥了挥棒,乐章如波涛汹涌而来。铜管吹奏出铿锵的低音,仿佛是命运低沉的呐喊;另一侧,提琴手阵营弓弦交错,似乎在奋力与命运抗衡。现场声响震撼无需赘言,而我好像真的捕捉到了阴郁旋律中的那“一线光明”。桔色的温暖在音乐厅上空弥散开来,光亮投射进柔软心底

  之后挺久,我才读到书中章节探讨“‘预习’真的必要吗?”。作者固然理解“有人认为自己一定要做足准备才能去音乐厅欣赏演出,没准备就不敢去”,也同意“若是事先能够有所准备,当然不是坏事。[……] 究其方法,这是‘精读’;究其本质,这是‘消除陌生’”,但他也鼓励爱乐者把“第一次”的认识与感动,交给活生生的现场演出。回想那场音乐会,我很庆幸,因为没有预习,才得以透过现场,初识“老柴”。也正因为现场带来的感动,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又藉由录音的福利,多次重访了由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1942- )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

  在“老柴”现场得到的美好体验,激发了我想去聆听更多现场的好奇心。适逢年底,诸多新年音乐会争相登台,我便挑了摩尔多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的那一场决定去看。大约是因为摩尔多瓦人民和“老柴”一样,都来自斯拉夫民族吧。

  我坐的位子,侧对舞台,和乐团最后一排平行,是观赏打击乐器组的最佳视角。打击乐器组共有四人。两位先生较年长,其中一位始终把持着定音鼓,另一位头发花白看上去快接近退休年龄了。另两位则是年轻的新生代,一位是非常高瘦的穿燕尾服的小哥,另一位是非常矮小的金发姑娘视觉形成鲜明对比。除去那位始终负责定音鼓的年长先生,另三人在演奏不同曲目时会轮换负责的乐器;在演奏同一乐曲时,一人也需身兼数职。比如有一曲,燕尾服小哥在钢片琴与大钹的位置间往复折返。到了下一曲,又换上了先前打三角铁的金发姑娘来敲钢片琴。我猜,这大概是打击乐器组为培养年轻人所实施的“轮岗计划”吧!

  最令人叫绝的,是年长二人中的那位白发先生,他能吹出持续响亮口哨,来模仿火车笛声,毫无违和地融入《快乐火车波尔卡》(J Strauss II: Pleasure Train, Polka)的其他声部。若非是在现场(又恰好在合适座位),怎能有机会观察到那么多生动有趣的细节呢?

  更别提指挥先生慕斯泰亚(Gheorghe Mustea, 1951- )即兴发挥,在统筹全场大合唱“啦啦啦”的时候,突然径直走向乐团倒数第二排一位正在拉小提琴的姑娘,将指挥棒交给她,邀她登上指挥台负责让乐团继续演奏。指挥先生自己则面对观众,专心致志地指挥起“啦啦啦”的节奏,大有不合练到最好誓不罢休之意。这不是一场满座的演出,但一定将是令我记忆深刻的一次现场。气氛之好,在演出的最后,指挥总共返场了三次。

  在书中,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分享他的现场体验与趣闻,鼓励爱乐者“无论如何,请来听音乐会。即使你已透过录音听了百次千次,现场永远可以告诉你更多,也永远值得欣赏。”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分享,是下面这段作者与钢琴老师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 1928- )的讨论:

  有次柯蒂斯音乐院乐团和大提琴泰斗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合作俄国作曲家施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 1934-1998)的《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罗斯特罗波维奇以音量过人闻名,但曲中某段他虽奋力演奏,当铜管轰然降下,听众只能“见”到忙得不可开交的独奏家,却完全听不到他的琴音。

  排练时,满是疑惑的格拉夫曼,回头看了看作曲家说:“这样对吗?这是什么意思?”

  “无论如何奋力抗争,面对命运,人类终究无法抵挡。”施尼特克淡然笑了笑:“这就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阅读此书,缘起于“老柴”,期间断断续续,终于在2015年的最后几天读完。这两个多月,收获颇丰。为何学习古典音乐?“因为喜爱”,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我不能赞同更多,而同时我也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更为个体化的喜爱理由和方式。两年前我开始练习古典吉他,藉此打开了音乐之门的——门缝。谢谢这本入门小书,让门缝又更宽了些。路漫漫,聆赏音乐和探索自我,都才刚刚开始。

  只求莫忘初心。以此共勉。

  《乐之本事》读后感(六):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朋友门要看一看

  从小就喜欢古典音乐,然后一直都是听,但从未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只是享受纯粹的音乐而已,在此之前听古典音乐就像品尝美食一样,只知道好吃,但很少了解这一道道美味背后的食材、火候、搭配、风格、渊源、厨师等故事,读完焦元溥的这本书后,真的像钥匙一样,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给了我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对于自己的古典音乐聆听之路,指明了一个方向,也让我对古典音乐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思考。另外这是我近期读到最棒的书之一。

  另外对于也想听古典音乐的朋友我也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先从听最基本的和经典古典乐开始;

  2.了解些乐理;

  3.了解些代表性的作曲家及乐园;

  4.了解些音乐史;

  5.以上均不懂,推荐读《乐之本事:如何聆赏古典音乐》一书

  6.以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听,先按自己的方式去听!一部手机、一个网易云音乐或QQ音乐足矣。PS:若不满足,播放器、无损音源和高端耳机/音箱搞起,嗯,有条件可去现场听音乐会。

  私人微信号:beifanghuzi欢迎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们交流!

  《乐之本事》读后感(七):《乐之本事》——愿所有人都能享受古典音乐的快乐

  无论是非洲大草原上沉重的音乐还是中国民俗戏曲又或者是体系源远流长的西方古典音乐,音乐可以说是植根在人这种东西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东西。旋律、音高、音色,这一切可以用数字衡量的东西或许正是切中了人类喜爱规律的这个“G点”。我喜欢过中国古风乐曲、非洲部落音乐、洗脑的电子乐,最近这段时间则是古典音乐和爵士乐。修为还远远谈不上高,所有的掌故都是转述自别人的口中,甚至连自己的一个只是体系都还没有建立起来。不过先来本书打打底,缓解一下自己“城市新中产的焦虑”吧。艺术史的修为差可能真的还要责怪基础教育的老师不给力了。过去的时光已经是没办法的事情了,只能鼓励自己好好大器晚成。

  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看了非常感动。作者是知名乐评家,在台湾的地位可能和大陆最近因为《雪枫音乐会》而突然进入公众视野的乐评家刘雪枫老师一样。但是比起雪枫老师的严肃和较真,焦老师对音乐的态度则要随和很多。对于我这样两个人都关注的门外汉来说,仅从关于“听音乐会前要不要预习”这个问题的出了自己的这个结论。不知道更为熟悉两位老师的人能不能给出一个更为深刻有理的批判来。相比之下,恐怕还是焦老师的话更接地气一点。虽然雪枫老师也一直在强调不要惧怕古典音乐,而是要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走进这个高雅的殿堂,但是他话里话外还是很把专业性当回事的。作为一个业余写严肃文史题材的作者,我想我深可以体会他的这份用心。

  这本书作为古典音乐鉴赏的入门,真是再好不过了。从编排、内容量、选材上来说都算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对古典音乐完全处于迷茫状态的小白也能多少体会到一些受用终身的东西,如果是已经稍有了解的读者则收获更大。古典音乐的概念、历史、演化、欣赏礼仪以及怎么进一步深化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理解,这本书都有涉猎。用心看完,对这个艺术世界就再也不陌生了。不过这也许不代表着一定要喜欢这个艺术世界,毕竟音乐有音乐自己的限制,也许不讨有的人的喜欢,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过还是希望所有人都能从这个人类不可或缺的艺术里找到自己的乐趣。也希望我自己能坚持这个爱好,至少做一个入门级的人,方便显摆。

  《乐之本事》读后感(八):入门不易

  这是一本第一次没有看完的书,停顿的地方是第五章:简谈西方古典音乐史。这一次重新读起来,差一点又在第五章放弃。台湾腔忍了,啰嗦的节奏也忍了,但第五章前三分之二,混乱不堪,不知所云。也许,这一部分是写给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人们看的。 除了第五章的不快,总体上是一本有点意思的书。当然,要更多地了解古典音乐,这本书仅仅是暖场的,再多读几本书是必须的。 关于古典音乐,作者书中的文字放得很低,但骨子里的高傲,还是不断地从字里行间溜出来。 感觉作者受日本的影响很大,这个也不仅仅是作者了。 全书用图不多,日本龙安寺放了三个角度的照片,可惜拍摄水平太差,角度更差,没有表达出文中所言的意境。

  受不了将注释直接放在正文中,特别影响阅读。 附录的年代表毫无意义,专业的不用看,非专业的看不明白。

  《乐之本事》读后感(九):那最初的,因为音乐而跳跃,而落泪,而悸动的心。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这世界上很多的艺术分类,比如绘画,摄影,建筑,它们是光影的艺术,在你的眼睛直观的那一瞬间,可以饱览全局,然后细致观察。但还有另外一些,比如电影,文学,以及音乐,它们是时间的艺术,也就是无法“看一眼就尽收眼底”的艺术。

  如果你只了解一个开头,你将无法知道整个故事走向,也无法知道音乐动机的最终解决。

  但也因为这样,这些艺术的开头也就变得无比重要。

  文学家们太知道这件事了,他们在开头造设氛围:

  “黑尔早就知道,那帮人是蓄意谋杀他的。——《布莱顿棒糖》”

  为何谋杀?是否成功?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百年孤独》 ”

  那个下午还发生了什么?

  这些疑问令你追随。

  而音乐,有些歌曲的前奏只是一响起来,你就想听下去。谁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四句动机和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恢弘开头会不想知道之后的发展呢?

  时间的艺术,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慢慢听下去。

  就像我也不清楚,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还是否愿意读下去。

  因为,阅读,也是一件时间的艺术。它需要你的耐心,静下来看看作者要带你去往何方,又要给你展示什么?

  《乐之本事》是一本古典音乐欣赏入门,从事音乐或古典音乐发烧迷一定会获得很多共鸣,甚至会回忆起自己上学时那种西方音乐史,和声训练的美好。

  与此同时,我还读出一个非常棒的观念,几乎打破了我内心曾经设下的欣赏音乐的桎梏。

  音乐大师葛尔曾在巴黎学习音乐分析,他自信满满将曲子从头到尾分析一边,乐句,节奏,曲式,当他说道:在这个小节,乐曲转入下属小调和弦时,他的导师毫不留情打断了他。

  错!

  他一边继续分析一边再次观察和弦,再次肯定地说,这里的确是转入··· ···

  错!

  那么,如果不是,这里是什么呢?

  那个小节,导师淡淡地说,莫扎特在音乐中洒下一道阴影。

  从事音乐多年的他几乎觉得荒谬,大老远跑到巴黎难道是来学这个的?可当他重新思考时,却无法忘怀:当莫扎特写到那个小节,他心里想的绝不是什么进入下属小调,而是要在音乐里洒下一道阴影啊!

  所以我想,音乐大概也是感觉的艺术。

  欣赏和聆听,难道一定要拆分和解析?

  那些专业名词固然重要,但是听者当下的感觉难道不是最珍贵的?

  我总是觉得自己在课堂上,输出的永远只是音乐知识,却不是音乐。

  音乐,是属于自己的,每一个人的私人感受。

  一首曲子,到底好还是不好,没有定论,听的人觉得好听,就够了,觉得不好听,他转头离去,要不要强行分析?

  这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从不是一种固定的答案和章程。

  古典音乐会吸引每一个人吗?

  不会。

  那些乐器的编配,演奏的方式,讲究的技法,当然不会吸引每一个人。

  但是,旋律可以。

  旋律可以吸引每一个人,并且是不同的旋律。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一段莫名的旋律突然毫无预兆地击中你的内心,也许是你在观看一部电影时,画面和音乐的结合让你无比熟悉,也许是某日路过谁家听见钢琴音符一串一串传来,那旋律带你回到曾经的往事里,也许是某天逛超市背景音乐里熟悉的歌曲带着排山倒海的回忆,几乎让你怔忪当场,泪如雨下。

  你可以不需要知道它来自哪里,它是谁作的曲,它是什么结构又是什么调性。

  可是你觉得它美,它亲切,它令人难忘,这就是最初也是最棒的欣赏。

  这是释放,也是治愈。

  这是艺术,也是日常。

  什么扼住命运喉咙的贝多芬,难道就只是刻板印象里的壮阔和艰难吗?你不知道他的第31号钢琴奏鸣曲那种乐思有多么深沉晦暗,直触地底。

  什么开朗明亮的莫扎特,也并不是总活泼欢畅,在王宫之内为乐仆,36岁英年早逝的人难道只是“音乐天才”这么简单的标签?

  更不要说那个忧郁,阴沉的钢琴诗人,你知道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里,初次离开华沙前往维也纳之前,那意气奋发的旋律有多让人热血沸腾吗?

  如果你喜欢古典音乐,哪怕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一点点,《乐之本事》为我们打开更大的一扇门:找到自己的观点和声音,不要只听你熟悉的音乐家,听自己从没有听过,不熟悉的曲目,作曲家。不要预设立场,设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要排斥古典音乐之外的任何音乐,去深入更多别的艺术,音乐家的故土,文化··· ···

  “B级可以加分,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学到这种程度?”

  “考了十级,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学了?”

  “学了钢琴气质好,以后是不是就可以··· ···”

  orry,这些问题我真的无法回答。

  功利心和急于求成的眼前事,创造了太多学音乐却并不爱音乐的孩子,是因为剥夺了他们那种最初的感觉,因为旋律而跳跃,而落泪,而悸动的心。

  《乐之本事》,最终是看音乐有没有令你快乐,就这么简单。

  《乐之本事》的封腰后还可以扫二维码聆听所有书中提到的音乐,这种可听可读的设计真是深得我心。

  《乐之本事》读后感(十):乐之本事,音乐盲入门级读物必备

  前几日看到一朋友推荐这本小书。

  她说:“听到古典乐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曲高和寡,没学过乐理,完全听不懂……又或者有些人对古典乐到底要怎么听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听现场……焦元溥在《乐之本事》里面对上面这么疑问都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市面上的古典乐入门书籍很多,为什么特别推荐这一本?原因在于它的实用而又亲切。作者深知普通人对于古典乐的畏惧心理,故而把姿态放得很平,摆出一个循循善诱的架势,手把手地答疑解惑。书里既有关于古典乐的一些常识,也有些古典乐大家的观点,但更多的是作者关于古典乐欣赏的态度。不仅仅是古典乐,作者也谈小说、诗歌和电影,因为艺术都是相同的。

  很多时候,大家对于一门不了解的艺术,往往会预设非常多的门槛,但其实门槛只有一个——兴趣。“古典乐很难懂,但是不懂,并不表示不能欣赏。”“音乐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但是音符并不等于音乐。”“音乐,就是用来听的。”古典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深,音乐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人,在于敏锐的心和充沛的感情。不仅仅是古典乐,电影、绘画、阅读也都一样,任何事物都会有他高深的部分,但只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你都会有所收获。”

  说得这么好,让我这个音乐盲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立马去我的电子书城:多看阅读寻觅,还真的有哦,果断下载来看看,对我这音乐小白来说这个入门级的读物还是很不错的,读了之后对古典音乐终于有了一知半解了。多看阅读里面的“注”功能真是太贴心了,让我通过它知道了更多的周边知识(还知道了作者引用了不少别的书籍内容,以后可以把他引用的书籍再拿来看看,那我的知识体系就更丰富多彩咯,^_^)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