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10篇

2018-05-28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10篇

  《真正的生活者》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一):活在当下,珍惜拥有

  先说一下作者老舍先生,先生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是中国著名作家杰出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恶毒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说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我们印象中的先生博学而多才,对于结构宏大思想深刻的长篇大作,均信手拈来。好,现在我们再看这本先生的小品合集,我们突然发现生活中鲜活鲜活的老舍,不是一个大家,而是一个和蔼可亲风趣幽默师长

  《真正的生活者》收集了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有少量五十年代)发表在各类报纸杂志上的各类小品、散文,多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那时候的中国,本是多灾多难,先生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便才高八斗,有时也得为了两斗米进当铺,但即便如此,生性幽默、性情豁达的先生,还是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并不是说他比别人能多吃二两肉,而是在平淡甚至清贫的生活中,他能找到自己乐趣比如说谣传他有一箱子齐白石的画,他索性将其想象真有其事,卖了能有五百万收入,并捐献给各个委员会,“所余一百万,全数交给文艺奖助金委员会,用以救济贫苦文人——我自己先去申请助金五千元,好买些补血的药品,疗治头昏”,对于造谣者,不仅全无责备和申诉,反而做起幸福的“黄粱美梦”,读来不禁莞尔,而后又不禁心酸

  书的开篇我的母亲》,情真意切,浅浅文字,却透出了浓浓的亲情,现在的我们读来,不仅是感同身受着那个灾难时代母亲伟大,还不由自主想到自己家乡的母亲,一篇短短的文章,读来时间不是很长,读完之后,掩卷而思,却是久久不能停息。

  书的末尾部分,是精彩的“彩蛋”,先生自述了他是怎样写《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书的,最后是说如何写《骆驼祥子》的,没有自吹自擂思想的高深内涵丰富,多是与写书相关的生活琐事,看完之后,个人感觉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有些书我们现在能看到,真乃幸事。

  书中还有锦上添花的是老树先生的插画,个人认为是非典型的丰子恺先生的风格,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寥寥数笔,却有着简而不简单的稚趣,配上些陶渊明式的田园流文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与老舍先生的文章倒也相得益彰,互相增趣。

  生活,本就是酸甜苦辣咸皆有。

  看完这本书,想到这个一位胸怀宽广积极乐观友善待人、珍惜亲情的人,最终得受多大的冤屈才会走到那一步?先生的名誉已经得到恢复,我们现在也不是再想着去“报仇”,而是从先生身上,学到些乐观和善良,真诚地活在尘世间相信先生在天上看到,也会欣然一笑。

  文/ashley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真正的生活者》这是老舍先生的散文集,里面配有老树画画所绘的画,文章处处所彰显幽默,画表现洒脱,老舍先生的文章配上老树的画,这本身就是一件风趣的事,让人忘却了生活本身的沉重,予人体悟到一种轻松淡然,这就是“二老”对生活的态度

  老舍先生虽已西去,但这位人民艺术家创作优秀作品却留给了我们,记述着老北京生活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形象鲜活跃然纸上,老舍先生用文字带我们体验情感变化和生活的无常。终于,这本散文集能让我们能集中的读一读老舍先生与他的生活。对于自己的生活先生并不吝惜他的笔墨,他将自己书于其中,写成文字,让我们认识到大艺术家的人生,因为生活便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

  对于生活,画画的老树亦有体悟,所以他的画淡然自得,画中人物那一席长袍、面目处的空白,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就如生活,我们知道生活,但却无法描述出它的样子,不如学老树,索性将它空了去,人还立其中,山水依旧、桃花春风且在画里;画的灵气,便让人识得了这人的面目,于是画中的人活了。这是老树的风格,同样也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

  老树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图像和文字是两种媒介,文字承载的是深度信息,我们这一代人知识构成主要通过阅读书籍得来,文字信息的传递是从前往后的,是纵向的。而图像是没有深度的,永远平面的,它的优点就是直观

  有趣的是,老舍先生在《观画记》一文中说王绍洛先生的画好,理由是自己认定好便是好,老舍先生在文中还对“客观进行的解析便相当精彩,他认为客观并不是让别人代替你去观赏,他说:“都是傻事,我不这么干。我自己去看,而后说自己的话;等打架的时候,才找我哥哥来揍你。”天马行空的让人忍俊不禁,仅从字面读来,这不应该是一位文学家说的话,但这也正是像先生这样的大家才能说出这样不拘一格的话。

  全文通读下来便会发现,老舍先生用这种幽默的方式向人表达一种观念作为读者、观众,我们更应该要尊重自身直观体验的事实,而不必一味地去遵循固有的、僵硬模式,在观赏过程中如果能够体悟的到作者的构思、意图,能与作者的心意相吻合自然是好,但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无法一一契合也不需要强求,但需对作品诚实相待,所以这种主观又是作品是否能在第一印象中打动观众的标准

  而老树对于画的认同便是直观,只有真正的行家,才能做到雅俗共赏,不论读者、观者是否懂得文字或画笔之中的章法,放眼望去便读懂了作者的心意,与作者心神相通,这便是好作品,而这却又是需要扎实功底和极高的悟性才能达到的。

  尽管老舍先生谦虚地说自己不懂画,但他那位画家夫人胡絜青女士对于他对画作的鉴赏能力却是非常的肯定的。真正的大家,就是一位通达之人,不论是字或画,还是对于生活,都是无障碍的。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幽默和淡然的“二老”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他们取材于生活,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焠炼提升,于是,寻常的生活也变得另有滋味了,而真正懂得生活的这些人,他们之间有着相互往来的东西存在着。

  老舍的文与老树的画,两者间似乎在隔空对望、相得益彰。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三):本色地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者

  说起老舍,我们脑海中最先出现的很可能就是《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经典作品,但其实老舍先生在文坛上的成就贡献并不仅限于小说话剧,他的散文作品同样地也具有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

  老舍先生的散文,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我接触到的老舍的第一篇散文便是《我的母亲》 。读到这种“京味儿”散文,我只觉得韵味悠长、满口生香,及至在读了老舍的其他几篇散文之后,便对这种充满人间烟火气息且内容丰富、风格平易的文章爱到了心里。

  在这部名为《真正的生活者》的散文集中,老舍先生谈到了他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家庭看法,他将已经故去的亲朋师友的音容笑貌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也把旅行时的见闻轶事轻描淡写记录下来。他写北平的春节,写青岛的五月,写大明湖和趵突泉,写广州,写成都,写吃喝玩乐,写生活琐事,也写对于人生的思索

  这些散文作品,有些以细腻柔美笔触打动人心,有些则以戏谑传神的刻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老舍是个注重生活体验的人,因此,举凡是生活中再怎么细碎琐屑的事物,都能成为他笔下的文章。也正因此,老舍的散文不仅带有鲜明强烈地方特色优美生动描写,而且那种自然平实叙述也为其散文作品增色不少。读着这样的文字,仿佛乘着时光机回到了旧时年月里的老北京,在一个既深又长且光阴斑驳的老胡同里,一位穿着长衫的先生一脸蔼然地向自己走来。他满脸是笑地讲述着一个个故事,看似平淡无奇,他讲得也是波澜不惊,但生活的本色原来便是如此,而在听完、读完这些故事之后,你会觉得,惟有本色地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者。生活不需要我们矫情无比地尽情折腾,它只是如此那般地呈现着,而我们也只是如此这般地做一个生活的观察者,然后再如实地将其呈现出来。

  老舍先生的散文,多数成文于战乱年代。因此文章中便免不了会谈到生死离别、国仇家恨和生之艰辛,然而就连这样的内容,他也是克制而平静地讲述出来,如《我的母亲》一文时便是如此。原本是惹泪的故事,而读起来却满眼不见煽情,读后只觉得心头既酸楚又沉重,可生活也就是这样,老舍没有过度地渲染,也没有什么夸张成份,但在读过之后就是会生出“所谓生活,大抵如此,悲喜交加聚散相即”的感受

  在《又是一年芳草绿》一文中,老舍先生说:“有朝一日非死不可呢,那只好死喽,我有什么法儿呢?”看到他写的这句话,再想到他含冤自沉北京太平湖,真是唏嘘万分,敢情他1935年就已经定下了如此“志向”。他知道生活多艰难,也受得住各种艰辛,他在纷乱的年月里是一个真正的生活者,却也有一颗宁为玉碎的心。如此,老舍的散文便在菊花雨滴和嬉闹的孩子的背后,更多了些风骨气概,这或许是这个真正的生活者在乐观幽默的性情下掩藏的另外一面吧。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四):老舍的理想悲观绝望

  老舍先生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之一。喜欢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真实和自然。他的小说是现实主义的,而他的为人也是现实主义的。他不雕琢、不浮华、不暴戾、不过分浪漫、不自以为是,他总是那么自然,自然地让人舒坦

  如果说老舍先生的小说是源于生活,那么他的散文则是回到生活。中国画报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套青树文品系列,将老舍、朱光潜等大家的散文结集推出。而老舍卷的命名即为《真正的生活者》,我对这个命名十分赞赏,因为老舍先生正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真正的生活者。

  写东西的人往往带有艺术家气质,要么恃才傲物,要么悲观厌世,要么指点江山、要么细如尘埃。而老舍先生则不,他首先是一个大活人,是一个生活中的大活人。他爱猫、养花、喜欢小孩,就和你我身边的人一样。他首先是过好生活、过好人生,然后再去做文章、写小说。所以本书的第一辑即为《一杯人间烟火》,写的就是他的母亲、家庭和孩子。其中有一篇《“住”的梦》,通篇写的是一年四季应该住在什么地方,哪里最“宜居”。这样的文章,恃才的人不屑写,傲物的人不会写,悲观厌世的家伙又写不出。老舍写,写他心中对生活的向往,但是这种向往又不是没有根基,除了结尾处调侃地说想“买飞机”,几乎每一句话都落在了现实之上。他把季节对应的城市写的都很美,而这种美又是实打实的。比如他写秋天的北平,先总结“北平的秋天便是天堂”。然后论北平的天气、吃食、花草,都让人神往,而且“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可见,老舍先生的“‘住’的梦”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完全不是当今人们“不去上海不知道钱少,不去北京不知道官小”的满脑子功利。所以,老舍先生的生活要比很多同时代和当代人高明

  除了《“住”的梦》,老舍还写过《我的理想家庭》,写的更是根植于现实的理想:七间小平房院子必须很大,一夫一妻一儿一女,一家人身体都不坏,男的体面女的健美,孩子淘气而不讨厌。在老舍的理想家庭里,没有豪车洋房,也没有美女娇妻,有的只是健康快乐其实有很普通的生活——当然,老舍可能预料不到,在当下有七间小平房并且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已经是极尽奢侈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批评老舍贪婪欲望太强,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七间平房一个院子并不是多么了不起办不到的事情。是我们这个时代把老舍那个时代的平凡变成了极尽奢侈,这是时代的问题而不是老舍的问题。即便是现在这个时代,有一套宽敞明亮不会半夜被炸掉的住房也是人们理想生活的一个必备条件,能不能实现就是另一回事。不过,当今的人们估计不会把有房有院有妻有儿当作一个“理想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就像老舍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说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讲恋爱,讲革命,讲志愿,似乎天地之间,唯我独尊”——这样的小伙子确实没办法去勾画理想的生活。而老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年近四十,“已具说理想家庭的资格”。而到了近四十岁的时候,人们的理想生活更多的是安稳宁静愉悦

  老舍把自己的淡然归因于他的悲观。在《又是一年芳草绿》一文中,老舍开篇就说:“悲观有一样好处,它能叫人把事情都看轻了一些。这个可也就是我的坏处,它不起劲,不积极。”编者把老舍的一些幽默文章编入第五辑,名之为《悲观主义者的幽默精神》。其实,悲观主义和幽默是相辅相成的,正像老舍说的那样,悲观会把事情看轻,于是就更随性。“我打不起精神去积极的干……可是我不懒,凡是我该作的我总想把它作了。”“对作人,我也是这样。我不希望自己是个完人,也不故意的招人家的骂。”这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处世观,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生活者的处世观。因为要生活,所以不会把自己弄得那么累,也不会不尽自己的责任;因为要生活,所以不认为自己是完人,也不会到处去投匕首扔投枪。所以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篇。因为它是老舍的自我解剖,也是一个真正生活者的态度。不过,这一篇有些字句也让人看着心碎。比如:“我的悲观还没到想自杀的程度,不能不找点事作。有朝一日非死不可呢,那只好死喽,我有什么法儿呢?”这段话现在回头再看,颇有一语成谶的意味,让人心里格外悲凉。而一个真正的生活者,真的到了“非死不可”的程度,真的到了“有什么法儿呢”的程度,他又是多么地绝望。而能让一个真正的生活者绝望,又是多么可恨!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五):接地气才是真正的生活者

  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的这本《真正的生活者》算得上是我第一次拜读老舍的作品,以前零星看过或听过一些早已忘到旮旯头了。

  老舍的书是第一次看,老树的画也是第一次看,拿到此书的第一感觉:简单又舒服。老舍的文和老树的画相得益彰。文字因为画多了几分洒脱,画因为文字添了一丝生活感。

  老舍写的东西确实朴实通俗,不像有的作者,用词华丽长篇大论,也不像有些文人,总飘着。老舍先生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接地气。但老舍写的东西也不总是乐观的,他的文字里夹杂了许多现实和无奈。

  本书共6辑,每一辑都是一个主题,我把它们简称为:家、我、友、路、思、笔。真真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人间万象,思绪不断。

  特别是“一杯人间烟火”这一辑,家长里短大小事都要解决,哪有文人们描述地那么阳春白雪。就租房一事而言,想住大院就得在北京待着,要去其他地方,非得腰包足够厚。好不容易找到个大院,邻居又是知识分子的,没想到门口确实大垃圾箱。

  就像青春期的女孩子爱看言情小说,总以为情节中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就是生活。慢慢长大才发现:生活其实就是柴米油盐;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生活就是每天睡前都觉得累得活不下去了,第二天一大早照样早起去上班。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总有些缺憾,总有些无奈,但是你没办法。因为生活还得继续。

  老舍先生整本书没说什么国家大事,也没讲任何忧国忧民的论调,全部都是衣食住行几样大事,加上人情事故,两三段话讲一个小事,就像是一个老者向你回忆过往,一句絮叨,一声叹息,偶尔带着点无可奈何和烦忧,但

  想看波折,没有!想看痛苦,没有!想看道理,没有!想看鸡汤,没有!

  有的就是平平淡淡,有的就是生活琐碎,你听不听?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六):他的生活,我们的追忆

  小时候,每每听到骆玉笙用悲壮、苍凉、铿锵有力的声音唱“千里刀光影”,就知道老爸又在看电视剧《四世同堂》了。

  老爸是老舍先生的铁杆粉丝,对《四世同堂》推崇备至,几乎在我刚识字的时候,就引导我去看小说。

  当然,我是让他老人家失望了,一直对《四世同堂》不来电,觉得作为小说来说,里面人物形象过于脸谱化,该深入的地方没深入下去,该收的地方也没收住,特别是第三部,非常刻意。所表现的沦陷区人民生活也很单薄。

  所以,一拿到这本《真正的生活者》,马上翻到第六辑“八方风雨”篇看起来。这是老舍先生对八年抗战时期,他从济南,到重庆,一路流亡过程的记录。其中也对如何书写《四世同堂》进行了记录。

  我算不上老舍先生的粉丝,但对他的小说,比如《骆驼祥子》《二马》等等,还是极喜欢的,所以对他为什么会把《四世同堂》写成那个样子,一直心有疑惑。

  看完了,心里的确有不一样的感觉。不是说我对《四世同堂》的看法改变了,而是更能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会这么写这本书。

  说回这本《真正的生活者》,这是一本老舍先生的散文合集,这些散文都是发表在当年一些著名杂志、报刊上的,最晚发表时间是196X年,最早的发表时期是193X年。

  书分七辑。第一辑“一杯人间烟火”收录的文章全部关于作者自己的生活。内容有关于作者的母亲,作者理想的家庭生活,对真实家庭的描写等等。

  里面特别令我忍俊不禁的,是“有了小孩以后”一篇,老舍先生说,他每每刚坐下要写东西,女儿小济就会跑过来说,爸爸,咱们去公园看猴吧?儿子小乙刚刚学说话,喜欢重复别人的话,不断学姐姐说话,把姐姐弄恼了,于是太太也着急,女儿也差急,作者自己也着急,家里简直乱成一锅粥。

  老舍先生的京腔文笔,生动细腻,忙而不乱,特别好看。

  第二辑“所谓生活,大致如此”,收录文章涉及作者各种生活点滴、在国外的见闻。

  第三辑“半生师友半生缘”中的文章,写作者的朋友、师长,有茅盾、许地山、齐白石、梅兰芳等人。

  第四辑“走过许多的路 行过许多桥”,是国内游记。

  第五辑“悲观主义者的幽默精神”比较特别,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散文的非虚构手法,而是作者用比较荒诞的手法,描述对生活的看法。

  第六辑“却是八方风雨”,基本全部是写抗战八年的流亡。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候,老舍先生在济南,情势危急,携家带眷逃亡太危险,也没有那么多旅费。于是,老舍先生一个人先行离家,他对妻子胡絜青女士极尽夸奖,称没有她的知书达理,当时的情况会复杂许多。

  之后,老舍先生踏上了流亡之路,从济南到武汉,再到成都,后到重庆。虽然说是流亡,但整辑看起来哀而不伤,极具阅读趣味。

  在这一辑里,还收录一篇“这一年的笔”,讲抗战时期的写作。读过之后,十分感叹先生对写作的坚持。

  第七辑“老牛破车”,收录了九篇老舍先生的创作谈。

  纵观整本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读过后,基本对老舍先生一生经历、生活态度了解得七七八八。而且,更能对先生性格有新的认识。

  是的,通过小说,我们能看到一位作家的能力、才华。而通过散文,我们能对作家的内心进行了解。老舍先生的散文,无时无刻不展现一个“真”字。他并不讳言自己的不足,也非常勇敢地讲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即使看法有局限,也不刻意遮羞。

  这本书非常特别的地方,是将“老树画画”的画作为插图。老树画画这几年在微博上很有名,他的画继承中国传统画特点,又有新的发展,画面意境悠远、睿智、大度,配上老舍先生饱经岁月沧桑的文笔,相得益彰。

  书的彩蛋是封面,落英缤纷的一副画,其实可以剪成明信片,背后配有一首小诗,意境满满。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七):《真正的生活者》:如果没有理想,就不必经受幻灭

  比起那些深重而远大的抱负或是期许,“生活本身”其实是最基本,却最不容易驾驭的课题。它容不得过分用力的“奋进”——毕竟全力以赴不可能成为人在每分每秒的状态;但倘若是随波逐流,不带有一点目的或是理想,“那样跟咸鱼又有什么分别!”

  带着恰到好处的理想上路,恐怕是一个“真正的生活者”理智的选择。手上这本散文集《真正的生活者》,辑录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配以老树画画的插图,相得益彰之余,也引读者生发有关生活、有关理想的喜不自禁与唏嘘不已。

  作为一本后人选编的散文集,《真正的生活者》在篇目的选择与安排上都是颇见用心的。全书共分为七辑,其中“一杯人间烟火”和“所谓生活,大致如此”两辑,写的是家庭、家人,写生活与“朴素的生活理想”:“七间小平房”、“一妻一儿一女”、“女儿顶好十二三岁,不准大也不准小”、“儿子顶好是三岁,既会讲话又胖胖的会淘气”。其间篇目大抵如此,饶有趣味。

  而到了“半生师友半生缘”、“走过许多的路,行过许多的桥”两辑,一辑写人,道尽人事变迁流离与自己的真实感怀;一辑写景,尽管渴慕安定持重的生活,但“自经丧乱”,四处颠沛,倒也领略了许多处的风景。也大概只是老舍有心,才能在纷乱的现世里,记下风光安然自娱的情趣,来抒发自己的向往与哀愁吧。

  至于接下来三辑,“悲观主义者的幽默精神”辑录的是老舍善于创作的幽默小品,但其中几篇,因已显露其悲观情绪,而有了几分黑色幽默的意味;“却是八方风雨”着重写了他在战乱之中的流亡生活,在“八方风雨”中四处流落,却也不忘写文以自我宽慰;最后一辑“老牛破车”则是老舍的创作谈,写了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缘起与相关琐忆。

  卡夫卡的话,其实是很多遭遇纷乱的写作者所坚守的信条:“在时代的风暴与碎片扑面而来时,我只能用一只手勉强遮挡,用另一只手匆匆记下我看到的一切。”(卡夫卡,《日记》)而一个聪明的写作者,是应当与所谓的时代保持“彬彬有礼的距离”——一方面,是他并无力抵御时局的裹挟而令自己不于此迷失;另一方面,则是他要书写的,应当是有关“生活”的实际与真相——这些,大致也只有“真正的生活者”,才可以写就吧。

  与小说相比,老舍写下的这些散文,其实是他自己有关生活最直接的独白。生活的悖论,在于无论人是否用心经营,最终的结局其实都是相似的。看起来决定分别的“生活过程”,浑噩之人反倒不必经受理想幻灭的痛楚——可说到底,挥霍时光的空虚,与享用旨趣的愉悦,倒也是不小的分别。

  至于真正的生活,其实并不在生活本身。想必“真正的生活者”,总要有所向往,才能让一切归于平静吧。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八):大千世界,生活无邪——读《真正的生活者》

  文/吴情

  他戴着一副高脚眼镜,高鼻梁,头发向两侧梳得整齐。他抿着嘴,没有笑,目光望向远方,身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这是我在一本散文集扉页中见到的老舍先生的形象,也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谈不上“一见如故”,但印象还算深刻。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他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取庆贺春至之意)。上学后,老舍先生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之思,亦即“忘我”。人生在世之举动行进,皆发于我;然而,固执自我,难免会生出万般恼烦。可若于繁华尘世中忘我,又谈何容易?

  忘我不易,知己亦不易,可若要“忘我”,先须“知己”。这一方面,老舍先生堪称典范,他对自己的阅读和反省颇多,从幼年到青年,再到成人,直至晚年,几乎从未停歇,乐此不疲。他通过别人反观自己,他所了解到的自己不是静止不变的个人,而是经常变化、修正、丰富的独立生命体。青年时期的他,有着为理想奔跑的激进一面,也有为爱情徘徊的柔和一面。中年时期的他,有着信奉天命的从容一面,也有着善于发现生活新貌的天真一面。每一个都是真实的老舍,每一个老舍都让你想亲近,并慢慢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文学世界。

  然而,严格说来,老舍先生的生活和他的文学世界从未脱离,可以这样讲,他一面在认真过活,一面用文学表现生活本身。文学在这里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真正着眼并持久关注的,是永恒的人生和人性,也即生活本身。他从未将标高自己,从未认为自己高于市井小民一等。他就是芸芸众生中之一员,他所接受的教育,他的情感,他的生活和他的文字,全是市井的,因而也是鲜活的。这样的文学态度,使得老舍先生在写文章时,尽可能使用最原汁原味的语言,而非经过文人刻意雕琢、施金錯彩的浮华文字。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在简单的叙事背后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示。不过,你可不要以为老舍不过如此,在朴实的同时走向干瘪和浅薄。其实,老舍先生读书很多,语言功底深厚,但他从不掉书袋,动辄摘录好几页古文,然后发表一点“个人浅见”。他善用民谚、俗语、歇后语和地方话,运用起来地道自如,能和人一下子起来,谈天唠嗑,骨子里透出来那一股幽默劲。他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故意高谈,但又富有远见;不故意煽情,但又饱含深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你仿佛觉得时光静止在一个冬日午后,你在同邻家大伯一边晒太阳,一边嗑瓜子,一边说长道短。而时间则趁你不注意,从你身边悄悄溜走,你浑然不觉,但却心甘情愿。

  《真正的生活者》一书,编入了老舍先生的诸多名篇,辅之以老树画画的艺术作品,这就不能不稍稍提及老树画画其人。他在高校谋职,不为名利苦恼,闲时绘画写作,真可谓一江湖野鹤奇人!他的画,很容易想起丰子恺先生的漫画,简单几笔勾勒,意境和情趣则生,多半是寻常如我辈者“心中有、笔下无”的既新又旧的发现和探索。我总感觉老舍先生和老树画画离我们很远,像是生活在异域的人,看透我们的生活的凡俗和庸常,但又热爱着生活本身的平淡,并持之以恒地追求着平淡中的大美。或许,还是应了那句话,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九):人间烟火中的真实味道

  提到老舍,从学生时代起老舍的小说就一直伴随着我们,《骆驼祥子》《茶馆》耳熟能详,但老舍的散文相信有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真正的生活者》一书,带我们认识了老舍先生的散文,透过文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老舍先生。

  全书收集了老舍先生的散文,并划分为六辑,在这些文字中老舍先生写生活、写朋友、写师长也写自己。如果说老舍的小说让我们写出了那个动荡年代人们的生活形态,那么他的散文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个真实的老舍,活在那个年代下的普通人,真实自然,有着现实中柴米油盐的味道,却也不乏文人傲骨与气节。

  此书的另一特点是老树画画的插图,老树的画简约清新,老舍的文字配合着简单勾勒的插图,偶尔几句打油诗,民国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写生活,老舍的文字充满烟火气息,真实的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市井状态,文字不华丽却质朴、不做作却有真情感。在《我的理想家庭》一文中,讲了自己的婚姻、家庭和孩子,虽说题目是理想状态,但现实的文字里能看出真实的影子,妻子的贤惠得体,孩子的顽皮却充满童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到了老舍对于家庭和亲人真挚的感情。

  写师长,在第三辑中选出的文章,都是老舍先生写朋友和师长的文字。从一个友人的角度来写那些历史中的名人,矛盾、许地山、齐白石、梅兰芳等等,通过老舍先生真实的呈现在了我面前。从中还能看出这些朋友,老师对老舍的影响,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宗月大师》这篇文章。老舍笔下的宗月大师,也是他口中的刘大叔,带领他走进学堂的人,也是对他影响巨大的人。刘大叔是个阔少爷,但从不懂算计,只是付出,为穷人舍粥、帮助朋友将钱都花给了别人,但他耐得住清贫,家败后出家为僧,依然不懂经营,真正的全身心的去普度众生。从他身上,老舍看到帮助人的乐趣,大师无私的付出也影响了老舍的一生。

  写风景,老舍的去过很多地方,见过许多的风景,对景色的描写应该独树一帜的。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辞,但都生动活泼,虽未能亲眼见到,却能感受其中的韵味。《一些印象》(节选)中,对景色的描写就很有特点,有着生气和人情味儿,他这样写济南的秋和冬:“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写自己,通过文字,老舍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不同于文章中的幽默、诙谐,更多的是真实。但生活的困难没有让他的文字哀伤、贫穷和动乱也没能让文字看到困苦,在《八方风雨》里,抗战八年,老舍颠沛流离,为抗战尽自己一个文人的微薄之力,虽然炸弹满天飞,警报在耳边长鸣,依然不能阻止他写作的笔。不停的写作、不停的学习,让老舍先生的文字更加贴近生活,通俗却不庸俗,“通俗文字若失去地方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趣味上,它就必定也失去它的活跃和感动。”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舍先生的文字中总充满了浓厚的北京味道,特点鲜明不脱离现实和人民。对于文字的热爱和勤奋,在字里行间,在每一篇文章里都有着体现。

  读着《真正的生活者》,就仿佛看着老舍先生从小说中走进了现实,朴实的生活里,老舍字中的勤奋、谦卑和文人的气节都慢慢浮现在眼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大师真实的烟火味道。

  《真正的生活者》读后感(十):品位真正的语言之美 ——读《真正的生活者》有感

  品位真正的语言之美

  ——读《真正的生活者》有感

  文/岸晓风

  老舍曾经是中国近现代作家里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但是我们对老舍的了解大多是他的小说和话剧作品,他的《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说起老舍先生的散文,则并不是很多人都熟悉。当然这丝毫不代表老舍的散文不好,相反,从我们曾经读过的曾选入中小学课本的几篇散文就足以让我们陶醉不已了。一篇是《养花》: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另外则是《济南的冬天》: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在不经意间,就俘获了读者的心。当然,如果喜欢老舍的散文,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前不久出版的《真正的生活者》一书,则是老舍迷们的不二选择。

  说老舍先生是真正的、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是毫不为过的。朱光潜先生曾说“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通过阅读这本散文集,我体会老舍先生的散文特色:

  一是纪实性。老舍先生之子舒乙曾表示,以前学术界主要关注于老舍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而语文教学里喜欢大量用他的散文。这是因为他散文的重要地方是纪实性,因为他遇到什么事情马上会写篇文章,大家都知道老舍没有自传,如果他写的散文放在一起就成为了他的自传。《真正的生活者》里就选入了《我的母亲》、《我的几个房东》、《给矛盾兄祝寿》等纪实性文章。

  二是情景交融。如《济南的秋天》这片文章写道:“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字字、句句、处处体现了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三是独有的幽默感。老舍的散文是有明显的京味的,加之老舍先生文字里特有的幽默感,这使得老舍的散文、小说、戏剧的可读性都非常强。樊骏先生曾评价幽默之于老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地位。”这从本书中的《婆婆话》、《我的理想家庭》等篇目中就可见一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