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喜欢你是寂静的》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喜欢你是寂静的》的读后感10篇

2018-05-28 21: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喜欢你是寂静的》的读后感10篇

  《喜欢你寂静的》是一本由王臣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一):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不在这山河岁月里。

  林徽因是很多人心中的传奇。文艺男对其念念不忘,倾倒于其过人的美貌才情;文艺女亦喜欢这名聪慧的佳美女诗人,羡慕其浪漫绽放人生。然而,世人多谈论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名满京城学术圈的“太太客厅”,至多吟诵一句她那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却少有了解她倾其一生保存和修复中国建筑坚持努力,少有人真正读懂她为数不多作品,亦少有人明白作为一名普通母亲内心

  林徽因的一生热烈丰盈,纵然被那个特殊时代裹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国恨家愁,这位心持梦想、不忘初心女子,依然内心有川海,清朗如明月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林徽因传记,猎奇者有之,夸大者有之,无一而足。而作家王臣这本《喜欢你是寂静的》基于史实资料,用舒缓绵密的笔调讲述了林徽因灿烂短暂的人生,将林徽因在人生各个阶段所经历的主要事件生命中重要人物细致描述出来,文笔优美情怀丰富,令人不忍释卷。同时,还将林徽因的主要作品、梁从诫回忆母亲的文章,以及林徽因年谱作为附录呈现给读者,更能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林徽因其人其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喜欢你是寂静的》一书设计典雅,装帧精美,用纸讲究细节之处无一不体现编辑良苦用心美中不足的是图片有点少,再多一些林徽因在各个时期照片就更好了。

  总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好,如果你同我一样是林徽因的拥趸,想要全面了解这位民国才女绚烂的人生,《喜欢你是寂静的》绝对是你的首选,不容错过,值得一读。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二):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 KV-15(2018008)

  自从上次读了王臣老师的《认真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之后,感觉自己突然成了王老师的“脑残粉”,好在Amazon KU里面还有另外一本,也就是本书啦,所以带着满满的期待而来!喜欢你是寂静的7.2王臣 / 2015 / 长江文艺出版社记得之前北京卫视做过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档案节目,匆匆略过一集,因为没有太过于深入的了解,所以后面没有在继续看。也和我的爱人聊过关于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张幼仪等之间的情感纠葛,但也仅限于表面,没有过于深入。对于林梁伉俪还是比较兴趣了解,所以趁着王老师在Amazon的kindle版,掀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

  有些人,天性倜傥风流。一旦爱住,管他春夏秋冬,日居月诸,时岁荣枯。这一年,她十六岁,他二十四岁。这里的她是林徽因,而他是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之时,徐志摩已是人夫,亦是人父。徐志摩与妻子张幼仪早在1915年便已结为夫妻。那一年,张幼仪一如而今的林徽因,亦不过只有十六岁。而此段婚姻是属于家长的包办婚姻,类似于陆焉识与冯婉喻的开始,而没有他俩的结尾。感情事,向来是全无道理可言,爱与被爱皆是极难预料的事。所以对于徐志摩的行为,现在却能够心平气和接受,只是当时的林徽因不能接受这样子的徐志摩,如王臣老师在书中交代的一般,林徽因的家庭背景给了林徽因很深的烙印。但是林徽因又是绝顶聪明的,她的心里知道什么是她需要的,而什么是她应该拒绝的。林与徐的这一段感情,之于林徽因,是少女温暖初梦——粉色洁净,无限广阔。所谓,友人之上,爱亦未满。之于徐志摩,是成年男子久觅不得之爱情理想——无色,蓬勃,无可拔除之诱惑。我还是要对徐志摩再回复梁启超先生的信中那句话钦佩不已:“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那么,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合便宛若金童玉女,在对的时间遇见了彼此。他予她情,她还他信。他予她山盟海誓,她还他长相厮守。两个人相爱,已是不易。若能在一起,便是难得。假如又脾性互补,就更好。再若,脾性互补又志趣相投,那总会是成为一段佳话的。这林徽因与梁思成二人,便是如此。而直到金岳霖的出现,在林梁之间曾经一度上演几近分离的剧目,金岳霖、林徽因及梁思成的开诚布公最后使得金岳霖甘愿只尽友情,退出爱情,当然老金也是一生未娶!这份情谊分量足以示天地!正如标题所示:“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金岳霖先生写给林徽因的挽联,痴心至此!

  我远离家乡来到四川,来到宜宾工作生活,对于周围的李庄古镇亦是去过2次,但是每次走势走马观花,原以为林梁夫妇是随着西南联大在李庄度过了一段比较闲适的岁月,原来都不是,在这段岁月里,原来有着如此这般不堪的回忆,但是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与太太林徽因一同在李庄古镇完成。应该是前一段时间,听说李庄古镇又进行了翻修,年后从老家回来之后可以专程再跑一次李庄古镇,去寻找那段过往。李庄古镇上应该还有一本记录李庄古镇的书,作者便在镇上生活,下次去要买一本再次品尝李庄古镇。可能除了故事之外,最让我敬佩的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尤其是前者!

  翻开一本书,了解一段过往,继续埋头生活!这种简单的小生活,我很喜欢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三):林徽因:完全诗意的信仰

  认识林徽因,缘于2000年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此后,便将林徽因和“人间四月天”记下。及后,网络写手时不时将林徽因的情感故事发表公之于众,于是乎,我所认识的林徽因,近乎传奇,她是一个才女,一生和三个名男人(梁思成、徐志摩、金学霖)有着外人道不清的羁绊日积月累,终有兴趣,想读读林徽因的传记,认识这个奇女子。

  王臣的《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瞬间就被这个标题所吸引,封面配以精致文字紫色花朵配图,忍不住揭页拜读。这本书是特别的,它没有用传统的纪实传记手法介绍林徽因,而是以一个近乎散文的笔法去娓娓道来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且看一段描写林徽因和徐志摩初次相见的情景

  那日,她梳着两条及肩小辫,着一身素雅衣裳安静立在父亲身后,凝视门前来客,凝视他,徐志摩,彼时,徐志摩一眼就看到她。那是一种怎样的处处印象,微细之处,世人难知。但可猜想,徐志摩心中定是极欢悦的。不用说话,只静默看她,就欢喜难耐的哪一种。

  王臣的文笔优美,阅读轻快,有种欲罢不能,读完为休之感。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四):我认识的林徽因的民国

  一本之前以为自己读完的书,近日再次翻了出来,太多的细节已经记得不再清楚,慢慢的再读了一遍,这次注意力放在了林小姐的作品之上,而不再是她的生平,比起她那传奇般的人生,她的文字显得更为平静,一股浓烈力量在平静之下,那是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希翼。这本书对于林徽因的介绍是较为具体与到位的,喜欢林徽因的可以一读。尤其这本书的装帧,封面都是上上之选,很好。

  这本书购于丙申年正月十四,已经不记得当时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原因去买了这么一本书。一直对民国很感兴趣的我去买一本林徽因怎么看也是一件正常合理事情

  知道林徽因的时候初中,当时疯狂的迷恋着汪曾祺,把能找到的汪老的文章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多遍,并且在之后的很多年,一直在看。爱上汪曾祺的理由很简单,一是我也姓汪,二是我也喜欢吃。所以他写的那些吃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再之后是《大淖记事》,里面的小和尚,里面的水乡,里面的寺庙,其中的受戒,每一件事情都深深的吸引着我。

  汪老一篇写金岳霖先生的文章让我记住了这么一位活泼可爱逻辑大师,也是我最早接触逻辑学的原因之一。提起金岳霖,林徽因是躲不掉的。传言金先生一生不娶便是因为爱上了林徽因。无论真假,这是多么一件浪漫的事情。而金先生又是一位多么纯真有趣孩子啊。这样的真性情让人敬佩,同时又向往

  就这样,慢慢的知道了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梁启超和梁思成的父子关系。最初知道这个的时候是很惊讶的。从没想过我了解的两个人竟然会是父子关系。至今记得任公的那一段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一段《少年中国说》中的文字,至今读起来仍是血气方刚。第一次听这一段话的朗诵是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之中又青年毛泽东朗诵的。很是喜欢。

  就这样,慢慢的知道了林徽因,也慢慢的了解了她的生平。然后便是阅读这本书了。不说作者的感慨是否太多,也不评论作者是否太过感性失去了写传记时应该保证的公允。最起码她对于林徽因生平的大事是没有问题的,所摘录的林徽因的作品也是上佳之作。其实我不是很喜欢林徽因的作品,她早年受徐志摩在文学上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虽然她本人从不承认自己是新月派,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直到晚年,她的作品之中仍然是浓浓的新月风。我不是觉得新月风格有什么不好,只是这就像是有些人爱吃萝卜,另一些人爱吃青菜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罢了。所以,对于林徽因,我更关注的是她本身的故事,那些故事若是经过一位厉害小说家之手,想必是一部传世佳作。很可惜,并没有这样的一本小说

  其实民国的那些我所爱的作家,他们自身的故事都是很吸引人的,而我爱上民国的理由便是,作者都是那么有趣的人,读其中一两位有趣的文笔相比也是有趣的。虽然往往他们的文章都显得有些严肃,相比也是在那么一个文化动荡年代所不可避免的。

  读这本书,我觉得我又回到了高中的时候,坐在小小的阅览室中,大大的落地窗,屋外的梧桐树,飞舞的落叶,走过的女孩儿,还有那温暖明亮阳光,看着手中的汪曾祺传,细碎影子打在我的身上,有那么一两个瞬间,我觉得我在昆明的小酒馆中,听着周围杂乱声音叙述着民国的故事。

  2017年5月7日,一个沙尘漫天,较为晴朗日子,重感冒的我在大学宿舍中阅读完本书。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五):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已经很长时间没看无注释的书,顺手捡起这本书来翻了翻——于是想起胡适先生当年一句话:「好人出头坏人背了世界走」。

  学者们要么被体制捆绑得太死,要么就是太清高、爱惜羽毛,不肯来写这种给大众读的书;再加上「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规则,不免让人有一蟹不如一蟹之感。

  其实一开始也只是想放松下心情,并没有对这本书有太高期望,正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只是略翻了几页就气得几乎看不下去。

  这个作者呢,我是看不出他真有认真查找过资料——好吧,他至少看了两种,一种是梁从诫的那篇回忆录,还有一本陈学勇的《莲灯诗梦:林徽因》。但因为常识匮乏,还想以一种文青式的秾丽的笔法掩饰过去,可惜还是留下了太多马脚,随便举几例如下

  1.「(云南)当地军阀张继尧」(P131,应为唐继尧。)

  2.「营造学社从属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117-118,据我所知,至少在刚到李庄的时候,这两个机构之间可不是什么上下级关系。)

  3.「考察了历城、章丘......泰安、慈阳、济宁、邹县、滕县等地」(第97页,其中的「慈阳」显然为滋阳即今天的兖州。)

  4.「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全美最好的三所大学之一」(第27页,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已轻松数出四所,所以只能存疑。)

  此外,出现书中还多次出现类似「封建」这样的词汇以及多处译名不统一甚至有明显错别字的情况(编辑显然也不够用心。)

  当然,更让我失望的是书中看不太出来作者使用了什么新材料。最多只是用自己抒情式的语言,将前人已有的东西重述了一遍(而且绝大部分都没有注明出处)。

  当然,这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书名《喜欢你是寂静的》,出自智利诗人聂鲁达(Neruda,1904-1973)的作品。没错,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跟林徽因同岁。很大程度上,still确也符合理想中的林徽因在繁华和绚烂落尽之后的状态

  大概因为中国近代本身就饱经忧患,故这本书的总体基调总难免显得苍凉;看得出来,作者还是想尽力尝试去化解,所以读来倒不仅仅感觉沉重

  林徽因是坚韧的,在经历了众多亲朋故旧接连离去打击之后,她也能迅速恢复掌控全局姿态;在送走「太太客厅」热闹的宾朋之后,她也能很快脱下华美的服饰,拖着羸弱的身体到乡下去做艰苦的古建田野考察——个中甘苦自难为外人道

  关于林徽因,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次她尚年幼的儿子梁从诫问她:「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若有所思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这种壮烈而决绝的家国情怀让我想起柳如是。

  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后半部分选取了林徽因文学的代表作及梁从诫的那篇回忆长文《倏忽人间四月天》(虽然还带点时代的痕迹),所以就算前面部分几乎不能看,也可以仅当《林徽因集》来看。再加上精美的装帧,也足够赏心悦目——如果只抱着消遣的心态捧读在手上,倒也有一番意趣。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六):人生如陌上阴天

  文字真的很美,本来林徽因的一声就被传颂的很唯美,再加上这样不急不慌的叙述,第一次遇到一本不舍得读完的书,可偏偏内容太短,只有仅仅154页之少。真的是静静地慢慢地描述着奇女子的一生。

  林徽因的才气和素养值得这么多人的爱重,俗语说“人以群分”,真是什么样的人就吸引什么样的欣赏者,前提是理智的欣赏,徐志摩就过于不理智了,他把与林徽因的一面之缘放到诗里、文字里、想象里,说白了就是用力过猛。金岳霖,则是十分理智型的,他知道林徽因对梁思成的情感,也知道梁思成是最适合她的人,所以选择做李大仁,为了她终生不娶,更无悔。

  “人生要起伏有致才能平安,太过顺畅反而难以长久,与贫困、灾难接壤过的人生,方才有机会领悟更深层的生与运命的意义”。一个大家闺秀、书香门第里走出的才女,碰上的战争的动荡时代,也免不了为了生存而四处漂泊、食不果腹,再加上本来就有病灶的身体,过惯苦日子的贫民老百姓都尚且要偶尔怨天尤人一下,她却跟随着梁思成从不叹命运无常,仍如水一般温柔。

  她是一位情商极高的貌美才女。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七):林徽因:人生比诗歌更精彩

  林徽因其人,一生传奇。我以为,她如诗一般的人生经历,一生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逐,甚至比她的诗作与建筑学论文本身更耐人寻味。

  这本书很巧。巧在收录的故事和诗恰到好处。作家王臣的叙述占到一半篇幅,余下的一半,有林徽因的诗作、散文和小说作品,还有她的爱子梁从诫先生对母亲生活的长篇追忆。

  很多读者对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三人的故事饶有兴致。梁从诫先生1932年出生,他出生前,徐志摩已经病逝,两人没有直接交往。所以这篇追忆里,对林徽因绚烂的少女时代描写不多,像一幅长卷,在精彩的部分留白。但梁从诫 先生也给出了一些线索:长大之后母亲曾告诉他,徐志摩的《偶然》和《你去》确是为自己所写;然而文坛上传说的徐志摩的书信日记林徽因保存半世,是没有的事;母亲虽然热爱文学,但毕生也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爱好,只有古建筑,才作为“近乎神圣的事业”终其一生。这给我们芸芸众生以明确的答案。

  而对于她的少人叙述的后半生生活——她告别少女时代,渐渐成长为一位母亲、一位国难中的知识分子、一位颠沛流离的病人、一位贫病交加中依然信念坚定的女建筑学家——梁从诫先生对这些片段的追忆更多,读来如在眼前。

  林徽因的生活怎样充满情趣而迷倒众人,梁从诫先生的只言片语中也能窥得一斑:母亲活泼好动,和亲戚好友一起骑毛驴游香山、西山,或到久已冷落的古寺中野餐,这些都是她最快乐的时光;每逢假日,四合院里就充满了年轻人的高谈阔论、笑语喧声,热闹非常;抗战前,母亲将得罪北洋政府的姑姑隐藏、为她化妆将她送出北平;抗战中,生活在李庄病榻上的母亲依然读书不断,许多文学作品、名人传记,母亲读一章,为两个孩子讲一章;1944年战事紧急,母亲甚至做好如果日本人打进四川就投扬子江的心理准备。这些细节,都是不为人知的传奇。

  特殊的年代、丰富的经历使林徽因的人生更丰富、更厚重。诗人迷恋的少女自古皆有,而抗战至建国初这个时间轴里的故事,大概才是她人生里最精彩、最与众不同、最传奇、最使她成为林徽因的部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