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10篇

2022-03-10 18:09: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10篇

  《桃花扇底看前朝》是一本由许石林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一):冷观历史人物 笑谈前朝故事

  文/河北小珊 评《桃花扇底看前朝》

  天蓝色做底,灰白色高墙,朱红色木门,一枝桃花从墙内伸出,不知为何,看到这本书脑子里想到了《宰相刘罗锅》的片尾曲:我听爷爷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

  作为历史的后人,时代的新人,我们站在宫墙之外,不免会对这高高的城墙之内的各色人物和他们的是是非非产生好奇。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望着红墙碧瓦,喝着醇厚香浓的大碗茶,听着白发苍苍、精神烁烁的老爷爷操着一口京腔讲着过往的云烟。

  这本书讲述了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上到帝王,下至文官武将、黎民百姓。这些人物有的很有名气,有些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滚滚历史浪潮中的浪花,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是无不足道的。同时,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人,他们又有自己的秉性、憎恶、喜好,以及时代和职务赋予他们的气节、使命。越是位高权重之人,越要经受家、国、天下的考验,越要学会在一些重要的时刻做出选择,岁月交替,于是就有了历史。如作者所言,所谓历史,或者说从前,就像一把桃花扇——那日渐黯淡的扇面上,前人留下的斑斑血迹,犹如殷虹的桃花瓣。轻轻摇动这把扇子,仿佛桃花纷纷在春风中飘摇欲坠。在这片片落下的桃花中,嗅到的是血腥还是芳香,恐怕要因人而异了。

  作为一名读者,我的体会是纵观历史才能感受到一个朝代的渺小,感受一个帝王的不易。帝王并不是喊着金汤匙出生的幸运儿,锦衣玉食、群臣跪拜的背后,承受的是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兴亡之重。一个王朝的运作、存活、兴盛不衰绝不是一两个帝王的功劳,而是一个世代延续的过程。白手起家的朱元璋能说出“天命人心,惟德是视”,是发自内心的感触和自我警醒。正所谓帝王以礼乐化民,祭祀之事,非常重要。另一位开国皇帝赵匡胤,能够在祭祀上面兼顾百姓的习俗,不因自己的习惯而撤销祭祀礼器,被称为懂礼乐真谛的达人。除了英明的皇帝,刚正不阿的大臣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广为熟知的魏征,比如忠心佞口的黄道周,比如他的老师袁可立。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这些大臣敢说真话,除了深入骨髓的责任感,还有超乎常人的勇气。

  学古通今,除了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年代特征,更多的是取其精华,古为今用。许石林是个学问了得的作家,文字恣肆、收放自如,他笔下的历史,更像是故事,充满趣味又耐人回味,全书用白话的方式讲述了很多古代官员的工作、生活写照,除了学习古代贤人的思想、大义、智慧、方法,还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例如关于退休,关于官员自杀,关于“打老虎”,关于胆识、富贵、声色。虽然时代变化,但真理、正义永远是主流,顺应时代、顺应百姓则昌,与时代为敌、视百姓利益于不顾,只求个人享受必然逃脱不了制裁,这些可谓是古今相通的,值得引起我们思考,我想这也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吧。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二):访古通今

  历史总是昭示:得人心者得天下。

  许石林先生乃高人也!读《桃花扇底看前朝》这本书,见他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赫赫有名的帝王、名臣武将,下至默默无闻的黎民百姓。遍及各个历史朝代,仿佛穿越到过去作为一名目睹者那般,如此轻松自然,这样信手拈来,便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历史时代的三纲五常、社会情状。他说这些的时候,并不局限于如此说事。他博古通今,说前朝历史诸事,论当今社会各种情状,端了一颗悲悯之心写就这些历史小评论。又见其文字多有辛辣、幽默,让人读时忍不住大笑了起来,把一本正经的历史文化评论小书写出了诸般趣味。

  许石林先生说到古代医患关系,举有明一朝皇帝来评论。明朝皇帝普遍性格暴躁,如此太医们给他们看病如履薄冰,造成医患紧张,于是开的都是一些四平八稳的药——但求无险,不求治愈。最终朱元璋看出端倪,下令充分信任太医,由此,太医都端起责任之心给他们看病!古今同源!看现代医患的紧张关系,亦非一日之寒。病人需要医生的宅心仁厚,医生更需要病人的尊重理解。若医患之间都能够做到多相互理解,多包容,彼此多信任一些,那么患者对医生恶语相向,无礼行凶的可怕现象一定会减少很多!其实何止是患者和医生之间,就是普通人和人之间,都是要多些理解尊重和信任,那么这人间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清明!

  本书说及到的还很多,诸如:帝王的为政之道。朝臣的为官之理。世道人心。仁义道德。社会情状……

  这是一些添加了评论的历史往事“大杂烩”,无论怎么说,它都是点化人心向正,人心向善!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三):旧瓶装新酒,余香仍醉人

  许石林先生曾打趣的坦白过写这本书的目的是用前人“恶心”今人,恶心这个词确实是双关语,我觉得先生用这个词除了想说明今人与前人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极大不同,另一方面也是想在古代里寻找到真善美,用古代作为一面镜子来警示今人,从而鼓励今人对真善美的相信与追求。

  历史就是把桃花扇,扇子上的朵朵桃花无不闪烁着传统文化的灿烂光芒,蕴含着民族精神的优秀基因。许先生在旧书中寻寻觅觅,发掘深埋在古籍中的光芒,嗅闻古老道德之花的余香。他在卷帙浩繁的古籍中挖掘出古今通用的真理,这些道理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许先生这本书是旧瓶装新酒,余香仍醉人。

  这本书可以说是个万花筒,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对于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有为官之道,处世之理,家庭教育之法,复杂的社会现象,还有各种逸闻趣事,虽然内容多,却丝毫没有杂乱之感,举得例子多是典故,却不让人有掉书袋之嫌。只感觉到道理如此有用,信息量又如此之大,脑子吸收不过来,恨不得多长两只眼才能看够。

  很多现在的人认为古代的社会中也没有什么善良与美好,更有甚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想当然的认为别人也不会做到,古代社会中也不存在什么美好,很容易就相信恶,为自己的作恶寻找牵强的借口。但是这本书中所写的人物上至一国之主国家众臣,下到黎民百姓和倡优皂隶均有着良善的本性,他们以身作则实践着这些美好。他们不似古籍中的那般刻板,他们活泼生动,真实性情尽显。各路故事揭开了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抛却了对他们的偏见。

  说到慈禧,大部分人脑海中都会出现一个奸诈狠毒的老太太形象,对她误国误民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恨,但是书中提到的慈禧却不是这样。她垂帘听政将近半个世纪,手握国家大权,说一不二,给亲戚谋个一官半职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她对自己的娘家亲戚十分苛刻,没为他们谋到丝毫好处,娘家过的日子紧巴巴。她知道娘家的男人没有大出息,给他们谋差事只会给他们为非作歹的机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不如在家窝着省心,她就用自己的银子贴补娘家。在众多大臣的一再要求下,她破例为自己的亲弟弟安排了个军队中的职务,谁知弟弟如她说的一样太没见识,刚到军营就灰溜溜的回来了,说什么都不去上班,慈禧只得让他回家。

  作为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她坚持每天凌晨四点起床面见大臣商量军国大事,严格要求自己,从无懈怠。作为老年人,早睡早起是正常的,但是凌晨四点的时候好多老人还都在睡梦中,即使有起来的也不会像她这样辛苦。作为一个老太太,她为保重身体稍起晚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偏偏不,愣是不给外人说闲话的机会,不能让任何人说她妇人短浅轻视国事。因为她知道所在的职位越高,所承担的责任就越大越重,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误了大事。

  被贴上文艺皇帝标签的宋徽宗,他在绘画和书法上的造诣值得我们敬佩,但不得不说他也是爱玩的,而且玩的有水平有难度,抛开他皇帝的身份,其实他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很有人情味的宋仁宗生活节俭,不喜奢侈,很有自律精神而且体恤他人。京城不产羊肉,但他却很喜欢吃羊肉,一想到御膳房会可能把此当成制度供应不断经常杀羊,影响不好,愣是忍着不吃。吃海鲜时得知价格高昂后,不下筷子,叮嘱御膳房不可过于奢侈。走路口渴看到身边仆人没有带水瓶,担心如果要水喝会让有些人受罚硬是忍着口渴走了一路。他为人着想,宁可委屈自己也不能给别人添麻烦,他的自律精神着实让人佩服。

  这些人做了很多让现代人看来不解的行为,也坚持了很多现代人无法坚持的原则。这些人的故事无非告诉我们,地位越尊贵,越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可任意妄为,不能做出让人轻视的事情。越是位高权重,越是尊贵,也就越不自由,越要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向上,不能甘居下流。

  历史就是酒,时间越久越是醇香,时间并不会使它香气损减,反而历久弥香。有些事情我们以为只发生在今天,却不知历史具有惊人的重复性,我们所承受的一切古人均经历过,而且同样的道理穿越过时空,仍然拥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这个道理放在现在的语境也是合理的。现在的官员都普遍认为官难当,因为国家对他们修身作风等方面的考核与监督日益繁多,不似以前那么轻松自在。作为官员,应该是道德风纪的楷模,对自己的要求要高于常人,别人能犯的错误,官员则不能犯,只能少犯错误,或者最后一个犯错误。在修身作风上都不过关,如何让民众信服,干群关系如何增进。所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这个道理古今通用。

  书中还谈到很多社会现象,而这些现象如今也存在当今社会,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先生所阐发的道理在今天同样适用,而且鞭辟入里,让人叹服,发人警醒。

  比如在中国,无论古今,我们追求美食,近乎奢侈,美食背后实际上对是人多资源少的焦虑,享受美食的人无不掌握了大部分人没有的关键资源。在我们,吃饭已经不是吃饭这么简单,吃的是优越感,饭桌成为攀比的场所,是无下限的秀优越感的手段。为官之人,大都把升官作为敛财的手段,升官发财是很多人的追求,就好像现在的年轻人对公务员岗位趋之若鹜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升官发财是贪鄙之人的追求,他们把聪明才智,奸诈之才用在了钻营上,这种行为为人不耻,但是升官不发财才是真的君子之道是真本事才是让人佩服的追求。

  虽然我们生活的社会并不是那么美好,很多人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相信了人性的恶,并用此标准来行事。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古人遇到的难题我们也遇到,他们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他们所犯的错误所走的弯路我们应该作为警示,吸取教训不要再犯。我们还是要相信一些东西,相信美好与良善仍然存在仍然值得追求。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四):阅古通今,品百味人生

  第一次读许石林的书,感觉深奥却又亲切,在讲述前朝的历史故事的同时又给今人以深刻的启迪,给人很多的正能量,留下很多的思考。

  正如作者所做的自序说:本书里有很多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作者采撷于古籍,或正史野史,或笔记小说,不论其来源,不欲考据,但求情理圆备即可。这些文字所记录描绘的,常常会令人击节拍案,或覆书伫立,终夜徘徊,心向往之,恨不能与其生活在同一时代。

  这本书还没有给儿子看,我先看了,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古代的帝王将相离我们很远,但越往后读,越喜欢这本书,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书,绝不能只读一两遍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如心灵鸡汤,常读常新。

  书中有古代帝王将相如赵匡胤、朱元障等在官场上的故事,又有古代医患之间、古代官民退休生活等故事,更有惩罚的艺术、十岁小孩儿的风度等故事,所以,读时我仿佛又觉得这是一本育儿书。而“量小非君子、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等篇章,又如一道道心灵鸡汤,真是嬉笑怒骂皆文章,将忧世之心化为崇古之文、笑骂之文,却是希望对今日的人心出一分匡扶之力,人分今古,美德却不分今古!

  历史如一把桃花扇,看《桃花扇底看前朝》,阅古通今,人生百番滋味,尽在其中。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五):茶余饭后看二三

  许石林的历史散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人回味无穷。一件历史典故,本来是一盘平平常常的山野小菜,经他一讲解一加工,再加上点前后朝的逸事、名人的题点,就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私家佳肴,不能不说是一种本事。

  他下笔往往轻描淡写,可是就在几描几画之间,我们就能看出其中的神韵,时而妙语如珠,时而微言大意,让人不由得不经常放下书来,细品其中的味道。

  人人爱读史,人人不同。作者以史作今人之镜,照出今日之不平,希望自己的文字引人向善,足见作者的用心良苦。可是以当下的风气,有几个人耐下心认真读一读书,又有几个人肯以书中道理来约束自己呢?

  我愿在茶余饭后,翻翻这本《桃花扇底看前朝》,看上二三小文,品品其中滋味,是种很好的享受。

  当然,以我个人愚见,作者的文字也并非完美。经常看到他在文中直接写出结论,我总感觉有说教之嫌,也可能是嫌我们读者太笨,读不出文章的本义才不得已而为之吧。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六):故纸堆里觅人心

  故纸堆里觅人心

  读《桃花扇底看前朝》

  文/王者归来

  桃花扇底看前朝,书名很古典,很优美。

  故纸堆里觅人心,书评很犀利,很对仗。

  明代吴从先读书小品《赏心乐事》上说:“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佛书宜对美人,以挽堕空。”

  手里捧着这本《桃花扇底看前朝》,窗外云卷云舒,时浓而欲雨,阴沉蔽日,时绽如朵花,晴昼如洗,时泼洒似水,噼里啪啦,这样的晚夏早秋,天空高远,史实久远,情怀深远,境界悠远,读一读史书,未尝不是件赏心乐事。

  作者许石林,知之不详,神龙见首不见尾,只知是深圳商报一文艺评论员,猜其应为不喜抛头露面之人,想说想言皆在文字中,比起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靠包装炒作来娱人眼球者,不觉间好感顿生。

  好不容易寻章摘句,才隐约打探来些许消息,果然背景深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历史像什么?像一坨泥巴,任由成功者揉捏?像一条棉被,时不时就得翻出来晒晒?像个小姑娘,任由人打扮?许石林说,历史像把桃花扇,扇面黯淡,但前人的血迹殷红如花。

  随手一翻,读到《所谓琴心——减少苟活的理由》,恰好最近一直在写一本有关古琴的书,盲乐师师旷的故事也有涉及。许石林说,圣贤大都生活在衰世,乱世,在许石林眼里,师旷成了“一个肉体活人版的MP3”,这样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再比如《谏诤犹如挤粉刺》,以及《古代法官嫖娼的事儿》,作者都能信手拈来,写得津津有味,这样化繁为简,诙谐中透漏着智慧的功力,若不是长期浸淫史书,万万是装不出来的。

  读着许石林的书,就想,活在古代也蛮不错。或者魏晋风骨,或者隐逸山林,或者庙堂上纵横论剑,或者山野小店劳碌一生,或者干脆就像黄飞鸿一样生活在一个中西交融的时代,一切都新鲜,激烈碰撞,最好耳边再响一曲《男儿当自强》。

  作者在序言的最后里,串烧了两句诗:人间正道沧桑里,桃花扇底看前朝。本着以史为镜,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而我更想篡改明朝一位结局悲惨的状元杨慎,同样也是《三国演义》开篇词里的一句词:古今多少事,岂能笑谈中?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七):严谨的戏说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一篇讲述的是做人要修身。《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古到今,修身修心是很多哲学家、文学家、僧人讨论的话题。《大学》里还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还有,君子必慎其独也。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现实中要想做好却并不容易。

  《古代法官嫖娼的事儿》、《古代医患之间》、《古代官员自杀》、《古代打老虎》,单看文章的标题就很吸引人,很契合当前的政治环境。

  为什么要读史?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圣经上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史书对当下有借鉴意义。读史,并不是钻进故纸堆;而是要从史料中发现新东西。本书即是如此。《“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篇文章寓意很深刻。简单说,是发财的道理。这个疯狂的经济时代,谁不想发财。发财的道路有很多种。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的人拼了命挣钱,不讲信义。这都是不可取的。仁者以财发身,说的是做财富的主人;后者则是做财富的奴隶。对比之下,哪个可取就明晰了。

  《古代饮酒之厄》是一篇让人长见识的文章。原来在古代,男女是不能饮酒的。礼,非祭,男女不同爵。除此之外,都是非礼。酒这个东西,确实能调节气氛,可是也能误事。还是要掌握个度。

  透过故事,读到乐趣,令人反思。本书能够带给读者非常愉快的阅读享受。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八):寥寥数笔小品文

  寥寥数笔小品文

  偷爱警/文

  书封看上去很美,桃花庭院,古韵黯然。书名,桃花扇下,会是风流韵事,还是古往今来的历史陈述?看过自序,才晓得,桃花扇下的前朝与今朝如此的契合。循循渐进的历史年轮,在岁月更迭中,接受洗礼与检阅。文明的进步,仁德、礼乐的融合,成为一个个故事的主题。

  前朝的故事,总是带给今朝很多揣度的东西。历史与当下的人物,总是有如此相似的雷同。

  作者的笔触诙谐幽默,带有很强的阅读感,可读性很强。对古文小说不太感冒的我,在某些故事段落,还是博得了笑声阵阵。从古到今,太多的事情,是经不起推敲的,作者是一个很喜欢历史文学的作家,描写的故事当中,攫取了很多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融入到这部小品文当中,茶余饭后,翻阅两三页,还是别有情趣的事情。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九):读史使人明智

  题名是再普通不过,一点都不符合我一贯以来标题党的作风。但是看完全书之后,我感觉我找不到任何一句比这句话更适合当标题。

  先来谈一谈读书,读了越来越多书之后才发现,任何一种痛苦都不是某一个人专属,任何一种幸福也不会只为某一个人设置,我们今天面临的一切情绪和故事,或许载体不同,人物不同,究其本质,却是相似。是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故事,史书告诉我们的就更是如此了。

  本书包含的范围极广,从君君臣臣,到邻里之间;有人情练达,有借古讽今。更多的,文中深含的,都是劝世之意。

  读历史故事,看人性沉浮。全书分三篇,第一篇,讲的是君臣之间的故事。帝王要有怎样的胸襟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做官的要有怎样的情怀才能成为一个好官,君臣之间要如何才能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安然无恙的度过这一生,顾命大臣的结局为什么总是一死。都是人性,都是人性。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是帝王之心。一颗心全为黎民所系,这是官员应有的操守。作者想要劝世,文中自然一颗拳拳之心看得人感动。

  第二篇,讲的是所谓君子之道。“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从文章中看来,古代社会是一个三观远比今天端正的社会,一切有纲常。第一篇若是劝官,那么第二篇则是劝民:要心存以仁,要有廉耻之心,要有大量,惩罚也要讲究艺术,声色犬马令人智昏。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不知道你们信不信,我信世间自有天道轮回,一切皆有因缘。目之所见,也证明的确如此。心若向善,一切皆会好的。

  第一篇劝官,第二篇劝民,第三篇则是更宽泛的劝社会。写到这里,先荡开一句,以前读书,不喜欢看目录,不习惯从全局把握一本书的中心思想,如今要写书评,倒是发现了读目录这样一个捷径。真真是极好的,对全书能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思想定位。

  就算已快到而立之年,然而我总觉得有些时候我的价值观依然是摇摆的。就比如在读到这一大篇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青史留名和现世安稳,到底哪一个是更好的选择。当然,政治正确的回答必然是要青史留名,然而我们都是普通人,青史留名想必是绝无可能了,就连一本县志上想留下自己的名字都是困难的。那么现世的各种便利是否才是更好更舒适的追求了?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我这样的人存在,作者才想劝社会吧。自然了,这两者之间是有平衡之道的。

  终其全篇,两个字:气节!每一个人都活的有气节,不因某些事三观尽毁,世界才会在有序里循环。

  《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十):桃花扇底看前朝,人间正道是沧桑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而当下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似乎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记得某个新闻里的采访,采访小学生回答侵华战争的时间,没有几个小孩子能够回答的出来。我们的历史似乎只在教科书里,在老人翻阅的旧书古籍里。历史对我们真的没有任何意义了吗?

  当我拿起《桃花扇底看前朝》这本书的时候,细细咀嚼许石林先生写的古代的每一个小故事,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可以从历史里学到很多东西,历史并不是我们狭隘观念里的专制和黑暗,独裁和血腥。作者把历史比喻成桃花扇:历史如一把桃花扇——那日渐暗淡的扇面上,前人留下的斑斑血迹,犹如殷虹般的桃花瓣。有人看见这把扇子,想到血型等,产生种种冰冷的疑问,这是考据,有人看见这把扇子,仿佛闻到了飘散在幽深的历史隧道中的远古芳香,这是选择。

  作者明确阐明了他对历史的看法是倾向于后者的,而他也很明确的写下了他写这本书的动机,文雅地说,以前人为镜鉴,俗话说,用前人恶心今人。我看历史书很少,所以在看完整本书的时候也自惭形秽。按照作者的逻辑,他对历史的态度并不是去考究某段历史的真假,并不是把它当做冷冰冰的东西,他只是把在历史长河里,不断的挖掘出那些旧的,保守的美德。可见我们现代人是不理解的,在我们的脑海里落后陈腐就要挨打,我们从被西方以暴力的方式打开国门之后,我们就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知识,老祖宗那一套是迂腐的,是要摒弃的。

  比起我们故步自封的古代,现代人显得“聪明智慧”,而我们的品德,我们的信念呢?我们开始进入快餐文化,小学生到大学生没有多少人舍得放下电子产品去静心读书、写字;我们也开始丧失品德,遇见老人倒地我们不敢去搀扶怕被反咬一口;我们急功近利,有房有车,我的幸福不算幸福,我要比别人幸福才算幸福。

  相比之下,古人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有太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作者讲了很多仁人志士的故事,也讲了很多帝王将相故事,他讲的每一个故事也都会加入他的想法和当今时事来对比。有几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讲到古人的24孝的故事,其实这24孝有些是很极端的例子,如黔娄吃大便的故事。他的爸爸生病了,医生无意说黔父的粪便中药是有甜味儿的话就很麻烦。黔娄毫不犹豫地吃了他爸爸的粪便,结果,其中有甜味,他心愈忧苦,对天祷告要求将父亲的病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这放在我们现代来说,这种孝真是极端变态的孝,让人不能信。作者说,极端而变态的例子是给从前那些一般的愚氓讲的,从来劝人向上学好,因为知道一般人根本做不到,但心中有那些极端的典型,就有了文化价值的刻痕。

  这些孝放在现在是种愚孝,而我们当代人的现状,很多人已经淡漠了人的这种孝道的根本,很多外出务工的子女常年不回家看望父母,甚至有电视采访某大爷希望子女为自己做什么,他说有什么孝顺不孝顺,应该是“无妻徒刑”,我们谈什么古人的大孝,我们连父母对我们基本的希望和需要的关心都做得不够好。

  他还讲到了雍正皇帝节俭不浪费的故事。他给内务府下诏,专门说后宫吃饭剩下的饭菜处理问题,后宫吃剩的饭菜,不要浪费,要打包给仆人;他们吃不了的,可以给宠物,宠物吃不了的,可以晒干保存,给动物园的小鸟去吃。我们一直以为皇帝和皇亲贵族享用的是美食美酒、荒淫奢侈,其实不然。而相比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仍然是那句话,我的幸福不算幸福,我要比别人幸福才算幸福。所以这个社会笑贫不笑娼,我们为了找到比别人更“幸福”的方法,我们努力赚钱把竞争对手打垮,所以市场上出现了“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政府官员互相勾结拉帮结派,网络上到处曝光城管殴打市民,上访百姓被官员侮辱的照片;甚至为了商业炒作某日本AV女星写下的毛笔字被人几百万买下。

  整本书里的小故事都是这种或讽刺、或幽默的与当今时事现状作对比的古人事迹或生活。古人读书重视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识之士有的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腔正气,一腔热血。读史可以让我们有什么启发?我想,我们可以学习到的就是他们的这种气节吧。

  就像我最近爱看的《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刘媛媛的一场演说。她说我们只是升斗小民,但是我们在老去的路上不要让我们变成自己讨厌的坏人,一辈子都嫉恶如仇,绝不随波逐流,你绝不摧眉折腰,你绝不摧眉折腰,你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你绝不绝不绝不失望于人性。

  许石林先生谈这本书,有人看了这些文字讥讽曰,道学而已。他说,道学哪儿有真的,在没有行动之前,在你不去按照道学去做之前,所有的道学之说都是假的。只有道行,行道才是真的。所以我们看前朝,学新知永远不要忘了践行我们的根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桃花扇底看前朝,人间正道是沧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