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9 21: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精选10篇

  《我想给你拍张照》是一本由林帝浣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一):重要的是人,不仅是风景

  (文/夙墨离)

前言

  和所有事物相聚中,最复杂的是和人,最特别的也是和人。

关于作者

  林帝浣,中山大学教师人文旅行摄影师。获过许多摄影类的奖项,也出过一些小书。在他的《我想给你拍张照》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被拍摄者本身,一个就是摄影者。

正文

  照相这件事,从未像如今这个时代这样贴近每一个人。时间,随时随地;器械,手机、单反、傻瓜相机、拍立得;对象食物、风景、人、自己。翻开你的手机相册,最近的一张照片是什么?你拍摄的时候在想什么?为什么想记录下这一刻?

  照片成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前的人用诗歌文字电影音乐表达,而哪怕你还未意识到,照片也成了你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说,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两个人,拍摄者和被拍摄者。

  《我想给你拍张照》这本小书,读者浮躁的时候是读不出其滋味的,这是一本不同市面上旅游攻略游记。你无法去复制作者的旅行,甚至你可能读不懂他出发的目的。哪怕他在“缘起”中已经有过介绍,但是“跟随内心”这个词,我们听得多,但做得少。

  作者的旅途散乱且不可复制的,他说自己热爱旅行,但和我们印象中的旅游达人不同,他不走热门路线,不去热门景点,总之,连他自己可能也并不清楚下一个目的地在哪里,对于他来说,没有非吃不可的美食、非看不可的美景。他只是怀着一颗好奇心,不断地行走、相遇、记录、表达。他的照片,既是拍他人的生活,也是自己内心的独白。他的照片,是触摸另一个灵魂的入口。好的照片,有可能不是惊鸿一瞥的,没有让人惊呼炸裂的技巧,技巧只是后景,而前景就是照片中的故事。被拍摄者的生活浓缩到了一张纸片上,剩下的就要由我们的内心去解读。他是谁?他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而世界最复杂、最迷人地方也就集中在每一个个体之上。并不是只有阅读文字、看电影、思考才能扩宽世界的边界,才能加深对他人的了解。这本书就是对作者路途经验思想的记录,平实而又复杂,如果不仔细品味,可能会错失很多有意思部分

  一本小册子,很快就能看完,我解读得再多,也是个人之见,不如留下更多的部分给新读者自己去发现

后记

  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假若路上无人,何必去到远方?路上有风景、有人、有不同的风俗,可以打破你对旧世界的眼光,可以让你学着用新的思路去解读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换一个环境看就不再是问题。就像一滴墨水滴水杯里非常明显,而滴在大海里,了无印记

  我想给你拍张照,我又不仅仅想给你拍张照。和每个人的相遇都是巧妙的,哪怕你厌恶他,哪怕他会伤害你,时间总是一味良药,剔除记忆伤痛的部分,总是萃取出美好的部分给我们。

  我又即将开始下一场旅行,恰逢此书,受益良多。

  《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二):不走寻常路,只拍陌生人

  记得从小到大的20年间作为一个工薪阶层出身孩子,外出旅行的经历寥寥无几。唯一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6岁那年参加了河南省青年旅行社的“我到上海看世界”夏令营活动,来自河南各地的初高中生聚集郑州火车站,跟随导游踏上了一条未知之旅。夏令营先后去了南京,苏州,杭州和上海,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就是在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感受到的时代前沿的速度感和看到的车窗高楼林立的江边繁华景象,当时的我能体味到全身血液的沸腾和无数细胞的跳跃,如痴如醉如梦如幻。从此旅行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梦的种子

  《我想给你拍张照》的作者,林帝浣,同样有一颗热爱旅行的心。幸运的是他作为中山大学的教师,每年有两个长假,可以浇灌属于他的梦的种子,发芽,破土,成树,参天。他的兴趣爱好与我类似,不知是因为热爱旅行而去摄影,还是爱好摄影而去旅行,总之,他选择了在路上,不断地在路上,不断地拍照。

  他的旅行充满着随性,有次订了一张去厦门的火车票,自己也不知道下一个地方该去哪里,不过总有些机缘巧遇令他再次出发,前往下一个地方,然后,走走停停,竟从厦门一路去到威海,兜了中国的半个圈子。当然这样的旅行方式无疑对所有人充满着诱惑,那种随心所欲自由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去践行,充裕的时间和金钱是其必不可少基础前提。在他旅行之初,鼓浪屿上,他买了一本《水月风花鼓浪屿》的旅游书,专门按书上的介绍,跑去百香食坊吃沙茶面,不料正好遇到了该书的作者Air夫妇,并听了他们的故事。

  Air夫妇早些年到鼓浪屿旅行,爱上了这里,便辞职来这里租房住下,并着手书写关于鼓浪屿的旅游书,后来还开了一家“花时间”的咖啡馆用心经营优哉游哉

  这次偶遇对林帝浣的影响很大,让他知道原来可以有这样一种生活。同样,也让我想到了曾经的旅行中遇到的林林总总的陌生人,他们也一定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其实对于很多旅途中遇到的人,我发现他们的生活形式虽然奔波不定,但其心境往往平静如水,也许对于他们而言,只要自己过得开心,很多东西都不算什么。

  旅行是一辈子也谈不完、说不尽的,世界那么大,谁能看得完呢?林帝浣的QQ签名是,“不走寻常路,只拍陌生人。”本书也是在他的旅行途中,集结了所有他与陌生人之间的一面之缘,从大理到湘西,从广州到重庆,从拉萨到林芝,从黄山到安江,无论在古城还是都市,无论在山间还是水边,都有人的痕迹,有人就有故事,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与陌生人分享人生,倾听故事,他是如此,我也愿如此。

  细细想来,人生在世数十载,身边亲友寥寥,更多的人在你我眼中都是陌生人,而也正是他们,编织了这个庞大社会网络,希望我们能够迈开脚步,敞开心扉努力经营自己的人生故事,认真倾听他人的人生故事,想必便不枉此生。

  《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三):快读《我想给你拍张照》

  快读的意思不是让大家快点去读,只是说这本书我读得很快。

  《我想给你拍张照》是“著名人文摄影师林帝浣最新作品”(摘自百度百科),“收录了21篇作者的旅行随笔、100余幅精彩照片......”

  ——你看,“快读”的原因找到了吧!

  从开始阅读时的略略兴奋,到近半时开始稍稍失望,再到随后的释然,这本书也是带来了一点起伏。

  一般而言更喜欢详细的旅游攻略,当然是得配很多图的那种,这样感觉实用:没去过,那就“感同身受吧”!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确实不能让我太过喜欢,我承认是我Low。

  因为最初还是从摄影的角度出发选择了这本书,所以对文中的配图就产生了一些不满意:图太小。这个其实没啥好说的,就是图小找不到感觉。

  作者的文笔和摄影水平都非常高,这是区别很多摄影师或者游记作者之处,然而因为是从摄影角度入的手,所以我会更在乎图像方面: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为图片篇幅的原因很难让我感觉文字和图片能够互为益彰。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纪录片的文章,说国内的纪录片绝大多数是有旁白解说的,而国外的优秀纪录片,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形

  这个比方或许并不恰当,但我确实觉得可能便是因为篇幅的原因,我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图片中,来“读”到更多。而文字此时便相当于纪录片中画外的旁白,有助于理解破坏画面

  也是我想得太多了,这只是游记随笔,毕竟不是摄影集。

  而读到近半让我感觉失望的,其实是某一部分文字让我感受到作者更多的在“内心独白”,让人很难代入。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去讨好读者,这才是随笔的真意吧。

  最后要说的是,林帝浣对拍摄对象的尊重,也值得我们尊重。

  《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四):我想与你产生一个交集

  我想与你产生一个交集

  读《我想给你拍张照》

  文/王者归来

  人过三十,也跑遍了小半个中国,去过的地方却仍然觉得不多,和脚下坚实广阔的每一寸土地相比。照过很多照片,风景,人物,当然,更多是到此一游式的,可以作为显摆的资本的照片。

  所以,愿意看一些定个的照片,用自己的想法去还原一个也许存在过,但大多数情况下不正确场景。但恰似,那些镜头之外的无数种可能,让人着迷。

  一个好名字不一定会成就一本好书,但一本好书理应有一个好名字,譬如这本《我想给你拍张照》。

  这样的书,单看题目,就知道会是很好看的书,文图并茂,可能是更多人想到的第一个理由。的确,这个最赤裸裸也最揭示本质的理由其实还蕴含着更深层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的柔软,会通过三两行的文字,一副光影草木的图片,完全丰富展示出来。

  林帝浣,大学教师,摄影师,专栏作家画家。很简单的人物介绍,却都是字字千金的硬货,能够称为“师”,称为“家”,如果不是自吹自擂,那的确需要不一般的功力,而林帝浣,更多地,我猜想,应该是低调了。他的身份,也许会更多,也许不止于这个层次

  他在序言里说:“你好,陌生人。”我们相遇,互相言语或者擦肩而过,“在很久以后,我偶然泛起了你的照片,会突然想你与你的曾经相遇。”尽管那时你不是现在的你,我不是现在的我。

  他在缘起里问:“我们为什么爱拍照。”是啊?为什么要拍照呢?,是炫耀,是挽留,是证明我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呢?他说:“独自跋涉的足迹艰苦落寞的思考,才是你最好的作品。”深以为然啊。

  他在后记里谈好照片的五层境界。叙事的照片、美丽的照片、摄影师的照片、动人的照片、历史的照片。然后在这篇观点之后,也是本书的最后一页,是一张让人过目不忘的照片。一间老房子,墙皮斑驳,半个门框,屋内左三右二坐了五位垂垂老矣阿婆门槛正中,一个穿白裙子小女孩倒背双手,看着屋外,远处仿古的院墙上,一个醒目的白灰刷圆的背景中,是一个黑体的孝字,我们看不到小女孩儿的正脸和表情。照片下面有一行字:2008年,湖南郴州板梁古村,留守的老人儿童

  我相信,那一定是作者自己颇为满意的一副作品,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一副妙手偶得的抓拍,而非无数精心谋划的摆拍之一。

  《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五):感知生活的温度

  摄影是一门感知的艺术,特别是人文摄影。

  与一个陌生人交流的方式很多,简单的言语,一个微笑或者眼神,也可以是一个快门。

  旅行途中,遇到的人形态各异,经历也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但终究于你是一个陌生人,你一旦按下快门记录下陌生人的某个瞬间,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建立起与一个陌生人的联结,不管他们有没有注意到你,都掩藏不住在镜头前的真实,时间定格住的那一瞬间,也是那一刻他们正在发生一个故事

  所以照片是有温度的,或许多年以后你已经记不起细节,却会记住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不管当时你的身份是一个试图不打扰的旁观者还是一个突然闯入别人生活的过客,你终究成为他们故事的见证者,他们也会成为你的记忆。那种感觉就是即便知道社会明暗,人间冷暖,你也愿意去体会和感知,你记录下的一张照片,不仅仅是一个画面那么简单。

  懂得记录生活的人大抵是因为喜欢感知生活吧,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才会去寻找与别人的相同和差异,去交朋友、去谈恋爱、去旅行,都是一次次的感知而后带来感悟,在感知中,慢慢地消除我们的迷茫,磨平我们的锋芒,最终回归到一个简单真实的自己。

  《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六):你好,陌生人

  文/夏丽柠

  iphone的发明,令全世界的人都有了摄影的爱好,随处走随手拍,照片出来了,是纪念也是温情。不过,绝大部分人除了自拍,都是偷拍。面对陌生人,极少有人鼓足勇力走上前去说:嗨,我想给你拍张照!

  不过,世事绝对,有位仁兄却偏有此好。并且,摒弃了“手机党”的小里小气,举着他的“大”单反满世界地去给合意的陌生人拍照,还把与人“短兵相接”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就叫《我想给你拍张照》!

  林帝浣,本是学医出身。毕业后,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是学生口中的“林老师”。可谁知,林老师有个特别的爱好,偏偏爱上了背着相机到处旅行拍照,平时为国内各大报刊写专栏,供摄影稿,在网络上小有名气。迄今为止,网友们最喜欢的是2013年出版的那本《时光映画•镜头中的24节气》。小林说他喜欢拍静而典雅的照片,让人想起了农耕社会的审美情怀

  这本《我想给你拍张照》是小林的另一座拍摄“里程碑”,书中的照片一多半是人像。他说,“人的脸和表情是最美丽的风景,我喜欢拍形形色色的人,但不太在意相貌的美丑,善良、真诚,是我对美标准。”

  照片,是时光的语言。对于一个人来说,瞬间也是沧海桑田。开篇有两张对比照片,一张是2009年12月在市场蒸小笼包的姑娘,另一张还是这位姑娘,时光却已跑过了四年。从一个青涩的少女到温柔的母亲,两张照片的变化令我们一目了然。倘若你问小林为什么要拍照?他的回答很“业余”,完全不像一个摄影的专业人士。他说,一切为了缘。

  想想世界最著名的业余摄影家薇薇安•迈尔,生前也不过是一位芝加哥的保姆,却被人喻为“摄影界的梵高”。她把摄影当成了生活态度。然而,林帝浣觉得,摄影是走过的路,路上的景和遇见的人。他说,“所谓摄影,得先是让你自己感动的东西。”

  小林照片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哪怕被拍摄的对象是位陌生人,镜头里的人也把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小林的书里不仅有“搭讪指南”,还有一句著名的理论,“毕竟,你最爱的人,也曾经是陌生人吧”。原来,摄影完全是爱的举动。每位摄影师都会跟着自己的照片,感受爱,触摸疼。

  小林说他是一个热爱旅行的人,甚至是一个在都市漫无目的转悠的爱好者。可是,“要记住一座城,不如记住一个人”。他步履不停地走过大理、巍山、喜洲、湘西和川西,我们也得益于那些照片,认识了修车的大叔、下课的少女、夜色下浓妆的姑娘和摇了一辈子船的船工老王。每幅影像背后都包藏的一个不平凡故事,活着就是一种美,小林不仅是美的制造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参与纪录的人。

  从乡村到城市,从低地到高原,小林在拍摄别人,也在努力地寻找自己。藏族朋友对他说,你们汉人都想来看看西藏,而来了,看到的还是你们自己。有位外国摄影师说过,“拍摄生活的琐事,是有规律的自我审视”。摄影,就像一个认知的深渊,其中的奥妙,始终来自内心思绪的发散。

  陈丹青说,摄影有一天也会死的,因为地球要死。这样想来,为了摄影,我们更应该勇敢地说一句:你好,陌生人。或许,那张照片成就了永恒。

  转载请豆邮联系

  《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七):学摄影的初心

  准备学摄影,所以买了这本书。

  读过小林老师的三本书:《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图书馆)、《遇见·新疆》(豆瓣读书)、以及《我想给你拍张照》(亚马逊购书)。

  作为摄影书来说,技巧性的知识,在这本书中能学到的很少。但他对摄影的一些思考,能给我们不少启迪。你为什么拍照?什么是好照片?这些问题,你有没有想过?

  毕竟我们见了太多,拍得漂亮,但看过也就看过,转眼就忘了的照片。

  我很欣赏小林老师的观点,从心出发。具体是哪种“心”,去书里找吧。

  书里的文章和图片,在小林老师的微博上,大多能找到。如不想买书,也可以去翻微博或者上这个网站看专栏。 http://www.mafengwo.cn/traveller/author.php?id=67

  《我们为什么拍照》、《好照片的五重境界》、《掌心里的鱼》、《说走就走的旅行,你得先具备走的能力》,这几篇我尤其喜欢。

  单纯看照片,小林老师的技术不算出类拔萃。文字为他的照片加分不少。但换个角度想想,我们看一姑娘,难道只看脸么?如果你看姑娘,看她内外兼修,那你看照片,也看它“图文载道”。

  我要开始学摄影了,不要忘了初心。

  个人喜好:《时光映画》>《我想给你拍张照》>《遇见·新疆》

  《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八):要记住一座城,不如记住一个人:人文关怀下的照片温度

  小林老师在其自己的微信公号上推出新书预售时写了一篇介绍文章:《一本写了十年的新书,感谢摄影之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在这篇文章里小林老师说这本书“是一直以来最想写的书。这本书里,记录了开始拍照以来的成长和思考,走过的弯路。十年来,在路上遇到的,许多难忘的人和事。这些人事,一直在改变着我的人生。”,这本新书就是《我想给你拍张照》。

  买到新书后,未及细读文字先看图,一张张扑面而来的照片散发着的都是一如继往的小林风格,旅途、人物、故事不唯美、不小清新,却以细腻深情的人文关怀表现出来,从而让读者可以从一张照片里去触摸这个世界的温度。书里除了少数的风景照,大部分都是人像照片,每一张或悲伤或无忧,或知足或纯真的面孔后面都有一个平凡的或不平凡的故事,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十年来在路上遇到的许多难忘的人和事。

  十年的光阴,风尘仆仆的旅途,也走过山川,也走过城市,只是山川很多是名不经传的古朴之地,城市很多只是三四线的小城,那么,来过之后要如何才能记住这些地方呢,作为温良谦恭的人文摄影师,作者说了:要记住一座城,不如记住一个人。因而,行旅中,作者更多的是把镜头指向一个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而非可供摆拍的风景建筑。

  拍摄陌生人,也许拍摄过后将与之擦肩,不再相遇,亦也许将与之成为朋友,重访旧地时,便有了可兹相寻相聚的人,无论哪一种,一方水土总会因了这些人而被记忆,带着那时那人生活中悲喜交集的温度。

  然而偶遇的路人,却要在简短的时间里拍出这个人独特的特征及其背后的故事除了考验摄影师的技术以外,更多的则是摄影之外的功夫,而与故事的主人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当然偷拍除外),因此,拍摄路人首先要学会的便是搭讪。这一点,作者在第一章节的《对不起,我想搭个讪》这篇文章里是作了详细介绍的,除却搭讪的方法技术,摄影师本身的修养尤其重要:“我觉得,要做一个好的人文摄影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仁者。所谓的仁者,并不需要高深莫测的学问,或者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气质,最重要的只不过是一颗推己及人的寻常心。”小林老师以其质朴的语言、细腻的感情、心存的善良与尊重,获得许许多多陌生人的信任而在其镜头前不设防地展示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些人像,有的是在他人的城市旅行拍摄的,有的是在自己的城市旅行拍摄的,甚至于有的是在每次都匆匆来去的故乡拍摄的,天涯海角,形形色色的人物便以各自的温度呈现出来,比如最喜欢夹着瘦肉往作者嘴里塞的喜洲白族婆婆,一脸的皱纹却笑得灿如春花。那天白族婆婆阿姨们在小城隍庙里祭祀,除了鱼肉菜糕点还给菩萨供了一包香烟,当风老是把竖起来点着的香烟吹倒时,一路颠簸而来的小林老师赶紧帮忙把烟竖起,瞬间便得到了许多的微笑和点头,在祭祀完毕分食祭品的时候,婆婆阿姨们塞给了小林老师一个饭盒,并纷纷把自己碗里分到肉夹到他的碗里,甚至于后来直接往嘴里塞,那时他们听不懂彼此的语言,那时小林老师饥寒交迫、满头油汗、头发凌乱,那时小林老师自猜吃相相当凶残!这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故事,我在穿着民族服装的白族婆婆灿如春花的笑容里读到了她对于陌生年青人的爱怜。而在贵州,那个笑得鼻子都皱起来的女孩应该是个留守儿童,但是她却快乐地告诉小林老师,她姐姐去了广州,她长大了也要去,“我要去吃麦当劳!”就是这句话,让人瞬间便有了无限的悲凉,一个被都市里的人定义为垃圾食品的洋快餐竟是一个乡间小姑娘五彩的梦想。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是在云南大理,巍山老城,菜市场里卖豆腐豆浆的姑娘十分害羞,恳求了半天才让小林老师拍照,结果姑娘的老爸跑过来严肃地制止:去去去,别耍流氓!当然,照片中的姑娘非常地美丽内敛,难怪年青的摄影师要冒着被当成流氓的风险来拍照了。为了告别的旅行,在湘西,在茶峒,摄影师花了十几块钱在拉拉渡上渡来又渡去,却没有登上政府精心打造的翠翠岛,竟让人松了一口气,因为在边城,有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让人很担心失去了爷爷的翠翠看到到来的人不是那个人。在湘西,摄影师拍到的是梳了半天头发才肯拍照的郑婆婆,她等待的是常年出门在外的儿孙。

  故事很多,照片不少,耐人寻味,可一读再读, 不止看图读故事,也学习摄影技艺,还有摄影之外的功夫,书末再认真读一篇后记:好照片的五层境界,第一层:叙事的照片,第二层:美丽的照片,第三层:摄影师的照片,第四层:动人的照片,第五层:历史的照片。

  一本承载了一个人文摄影师十年路程的书,有成长,有思考,今天有幸读到,唯愿某天,自己的照片也能带着这个世界的温度一一展现。

  《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九):什么是真实的呢?你们看到的还是自己

  林帝浣说他喜欢沈从文的文字,也许这就是整本书的文字带有一种浅淡水墨风的原因吧。少了娓娓道来的动人音色,多了一些细水长流的悠长。单看文字,已经比有些流水账式的旅游故事好太多。

  而实际上,大多数如我一般的人类,多半是冲着“拍照”这个缘由打开这本书的。可惜,他并不讲授技巧。是了,技巧毕竟只是“工匠式”的技术,硬要学,谁都会。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因此成为大师。就像会画画的人那么多,却只有那么寥寥几人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师。如同天才和汗水是1和99的比例,也许技巧在照片中,也只有那么百分之一的存在。

  林帝浣的照片并不是在炫耀光圈快门的设置,对光与影的把控,他的照片在讲故事。也许有失焦,也许在技巧上并不那么完美,但却正是因为这种不完美,让他的照片有了一种别样的韵味。

  这些照片是旅程的记录,也是陌生人之间温暖的见证。照片上的他可能是林帝浣第一次遇到的人,也可能是故地重游时再次遇见的陌生人。这种相逢陌生人的友情总让我想到千年以前的诗仙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便是他对山水、对友情最随意最开心的注解。

  特意去人迹罕至的地方,特意找无人问津的古镇。特意之下,是毫无计划跳上汽车就出发的随意。尽管如此,这种特意的逃离,依然带着自我的味道。

  “你们旅游的,就是来感受点新鲜的吧,玩腻了就走了。你们老是想看真实的西藏,可是什么是真实的呢?你们看到的还是自己。对吧?”

  《我想给你拍张照》读后感(十):照片+文字记录旅行

  照片+文字记录旅行

  读《我想给你拍张照》/by烟波浩渺1980

  本书是人文旅行摄影师林帝浣的游记:自如的文字+精美的照片。拍照、给陌生人拍照都是一个结识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头脑中的想法,今天我要去哪里走走看看,明天我会遇见谁,必然和随机交替出现,构成作者游记中不一样的心声。

  我想说看到简介时以为是一本教授摄影技能、专业性比较强的工具书,如果你和我一样认为,说明你就错了。本书在开始一篇和最后一篇才传授一些关于拍照的知识,其余部分都是作者游记,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作者的文字非常随性、简洁,贴近自然,作者认为思考旅行中人生、摄影过程就是对自己的认知。旅行是发现自己的过程、拍照也是如此。我们在生活中和旅行中一直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千分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一个人走在路上、一个独处也不会觉得闷,这就是成长的过程。不过呢,在发现的过程中,拍照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像作者一样的专业摄影师或是像我们自己一样的“伪摄影师”,对于拍照都是趋之若鹜的,不过目的性不一样。专业人士为拍一幅好照片费尽心力。而很多人都会有娱乐自己和刷存在感的想法,拍拍照片说明“到此一游”。各种自拍大头照占多数,而风景只是一小点点(不能免俗的我也是如此)。

  作者林帝浣的人物照片,让我想到之前看过一本摄影集子《人在纽约》,每幅图中都有简洁的介绍,虽没有长篇大论,可是精炼的文字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如贵州威宁贫困区中孩子们,作者与他们的对话无不透露着心酸和无奈。以土豆作为主食的孩子,当作者这样问他:“刚挖的?好吃吗?”“天天吃!好难吃!不过很饿的话,还可以••••••”;还有不去上学去搂猪草的少年;想吃麦当劳的小女孩;挑小水桶的女孩子;被父母责骂的、想做老师的小女孩,理由是不能教会弟弟,而家里人更想让弟弟上大学。

  无梦到徽州、十八梯的重庆老街、家乡广州、藏区行、黄山等等,林帝浣的旅行地绝大数是一些二三线地方。略有知名度,但又不会太响亮。没有一窝蜂的走大家都走的线路,更喜欢坐着火车一路逛荡着前行。他会在火车上观察同行人的喜怒哀乐,闻着泡面和鸡爪的味道,再配上车窗外的景色,人在旅途就是如此这般的感慨。

  最喜欢作者的坐着火车去西藏的一章,也许是自己未曾到过,也许是对西藏心怀敬意,那里的一切总像谜一样吸引我。个人一直感觉摄影师都会把徐霞客当成榜样,写游记+拍照当名扬天下,估计是宅人们很难当成摄影师,总拍一处的风景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不过作者对于拍照是更关注“自我”的方面,不必可以追求器材和行程的因素。如果喜欢拍照那什么都不是问题,如果痴迷拍照则是另外一回事,学习和练习必不可少。

  王国维说人生要有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作者林帝浣则说摄影要有五个境界,分别是:叙事的照片、美丽的照片、摄影师的照片、动人的照片、历史的照片。大家可以自己对照自己的拍照境界到达第几层。

  2015年8月7日星期五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