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10篇

2018-05-30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10篇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是一本由秋叶 著 / 叶光森 整理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一):读书为了培养思维方式

  lt;p>开篇讲书的分类选择,(工具书 查读/专业干货 /视野书 多维度/ 潮流书 速读)然后紧跟针对性阅读法的展开,实用性很强。<br />个人而言比较喜欢主题阅读,但是欠缺思维导图的分解能力,日后需要加强。比较欣赏的是书中提到的逆读法,反思书中观点当然这种最锻炼思考力和辩证能力,还有就是文艺书的诵读法,不过目前我用的是动笔的抄读法针对古文篇幅同时暂时逃离电子屏幕,向写一手好字更进一步。<br />不过书的重点篇幅还是落脚到了反思和应用上面。这也目前社会需求的思维模式。最近用电子书做笔记和摘抄汇总到有道笔记很受用,不过领悟离大神们的拆书之道和制作ppt读书笔记还差很多。<br />而后的八成篇幅都是在以实例说明知行之道,简介的图表法感受书的主治,结合实例思考理论,并进行移植运用。进而建立思考模型,把碎片化的东西整合,养成习惯时常归纳。<br />案例中提到了不少好书可以作为日后阅读的方向。<br />得检讨一下近日疏忽了对专业书的涉猎,一心扑向了社科类图书,带着功利心看书。心浮气躁没有好好定神去和作者交流。日后的阅读中需引以为戒。</p>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二):建立思考框架,最终通过行动改变自己

  购买日期:2016年11月20日(3.99元)

  阅读日期:2016年11月20日-12月4日。

  阅读地点:电子书“微信读书”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近期断断续续看完。我详细看了序篇和下篇延伸阅读“《奇特一生系列随笔”,中间部分没有仔细看,内容主要是作者抽取部分涉及经济学互联网管理学等方面书籍,进行拆书示范。

  作者在序篇中主要介绍了读书的10个误区,10种读书方法,以及如何做读书笔记。不论以何种方式读书,最终目的一定要学以致用,一定要通过行动,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内化思维。在本部中,作者推荐的阅读书目有:郝明义的《越读者》、《如何阅读一本书》和《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作者的拆书示范书籍包括:

  《长尾理论》

  《免费:商业未来

  《史上最简单问题解决手册

  《参与感》

  《引爆点》

  《引爆趋势

  《零秒思考》

  《黑天鹅效应:如何及早发现最不可能发生但总是发生的事》

  《一以贯之》

  《六顶思考帽》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

  《微创新: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

  《带人的技术》一个市值1500亿

  《丰田高效工作法》

  《腾讯方法:一个市值1500亿美元公司的产品真经》

  《年轻就是要活出你自己:刘强东的商业新逻辑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九胜一败: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

  《诸时健:影响企业家企业家》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

  《亲密关系秘密

  《奇特的一生》

  从上面这些书单可以看出,作者阅读量很大,知识面非常广。总结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总结一本书的主要知识点记录下来;接着根据书中的知识点扩展思考,找出与自己的相关性;最后,就是运用,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工作中。如果一本书中信息量很大,知识点很多,可以分部分进行拆解。如,《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作者就用了10余个章节,分别探讨时间紧急重要度模型、SWOT分析法、波士顿矩阵分析法等。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让我明白了不是一本书从头读到尾,就叫读书。读书关键是要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从书中挑取对自己比较重要的内容详细阅读,建立“知识点归纳”——“结合自己扩展思考”——“制定运用计划”这种思考框架,最终通过行动改变自己。

  2016年12月4日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三):还没翻开书,却把一本书读完了,怎么做到的?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的作者秋叶,是位PPT高手,小白关注过其公众号公众名字就是教人做PPT。后来知道,PPT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之一,他更是位读书达人书评达人,在指导年轻人提高职场技能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就如他自己所说,“读书看世界、思考人性研究各种营销手法,才是我业余最大的爱好”。此话深获我心。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书名容易让人联想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此书名气很大,说实话,是好书,但有些啰嗦,没有一定读书技巧的人容易陷入细节中,理不清头绪。最好的方法是先看看网友总结的思维导图或者干货笔记之类,然后返回头去读,效果会更好。

  秋叶的这本书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主要讲阅读方法有所不同,它实际是作者读书心得的合集。全书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序篇,讲读书方法。比如,怎么做到忙里偷闲每年读100本书,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拆书等等。二是图书的主体部分,是他微信公号上拆书栏目的汇合。所谓拆书,就是如何将书中精华片段拆析、精读深入思考如何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序篇,乃全书干货所在,很多观点,颇有共鸣

  1.有人抱怨没时间读书,试问,你怎么有时间吃饭、有时间上网、有时间看电影、有时间刷微信呢?时间的问题取决于你对一件事是否足够喜欢。

  2.别老指望别人给你开书单,自己花一点时间选书意味着,你为自己的阅读做出独立判断,做出选择。结果满意或失望,你都学到了更重要的经验——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书的过程,也是锻炼自己判断力的过程。

  3.各领域涉猎,可以避免单一思维模式,学会换位思考,多维度观察和思考。

  4.类型丰富,比数量多,更有价值。现代社会,吸取信息的着眼于头脑升级比信息的准确更为重要。应当合理搭配四类书:工具书、专业书、视野书和潮流书。

  5.保持好奇心,即使草草浏览,有个概念印象也行,没准将来会成为你的一个兴趣关注点。无心插柳柳成荫

  6.找书单绝招:搜索关键词“书籍类型+书单”,如“历史经典书单”“管理学书单”。

  7.对陌生领域的书;你阅读它的愿望强烈,最后化为你自己的知识就越多;梳理出全书的框架再去读书,收获更快。

  8.读书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容器,而是要变成搅拌机。容器的特点是,只能装一点点东西,新东西进来就要扔掉旧东西,否则装不下。搅拌机可以把不同的内容,重新组织,变成更容易吸收的饮料,化为自己身体需要的营养

  9.读实用的书就具有四种境界。“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达到第四层境界,这道理就属于你了。”

  10.读书不要只停留在阅读观点层面,批判性思考更重要。

  11.消化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做思维导图,一种是做读书笔记PPT。

  12.读书可以作为一种分享交友良好工具。如推荐好书给朋友、读书心得互动、看过的书送人等。

  13.用写书的方法做主题阅读。

  14.用思维导读法啃硬书。

  15.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是主动消化、内化的开始

  16.用“炼读法”读畅销书,把书读薄,但真正的成功是读出作者的思维逻辑。

  17.用抄读法读“大牛书”。

  18.快餐书不妨当段子合集,放松大脑

  19.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何把读到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第一要有完整的思维框架。第二要把书中的理念与现实和自己的行动相结合。

  20.信息泛滥的时代,“开卷有益”变得危险,要警惕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上网、看微博、微信不能代替读书,前者是碎片知识,后者是系统的整体性知识。没有系统性思维,读碎片文章永远是碎片,相反,有框架思维能力,碎片会充实到你的框架中。

  总的来说,这是本讲读书方法论的书,既有方法(序篇),也有实践(如正文的案例),值得一读。小白认为其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思维框架,如此一来,阅读就像“吸星大法”。实践就是“拆书”,解剖麻雀、学以致用,以行走江湖

  最后,思考个问题:什么才算读完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看过才叫读完吗?秋叶老师举了几个例子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读完”和“读过”都不重要,“读到”才是根本。毕竟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认知自己和世界提升自己才是落脚点。比如你读了小白提炼的以上“干货”,觉得收获不小,那你读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者部分地达到了,尽管你没有亲手翻开这本书。

  附:书中推荐的几本书:

  1.《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俄)格拉宁著。

  2.《越读者》,郝明义著。

  3.《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美)布朗、基利 著。

  4.《这样读书就够了》,赵周著。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干货书坊(ID:ganhuoshufang007)

  好好读,读点好的,就来“干货书坊”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四):我以后要尝试的读书方法|《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书评

  前言:其实听很多人都说过这本书,现在终于有幸读到了。读书本是一件幸事,可以在阅读时学会思考,尽管这方面我还有待加强。

  为什么我会选择这本书?

  因为我觉得自己也算是看了不少的书,但似乎只是走马观花,看是看过了,却没有留下什么。当别人谈起,我也就只能说我看过而已,其实具体讲了什么,还真就没什么印象了,有的话,也就是个大概。所以我想改变一下自己的阅读方式。这本书的名字就很吸引人,正是我想要的,所以来读读。

  首先,先说一点,对于想读书的人,根本不存在没有时间读书的问题,因为哪里都可以,随时都可以。

  1.合理搭配的四类书

  工具书:以便遇到不懂的地方随时查

  专业书: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通读,经典原著最新趋势,需要跟踪学习

  视野书:打开世界观

  潮流书:和时代与时俱进

  “读书这件事,看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写下来的文字也未必全是自己的,只有反反复复讲,把看的写的讲到潜意识了,成为一套方法论了,成为 自己的工作习惯了,也许才是自己的。”总要让读过 的书留下一些痕迹吧。

  2.建立自己完整的思考框架

  这是一个依赖网络的时代,快餐阅读很多,属于碎片阅读。碎片知识的特点是看到了激动一下,过几天又被新的碎片冲掉了。所以还是建议读整本书,做书摘,做笔记,做练习,锤炼自己的整体思维能力、思维框架。

  和上面相结合的一种读书方法,树读法。

  在一个领域里读个十多本的书,建立自己的一个大体的思维框架,之后再读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添加内容。进一步加深 的话,其实大体都是相同的,有不同时,会有自己的取舍,有自己的思考,觉得认同的,进行整合,列入自己的框架。另外,思维导图进行框架的梳理,也是很好的方法。站在大的落脚点,站在高处,更容易把握全局

  3.关于读书笔记

  一般的步骤

  看作者的简介、摘要和目录,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了解作者背景,有时可有助于深入思考这本书的观点。

  可以快速通读一遍,了解全书的大概。

  看到启发性的或者精彩的,停下做记录。

  还可:

  摘抄精华,拆书中有一种RIA的拆书方法。可以对整本书进行拆读。我自己的理解就是R:文中的话。I:用自己的话重述这段话。A1: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什么。A2:以后我该怎么用。

  亦可:

  梳理框架,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这一本书,可以写一写书评来检测自己。

  仍可:

  可以尝试以PPT的方式来对这本书进行检测,图文并茂,加深记忆

  后记:学习还是要系统的学习,建立自己的框架,学会思考,学会阅读,学会舍弃。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五):“有用”是不期而遇但终将到来的结果,但绝不是目的。

  这是个阿猫阿狗都能出书的年代,找本好书不容易。

  大三,迷茫期看的,对个人帮助很大,以下仅为个人见解

  说实话,这本书并没有多大的方法论与使用技巧,甚至有点书名不符其实,比如究竟如何用ppt拆书基本避而不谈,有引流、广告之嫌。更多的是一种玄之又玄但又确实可见的思维引导:要有批判性思维、要懂得如何学以致用、要先系统化学习再吸收碎片知识。

  但对我帮助确实很大,他展示了一个聪明的普通人,一个标准的现代人的“高级”生活方式:独立思考、出自喜欢才去工作、高效系统、复合型人才。

  一是系统化学习某领域知识:

  很长一段时间混迹知乎、简书、公众号,写过不少文章,但总觉得下笔生涩,肚中无料,全靠搜集来的碎片观点,和长期阅读得来的语感、以及年轻对文字的热情死撑。

  很惭愧,就是因为不成体系、未经过流程化的训练,所以脑子里乱七八糟的灵感只是碎片,并没有联系到原有的知识体系。

  平时阅读量虽然也大,文学历史博物均有涉猎,但也只是残影尚存未经安放的碎片,等到急需调用时又模糊不清。

  解决方法里面反复提到过:主题阅读、整理内化、梳理框架。

  很实用。

  二是他的读书方式解决了我一个切身实际的问题: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他站在知识殿堂的门口,发出了赞叹声:妙啊,真妙。

  秋叶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很令我震撼,他在其中一个模型里举例,他不止靠做ppt生存,他分析了自身所拥有的能力,并根据技术周期循环模型进行规划,得出了对待各种能力的处理方式。

  这是什么?这分明是“我是谁”的量化思考啊!

  为什么要读书?对我来说这就是答案:并不单纯为了赚钱,而是可以借助书里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而财富上的收入是水到渠成的。

  有一段时间我就很焦虑:以后我可能并不会应用到某本书的知识,虽然很喜欢阅读,在这个年纪还应不应该花时间?

  如题所说,“有用”是不期而遇但终将到来的结果,但绝不是目的。

  秋叶博览群书,我深信他不止是为了赚钱,不止是因为想出人头地。

  他在面对那些枯燥乏味的工具书和模型的时候一定不是想着微博上的转发量。

  他是发自内心地觉得快乐。

  那种幼时第一次翻开《想象作文》的求知欲带来的满足感,在读这本书时不断被挑起。

  每读一本书都可以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添砖加瓦,即使是烂书也能从中印证自己的看法,或训练批判性思维。

  若是好书更是求之不得,恨不得把整个三观整个自我痛痛快快地狠狠撕裂,再酣畅淋漓地重建一遍。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六):爱读书,爱时间

  这本书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第二部分是作者之前拆书的合集。我是因为想知道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读这本书的。读完以后,发现回答这个问题的内容就那么短短四十多页,剩下的就是作者具体的拆书文章,可以当做之前作者提的方法的例子,也可以通过这些拆书笔记快速了解一些其它书中的观点、方法等。下面就谈一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读书&时间管理。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七):在你拆书之前,你必须学会这些基础能力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秋叶老师的书。

  看书名以为是一本教读书方法的书籍,类似《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那种,买回来快速翻阅完后才明白秋叶老师所说的高效读懂一本书的意思就是通过拆书(RIA)的方法将一本书读薄读透。这也是全书的核心思想,然后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一些书的拆解,最后重新按照主题归类,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了。

  其中前言写了一些日常读书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忙也可以读上白本书、怎么去读书、读书方法以及读书后的分享,前言后面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其实就是秋叶的拆书分享案例的集合。

  本人草草过了一遍,记下了秋叶拆书的书名,我个人觉得目前我不会去细看这些拆书案例集合,因为感觉是被带着走,对于我来说读完后效果不是很大。其实秋叶的拆书的过程核心就是知识介绍+扩展思考+互动练习,这些书籍我首先买回来然后先会自己按照这个流程走去读去拆,算是预习一边吧,然后再去翻看秋叶的拆书分享,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对比学习可能效果要比从头到尾把这些读一遍效果要好很多。

  说说拆书的过程吧,秋叶的拆书的过程就是:知识介绍+扩展思考+互动练习,其实拆书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这个需要自己不断的进行有意识的去修炼。首先你得有拆解能力,将作者的问题拆解,然后扩展思考需要具备一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所以在拆书的同时也可以看一些批判型思维的数据方法论,然后在去指导拆书我觉得更好一点。最后就是,你得有很好的生活经历去互动练习,当然提问技能也是无法或缺的。

  总结:个人觉得拆书需要这些基础技能,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问能力,所以如果我来写这本书的话,我更愿意先吧这些基础能力放在最前面并且详细的去展开,案例可以作为小练习以及参考答案。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八):《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の书评

  看这本书的原因是我通过练习PPT知道了秋叶这个人 。然后,我听说秋叶叔写了几本书,而这本的标题很对我的胃口。要知道我买过、翻过不少书但始终读不好书,始终不得阅读之要领。秋叶叔说要培养”批判性思考“的习惯,所以我就就书论书吧,不针对作者。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巧,但从全书整体的感觉来看,我只能给3星。请原谅我的苛刻,甚至是冒犯。接下来说说我对本书的看法。

  从目录上来看,本书分为序、上、中、下四大章,但我看完全书之后,觉得这样划分思路并不清晰。首先说说这最后一章“延伸阅读”。这一章讲的是时间管理方面的东西,我认为这与“高效读懂一本书“这一主题过于牵强,只能算是题外话,不能作为正文论述。故,最后一章不作点评,只谈谈前面三章的内容。

  前面三章我觉得总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序篇可称为”阅读方法“,上、中篇可称为”拆书技巧“。前者是从整体的角度,而后者是从局部/片段的角度。

  关于序篇的阅读方法,我简要地整理归纳了一下:

  一、何谓”读完了一本书“?

  tandard:依个人的需求而定!不一定就是一字一句的看完,精读一段或是一章,胜过草草看完全书。

  Advise:精读一本好书,写读书笔记,胜过泛读百本书。

  Habits:1、出差时,随身带一本书,kindle也可以。

  2、床头放本书。(本人的床上现在至少放了十本书,晚上睡前手机关机放远处,睡不着的时候,只能打开台灯随手那本书看了。为了断绝睡前玩手机的恶习,同时培养阅读的习惯,我只好出此下册)。

  3、书包或挎包里面,放一本想看的书,有空就可以随时读,而不再玩手机。

  A Crazy Thing: 花千把块钱买一堆想看的好书放在任何你能看见的地方,让书籍成为你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书籍的分类?

  A类——工具书。主要是词典(语言类或专业类)

  类——专业书。主要是经典教材/原著

  帮助自己了解最新的专业趋势,以便跟踪学习

  C类——视野书。也就是杂书,与专业/职业无关,但可以增长见识的书,培养自己换位思考的意识。

  D类——潮流书。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书,受大众追捧的书。使自己与时俱进,不与大众脱轨。

  Tips:什么都懂一点的时候不如先看懂一门!

  三、实用之书的进阶历程?

  第一境界:你看得懂作者所言的道理。

  第二境界: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的意思表达出来。

  第三境界:自己能有意识地去运用。

  第四境界:用自己的话总结分析作者所表达的东西,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意。

  Advise:不支持依赖网络阅读(包括博客和微信),提倡坚持阅读整本书,做书摘,写阅读笔记,做相应的练习,不断锤炼自己的整体思维能力——构建一个完整的思考框架才是阅读的第一目的。碎片化的文章哪怕再有深度和营养也达不到这种要求。

  四、阅读中的乐趣。

  1、推荐好书给熟悉的朋友,朋友若也喜欢,看深化友情,增加生活乐趣。( 不过,本人觉得还是自己先把那本书仔细研读一遍再分享比较好)。

  2、写书评@作者,可以大大增加阅读的动力和成就感。

  3、阅读时找亮点,写评语,晒到微博上,和书友互动。

  4、认真写自己的书评,目标是冲排行榜前列。尤其是那些经典畅销书的书评,可以吸引足够的关注。

  5、书评写得好,有可能被出版社青睐,得到出版社送的好书。

  6、看过的书不想要了,送给小伙伴。(本人觉得书上必须写点什么,比如旁批)。

  7、坚持拆书写书评分享,可以积累满满的成就感。

  五、10种阅读方法。

  O.1——通读法。 可以练习培养一套思维框架。

  eg: 相同领域的书,不管合不合适,可先拿原框架套一遍,然后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某一领域的入门经典の书。反复读,读透,打下坚固的底子。

  O.2——树读法。可用于做主题阅读

  eg:学习心理学,至少要看十本同类型的书,提炼精华,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与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弥补自己的不足。——不要只看一本书,无论这本书有多经典。

  Approach:确定领域——写出大纲——购买大量该领域的好书——先看其中一本经典的(对照自己的大纲)——梳理一遍这本书——再逐次看其他几本(内容雷同的就PASS,只找不同的地方)——整合全部的要点和自己的见解,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O.3——图读法。适合口碑好、内容多、思想含金量高的“硬书”,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

  Approach:概括每一段、每一节、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然后制作出思维导图。

  O.4——框读法。适合有难度的书。eg:《一以贯之》

  1>介绍作者(社会地位、重要经历、写书时间、写书目的)。

  2>分享精彩片段

  第一种:直接分享书中精彩的片段,并讲述自己有过的共同经验。

  第二种:交代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弊病,并针对性地描述作者的经历,分析造成最后结局的关键要素,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3>总结本书的价值(适合人群,所涉及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O.5——炼读法。

  即把作者的观点和逻辑找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或是反驳。

  O.6——逆读法。适合“传道书”,即作者貌似是大牛,或者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失偏颇的书。eg:《金字塔原理》《免费》。

  故意从后面开始看,列出自己认为的书中错误或在现实中不适用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逐条反驳。

  O.7——抄读法。适合比自己的理解力高太多的“猛书”。先抄下原文的观点,时时琢磨其内涵。

  O.8——仿读法。适合模仿实践的实用类书籍。

  有些书介绍一些方法,先不管是否有效,读一遍,照做! eg:PPT工具书

  O.9——诵读法。适合诗词类。

  这类书最好进行对比阅读,两首诗一对比,差别就出来了。

  参考文章:“怎样看余秀华的诗歌爆红”。

  O.10——闲读法。适合轻松有趣的书,仅供消遣。

  eg:拿网络小说当段子来读。

  六、如何写阅读笔记?

  TEP1:看作者简介、摘要和目录,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越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越是有助于你深入思考这本书的观点。

  TEP2:快速通读一遍,可跳跃式阅读。

  TEP3:看到有启发性或精彩的章节,停下做记录。

  记录方法:

  1.旁批——空白处写自己的想法。

  2.将有启发的观点的页码标注出来,写在书的扉页或尾页,作为汇总时的索引。

  3.即刻的感悟可发一条微博分享一下。

  4.直接摘录至笔记本,并写自己的点评。

  5.手绘一张思维导图,不提倡用电脑制作。

  七、选书的总原则和4个要点。

  总原则:能引发群体共鸣,内容有一定连续性,且容易与现实结合的书。

  1: 选对书,即关注度高的书,要么主流,要么有深度。

  一类:流行快餐书。eg:《魏斯曼演讲圣经》

  二类:干货书。eg:《如何阅读一本书》

  2: 选对人,即书的作者和出版社。

  有些书的作者或出版社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很活跃,可以选他们的书写书评,做PPT,与其互动, 传播自己的见解。

  3.选对势,即符合时代潮流与趋势。

  4.选对法。

  读书笔记的三类方法:第一,摘录,作为素材。

  第二,图文讲解。

  第三,结合现实,重点分析。

  以上就是关于“阅读方法”的全部归纳内容,接下来谈谈“拆书”的问题。从总体来看这一部分内容,我觉得实际上就是赵周老师“拆书帮”的实践版。从一本书中截取一部分内容或观点,然后进行分析,并提出拆书建议。 《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我之前通读过一遍,觉得这种全新的阅读方法是有可取之处的,非常实用,值得应用到实用类书籍上。秋叶叔运用赵周老师的方法,把拆过的书都罗列在本书中。我想说的是,占了本书一大半篇幅的“拆书回忆录”其实对读者而言不能算是方法传授,而只是知识传递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作者列出来的每一本の拆书讲的都比较简单,层次不清晰,逻辑并不严密,读者并不能从中准确的获知拆书的技巧。倘若想要学会一些拆书的技巧,我认为还是应该去研读《这样读书就够了》,因为这本书就是专为拆书而写的。而秋叶叔选录大量自己的拆书笔记则有文不对题之嫌。我觉得这本书或许换个名字会恰当些,比如《秋叶君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下面我就摘抄一部分书中的文段进行点评,节选作者拆书最多的《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的其中一节。

  比如这一节”组合矩阵分析法“。原文如下:

  4.组合矩阵分析法

  当你得兼顾多个项目计划时,是否会感到疲于奔命?这时你需要一套分析工具。《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介绍的组合矩阵分析法就挺好用的。

  ■知识介绍 如果你在一段日程内只能做一件事,那么你很难培养复杂的管控能力,这也意味着他的收入很难增加;如果你不能合理规划你的项目成本和时间安排,要么你是月光族,要么你是更悲催的穷忙族。通过绘制你的项目时间成本投资组合矩阵,你可以把目前的项目按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分类。因为你要管理你的工作和生活,必须考虑金钱成本,还有你的时间成本、人脉扩展以及相应活动的心理承受压力。

  ■扩展思考 成本和时间只是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X轴和Y轴中的相关指标,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矩阵,项目需要的工作量可以用形状面积来表达。比如你工作中的项目,你可以设定X轴是“对我达到目标有帮助的项目”,Y轴是“对我能力成长有帮助的项目”,就可以把项目按照“达到目标”和“能力成长”进行分类。怎样解读你分析的结果呢?1.假如这项活动对你的能力成长并无帮助,和最终目标关系不大,那就从你的日程安排中拿掉。2.如果项目有可以帮助你成长的地方,但是和目标关联度不大,考虑延期,或者重新考虑如何设计项目使其变成能够帮助你达到目标的武器。3.如果项目能实现你的目标,但是对你能力成长没有帮助,那么可以请别人来执行,比如我可以委托朋友帮助我更新微信。4.如果有既能够让你学到东西,又能让你实现愿望的项目,那是中大奖了,必须紧紧抓住,投入时间。

  ■拆书建议 你可以尝试列出你最近想做的十件事情,然后列出影响决策的两个最关键的坐标轴,比如时间和成本或能力和目标,然后试试绘制你的项目投资组合矩阵。下面是我做的普通人能考虑的理财风险和回报矩阵,看起来现阶段真挺难的(2014年下半年起,中国股票市场出现牛市,投资回报率比较高)。

  ummary:作者所有的拆书都是从则这三个方面逐步论述的。知识介绍——扩展思考——拆书建议(互动练习)。这个思路确实是拆书的好办法。但是,在这些拆书记录中,我发现这三者的界限不明,尤其是”知识介绍“与”扩展思考“的界限。总之,论述不缜密,浅浅而谈。这么多拆书记录,难道我看其中某一本书的时候需要找出本书是如何拆这本书的吗?我认为没有必要。这些东西只提供了知识或是索引而已,比如我知道了"SWOT""心流模型”“马斯洛需求模型”这些名词代表什么含义。倘若我想深入了解这些名词内涵与价值,我需要的是看相关著作,然后利用赵周老师的拆书技巧去作深入的研究。所以,我才会说这些拆书记录只是知识,而非方法。作者大篇幅将自己的拆书回忆录令我不知所以,看着很乱,最后我只能像读小说一样快速看过去了。

  总评:看完本书之后的整体感觉是“乱”,感觉像是随笔/博客一样,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去论述所要讲的“高效读懂一本书的方法”,而只是把自己曾经的拆书过程搬了出来,每一小节的拆书其实是碎片化的东西,不成系统,所以理解并不深入。毕竟,拆书并不等于是读懂了啊,拆书只是将书中的一部分精华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的过程。不过,全书有一个亮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列出来许多相关的图表,以配合理解一本书。秋叶叔是PPT高手,我曾经练习过他写的《秋叶PPT三分钟教程》。

  这本书虽然不尽人意,但还是有收获啦。一个是阅读的几个小技巧,另个是拆书里里面所提到的模型和原理什么的,增加了我的见识,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好了,想说的就这些。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长篇书评,很浅显,甚至东拉西扯,原谅我还不知道如何写书评。随性而写。谢谢!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九):《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书笔记

  看过了秋叶大叔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印象较深的有三点,一是树读法和图读法两种读书方法,二是为什么要进行拆书的理由,三是碎片时间管理理念,总结如下。

  一、读书方法

  1.树读法:通过树读法进行主题阅读,形成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思考框架。

  步骤总结如下:

  1)先写出大纲,就像是自己要写这个领域的书籍一样,然后购买该领域的书籍、找相关文献资料。

  2)先看一本经典书籍,重新梳理步骤1)自己写的大纲,然后开始读其他书籍、材料。

  大部分相同的内容跳过,遇到不同的想法,自己思考一下,如果认同,那么整合到大纲中来。

  书中有一个在线教育的例子,按步骤讲解,很详细。

  2.图读法:分析难懂的书或者表面看不出逻辑的视频等材料。

  图读法就是尝试用思维导图画出作者的思路,便于自己理解。

  本书中举了作者看完《穹顶之下》视频后,整理出思路图谱的例子。通过图谱可以清楚了解到整个视频内部逻辑非常高明,与感性的语言相结合,层层推进观众情绪。

  二、为什么要拆书

  秋叶大叔不愧是时间管理的高手,做拆书“一举三得”,大大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1.拆书是脑力训练,能锻炼自身思考能力。

  2.通过拆书分享干货,吸引微信粉丝。

  3.拆书稿也是未来书稿的积累。

  三、碎片时间管理理念

  1.先弄清楚自己能够利用的最短时间是多长?

  1分钟、3分钟还是5分钟或者更长?

  2. 然后看看这些碎片时间都能干什么?

  为每个碎片时间找到多种用途,这样不论在公交上、走路中、教室还是会议室里,一旦意识到有碎片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小事项。

  这个理念让我想到一个前辈做过的事,他最忙的时候一整天开会,在两个会议间隔的5分钟里,非常放松地听了一首喜欢的音乐,就是利用这个小片段让自己完成了休息,然后转战下一个会议。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十):读书要学以致用!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很难静下来读一本书,都希望能够既节约时间又能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内容。不得不说,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很开心并且对这本书抱有很大期望,这不正是我希望学到的读书方法吗?

  开始看续篇时,觉得作者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书里说的关于读书了却记不住更是戳中了我的痛点。我其实也是比较喜欢看书,但时间一长,很多书的信息都记不清楚了,只是脑袋里有个大概,特别是觉得好的书籍想和朋友分享时,发现自己居然说不出来这本书好在哪里,总之就是这本书很好,但是好在哪里就是说不出来。

  作者在书中分享的十个读书方法、一些写书评的方法都让我觉得干货满满。特别是拆书这方面。老是觉得自己读书不精,时间花去了,但是获得的知识少之又少,时间一长,就只记得个大概了,更别说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可是,当我看完后面的上、中、下篇时,我觉得原来作者已经在续篇把干货都给我了。后面的几篇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四个字“学以致用”。将看书学到方法论、理论知识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做到知行和一。

  此外,作者在上篇中分享了很多的思考模型,有时间紧急重要模型、SWTO分析、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心流模型:为什么我们做事没动力等都是很实用的方法,只要掌握好,都可以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去。

  不过在这本书里,我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比如作者在续篇里说的那个读书方法、拆书的方法、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及在书中提及到的那些书籍,这些都是我在这本书里学到的。

  每个人对书的要求不一样,有些人只看经典的书、有些人只看有深度的书,而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书,只要我能在书中学到新的知识,哪怕是一个小观点,我都会认为这本书是对我有用的书。

  感觉这本书更像是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很多都是来源于其它书本的知识,加上自己的体会感悟,在实践中的践行及反思。因为这本书里除了续篇外,有很多篇幅都在介绍拆书方法,文章的结构都是:知识介绍、拓展思考、拆书建议这样子。如果你想要学好拆书的话,这本书会给你提供大量的拆书案例以及思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