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1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精选10篇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是一本由蒋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1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一):宁缺毋滥

  读了这本书,大概可以理解蒋勋的高产了。

  先抛开作者,只谈作品本身,如果文章堆砌一些"永恒","无限"这些所谓的哲学大词就能够付梓,那我也可以著作等身了。一本书看下来,除了多学了几个风花雪月的词以外,我并没有觉得我对莫奈的理解深刻了多少。

  其实我个人欣赏 特里斯特罗姆 一年2-3首诗的苦心孤诣。当然不同作家追求的不同,能力也不同。而蒋勋谈了红楼,谈了唐诗宋词,谈了西方艺术,还谈了孤独,其涉猎之广,令人惊叹,也不免有些担忧,因为好像每一个主题,都足够让一些大师钻研一辈子,凝结成一本书,蒋勋真的力能扛鼎,可以如此迅速完成这么多作品?读《蒋勋说红楼梦》的时候,里面确实有很多真知灼见,我是认可的,然而这部作品,对莫奈的探讨浅尝辄止,其用词的重复贫乏甚至像我初中时为了凑数写的周记……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二):如果有光,我想变成盲者

  #2017 第十一本书# 蒋勋艺术美学系列:《破解莫奈之美》 他是工业革命表现都市度假最早的一代。许多人喜爱莫奈,或许是向往他画里悠闲愉悦永远明亮幸福之感。莫奈的动人,恰恰在于他每一次对光的寻找,都是幻灭。就像他在卡蜜儿临终脸上的光的留恋,这么留恋,但怎么留也留不住。与其说他是画家,不如说他是用颜色锁住阳光诗人。 我们常常会悲悯盲人,他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色彩,然而我们或许没有想过,我们也看不到盲人“看”到的物象与色彩。莫奈从看见到看不见,其实他是从看不见到看见。 如果以后有幸去一次哈佛港,一定要等在哈佛港黎明破晓的时候,等待一百多年前莫奈感动到的那一次日出,希望你看到莫奈在地球上的美的记忆和永恒。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三):要有光

  对于莫奈的好感,最初是来源于这个中文的译名,“莫奈”真是好听,且意蕴深远

  在以往,是不太愿意提笔为莫奈写什么,我是爱梵高的,日日我都看着他的星夜,那幅画被我带在身边,就挂在餐桌旁边,看多少次都觉得那是我喜欢的颜色。莫奈是孤独的,就如同那孤独的蓝色。然而,就如同蒋勋说的,莫奈是幸福的,他的画作里,都洋溢着一股安详美好味道

  此刻的我,是没有觉着莫奈的睡莲有多好。估计也是以往看他的睡莲比较多。我喜欢莫奈画中的水。他应该也是一个长情的人,专注于一个地方,一画就是很多年。这样深入执着才能体会到那景物本质吧。

  关于印象派,上学出去上里写生那会儿,我自己也是把自己归纳为印象派的范畴之中的。事物没有固定模样世间根本也没有完全的黑白,我们不用黑白,你看到的绿色可能因为阳光暖光变得泛黄,你看到的蓝色,可能应为岸边有一株红色花朵变得泛出紫色的模样。仔细想想,这世间诸多的事情都是相通的。这个法则也可用于人在这个世间的判断,没有绝对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就如同没有绝对的黑白一样。人是社会产物,你自己本身是所有东西总和,并不能单纯地判定这是蓝色或者绿色,总是会受一些其他的东西影响的,你的身世拥有资源,你的爱,和爱你的所有成为了此刻的你。

  如此想来,对印象派又多了一些好感。

  印象派是倡导一定要到户外写生的,要追逐那随时变幻的光线画下当下的那一刻。光线变幻无穷,所以,那一棵树前一分钟和这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更不用说四季都是不同的。

  所以,这万事万物本来就是模糊的。

  没有那么清楚界限

  你愿意看到什么,那些色彩和光线变回格外耀眼,就像梵高画中的初升的太阳在水中的倒影,他觉得那么耀眼,就直接用了十分耀眼的颜色,直接上去。根本不需要什么过度,在那一刻,那一抹绚烂的光。就是全部。

  看到这些光芒,就体会得到希望和幸福。

  我更喜欢莫奈早期这些绚烂的光芒,相比起安静的睡莲来说。记录下此刻,是我此刻现在的心境,估计再过些时日,我就能看出睡莲系列的好。我不去讲这本书或者这幅画不好,虽然有些真的很糟糕

  但大多数时候我都告诫自己,不是这个不好,只是此刻的自己还不具备欣赏洞悉这个作品的能力。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四):光影变幻瞬间对永恒时空启示

  有关莫奈的文章和画看得很多,再读蒋勋的这本破解版,感觉就没有德加和高更那两本让我过瘾。但是蒋勋老师过硬的美学素养,以及他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把印象派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主流学院画派质疑声中崛起,集聚一大批热烈迎接和拥抱新兴工业资本和都市文化时尚年轻画家们,形成历史上最重要的画派,进而影响全球美术发展,奠定自身重要地位故事说得娓娓动听,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更深刻理解了印象派及莫奈。

  其实艺术和管理学是如此相通。能按学术标准写出一份论说清晰结构完整的学术文章,这是一个管理学本科生的基本要求。如果能提出某个理论流派中存在的盲区或者错误,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论证,这便是博士水平。当能从全然不同的角度,提出全新的理论架构,并能引导一批同行响应与追随时,大师便产生了。莫奈便是这样的大师。

  能引起我共鸣的莫奈之美,还有:他一生都在捕捉的光与影;他以光的主题瓦解物像轮廓革命;他对同一主题执着的长期观察春夏秋冬、晴日与大雾、黎明与黄昏、明朗与灰雾中的干草堆系列,杨树系列,鲁昂教堂系列,四季睡莲系列;他将东方的时空无限和天人合一哲学引入到西方油画中的探索。当然,令我感动的还有莫奈对妻子卡蜜尔的深情

  那副“持伞的卡蜜尔”画作与巴黎橘园美术馆内莫奈最后的巨幅画作“四季睡莲”,似乎向我们展现了莫奈心中光影变幻瞬间对永恒时空的启示。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五):我看到光和影的舞蹈,也看到爱的流动

  蒋勋先生写了好几本《破解XX之美》,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本《蒋勋破解莫奈之美》。原因简单,单有莫奈的画,就已值回书价。

  该书的封面用的是莫奈最出名的睡莲系列中的一幅,睡莲系列画作是莫奈晚年的突破之作。就在2014年5月8日,一位中国买家以2,700万美元(约合1.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走了莫奈的《睡莲》。可想而知,睡莲系列画作的价值几何

  蒋勋先生在该书的序中写道:“如果梵高是艺术创作世界孤独、痛苦绝望典型;莫奈恰好相反,他的世界明亮、温暖,洋溢、流动着幸福愉悦的光彩。……莫奈是华丽的,他一生追求灿烂华美的光。他的画里很少黯淡的颜色,很少用黑,很少用灰,很少用深重的颜色。……创立印象派的莫奈相信色彩是有温度的,因为光紧紧依附着颜色,光渗透在颜色里,光成为色彩的肉体,光成为色彩的血液,光成为色彩的呼吸,因此色彩有了温度,色彩也才有了魂魄。”

  欣赏书中莫奈的画作,你会看到,光和影是在共舞的,而且光和影的对比舒服的,会让你感觉,就这样欣赏莫奈的画作,已是极大的幸福。

  我想,正是因为我性格中的阳光吸引着我去喜欢莫奈的画作,吸引着我如饥似渴地去阅读蒋勋先生的这本书。

  提到莫奈,就得提到印象派,而提到印象派,就得提到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正是《日出印象》这幅画,为艺术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命名。莫奈在这幅画中完整地记录下他对日出的印象,却被保守的学院派讽刺“只会胡乱涂抹印象”。这幅画参加比赛理所当然地落选。莫奈作为一个外省来的青年画家,在巴黎,他生活窘迫,艺术上受到主流的排斥,但是他顽强坚持着,组织了印象派画家的多次展览。他们聚集在一起,公开宣称:“我们就是要走向户外、走向光、走向现代,我们就是——印象派。”

  更值得一提的是莫奈人生中的第一位爱人,莫奈前半生画作的主角,卡蜜儿。卡蜜儿在年方十八时与二十五的莫奈相识相爱。她当时美丽家庭富有,他当时身处异乡穷困潦倒。但她并不在乎,她做他的模特,给他财物上的帮助。“她扮演着艺术家画里那个尽职的模特儿的角色启发莫奈的灵感依据莫奈的要求,穿不同服装,摆不同的姿势,在烈日下一站数小时,一动不动,让莫奈可以安心观察、画画。”

  “把莫奈早期一系列以卡蜜儿为模特儿画下的作品排练起来,可以看到如此温驯笃定的爱情,提供自己的身体,提供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爱的人创作。”

  “一般人容易看到被夸张的艺术家对模特儿的浪漫爱情,然而,卡蜜儿却能让我们看到模特儿对画家的爱,安静深沉、不喧哗、不嚣张,充满内心的爱与包容。当然那已经不是模特儿对画家的爱,而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爱,一种母性宽容的爱。”

  而莫奈对卡蜜儿的爱体现在哪里呢?我想,他对她的爱,同样体现在画作上。如果他对她没有深沉的爱,是难以画出以下这些以卡蜜儿为主角的生动的画作的。

  特别是卡蜜儿临终前莫奈为她画下的最后一幅画作《卡蜜儿之死》,我们是可以从中看到绘画者的伤心与绝望的。他想要用他那一生画尽光彩的画笔去留住光,留住她的生命,却还是发现,光一点一点消逝,而他的爱人的生命也一点一点消逝。

  在莫奈的晚年,在他创作他的睡莲系列画作之前,他以吉维尼自己家中的庭院池塘为主题画了一系列《日本桥》的作品。这一系列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莫奈的作品。在这一个阶段,莫奈罹患白内障,他之前画作中以蓝绿为主调的色彩开始转换为大量红、黄、紫等强烈暖色系。以医学报告来解读莫奈画风变化难免过于生硬,倒不如说,莫奈闭上了他的肉眼,开启了他的心灵之眼。他对光和色彩的渴望,让他的心看到了灵光

  我想,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尝试着,以莫奈的视角,去重新看这个世界。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光和彩,这个世界的爱和美。我看见了,就是幸福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六):印象不简单

  莫奈,86岁,1840年生,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喜悦的体悟。

  1、印象日出 32岁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强大生命力跃然纸上

  2、午餐 33岁

  没有主次之分,不论孰重孰轻,人与万物和谐共存,深深平和之美!

  3、持伞的卡密儿 35岁

  深爱的人即将随风而去,纵有挥之不去悲伤但仍投去从容不迫的最后一瞥,莫奈没有抗拒,接纳了一切!

  4、蒙托尔热街 38岁

  深深的进入当下,主动拥抱生活之美,这也许是对逝去爱人的最佳怀念

  5、持伞的女子(养女) 46岁

  无论亲生还是养女,爱同样是深沉的。平等的爱洒向身边,逝去的无法挽留也不值得去挽留,当下的应该热爱而且是深深的热爱!

  6、干草堆 50岁

  在光的照耀之下,平凡普通的干草堆散发出迷人的美,平凡与伟大本就没有区别

  7、白杨树 51岁

  生命的顽强无处不在,一颗细细的白杨都能直刺青天更何况人?

  8、中午时的鲁昂大教堂 52岁

  神圣的教堂变得不真实起来,一切伟大终陷于幻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垂柳 77岁

  一战带来恐惧、死亡和眼泪,我们不愿看到,但必须接纳。越来越模糊的视力给莫奈带来毁灭和伤害,他不愿看到,但接纳了,此时来自心灵深处的的意识之光悄然闪现。荷花就是那意识之光,它能抚平伤痛!它是希望!它是一切!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七):追逐光的人

  自2011年后开始对油画产生兴趣,一直都不太懂画家和油画。蒋勋的这本书,倒是通俗易懂,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都易于吸收和理解。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蒋勋解读莫奈画作,第二部分是莫奈生平和画作。蒋勋通过通俗化和散文式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有画面感的莫奈。莫奈从20岁到巴黎开始,受到各种人物的影响,逐渐从学院派走向了印象派。印象派的产生也是由于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落选,一群反对保守派学院派的画家举办落选展而闻名,渐渐集聚了一批印象派画家,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不停发展这个画派。

  当然,这个画派也和历史的齿轮密切相关。工业革命导致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于是画家们不再满足于学院派的风格,开始追求突破。当印象派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莫奈也成名后,其他新兴画派如毕加索等成为时代的领头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莫奈此时正处中老年,但他一直作画到晚年,留下了一系列的作品如睡莲、垂柳等等。

  莫奈的画作特点是一生都在追求光影的表现,他所做画的所有事物其实都是非常固定的。他长年累月的画固定的风景,但是画的是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风景。事物相同,但感觉不同。我记起我去年去泉州游玩时偶遇的教堂唱的一首歌《追逐光的人》,我们都是追逐光的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画作中汲取生命的养分。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八):第三十七本《蒋勋破解莫奈之美》

  这本书其实没什么可多说的,蒋勋先生以细腻清新的文字,讲诉了克劳德·莫奈的一生的巨作。

  很多人在评论中诟病蒋勋先生的文字,以及他对艺术的理解。我对这些诟病是不以为然的。

  我们今天欣赏一幅作品,知道了创作者的一生,难免会对其作品产生自己私人的见解。每个人眼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尽相同的,艺术和美之于人类的是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是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感受。感受不同,情感不同,所以理解不同,这事很正常的事。艺术是源自人的,所以真的没必要苛求感受见解上的相似。

  看完这本书后,有两件事是使我真正产生极大感触的,一是对于莫奈关于转瞬之光的追求,二是关于他的妻子卡米尔。

  莫奈一生追寻光,追寻那种转瞬之美,追求到了极致,无论是他早期的公园群像以及港口系列,还是中期的一系列干草垛作品,亦或者是晚期的睡莲垂柳,都能感受到整个画作在阳光之下波光粼粼的感觉。莫奈笔下的一切都是那样有生命力,感觉光已经透过画作在人眼前浮动,璀璨如宝石,是最美的光影。

  然而在我看完画集之后,印象最深的却是最没有展现生命力的两幅画《撑洋伞的女人》和《卡米尔之死》。

  《撑洋伞的女人》创作于1875年,是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米尔已经身患癌症之时创作。画中的卡米尔站在比莫奈稍高的位置,撑着伞转身回头像莫奈看去,卡米尔离天空那么近,不知道是云彩还是飘带绕住了她的脸 看不清她的表情,只觉得有种疏离感,天空映衬着她,仿佛她马上就要不属于这个世界了。

  “莫奈画下了在风云变幻中仿佛即将消逝的卡米尔的脸。”

  《卡米尔之死》创作于1879年,那一年在莫奈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卡米尔离世了。这个所谓的“最重要”也许只是我的猜想与一厢情愿,与其说卡米尔对于莫奈最重要,不如说莫奈对于卡米尔最重要吧。那个为了莫奈艺术与生活无私奉献的,百分之百支持信任莫奈才华的女人,在罹患癌症饱受折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去世了。

  《卡米尔之死》是在卡米尔临终病床前创作的,她躺在床上,被许多被单头巾包裹,肉体在这样的包裹下显得单薄,只能看见那张往日美丽生动,今日却失去色彩的脸。

  光在她的脸上消逝掉了。

  我突然想起《刺杀骑士团长》中男主在妹妹死后,在屋子里疯狂的画妹妹生前样子的描写。那是一种悲伤的恐惧,害怕自己画的不够快,害怕这个人的脸,就这样从自己的画笔下溜走。所以只能快速的,疯狂的不停画。

  《卡米尔之死》整幅画是悲伤的淡蓝灰色,本来应该是被白布包裹的卡米尔,却在淡蓝灰色的包裹下,那种颜色也许是夕阳落下后,天渐渐黑下的颜色,也许是莫奈本人觉得悲伤的颜色。整幅画中莫奈的笔触没有往日的细腻,变得有些凌厉粗糙。

  一个一生都在追求光之美的画家,最后却发现自己无论画得多快,都留不住爱人脸上的转瞬之光。整幅画是无法挽回的消逝。

  这是我所看到的莫奈的画作中最悲伤的一幅。

  然而莫奈是个心中有光亮的人,即使是亲眼看见了光的消逝,也并没有放弃心中对这种转瞬之美的坚持。早期的莫奈,画着车站码头公园群像,是一片灿烂之光,中期因为卡米尔的离去丧失了那种灿烂之光,转而去感受一些更平实的光,比如那些平凡的草垛与局部的教堂。晚期的莫奈变得平静深刻,那些看似静谧的睡莲,散发着坚韧的生命之光。

  莫奈是一个永远心怀希望,追求自我所求的人。我想,无论是在什么年代,这应该都是极其困难的事。也许因为莫奈已经成名,是伟大的作家,所以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他的坚持和追求是伟大的。可是对于一些平凡人来说,坚持自己所想和所求是那么困难,人类喜欢做的是指指点点,然后把大家都变成一样遵守某种规律的人,这当然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要如何活,要为何而活的时候,也许就必将面临其他人的不理解。不过人只活这一辈子,总要坚持下自己。

  无论是梵高还是莫奈,无论人们认为他们的人生是悲剧或事喜剧,他们总算是一生坚持了自我学习与追求。这种坚持,也算是给我这种无力的随波逐流的平凡人,一些幻想与慰藉吧。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九):莫奈是“光”的伯乐,“光”是莫奈的一生追寻

  从前,我对莫奈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他是印象派最著名的画家。那种一幅幅朦朦胧胧仿佛罩着一层柔纱的画作,闪着似有若无的光斑,一片片色块的堆叠和组合,隐约描摹出一个确定的场景。人的表情和情绪是用身影表达的,是的,身影,每一个人,每一个物件,每一个景色,都有影子的样子。色彩是舒适的,没有高更那样的对比和紧张。是夏天田野上温和的风,是山间湖面上微澜的波,是清风吹拂过变幻的云……这便是我眼中的莫奈。

  “真实的生活像无处不在的光,明亮是光,幽暗也是光,黎明欢欣是光,黄昏忧伤何尝不是光………”

  原来,“光”才是莫奈真正的主角,难怪他会不停地画一个场景,早上的干草堆,中午的干草堆,傍晚的干草堆。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冬天的。莫奈是“光”的伯乐,“光”是莫奈的一生追寻。

  莫奈连接了两个绘画的时代,他的画作是古典时代的叛逆,是现代风格的萌芽。

  最使我心生动容,不能忘怀的是莫奈于1879年创作的《卡密儿之死》。莫奈为弥留之际的妻子记录下这最后的时刻,将要枯萎的生命,死亡的气息,好像在渐渐消逝远去的形体,有种快要抓不住了的绝望感。然而,一丝若有若无的黄色的光晕从右侧射来,淡淡地铺洒在卡密儿的脸上,让这个哀凄的夜存下一份临到深渊的温暖。

  这不是一本传记,也不是一本画家评论集。这是一本关于一个人对于奇妙世界之美的追寻,是走进一个画者内心的引子。

  普通人会遇到普通的挫折,最好的成绩会经历最强的折磨。是不是每一个华彩的背后都有生命的考验与挣扎。于是,贝多芬会失聪,于是,梵高会精神失常,于是,莫奈会几近失明。然而,苦痛成就了卓越的才华,创作了不朽的作品,这是你我的幸运。我常想,一个人意识模糊的状态,常常孕育异常而唯美的情境,那么作为画者的莫奈那时看到了什么呢?答案一定就在他的画作中,是否能解读出其中的心思,只在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与他的心灵接近、接近……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十):充满时间感的中产阶级艺术

  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户外绘画的潮流让莫奈开始关注光线,模特和妻子卡密尔让莫奈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情感,在吉维尼莫奈观察谷堆,在自家花园里莫奈观察睡莲。光线和时间的变化是莫奈作品的特征。

  阴影让作品具有立体感,但是光线能让作品有时间感。在作品里表现出时间,并非简单的画个太阳月亮,而是关注不同时间的光线变化。围绕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去观察,就能发现时间的流逝。绘画和摄影都是如此。在不同的时间内拍摄同一个对象,时间就呼之欲出。

  莫奈的作品是中产阶级的精神寄托。[瑞典] 奥维·洛夫格伦 / 乔纳森·弗雷克曼 在《美好生活》里分析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贵族和农民夹缝中的中产阶级崛起,在这个时期里,标准化的时间规范成为中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而无处不在的时间感正是莫奈作品的主题。中产阶级欣赏自然风景。工业生产的景观被盈利的驱动所充斥,而消费的景观则是消闲、沉思和浪漫。绝对静止的景观、视野开阔的景象,给人们一种寂然的狂喜,人们的心绪沉浸在风景中。莫奈在户外写生的作品里加入更多变化的光线,主题也更多野餐和休憩的生活。

  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艺术品的评价阶层。莫奈落选,也许是因为贵族阶层对传统绘画形式的偏好,而印象派的崛起,正好表达了中产阶级崛起的愿望,恰逢其时。艺术大师的作品评价,取决于欣赏作品的发言权属于什么阶层。因此,作品时而走红时而冷宫现象也就很寻常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