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树抽芽时,想你》读后感10篇
《樱树抽芽时,想你》是一本由[日] 歌野晶午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7-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樱树抽芽时,想你》读后感(一):突如其来的鸡汤喂饱了我
故事情节很流畅,从主角的两条推理线入手。诡计设计的倒不是那么精巧,最大的欺骗性也就是关于年龄的了。
看推理小说其实最值得深思的就是杀人的动机以及人性的阴暗,在这本书里面,只有麻宫樱再一次次沦为坏人的爪牙时,有过人性上的矛盾,她不想被抓,明知道自己做得不对,想过放弃生命,但又对生命充满希望,然后又一次为了活着犯下罪。反观其他人的角色就很薄弱,站在第一视角主角的角度来观察故事的推进的话,只剩下叙事性,很平淡,也很冷静。主角爱上麻宫樱也有点难以想象,但是也可以理解为爱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觉得麻宫樱对生活的希冀也是主角说出来的,字里行间并无多大体会。所有人性的扭曲啦,转折啦,都是在最后,一大堆的鸡汤升华了主题,却并没有通过这些故事让我体会到这些语句的希望。
有一些推理故事会是以一个悲剧的结尾让你反思,并感叹要好好生活,而这本书的故事,通过最后直白的告诉你人生的黄金时代就是在未来啊。
好的,我差点信了。
《樱树抽芽时,想你》读后感(二):叙诡和社会派双刀流佳作
如果你是一名推理爱好者,你一定知道“樱抽”。
樱抽不是一个什么特殊名词,只是一本书。
一本叫做《樱树抽芽时,想你》的小说。
六谷心水这本书很久,却一直没去买,为什么?
没错,因为贵。
台湾独步出版社早在2007就出版了《樱树抽芽时,想你》,但是目前已经绝版;国内的群众出版社2008年出版了《樱的圈套》(这名字……恶俗!),已经绝版;群众出版社又于2011年再版了《想你,在樱树长满绿叶的季节》(这名字……复杂!),但是目前也已经绝版;
幸运的是,读客今年重新出版了《樱树抽芽时,想你》!(还是这个名字舒服)
于是趁着剁手节,六谷立刻入手此书。
然后是两天废寝忘食的阅读,讲真,不是一般的好看啊!
但是在讲为什么好看之前,我先普及一个概念——叙诡。
叙诡是叙述性诡计的简称,它是推理小说的一个流派,或者说是一种写作手法。
叙诡的特征是作者利用文章结构、文字技巧、读者思维惯性和一般写作习惯,把故事中的某些事实刻意对读者进行一定程度的隐瞒或误导,但并不影响故事本身发展和进行,直到故事最后才揭露出真相,让读者感受难以形容的惊愕感。
好吧,说人话:叙诡就是你以为的和你看到的,并不是故事本来的真相。
日本推理小说家绫辻行人、折原一等都是叙诡的高手。
歌野晶午也是一位叙诡高手。
歌野晶午就是樱抽的作者,看着名字你可能跟我一样认为是个日本女人,错,歌野晶午是个大老爷们儿。
而樱抽就是一部叙诡的巅峰之作。
我在不泄底的束缚下简单给大家说说樱抽讲了什么——
《樱树抽芽时,想你》用杂乱的顺序分别讲述了五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成濑将虎和麻宫樱的故事。身为保安、电脑培训老师和曾经的私家侦探的成濑将虎一直单身,一次偶然间救了试图卧轨自杀的麻宫樱,两人随即逐渐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恋情;
第二个故事是一桩保险金诈骗案。成濑将虎好友阿清的暗恋对象久高爱子委托成濑将虎调查久高隆一郎的保险金诈骗案,因为根据推测,久高隆一郎很可能是被他人故意制造车祸撞死,从而骗取保险金,而凶手指向了神秘的传销组织蓬莱俱乐部;
第三个故事是悲惨的古屋节子的故事。讲述了购物狂老太太古屋节子如果一步步进入蓬莱俱乐部的魔爪,以及为了偿还欠款不断堕落的悲惨人生;
第四个故事是成濑将虎作为私家侦探为了调查八寻帮和户岛帮帮众之死的秘密而作卧底的故事;
第五个故事是一个不知姓名的人深夜埋尸体的故事;
五个故事互相都有人物交叉,但是看起来又关联不大,但是最终,这些所有的线索都将被作者归结到一个结局,一个谁都想不到的结局……
虽然穿插讲述了五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本书一直坚持成濑将虎的第一人称视角,并最终用这个视角完成了整个叙诡的过程,不能不被作者的笔力折服啊!
下面在不泄底的良知下,再讲讲我喜欢樱抽的三个理由——
第一自然是高超的叙诡手法。樱抽的叙诡坚持了三个原则,那就是不改变事实、不代入梦境、不伪造假象,做到这三点其实很不容易。一般来讲,说一个故事,特别是要误导读者的故事,普通作者比较喜欢用离奇的梦境、伪造的场景或者欺骗的谎言来进行误导,但是这种手段显得太刻意,很容易让故事流于俗套。于是叙诡的技巧就应运而生,但是叙诡非常难,因为你要在还原真实的情况下说一些“真实的谎言”,想想都很困难吧!特别如樱抽这样的小说,还是第一人称,主角的一举一动和所有心理活动都赤裸裸展现在大家面前,实在是非常难以在终于真实的情况下“造假”,所以读完之后我在大呼上当的同时,对歌野晶午大神的叙诡手法佩服的也是五体投地!
第三是结局。一般推理小说很难有一个充满诗意的结局,但是樱抽做到了。即便大师级的作家如阿婆、卡尔、乱步、横沟、京极等,虽然创造了无数让人只能望其项背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在推理方面展示出了非凡而伟大的创造力,但是这些作品的结局都难写得隽永又意味深长。但是樱抽的结局很漂亮,很诗意,很美好。简直就是充满正能量。请恕我无法剧透,但是我愿意分享樱抽结局很美好的一句话,以此结束本次安利——
您如果只想在樱花盛开的时候赏赏花,快活一番,热闹一场,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一生当中也有这种季节。您要是不想看叶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我知道,樱花树现在还活着。她那已经开始变红,变黄的叶子,即使在瑟瑟秋风中,也不是那么容易掉落的。
——摘自《樱树抽芽时,想你》最后一页。
《樱树抽芽时,想你》读后感(三):凋零的樱花,仍然值得付诸热爱和赞赏
第一次听说《樱树抽芽时,想你》这本书,是在豆瓣友邻的一则广播分享中。然而这本书早期的群众出版社版本真是差评如潮,评论全是清一色的“封面难看”、“封底泄底”等等。当时并没有特别在意。然而戏剧性的一件事是:几天后我在学校图书馆外国小说的书架上找书时,无意间翻到了11年群众出版社的版本,让我匪夷所思的是,书的封底上,居然“趾高气扬”地在剧透XXXXXXX……
群众版的“剧透”风波注定成为了《樱抽》大陆简体版历史一个挥之不去的污点。
幸而读客再版了《樱抽》,抛弃了国内当年老版艳情小说既视感的封面,封面上一朵精致手绘的樱花,开放在蓝色朦胧的基调上,可是与之典雅相衬的是—花瓣上滑落的星星点点的血迹,咋看之下可能有点煞风景,隐隐约约暗示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悲剧感。值得一提的是,它和伊坂幸太郎的《死神的精确度》同时摘下了日本第57届推理作家协会奖的奖项,足以说明作者在此书中的写作功力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自从这本书面世之后,在任何关于叙诡小说的探讨话题中,除了《罗杰疑案》之外,《樱抽》也是避不开的一本话题之作。在反复确认了新版《樱抽》绝对没有剧透时,我“强忍着”假装不知道剧情打开书硬着头皮往下读。
《樱抽》是属于比较好读的一类小说,没有烧脑的逻辑推理,阅读过程非常流畅。从救下自杀未遂的樱开始,再到陷入保险金诈骗案件中,中间不时穿插少年时代做侦探卧底的回忆,在结局之前,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简单直接的。在支撑全书结构、强大到将读者骗的团团转的精彩“叙诡”揭幕之前,给我留下印象更深的,是充斥着整个故事中那些激情荷尔蒙十足的描写:随口而出的脏话、红果果的性描写、热爱健身一口气能举起一百多公斤杠铃、深入虎穴被发现侥幸逃脱后仍然不怕死再入虎穴,一个正直壮年、热血沸腾的人物形象正不知不觉牢牢套住读者的心。如果你仔细研读就会发现,作者对这些激情视角的描写一点也不吝惜笔墨,反而有一种不成熟少年喜欢炫耀的嘚瑟。可能是剧情需要,我并没有多加注意。
从主人公成濑在火车铁轨上邂逅樱之后,两人便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恋情。“成濑勇敢果断,临危不惧,“霹雳娇娃”樱走出自杀的阴影后也展现出少女天真可爱的一面,在各种事件的感情碰撞之间,成濑承认自己爱上了樱,樱也慢慢对对成濑寸步不离,仿佛一个假借推理为外衣而内核包裹的俗套爱情故事就要渐入佳境了”
可是不到最后一刻,真的无法想象,叙诡呼之欲出的刹那间,惯性思维下我们读者内心默认的人物设定全部崩塌破碎了,我们都错了,这真的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才发现原来从“樱的出现”开始,因为先入为主的习惯性思考,我们就和成濑将虎陷入樱的圈套一样落入了作者的圈套之中。我们惊讶,并不是因为真相如何震撼人心,而是这种叙诡,似乎是为了叙诡而叙诡,无视正常轨道上的社会规律,架空在文字谜的游戏之上,让读者被耍得团团转而发出惊讶,可是也就止步于这样的惊讶。如同在睡梦中被一盆冷水惊醒,可是惊醒后发现黑暗中面对的并不是噩梦的困扰,而是……脚抽筋了………
如果不追究其合理性与客观性,此书的叙诡即使谈不上开辟先河,但构思也算标新立异。书中发生的主要事件—蓬莱俱乐部诈骗案,幕后黑手把攻击对准了社会中的弱势老年群体,假借售卖保健品之名对其进行诈骗,被成濑揭穿真面目之后还大言不惭、振振有词,用各种数据证明老年人是占据社会保险金和年轻人的各种资源、影响其发展的存在,完全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去忽视每个人都会变老的客观事实。表面上歌野晶午在这里抨击俱乐部可笑的企图,为老年人在如今社会的现状注入心切和担忧,但其实是在为最后的爆发做足铺垫。成濑将虎在最后有过这样一段为老年人发声的自勉:
“年老又怎样?我们同样不服输,同样好虚荣,同样喜欢开车,同样喜欢借酒消愁,同样为发现新状况而情绪高涨,而且最终克服重重障碍获得成功”这段自勉有股浓浓的鸡汤味道,同时如果联系到最后那一刻的真相,恐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从我个人的角度,再联系日本的社会现状而言,我觉得这种叙诡虽说“骨架”单薄,但如果发生在日本,或许有其真实性。可是如果回过头去回忆接近400页数书中的各个细节:跳下火车站台一个人把欲自杀的樱从轨道拉上来,艳俗露骨的买春卖春,成濑活力十足的吃货妹妹,还有最后成濑在俱乐部老巢中被四人围攻,两只手抬起一张桌子就干掉了其中两个壮汉继而成功逃跑….歌野晶午用最后极其惊人的叙诡把我们“赶出了”正常视角,让我们被震撼住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站在正常视角之外再去眺望之前那些本“差强人意”的细节,只能说是细思恐极了。这也是这个叙诡为什么引发了那么多人的抨击和争议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仍然喜欢《樱抽》,不去纠结其结果,喜欢她丰富的蕴意,和难以言极的微妙之处。就算我无法确定几十年后能否真的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设定,可是成濑在最后,面对已成定局的背景,在遭遇樱的背叛之后,却依然深爱着樱,说服樱不要轻易放弃生活,一切都还来得及,只要愿意去追求。他借樱花之名袒露的心声,言简意赅,是一种历经世事洗涤的“成熟”和超脱世俗框架的“生动”,这打动了我。
“我的热情并没有消失,只是暂时封存了起来。樱花也并没有凋零,她依然在我心中盛开,即使她的叶子已经开始变红、变黄,即使在瑟瑟秋风中,也不是那么容易掉的”《樱树抽芽时,想你》读后感(四):自然的不合理
一开始是为了凑数才买的,拿到后打开第一章就停不下来了。两天上下班坐地铁的功夫就读完了,很过瘾。
最初看过书评,说结局十分的令人意想不到,于是细细的注意每一章的细节,没想到真的只猜到了开头没有猜透结局。
其实从一开始,在看到书名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了作者的圈套之中。书名看起来很是文艺和充满爱情的味道。让人想到了青春与活力。而章节一开始就是充斥了满满的性爱荷尔蒙,性行为的描写,让人立马就为主角进行了定位,一个热衷于性爱的年轻男性……阅读中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大篇幅的性爱描写,大概就是为了在一开始就把我们骗入圈套之中吧。如此说来,真是非常高明。
阅读之时,觉得作者絮絮叨叨穿插着给我讲了很多其它人的故事,其实只是之中,都只是小虎和樱的故事,当然,还有对小虎影响深远的京姐和士郎。其实如果把章节名稍作修改,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作者带着走了。比如【古屋节子招致死尸成堆】写成时【麻宫樱的过去】或许一下子谜团就解开了,但这就是作者用文字和我们玩的捉迷藏,一步一步的带我们走到更深的陷阱中去,他的推理并不比别人高明到哪里去,但他的文法却很调皮,像一个并未撒谎却只说出部分事实的孩子。
比起推理性,该书的叙事性更强,只是每一句话中都对你隐瞒了部分的真相,就像小虎对樱所说的:“我并未对你说过...是你自己这么认为的...”是的,作者很好的利用了人们的自以为是。
其实读完之后,会觉得非常的鸡汤,书中所有的事情人们都本能的认为这是年轻人所做的事情,身兼数职、对性爱和女人充满了兴趣、富有正义感、好奇心强、虚荣心作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等等,谁可曾想,这确是一个七十岁老人和他周围人的故事,上完班就深感疲惫的自己真的很羡慕这样的活力。这本书是年老与年轻世界的抗衡,小虎都能够如此充满活力的去抗争社会对年老之人的不公对待,为什么我们却空有一副年轻的皮囊。
这真是一本很棒的书,一切是那么的合理,一切又是那么的值得推敲。尤其值得读完后的回味,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自然却又不合理。
《樱树抽芽时,想你》读后感(五):梦想升起的声音
花了三个夜晚和两个中午午睡前的时间,读完了最近炒得很热的这部推理小说。尤其是今夜喝了不少酒,借着酒劲看完了最后的二十多页。洛阳纸贵,正文仅仅387页的一本书,卖到了45元的价格。这本书之前是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封面比现在的好看,书名也比现在的好听:《想你,在樱树长满绿叶的季节》。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老版的书已卖到一百元以上的价格,且为数稀少。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日本的推理小说开始在内地读书人当中成为一种流行,这其中,东野圭吾与南海出版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实,从历年日本读者的票选出来的推理百强榜单来看,他们根本没把东野圭吾当回事,那是中国书商炒作出来的一个神。这本书的“叙述性诡计”,还是很有意思的。虽然,全书看完,我并没有多少的惊讶与内心的波澜。四十而立之年,对于手边的书越来越挑,能入眼的已属不多,能读得下去且读完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无论如何,当生活表面的金粉逐渐剥落,露出凹凸不平的真相来,只有书籍安抚我。愿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想升起的声音。
《樱树抽芽时,想你》读后感(六):形式大于内容
掩卷冥思,好像没什么感觉。
讲述一个人破案的故事,不想被剧透的同学看到这里可以由离开了。
首先,这不是我喜欢的题材,本评论可能多些主观色彩,敬请不舒服的朋友体谅。因为,写书评只是我记录自己心得的一种形式。
第一,由于诡述小说的原因,作者不得已只能故意摆脱对主人公的描写,因此全书没有一个可以站的住的角色形象。
第二,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没有生动的性格刻画,所以,让我无法产生同理心,我根本不会为主人公感到担心,甚至无法进入情节。我有时在想,我到底在期盼什么?
第三,让人出戏的另一个原因是翻译的问题(本人不懂日语,只能这样认为),略显枯燥的对话,形似网络小说的叙述语言,我只想说够了!
最后,使我读完此书的动力仿佛只有最后那一个转折了。但是,章节间毫无关联的跳跃,早已经给了读者心理暗示。即使到了那作者自以为高潮的高潮部分,我的内心依然平静,因为你给我铺垫了太多,我满以为怎样怎样,到最后不过尔尔。
结束时,还不忘灌一壶鸡汤。
我只想说,形式大于内容,为了转折而转折,宁可牺牲掉人物形象,故意模糊情节,仿佛一个人故意买醉,而我成了一个等醉鬼醒酒的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