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果这可以是首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7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的读后感10篇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是一本由姚谦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读后感(一):一个人的生活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诠释着一个人生活,他在讲故事给所有人听。故事中有旅行、有读书、有音乐电影以及艺术,在他的生活中,给了人们不同思考启迪

  作者姚谦,台湾著名作家、音乐制作人、收藏家,词代表作《鲁冰花》、《最熟悉陌生人》等,近年来,出版长篇小说脚趾上的星光》、随笔集《相遇而已》、《品味》等。本书属于随笔集,记述着作者生活的点滴,旅行、读书、音乐相融合人生。他的音乐中有故事,如《让我为艺术写首歌》中,作者写出了《我爱夏卡尔》的词过程,当时的他迷恋诗歌,把对艺术家夏卡尔画作阅读转念化成歌词,将音乐与艺术相靠近,多年以后,《My Dear Art》更是回忆着他对艺术的喜爱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主题以旅行为主,作者游访各地,走过云南的古镇,拜访石窟;探访南美洲,亚马孙河与马丘比丘给人无限的惊喜;飞往非洲,在博茨瓦纳和奥卡万戈个三角感受大自然生态奇妙;在日本旅行,发现自在的原生风景;去往莫斯科,理解了“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平静”。从台湾,到南极,旅行是笔者人生的经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世界很大,当读完这部分时,我也会有一种冲动,走出家门,旅行各个角落

  第二主题,生活中的阅读。无论在旅行中,还是在忙碌的生活中,作者都离不开阅读。《走进非洲,走出非洲》中,十六天旅行,他阅读《静坐》与大自然结合,有不安,有学习。《怕与不怕》中,读周耀辉的《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思考着自己反省着自己。阅读《中国当代家具设计》,深刻体会着过去华人生活中的美学概念

  第三主题音乐,音乐是笔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的旅行、生活都用文字、歌词表达出来,同时也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在《美好原点》的歌词中,表达着他对生活的看法,读书、旅行、音乐、电影、艺术等一切美好事物加深着他对世界的理解。《当时的音乐》一文中,把音乐与记忆旅程相结合。也许不会记清旅程的细节,但音乐却是催醒剂,当地的音乐渗透着当地的文化、风土,一首歌的想起,可能就会勾起记忆,想起种种的故事。旅行中想起了《贝加尔湖畔》,幻想出了一幅西伯利亚的景象,更是让作者联想到了俄罗斯历史中被放逐的知识分子悲惨命运

  一个人的生活,作者更是把电影、艺术与音乐相融合在一起。书中的数十篇文章中都会有作者对电影、艺术的热爱,《生活在艺术里》,我感受到了收藏品对作者的重要,每一件收藏品清晰表达着作者思想改变,而这些也融入到了他的音乐中。《当我在这里》作者为《我在故宫修文物》作词,就体现着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将一切美好的事物相融合,最后变成了词,这就是姚谦的生活故事。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读后感(二):生活,需要适时适度的抽离

  前阵子在豆瓣时间购买了姚谦老师的写词课。一天听一课,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一天都收获颇丰。写词课不仅让我对歌词写作认识更加深刻,而且许多歌曲书籍、电影,若不是听到姚老师的推荐,恐怕将与我此生陌路。我记得,课程的最后,好妹妹乐队的秦昊谈及他最近在读这本书,这让我对它更加兴味盎然。

  我们习惯于将某个领域里的佼佼者统称为“大神”。毫无疑问,姚谦老师是作词界的大神。相信很多人的心都曾被他写的词戳中过。可是,听过他的声音,读过他的文字后,我发现姚谦老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高在上,他更像是一位可以时常遇见的年长老友始终温柔坚定冷静睿智泰然自若面对生活洪流

  这本书是姚谦老师的生活随笔内容涉及旅行、阅读、电影、艺术、收藏等许多领域。原来,我们所熟知的“作词人”只不过是他众多身份之一而已。书中,姚谦老师讲述自己人到中年以后,决定从忙碌中脱身,调整生活节奏,放慢脚步活在热爱之中。他用平易近人温暖舒适笔触带领读者突破本位思考的禁锢,遇见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看过不少教育年轻人要如何生活的软文,作者们以过来人姿态努力传递自己的生活智慧。这类软文按主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喧嚷着要热爱生活享受每一天,所有的痛苦不过是过眼云烟;另一类则叫嚣着要打败生活,做它的主人,好像人人都是鸡血满溢的战士。可是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取决于内心欲求与眼前现实之间的差距

  姚谦老师却给了我们另外一种生活态度——适时适度的抽离。无论对生活是爱是恨,都应该给自己空出一点时间,或者让自己稍微站得远一些,尝试保持冷静的头脑客观判断,重新观察自己的人生。在这个物质丰盈时代,我们需要给生活做减法勇气

  抽离,并不意味着你要立刻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是希望你可以给自己一个“上帝视角”,重新审视内心。抽离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去旅行,让肉体努力的适应一个新环境;也可以阅读与思考,给习惯了平静的脑海投入几枚小石子,保持它的波澜。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别忘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抽离方式。

  木心先生曾说: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这句话,也许是姚谦老师目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读后感(三):在寻找上班假期、工作情意义的过程里,渐渐分清了生存和生活的差异

  姚谦 、周耀辉 、林夕……这些1980年代出道的词人,都在填词行业获得了各样成功成绩。有动人作品,有被整整一代人留在记忆里。 他们仍在创作,从没停下和世界、和这个世代的人同步的脚步。他们的作品诚实,创作动机不仅仅是满足个人表达的渴望,还带有责任感,希望文字能与人沟通,甚至是帮到人、影响到人。比如,姚谦在这本书里面就有在分享经历和故事之余,发问,常常引人深思作为某行业的从业者,作为一个人,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存在,怎么看待自己的生存方式?书写是梳理自己思考、整理自己的方式,但回头看,文字里又隐藏着什么此前尚未面对的事情? 作为词人和音乐产业管理者,在工作中他始终有记得责任感。为人群创作,发现、推荐好的作品,是他自“唱片时期”就在做的。然而旁观的我们,只看到优秀作品的产出,大数字光芒万丈。反而是这本书,透露了姚谦年轻时候工作上的努力和艰辛。也便明白,书中他自由自在生活的现状是一种成长之后的调整吧。越是工作压力巨大,越要有排解压力的爱好,比如旅行、比如热爱艺术……才晓得:刻意地快乐可能未必快乐,刻意地让自己的生活平衡,一定是成长的必备技能。 新认识了一个喜欢音乐的朋友,她是姚谦的“粉丝”。但她说本质上不是,他是一个影响了她的人。“他对我的影响不是一个写作风格上的影响,是整体的浸泡。”姚谦打造的歌手和作品让她有了创作和做音乐的渴望,并且真的有在坚持做音乐,这件她喜欢,并且愿意整个人投入去做的事。 刚刚认识的时候,因为姚老师我们聊起来。她说了一句。她觉得老师是不可多得的人。很简单诚恳评价。也是和各路媒体各类宣传资料里对姚谦评价很不一样的一句。 我很容易被别人、被别人的只言片语打动,就很直接地告诉她,她这句话很打动我,还让我想了很久。任何人对另一个人有这样的评价,我都会好奇,想听故事。 这位朋友回了很长一段,原话贴在这里,分享给更多的人: 「我心里确实觉得姚老师是不可多得的人。他在我心目中和诚品创始人吴清友先生有相似感觉。我觉得他们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并且在商业领域中是非良心经营者,是首先考虑文化的,并大力输出优质作品。这些是功德无量的事,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构成了人们的精神食粮。最开始是因为我常年都很喜欢萧亚轩,因此很自然关注了姚谦和维京音乐厂牌,那也是我开始大量听歌的时候,我发现他整个厂牌几乎所有歌手我都很喜欢,其他的唱片公司并不是不好,而是感觉更加像是一个庞大资源集合的地方,但是不像他主理的维京音乐一样,厂牌本身具有鲜明个性,歌曲和歌手也保留发展了各自的气质。当时我觉得很巧的是,那个时候网络发达,只能透过电台电视买碟这几个渠道听歌,我就无意中发现,怎么我比较喜欢的大部分都是维京的歌手,写进心里的词又很多都出自姚老师。而且我觉得他非常与时俱进,既很敏感细腻,又感觉很拎得清。虽然如果没有他,没有维京,我也许也会喜欢音乐,但我完全无法想象是怎样的情况。」 很吃惊很感动。也忍不住回想起,自己走到此时此刻的今天,哪些人哪些事,改变过我的想法,促成了我的某些决定……因为一本书和一个人的交流,打开的是自己记忆的阀,这是意外的收获。 回到这本书上,和另一位读过书的朋友交流后,觉得姚老师,一直在生活的片段里找寻着美和意义。他的书,不像是面对面和你探讨创意和生活之道,更像是他走在前面,带着你去一些未知有趣时空里,你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这本书太像一个作者本人搭建的“奇妙艺术空间”,欢迎每个好奇的人光临。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读后感(四):旅行的眼睛,音乐的耳朵,还有艺术的心

  说起姚谦老师,我可能不会首先想到他曾是很多大型唱片公司的总经理,也不会想到他在音乐界的地位,记忆的勾连,却是那首脍炙人口的《鲁冰花》,优美旋律中是他填的词:“当手中握繁华心情却变得荒芜,才发现世上一切都会变卦,当青春剩下日记,乌丝就要变成白发,不变的只有那首歌,在心中来回地唱。”姚谦老师从刚刚进入音乐行业,到如今已经是音乐界名扬四海的老前辈漫长岁月过去,不断变着卦的世事沧桑,几经沉浮的人生,将他磨成了一个睿智而冷静的中年人,但是“不变的只有那首歌,在心中来回地唱”。

  唱着唱着,姚谦老师就“唱”出了这本书《如果这可以是首歌》。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是姚谦十几年来的生活随笔,不厚的书页间却是姚谦老师的“全部”:旅行中敏锐观察的双眼,奉献半生的音乐中仔细倾听的耳朵,还有那颗为了人类广阔的艺术世界而沉浸其中的心。而旅行、音乐、艺术,甚至还有工作,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几个部分,却在潜移默化中被结合得那么自然和谐,毫不突兀,读起来感觉会很舒服,又不觉俗白鸡汤。姚谦老师那种看似清浅的文字,实际上温柔中有力度,激情中有沉静微妙情绪碰撞着、缠绕着,连文本本身都成了一首动听的歌,真是令人羡慕

一、旅行的眼睛

  在这本书中,你能感受到他旅行时看世界的眼睛是那样温柔,温柔中却又不乏深刻的哲理,大有刚柔并济之感。从俄罗斯到南极,从巴西到非洲……走过了那么多地方的姚谦,依然像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不断解读着世间万象。在非洲广袤土地上,他看到了“生态平衡是一种奇妙的节奏,在残忍运行表象里却有着造物之神隐藏的约制”,感觉到那是一个“让生命孤独感和想象力同时扩张到最大的地方”;在摩洛哥的迷梦里,他解读出“所有依顺大自然而生的生活美学,早已长久影响了世界上各角落许多人的审美观,总是在遇到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有一部分的梦在这里”;而对于旅行本身,姚谦也看到更多让人心共鸣的东西:

“旅行的收获一定是心灵上的,可以激发我们思考,调整我们的感受。这一切虽然是无形的,却深深注入我们心中脑里,如同一本可随身查阅的书,供我们在许多日后的时光里浏览和对照。它不知不觉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散发在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思想中”。

  最可爱之处,莫过于姚谦老师将对旅途中遇到心仪物品的迷恋“掩饰”为一种“浪漫的情绪”,一边一本正经地“批评”自己的学生刘若英每次出去旅行都会买不必要的画作,一边自己心虚着,最后“无可奈何”地认为这是每个人的旅行习惯。

二、音乐的耳朵

  而对于音乐,姚谦的那双耳朵似乎从没有放弃倾听任何声音的机会,旅行中听到的音乐让他如获至宝,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试图接触或者寻找当地音乐,就像美食家拥有着寻找美食的激情一样,音乐于他,也是一种令人兴奋猎物,而他的耳朵则是出色的猎手,捕捉到的并不仅仅是一段来自异域的奇妙旋律,更是一种有关灵魂的冒险,是打开心灵的另一种意外方式。

  绕过旅行的脚步,姚谦正视自己朝夕相处了那么多年的音乐产业,那种澎湃的血液却又沉静下来,侃侃而谈间,就将目前华语音乐界的现状与忧虑说得透彻

“目前的话语乐坛创作型音乐,可能还停留在旧式审美的‘好听’的价值上,因此仍有着不明朗、未独立角色性格……放眼商业型的音乐作品,往往是浅显的自我复制,没有明确的性格态度和表达其内在意义的企图”。

  对于现在一些音乐现象的解读更是一阵见血,比如民谣歌手赵雷的走红,姚谦认为这是“直男的脆弱”,并指出:

“赵雷是每隔一段时间出现的清淡‘直男型’歌手。从外观看,他们大部分都不是强壮的直男,甚至是脆弱的;音乐性也是一样,都不是主流。”赵雷是“文化产业每隔一段时间不变的台面需求,短时间内在眼前怒放,然后又掩藏在幕后继续潜移默化,舞台还是会还给天后、天王、暖男、鲜肉”。

  但姚谦也并不是对音乐领域完全失望,内心的柔软让他的声音变得格外亲切而响亮,他认为:“如何让音乐又更多大众流行的可能,是让创作复苏、音乐复苏、产业复苏的重要门槛”,可见将音乐扎根于社会大众,有了大众基础,才是当今音乐持续繁荣发展的密钥之一。

三、艺术的心

  姚谦无论在音乐的疆域中走得有多远,他都始终明白,他永远走不出艺术的国度。因为他跨过天涯海角的旅行,他侧耳倾听的音乐,甚至是他为自己的家挑选浴缸这样如此生活化的细节,依旧是围绕着艺术在运转,就连《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这本书,也是姚谦本人的生活艺术、思想艺术的结晶。

  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一种艺术,就像姚谦自己说的那样:

“观看、制作、思考、体验是我们与艺术关系的起点。艺术为我们打开世界之门,让我们看到无法言说的事情,创造新的思考模式。”

  艺术打开了姚谦老师的世界,也许终究有一天,它也会打开你的世界。

  姚谦老师的学生萧亚轩有一首歌叫《幸福的地图》,歌词恰是姚老师写的:“每一天,睁开眼看你和阳光都在。这就是我要的未来。”

  所以请做好准备,带上那双旅行的眼睛、音乐的耳朵,还有艺术的心,你的生活也可以变成一首歌,徐徐吟唱,久久回响,念念不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