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8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经典读后感10篇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是一本由肉腾腾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锁线裸背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这世间最难的事便是陪伴了吧

  我的童年唯一的记忆 就是横躺在老家吱呀响的木板床上 双腿用力往墙上扒拉 嘴里不停念叨 妈妈什么时候来看我呢

  而其他所有的记忆 都是从大人们的嘴里听来的

  爷爷每次见我都要说同一个故事 说我七岁那年 有天傍晚怎么都叫不回屋吃饭 问原因我说别的小伙伴都去上学了只有我没有书读 于是第二天爷爷便带我去了小学面试 校长说如果我能写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字便让我入学 我拿了支粉笔在校长室的水泥地上端正自信的写好了

  奶奶没有念过书 脾气暴躁爱玩骰子 有几次不记得原因的被奶奶打了 晚上偷偷躲在被窝里哭 爷爷就替我骂奶奶 而我却一直解释自己不是哭是在笑

  二叔那个时候比较富有 他没有女儿一直很喜欢我 每次来看我都会给我买新衣服和很多好吃的 每套衣服穿到最后都是脏到不行 后来爷爷把弟弟也接来老家后 他经常穿我穿小了的衣服 这个我一直记得 因为家里有张我们俩在学校花园的合照 他穿着我的踩脚裤 嘴巴抿着手里拿着玫瑰塑料花 那时候的他活脱脱白净羞涩小姑娘 如今也长成了一米八三满脸络腮胡的大男孩

  爸爸告诉我小时候奶奶每年会生一次怪异的病 会说自己满嘴牙齿都掉光 会做很多曾祖母做过的小动作 那时候爷爷会把奶奶绑在床上不让我靠近 奶奶则会承诺给我好吃的零食诱惑我帮助她 其实那时候的细节我一点都不记得 我只记得我一点都不害怕 只觉得奶奶真是个奇怪有趣的人

  八岁后爸妈把我接回去 转了学校 坐在班级最后一排 才知道自己是乡下来的假小子 除了在一群不爱学习的真小子里教他们读书外 找不到什么存在

  不过我走了以后奶奶倒是好像更爱我了 给我陆陆续续做了很多双绣花鞋 黑色的 鞋面绣蝴蝶红花 带鞋袢千层底的那种

  我和弟弟经常吵架 还偶尔打架 但是仍然每天一起上学放学

  慢慢的我们都开始在学校崭露头脚 成了学校的明星姐弟老师口中的明日之星 我们甚至还养了只狗叫大圣 不是什么宠物狗就是土狗

  大圣跟我最亲 我经常偷偷把我的牛奶给他喝把好的给他吃 带他去田野里遛弯跟他说悄悄话 我想那是我这辈子最幸福日子了吧 有爱我的家人有大圣 虽然不富有 但是每天在一起很开心

  大圣死的那天我哭了整整一天 谁说都没有用 妈妈说家里以后再也不养狗了 当然她现在养了好多只泰迪 还经常在朋友圈刷屏 因为现在的家不是原来的家了

  大圣死后妈妈又收养了一只流浪猫 没过多久猫发情了不停的叫 爸很烦躁后果严重 不 后果很残忍 那一幕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现在的男朋友养过一只狗叫兔子 我们还有一只猫叫臭喵 男朋友很爱她 但我一直还是希望我能养一只小小狗

  猫之后家里再也没有养过什么动物了 因为家里的温暖越来越少争吵越来越多 爸爸会离家出走 妈妈会酒后痛哭 这种情况持续到我初二 那一年我经常头疼看不清东西 医院跑了好多次没有任何作用 硬着头皮参加一次比赛 竟把投影仪里的马路看成了炸弹

  我考初二年级第一弟弟考初一年级第一的那一年 爸爸外多打工 我生病以后爸妈把我转校到市区一所住宿学校 妈妈带着弟弟去了爸爸在的城市 从此我就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直到现在

  害怕拥有 因为害怕失去 害怕陪伴 因为害怕习惯

  多多 要一直幸福无忧无虑呢 因为多多是我的理想和我不敢向往的幸福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二):爸爸去哪儿

  为父亲,肉腾腾为自己的孩子取名“多多”,寓意快乐多多,幸福多多。从他诞下的第一天起,父亲就开始用相机镜头记录他的成长

  孩子第一次哭喊,第一次张嘴吮吸,第一次咧嘴微笑,第一次生病,第一次叫“爸爸”,第一次理发,第一次上学、背书包……父亲一边记录,一边对孩子谆谆教导。他带孩子见识海水沙滩,见识乡野和土地,一起和动物对话,一起下厨做菠萝包……

  他说:“这不是我献给多多的书,而是多多献给我的书。这些摄影文字不仅仅是给他的一份记录,记录他的成长,也在记录我的成长”。这正如刘瑜所写的,“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神秘欣喜。”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三):图文并茂《多多爸爸一直在这》

  图文并茂《多多爸爸一直在这》

  中国古代的图书就讲图文并茂,图书图书,就是说书就应该是有图的,这是一种传统。可是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多数都是以文字为主,插图只是辅助的。还有另一种,那就是画册地图图鉴之类。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直到有了绘本出现,才真正可以说图文并茂了。图片和文字完美结合缺一不可。这也是绘本的魅力

  这本书不是绘本而是把摄影和散文结合起来了,这种尝试可并不新鲜,看过的太多了,几乎没有太成功的。不是文字不错的,艺术功底就差一些,艺术功力强的,文字就弱。所以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就是这么多年,终于看到一本图文并茂的摄影作品了,不容易啊。

  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里面的图片,更喜欢里面的文字,一张图片可以顶很多文字,可是却无法取代文字的魅力。图片有了文字,才有了灵魂

  照片里面的多多真可爱,那么顽皮,也许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无数这样的镜头,可是我们并没有记录下来,也是因为当年我们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数码相机,用胶片拍照是一件很奢侈事情,所以不可能留下这么多影像,也不可能随身带着相机。

  还有那么多说明和文字,搭配恰到好处,如果没有这些说明,单看图片,我们是很难弄清楚图片里面的含义,不了解故事背景,有了文字的解说,一张图片就不再是精致的一张画面,就变成了一个故事,就变成了故事的一个高潮。这样图片就变得生动了起来。

  随便看一张照片就知道文字有多重要,比如刚刚搬家以后,一个没按照门的巨大壁橱里,妈妈座在格子的下面,多多躲到上面的格子里睡觉。每一个孩子面对这壁橱的时候都会有爬上去的欲望。可是下面的文字告诉我们,“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他当时是怎么爬进去的。”的确那个高度,一个小孩子不借助外力怎么能上去呢?我也想不明白。这就使得这张图片变得更加有趣了。

  还有更多的精彩,你必须一页一页,一张一张的去看,才能够领会到作者用心。这真是一位会摄影,会写作,并且一直在观察孩子的好爸爸。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四):你是我的心肝宝贝°

  ——评《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

  文/蓦烟如雪

  这世界上,我常艳羡的,往往是我得不到的感情,尤其是父爱

  表象中,我们很“和谐”,但大多时,我们都像隔音的父女,好得像玻璃,随时会碎。

  所以,常误有一种我不是你生的,只是捡来的感想。谁让我是女孩,他正好不爱性别女罢了。

  所以,当我翻看此书,我是嫉妒的,感叹的,烧灼的,悲伤的。

  内心涌动的情绪都是倘若我爸爸是这样爱我,该有多好........

  肉腾腾,豆瓣知名摄影师,他自诩寡言,擅用镜头去捕捉生活。在我感觉中肉腾腾拍摄人物聚焦感强烈,在彩色照片上,他降低色彩度,让照片从色泽上不会过于抢眼,但亦或许,照片并不是这样,只是印刷成这样的效果,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黑白控,我喜欢里面的黑白色调,然而,在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他的摄影风格多变,色调清新,而他的文字,洋洋洒洒,富于温情,一个这么感性的人,只是没遇到知己,但绝不会寡言。

  他的遭遇与我稍有相同,他童年是在棍棒中成长的,挫折教育结果是他与父亲失和,他远离家乡的原因,是想离开父亲,而他也在感触时间空间上的距离,隔绝了争吵,却也再无法填补我们心里的沟渠。”

  是啊,离开了一个地方,好似与世隔绝,但内心依旧明白,有些人,有些事,终究不能轻易割舍干净

  就像这本孩童摄影集,他集合了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父爱的焦灼,一个维系他们成长的一个回忆。浓浓过往,页页情深。从一岁开始吃辅食起,到现在多多八岁,他全心全意地带这个孩子,去感受世界的一花一草,她要带他探寻这个世界,在他还需要他的这几年,尽可能地陪着他,他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弥补的成分,但这也是他渴望却不曾得到的父爱。

  所以,人人都可能有缺失,哪怕那种爱,早已饱和。

  我们都寻找过自己的身影,仰望过大海的浩渺,可是却很少沿着废弃的拆迁房走过,每一个孩子都有天性的模仿期,我喜欢那个爬上凳子,模仿父亲工作样子的多多,也喜欢即便满心倦意,可依旧随着孩子心境去沙滩上来回奔跑的父亲。

  这个孩子,天性敏感,他和父亲一样,善于观察事物,他肉厚的小手掌,轻触着春雨,感受着夏天的余味,甚至是秋千上的飞驰,他亲昵地和牛打了招呼,在弯弯曲曲地田埂上追着蚂蚱一路欢歌奔跑。

  有时,在作者最颠沛流离的生活里,他依然去感受孩子的乐趣,哪怕这种乐趣很琐碎,很纯粹,他依旧乐此不疲

  他带着多多感受绵延的青山流逝光芒,他说,“那些你还来不及品尝的每个细节,我都帮你记得。”他的教育很放松式,他没有纠结于他的课业,相反,他会每周都带他走走,他的理念是,规矩固然要讲,学问也得要求,但玩不才是他最该做的事情吗?所以,他是一个尊重孩子童年的父亲,他让多多去感受大自然风情,让他可以钻进甘蔗林,可以越过小溪,爬上小土坡,可以送蚂蚁回家,等蜗牛爬上草尖,甚至还放纵孩子依偎在石狗边上,只因多多,想再陪它一会儿。

  我不知道作者的面貌如何,但他肯定是一个柔情的父亲,他文字质朴感性,浑然天成,他在孩子受伤后,从怒不可遏慌张自责,在习惯在睡前献一个吻,到感知“我们从不舍得擦掉,也许是因为我们知道,羞于表达的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了。”

  那些美好童真往往会随着年龄的渐长一一略去,无论是羞于表达的吻,抑或者是分享爱意的手绘图画,甚至是渐渐老去的背影

  岁月,嗖一下就溜出老远。

  你是否还会在哪儿..........

  我也愿每个人都能像孩子安睡,在充满希望的明天中醒来,不去算计时间,可以感受晨光很暖,时间很慢。

  筱筱

  2015年4月24日星期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五):会有这么一天

  这本书一直收藏在书单里,没机会入手。年后一个买书的机会终于入手。抽了一个没课的上午看完了这本书。大学时看过《爸爸的木朵》,里面描绘的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而本书则是一位父亲记录小男孩的成长。其中的照片拍得真好,惊叹于茂盛树木

  读了最开头的那篇,已经感动不已。文字并不华丽,但是真情流露,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父亲的爱。眼前全是父亲脸上的皱纹和一次次爱的叮咛,每次离家看着父母远去的身影,都觉得我是一个多么不称职的女儿。

  第一次觉得为人父母的幸福。每一张图片都记录着时间的流逝,述说着为人父母的欣慰失落。在长大的同时孩子们也慢慢失去童真,也慢慢开始与父母疏远。

  起初,觉得二人世多么幸福,能不要孩子就不要孩子,除非父母催促。因为现在的生活多幸福,上班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下班回家有老公呵护我的生活好像什么都不缺了。

  但是,合上书,突然有个念头,或许我也可以变个身份。以前也说即使生宝宝也要小女娃,但是读过这本书之后,突然想为老公生个小男孩,这样他长大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打篮球想想这样的未来也许是美好的。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六):少了细枝末节,生活怎会有阳光下的摇曳

  从凌晨十二点多开始,花一个多小时翻完这本书。曾几度感动到落泪,我是个笑点特别低的人,但泪点也很低。越是单纯,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感动我。美好的童年,就像美好的童话美丽动人

  书中多多的童年就像我的童年一样,或许和很多人的童年一样,充满了欢声笑语。多久没有看那些照片了,怕看到又是一次眼泪洗礼。其实每每这些眼泪,有感动,更多的是失去的伤感。伤感时间流逝,更多的是伤感如今再没有童年时感受一切美好的心境。天花板电视,我也看过很多回,小时候盯一个东西可以盯好久,观察力的巅峰时期啊,记得我们家厕所地板砖每一寸都被我盯穿了。春天的蒙蒙虫,夏天的狗尾巴草,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毛裤,所有细枝末节的东西反倒是印象最深的记忆。

  如今长大了,手机真的让我们丧失了太多观察生活的机会。在网上,我们天天观察的都是别人的生活,何不把时间多用到自己的体验上。世界那么大,那么多未知等待我们探索,浪费到网络上多可惜。最后老了我们铭记的,一定是我们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而不是今天我们刷过的微博。

  今年我将要工作,挣得第一笔钱一定是给自己买一部相机。爱摄影的心一直未变,到了该实现它的时候了。而我的主角之一,就是亲爱的爸爸妈妈。在我还能天天陪在他们身边的时候,记录生活,改变生活。

  希望这一天快点到来。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七):陪伴,是最美的爱

  我喜欢封面上这句话:我陪你像树一样生长。这是一个多情的父亲对儿子的温柔。书的名字就够柔软了——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这里的多多,可以换成任何一个小孩的名字;爸爸,也可以是,妈妈。看到这个书名,我总会想起,这话还有后半句,当然,也可以是前半句——别怕,爸爸在呢,或者妈妈在呢。说这话的爸爸,是要打消儿子的不安吧,小孩子总有那么多害怕,怕走黑洞洞的楼梯,怕遇见妖怪,怕老鼠,怕蜘蛛……可是,听到一句爸爸在这儿,妈妈在这儿,世界就安全了。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在讲述帮助孩子克服恐惧,作者不过想让我们看到,让孩子看到,爸爸,一直陪着儿子呢。而这个爸爸对儿子也有一份感激的心,因为,九年的时光中,儿子也陪伴了爸爸。

  每次看这样的书就挺感动,因为真实而普通。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也正是或者将来是父母,每一段父母与孩子的情缘,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可是有多少个幸福的片刻稍纵即逝,永不回来?如果没有这些记录在纸上的印象,我们会还记得多少那些流星般划过的幸福瞬间?

  每一个童年都不会再来一遍。然而,成人从孩童身上,也许能重温一遍自己的童年,并且给自己一次成长的机会。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与父亲失和的故事。我想,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他做了父亲之后,便小心翼翼地去爱这个孩子,同时,也疗愈自己内心那个受伤的小男孩。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是一个多么温柔的父亲。他可以跟幼儿园老师约定好,让孩子不去上课,而是跟爸爸去野外闲逛。他带着多多去看那些拆迁后的废墟,坐在江边的草丛里看云,在山野田间拔草喂牛。很难说是爸爸陪伴了多多,还是多多陪伴了爸爸,我想,应该都有吧。爸爸和孩子仿佛一对好朋友,爸爸从孩子身上看到的是他放凉了的童年。孩子就在春天的风中、光中一点点长大。爸爸将一点点成为那个目送孩子背影远去的人,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是那个目送的人?

  在这本充满爱的图文集中,有父亲的柔情,儿子的活泼,还有,俩人像好朋友一样彼此陪伴着去看这个世界,世上最美好的爱就是如此了。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八):那些你还来不及品尝的每个细节,我都帮你记得。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470558580/

  这张照片没有收入书中,然而一想起肉叔给多多拍的童年照片,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它。因为,我的少年记忆中,也有这样一座塔。某个下午,踩着残破的楼梯,登上小阳台。那里的天空更明亮,视野空无一物,安静至耳鸣。。。 恍惚间,灵魂飞身至那个少年,再次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几近空白的风景而哑言。

  那个时刻持续了多久?也许是整个下午,也许一分钟后安宁已被打碎。然而那一刻悄然凝固下来了,在看见肉叔的这张照片时被瞬间唤醒,从此小心珍藏起来。

  我觉得这是一种魔力时刻,我很为这些感到着迷。三年多前我开始在肉叔的镜头里追随多多成长的影像,就是因为这种特殊的魔力吧。用《金蔷薇》里的一段话来描述:“童年时代的太阳要炽热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颜色要深得多......”

  一直在长大的多多总是以“野”的姿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他频繁地出现在收割过的稻田,荒凉的旷野,一棵大树下,一片水洼旁。他奔跑,他大笑,他发呆,他浑身蒸腾着热气。那些时刻,有雾水滴答的清晨,闷热的夏日午后,看最后一缕光线划过山岗掠过水面,太阳落在山后云慢慢变暗,听虫鸣,等天边升起第一颗星。——多多啊,“那些你还来不及品尝的每个细节,我都帮你记得。”

  肉叔在为多多创造和留存这些珍贵的童年记忆,他也在不断邂逅童年的自己。幸运的人们能留存住源于幼时的新鲜动人的景致,当再次遇见,就如同感受到生命源泉般的触动。如他在书中说:

  从屋檐倾泻下来的雨水,

  打在掌心,

  也曾是我童年记忆里

  欢乐的浪花。

  看一张照片,观者可以想象镜头前的一切,亦可以窥视镜头后那个人的心思,就如一场没有语言的对话在展开。我喜欢看肉叔镜头里的山峦荒野,废弃的楼房,静默的色彩,凝固的空气,流动的时光。关注和喜欢肉叔的照片三年多,那些照片与文字,予我触动与安慰。

  他的才华,在“一个人”、“两个人”等系列相片里有更犀利的凸现,而这本集八年成册的《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更像他对自我的探索与对话。如果你只是无意翻开,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摄影师镜头下的孩子的成长故事,你会去寻找让你“惊艳”的相片。可如果你随着他,慢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源泉,你会发现,那些来不及回头望的每一寸光阴,溜的可真快啊。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九):勾起满满回忆的一本书

  当初买肉叔的这本书是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原计划在生日当天阅读,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拖到第二天才开始阅读。拆开塑封,翻开书本,让人眼前一亮,因为现在采用这种方式装订的书已经很少见了,也有可能自己孤陋寡闻,但是真的很喜欢。

  一页一页往下翻,每张图都用心的配了或多或少的文字,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个小故事,但是又能毫无违和感的串联成一个完整的长故事,关于肉叔和多多共同成长的故事。

  那些多多在田间地头奔跑的场景是那么熟悉而又遥远,因为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下河摸鱼,上山采蘑菇……都曾经历过,现在都成了成长的记忆。除了这点,书中还有很多地方让我感到熟悉,因为前年9月家中多了一个小毛头。由于在外地上班,小侄儿出生一周了,我才第一次见到他,还记得当时他是睡着的,除了脸和两只小手,其他地方都被包裹着,皮肤还不是那么好看,眉毛淡到几乎没有。我趴在床边看了他好久,想着自己将看着他慢慢长大,那种感觉有点儿无法形容。

  8个月大的时候,他和爷爷奶奶来成都,我们带他去动物园,看到什么都充满好奇,;去商场给他买衣服,顺手拿了个帽子给他戴上然后拍照,照片里的他竟然带着羞涩的笑。

  1岁的时候,回去给他过生日,已经开始牙牙学语和踉跄学步,但是似乎也开始有个性了,遇到不合心意的事儿不是大哭就是跺脚。每次闹够了,奶奶会抱着他给他讲很多道理,然后他会似懂非懂的答道“嗯”。

  1岁3个月的时候,他又和爷爷奶奶来成都了,印象最深的是从车站回来的车上他看到有人在吃东西,但是又没有要分给他的意思就哭了,经爸妈解释才知道原来他是个吃货,看到别人吃什么都想分享一点儿。

  春节回家的时候,看到他明显长个儿了,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儿是跑到玩具箱旁将玩具一个一个甩出来。接着跑去厨房守着奶奶给他做早点,等着食物好了盛在碗里后,他就一手拉着奶奶一路走到小桌子旁,然后拍拍桌子示意奶奶将碗放在上面,再拍拍旁边的小凳子示意奶奶坐下,然后一口口的喂他。

  以上种种,在肉叔的书里总能找到相似的场景,所以对书本倍加喜欢,希望肉叔继续用照片和文字记录多多,我将一直是忠实的读者。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十):世界从来不是我希望的模样

  拍了八年多,这些照片终于成册。算是有了个交代。编辑寄来几本,我自己到现在也没翻完——不敢看。

  那些当时觉得新鲜浓烈的已转淡,只怕空余矫情。当初每天在豆瓣上更新,拍得勤,但对于每张照片底下的评论,我也只是默默看着,没法回应,皆因我无法领受那些溢美之词。大伙儿感受到的所谓的“一团温情”,并不是我的初衷和本性。我向来对于每份感情牵绊,都怀着深深的恐惧和失望。只是当初有点好奇这份感情的走向,所以拍下来看看。到现在,还是看不太明白,这也许就是生命最吸引人的地方——万物世相,从来不是我所希望的模样。不过,这个相册我不打算拍下去了,原因之一,多多越来越胖,入画是越来越难了。这本书,就算是个终结吧。

  —————————————————————————————————————————

  我34岁那年,儿子出生了。从为人子,为人夫,到为人父,不过是顺着众生应该的方向,半推半就地走。对于人生的每一个转折,既没有特别的期待,也不知道如何准备迎接。多大的酸甜苦辣也就化作了每天平淡如水的生活,安静的东升西落。

  多多这个乳名是夫人起的。她希望孩子快乐多多,幸福多多。她是个单纯乐观的人,不会去预计,凡事皆两面,世界是辩证的。

  多多出生比预产期提前了一点,所以那天我们都有点措手不及。加上生的不太顺利,夫人颇受了些苦。好不容易盼来大夫一句母子平安,从产房被推出来夫人简直换了个人,昏迷,虚弱,苍白,着实把我的心揪得生疼。以至于随后出现的多多没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这样的婴儿,在每天每间产房都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我甚至一度以为,他不过是从众多的包裹里随便挑出的一个。就好像在饭馆吃到的那条鱼,绝对是厨师的无心之举,与食客之前在鱼缸边的精挑细选无关。多多安躺于旁边的摇篮,置身度外地呼呼大睡。因为头大,娩出时刮到了眉骨,留下一道红印,大夫说过一两天就会消失。我倒觉得这道印子自有股侠气,在他稚嫩的脸上平添了几分男子气概。只是他仿佛被削尖的脑袋和黑不溜秋的肤色让我觉得负责分配小孩的大夫实在是有点太漫不经心了。

  多多出生之后的第二天早晨,外婆来医院替班,折腾了两宿的我因此得以暂时的喘息,回了趟家。打开房门,当重新踏进这所才离开了两天的屋子的时候,当我踩在浴室门口的地毯上的时候,突然一种强烈的失去感犹如一记闷棍向我重重袭来。

  48小时的不眠不休让我几乎站不稳,脑袋一片浆糊,混沌之中,我想起第一次看见儿子那玩意儿的时候,一种从未有过的奇怪的失落感和现在何其相似。我甚至有些害怕,我知道这个器官从我身上复制出来,很快就会变得强大,他将籍此征服的一切,恰恰是我亲手建造的一切。我不知道在当时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我以为那是过度的疲劳引起的幻觉,那种感觉非常强烈,我从来没有察觉过的一股力量突然从黑暗里冒出来,结结实实把我吓了一跳。

  我环顾四周,心想我要失去这里了。这里将进驻一名新的领袖,他将侵占和掠夺我的所有,包括这个房子的每一个角落。我赤脚踩在地毯上,软绵绵的让人觉得很不踏实,没有人知道,此刻这间偌大的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秘而不宣地举行着某个告别仪式。

  大概是应了多多这个名字含义的另一面,他出生不足半岁,我的周遭便起了一些骤变:家庭的境遇,个人的工作还有家人的健康问题接踵而来。我挣扎了大半年,终于还是卖掉了房子,辞了工作,离开北京。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闷在家中,或穿梭于医院。在儿子,丈夫的角色里尽力履行着该负的责任。唯独对于“父亲”这个新的身份,我仍是沮丧,甚至愤怒。

  养育成了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具体而繁琐的事:把米糊一勺一勺的送进嘴巴,稍迟半秒他就变脸;踉踉跄跄迈出人生第一步不到半秒摔倒后再不肯起来,上幼儿园因为淘气几乎每年都要在脑袋缝上几针;小学一年级因为打架,讲小话,几乎每周留堂……他好勇,无畏,热情,冲动,他逐渐显露出来的秉性、样貌、天资、爱好,从内到外,没有一样是我所以为的那样,他如此需要我,却从不会照着我所期待的生长,他如此鲁莽,却似乎又自有一套,恰如我正在经历的这一切:骤变的生活,百废待兴。我渐渐意识到,我在跟自己较劲,当努力营造的生活轨道来了个急转弯,我便失去了方向。愤懑和彷徨挥之不去,皆因我不愿承认那些失败和力所不逮的那部分,包括就这样硬生生大喇喇闯进了我生活的儿子。唯有学会承认和接受这一切,我才能真正地走出来,走下去。

  走在路上,我开始下意识打量那些跟我擦肩而过的半大少年。我想终于有那么一天,多多也会长成他们那样,走他们自己的路,想他们自己的事。不管我如何努力,愿不愿意,再长久的相伴,终究是分离。在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攒足了所有力气用来离开我。

  多多牵着我的手跑过山岗,他尖叫,大笑,他的体温和情感藉此传来,那一刻我清楚地感觉到,孩子需要我,需要陪伴,更需要从我这里获得力量,那份力量能让他有一天离开我走出去,走得更高更远。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会离开我们去寻找他的理想,我希望他是带着爱和自由出发的,我不知道这当中有没有弥补的意味,那些我渴望却不曾得到的,我希望能尽可能地给予。我不能在不断痛惜过往的同时,错失更多可能的未来。在孩子还需要仰望需要依靠和抚慰的时候,我不能让他不断被忽略被误解被拒绝。

  权且这么想着,然后,拍些照片吧,就当做是有个记录和留念吧,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平常。

  给孩子拍照大概是现在的父母都会干的事。毕竟拍张照片变得很简单,按下快门就是了。然而陪伴是需要耐心的一件事,那就把自己的脚步放慢,再放慢,与孩子一起分享成长当中那些小秘密和稍纵即逝的喜怒哀乐吧。

  比起我自己那些残存,发黄,零星的童年照,给多多拍的光是底片,已经积满了厚厚五本。拍下这些照片,并不需什么特别的坚持和理由。对孩子的爱,出于本能,做父亲的,却总是拙于表达。远了会挂念,近了,又嫌肉麻。相机给了我和他一个恰当的距离,躲在镜头后,眼界所至,触手可及。给他拍照,我就有了更多的时光与他共处,参与他对世界的每一个新发现,见证他带着笑和泪的每一次长大。在这个过程里,我也在学着怎样做一个父亲,顺带的,重温童年,拜访昨天的自己。

  我再拍不到跟前一张一样的照片了。因为下一秒,多多又长大了,他一直在长大,如果我没在场,那些长大只是个结果,只是个传说。我珍视它,不在于色彩,构图,而是每一个被定格的过程,那个一去不返无法再来的童年。每一张照片里,我们都在与昨日告别。告别,是为了不断奔向未来。

  有几次多多指着自己两三岁时的照片问我,这是谁?他居然不认得自己了,连同不久前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也全然忘记。照片里那年那天的阳光,温度犹在,只是那个少年从未停下过奔跑的脚步,一直在长大,来不及回顾。而照片之外,那个一直跟在他身后念念不忘弓身去拣的人,是我。

  你正如这世界,从来不是我希望的模样。而我对世界的好奇和眷恋,同样超出你了的想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