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十年代的尘埃》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五十年代的尘埃》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0 21: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十年代的尘埃》的读后感10篇

  《五十年代尘埃》是一本由唐德刚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一):尘埃难定

  正如书的序想表达的那样,文字可能如尘埃,但每粒微尘在对自己有价值,很碰巧也会带给别人价值。也许看了书中写梅兰芳,就会知道,换人没法写出那些趣味,每一句描写恰到好处,那么完整,于是这本书,这一本很不起眼的书,就是一粒能发光的尘埃,亮起了五十年代。

  用什么样的文笔写什么样的东西,有什么样的情趣就能有体现出这种情趣的文艺。正如手工不仅仅是靠手一样,也需要匠心,一个人写不出他心里没有的东西。所以,看这本书之后,还有一粒微尘飘啊飘啊,但愿每个用心的读者都知道自己是所在时代的微尘,不说写东西,而是自己这粒尘埃能否知道眼见之物,身边事,手中的活计,有多少意义存在,能让尘埃为之亮出光来。

  此为读后感。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二):五十年代的尘埃——真挚牛逼

  五十年代的尘埃——真挚和牛逼

  唐德刚是个有趣老头子。他布下这些尘埃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一个老头子。他写的大都是身边零碎事情,那些事情,他把他们收集、编制、然后涂上颜料,甚至抹上气味。再加上那带着半文白的强调,读者我呀,有时候觉得词语美丽仿佛在读中国古文,又有西方剧本式的对话和描摹。他们那一代真是热爱生活的,把文人轶事写得古色生香,近处的人又栩栩如生。恐怕我们现在的人,对于自己周围的人的了解程度,还不如对他文字里的人物了解更深。

  我感慨,那一代人怎么就轻易的会了好几种语言,会跳舞,会写字,会弹琴,会做菜,且把他们称为最牛逼的留学生一代吧~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三):五十年代的尘埃——真挚和牛逼

  五十年代的尘埃——真挚和牛逼

  唐德刚是个有趣的老头子。他布下这些尘埃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一个老头子。他写的大都是身边零碎的事情,那些事情,他把他们收集、编制、然后涂上颜料,甚至抹上气味。再加上那带着半文白的腔调,读者我呀,有时候觉得词语美丽仿佛在读中国古文,又有西方剧本式的对话和描摹。他们那一代真是热爱生活的,把文人轶事写得古色生香,近处的人又栩栩如生。恐怕我们现在的人,对于自己周围的人的了解程度,还不如对他文字里的人物了解更深。

  我感慨,那一代人怎么就轻易的会了好几种语言,会跳舞,会写字,会弹琴,会做菜,且把他们称为最牛逼的留学生一代吧~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四):时势造就普通人 ——《五十年代的尘埃》

  每个人成长轨迹必然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每个时代的特点,也必然是基于同时代人的行为

  从世人皆知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到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汤姆”“茉莉”,他们的人生际遇都是因着时事的巨变而起伏。

  若不是在八国联军的混乱时期,女伶兴起,梅兰芳怎会去唱花衫,又怎会有在“乱弹”基础上的当今京剧。

  若不是国弱民穷,那些五十年代的海外留学生,怎会连跳个舞都算计着“国民外交”。

  前几日看到网上一则消息,说中国人更易患糖尿病原因直指“节俭基因”。美国遗传学家尼尔认为,在事物匮乏的年代,只有那些可以最大限度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的人,才更容易生存下来。但是在稳定富足的现代社会,却更易囤积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因此现在中国糖尿病高发,是因为那些经历了世纪五六十年代饥荒的人,他们的基因尚无法完全适应突然富足的生活。

  这个说法的准确性尚待考证,一个时代是否会印刻进人们的基因需要医学家进一步的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时代的气场模式深深地影响一代人的习惯信仰

  有一次和父亲还有一个朋友聊天,朋友给我们讲了几个他村里鬼鬼怪怪的事情,这些事情虽无从考证,但从熟人口中听来却觉不虚。晚上回到家,那些鬼啊怪啊的故事还在我脑中盘旋,我就跑去问父亲听了可会害怕。父亲淡定地说,不会啊,我听完就不记得了,有什么可怕的?

  我继续追问,难道你想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旁边可能有鬼,都不会怕么?

  父亲不禁嗤笑着说道,我们这些60年代的人,都经历了毛主席破四旧的时期,绝对相信无神论。我小的时候,你太奶奶带着我,有的时候也会说些神啊鬼啊的,可是后来感觉完全被“洗脑”了,再没法信这个东西。

  后来我带着这个问题去问母亲以及朋友的父母,得到了类似答案。这个结论并不十分精准,只是我身边亲友给出的答案,在他们的童年时期,经历过对传统文化或所谓迷信思想的破除,导致他们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接受与其相反的观念和信仰。

  时代就好像母亲,哺乳着一个个孩子,她教他们如何吃饭、教他们如何说话、教他们如何与人相处,等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就是兄弟姐妹,虽然各有特点,但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同一家人

  有的时候时代很友善,给予我们母亲般的和风细雨,有的时候又很凶残,向“后母”一样不疼不爱。

  时势造英雄,更造就普通人。大部分时候,在时代面前,我们都只是小孩子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五):空缱绻,说风流

  序言里说这些评论文章笔法带些夸张,看完后觉得是作者自谦编者谨慎。且唐先生行文谦卑恳切,只代序里那一段旅美心情就看得人惆怅起来。《梅兰芳传稿》中提到的每处描写无不详实可信,可以看出作者翻阅大量资料信手拈来,比那些“站在当事人五米外”风格传记文学好得太多。叙述历史时也并没有因爱慕梅兰芳而加以粉饰,对梅兰芳童伶时代“侑酒”、“问安”,乃至受西太后或隆裕太后殊恩的传言亦不避讳。

  梅兰芳传何尝不是一部清末至建国初期的戏剧史。梅氏祖传昆曲,其祖父梅巧龄本为昆伶,清末昆曲式微皮黄日盛,其伯父梅雨田几乎一手改良京剧调门,被称为“胡琴圣手”,民国以后四大名旦的琴师几乎全是梅派。至梅兰芳一代,集三世之成与一己天赋,年方弱冠已是文人学士中的红星。这些风流名士将梅剧的情节、唱工、身段、布景、台词等等精心加工,皮黄由鄙俚小调进步到雅乐之林,这些捧客可谓功不可没

  至民国初年,北京也有了女伶。梅先生为了生意,从专攻唱工的青衣贴旦唱起了唱做并重的花衫。此时的梅兰芳也南下到了上海,从风骚的《小尼姑思凡》到既乐且淫俗不伤雅的《贵妃醉酒》的转变中可以看出,梅兰芳吸收西洋戏曲的影响又无损中国旧剧古色古香的传统。诚然作者全心为梅先生倾倒,动笔时常有夸张之处,但更显其真挚可爱。唐先生写梅郎赴日本、纽约、苏联的演出盛况实在看得人心摇曳,只恨没有早生几十年亲眼目睹一场。

  翻一翻梅氏的生平,自他登台起经历了多少权贵兴亡。他看过老佛爷的庆生大典、看过洪宪皇帝登基、看过袁太子卖龙袍、看过汪精卫当汉奸……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时局更替,往事如烟,只留下梅先生的艺术明珠,在历史长河中发出柔和的光。

  自《梅兰芳传稿》之后的短篇文章多是些旅美杂记,有着那一代留学生的鲜明特色: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以全然开放心态接受迎面而来的文化冲击,并拿出十二分的学究气认真钻研。也有些结局凄凉小说和带了五十年代气息诗歌,作者称之为“昨天的足迹”。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六):偶然一读,略有惊喜

  如果不是图书漂流活动,我大概永远都不会看到这本书吧,这么老派复古的文风,读来感觉也很有嚼头,梅兰芳传稿确实是本书的亮点,以前对梅兰芳几乎没有半点了解,这次借着这篇短短的传记,也算是窥得一二,作者的描写很生动,生为伶人逢场作戏的无奈,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活色生香的表演,没有机会一睹大师风采真是可惜,其实一直不大理解男扮女装的戏剧作品,看完作者的描述确实理解了一点点,也不免好奇,究竟何等凤姿会让人如此痴迷,虽然个人感觉作者的描绘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如果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塑造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梅兰芳应该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印象,比如看到梅先生在乱世依然对梨园老前辈的诸多体恤照顾,让我觉得他比台上那个风华绝代的梅大师更有血有肉,by the way,知道相公居然是“像姑”的讹传也算是get到一个冷知识,后面的小短篇有些还蛮有意思的,有些就一般,都是日常小事,但是不同的人读来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也隐约在表达他的一些嘲讽,《俄国的苍蝇和皮匠》是比较意思的一篇,毕竟很少能看到对苏联时代当地人真实生活的描述,俄国人大概从未从心底认同社会主义理念吧,压抑太久,他们对物质追求远比资本主义国家来得疯狂统治者一厢情愿共产主义除了培养一批懒惰百姓和虚有其表的空架子以外,并没有给国民的生活带来一丝实惠,既感慨又发人深省,其他的短篇读来颇为轻松,文风也比较幽默滑稽,放在枕边随手一读也是不错选择,有些小短篇每一次读都可以品味出不同的意味,虽然写的是那个年代的小事,跟我们当下的生活却也也有不少让人不禁抿嘴一笑的相似之处

  《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后感(七):文学感的历史

  看那个时代的文人学者,总是很有趣味。唐先生的文字,带着古意,又有西味。加上他简洁有力的叙述,诙谐幽默的言辞,这本小书,一个晚上,就迫不及待地读完了。

  唐先生是留洋的历史学博士。写的梅兰芳,尤其好。资料翔实,却有文学感。不似教材的历史书,干巴巴,入口晦涩无味

  想起小的时候,曾经想过要做一个历史学家。当年在新华书店,被一本上下五千年迷得七荤八素。看了好几遍,直到翻烂。最终,这个梦想,被各种日期意义特征的背诵,无情扼杀。

  也曾思考过那些历史留存的真假意义。那些正义记录者,如若真实记录,能留下来的,又有几何。倒是近代以后,外国的史实考证,更让人信服。

  在这里,历史已经成了洗脑的工具。我们不反省,却希望别国反省。我们讨厌他们歪曲史实,却不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是满纸荒唐言。想起心理学里一个推论:你最讨厌别人做的事,往往也是你在做的事。

  唐先生笔下的梅兰芳,无论是台上台下,都仿佛让你亲眼看到了那个梅先生。在浮沉的乱世中,守住一颗艺术家的心。谦和执着。也许,也优柔寡断,也迷失彷徨。像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而唐先生笔下的留美生活,充满了小趣味。不过平凡小事,学跳舞,追女孩,聊信仰,打雪仗。却让你觉得生动异常。每一个人物都鲜活无可替代

  有辛酸,也有不甘,有努力,也有纠结。都被唐先生诙谐的口吻四两拨千斤。读完以后,满眼嬉笑,好像在夏日,喝完一杯荷香绿茶满嘴余香,自己好像也满腹经纶了起来。

  现今,还有这样的史学家吗?说人话,有趣味,做学问态度严谨,但不高高在上,也不妄自菲薄不卑不亢,全然热爱。

  期待有一天,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在孩子的课本,那样,也许那个当初喜爱历史的孩子,不会被轻易浇灭热情

  微信号:suli-xinfenxiang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