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情的来源》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情的来源》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1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情的来源》读后感精选10篇

  《爱情来源》是一本由朱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的来源》读后感(一):爱情依然是无法处理的事

  爱情究竟源自哪里,究竟如何才能获得爱情。时至今日,我们会熟悉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只是,我们说的爱情,属于异性之间的情侣之爱,情感之爱。

  朱洗先生的《爱情的来源》一书中,基于当时流行的天演论的理论基础来探讨生物之间的情与爱的来源于形成全书将爱情分之为“异性之爱”,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爱情”;“母爱”和“友爱”。另外还从低等动物,高等动物,人类不同视域来阐述彼此之间的爱情的来源。在这本书中,朱先生以自己学识能力来阐述爱情,匹配上自己的观察能力,谨慎的考察记录,用简练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爱情的世界

  对于动物而言,异性之爱,似乎纯粹只是为了繁衍后代,它们之间的交配有着各种各样特性习惯,朱先生在说到蠕形动物的时候特别说到了蚯蚓的交配。蚯蚓的交配是极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稍微有动静便离散开去。为了观察,朱先生甚至早起,终于看到如此的景象。对于人类来说,异性的爱情,便是有些复杂了。朱先生列举了世界各地的男女之爱,资料涉及世界各地,通过男女之间的交合窥探婚姻制度,并且阐述了婚姻制度的进化。

  与异性之爱不一样,母爱不管之于动物亦或是人类,对后代的关爱,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本能,即便他们表达自己的爱抚的方式不尽相同。对于人类而言,母爱是让人觉得伟大的,对于具有“孝道传统而言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与兽类的母爱的表现(哺乳、玩耍、爱子)不一样,人类的母爱由于受到社会伦理的框定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影响,母爱并没有仅仅说是局限于母对子女的爱,同时还要谈论到爱母,也就是孝。朱先生强调,爱老是极为重要的,不管是对自己的老人的爱,还是对他人的老人的爱,都是有必要的。对于今日社会而言,似乎这种反哺的习性渐渐被各种莫名其妙事情摧毁。

  与前两种在家庭伦理框架之内的爱情的交往不一样,友爱则更像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互助行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群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生活形态,他们通过群体力量来抵制来自自然或者别的种族的入侵,为了保证族群更好的生存下来,也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理所当然,现在的我们在谈论友情的时候并不会说“利用”如此文字,但是不可否认,即便是再文明交流,其背后依然有着其所有的利益诉求

  对于爱情,朱先生透过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探讨其来源,关于种族的繁衍和生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或许谈论更多的不是爱情是怎么来的,至少不是以如此科学的方式来谈论,反倒是更为喜欢浪漫地谈论,如何让一段爱情延续,让生活更加美好

  即便清楚了爱情的来源,爱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无法处理的事。

  《爱情的来源》读后感(二):爱情之所以为爱情

  “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疯狂,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这是莎翁在他最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关于爱情的注解。像最妖冶的曼陀罗,恋人们却甘心饮鸩止渴。如果你认为本书也如莎翁这样,把爱情比喻成了如此玄妙东西,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本书是一本很硬的生物专注,它从生物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出发,用科学告诉我们爱情为什么称为爱情。

  本书虽然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但通篇读来,却不显枯燥,文中大量的介绍了我们并不熟知的生物种群的关于爱情的状态,以及目前各地还保持的原始社会状态的土著人种的爱情观。朱冼先生旁征博引,以其渊博知识背景,为我们几乎把所有动物学界的物种的爱情状态讲述了一遍,对于我们来说,绝对是一场知识灌输的盛宴

  本文所谓的爱情并不仅仅指的是异性之爱,也包括了另两种最基本的情感:母爱和友爱。文章篇幅并不长,而且章节结构非常的工整,分为异性之爱,母爱,友爱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别从最低等级的单细胞动物说起,介绍了甲壳类、蜘蛛类、昆虫、两栖、鱼、鸟类、爬行类、兽类以及猴类的爱情的情况,各种动物都穿插着很多有趣例子。最后讲到我们人类的这三种爱情。在各部分的结尾,朱冼先生又稍作总结,可谓是一气呵成,显示出了朱先生除了科学之外的深厚的文字功底

  关于三种爱情,读完此书,明显感觉到异性之爱在低等级动物之间更多的是为了交配需要,偶有类似孤雁收更这样的例子,也更多流于传说。而友爱也更多的是出于对自身有利的态度,所结成的利益团体。只有在高等级动物身上,才能便显出更复杂的情感,才能出现那种相濡以沫、刎颈之交的故事。但是母爱却不一样,几乎从最低级的动物就开始拥有强烈的母爱的情感。朱先生将其解释为:动物爱子的动作是成串发现的,是不能自制的,这是属于本能的行为。就连我们的乡间妇女都常说:这是我的亲生骨肉,哪里可以不爱呢?当然,我们也不难发现,母爱这种本能在动物之间普遍存在,但之后儿女对于父母的孝道,却要到了我们人类才会拥有,尤其在中国,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希望通过本书的科学解释,更让人们认识珍惜人类这些细腻美好的情感的来之不易

  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当时国内社会环境动荡,但是朱先生却潜心学术,而为了提高人民大众的关于生物学的理解,出版了这一套系列丛书,其精神不得不为我们后世人所敬佩。本书虽然成书时间长,但其中的内容,即使我们今天读起来,也丝毫不觉得过时,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它交给我们的只是理论,但我们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运用它们。

  也许本书并不会告诉那些深陷爱情之中的芸芸众生,你的爱情出路在哪里。但它却可以告诉你,为何你有了这份爱的情感,为何爱情之所以为爱情。

  《爱情的来源》读后感(三):理性看待爱情行为

  人类研究动物的行为古已有之,如果从原始人类观察周围的动物和养殖家畜算起,再到动物行为学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已跨跃数万年历史了。研究动物行为不仅有趣,还发展出许多延生学科来,甚至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朱洗院士的《爱情的来源》就是一本研究动物(包括人类)行为的小书。作为朱洗院士科普系列的最后一本,它秉承了前几本严谨治学的态度,字里行间又可见作者人文情怀。科学的材料源自生活,生物的研究更离不了生命关怀。朱洗院士教我们细细留心科学带来的真、善、美,却不故意拔高、过度渲染,老派科学家的精神值得今日治学的后辈慢慢学习

  本书所谓的“爱情”不单是指男欢女爱,包括母爱、友爱和情爱。作者比较了不同动物表达爱情行为的特点,试图用科学去分析各种行为背后的原因,颇能令人信服

  人类号称万物之灵,固然能够经由理性寻求最契合自身利益的共处方式,然而爱情行为可不是人类的专利,哪怕是智识有限的下等动物一样能够用各种具有典型性的方式展现他们的爱情。用身体包藏子体、搭建产卵场所、看守幼儿,下等动物的母爱本能并不比我们少。若说母爱尚属本能,那友爱互利的行为简直比人类还诚信自律。我们熟知的营群体生活、各司其职蜜蜂蚂蚁就是此中典范

  作者一面赞叹某些动物的深情厚谊,一面反驳有些研究者一厢情愿地过度解释、借题发挥。他指出,“目的论”的论调虽能迎合人类主观见地,终究与事实不符,应该抛弃。朱洗在书中的评价标准只有科学,亦不讳指出动物的自私狭隘,很多行为只是本能或自利,没有想象高贵。于是我们少时耳熟能详的“常识”也不断被真理颠覆。譬如古语中的羊羔跪乳,朱洗就不以为然,认为只是小羊贪图自己吃奶方便。蜘蛛负卵只是本能,给她漆球同样不弃;鸟类孵蛋是母体产后需借卵降温,恰好子体需借母体取暖哺乳动物的母体要缓解乳房的胀痛,即便非亲子、非同种,也常莫之能辨;群体互助是共享乐之后的条件反射,云云。

  理性地看待动物行为,我们知道,生物存在是一个周而复始自然而然过程接受它们本来的面目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理性地看待人类行为,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比他种生物尊贵,在爱情上同样绕不开本能和自利,同样有弱点没什么可骄矜自伐。探知自然万物的可亲可敬了解人类自身的局限、学会理性看待问题,是朱洗这套丛书在普及知识以外带给我们的裨益。

  ——乙未年读朱洗《爱情的来源》

  《爱情的来源》读后感(四):对爱情的理解可以宏观一点 ——读《爱情的来源》有感

  对爱情的理解可以宏观一点

  ——读《爱情的来源》有感

  文/岸晓风

  爱情,我们普遍是将其看的比较狭隘的。《爱情的来源》这本书中的“爱情”,则是包括了异性之爱(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情)、母子之爱(或父子之爱)和朋友之爱的。这是一个概念问题,其次,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根据动物进化等级而考察各类爱情发展的概括及其所产生效果。我认为这是《爱情的来源》这本书回答我们的两个问题,同时也是本书的两大创新。

  作者在书中扩大了爱情的范围。对于个人来说,自己的爱情是非常重要的,一辈子至少要爱一个人才完整的,也有为爱情而寻死腻活的,但是从一个宏观的层面考虑,我们就会发现,某种程度上来说,朋友之爱,是可以推广到一切同种或友种的个体,有的动物自幼至老没有一时是脱离友爱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还是最安妥、最愉快的

  这种论述让我大开眼界,也大吃一惊。比如作者写道,蚂蚁、蜜蜂和白蚁,可说是昆虫类中最富分工合作精神的代表种。在它们的大社会中,自私自利的行为减少到了极点。团体的友爱高出任何其他爱情之上。又说,社会内部的朋友之间,只有表说和谐与友爱,没有欺凌,也没有哄骗。劳动莫不争先,享用常处退让

  当然,高等动物也是不甘落后的。无论是鸟类还是哺乳动物类,在固定的团体中,分工合作的现象表现的都非常密切的,每一个个体对于群众都要负某种责任,有了使命,就不得不做,就是牺牲生命,也不能有半点推辞。在这样的团体里,常有智能高超体力强健经验充足的个体,充当领导者地位

  另外,则是作者根据动物进化的等级对于爱情的考察。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虫、鱼类……均有异性之爱,这是一种可以称得上是造物主造化。让这个世界在爱情中变得丰富多彩

  一般而言,我们大多关注与爱情的感受与理解,但是几乎从未想过爱情的来源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情的来源》这本书的确为我们回答了很多问题。加之这样科学严谨的态度、这种深入浅出的论述,都让我们由衷的感谢这样的好书

  《爱情的来源》读后感(五):看完这本书,依旧不懂得爱情——读《爱情的来源》

  文/吴情

  《爱情的来源》一书,是朱洗院士科普系列的第六本,从内容来看,似乎定名为《论爱的来源》更为恰当,因为书中谈到的“爱”,并不仅仅局限于异性之爱(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情),还包括母子之爱(或父子之爱)和朋友之爱。不过,如果题中的“爱情”立足于广义,也就无可厚非

  “爱”这个词,好听不好说。而且,往往一解说,就会立马有人摇头表示反对更何况是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生物(包括人)中的“爱”?爱是一种基于感性的情感表达,它是无形的,具有不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外化在具体事物或特定行为之中。为这种不确切的情感表达寻找到一定的生理基础和生理机制,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项创新。挑战在于,这样的阐述需要极强的学术水准专业精神,作为一门科学的生物学,实证性要求有理有据不偏不倚。可以出现的创新的地方在于,从前人很少进入的领域钻入、深入,无疑有利于拓展新的视野,获得新的收获。朱洗院士的工作亦复如是。

  纵观全书,朱洗院士以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生物进化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兼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同时,也借鉴了俄罗斯的克鲁泡特金(Kropotkin)的生物学理论,对生物中明显存在的异性之爱、母子之爱(或父子之爱)和朋友之爱做出了生物学解释。大致如下:生物遵循着生物进化论这一基本规律始终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在这一过程中,简单低级的生物在对自然环境的调试活动中,因为生产和发展延续的需要,逐渐产生了较为粗浅的情感,其中就包括异性之爱、母子之爱(或父子之爱)和朋友之爱,以及伴随着这些“爱情”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爱情”表达。随着生物进化层次的提高,这些“爱情”(广义之爱)的内容也慢慢深刻,单方向的爱也会发生双向化,例如,不计条件的母爱发展到人类社会,人类文化产生了“孝敬”的反哺道德心理。再如,低等生物中“抱团生存”结成的暂时性友爱,进化到高级阶段,被人类社会中单纯的“利他”思想给固定下来。

  朱洗院士文笔简约凝练,流畅平易。他很少以大学者的身份引经据典,吓跑非生物学专业的读者,而是在翔实可靠的叙述中,尽可能辅以理论视角,使文章免于粗浅。他的语言很是生活化,在说到某些较为拗口的生物的学名时,总以实际生活中的称谓代之,并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某些话题,让人易于接受。例如,他以蛐蛐好斗来引出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斗争现象,让读者有亲临之感。同时,他还秉持着一种科学精神,以自身观察所得为据,不擅自揣测,不以“不知为知”,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敢于承认生物学在解释某些现象时的无力,体现了一个大科学家的素养。

  然而,由于时代因素和理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这本书也难免有所不足。第一,以单一的进化论视角看待生物界的多样化现象,过于笼统和粗浅。按照生物学传统,把生物分为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认为低等生物属于研究高等生物的活化石,其中体现了进化历史中的某些特征,而否定了物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第二,借用其他学科概念时,未注意到其中的价值判断因素。例如,他以“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和“一夫一妻制”等社会学概念来对照鸟类中的配偶现象,从而得出某些鸟天生具有(或不具有)“贞操”观念,无疑是对概念的误用,也暗含了自己的价值判断。第三,它隐约透露着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科普的目的在于“富国保种”,多少违背了科学价值中立原则,也在叙述中不时背离了客观性原则。联系到朱洗院士写作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最多灾多难的时候,我们对这种民族情感表示理解和敬佩,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楚,这不可以成为我们把客观的科学进行主观化改造的理由。另外,就社会达尔文主义提倡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the law of the jungle),对所谓的落后民族进行征服性改造类似的想法,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要警惕。

  毫无疑问,朱洗院士引入生物学视角来解读生物(包括人)中存在的异性之爱、母子之爱(或父子之爱)和朋友之爱,为我们理解这些不确切的情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由于多重原因,我们暂且无法接受他由单一生物进化论推演而来的情感进化理论,毕竟,作为一种非逻辑、非理性因素,情感不可测量和实证,情感这些本身的特点也影响到情感内涵的深化,及其外在的表达。总之,看完这本书,我依旧不懂得爱情。

  :给编辑的几个建议:1)重要专有名词的翻译应当添加注释,因为朱洗院士生活年代的翻译不同于现今通行的翻译,例如,77页提及的【比国】(原文),现在通译为【比利时】。再如,131页,法国大自然科学家【蒲丰】(Buffon,原文),现在通译为【布封】,博物学家。2)对书中提及的某些书籍,其译名也应注有现在通行的译名,例如,第60页说到柏拉图的著作《共和国》(原文),现在通译为《理想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