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系统化思维导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系统化思维导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2 20: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系统化思维导论》经典读后感10篇

  《系统思维导论》是一本由[美] Gerald M. Weinberg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一):温伯格的《系统化思维导论》,结合语言本能》《改变》《科学革命的范式》和逻辑学的一些书,谈谈学科边界

  学无止境,越看书越暴露自己认识能力的缺乏,看这类系统思维类的书,感到智商需要充值,尤甚。

  什么事情,都害怕认真二字,因为一认真,就要面对普通人做人做事方方面面考虑欠缺软件开发也是如此,软件开发涉及各种实体各种事情的抽象,一旦较真,要考虑的事情尤其多,更何况工业级的软件开发。温伯格就是在这条路上用自己的多年深入的较真,为广大想要认真却在和无序熵对抗遍体鳞伤人们,试图助人一臂之力

  光看这本书的目录就很有意思问题方法、系统与幻觉观察结果的分解、对行为描述,一些系统的问题。这个框架,是任何想要解题的人都可以借鉴的。

  其中的中数定律,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这些--这些事物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某些不变、而有些又变?’

  在机械论和量化科学领域的一切尽在掌握的良好感觉、和大数统计领域对于细节干脆放弃完全只看统计和概率,这两种画风反差之大,相信只要体会过这两个领域的人都感受过。一边是只要努力、没有不能控制的;另一边干脆一开始就说,别想着什么完全确定的、一切都只是概率,好像看透了秩序摇滚乐队

  学物理学到量子纠结、学逻辑学到哥德尔、学语言学到索绪尔和平克的语言本能,都会遇到这种对控制的幻灭、和对学科边界的SOS的感觉吧。

  温伯格说,最容易控制的、就是简单有序,比如机械系统、牛顿世界;其次,还有虽复杂、但有序,就是虽然量大,但是所涉及的元素,都是各个领域内已经比较有把握东西;但是,模块内已经比较靠谱的各个模块、数量一多、聚在一起、组合到一起,却未必靠谱。但是,虽然不靠谱,也不必自暴自弃,不必直接就跳到概率的领域去完全听从概率发落;这中间,还有个叫系统论的学问专治各种不服。除非是,遇到的问题所涉及的元素,在现有科学的范围内,都属于‘不一定’、模块内的顶级专家都还没找到方案的,而且各个相关因素数量又巨大、交互耦合又多,这种情况,只好靠统计、或者概率了。C.R.劳不是说嘛,“在终极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

  虽然,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但是,当函数太多、全世界计算能力也跟不上复杂度指数增长所需要的函数计算能力的时候,说这句话,还不是白说吗。。。

  温伯格说了,实在完全没法用函数控制,那就交给统计学吧;不过药不能停何弃疗,我们日常要解决的很多问题,虽然没有想牛顿的世界里那么朗朗乾坤,不过还没有复杂到那个程度,可以称之为中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系统论这个学问还是找到些门道可以借鉴滴。

  后面的几章,让人反复的自问‘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你以为的就是你所以为的吗’,看着难免艰深,还要慢慢啃。

  不过,第一张的思考题,一共十道,我看一道就有一种被点中穴位的感觉,看到第十题,好像全身都被人点了穴,有浑身发冷的感觉,就是那种,面前的这位是武林高手啊,我的短穴怎么全被他点个正着。。。。。。。 考古学、运筹学、诗歌,这些个个都是我困惑期时候的跌过的坑,也都是被牛顿世界的迷人沉醉的时候的我视作像鞋子里的石子一样、看它们不爽却又干不掉它们。。。。。

  稳定性、存续性、同一性,调节适应,这些问题,多花些力气想想,也许,做软件架构的时候,再看到各种复杂问题老朋友的时候,能多一些亲切感。。。。

  为了真的能理解这些问题,还需要读一些更具体的书;很明显,我需要充值了。。。。。。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二):第三层次视角看世界

  这是一本很容易把人看晕的好书。先说为什么是好书,答案很简单,这本书提出了一种看世界的新层次!人类看世界的角度有很多,但是可以划分的层次并不多,加上本书新提出的层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有一个视角,采用这个视角的也只有哲学,这个层次最大的特点是高,好处是因为高,所以通过这个视角有机会看到世界的全貌,拥有看到世界全景的无限可能。但坏处也是因为高,这个视角远离了细节和具体,只有梗概和抽象,只有一般没有具体,只有普遍没有特殊,所以变得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丰富材料,所感知到的、所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也丧失了人间烟火味,只留下了严重的高冷,而这些只有人类中屈指可数的圣哲贤人才有那样的好胃口能消化得了。一方面门槛太高,另一方面又因为很难把他们要面对的具体问题很好的带入,导致意义聊聊,所以这样的视角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最多是聊胜于无,甚至就等于无聊

  第二个层次是学科层次,这个层次有多个视角,而且可以说有多少学科,就有多少视角,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属世界,这个层次的视角的好处是接地气、可以解决具体问题,每一个学科处理一个学科领域的问题,经济学处理经济问题,心理学处理人的心理问题,社会学处理社会问题,生物学处理生物问题,不同学科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只要把自己的问题搞好就可以,根本不用考虑别的学科发生了什么。这样分学科、分视角显然有一个隐含假设,各个学科本质上是独立的,而且学科和学科之间具有清晰的边界,边界之内和边界之外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同样显然的是,这种假设压根就不能成立,因为世界只有一个,而各个学科看待的是同一个世界,怎么可能保证各个学科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呢?我们不但不能保证这一点,反而能够保证的是各个学科都在以不同视角看同一个世界,而且还能进一步确定每个学科感觉上的独立研究世界只是一种错觉,一种学科视角带来的错觉,这种错觉给学科研究带来了事实上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带来了学科上的幻象。所以从这个层次的视角看待世界,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每个视角都只能够看到整体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部分,每个学科都以为看到了全貌,而事实上只看到了想象中的全貌,而这种全貌距离真正的全貌很远很远。

  而本书所提出来的第三个层次,比第一层次低一点,比第二层次高一点,在位置上处于两者之间,既追求接地气,要解决具体问题,又强调整体观,将人们的思维从遍地学科导致的支离破碎的视角中拯救出来,要以新的眼光看世界。所以这本书就从这个层次去寻找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的规律和定律,原则思路。这些规律和定律可以帮助读者打通思维的任督二脉,重新认识普遍性规律的本质意义和在各学科中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建立一个知识大融通的格局,当然前提头脑中已经有了很多知识的话。

  最后再说一下为什么这本好书会把人看晕,尽管书中没有太多高深复杂的数学推导、过于抽象的逻辑思辨,但是毕竟说的是超越或者说贯穿具体的知识,所以要想真正看明白读者在说什么还是需要花费不少脑力的。

  �;[J�E�Q�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三):第三层次视角

  这是一本很容易把人看晕的好书。先说为什么是好书,答案很简单,这本书提出了一种看世界的新层次!人类看世界的角度有很多,但是可以划分的层次并不多,加上本书新提出的层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有一个视角,采用这个视角的也只有哲学,这个层次最大的特点是高,好处是因为高,所以通过这个视角有机会看到世界的全貌,拥有看到世界全景的无限可能。但坏处也是因为高,这个视角远离了细节和具体,只有梗概和抽象,只有一般没有具体,只有普遍没有特殊,所以变得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丰富的材料,所感知到的、所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也丧失了人间烟火味,只留下了严重的高冷,而这些只有人类中屈指可数的圣哲贤人才有那样的好胃口能消化得了。一方面门槛太高,另一方面又因为很难把他们要面对的具体问题很好的带入,导致意义聊聊,所以这样的视角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最多是聊胜于无,甚至就等于无聊。

  第二个层次是学科层次,这个层次有多个视角,而且可以说有多少学科,就有多少视角,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属世界,这个层次的视角的好处是接地气、可以解决具体问题,每一个学科处理一个学科领域的问题,经济学处理经济问题,心理学处理人的心理问题,社会学处理社会问题,生物学处理生物问题,不同学科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只要把自己的问题搞好就可以,根本不用考虑别的学科发生了什么。这样分学科、分视角显然有一个隐含假设,各个学科本质上是独立的,而且学科和学科之间具有清晰的边界,边界之内和边界之外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同样显然的是,这种假设压根就不能成立,因为世界只有一个,而各个学科看待的是同一个世界,怎么可能保证各个学科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呢?我们不但不能保证这一点,反而能够保证的是各个学科都在以不同视角看同一个世界,而且还能进一步确定每个学科感觉上的独立研究世界只是一种错觉,一种学科视角带来的错觉,这种错觉给学科研究带来了事实上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带来了学科上的幻象。所以从这个层次的视角看待世界,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每个视角都只能够看到整体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部分,每个学科都以为看到了全貌,而事实上只看到了想象中的全貌,而这种全貌距离真正的全貌很远很远。

  而本书所提出来的第三个层次,比第一层次低一点,比第二层次高一点,在位置上处于两者之间,既追求接地气,要解决具体问题,又强调整体观,将人们的思维从遍地学科导致的支离破碎的视角中拯救出来,要以新的眼光看世界。所以这本书就从这个层次去寻找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的规律和定律,原则和思路。这些规律和定律可以帮助读者打通思维的任督二脉,重新认识普遍性规律的本质意义和在各学科中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建立一个知识大融通的格局,当然前提是头脑中已经有了很多知识的话。

  最后再说一下为什么这本好书会把人看晕,尽管书中没有太多高深复杂的数学推导、过于抽象的逻辑思辨,但是毕竟说的是超越或者说贯穿具体的知识,所以要想真正看明白读者在说什么还是需要花费不少脑力的。

  �;[J�E�Q�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四):思维+20

  1.本书为思维类书籍作者提出的理论借鉴相关人员模型

  2.注意计算机程序思想转换

  3.一般系统研究方法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类似

  根据观察先提出问题,然后采用方法去构建系统,观察系统的输出,对结果进行分解,然后对行为进行描述。 缺乏了后边2个步骤决策行动

  4.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不变是不存在的。不同观察者对扰动量的感知不同,或者是扰动量未引起观察者的注意,或者观察者未意识到自己需去注意。

  唯有变化才是永恒

  5.简化,科学认识的一种重要的思路,

  6.模型,模型包含结构,可以在已有的认知的基础上去认知新事物,并与新事物可构成联系,成为一般模型。

  7.条件,因为科学的细分及简化的方法,导致应用范围受限,其实这种认识本来就是残疾的,所以需特别注意前提及条件。

  8.尺度,尺度定义不同,对事物的解释不同。尺度随定义的变化可以变化到不同领域,从而达到一般规律。

  9.后补,夜已深。

  期待自己入门哲学后,对事物,思维的看法会有什么不同。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五):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与系统化思维

  这次阅读《系统化思维导论》是在图书馆借着看的,遗憾的是中间一直拖着没有读完。但在借书期间,详细阅读了另一本书《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原书第2版)》。我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

  概念与模型

  芒格的“格栅模型”及“普世智慧”是在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学科上通过有价值的“概念”或者说模型,相互“联结”建构的。

  恰如在《系统化思维导论》P25和P26中提到:“科学史上每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都曾依靠有用的类比,简化了思考步骤。重要的是,如果实际情况需要我们继续前进,我们就不能止步于简单粗糙的类比,而应将它打磨成精确清楚且具有预测能力的模型。。。。。一般系统方法不必局限于有机类比。只要我们能把科学模型简化为明确的形式,就可以通过与科学类比,在所有其他领域中建立模型(但这种类比应具备已知的数学特点)。因此我们希望理解和探讨各个领域的思想家应用类比的方法,并且他们会在需要的时候将类比转化成模型。”

  联结、强化与二阶序

  正如芒格的第一章“思维格栅模型”所讲的“当你让自己跨越了眼前的藩篱,你就能够观察到其他领域发生相近的事情,辨别不同的思考模式。然后,一个概念会被另一个概念强化,这个概念又被第三个概念强化,如此不断发展,你就会发现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关键是找寻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

  类似地,一般系统化思维通过类比与归纳发现二阶序及规律的规律。

  (可能在P29)

  quot;一阶序是二阶序的基础,发现一般系统规律的主要方法是归纳。一般系统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规律开始,寻找其中的相似性,然后向世界宣布新的“关于规律的规律”。各学科的一般规律就只是其特例了。

  .....

  通过归纳进行一般化处理的威力在于,我们能够运用一般规律针对未曾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结论。这也是通才从一个学科转到另外一个学科的原因。每一次成功都会让人们增强对二阶序的信任程度。"

  ......

  以及两本书对“狐狸型”与“鼹鼠型”的论述:

  《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原书第2版)》(第9章决策过程)

  “鼹鼠型预测者从一个大的想法开始,贯彻始终——而不理会那样做的逻辑是什么。狐狸型预测者把大的想法聚集起来,他们研究和思考其中的类比关系,然后创造出一个综合性的假说。”

  《系统化思维导论》(P26-27-P28)

  “交叉学科研究者”一般不是我们所谓的“通才”。他们就像鼹鼠,对一件事了解得十分透彻,再一次次地把它运用到他们遇到的任何学科中去。....于此不同,通才就像狐狸,知道很多东西。”

  剩下想法就留给下次的阅读吧。

  2015.9.2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