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虫子旁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虫子旁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4 21: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虫子旁读后感精选10篇

  《虫子旁》是一本由朱赢椿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7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虫子旁》读后感(一):我们身旁的另一个世界

  《虫子旁》的作者朱赢椿曾编写过许多广为流传的图书,获奖众多,已是蜚声海内外的作家。他的作品设计诗》曾在微博广为流传,我和许多读者一样,在网络世界里初识了他。朱赢椿在南京大学开设南京书衣坊工作室。他崇尚自然,在工作室内外种花种菜,由此结识了许多小小昆虫。《虫子旁》即是他的观虫日志。由于作者是设计师出身,《虫子旁》的装帧精美细微之处见功夫,藏在夹页下的蚂蚁和小蝇,偷偷探出头蝴蝶和壁虎,透露了虫子们的生活状态和书的主义

  《虫子旁》包含80个独立故事。每个故事只着数百字,再配上几幅生动的手绘插图照片,虫子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甚至是小俏皮和小阴谋便跃然纸上了。

  虫子们懂得运用工具”。在《骑金龟子的蜗牛》中,一只尾部被人踩扁的蜗牛疼痛难忍,行动迟缓。一队蚂蚁对他虎视眈眈。为了躲避蚂蚁的尾随,小蜗牛艰难地爬上矮墙,遇到一只硕大的金龟子。蜗牛像找到了救星似的,径直爬上了他闪着五彩光芒的背甲,并用自己的粘液牢牢地粘在他的背上。“看着金龟子驮着蜗牛远去的身影,蚂蚁们望尘莫及无奈地摇头叹息”。

  《骑金龟子的蜗牛》

  尺蠖是蛾类的幼虫,遇到天敌时可以拟态成小枝或叶柄。一只尺蠖正在树枝休息忽然一只觅食的蚂蚁爬上树枝,把他吓了一跳。尺蠖赶紧挺直了身体伪装成一节小小的树枝。蚂蚁沿着树干四处搜寻,想找到新鲜的虫卵。他蹬上“枝头”,寻觅左右,却还是一无所获,丝毫没有发现这截树枝只是一只伪装术高明的尺蠖。他沮丧离去。直到这时,“一直钉在竹枝上的尺蠼伸了伸腰,终于舒了口气”。

  《竹枝上的尺蠖》

  威武的拉步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壳精美,有着美丽的红铜和青铜颜色。通常,一只小小的蜘蛛是无法捕食拉步甲的。但这次两只蜘蛛开启了团队协作。他们一左一右拉紧了网,束缚住拉步甲的两只后足,让他动弹不得。直等到拉步甲精疲力竭放弃抵抗,它们便可分享这一顿五彩斑斓大餐鼻涕虫往日见了拉步甲只能抱头逃命,但这次他见到此情景,居然也不急着逃跑了,开始有滋有味地观摩这一番角力大战。也不知要持续多久,才能决出最后的胜者

  《失去自由的拉步甲》

  蚂蚁是勤恳的动物,却也是聪明的饲主。蚂蚁非常喜欢蚜虫分泌的蜜露,因此会把蚜虫当做奶牛一样饲养。这天天气晴好,两只蚂蚁将一大群蚜虫带到叶子上放牧,哪知突然刮来一阵大风,把蚜虫们都掀翻在了地上,有的仰面朝天,不住挣扎,有的一瘸一拐,慌不择路。“看着自己辛勤饲养的‘奶牛’乱作一团,两只放牧的蚂蚁急得干瞪眼”。

  《放牧的蚂蚁》

  蜘蛛妈妈舐犊情深。她的卵袋外部可防水,内部蓬松柔软,有如天鹅绒般温暖。一只这样的卵袋里可以养育100多只小小蜘蛛。这只蜘蛛妈妈挂了足足三只卵袋在墙上,每天忙里忙外,辛勤地照料着。 这天,一只卵袋已经破裂了,小蜘蛛们一下涌了出来。蜘蛛妈妈害怕孩子们乱跑,赶紧在破裂的卵袋周围织起一层保护网,又到卵袋的上方吐出几许乱丝。这时,“一片枫杨树的叶子飘落了下来,正好被凌乱的蛛丝拦住,并和墙面呈直角,于是这片叶子在卵袋上方自然就变成了一个遮阳棚”聪明的蜘蛛妈妈,为刚出生的小蜘蛛们营造了一方遮风避雨又能乘凉的小天地

  《蜘蛛家的遮阳棚》

  有的故事是拟人和可爱的。西瓜渴望爱情,又羞于表达。他远远地尾随着自己的心上人,她有亮丽的色质和光滑肌肤,是那么得美丽。他决定为自己的幸福搏一次。“他冲上去,从后面猛地将她紧紧拥抱热烈亲吻。她被他抱得呼吸急促喘不过气来。一只蜗牛被吵醒,知趣地走开”,过了许久,他们还是抱着不肯分开,看来西瓜虫的这次表白成功了。“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她紧紧依偎着他,好像一辈子都不会分开。”

  《求爱的西瓜虫》

  蜗牛母亲受了很严重的伤,壳上出现一个大洞,她不明所以地从这个洞里钻了出来。由于这个洞并不是她平时应该进出的出气口,这扭曲的姿态使她很难再缩回壳内了。她就这么动弹不得,微微地抽搐着。在她身上,坐着一只不知所措的小蜗牛,而在她破裂的壳内,依稀可见一只更小的蜗牛。那是她新生婴儿。而这时,她已很难保护自己的孩子,一只蚂蚁,已经趋近了她的身后。

  《受伤的蜗牛母亲》

  我对印象颇深的几个故事做了一个重述,作者的解读当然更加细腻有趣。细细地观察这些生物,每只虫子都有完整一生。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它们的世界里,一天是一生那么长,只能看见眼前的事物,无从感知更高的天空。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整个微生物生态系统。那么我们人类所见到的世界,所居住星球,会不会也只是别的生物眼中的一颗砂砾?书的最后,作者说:“当我趴在地上看虫的时候,在我的头顶上,是否还有另一个更高级生命,就像我看虫一样,在悲悯地看着我?”我也想说,今生所学之事无穷无尽,唯有谦卑地面对这个世界,尊重一个生命,过好每一种人生

  来自 圈书 微信公众号,作者yasmine

  《虫子旁》读后感(二):生活的小确幸

  白天读到这些可爱的小虫子,夜晚就要入梦。和孩子们分享后的它们,更是趣味横生。

  被树枝压断了腰的小蚂蚁被大蚂蚁咬着踉踉跄跄地走向蚁巢,我仿佛看到了它们蹒跚的步履,这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去帮忙,反而会弄得它们仓皇无助担心受到袭击童年有多少次曾蹲在地上看路过的蚂蚁,搬着比自己身体大几倍的食物残渣,艰难移动,路上遇到障碍,出于本能地帮助它们拿开挡路的东西,可是他们一瞬间方寸大乱,甚至领头的这只连丰美的食物都丢弃,和身后的同伴用触角窃窃私语,深情慌张…那年暑假,一些小蚂蚁在租住的屋里肆无忌惮地做窝,寻觅食物,甚至爬到床上,我的身上……有一段时间对它是恐惧且憎恶的,看到这里,似乎又让它们增了几分可爱。

  椿象就是我们俗称的“放屁虫”。当它与带着大刀的螳螂相遇,是否是一场惨烈厮杀呢?我现在脑子还是孩子们的哄笑声,谁能想到这只“壮汉”竟然被小小“放屁虫”给吓得落荒而逃?它逃跑的模样真是惨兮兮!在螳螂找寻下手的角度时,椿象发起了突然袭击,咬住螳螂的大刀,转身放了个臭屁,我以为它会反击,谁知道它灰溜溜地逃走了!只剩下胜利者得意眼神瞅着我! 原来蝉只有几十天的光明,用尽全力从土里钻出来,在枝头肆意鸣唱,为这短暂美好。而这只幼蝉,来不及看看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就猝死在狂风骤雨中,它的一生犹如昙花一现,找不到依存的树只有冰冷的墙壁。我仿佛看到它挥舞着六肢,期待着谁拉它一把,然后一点一点被绝望覆盖,挣扎也只是徒劳,让这些利剑似的雨滴刺穿我的胸膛,不能生的伟大,至少死得无畏

  我们都像一只小蜗牛,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奋力爬到最高的菜叶上,只为了看看日出,看看日落,看来这是一只文艺的小蜗牛。没有看到太阳,却误打误撞看到一只绿头苍蝇,屏息凝视竖起触角盯着它,飞翔滋味真好啊!回家它是否会雀跃地告诉妈妈:“妈妈妈妈!今天我见到一只大鸟的飞翔!” 一只小蚂蚁居然敢对大蜈蚣下手,狠狠咬它的腿!我们人都会敬而远之的蜈蚣,小蚂蚁面对着庞然大物,却丝毫没有看到它的畏惧之心,初生牛犊不怕虎,真为它捏把汗,行啦,小家伙,赶紧松口吧!再玩下去该出事了!

  为什么叶子上老是有圆圆的小洞?原来有一种虫子叫切叶蜂,喜欢从植物的叶子上切取半圆形的小片带进蜂巢,用这些叶子来包裹蜂卵。竹管里住了一只单身的切叶蜂妈妈,忙着飞进飞出,赶在天黑之前多做一点事,它要独立抚养孩子长大。想看它怎么切小圆叶,想看它孩子长了什么样子

  ……

  还有很多有趣味性的故事,仿佛人们之间的故事。

  时常想,当我趴在地上看虫子的时候,在我的头顶上,是否还有另一个更高级的生命,就像我看虫一样,在悲悯地看着我?

  《虫子旁》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要读一本写虫子的书?

  周末我在读《虫子旁》,顺手在朋友圈晒了一下,有个同学问我,写虫子的书有啥意思?这个问题很好。转换一下,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那就是:人类为什么要观察虫子及其他动物?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作为这个星球上诸多碳基生命中的一员,不知不觉已经沉溺在“世界上只有人类社会是最重要的”这种思想里很久了。很多人忽略了这个星球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人,其实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生命。你住的房子可能就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生物邻居,但是你也许几乎从来都没有关注过他们。所以,它们作为我们的“邻居”,观察它们其实也并不是一件特别奇怪事情。 当然了,关注昆虫,并非完全都是因为浪漫主义情愫。在科学领域,人类对苍蝇眼睛的观察,了解到复眼这种东西,于是受之启发发明了“光场相机”,这种相机在低光及影像高速移动的情况下,仍能准确对焦拍出清晰照片;二战时,苏联昆虫学家施万维奇受蝴蝶的翅膀启发,在军事伪装上采用了这种花纹的设计,保卫了列宁格勒,后来大家也都知道迷彩服,这也是仿生学一例;蜜蜂蜂巢的结构也直接改变了航工工业材料工程;受蜘蛛丝的启发发明了人造纤维等等。 其实我们人类不光是从昆虫,从各种动物那儿学到太多了。再比如通过观察鸟类飞行,空气动力学之父——乔治·凯利发明了滑翔机;再比如海豚与声纳,蝙蝠与雷达,鱼与潜水艇等等,例子还有一大堆。 所以,你看大自然这么神奇,你怎么好意思只关注人类。 这时候,有人会说,这是科学家。你普通人观察虫子和其他动物,不是浪费时间吗?乍一听好像有道理,但是细一琢磨又不对了。这里的观察并不是让你吃了饭,放着该做的事情不做,到处观察蟑螂玩,只是想提醒一下,大家应该有一种开放心态事实上昆虫的世界,比你想象的要精彩的多。你观察他们所能获得的是你不能想象的。哪怕你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家们从功能结构生物习性方面研究,能发明各种新东西,这自然好。普通人没有这个科学素养,可能也不是出于浪漫情怀,但只要你细心观察虫子的世界,你就不可能不从里面学到东西。 在《虫字旁》里,有十几处地方,让人印象深刻。 在《小蚁被枯枝砸伤了腰》一节里,两只小蚂蚁高高兴兴地在冰凉的石板上,走着搜寻吃的东西。也许它们还打算干点别的,可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根枯枝,然后把一只小蚂蚁的腰给砸了。小蚂蚁大家都见过,那小细腰,怎么能承受的了这重量。对这只小蚂蚁来说,这可真是飞来横祸。我读到此处,就不能不为它的倒霉感到惋惜,也感叹了一下蚁生无常。进而想到高空坠物真是害人害己,以后住高楼,千万要管好自己管好孩子,不给路人添乱。 再比如,《会移动的白色小花》一节,作者在一个枝头看到一朵小白花儿,他正要触摸它,突然发现小花竟然移动了一下,仔细看竟然是一只叫做广翅蜡蝉的虫子。它孤零零地用这么一个拟态的技能来保护自我,在那么大的自然界,这躯体是多么弱小,可这种精神又是多么强大事实上昆虫有一点会让很多多情的人凭空对他们产生怜悯的。因为它们很少得到双亲抚育,大多数都是孤独一生。你由此而想到珍惜前人,也是顺理成章的。 《断翅的蝴蝶》一节,一只蝴蝶经历了化蛹、破茧、成蝶,走过了一个春天绚烂,翅膀被大雨打碎了,自己飞不起来,和花瓣飘飘然落地,可谓晚景凄凉。这时候作者敏锐的眼睛观察到它的凄凉还不止如此,蝴蝶落地不一会儿,一只性急的蚂蚁已经在尝试拖它的翅膀了。虎落平阳被犬欺。不由感慨成王败寇之理。 除了这种意外、可怜悲惨,昆虫世界也有很多友爱的,让人看了会心一笑的场景。这都得益于《虫子旁》作者细心的观察。 你比如《抑郁的叶甲》这一节。作者发现了一株野山药,就给它连根拔起栽种到自己家花盆里了。这时候他发现上面的大叶子上有一只叶甲,怎么拨弄也不动。过了几天,这叶甲还是不走。正好作者又发现了一只尺蠖,于是就给这只尺蠖抓来放在了叶子上。这尺蠖看到叶甲上去还碰了碰,叶甲依然无动于衷。作者觉得叶甲估计不行了,都打算放走了。可第二天,突然发现了让人震惊又温馨的一幕:太阳斜射在叶子上,叶甲和尺蠖在大叶子的边缘正在晒太阳!!! 你想象一下,也许这个在虫子之间是个巧合,也或许稀松平常。但是它带给人的想象确实那么美好。就像两个朋友,一个抑郁,一个活泼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那个抑郁的终于走出了阴霾,他们在高高的叶子上,俯瞰整个“城市”,那种感觉真是太棒了。 再比如,《洪水来袭》这一节。消防栓漏水了,于是地板上的水像洪水一样,慢慢浸湿了路面。这时候各路虫子都仓皇而逃(作者的居住环境到底是好还是差呢,虫子也太多了)。一队蚂蚁浩浩荡荡搬家。这时候一只蜈蚣和一只受伤的虎甲被这只队伍拦住了。他们想冲过去,但是蚂蚁队伍里突然出来几个“卫兵”,对抗这两位不速之客。最后这两只虫子只好顺着蚂蚁搬家的路走了。这里面让人感觉到很多值得敬畏的东西。 说了这么多,我就不再罗列例子了。但是有一个小场景,我还是想说一下。这个场景让我感觉世界上是有魔法的吧。这个小场景是《蜘蛛家的遮阳棚》这一节。蜘蛛妈妈要照顾三个卵袋,这三个卵袋被粘在墙上。蜘蛛妈妈在卵袋周围拉了很多丝。突然一阵风吹来,树上的叶子飘飘然落了下来,有一只长长的叶子,落在了卵袋上方的丝上,于是这片叶子就变成了遮阳棚。你觉得是不是很像动画片里的场景。这不是诗意,我觉得这就是魔法。 好了,举了这么多例子,除了回答那个人们观察虫子有什么用之外,我还想说的是自我教育才是使人在灵魂上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西点军校前校长A·L·米尔斯曾说过: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 这句话我表示十分赞同。学习不在于你所研究和观察的对象是否符合利益准则,而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学习的心。像《虫字旁》这样的好书,它未必能给你带来经济收入,但是通过作者的眼睛,你看到了一个被你忽略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杀戮,也有相安无事;有配合,也有单打独斗;有无知,也有智慧;有一根筋,也有聪明;甚至有禅意和佛性。你从中感受到的惊心动魄以及温暖美好,不光是一种难得的诗意。由它所引发的你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自我教育,我想也是不无裨益的。

  《虫子旁》读后感(四):朱赢椿的昆虫记

  “不要催。”朱赢椿对电话那头说。南京入秋的一天午后,下着小雨,流浪猫在门口蜷着,竹篱笆围起的院墙内湿漉漉的,青石板上生出薄薄一片绿色的青苔。客人不多,偶尔响起的手机铃声打破了书衣坊原本的安静。

  那是“活儿”来了。布衣坊主人、书籍设计师朱赢椿告诉对方,慢慢来就好。有些人等不及,时间一长,来找他的客户慢慢减少。尽管如此,手上还同时有三四本书的设计工作量。朱赢椿说,他需要尽量让自己不忙,这就要拒接、过滤掉很多东西,“少接一点活,少做一点事,少上一点网,少刷一点微信,时间就会多一点了。”多出来的时间用来干吗?“发发呆,看看周围啊。”

  自从4年前搬到这个院子里,朱赢椿每天都会找时间走一圈,停下脚步发发呆,看看虫子。他的设计很慢,每本书几乎都要耗掉半年以上,上一本广受好评的《肥肉》,就花去了6年。他说自己是个推崇自然的设计师,眼下不经意的事物,也许某天会为他带来灵感。从《蚁呓》、《蜗牛慢吞吞》、《设计诗》、《空度》,到如今新出版的《虫子旁》,无一不来自于身边被人们匆匆忽略的自然。

  『我是慢的』

  书衣坊是朱赢椿的设计工作室,坐落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内。这里由废弃的印刷厂改造而成,平房北侧有一块狭长空地,繁花杂树在此自由生长,自己种植的丝瓜和葫芦交错攀爬。地上、墙上、树上,不管是喜阴还是趋光的小虫子都可以在此找到住所。

  一身中式对襟白棉布衬衣,一头中分长发,一副民国风的圆框眼镜,清瘦的朱赢椿常常喝着茶,在落地窗前的工作室低头做设计。和他聊天的时候,有一只蚂蚁爬上桌台,他用手轻轻拂过来,让蚂蚁爬过杯沿,下到一边去了。“我很喜欢蚂蚁。”他说。

  曾在5月花了7天时间追踪蚂蚁,2007年,朱赢椿编写的《蚁呓》出版。以一幅幅图片与简单的文字来叙述一只小蚂蚁丰富而简单的“人生轨迹”,记录它的寻找、奋斗、迷茫、孤单,洁白的封面上没有任何文字,只是在不同的角度爬着五只蚂蚁。这本书为他获得了“世界最美图书”特别制作奖。

  后来,他花两年多时间养蜗牛,一边观察,一边饲养,一边画,由此出版水墨绘本《蜗牛慢吞吞》。觉得还不过瘾,“应该观察更多的虫子”,于是从2010年起,每天在院子里溜达一圈,遇见好玩的事物就停下来,看虫、拍照、写笔记,没有就回到室内继续工作。4年下来照片笔记竟成了厚厚的一沓,这便有了这本《虫子旁》。

  同样是洁白的封面,人工折了三道褶皱,褶子下面藏着一颗颗小虫子,边沿露出细长的胡须。标题下配文,“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世界”。看似简单的设计,前后修改了19次,朱赢椿说,很多拿到书的读者并没注意到褶皱下面隐藏的虫子,需要慢慢看才能发现,这句话也是这个创意的来源。

  拥抱同类的寂寞西瓜虫,被枯枝砸伤腰的小蚂蚁,藏在蜗牛妈妈壳里酣睡的小蜗牛……在朱赢椿的照片和文字里,虫子的世界和人类一样有了情感,有家,有同伴,有母爱,有争斗,每天要为生存而奋斗。

  观察得久了,他总结出不同虫子的不同气质:“蚂蚁每天只知道忙碌,有战争、家族、友情,爱逞强,再大的蜈蚣也敢去叮咬;蜗牛是缓慢柔弱的,不盖自己的巢穴,随遇而安,受伤了只能躲到壳里,用黏膜把壳封起来;蜘蛛需要织网,善于等待和忍耐。到最后你会发现,它们的世界跟人类还挺像的。”

  观察虫子的时候,他并不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去解剖,也不会把美丽的蝴蝶钉起来做标本,而是用意念默默地跟虫子沟通。有一次,他拍一只蜗牛在地上爬,有颗小水珠离它很远,他在心里乞求,你能不能喝一口水?结果蜗牛真的爬过去,把那颗水珠吸掉了。“我也不知道是碰巧还是我的意念起作用,都没办法说,但我是带着这种感觉去观察,有时候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

  这种感觉来自童年。朱赢椿的童年是在苏北的乡下度过的,那会儿没有什么玩具、图书,只能对身旁的花草和地上的虫子感兴趣。有时候一看就是半天,仿佛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虫。后来到城里读书、工作,对虫子的情结还在。

  但他并不太关注华东地区蟋蟀买卖这样宏大的公共议题,“顺其自然,如果要愤怒,那这个世界需要愤怒的东西太多太多了。”骨子里就是个平静的人。中年以后再去看这些虫子,更多的是思考人生,把这些思考的碎片收集起来,给读者以停下脚步的指引,并传达自己的生活态度—慢下来。

  院子门口一块大大的“慢”字示意牌,是他自己做的,他希望每个过来的客人脚步都放慢一点,也间接告诉他们:我是慢的。

  “慢并不是拖沓和浪费时间。”朱赢椿说,而是放慢脚步,平静内心,这样你才能看到平常不易察觉的有意思的事物,“自然里边蕴含了很多东西,美的、哲理的、有思想的,都有,而且不做作。每个虫子的形态、色彩,都给人以灵感。”

  『为十八则故事选择十八种纸』

  他的生活慢,设计也慢。一本书花去一年半载都算短的,久的如《肥肉》,耗掉了整整6年。

  “不是故意慢的,你总想等到很好的稿子,就想不断地遇到些人,等着等着就慢了。你不知道今天会碰到谁,明天会遇见谁,你在生活当中碰到,跟他们说你的想法,如果他们感兴趣的话就参加进来。”找过出家人,找过身边的普通人,也找过大名鼎鼎的作家,听他们讲一个关于肥肉的故事。最后,他一共找来了108位作者。

  封面方案也做了好多个,一直没有满意的。后来他想,既然书名叫肥肉,这本书就不要搞得太雅致,太文学清新,干脆就直白,做成一块白花花的大肥肉,上边连字都没有。“在中国,肥肉这个词本来就有点偏幽默。”朱赢椿笑了笑。“80后”对肥肉的调侃和沈昌文、曹文轩、池莉等作家忆苦思甜的往事掺合着在一起,令这本《肥肉》甫一上市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先锋书店排起前来购买的长队。曾和他合作过的《平如美棠》责编阴牧云说:“6年时间,他用慢火炖出了一锅好肉。”

  《一个一个人》是朱赢椿的设计作品中耗时较大的,也是至今为止他非常喜欢的一本。这是作家申赋渔的回忆文集,整本书看起来很旧很旧,上市后受到了很多争议。“有人买了又退的,以为是本二手书,但慢慢地他们会发现这本书很好玩。”封面有撕开的裂纹、胶布、脏手印,字迹斑驳,像是墨水渗开了的样子。30年30个人的命运故事,纸张由一开始的暗黄慢慢变亮,书页里也夹杂了各种各样怀旧的元素,如被撕毁、折页的插画。整本书的制作花去了朱赢椿一年多的时间。

  如今,申赋渔已是第五次跟朱赢椿合作,他说在他接触过的设计师里面,从来没有这样一个人,能如此不计时间和精力地设计一本书的封面,跑遍整个城市只为寻找合适的纸张,最后却拿不到太多钱。“设计新书《匠人》的时候,朱老师跟我去了我们村,离南京250公里路,开车将近3个小时。设计一本书,还要到现场去感受。做上一本《光阴》也是,书里所有的插画,都是他请村里的农民画的,先后去了三次,和村民讲解这本书需要的风格和做法,有两次还下着暴雨。”

  在申赋渔看来,别人设计一本书,是在电脑上选择字体、构图,但朱赢椿不是。做《匠人》的时候,朱赢椿拿来一块木头,一刀一刀地刻了“匠人”两个字,再经版画的工序印刷出来。有时候申赋渔劝他“电脑上搞搞就行了”,被断然拒绝。书里写到了木匠、瓦匠、铁匠,他给每个字选择的材料也不同,“木匠”两个字就刻成木纹样,“瓦匠”则用碎瓦片拼接出来。

  《不哭》更是把他“整个人都耗进去了”。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为十八则故事选择了十八种纸,有毛边的白色薄纸,还有粗糙的牛皮纸,为了寻找这些纸张,“几乎把整个南京都走过来了,纸厂、小店,一家一家地去找。”封面用的牛皮包装纸,看起来脏兮兮,但朱赢椿认为,只有这种纸跟书的气息才是吻合的,把城市翻了个遍后,终于在夫子庙的一家小店里找到了它。最后挣来的5万块钱,全部捐给了书中写到的孤儿院。

  “做书的过程融合了很多他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的再创作。这一行,一般人哪这样做书啊?”合作过5次之后,申赋渔从朱赢椿的身上看到了“赤子之心”。而这本书不可能再版,因为纸张已不可再寻了。

  “其实并不是对每本书都会花这么大的心思,”朱赢椿说,归根结底,要看书的内容是否能打动他,设计的力量即来自于此。他说自己不爱看文学小说,偏爱自然题材以及不做作的写作方式。最近手头有一本书,对方要求“清新文艺”,并要放上自己的头像,这让他感到痛苦,“没有要求才好干。”对这个说法,申赋渔笑了,“没有要求以后,他得多花20倍的代价。”

  “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世界”。看似简单的设计,前后修改了19次。

  『让“形式”淡下来』

  有很长一段时间,朱赢椿也是“快”过的。从上大学开始,为了生存,他总是从一个工作赶往另一个工作。在南京师范大学国画专业读书的时候,他每天要画8个小时的画,傍晚还需要兼职教小朋友画画,为了多挣一点钱,也给蔡琴、齐秦设计过磁带封面。

  毕业前夕,朱赢椿把自己的作品装在一个卷筒里背在身上,一家家学校去跑,问对方需不需要美术教师,把南京市的学校几乎都跑遍了,也没有得到回音。为了留在南京,他最终选择在南师大出版社做一名美术编辑。“为了生存而工作,教辅书,商业画册什么的,想做的,不想做的,都要做。那个时候,忙到每天睡在办公室不回去。”

  这样的生活过了十年,朱赢椿慢慢地抽身出来,把精力投入到“想做的”书里面。2007年,他设计的《不裁》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素雅的封面缝纫两道红线,书页未曾裁开,配一把纸质的裁纸刀,读者一边看一边裁,看完了,书页就都有了毛边。

  盛名之下,争议随之而来。不少人质疑书的形式大过内容,为设计而买,但对文字失望。如今回过头看,朱赢椿全盘接受。他也反思,什么才是好设计?想来想去,最近两三年,他在设计上克制起来:“如果是纯文本的,我可能会用非常好的纸张、好的排版方式、印刷效果,让读者比较清楚明了地去阅读文字。如果是实验性的书籍,我会用一种极致的手法,比如《设计诗》,就是很先锋的。但传统的书,如周克希的法国文学集,《傅雷家书》,我都比较克制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让读者尽量回归到阅读本身。”

  今年8月,作家格非的新书《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就是他设计的,素淡的封面,寻常的包装,书出版后,很多人觉得失望,“没想到朱赢椿有时候也会出这样的书!”听到这种批评,朱赢椿反而觉得高兴,“有人说这本书做得一点想法创意也没有,但我认为格非的书就应该是这样,最好别人不知道是我做的。”

  “点子不是坏东西,但别把所有的点子都放在上面,都放上去就成了麻子了。”朱赢椿说自己现在锐气少了,思虑越来越多,元素越来越少,工作量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小,“这里说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不是我做好多好多本书,而是做一本书的时候工作量很大,以前是一天做两本书,或者一天可以做三本书,现在一个月,甚至一年才做一本书。”设计之前先和作者沟通,他给自己的要求是:力求自然,用素朴的方法去表现。

  2008年后,他开始更多地做自己创作的书。是作者,也是设计师。《蚁呓》、《蜗牛慢吞吞》、《空度》、《虫子旁》……淡一点,更淡一点。他不惧“是书还是高档笔记本”之类的争议,在纸质书受到电子书冲击的当下,也许书的数量会减少,但他希望自己做出来的每本书都会是艺术品。

  这是他觉得最自由最舒服的状态

  本文来源:南都周刊(2014年度第37期 )

  记者_张莹琦 实习记者_曲玮玮 南京报道

  阅读原文:http://www.nbweekly.com/news/people/201410/37592.aspx

  《虫子旁》读后感(五):观察,是认识自然最好的途径

  很久没有逛书店,上个周末难得出去吃饭顺便一逛,一进去引入眼帘的就是一堆码的整整齐齐的《虫子旁》。

  诚然,因为工作原因第一眼就是被封面所吸引,对于这种简洁又不缺乏心思的设计颇为喜欢,但是仔细翻阅,内容更让我惊喜。就如介绍里面所说,这不是一部严谨的昆虫科学研究书籍,里面的昆虫也并非珍惜的物种,但是就是因为如此,让这本书更显简单和乐趣,没有刻意卖弄知识,只是真实的阐述一些简单的小故事,加上作者极少的个人感悟,也会让我一直产生“噢,原来这个是叫蛞蝓”“鹿蛾好美”等等的惊喜,包括日常中最常见也最不惹人喜的苍蝇、蚊子,也有那么多种类,在作者的镜头之下,作者的故事里,它们也只是普通的也该获得自己生存权利的一者,虫子的世界犹如人类的世界,有浪漫爱情,有相互扶持的友情,有不离不舍的亲情,也有争斗、残忍、不公、无奈。

  ——“虫子的世界就像是一面镜子,常常照见了我和我自己的生活”,有多少人可以如此细微的观察这个被忽略的世界,可以如此坚持的坚守自己的生活原则,对于我而言,这不只是一次记录,也是对于自己内心的审视。

  《虫子旁》读后感(六):这么可爱的书,每个可爱的孩子都值得拥有

  淘淘非常喜欢这本书。

  本来是我要看的,结果小家伙蹭了过来。看到书上画了小蚂蚁小蜗牛,他喜欢得不得了,主动要求说“妈妈给我讲这本书吧”,于是就从头开始,一篇一篇读下来。

  读完《墙缝里的小爪子》:“它连头都不敢伸出来了”;

  读完《烟管蜗牛的午觉》:“那个蜘蛛想把烟管蜗牛给搬走,可是烟管蜗牛紧紧地吸在墙上,怎么搬也搬不动”;

  读完《懒惰的刺娥, 要面子的鼻涕虫》:“妈妈,那个鼻涕虫把蜗牛壳放在家里了,所以它只能光着一个屁股”;

  读完《骑金龟子的蜗牛》:“那个蜗牛的壳破了,所以它爬上金龟子的背,让金龟子带它跑,这样小蚂蚁就追不上它了”;

  ……

  每一个故事里都有可爱的小虫子,每一只小虫子都勾起小家伙的想象和喜爱,每一天晚上临睡前小家伙都要把白天看到的小虫子和书里的小虫子做一下“串联”,大概每一场夜梦里也都有这些小虫子出场吧。

  《虫子旁》读后感(七):你有没有耐心观察这个世界呢?

  这是一本虫子观察手帐。

  我怕虫子,尤其怕蛾子!生怕这本书翻着翻着,突然蹦出一只大蛾子的眼珠子!

  还好书本上的虫子图片拍的都很小,看起来居然文艺(文艺的虫子偶买噶)

  特别要赞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太棒了,简介、清新。还有封面的设计小心机也是赞的不行,我真的有去扒开封面的褶子去看那只小虫诶。

  每篇虫子日记都有作者的铅笔手绘,作者爱护每一只小虫,爱心满满。

  这本书里写的最多的就是蚂蚁了吧、死的最多的也是小蚂蚁:被人不小心踩死的、被蜘蛛吃掉的、互相斗殴死掉的、水淹死的....想起我小时候,和一帮熊孩子拿松针串蚂蚁屁股,串成一排玩儿...

  现在看到虫子是不是还会踩一脚,,但是看了这本书,我再也不造孽了。。。

  《虫子旁》读后感(八):一个被我们忽略的世界和最不可思议的存在

  在我们总不在意的小世界

  却有最不可思议的存在

  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世界

  虫子的世界

  虫子的生活

  被我们用人类的语言诠释着

  不管正确与否

  但确是认真的作品

  认真的设计

  认真的排版

  认真的观察

  认真的记录

  在了解一个微观世界以外

  也认识到了一个人的作为

  在虫子的旁边有一个我们

  它们每天也在经历着许许多多的事情

  也在认真的过着每一天

  谁说不是呢

  别忘了活着的意义

  《虫子旁》读后感(九):小虫子

  步行街上的小书店还是那么清静。我进门的同时有一位拎着一提书的顾客出门。我沿着狭窄的木楼梯上楼之后就只看到女店员的笑脸,除了我再没有其它的顾客了。又有很多天没来,好些熟悉的书还在,新书也不少。但新书多是所谓当代学人作品,显得不尴不尬,旧学学了个皮毛,西学拾得片羽,人情世故半通不通,生活艺术似懂非懂,偏要做学问,写文章,慕高雅,求深刻,下判断。我真不喜欢这些当代学人,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霸占一个“学”字,他们究竟学了多少与我们不一样的东西,就敢将这个字贴在自己的脸上?

  记得买过一个叫什么汉宝德的人写的书,谈古艺术,他根本不懂古,怎么去谈?一本书都在隔靴搔痒。害我白掏了几十元。

  还看过一个网络当红女写手的文字,吃茶,拈花,问禅,赏古,抚瓷,等等等等,写的都是极雅的事。稍稍用心去看,她什么都没有弄懂,但人家会用词,会将世间的好词往这些事上去堆,锦云绣雾,将骨子里的不懂遮得风雨不透,就让你看到她的一团浓得化不开的至清至雅。一般人都会喜欢,因为一般人不会去钻研探究那些事物深处的东西,只想看个浅表的热闹。

  挨着书架子看过去,好半天,我不知道可买什么。

  无意间在一个书架子的边上摸到一本小书,书脊写着虫子二字。定睛再看,书名很有趣,就叫《虫子旁》。取在手中打开来看,还真是写虫子的。不但有关于虫子的文字,还有很多照片。虽然有些照片构图很艺术,拍摄者却并未怀着追求摄影艺术的故意,应该算虫子们的生活照。照片上所有的虫子我都认得,是我童年曾经与之邂逅过的旧相识,因此觉得异常亲切。再看文字,清浅朴素,就事论事,自然流露淡淡的幽默与俏皮,细品亦不无深意,甚至含着关于人生的叹息。于是我知道今天我将拥有一本新书,而且我会喜欢它。

  回家的车上,一直在看这本书,虽然字很小,有颠簸,亦不妨碍我的阅读。我沉浸在虫子们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这本书唤醒了我很多关于虫子的记忆。这么多年尘霜满面,我早已将有些可爱的它们忘到九霄云外了。比如高高拱起脊背走路的尺蠖,尾巴上有一对大夹子的夹板虫,叫声清亮的蛉蟋,瘦脚伶仃天生踩着一副高跷的跷蝽……如果不是看到这本书,有些虫子我可能再也想不起来了。

  也有虫子我们这边和作者的叫法不一样,比如他说的西瓜虫,我们叫豌豆虫,我觉得豌豆虫更形象,豌豆的大小和那种虫子也差不多。

  作者生活在一个草木葱茏的园子中,生态环境应该很好,遂得以与这些可爱的虫子朝夕相处。我楼下其实也是一个绿化得很好的园子,但不知为什么这个园子里却基本无虫。我最熟悉的那些小生命,蚰蜒,蜗牛,蚯蚓,蛞蝓,甚至包括蚂蚁,我都很久不曾见过它们了,更不用说蚱蜢与螳螂。我的窗台上有蝶飞来,我曾亲眼看见它撅着尾巴在橘叶上产卵,橘叶残了,似被毛虫咬过,但我在橘树上找不到虫子,树下也没有它们像蚕砂那样的排泄物。偶尔搬动花盆,盆下会有几只慌慌张张的豌豆虫四处乱窜,但也越来越少了。我很羡慕作者和他的园子,他因这个园子而交结了那么多虫子朋友,他蹲在它们旁边,看它们吃喝,散步,休息,睡眠,交流,求爱,争吵,打斗,搏杀,甚至爆发战争。在虫子面前有时我们恍若上帝,我们俯瞰它们,对它们生杀予夺,有无上的权力。然而细细去想,我们又不过只是虫子中的一员,无论大小,它是一条生命,我亦只是一条生命。我们狭路相逢,四目相对,哪怕只有一瞬的相伴,缘分亦自不浅。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理解,关照,怜悯,尊重,爱惜,亦会暗生于心中,虽对蝼蚁也不免会有一份敬意。它们的虫生和我们的人生,莫不是一个生命绽放的过程,灿烂一时,终归寂灭。所以,如果有上帝,一定不是我们。

  此书去年出版,我买到的这本已经是第三次印刷,可见它读者踊跃。

  《虫子旁》读后感(十):关于虫虫的野蛮回忆与温柔相对

  如果一本书可以让读它的人感同身受或是浮想联翩,那么或许对于这个读者来说,就是一本好书。

  今天我们读朱赢椿的观虫日记。

  为什么人们读它?因为它又自然又真实。

  为什么人们要读又自然又真实的?因为人们渴望返璞归真。如果可以,最好回到拥有美好回忆的时刻。

  —————————❤—————————

  厨房的青菜叶子里突然拱出一只看上去软软的肉肉的小虫。

  天花板和墙壁的交界处不知何时惊现了一只拖着尾巴的小壁虎。

  傍晚散步脚边迅速冒出一只长长的浑身长着细脚的多足小虫。

  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亲爱的朋友,你会做出什么反应?

  换作现在的我,也许我会惊叫着跑开或是歇斯底里拿一张报纸扑腾过去。

  作者呢?

  他会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于幽凉的天井饮一杯茶,这个时候,看一只壁虎和来势汹汹的蜈蚣剑拔弩张;他会静静地观察天牛竖起花翎般的触角,腾云驾雾一样从东墙飞往西墙;他会发现一只细细长长的尺蠖为了暖和和晒一次太阳而把自己变成枯枝并迷惑了糊涂的蜘蛛……

  当我战战兢兢捧起《虫子旁》欲翻未翻充满疑惑地思量里面会是怎样一个世界时,书里的小虫子们已经好像霍格沃茨里的肖像画一般,自个儿精精彩彩地动了起来。

  或许正应了一句初生牛犊才不怕虎,懂得得越少,越是能无所顾忌。童年时候的我是能像作者一样跟小虫儿作伴的。

  我所在的幼儿园面积并不大,一个水泥操场将教室和午睡室分开。午睡室和幼儿园的围墙之间有一条十分狭窄的没有水泥铺就的小巷。小巷的泥土里偶尔冒出一丛两丛青葱的杂草,杂草长得快了就会越来越高,高过了小朋友的膝盖。小巷人迹罕至,巷子外面的人也不容易看到巷子里面。这条小巷是我和小伙伴们最爱去的地方。越是人烟稀少的地方,越是神秘;越是神秘的地方,越有魅力。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便是“最具探险精神”的勇敢幼儿!

  每当下雨天,一下课,我们不约而同溜进小巷。因为这种时候,泥巴地里会钻出许许多多小蛇。这种小蛇细细的,但是比小朋友的中指还要长很多,有的是鲜鲜的深粉红色,有的是带着点褐色的深灰色,还有泛着紫色的,一节一节,看上去它们的皮肤滑兮滑兮,有时候还像裹着一层辣糊汤。小蛇在土面上一会儿弓着身子,一会儿又把身体伸直,这样它就能一拱一拱往前跑。男孩子们最勇敢,他们捡起地上的树枝,撇成两根牙签那么长,蹲下来,慢慢靠近蠕动着的小蛇,伸手将树枝放在小蛇正中间的身体底下,轻轻松松但小心翼翼地挑起,接着飞快地往巷子外面跑,重重地把小蛇扔在水泥地上。跟在后面的女孩子,见小蛇落地,会伸出一只手指,慢慢触碰一下,又瞬间如触电般缩回手,然后乐呵呵地傻笑。“勇士”般的男孩这时从不远处捡来一块红砖,咣当扔到小蛇身上,或是用砖头的棱碾压小蛇,拍手看着小蛇流出殷红的鲜血,庆贺对敌作战的胜利。恩,蛇是邪恶的坏蛋!要代表月亮消灭你们!

  这样的战斗不知在多少个雨后铁骨铮铮地发生着。每每小伙伴们回家跟爸爸妈妈诉说战况和战果的时候,总把这些成年人弄得糊里糊涂、莫名其妙,又惊出一身冷汗。

  而直到多年以后,不知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形?我们仿佛菩提树下的乔达摩,突然顿悟明白,原来那些被小伙伴们击败的不是蛇,而是蚯蚓!也好在,蚯蚓们断了身子可以重新长出,我们才敢长舒一口气,但又为自己曾经的“凶暴”和“野蛮”忏悔不已。

  幼儿园神秘小巷出现的另一种玩耍对象是西瓜虫。西瓜虫灰头土脸的,不过大拇指指甲盖一般长,它们的身子也长成一节一节的。只要轻轻一碰,西瓜虫便缩成一小球,那样子像一只灰色的小西瓜,故得此名号。小朋友们如我,恰恰看中和喜爱西瓜虫的变形技,就像喜欢摸一摸含羞草看它闭合了叶子一样,才能感到这些小生命在和我们互动。小伙伴们一小组一小组蹲在地上埋着头,认认真真拨弄泥巴、积灰、杂草,抓起一只一只迈着脚丫子迅速躲闪的西瓜虫,两只手指轻轻一掐,捏起一颗颗深灰色的小豆豆,丢进早已准备好的茶色玻璃药瓶,还能听见很细小的一声“咚”。小伙伴们简直成迷于此,甚至暗暗较劲,看谁捉的虫儿多。这种乐此不疲的游戏,几乎贯穿了整个幼儿园时期。

  而若干年以后,懂了人事的我,偶然看见大学校园某个墙角窝着一只小小的灰色西瓜虫或是弓着一只长长的蚯蚓时,只想远远躲开这不清洁的人见人说恶心的地方。但再回想时,却总有丝丝怅然若失。是不是因为懂的越多,顾忌越多,也就不自觉地失去了某种本来叫作乐趣的东西。

  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城市的灯还没有现在这么亮。城市也没有这么大,周遭或多或少有些田地。夏天傍晚,夜色悄悄降临以后,城市便沉静下来。厚厚的幕布照着苍穹,黑黑的,阵阵清凉的晚风悠然。这样的夜色,总是如此温柔,我和妈妈带上透明的小塑料瓶,走出家门。公寓楼的过道灯早就坏掉失了明亮,这恰恰给我们最好的机缘。只要刚走到一楼楼梯口,就能看见忽闪忽闪,飘逸的,一点一点小小的,荧光绿、荧光黄色的精灵。是萤火虫!我快乐地伸出小手一抓,满心欢喜地以为握住了一只萤火虫,可是张开掌心,却什么也没看见,被这聪明的小虫逃走了。偶尔用小瓶子可以罩住一只,便赶紧盖上盖,睁大眼睛向里望望,确定它实实在在飞舞于瓶子里,才愿意心满意足地带着它回家。捉住了萤火虫的夜晚,我不愿拉开白花花的日光灯,把塑料瓶放在大方桌,跪在椅子上痴痴呆呆盯着看,生怕被这神奇地会自己点灯的小家伙溜走了。看着看着,便睡着了。在第二个清晨到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躺在床上,刺溜跳下床,飞奔着去看我的小精灵。只是,每一个清晨来临,都是一场告别仪式,萤火虫的灯熄灭了,它只是干瘪地躺在瓶底。前一夜,小瓶子里还充满着勃勃的生机,眼前只有死的沉寂。萤火虫生命,就好像童年般,又绚烂又短暂。再后来,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快,城市的夜晚越来越像白昼。我们渐渐忘了曾经凉风习习的夏夜,轻巧的流萤点点,若不是偶尔在文艺电影里看到,甚至记忆都早已沉淀不见。

  见到“吊死鬼”,在一个乡下,那是夜晚。水泥路从杂树丛生处穿过。头顶上斑驳的树影繁盛。月光幽幽,四下虫鸣咿呀。一只只褐色的小枯叶般的东西在眼前静静悬浮于空中。仔细瞧,会发现每只小枯叶其实是个小囊,小囊上端都有一根细细白白的丝,从树上延伸下来,牵引着它,小虫子本身大约就躲在这小囊里。大人们说,这是吊死鬼。听到这样三个字眼,孩子的心总要咚咚敲几下,似感受着不可知力量的神秘与恐怖。分明知道这是一种小虫子的“雅号”之后,便陡增了勇气想要捉一只。可是又不敢亲手捏那干干瘪瘪确实像幽灵的小枯叶,只好从吊着的丝儿入手。伸手一抓白丝,白丝太细以至感觉手中只剩空气,而白丝另一头的吊死鬼小虫顺势自行断了白线溜走了。

  小同学们热爱玩弄的蝉和蚕、螳螂和绿头苍蝇,在教室里嗡嗡乱飞吸引了同学目光、影响了老师讲课的大马蜂,还有一脚踩下去冒出怎么也摆脱不掉的臭气的背着墨绿底色白色波点的铠甲的放屁虫,我们用糖果引诱出来的成群结队的蚂蚁大军,在我打开《虫子旁》的时候,从记忆的年少时光列着仪仗队蹦跶出来。

  看一页一页照片,读一片一片文字,瞅一幅一幅手绘。我看着作者把天牛和尺蠖画成小画,为粉蝶写一个凄美的童话。我惊讶虫子世界的斑斓,慨叹虫子名号的悦耳;我想起与虫子有过交集的童年,想着渐渐嫌弃虫子的成年。

  我扫了扫书后的二维码,听了听作者录制的虫子的鸣叫。

  我像叶公好龙般体会着虫世界的精彩与丰富。

  我发现大千世界,只要用简单的心去体会,是这么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