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10篇

2018-06-25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10篇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是一本由(英) 约翰·麦克里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8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一):思想的精妙

  读这套书,让我产生读《追忆似水年华》的无望感,我以为我永远读不完了。我要和瞌睡、旅行、劳累做斗争。内文不算艰涩,但涉及的知识点太多,有许多内容都一时消化不了,需要找些资料研究考证才能继续读下去。我还带着厚厚的下册去旅行,三个多小时高铁车程,读这样内容严肃的书确实需要勇气,因为时不时有孩子哭声,时不时有列车员的询问声,还有各种预想不到声音,每次把我从书里拽出来,我又把“我”送进去,几次往返,也痛苦异常

  但不管如何,在一个秋日明媚的下午,我把这套书读完了!客观地说,还算认真地读完了。这如爬山,途中几次想逃下山,但真是到了山顶,才发现一览众山小的好,原来的劳累与痛苦都一扫而光。爬山有征服的快感,读大部头的书也是。

  读这本书也有快乐原著作者对西方政治思想发展脉络极为清晰,几乎对政治思想史毫无了解的人都能快速进入角色。作者轻情节、重人物,对历史上的大事一带而过,情节只作为一条贯穿全书的细细的浅浅的线,而在线上闪闪发光的,是那些如明星一般的名字和他们的著作。这是一个极好的疏理过程,在读这本书之前,所有的知识都是散落的,都是星星点点的,没有形成理论体系,通过读这套书,把所有相关知识都融会贯通了一遍,头脑也顿时清晰了许多,对那些思想家及其著作和在政治思想史的作用地位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政治的演化,同时也是文明的进化。那些闪闪发光的著作,有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前行的路。《理想国》、《联合人文集》、《资本论》这些著作偶有涉及阅读,分开读,和放在历史进程中去宏大地读,其角度是一不样的。详细地读一部书,是看到这本书中的思想,如果放在历史进程中,则多了些许高度深度

  作者还为了阅读方便写作的架框是按人物小传、具体论述、参考读物三个步骤完成,即:先大体了解思想家的生平,然后详细讲解思想家与政治思想的关系,最后把参考读物列出来,以方便深入阅读和学习。这样深入浅出的编排,读起来也不会太枯燥,意趣盎然。

  更为难得的是,这套书的译文非常优美,把一部干涩的思想史色的可以堪比一部美妙的思想散文。里面的用词精当、准确,经常有一些词跳出来让人品味良久,有的我还不甚了解,就记下来查了字典,读一部思想史的书,顺带学习了语言文字,这也算一举两得功效吧。虽然有人对原著相对于口语化、译作译成典雅化,表示接受不了。但我也认为,一部著作,虽然内容和文笔优美与否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如果文笔优美,相当于吃了蛋糕、又品了咖啡,不更能增加味觉享受吗。当然,咖啡不仅仅是味道浓烈,还需要打开味蕾,细细品味,不能像喝白开水一蹴而就,只解了渴,却少了味道。

  我在这部书中读到了思想史以外的东西。如孟德斯鸠天生爱读书,他认为学习思想的主要方法是多读少记,这个方法能让读书学习的人多了一条路径,有的主张少读多记,但孟德斯鸠却给出了独到的方法。多读,看来是一条必由之路

  还有对哲学的论述。哲学是什么?他在政治思想史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作者做了一个比喻特别恰当,他说:哲学是在边线看比赛,有时也当裁判。当他看到一个选手侵犯另一个选手时,他会吹哨子。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二):优雅机智酣畅淋漓

  “宗教精神,一种文明中最最精髓的东西却由于其难于描摹而时常遭遇人们沉默。诗之美在于其不可转译,精神之美在于其不可表达。”不知道在哪读到的这句话,深以为然。在我国的历史上,凡是如管仲之流的实干家都是不太会去著书立说的,又是为了什么呢?或许,是为他们深知,很多时候多事,做得说不得;而很多时候很多事,说得做不得。或许,就只是因为他们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说不说的也就是那么回事儿了,反正他们的言行施政都在那,有心的人自然能够从中收获。也便只留了千秋功过,任后人去评说了。

  如果所有的微笑眼泪都是重复,那么所有曾经制度改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过都是利益的再分配罢了。说起来,历史的荒唐总是如此的可笑,似乎每场自下而上所掀起的革命,一切文化都会被认定为是资产阶级的附庸。无论是奴隶造反,还是所谓的农民起义。似乎不用这些最珍贵的人类精神文明祭奠,就不足以与过往相割离似的。然后,等到一切事态平静了,人们又开始需要这些的时候怎么办呢?当然是花更大的比当初更多的财力精力去寻回,而很多时候,那些就此泯灭的,我们只能从博物馆中看到残骸,遗憾的去皓首穷经的琢磨、猜测着它当初的样子

  看看以前留下了的老物件,再看看现代的所谓纯手工工艺品,你就会感觉差距明显。话说,现在人心思浮动谁能静心下来做事情,就这种心态别提搞科研了,就算是搞手工艺制作,也不如以前精细了。也所以,现在要找资料需要科研类的著作,都会以欧美那边传过来的为准。政治学的治学也不例外。国内外的政治学相比最大区别就是,一个是定性分析,一个是定量分析。如果想把政治学学好,就一定得对国外的政治学治学方法有所了解才行。而这本书正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此书有三个不同版本的,均为同一译者的译版。大概是此书作为某些院校的参考书目,或者图书馆的必藏书目,所以的销路很好,多次再版均被售卖一空。罗列版本后发现,书的再版时间也越来越短了:

  [美]约翰·麦克里兰 著;彭淮栋 译

  / 2003-06-01

  / 海南出版社

  (美)麦克里兰 著,彭淮栋 译

  / 2010-09-01

  / 人民出版社

  (美)麦克里兰 著,彭淮栋 译

  / 2014-08-01

  / 中信出版社

  全书主要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相关著作、知识作了概括的介绍,对西方二千五百年来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详尽的阐述了西方思想发展的历程……这是一部见解和写法都与众不同的政治思想史,激荡着思想的声音,闪烁着智慧光芒。尤其着重笔墨在中世纪时期的一些思想突破上,弥补了许多西方思想史只重视近代以来的思想的倾向。使得对西方思想史的阐述更加完整明晰文科生很有必要读一读,对研究生考政治类的复习或者备考都很有用的。

  【本书首要特色在于文字通俗流畅,所有介绍几乎皆以交谈讨论方式进行,因此口语化程度高,极易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其次,作者比较着重近代及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在800页左右的原稿中,15世纪以后的部分占了600多页,约为全书五分之四强。由于篇幅充裕,因此作者可以从容拒绝现代政治思想的流派,不仅包括了帕累托(Pareto)与弗洛伊德(Freud),甚至还涵盖到莫拉斯(Mauras)与奥克肖特(Oakeshott)。在20世纪行将完全走入历史之际,此书乃是惟一反映这种时代感的政治思想史通论。】

  不过,就个人感觉,如果在读这本书之前,先看过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可能会更好一些。就内容来讲,本书的脉络还是重在对思想史中经典作品文本解读,跟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相比较,后者更重视思想史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对影响经典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分析的等等。算是各有千秋吧。不过,这本政治哲学史的书,还是很不错的,对于相应思想的梳理很能体现作者的认识。如果同列奥.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史》进行比较看,可能感觉更不一样。它和斯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史不一样,浅显易懂但又不乏深刻

  觉得还算是不错的一本书,毕竟是对政治思想史的一种梳理,思考余地不是很大。总之,这本书的可读性还是很强的,内容方面也很实用,但要求其读者要有一定的政治哲学的基础,否则看起来会很累。不适于剛接触政治学的人。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人来说,书的介绍比较详细,可以开拓视野。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缺少实例分析,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比较难以理解。这可能是学院派著作的特点之一。

  虽然以评论为主,如果没有看过众多西方思想家的原著而希望从这本书中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思想的话,这本书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这本书的评论及观点都有独特之处,倘若读过西方思想家们的著作,再来看这本书,则收获良多。作者对于政治哲学的梳理,非常系统和全面,可能显得过于繁杂西方人对于其政治制度和哲学的研究非常透彻,这是必然的,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造成有点不够简明,好像不能割舍任何一部分,反而显得重点不是很突出

  文笔优美,集合趣味性和文学性,非常值得一读的学术著作。内容讲得详略得当,足以看出著者的良苦用心。粗略翻了几页,便觉内容丰富详实,的确是本好书。只是翻译方面多少有些不尽如人意。虽然译者对此书之翻译投入甚多,不过原文比较口语化,译文反倒是过于文雅可惜两者的风格显然相差甚远。译文典雅流畅,可读性强。就是感觉翻译的有点过了,翻译的也太雅了,原版应该是对话形式的临场感觉,而现在这样多了洗练的陈述味道,反倒不像是社科类的读物的简明直白了。这样不免有些偏离了原作者之本意,也算是有得有失吧。而对于刚接触这种风格的读者来说,读来未免有些拗口,不大容易读进去的样子,要多看两遍才好。

  只是台湾学者的翻译总是有种半文不白的民国味~这种文风,可无法体现出作者原文中的那种优雅、机智、酣畅淋漓!能够看出译者很是享受他的翻译过程的,那种娓娓道来的陈述,似是在讲述一个古老故事。可惜汉语功底还未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而且因为原文的关系,有时不免感觉“絮叨”。虽说是“文笔优美”,但是为了这份“优美”也牺牲了不少,略有些失望。再有,大概是国内与港台的译称不同的关系,译者翻译的时候多是采用了港台惯例,而非是国内这边的叫法。对于固定有中文译称的东西都没有以审慎态度去找找看,可见非专业的译者对科研类书籍翻译的不科学。【另,文本中多次将“入”印成“人”,也看出编辑在校对的时候的漫不经心和不负责任。】

  .【】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三):西方政治思想史巡游记(上)

  花了长长一段时间读完这本书,其间掺杂着太多别的事情工作、学习、干活、出差、码字、跑腿等等,以至于进度慢得让人绝望。到终于快要完成的时候,飞机上一段红色的小插曲又让我分了心。福州归来,余音绕梁,又是数日。总觉得读这本书的经历过于曲折,已经远超于书的范围,而散落成一地生活片段

  要为这本书做一个总结,也殊为不易简单一点,至少也得重读一遍,总览要点,寻章摘句。可时间所迫,断不可能再操作如此宏大工程,然则目下又有什么可做的呢?翻开扉页目录,略作翻页,那种阅读过程中畅快之际,依旧回味无穷的精深、饱满之感又浮上心头。我想,若是必然要总结一下,大概也只能谈谈读书之际随时回荡在脑海中的感受了。

  这本书首先可说的是翻译。彭淮栋先生译笔清奇,既古奥刁钻,又活泼灵动,看惯了直白易懂的译文,如此文风一开始是很不习惯的。但时间一长,观感却发生变化。也不知为何,书里的文字越读越觉有味,许多此前不曾注意到的妙语,沉下心里,细细一看,尽是华彩。再辅之以思想的神妙,可算是珠联璧合,常欲令人击节叫好。看豆瓣上有喷此书译笔的,相信不是和我一开始时那样尚未习惯,便是未曾细读吧,这翻译得的是文言雅乐的好,需要反复咂摸。

  回到内容。两本西方政治思想史,使用的是通常的哲学史体例写成,即以名家名作为纲,串起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我感兴趣的部分,即契约论、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其中颇占了不少的篇幅,这也是决心看这部书的原因。其实在大学时候,多少都接触过古代部分的内容,即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再到马基雅维利的统治术。此次重读虽非重点,也不好意思略过,再看了一遍,辅以此前科学史中对柏氏亚氏的了解,仍有些许新的收获。

  柏氏亚氏:

  代表了古希腊政治学的精华,也是二元对立的两端。前者是精英主义、等级制、理性主义的极端推崇者,也被后世(譬如卡尔波普)看做极权主义起源。后者是经验主义、保守主义和多元主义的同道中人,其道德理想主义甚至能看到某种功利主义影子。这两个人所代表的两条线,在后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而以上我所提到的各种XX主义、XX论的标准,也成为判定后世政治思想究竟为何物的重要组分。

  斯多葛主义:

  又称柱廊学派的哲学,基本就是西方的道家思想(逆境哲学)。斯多葛哲学的出现是在帝国成形之后,现实社会的约束和压迫收紧,个人腾挪的空间变得狭小,生命力不得不缩在角落,张扬无方,又无力改变世界,因而反过身来,不如改变自己。斯多葛主义看透世事无常,于是倡导个人修炼,以达恬然静默之境,对外则强调消极的服从,通俗讲即遵纪守法。斯多葛主义又是有神论,于是有智者之城与世俗之城(帝国)的界分,彼此共存,相安无事。这又启发了后来的奥古斯丁主义。

  奥古斯丁主义:……(不详叙。读完《忏悔录》和《上帝之城》再说)

  托马斯阿奎那:

  在政治史、神学史、科学史、法学史、形而上学史上都留有重要的一笔。科学史中的阿奎那是唯实论的代表人物,和奥卡姆的威廉所代表的唯名论相对。所以在这一点上,阿奎那倒有些像柏拉图的观点,对共相的实在表示肯定。关于阿奎那的更多,我就知之寥寥了,他的大部头的著作我也未曾看。这位神学界之王、古往今来的集大成者,也许四平八稳的论述多过惊世骇俗的观点。

  (阿奎那江湖人称天使博士,然后我想到了罗杰培根,绰号“奇异博士”——是的,你们最爱的Dr. Strange本尊是一位修道院的炼金术士)

  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

  据说是主权理论的首倡者。并且提出了主权在民的说法。著作《和平保卫者》,意在为与教廷对立的世俗国家张目,而手法则是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根基,以《圣经》尤其《新约》加以佐证,论证世俗权威存在的合理性。“国家有其本身的目的”。他提出“主权在民”的说法,根本上是为了加强世俗统治者的权威,抑制教会的力量。毕竟,说人民(主要是其中“较具分量的部分”)是主权的终极来源,和说人民应该实际行使主权,是两回事

  马基雅维利:

  马氏《君主论》天下闻名,几乎成为权谋厚黑之术的代名词。我更愿意把他的思想看做“现实主义”政治学的一脉。马氏是从政出身,在佛罗伦萨也是叱咤风云过的显赫人物,经历过法王入侵、妖僧叛乱、美地奇家族统治的衰而复起的过程,最后被当做前朝奸细给逐出政坛。有此等经历之人,看政治自然是洞若观火,绝不只是纸上谈兵。但同时也应提防,他最终的失败给这本书附加了许多阴暗的色彩,而理想主义荡然无存。在各种史书中,马氏都对强力政治及其代表(比如Cesare Borgia)青睐有加,这能看出他心目中政治的应然之景:政治即是有力者的统治艺术,是帝王的平衡术,是一项讲究通达权变、法无定法的高级游戏和高级手艺。

  霍布斯:

  终于言及契约论了。霍布斯的利维坦是契约论的开山之作,也以自由主义的发端而称名。《利维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体大思精,面面俱到,但同时却各方面都不讨好,既遭保王党的痛恨,又受共和派的厌弃。单从其以自由主义始,以绝对王权终,就可想见论证的奇葩之处。不过细看下来,又不得不承认,在霍布斯的逻辑体系之内,这套说法也不是毫无道理。霍布斯的政治学本质上是基于机械论和原子论的,生活在17世纪的他多少受到了科学革命的“同频共振”,于是人人被视为绝对理性的、孤立的、同质化的个体,就像原子一样,混乱地在世界中相互碰撞,各自求利。在这种情况下,一堆原子要建立起和谐的秩序就只能依靠外力,也就是他提出的“绝对主权者”——另一个原子。

  《利维坦》的论述从自然哲学开始,进而类推到心理学人类学,进而至于政治学社会学,这一风格也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学的论述逻辑。可惜,一来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有限,不知道原子和原子也是有差异的,且原子之间自有力在,自行组合也是常态,二来在“理性开始的时代”,非理性的一面无从认识,这才有了人被等同于原子的机械论做法。有此二者,霍布斯的政治学就足以击破。但只是击破它并不大用,比之更重要的,是看到《利维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今天的思想。不客气地说,将霍布斯的思想改头换面包装一番,在当今社会依然还能迷倒不少人吧。

  洛克:

  几乎算是这一轮政治学的进修原动力了。《政府论》吸引了我好几年,直到前段时间,终于亲睹芳颜,尽管铺垫太多而没了预期的惊喜,但总算是遂了一大心愿。洛克的文风堪比鲁迅(当然这是说反了),尤爱嬉笑怒骂,多有尖刻之语。第一部主要驳斥君权神授论者,几乎是一边倒的挖苦嘲讽,有点文风压倒学风的意思,可以当杂文欣赏。第二部思想性就厚重多了,终于成为传世经典(可见纯粹的文字游戏也是行之不远)。一般讲完霍布斯,紧接着就得讲洛克,因为后者是对前者的反驳,对比之下,可体验思维辩证之乐趣。洛克的反驳重在对霍布斯自然状态的重新定义,一改“人人为战”而为“社会合作”,进而又生发出“社会”与“国家”之别,国家遂成为并非不可或缺之物,而只不过是为了方便生活的手段罢了。再往前推,革命和造反也就相当有理了,毕竟,政府没了也并不可怕,至多是退回到自然状态,大家通力合作,日子还能过,可相比之下,暴君在上肆虐、人民毫无自由才真是可怕至极。

  想起前段时间美国枪击案频发,“禁枪”呼声又起,我当然觉得以美国文化的基底,禁枪决然不可能,原因就在洛克这里。禁枪之后,民众等于被缴械,任由政府宰割,而不禁枪,至多不过是回到无政府的自然状态,在以自由主义建国的美利坚人这儿,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惶惶不可终日的,大多不过是千里之外瞎操心的皇民罢。

  卢梭:

  此君本质上是个文学家,历史上也有定论,属于浪漫主义的开山祖师。卢梭著作中情感的力量几乎已经盖过了理性之力,所以在启蒙阵营中,他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脉,甚至也有认为,他根本就是反启蒙的。如果从卢梭与伏尔泰长达半个世纪的撕逼史来看,说他反理性、反启蒙也不算错,但这个标签很危险,容易让人以为卢梭是个反革命的封建分子。事实当然不是这么回事。与其说反启蒙,不如说批判启蒙更为合适。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对文明之恶给予了颇有见地的批评,相应地,他主张的未被遮蔽的天真状态,不虚伪,不残暴,不失纯良本性,然而“万恶的私有制”改变了这一切,人心于是随着私有财产和文明的建立而腐化堕落。这一“往后看”的观点,往下直达尼采和海德格尔,在“往前看”的进步论当道的启蒙时代,可算是相当惊世骇俗了。

  卢梭的政治思想也被归位契约论。但是他的契约论和霍布斯、洛克不一样,霍布斯是以契约来解释人类社会的起源,为维护当下秩序背书,洛克是在解释的基础上,为社会立法,为革命张目。但无论如何,前两者都是理论家,旨在解释而非行动。卢梭就不同了,他的契约论是一套行动逻辑,是要付诸实践的。众所周知卢梭提出了“普遍意志”的概念,可这个普遍意志怎么实现呢?他于是给出了一揽子操作方法,废除私有,全面充公,重新分配,公共审议。换句话说,就是回炉再造。这种革命性爆表的政治学,已经远远超出了理性主义能够容忍的范围,而入于浪漫主义的范畴了。无怪乎后世招来那么多的唾骂。而在现实中,其操作结果究竟如何呢?只需要看看法国大革命,就全明白。

  启蒙运动与孟德斯鸠:

  启蒙运动的几个关键词,是自由、平等、理性、科学、民主、进步、爱。这几个关键词融合在一起,几乎就能概括启蒙的全貌。启蒙时代的许多观念一直持续到现在,尤其在中国依然被奉为圭臬,这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这个民族没有完成启蒙的原因。故而百年前的五四,只不过留下了一个空洞的侧影,要问一个人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民主,也很少有人答得上来。众多观念中,最根深蒂固的是进步史观,无论是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不同的民间政治思想,几乎都是进步一脉。我们这个国家的政治模式,N年计划也好,N个一百年也罢,都是进步概念的具体呈现。

  启蒙运动中只说孟德斯鸠(本来也只看过他)。孟氏以气候决定论和权力分立理论著称,但这样概括他有些不伦不类。孟德斯鸠是贵族出身,和启蒙运动的旗手一样,都是上等人,属于当时文化的引领者阵营。孟氏顺应了启蒙运动的无神论潮流,发展出了唯物论的气候理论,以气候作为一个政治群体“总精神”的基底,而总精神又作为“法”的基础。所以他定义“法”是“导源于事物本质的必然关系”,也就是说——物质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物质基础。孟德斯鸠也是反对霍布斯的,他是美德的倡导者,对霍布斯世界中只有私心的个体人不以为然,以为社会之所以存在,全因为人有美德所致,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不同的气候、土壤、风景等因素,终将产生不同的社会风俗道德,这又“不已主观意志为转移”。

  孟德斯鸠厌恶专制。这不取决于政府由一个人还是多个人统治,而在于权力是否有约束,即使是大多数人的暴政,如雅各宾专政,同样是专制的一种。顺藤摸瓜,他提出了闻名于后世的“权力分立”观。但凡不是专制,都是温和的政体。(所以,政体只有专制和非专制之分)他看重贵族的力量,认为他们是君主国家法律的天然保护者,是节制君权的的重要力量。他主张建立一种混合整体,兼顾各方面的权利利益,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掌握平衡之道。

  美国启蒙和建国运动:……

  (不详叙。美国的建国史也是一笔糊涂账,只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是有失偏颇的,必得深入到当时的实际政治角力中,才能明白那些光辉灿烂的政治文件背后,隐藏了多少不太能见光的博弈心理。潘恩大概类似于邹容之于清末革命,鲁迅之于左翼革命,属于造反的吹鼓手。《常识》一书没有多少新内容,相当的理想主义,颇多论述也是牵强,但着实把欧洲的启蒙主义理想在美洲再升华了一遍,甚至反过来输出革命,促动了欧洲的革命浪潮。《联邦党人文集》更是驳杂,不同的人能从中读出普遍主义的永恒智慧、特定时空的政治建构甚至阴谋论的调调,这也只能在详细了解美国史的基础上,再作分晓了)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四):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话说泰西之地自古便乃蛮夷之邦,这与地理决定论大抵是脱不开关系的。中华民族出生地随机的位置太好,不搞大一统简直对不起系统,于是早于西方几千年咱们的老祖宗就玩起了统一的游戏。须知在那个生产力严重落后的时代,大一统的难度之大是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有了儒表法里的帝王手段。待到唐宋之时,这个国家已经变成了一部庞大而精密的机器,皇帝作为统治者的象征高踞于这个复杂的有机体的生态顶端,而所有诞生于这个架构之下的的思想与文化都被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厚重与顽固。

  而欧洲则没有如此优渥的发展空间,即使是希腊的黄金时代里,诸多城邦之间的分歧依然大到难以想象。从这种环境下诞生的西方政治思想理论从一开始就被灌注了更多的自由意志。如果说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核心观念是“政府的权力应受到制约”的话,倒不如说,西方的政府从其诞生之初,便从未享受过不受制约的权力。

  麦克里兰希望自己能够创作出一部“传统”的政治思想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确实做到了。这本政治思想史中规中矩,虽然他并未试图去设置一条清晰明确的主线,但他还是尽力按照时间的顺序(那简直是一定的)将这些伟大的著作与思想一一展现于读者面前。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从脑中浮现出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对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而言也是如此。绚烂的思想总伴随着纷争与动乱一并出现,于是诸雄争霸的城邦时代造就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伟人,而强盛的罗马时代却缺乏可陈——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之说或许正暗示了这点。“马基雅维利式”政治思想伴随着佛罗伦萨与教宗的斗争而声名远扬,欧陆上的连年争斗催生了社会契约理论的兴起以及现代人权意识的萌发,我们看到每个现代国家的崛起都必然伴随着一个强有力的理论作为支撑。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究竟是政治思想塑造了一个国家,还是国家塑造了他的政治思想。

  当然,自由主义、反理性主义与社会主义者三个相爱相杀的冤家自然也是少不了的,甚至作为本书的大头,占据了近半的篇幅。虽然近年来以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与经济上的市场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日趋成为主流并占据了更多的话语权,在国内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会主义提出了质疑,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任何成熟的思想必然要经历漫长的发展与完善,这一周期甚至是以世纪计的。无论你是否赞同这些思想,你都必须正视他们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他们如同山脉上的雪峰,你可以拒绝它,但无法忽视它。

  我们为什么要看政治思想史呢?在这个油价涨了又落,雾霾来了又去,美联储刚刚结束了曾经是“无限期”量化宽松的世界里,我们为车子、房子、票子每天殚精竭虑还来不及,我们为空气、水和自然担心还来不及,我们为何还要去关心那些虚无缥缈的思想?

  2013年9月12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离开太阳系,到达太阳系外空旷的恒星际空间超过一年时间。此时距旅行者1号发射已经过去了36年。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将造物送到夜空中灿烂星海的边缘——请原谅我甚至无法说出星海之中这样的话来——人类之中的绝大部分个体依旧被重力束缚在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上,他们中超过一半的个体都在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而苦苦挣扎,但作为一个整体,从第一只猿人仰望星空时,或许挣脱重力束缚的欲望就已经不可遏制的被铭刻于我们体内的23对染色体之上。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依然关心那些伟大、绚烂而艰涩的政治思想史的原因。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五):政治发展的漫长旅程

  政治是所有人的事,因为它与我们息息相关,而政治与国家的关系尤其密切,因政治是为国家而设,所以麦克里兰在写就这部《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过程中,紧紧地结合了国家的演变来介绍政治的变化,如书中从古希腊、罗马等国家的历史背景下深入地为我们介绍了先哲们关于政治哲学思想,一方面令得文章充满着故事性,而不至于只是枯燥的政治思想理论,而是在故事中侃侃而谈,知其来源,也知其后续变化,充满着逻辑和智慧,另一方面政治说到底是为国家和民众所服务的,政治的演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这是“政治”2000多年的演化史,它代表着人类追求理想中的乌托邦的伟大历程,也见证了人类自身的努力和完善以及才智的成熟。

  首先谈及的便是古希腊政治思想,它是西方政治的渊源,而我们对于古希腊政治思想所建构的乌托邦社会也是非常向往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麦克里兰在这段时间里面谈论最多的便是“平民”这个词语,我们知道古希腊的投票制度以及民主制度,虽然权利是在平民的手上,但是平民如何去运用权力,会不会运用权力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关乎到平民的素质水平修养了,民可以是良民也可以是暴民,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便是当时一些愚蠢的平民居然投票处死了苏格拉底,就因为他的思想与众不同,这时的民众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被别人所控制,当然这背后便跟政治息息相关了,因为哲学家的思想损坏了当权者的利益,损坏了政治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时候,群众便被利用了。“民众”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包括现在,假如一个国家要实现全民公投的民主国家,那么民众的思想素质修养是要跟得上的,如果没有跟上,那么民主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中世纪的时候,神学还是较为盛行的,如奥古斯丁与托马斯等人,奥古斯丁认为人的灵魂本来是纯洁的,人是善良的,而托马斯则是自然法理论,自然法本于上帝意志,人可以选择将上帝的意志视为自己的意志。这个时候的人们无法脱离宗教的影响,因此君权神受也是非常明显的。到了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和马基雅维利,政治学才出现了对于基督教理论的反弹,认为政治目的唯其低劣,才是国家能够达成的目的,国家是有目的而建设的,当神学渐渐地离开思想得到启蒙的社会,这时候卢梭等人的肩膀上便肩负了重新构建城邦政治的责任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通过阐释社会要建立在契约理论之上,重新阐明了近代政治的基本原理。契约精神,这一点我们肯定是感触良深的,公民的社会因为彼此的约定而处于和平的状态,有契约便有权利与义务,便有自由也有约束。

  政治的发展历程其实代表了人们追求自由理想社会的过程,我们都渴望自由,正是对自由的追求,才推动了政治的发展,我们不喜欢意识形态上过于压迫的统治,所以通过革命推翻了强权政治,此后生发了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和保守主义等多种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之艰辛形成了斗争,也正是在不停地斗争当中,政治有了更好的发展和见解,我们慢慢地拆除了那些古老的权威,恢复了人类的自由,我们也拒绝资本主义的压迫,反抗着统治,寻找着幸福。

  未来的政治将会如何发展呢,究竟是娱乐至死的时代,还是集权统治的时代,还是各自参半,我想这都不是我们所要的社会,我们无法离开国家和社会,既然无法离开,那便只能继续完善政治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我们要时时刻刻反问自己,就西方发展到现阶段来讲,依据怎样的思想而建立的政府是好的?我们都向往美国,也对美国的政治有所认同,但同时对于它霸权的一面也持着反对的态度,细思起来,仿佛政治无法两全,始终有利有弊,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适合同一种政治,毕竟“公民”是不同的,那么怎样的公民才能建立起最好的政治呢?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地围绕着我们,也令我们对政治的思想越来越深入,我想,假如我们能多点时间看着这些思想类的书籍,那般我们的才智也会提升很多,而不是只看着娱乐消磨时间,却把整个人生的幸福都付诸于流水。我们排斥法西斯这样的政府,向往美好的理想国,那么我们便要时时刻刻地努力了!

  y江焕明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六):思想的小径

  即使作为一个非政治思想专业的读者,也能知道,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几乎都受到西方政治思想的极大影响,甚至很多国家更改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传承的政治体制与文化,吸收和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来建立起新的社会政治。至少从这个角度看来,西方政治思想是热门的,是现代所广为接受的,甚至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根基之一。

  为什么是西方政治而不是其他拥有古老历史的政治思想并不是本书所讨论的要点。这本书是一本入门书,是一本经历西方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导游手册,带你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然而西方政治思想史也并非铁板一块一家之言,错综复杂的发展历程使其门派众多,大师泰斗如星辰般繁多,思想学说也车载斗量令人眼花缭乱。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几乎源于一系,也就是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发端于春秋孔子,尽管在当时乱世不得其志,但是到了汉武独尊儒术之后,就有了宗师王道的气象。之后虽然也有乱世萧条,但即使外族入侵统治,也没有抛弃掉这套政治思想体系。这样的发展经历,使得儒家的政治思想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继承和延续。但是,这种继承和延续却有一种天然的特质,就是不允许推翻和超越。你可以在儒家经典的解读里掺杂私货,你也可以借先贤之口述自我之志,你还可以一定程度的掺杂与儒家对立并不鲜明的道家佛教言论,但是你必须依典故寻先例,任何肆无忌惮忤逆经典的言论思想,都会遭到士人一致的反对。

  而西方政治思想史则不同,虽然它们也有一种清晰的传承,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师徒起始——似乎西方社会的一切都源于此——之后的继承和发展并非一定不能大逆不道,事实上,更是崇尚推陈出现,即使是亚里士多德也可以反驳证伪,西方政治思想源于那种对人对私的包容与守护,每一种思想即使一时受到政权的支持吹捧,也会在下一个时代里被取代,思想间是吸收是吞噬是发展是创造,独独没有不敢越雷池的遵从。这使得一直处于一种近似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状态,这也许是西方崛起的原因之一。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圣奥古斯丁,马西利乌斯,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亚当·斯密,孟德斯鸠,托马斯·杰斐逊,柏克,休谟,边沁,穆勒,斯宾塞,格林,黑格尔,马克思,伯恩斯坦……这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却又让你飘渺模糊,也许你能说出他们每个人的代表作品,然而他们的作品所言何物,他们的思想是方是圆,他们誓死捍卫的又是什么,大多数人都说不出来。你会在本书里一一读到听到见到,你会对他们的坚持执着之物有个具体清晰的印象,这就是本书可以带给我们的。

  这本《西方政治思想史》实则是一本西方政治思想的简史。那是因为政治思想史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每一位大师的思想都不是一两本著作所能简单诠释。尽管其内容厚达八百多页,也只能作惊鸿一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入门书,带你走过那段岁月的黄金之路。这条路也许只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中小径,但路边的稀世珍宝,俯首皆是,你只要顺着一路看下去,必能收获颇丰。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七):高山仰止

  约翰•麦克里兰,著名的政治学者,也是一位善于面向公众言说的教师和作家,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学高级讲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及加州大学客座教授,出版著作包括《法国的右派:从德万斯特到摩拉斯》与《群众:从柏拉图到卡内提》等。他推崇叔本华所说的"像伟人一样思考,像普通人一样说话",并且将这一名言贯彻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他耗费十年时间构思创作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是一部900页的煌煌巨著。一部书可谓之巨著,必然有其过人之处,现撷取二三点呈诸共享。

  首先,“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史”,并不仅仅限于理论思想的迁徙变化,而是与国家历史紧密相连。麦克里兰花费大量篇幅描写希腊城邦,罗马帝国,以及一些近代国家的演变史,并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先贤们的政治哲学思想,从而将虚、实二史紧密连结在一起。这种用理论阐释历史,历史注解理论的方式让原本静止、抽象的理论焕发出了现实色彩,观照出了理论的各方长短。

  其次,麦克里兰不是在“讲史”,而是在“论史”。许多学者撰写史书,都遵循客观、严谨、中立等等准则,这自然是好的。麦克里兰虽然也详细阐释了各大先贤的理论思想,但他更多地旁征博引,不仅选取大量后世的研究学者对先贤思想的分析与评论,力求让读者看到各条理解、评价某种哲学思想的进路,更是主动指点江山,将自己的论点与分析呈诸共览。

  犹记得我儿时最喜欢的小说《基督山伯爵》中,法里亚神甫言道,他在罗马的图书室里有将近五千册书,他再三捧读,发现只要选读其中一百五十本,如果不说便可涵括人类全部知识的话,至少也够一个人用的了。他又花了一生中的三年时间一读再读这一百五十本书,到了后来,他只要动一下脑子就可以回忆起书中的全部内容。幼时的我每每读到此处都钦羡不已,那是一种将所有知识圆融内化进自身知识体系的一种驾轻就熟。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非得花很长时间下一番苦功不可。对于现在的我而言,仅仅能在心理学的一小块浅显的区域里做到这一点,而就是这样的浅尝辄止都已经令我的思想体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可以想见,如麦克里兰这样的著名学者,其灵魂该是多么广博,思想会有多么深邃,怎能不令我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感!

  若我有一天亦能如此挥洒自如,那么,此生无憾!

  文/曹怀宁 2014.09.08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八):从蛮荒统治到民主政治

  从蛮荒统治到民主政治

  无论是思考政治还是参与政治,无论是亲近政治还是远离政治,阅读麦克里兰的《西方政治思想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不但会让人获得政治上、道德上的洞察力,还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今天这个不平静的时代。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长达2000年的政治思想演化史,上起古希腊罗马时代,中经近代国家的演变、美国的启蒙运动,再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自由主义的各种反动,终于共产主义在全球的式微……麦克里兰历时10余载,以“雄壮的头脑和丰沛的心灵”,从苏格拉底到马基雅维利,从霍布斯到马克思,麦克里兰将42位人类历史上“最睿智的心灵”置于故事的中心,将这一切“深埋于过去的心灵力量”与现代世界联系了起来,着重探寻这些思想先驱,如何为现代政治思想与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权利政治观,既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流,也是西方近、现代基本的政治观。其中,正义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统摄一切的原则。在自然状态下,人恐惧横死于他人之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化的全面恐惧,到了公民社会,人放弃这种全面恐惧,换取一种非常特定化的恐惧,即“害怕横死于主权者的司法之剑的底下”。

  洛克认为,人民是“先于政府之前就存在的那个社会,以及政府崩溃之后将继续存在的那个社会,在国家存在之前即有能力表达意志”。依照洛克所述,如果“政府违法自然权利的程度已经达到——或被视为已经达到——人民有足够理由反抗时,人民就以反抗的方式收回审判权……如果政府开始妨碍上帝创世的目的,人就有反叛之权,甚至有造反的道德义务”。

  作为一种思想运动,启蒙运动几乎涵盖了整个欧洲和北美。启蒙运动的历史思考,旨在突显“进步”这个主题。在专制政体的治下,“人人潜在都是死人”。正因为如此,人们渴望民主、渴望独立。总之,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思想家们力图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使国家这一“守夜人”不能干预个体的独立性。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中获得灵感,“使哲学成为现实”。无论认同还是批评,麦克里兰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一书都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西方政治思想演化的壮阔画卷。深入其中,一页一页的读下去,即会被其中的“学术”观点所震撼。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九):破门而入看此书

  政治思想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涉及面太过宽泛,一般人能对思想史上的一位或几位的研究有创建,就很了不起了,而思想史上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没有大视野和强精力,一个人是很难面面俱到的,所以绝大多数人玩转不下来,中国政治思想史自49年萧公权版问世,至今无人能超越;西方政治思想史,长时间也只有两大高峰:一是萧公权的老师萨拜因所著《西方政治思想史》,一是列奥施特劳斯集结门徒所著《西方政治思想史》,前者代表了自由主义史观,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新史料以及政治学的最新发展就很难体现;后者由于个性太过鲜明,初读者读后不一定能窥视西方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全貌,只适合作为进阶读物。中国学界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没有多少突出成果,浦薛凤的太陈旧,唐士其的太稚嫩,徐大同的介绍版只适合考研考博用。说了这么多,其实一句话:西方政治思想史很难,入门教材寻觅更难,不过不是没有,麦克利兰的这版,就是非常好的入门书。

  这个版本最幸运的事,就是先在台湾出版。在台湾,翻译学术著作可能要比大陆模式强得多,大陆模式是导师纠集几个研究生练手出成果,所以多少经典毁于烂译笔之手。台湾译者则相对敬业一点,文笔也比较雅致,本书的译者彭淮栋就是典型。更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的大陆版直接引进了台版。所以初读此书,很多人都为一流的翻译点赞不已。此后人民出版社包括这次中信出版社对此书再版,都是用的台版译稿,足见彭先生的水平高超。

  说这是一本极佳的入门书,因为这本书在行文上尽可能做到了深入浅出,表达有趣。西方政治思想史所探讨的,一般都是比较晦涩的、抽象的东西,如城邦、正义、公平、法等等,初学者往往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很难理解。但麦克利兰这版,用于简洁有趣的语言介绍时代思潮与政治思想家主张,探讨正义、统治这些命题。如评价卢梭:卢梭似乎每每擅长挑起他人热情,尤其上流社会才女(对她们,他每多极欠风度的评语)。但确实一语中的。其次,虽然语言通俗明快,但深度丝毫不受影响。这本书的一个主题,始终聚焦在如何建立一个好的政府或者好的政体,并分析了相关要件。最后,这本书极力的描述了美帝国主义政体的好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美帝国主义都是当今世界最强的政治样板,对世界影响极大,研究政治学,就回避不了美国因素。其实明眼人读到麦克利兰介绍罗马时,就能够明显感到这是在为赞美美帝国主义做铺垫。不过这种赞美,确实有助于了解美国政治在整个西方思想史布局中的地位。

  所以说,如果你立志研究政治思想史,不妨先从这本书入手,吃透这900页,基本上就能够破门而入了。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读后感(十):大师们的盛宴,改变西方的“天”

  这里是大师们的聚会,这里是政治思想的汇集,这里是改变西方“天”的地方,这里是充满智慧力量的地方,这里就是《西方政治思想史》。

  它不仅让我看到了西方思想的变化,还侧面看到西方的变化以及西方政体的变革。约翰麦克里兰的这部书写出了西方思想的历史,全面展示了西方的变化。900多页的书中尽显各派思想的精华,代表作。彭淮栋的翻译也使这部作品原汁原味。书中共九部分,32章,以启蒙运动前后作为书上下册的分水岭,上册主要讲述古代思想,而后因为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册主要讲述了“主义派”。个人认为这部书是一部思想的精华简史,因为每一章都可以独立编著成为一本书。这部书可以让人找到自己喜欢某种思想的方向,总有一种思想会把你的灵魂吸引。

  打开书如同打开一场盛宴门的钥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里面有什么“美味”...

  在古希腊的思想中,最出名的大师莫过于这三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反对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但是当时的雅典政局觉得苏格拉底的思想腐蚀了雅典的青年,所以在公元前399年,将他处以死刑。我曾经看到《哈佛百年经典—<柏拉图对话录>》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描述,其实他完全可以选择逃跑,他的徒弟劝说也没有改变他的选择。他遵守了城邦的法律,也捍卫了思想自由和尊严。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徒弟,著作《理想国》,以“善”的理念建造理想国家。柏拉图把城邦分为了五种类型:斯巴达制度、荣誉政治、寡头统治、民主制度以及僭主政治。《理想国》开启了对理想国家描述的先河;又讲述了正义城邦的思想,公有制思想。他也提到了宗教,他的的想法可能是,“比起由一个统治阶级明明白白行使强权,一种上下共遵的宗教提供的社会控制较为温和,不容易招致不满”。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主要思想在于城邦,讲述城邦的政治体制。

  罗马时期的西塞罗,经历了凯撒、屋大维、安东尼的时代。代表著《论国家》《论法律》,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将政体分为君主制、贵族制以及民主制,又在理论上加上了混合政体。而西塞罗本人主张共和制。西塞罗提出了国家理论;在自然法上,第一次提出了人人都是平等的,这是区别于三位大师的最根本的,也是思想史上最要的转折点。

  在众多思想大师中,个人觉得特别的是托马斯阿奎那。他的著作是《神学大学》,他的哲学对未来的天主教有着极大的影响。

  进入中世纪后期,马基雅维利摆脱了神学理论,主张国家权利为法的基础。他的《君主论》创立了新的政治思想,马基雅维利主义是现实政治权谋。看到这里不禁想起前不久看的时殷弘写的《病变 中兴 衰毁:解读<汉书>密码》,在里面讲述汉朝衰毁时提到马基雅维利主义,原来在我国古代也使用这样的思想,现实政治权谋啊!

  霍布斯、洛克、卢梭是社会契约理论的代表。霍布斯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代表作《利维坦》。卢梭,著有《社会契约论》,他完善了社会契约理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也有大的改变。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并被西方各国完善,成为今天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系。

  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始,整个知识领域都将不同程度上的发展。而启蒙运动也为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文化的基础。孟德斯鸠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康德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相信主权属于人民。卢梭、狄德罗、亚当斯密等等在这场启蒙运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启蒙运动不仅对西方国家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对中国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中国近代的戊戌变法,孙中山思想等等。

  启蒙运动之后,西方思想的演变我们开始熟知,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保守主义等。而在这些主义的演变发展中,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几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俄国内进行了十月革命。二战也使得中国也开始了对日的抗战、对国民党的内战。之后,世界格局改变,并且慢慢趋于稳定,世界趋于和平。

  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是一本思想政治的演变史,牵连着国家制度的变化,牵连着国家的命运。曾经我读过一本《从黎明到衰落》,讲述着西方着1500年起至今的社会文化发展,包括政治、文化、艺术、音乐等等。本书与它相比,更加专注于思想方面,更加专业,但是还是有点枯燥的。所以建议阅读时,可以同时看《从黎明到衰落》,这样可以更加了解社会文化、社会思想的全面变化。

  《西方政治思想史》让我彻底的了解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变化,让我看到了西方历史的变革,懂得了今天的西方为什么是这样的,理解了为什么美国是世界的强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