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反直觉思考》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反直觉思考》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27 04: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反直觉思考》经典读后感10篇

  《反直觉思考》是一本由【美】迈克尔·莫布森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反直觉思考》读后感(一):决策谨言慎行

  我们一般依据什么做出判断?直觉?思考?反复衡量?或者听从他人的意见可能会有各种各样因素促成一个决定的制定。这些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里,有多少是由于“直觉”?说起来,如果提到以“直觉”和“拍脑袋”,可能大家会有两种稍异的态度:直觉是正面的,积极的,值得夸耀和沾沾自喜的;而拍脑袋则是负面的,不理性的,武断的,主观的,头脑发热的,甚至不负责任的,等等。那么,与理性思考比起来,究竟怎样的思考才是理性的呢?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莫布森出版了一本《反直觉思考》便是帮助我们如何避免不理性的决策失误。

  说起来,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和决策常常偏离理性,也就是说,人的头脑常以一种方式来看待世界,但是实际感知事实又是另一种情况。而研究人类行为学常常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发现,比如曾经读过的《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以及本书。

  在本书中,由引起常见决策的错误出发,倒推错误产生原因应对问题方法。这就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错误本”,让我们按图索骥修正自己的“毛病”。乍一看,这些所谓的“错误”貌似并非错误。比如这条优越感乐观,有控制力,这不是很好嘛。可是现实是,对某件事期望很高,常常失望也大。太过乐观,并非好事学生时,有过这样的感触,考完试,乐观地觉得考得不错,可是分数下来,却远远达不到自己所想。老板开始一个新项目,总感觉一切良好前景良好,钱途大好,可是慢慢实践下来,项目要不半死不活,要不早死早投胎了,在市场中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的几乎是偶然。所以,在贾斯汀.克鲁格和大卫.邓宁的《不熟练和不知道》一书中也仔细分析承认自己无能困难如何导致自我评价的膨胀的问题。也因此,需要考再多考虑一下“情境”,对附加信息多加留意,从而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这本书讲述了许多有意思的“反直觉”思考案例,很生活化地阐述了固有思维模式常犯的错误,以及如何辩识认知陷阱,帮助我们察觉“诱因”,跟踪之前的决策,相信灵感之前多加训练关注临界点。因为作者金融学以及资产管理投资策略背景,在文中也提供了一些金融投资的决策案例,非常恳切地指出,在做决策之前,再三谨慎了解潜在错误,做好准备;在环境确定它们(识别),并且在时机到来的时候阐明你的最终决策(应用)。当然,也别被书中各种新概念专业术语吓到,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事件和决策开展的时候,还是一句知:谨言慎行,思前想后,设身处地,考虑情境并在事后有所反思和备忘小结。

  《反直觉思考》读后感(二):通过决策日记了解个人长处提高判断的准确度。

  出处: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3OTM0MA==&mid=211191897&idx=1&sn=d93e20d69b50be11d0754326ee09709c#rd

  微信:read01

  在读一本做决策方面的书《反直觉思考》,书中很多的内容都非常有启发性。跟一些其它书籍的内容形成补充,书中提到一个建议:通过决策日记来提高判断的准确度。

  看来写日记的好处真的越来越多,如果你的工作跟决策有关,比如投资、金融、企业管理等职业,建议从现在开始写决策日记,能帮助你了解自己决策的细化和不足,并提高决策和判断的准确度。

  对于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或有什么爱好的,也可以通过做决策日记来对自己加深认识,找到自己的长处。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发一个新的100天行动,从现在开始记录你的每一个决定,坚持100天之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 正文 ##

  ### 回馈分析法 ###

  决策日志在很多书中都是有提过,印象最深的是《21世纪的管理挑战》,《自我管理》这一章,以前分享在微信上 德鲁克:如何自我管理并规划职业生涯 ,德鲁克称这种方法为回馈分析法,通过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个人的长处是什么?

  gt;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预期。9到 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回馈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对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师还是市场研究人员,都容易从直觉上去理解他们。这令我大感意外。它还使我看到,我其实与那些涉猎广泛的通才没有什么共鸣

  gt;

  gt; 回馈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早在14世纪,这种方法由一个原本永远默默无闻的德国神学家发明,大约150年后被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和西班牙神学家圣依纳爵分别采用。他们都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信徒的修行。事实上,回馈分析法使他们的信徒养成了一种始终注重实际表现和结果的习惯,这也是他们创立的教派——加尔文教会和耶稣会——能够主宰欧洲长达30年的原因。

  gt; 我们只要持之以恒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长,做不出成绩来。

  ### 决策日记 ###

  书中建议要记录决策日志,如果你对待改善自己决策的态度是认真的,对反馈也比较开放的话,那就有一种简单、经济而具有很大价值技巧——决策日志。每当你做重要决策的时候,花点时间写下你做了什么样的决策,你是怎样做出这个决策的,以及你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如果你有时间,也比较愿意的话,还可以记下你在身体精神上有怎样的感觉。

  保持良好的写日志的习惯可以带来两个好处。日志可以让你审核自己的决策。通常,在我们做出一个决策并观察到其结果(特别是好的结果)之后,我们的大脑就改写了当初做决策的过程。亲手写下你的决策过程,这样就不会那么容易在事后想出新的解释了。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当糟糕的过程产生好的结果时,这个审核过程就会特别有用

  另一个好处是寻找潜在的模式。当你回顾自己的日志时,你可能会开始看到你的感受和决策过程之间的关系。例如,你可能会注意到,当你心情好的时候,你更有可能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自信

  **提前发现征兆**

  许多人都熟悉事后行动,即在知道结果后对决进行分析。

  例如,教学医院会举行一些有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会议目的是为了审查病人护理过程中的错误,并对决策过程进行修改。但是,心理学家加里·克莱恩却提出了他所说的事前行动,即发生在决策之前的一个过程。你假设自己处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而且你做出的决策也已经失败了。然后,你为这次失败提供看似合理理由

  实际上,在你做出决策之前,就要试图确定你的决策为什么可能会导致糟糕的结果。克莱因的研究显示,与其他技巧相比,事前行动可以帮助人们识别更多的潜在问题,并鼓励更多的开放交流,因为此时还没有开始执行一个决策。

  在你的决策日记中,你可以跟踪你个人或你的团体的事前行动。留心可能的失败来源,或许就可以发现问题的征兆

  ##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

  @梓芽

  老师你好,7月到了,2015已经过了一半,我来反馈了

  1、绘画:我通过画画认识了很多朋友。跟着他们一起团练,还认识了画漫画的老师来指导我。不得不说绘画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展示给我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认识到想画好,只有兴趣是不行的,但是没有兴趣也是万万不行的。我现在依旧能够每天都画,我相信以后也能坚持下去。

  2、冥想:中间断过很长一段时间,6月份重新开始我再次安排固定的时间,每天保证10分钟的冥想。说实话冥想的作用是隐性的,不敢说让我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变化,但是我很享受这每天的十分钟。

  3、锻炼:报名瑜伽班,除了外出每天都坚持。现在也开始跳健美操。很享受出汗的感觉,觉得人都不一样了。可惜就是没有固定时间跑步。

  4、每周会一个朋友感觉到朋友间的疏离,不在一起了差别越来越大。虽然不敢说重新回到过去的情谊,但是希望能够保持联系

  5、年度计划:上面几项做的还不错,其他基本上没完成半年的份。确实也有很多事情扰乱了我的计划,同时也显示出我对自己能力的预估不足。准备削减一部分计划,同时挑出重要比如读书,手工制作等开始下手。希望年末的时候能把重点任务完成。

  @宝宝

  老师,我完成了健身100天的行动,好开心呀,以前觉得自己缺乏毅力,但是现在证明我可以做到,这是15年目前为止最让我骄傲的事!最开始锻炼是出于虚荣,想要马甲线显摆,后来开始喜欢运动.

  这个坚持的过程是种挑战,练肌肉、刷脂肪的过程挺痛苦的,而且没去健身房,都是在家锻炼,也需要很好的自控力,也不是没想过放弃,好在坚持下来了,一天也没落下.不论白天有什么事,回家再晚也要健身,有一次白天考试,晚上约了朋友,结果在KTV里也腹肌运动加深蹲什么,挺傻的,但是真的喜欢那种不顾一切坚持的自己.

  而这种坚持的精神也让我每天更加积极乐观,遇到困难也会想,我连那么痛苦的训练都坚持下来了,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

  昨天刚好一百天目标完成,但是今天我依然习惯性地、充满热忱地继续健身,没觉得迷茫和没有目标,因为我爱上了运动,而且也相信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的!虽然离那种明显的马甲线还有一段路,可是我一定会到达,还会越走越远的!

  下一个阶段要更注重健康饮食,这是我目前做得不够的,我会继续加油的!谢谢老师!

  ------------------------------------------------ --------

  我是warfalcon ,微信(read01)的目标是让你成为行动者而不是阅读者,不定期分享一些五花八门的读书笔记书评,每天更新

  - 想每年读完100本书吗?

  - 想在100天内培养一个好习惯吗?

  - 想搞定拖延和注意力不集中吗?

  关注我,让你成为一个行动者,跟几十万读者一起成长欢迎参加100天行动

  《反直觉思考》读后感(三):是时候该读一本动脑子的书了

  是时候该读一本动脑子的书了

  ——评《反直觉思考》

  文|杜子腾

  本书作者迈克尔*莫布森涉猎之广,你看完书就足以领教一番了。或者直接翻到最后的那几十页,看看注释吧。

  再来看看这些术语你了解多少:“光环效应”、“记忆效应”、“均值回归线现象”、“无形的脆弱性”、“囚徒困境”、“选择架构”、“速成灌输”、“基本归因误差”、“多样性预测定理”、“专家限制”、“认知失调理论”等等等等。涉及到的领域横跨心理学竞争策略、金融、管理、复杂系统理论等,迈克尔*莫布森无愧于当代复杂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你不妨再来看看这些人物你认识多少:阿瑟*布洛赫(《墨菲定律》作者)、比利*古德曼(《思考之思考》作者)、詹姆斯*索罗维基(《群体智慧》作者、)斯科特*E*佩吉(《差异》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作者)、津巴多(《魔鬼效应》作者)……简直不胜枚举。如果你多多少少对这些人有点儿了解,你都会惊呼不已,慨叹于迈克尔*莫布森的博学

  这些人及其主要的理论作者都深入的了解且将其中关于思维的部分截取出来,为己所用,推出了这本《反直觉思维》。

  分别啃上面每一个人的书都已经不是一件易事,再加上如此之多的专业术语,估计有多一半的读者都会望而却步了吧?其实不然。作者厉害之处就是他可以将众多学术知识转变大众流行语言,将远离社会枯燥学术语言通俗的“翻译”给受众。众多的实验案例以及对比、图例等等辅助理解的工具都成为作者表达的一部分,比起阅读论文期刊难度已经降到不能再低。所以很多我并不熟悉的金融知识都算是给我讲清楚了,我稍费心思便也能吸收其中的核心

  铺垫都已打好,现在可以将目光放在书本所关注的“直觉带来的决策错误及相应的对策”上。书籍的整体编排是按照每章涉及到的“直觉引起错误”场景安排的,比如前三章分别为:“外部观点”、“开放选项”和“专家限制”。每种具体的场景都以相关学科经典的案例或者实验开始,然后渐渐导出场景下容易出现的若干决策错误,并再次辅以大量论证与案例,阐明观点,最终提出针对性的意见。逻辑严谨,无懈可击,读罢拍案叫绝。

  试举一例:在第四章论证“情景感知”情境下的决策错误时,在提到最后一个决策失误的论证中,迈克尔*莫布森由米尔格拉姆关于“服从权威理论”的经典名言入手,紧接着就是加入了津巴多的“囚徒困境”实验,期间不断引入其在《魔鬼效应》中关于情境力量对人扮演角色的影响。层层深入将人在情境下依据直觉作出决策的荒谬性体现的淋漓尽致。而这只是作者全书论证的冰山一角。

  我是在与脑细胞杀与被杀的抉择中读完这本书的,受益颇多。这本书应该是一本能长时间被你翻阅的书,因为我们需要一本指导我们思考的书。修正自己的思维,接近真实与正确恐怕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但第一步应该是改造你的大脑。阅读本书,可能就是你迈出的第一步。

  《反直觉思考》读后感(四):虽然是力荐,但是作为本书的翻译和出版工作,有些地方我真的是不敢恭维

  89 标题里写的是复杂的适应系统;整体比个人更聪明

  英文原版:“Complex Adaptive Systems—The Whole Is Smarter Than Its Parts."

  这样粗疏的翻译和校对真的是让人惋惜。

  当然本书也有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

  如原书P96 根据动物种类的不同,相同结构的细胞有着不同的代谢率。

  “The same structural cells work at different rates, depending on the animals they find themselves in.”

  译者做到了意译,而不是单纯的字面翻译。

  还有就是那就是附注的收录非常完整。其实这部分非常重要,因为原作者引用了很多文献和书籍。如果没有引用的内容则对文章的说服力会大打折扣。这在打部分国内一般翻译的书都在这方面做的不好,不知道是为了省页数还是编辑觉得这部分不重要。

  《反直觉思考》读后感(五):决策时不要被假象蒙蔽—Leo鉴书182

  本书和《实力、运气与成功》是同一位作者,讲的也是决策的事儿,值得好好读读。

  首先,克服过于乐观的假象。人的立身基本就在于对自己的认可,只是有时候过于乐观了。如果我们问在一个班里的同学他们的某项成绩在全年纪排名多少,超过90%的人会认为自己在前10%。虽然从逻辑上完全说不通,但每个人还是相信自己确实比喝人强很多——虽然成功概率很小,但是不适用于我。常年抱这种想法的人,结局令人担心。

  其次,结果发生后,要回头看下决策过程,而不是给出个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书里讲了个故事,某教派说地球要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毁灭,结果教众都集合在一起祈祷外加等待末日。结果世界末日没来,教众马上找到解释——因为他们的努力,末日推迟了。看起来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不过……他们都认知失调了,在事情发生之后不是反思,而是去给自己找了个过得走的解释。

  第三,有效克服隧道视野,考虑备选方案。巨大压力来的时候,人们会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一点,形成隧道视野——无法看到此点之外的事,这是进化产生的结果。如果我们将被狮子吃掉,自然要关注生存,而不必担心消化系统、成长和疾病啥的。生活和工作中决策时,应该等一下,思考全面一些,尽量避免局部思考和隧道效应——我理解这就是反直觉思考的意思

  第四,较正确决策过程清单。明确考虑备选方案,寻求不同意见——从失败的角度思考更有效;跟踪之前的决策;不要怀疑极端时做决策——发脾气时不做任何决定,理解诱因,即仔细思考存在哪些诱因,可能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此外,充分了解一个策略成功或者失败的条件 后,再表示是否支持。

  第五,要在做决策时正确考虑环境因素。考虑决策背后的理论是否包含环境因素;当心相关性和因果性的陷阱,在简单的规则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平稳——很多时候是动态的平稳,牢记多维度的领域中不存在“最佳”实践,

  最后,分享一个书里提供的很有用的公式“成功=一些实力+运气;巨大的成功=一些实力+很多运气”。时刻保持冷静,当结果因为好运而确实非常好时,准备做好应对 其将会更接近于平均水平的情况。当结果不令人满意,那么我们要明白事情将会出现好转。

  《反直觉思考》读后感(六):直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反直觉思考》

  直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反直觉思考》

  人类的直觉是千万年来人类进化的结果,直觉一次又一次帮助过我们,使我们逃离了厄运,生存了下来,所以这些直觉才跟着我们的基因,被保留了下来。可是现在进入到了信息时代,基因明显跟不上了变化的速度,一代人经历的变化,超过了过去的几万年。

  书中列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先回答电话号码的尾号,然后预测一下纽约曼哈顿区医生的数量,两者肯定没有任何联系,可是尾号大的,预测的就高于平均值,尾号小的就低于平均值,看来一个不相干的数字真的会影响我们的思考,这就是人类的直觉在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很多时候是对的,但是在今天却往往会让我们掉入陷阱。

  书的名字叫做《反直觉思考》其实到没那么严重,只是让我们留心一下直觉的误区就可以了,用不着向直觉相反的地方走。书很西方,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里面几乎都是在用例子说话,看了的确会有很多收获,让我们知道了尽管我们已经发明了电脑,可以让飞船飞入太空,可是我们仍然是直觉的动物,仍然在很多方面跟着感觉走。

  好在这些方面多数都是可以靠我们的理性来避免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发现罢了。

  直觉影响的可不都是小事,也有很重要的大事件,比如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一个微小的失误,造成了航天史上重大的灾难。还有播音公司的787,准备采用外包的形式生产,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费用,还可以省了很多时间,可是当第一架播音787组装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个灾难。在上万个零部件组装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问题,导致比预计的时间,晚了一年多。这是大家才发现,原来外包只适合一个产品成熟以后,各个部分标准化,模块化了,才能够进行外包,否则的话,那组装的时候就是一场灾难。当年IBM生产个人电脑的时候,所有的零件都是自己生产的,这样才能够做到互相兼容,等到行业标准出来以后,电脑的各个部件都标准化以后,几乎所有的电脑公司都把部件外包了出去。

  人类总是在错误中不断的学习和进步,直觉所犯下的错误,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由之路。其实也正是在这些失误中,我们才认识到我们还有一种思维叫做直觉,而且现在看来有点不太靠谱。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我们的理性,用理性开控制住我们的直觉,好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断进步。

  《反直觉思考》读后感(七):让大脑跑跑步

  如果你常涉猎marketing和psycology相关的东东会觉得内容有极大的熟悉感。 其实这本书里90%的例子我都读过,这些内容来自:

  阿瑟*布洛赫《墨菲定律》、纳西姆 《黑天鹅》、比利*古德曼《思考之思考》、菲利普*保尔 《临界点》、詹姆斯*索罗维基《群体的智慧》、斯科特*佩吉《差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津巴多《魔鬼效应》等等(不少书我在这里都贴过,西西),

  但酒瓶装新酒未必是一个贬义词。

  作者很好地归纳和杂糅了这些例子,内容横跨心理学、竞争策略、金融、管理、复杂系统理论等,高效地科普给大众。

  《反》是一本很好的打发时间 让大脑跑跑步的读物。

  《反直觉思考》读后感(八):我想这是我思考的最深的一次

  我想这是我思考的最深的一次

  很艰难的花费2周的碎片时间精读完了“反直觉思考”这本书。应该说读这本书的契机也有一定的目的,我们很想去探索不同的思维方式能给组织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很难去评价这本书的好坏,因为它并不是一本让人愉悦的书,而且说实话,它对实践的帮助并不大,换句话说,这个理论是一个升华的理论,正如作者的背景一样,它提炼自无数的大学院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是统计学、数学的实验数据。

  一般而言,我们习惯把商业书分为“学术型”和“实践型”两类,那么从整体的内容编排看下来,这本书属于“学术型”商业书籍。如果读者带着“学以致用“的心态去阅读它,想立刻得到很切实的建议、经验或者指点的话,它显然无法满足需求,从而显得太过于”冗长、枯燥而乏味“。

  但是,如果以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它的各个章节的有机结合,显示出了在强大的理论依据结构和数字库的支持下,对经济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在惯性思维方面的种种反思。

  前几天还重看人性的弱点,人习惯于接受自己本来就认同的东西,对于别人的批评,往往本能是防御防御状态——否认、争辩、解释。而事实是,人缺少的反思精神,才是能够把自己带入下一个阶段的火炬,而并不是原地踏步。

  有时候我们不禁要追问,主流的价值观总是鼓励我们不要太多克制,要follow my heart,要听从直觉的指引,不要否认who you are, accept yourself, 还有就是不要去跟本能去跟自然斗争。我想,天呐,这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听的字眼!——但是,事实上,我们经常把“从心,从直觉,从自然”潜意识地当作对自己犯错误的借口和推脱。似乎是,我因为是“做自己”才会犯下这样的错,所以我不应该被谴责。

  但是,人类社会区别与动物界的很大一个特征就来自于:我们一直在和本能做斗争。

  我们制定法律、社会规则,是因为太多本能驱动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文明的,是对群体产生危害的;我们压抑爱情是因为,有些爱不可以爱,而这种煎熬,才是爱情——如果依从本能,则何来痛苦,没有痛苦,则何为人类的爱情。

  言归正传,此书200P,其实根本上阐述的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思维和决策之间的关系“。

  它的第一章到第四章显得比较冗繁,其实也只是很详尽地论述了影响决定的思维的变化趋势,即如何从专家、直觉(经验)的影响走向群众、反直觉的影响。但是两种趋势显然各有利弊,作者虽然暗示了反直觉的趋势在很多事件上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关键,但并没有确切地拥护哪一种思维方式。

  第五章到第八章则是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

  如,第五章剖析了具有什么条件的个例才能形成好的整体结构,形成对的决策。

  如,第七章则剖析了最近很流行的”黑天鹅”理论,即未知的小概率灾难性事件发生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判断的。

  如,第八章剖析了均值效应,详细阐述了实力和运气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在决策之前看清实力和运气关系的重要性。

  而第六章,真的没有看懂,非常遗憾,我没有看懂。

  Michael Mauboussin的这本书发表自哈佛商业评论,他的优点是,明确纠正了我们局限的思维模式。一方面,告诉我们怎样三思,去先行判断关系、情境、实力运气的影响;一方面,他指出了单纯的线性因果关系和万能公式的在人类复杂情境下的无效性。

  正如我上文所说,他的例证中存在很多的学术数据,群体实验以及投资回顾。在专业领域钻研的很深入但是对于非经融背景或学院背景的普通读者而言,这些例证凿凿,却缺乏共鸣和理解感悟(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我看不懂第六章)。尽管如此,其中至少也不乏一些绝赞的例证。比如,关于群众“智慧”对股市崩盘的影响。这个例证话题的提出是在前面4章。而前4章,显然提出的就是比起专家判定,群众智慧更能体现思维的”反直觉“性,因为它的依据不是狭义专业领域,部分专家的个人经验,固定规则/公式,而是来自于广义的不同范畴的不具有任何联系的依据。但是群众智慧居然导致了错误的决策。那就直接引出了作者关于”如果群众的多样性不高,那么偏差就会变大,那么结论就会出错“——从而,第五章,就指出了如果需要依靠群体依靠市场做出决策,那么这个群体这个市场就必须具备”取材数量越大越好“以及”取材类型越多越好“这两个必要条件,才更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如果说第五章是全书最重要的核心,并且能够鼓励性地告诉我们,反直觉思考的力量。

  那么第七第八章,则利用”黑天鹅“和”均值效应“告诉人们,然并Luan。

  为什么?

  首先看黑天鹅,黑天鹅概念的提出直指了人类社会最无力的部分,虽然黑天鹅之后又出了”反脆弱性“这么一个理论,然而不得不说,反脆弱性只是小众所具有的能力,这才造成了黑天鹅时间的不可控和灾难性后果。但作者又指出,我们觉得很多”意外“,当然,是不好的意外,就是黑天鹅。但是,这种奇葩的黑天鹅怎么会天天出现?你认为的黑天鹅其实只是个灰天鹅,然而灰天鹅代表的只是”未知“,并不代表它发生几率极小或效果致命。

  作者举的例子是伦敦的千禧桥,这个例子其实就不是黑天鹅,它是说伦敦千禧桥造成后,人们蜂拥而上,但到一定数量后桥体会发生严重的左右颤动。然而,后来工程师经过研究,是可以知道,桥体承载到多少人,才会发生震颤。这个例子跟电梯一模一样,然而电梯却更加明确,就是承载量是多少KG,然后某一个上来,就超载了,这个人就是”临界点“,在电梯的确实设定中,这个临界点是明确的,是可控的。

  我理解的黑天鹅是什么,就是我们不知道泡沫经济泡沫到什么时刻,泡沫会被戳破。我们无法预测,具体是哪个人,买了哪栋房产以后,楼市会立刻崩溃。这是很难预测的灾难性事实。

  但是我们在日常决策中,遇到更多的是灰天鹅,我们应该学会为灰天鹅做好充足的准备,知道那个临界点是什么,以及如何避免这个临界点的出现,让它对结果产生质的影响。

  第八章的均值效应则更加让我们觉得无奈。因为实力和运气就是这么无法分割。但是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体育比赛,我们更应该有这个觉悟就是,实力是可控的,运气则不是。

  所以我们只能面对现实,把可控的那部分做到最好;同时,不要因为短期的结果不好,就去怀疑实力,因为可控的实力是长期的,而不可控的运气则会遵从”均值效应”——也就是,这次成绩很糟糕,往往下次就会趋于平均;而这次成绩超好,下次很可能也会趋于平均。这是一个已经被证实的统计学原理。

  另外,实力虽然可控,但是却不是恒久不变的,实力会下滑。所以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必须承认,接受运气的因素,同时,需要有长远的视线去观测实力的前后变化,从而判定综合的结论。

  我觉得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不得不赞叹的知识。但是如果说要把反直觉的理论用到生活工作中相对重要的判断和决策中,我只能说,难度很高。

  但是我们又必须牢记,如果你需要做一个很大的决策,那么你应该:

  1. 尽量收集最多的例子,这些例子最好各不相同,从而减少判断偏差

  2. 当这些例子累积起来,你必须考虑“量变引起质变”的临界点可能会是什么(这个难度超级高)

  3. 最后你必须想到,你要把运气因素考虑进去

  而我们需要避免的则是:

  1. 这个复杂的人类社会,因为X所以Y的事情会越来越少,不要轻信

  2. 直觉思考得出正确决策往往只有少数个别身经百战的牛人才能达成,你不是这个人

  3. 永远不要试图拿个例说服别人,个例不存在任何得出结论的意义

  4. 不要觉得是因为黑天鹅导致了失败,其实它是个灰天鹅

  5. 实力不能决定一切,同样地,运气更不能。

  以上。

  《反直觉思考》读后感(九):揭露错误决策的背后因素

  《反直觉思考》的核心在于运用大数据、心理学、金融学、管理学、复杂科学的理论,结合生活小事、商界案例、心理实验等实例,生动地为你解读固有思维模式常犯的错误和纠正的方法。 认真读完这本书,你大概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为什么你制定计划的时候信心满满,最后却总是完不成?

  为什么我们明知概率极低,却依然喜欢买彩票?

  为什么每一个决定都符合逻辑,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结果?

  为什么“天才少年”非常努力,大多数都没有成功?

  为什么最聪明的人会犯一些最低级的错误?

  当然,如果看完这本书,仅仅只是停留在回答这样几个问题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你正确梳理你思考问题做决策的误区,运用合理的方式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下面针对书中的部分章节,简单的说说一些感悟,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

  有三个因素会决定你的决策结果:你看待问题的方式,你的行为以及你的运气。其中前两个是认为可控的,但是第三个因素是无法控制的,但是它会影响我们的决策。据此可提出一个基本问题:你是根据做决策的过程还是结果来评估你做决策的质量? 直觉可能会告诉你关注答案:考试没考好就是我这段时间的学习方法不对,我没有准时赶上航班说明我对行程所耗费的时间有误…… 但是看看影响决策的三个因素,当一个决策涉及到概率(可以理解为运气)问题时,即使好的决策也会产生坏的结果。比分当我们玩十点半的游戏时,当你的手牌以及有10点了,当你要求庄家再发一张,于是庄家给了你一张“J”,你正好凑成了十点半。但是毫无疑问,手牌以及有10点了再继续要牌是一个坏的过程,但是带来了好的结果。 在一个概率性的环境中,要想取得更好的结果,我们必须更多的关注做决策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过分的关注内部因素是导致错误决定的因素之一。与外部因素相比,我们更喜欢关注内部因素。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常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试想你是否有以下错觉:

  我的车开的比别人好。

  我对幽默的判断力比一般人强。

  我的人际交往能力高于一般水平。

  ……

  事实就是如此,经过试验,大部分人都会高估自己。所以我们常常无法再预算之内完成所承诺的事情:

  下周我可以完成这个课题。

  下个月我可以完成房子的装修。

  ……

  对事物感觉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人的某些情绪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会迅速的产生,有时候会让我们都难以意识到。这可以间接的解释为什么彩票中奖率那么低还有那么多人去买了。

  当某件事的结果比较鲜明时,人们会较少的关注概率。一个案例就是,一位心理学教授让两个小组评估两个可以拯救150人的系统。第一个系统可以拯救150人(即百分之百),另一个系统可以拯救98%的人。而挽救98%的系统却得到了更高的评价,原因就是98%更加接近100%,在情感上更加强烈。所以,当彩票的中奖金额确定时,人们就会相对少的关注中奖率。

  另外书中提到的一些影响决策的因素:隧道视野(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我们会忽略到很多而局限于一个点去思考问题),当你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点时,你很可能会忽略其他的东西,比如你聚精会神的看电视剧时,你有可能会忽略在你周围玩耍的表弟。

  大数据差异:试图通过研究每个单独个体来总结宏观状况。但很多时候,整体是大于个体的,比分你无法通过观察一只蚂蚁来研究整个蚁群的行径。

  均值回归现象:之前就提到过,良好的决策需要运气。如果你是一个球迷,你可能会注意到某只很有实力的队伍在赛季开始之初会表现的很差劲,但是整个赛季下来,而这只球队最后还是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用两个公式可以大致解释这种情况

  成功 = 一些实力 + 运气

  巨大的成功 = 一些实力 + 很多运气

  ……

  作者在每一部分因素都举了大量的实例以及可以避免的方法,建议去读读这本书。但是书籍的翻译不是非常的易懂,很多很容易理解的语句,往往需要看好几遍才能理解,所以读这本书需要费点力气。

  《反直觉思考》读后感(十):减少非理性思考

  不论是谁,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决策时,必然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括内部和外部影响,这就导致思维方式和决策模式并非纯理性,或多或少都带着非理性的程度,而这非理性因素,则最后会带来一些后果。有些后果可有可无,也就无需多做考虑;但有些,却关乎个人或企业的命运。《反直觉思考》这本书则是试图解析人们的非理性因素,并且找到一个尽可能减少非理性思考及其影响的思考方法,即“反直觉”。

  大体看来,书中一共讲了如下两个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们容易犯的错误或常见假象。

  或许是因为书中区分不够明显,也可能是我不够仔细,遗漏了第一个错误。剩下还有乐观假象和控制错觉。前者是指人们总是对未来经历怀有更好的预计;后者则是说人们总是认为机会事件也可以受到自己的控制。在这一部分其实还讲述了包括传闻堆砌、隧道视野和“锚定”所带来的影响。但是作者在这一部分的逻辑说明不够清晰,因此略显杂乱。建议参考《盲点》这本书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是减少非理性思考的五个要点:

  1.明确考虑备选方案。

  2.寻求异议。

  3.跟踪之前的决策。

  4.避免在情绪极端时做决策。

  5.理解诱因。仔细考虑存在哪些诱因,这些诱因有可能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

  书中有详细对这五个要点的阐述,但同时在这个阐述之后又接了一些其他内容。

  总之,在我看来这本书略显杂乱,逻辑线不够清晰明了。且可能是翻译或其他问题,导致有些词汇和组合并不能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意思。与我读过的《盲点》比较,两本都是对思维和误区进行解释的书,这本参考性较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