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亲的道歉信》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父亲的道歉信》的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5: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亲的道歉信》的读后感10篇

  《父亲的道歉信》是一本由(日)向田邦子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00,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父亲的道歉信》读后感(一):“苦难”是生命的调味剂

  这本是篇昨天就该写成的书评,下午读完全书后,因拖延症的缘故想着安排到晚上再写,却不想又因为晚上的老友饭局大吃大喝了一通,等带着醉意回到家后一心只想着倒头就睡,全然没了码字的打算。早晨醒来后多少有点儿悔意,但仔细一想倒也觉得很释然。甚至有一种“这样随心随意生活说明我真正看懂这本书了呀!”有些自欺欺人想法

  本书是一本随笔集作者和我们上一期讲的《回忆扑克牌》的作者是同一人——向田邦子。在开篇的代序里,这本书被定义为“一部反映日本昭和年代的‘生活文化史’”。虽说形容的倒也准确,却总让我觉得有些刻意拔高用作营销的不纯的气味。代序写的就像百度百科一样文字枯燥官方,勉强可做基础知识普及,但要说水平多高,我觉得是比较一般的。紧跟代序后的译序相对就要讨巧的多,细细读来,多少能读出向田邦子的可爱印象

  整本书和《回忆,扑克牌》放在一起,简直像是一个巴掌和一颗糖。同样描写生活,同样注重细节,如果说前者是惨淡的暗灰,那后者便是温暖橙黄。前者的字字句句中都透出一种湿漉漉的寒凉,而后者则动不动就让人忍不住会心一一笑,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自表及里的温暖而柔软的触感。

  在这本随笔集中,向田邦子写战争、写死亡、写离别、写食物、写各种各样不值一提琐事……虽然隔阂时代国家差异,却总会在一些极小的细节处引起人的强烈共鸣。她应该是我见过的最善于抓取并再现细节的作家之一,这一点在《回忆,扑克牌》这本短篇小说集中便多有体现,而在这本随笔集中更是不胜枚举,看完之后不免为作者细腻情感而动容。

  在《身体发肤》一文中,作者本来在回忆着自己和弟弟妹妹从小到大的各种“受伤情境”,却又在快结尾处笔锋一转,写到:“樱花凋谢的时节,正是豌豆蚕豆当季好吃时候

  剥开豆荚,里面总是并列着三颗或四颗的豆子。不管是三颗还是四颗,只要所有豆子都同样大小、没有被虫啃蚀过,我就会有幸福感觉

  如果末端的那一刻瘦弱干瘪,就像分不到养分的老幺一样时,我的心情就会很悲伤。明知道虽然干瘪还是能吃,却又很想顺手丢弃——看来连剥豆荚这种小事,做起来也很伤神。

  豆荚一迸开,里面的豆子便四处散落。我们家四个姐弟妹如今各自生活,难得四个人一碰头,自然会聊到儿时的种种。”

  向田邦子对于过去充满了怀念,在她笔下弟弟妹妹是可爱的、父母祖母是可爱的、甚至于战争都透着一种可爱的感觉。她写到自己的住家遭遇美军飞机的轰炸时,没有仇恨,没有反省,没有任何负面情绪,她甚至淡漠了战争本身,忘记了劫后余生的庆幸,只是还记得“弟弟妹妹把急救袋的干粮全部吃光了”,还记得父亲在“听说会有地毯式的攻击”以后,笃信“我们家肯定难以幸免”的心境下,主动提议“不如把剩下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吃掉再死吧!”,同时也还记得“饱腹之后,我们一家五口像是河边卖的鲔鱼一样,一字排开地睡起了午觉。”

  仔细读来,撇开民族立场不谈,至少在向田邦子的笔下不存在任何的苦难,所有的回忆,哪怕是关于战时的困苦回忆,都无一例外的闪着金光。正如她自己说的:“一如面疙瘩、小鳕鱼是要穿着绑腿裤、手持传阅板、头上系着放空头带吃,才会有令人泫然欲泣的好滋味呀!”

  我父母在我小时候就离异了,读书的时候和好友无意闲聊到这一点时,他们常会面同情,连说抱歉。我实在觉得困惑,因为仔细想来,这并不是什么值得悲伤的事情。我也曾闲聊起自己小时候因为家庭变故母亲、继父还有外婆挤在出租屋里,看着曾经工程目的父母靠卖团子和粽子来谋生度日,听我提及这些的朋友同样是面色凝重。

  其实仔细想来,所谓的苦难或许只是一种基于想象的曲解。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以旁观者姿态观察他人的苦难,总会自以为感同身受的为之悲伤和难过;而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以亲历者的姿态回忆自己曾经历的苦难时,反倒会觉得无比释然,甚至于有些怀念。

  而且细细说来,那一段岁月或许根本配不上“苦难”二字,至多算是一段“不太惬意”的时光。他们不会知道,也正是在这样一段“不太惬意”的时光里,我因为转学的缘故在新学校没有什么好友,放学后又不太想急着回家坐在家里的小摊边做作业,所以我经常会一个人溜进书店去看各种各样的书,因此算是养成了我爱读书的好习惯。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一段“不太惬意”的时光,之后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面对什么问题,我都会有一种很看得开的感觉,“至少感觉比当年舒坦多啦!”抱着这样的想法,这些年来我觉得自己一直都过得顺风顺水。

  正如向田邦子一直怀念着母亲在她小时候做的“那种肉切得很碎,还加进面粉凝固的面粉咖喱饭”,我也一直记着在那段岁月里我母亲为我炒的土豆丝,所以每每下餐馆,我经常会点上一盘,然后无外乎给上两种评价不好吃”以及“不如我妈炒的好吃”。

  这么一想,昨天和朋友聚餐,似乎是忘了点上一盘了。

  《父亲的道歉信》读后感(二):这本书期待了很久

  如题目写的一样,这本书我期待了很久。第一次知道向田邦子是在2010年左右,从等待到真的看到这本《父亲的道歉信》,竟是切切实实的走了近5年的时间

  知晓向田邦子,是因为朱天文和侯孝贤,那个时候正在看关于她的书和他的电影,《恋恋风尘》、《童年往事》、《最好的时光》、《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海上花》,来来回回翻着看,朱天文正经的散文小说没看多少,但却记住了她讲她和侯孝贤见的第一面,一个面相看上去有点让人害怕的人,跟她讲起日本的作家向田邦子。她还是蛮诧异的,彼此都对向田邦子评价蛮高的。

  由于那个时候我超喜欢看侯孝贤的电影《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所以,他评价高的沈从文、向田邦子,还有《海上花》都细细的翻来看。

  沈从文的书还好说一个朋友有,就借来看。《海上花》也出了张爱玲注译的《海上花列传》。因此只差一个向田邦子,无处可找,无处可借。后来百度上搜寻到电子档的一篇文字,就是《父亲的道歉信》,看了之后略有点惊为天人。就更加急着找寻关于向田邦子的只言片语

  没找到,一个杂志群里的朋友说,有朋友在台湾能寄来这本书,算上书钱、邮费和跑腿的费用,要伍佰元多一点,而我那时的工资也不过是可怜的650元,因此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后来就一直在等着关于向田邦子的书在国内出版。陆陆续续的买了她的《向田邦子的情书》、《隔壁女子》、《回忆,扑克牌》和《父亲的道歉信》。其中《向田邦子的情书》是她妹妹写的,有喜欢关于她细枝末叶的事情都关注的话,是可以看看的。如果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到时可以先买她的著作看看。向田邦子有日本的张爱玲之称,写故事是值得一看的。

  另值得一说的是,这本书在双十一的时候买的,亚马逊99图书5折活动价买的,付现金14.5元。是双十一购书中,价格较低的一本,想想那个时候的500多元台湾版本,想想现在的14.5元,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感

  《父亲的道歉信》读后感(三):“贫贱”之中出文章

  黄夏/文

  日本女作家向田邦子(1929~1981)早年并不以小说和随笔驰名文坛,而是以广播电视剧活跃于影视界,去世二十年后,仍有《胡桃屋》、《宛如阿修罗》、《无罪》等剧本被反复翻拍,可见其在日剧界的影响力。而她开写小说和随笔,则是1975年以后的事,那一年,向田被查出罹患乳癌,开刀时并发血清性肝炎,右手几乎瘫痪。她的第一本随笔集《父亲的道歉信》,就是她用左手一个字一个字艰难地写出来的。

  向田后来回写作此书的初衷,“想写份没有接收对象轻松自在遗书留在这世上”,其悲观心情可想而知的。但写着写着,看到“癌”字跟“死”字并未如患病之初那样觉得刺眼,“反倒是看见‘生’字颇有感触……似乎开始写文章后,那份充实感也发挥精神安定剂的作用,这本书或许可说是我得病送给我的小礼物。”向田又补充道:“但是现在看到这三个字,心情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容易波澜。”可以这么说吧,《父亲的道歉信》是向田随笔和小说创作独一无二例外,病愈之后她的作品风格总体趋于阴冷、暗沉,而再也没有像《父亲的道歉信》那样洋溢出一种乡愁式的温柔、怀旧的暖色调

  《父亲的道歉信》题材琐碎、日常、多样,向田邦子就像隔壁大妈一样,家长里短地尽是叨嗑一些陈谷子芝麻,比如小时候给家里宴饮的客人鞋子,摆不好就要被父亲臭骂啦,或者半夜一脸惺忪地被叫起来吃父亲从酒馆里带回来的菜,吃不完菜隔天就要馊掉啦,等等。这样看来,向田的写作品味,难道不是很“贫贱”吗?向田倒也坦然,集子中有篇《阿轻与勘平》,写她自己的看剧经历。她说从不记得看过什么正经剧,倒是小时看的两只猴子演的“忠臣藏”,让她“入迷地几乎都忘了时间”。后来编剧同僚说起最早接触戏剧是什么,大家的答案不是易卜生就是莎士比亚,没有人跟她一样看过猴子演的“忠臣藏”。“看来似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味,或是他所写的东西的格调了。”

  感谢向田与猴子戏的亲密邂逅吧,让她从此与高贵冷艳上档次绝缘,否则,我们就看不到一个津津乐道世俗品味的女作家,如何将她对人生百态的体会感悟,捕捉、拿捏、书写得那么精准诙谐,其扑面而来的生活味,真真是醇厚浓郁得化也化不开。如这篇《海苔寿司卷的两端》,顾名思义,切剩下的寿司两端的海苔最多也最好吃,但父亲伸手如鬼爪一样说一不二的抢夺,令幼小的向田很是愤懑,直到有一天发现某个同学便当盒里,这寿司是未经切块的一整条,原来她的母亲去世了。又如《车中百态》,写的是出租车司机,他们有的与陷入腐败丑闻的日本首富小学同学,有的与先奸后娶女青年的违禁警察是铁杆哥们,有的则强迫乘客观赏其放在后座上的家庭合影,他们一个个坐在小小的囚室之内,周游着全国,却远离着生活。

  向田写道:“出租车是种很奇妙交通工具,一下车便好像踏入不同世界,早就将车内的事忘得一干二净,随着出租车的离去记忆也跟着走远了”。向田的写作就在于将这些转瞬即逝的吉光片羽如刀劈斧砍般地镌刻和记录下来,题材贫贱而意味深长。有学者称她的作品是“日本昭和年代的生活文化史”,这个话固然是不错,但她的魅力并不仅仅是为时代佐证,更是为人心深处的许多幽微暧昧处,留下一个个剪影,让我们得以细细咀嚼、咂摸与回味

  向田的随笔,跳跃性通常很大,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的过渡,中间绝少衔接,只在排版上留空一行提示。这就与她的另一个写作主体,回忆,息息相关了。她曾写道:“回忆就像是一个老鼠炮,一旦点着了火,一下子就在脚边窜动,一下子又飞往难以捉摸的方向爆炸,吓着了别人。”那么,这是否是说,向田的文字自此就散得碎成一地,断难收掇整拢?非也,她的随笔正是形散神不散的极佳典范

  《隔壁的神明》是从定制丧服说起的。定制的当儿,母亲心脏病发,向田心想还是不要算了,但经不住店员劝说(“就只当做一件黑衣服吧”),还是继续定制下去。不久母亲病愈,成品也送到,面对崭崭新的衣服,向田的贫贱性格再次发作,“我就像买了长筒雨鞋的小朋友期待雨天快来一样,内心深处竟也有种蠢动,想早点穿这礼服亮相。”不料一语成谶,以前对她多有关照的前辈猝死,于是向田穿着这一身衣服心情错乱地前去吊唁,更错乱的是庄严的守灵现场竟然飘来烤竹荚鱼干的香味。再后来父亲也去世了,母亲精神恍惚之际竟然把洗碗的抹布盖在父亲脸上,这个错误令向田想到父亲若尚有一口气,肯定会像以前那样把妻子痛骂一顿。

  这是一份多么混乱的记忆啊,母亲病发、前辈猝死、父亲离世,怎么看都像是老鼠炮,“往难以捉摸的方向”窜溜,如何将之串联成文?那就是丧服、烤竹荚鱼干的香味,以及用来洗碗结果却盖在了死去父亲脸上的抹布。这三样东西承载了那么多丰富的人生体验,把幽默、谐谑、错愕苍凉、悲伤、温情,乃至黑色荒诞,统统熔铸在“死亡”这个总主题项下。而一般我们总以为为,“死亡”只有一种吞噬一切的色系,一个无底深渊般的存在,事实上,它是百味杂陈因而也是难以道尽的。而向田则把这些味道全力向我们勾兑了出来。

  因而,较之把向田邦子比作撰写昭和生活文化史的“史家”,将她称为烹饪人生百味的“大厨”,不是更为贴切吗?

  《父亲的道歉信》读后感(四):怎耐晚风催徒樱

  1981年8月22日,编号B-2603波音737型的远航客机,于台北飞往高雄途中空中解体,坠毁在苗栗三义,机内上百名乘客全数罹难,其中包括一名日籍女作家向田邦子。

  向田邦子于1929年11月28日出生于东京世谷田区。以写广播剧和电视剧名声大噪。1975年10月向田邦子因乳癌住院开刀,此过程中由于输血不当,引发并发症,感染了血清肝炎及右手瘫痪。如此困境并未将她打入绝境,她用左手缓慢的写成了《父亲的道歉信》。

  向田邦子对于死亡的恐惧,一如常人,不幸使生活中突然笼罩了阴霾:“出院之后的那一阵子,我看到‘癌’字跟‘死’字,总觉得特别不一样。甚至在睡梦中也会对癌症心生恐惧,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却故意装做不认识这个字。……当时我很担心自己可能活不久了。”

  这与海明威生命最后几年的状态有些相像,但又不尽相同。海明威在他的生命最后几年中,一直遭受多种病症的折磨,已丧失了创作的精力。1958年,海明威迁返美国爱达荷州疗养,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痼疾“搏斗”了将近三年,决心主动摆脱病榻上的痛苦折磨,在1961年7月用他心爱的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最后的时光说:“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那么迅速,而我并不是真正地活着,我就受不了。”

  相较海明威的悲观主义,向田邦子是积极应对生命厄运的。她与海明威的名气自是不可比拟的,但我欣赏向田邦子的坚韧。向田邦子提到自己在重病后接受写作邀请的理由时说:“如果硬要找个理由的话,我只是有种心情,想写份没有接收对象、轻松自在的遗书留在这世上。”

  《父亲的道歉信》是一本散文集,共24篇。写的都是家中平凡无奇的小事,“每篇都有出人意表的开头、恰如其分的情境描写、精妙深入的心理描写和巧妙独到的结束。”(编辑语)向田邦子有一种平和的魔力,将二战前后的日本生活种种形貌细致入里的描绘出来,每篇都有蒙太奇般的画面感。向田邦子虽然身为日本知名剧作家,但绝对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编剧。她的文字细腻而完美,善用对比手法,用幽默的笔调、丰富的人生经历组合成完美的一个又一个小故事。

  在《细长的海》中,她用幽默的文字描述多处海湾的美丽与日本海对比,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印象中最美丽的海洋,要算是五年前看到的。虽然宛如薄荷果冻的加勒比海、有着味噌汤色泽的泰国班森海、冬日波涛汹涌的多雷多海,还有秘鲁南部的贝多班特海——站在礁岩上可以早晚两次眺望成千上万只企鹅结队入海觅食沙丁鱼——也很精彩,然而感觉上国外的海洋就连拍击浪花也是发出外文的声音。日本的波涛不论是哗哗作响还是惊涛裂岸、波澜壮阔,发出的都是日文的声音。”读者不知不觉跟着文字产生共鸣,当我们身处国外,在某一处美景前,眺望眼前的波澜壮阔或人潮人海时,会不会突然想家?一定会的。我们不可分割的根系在经过沥练后分外清晰的呈现在眼前,会是眼睛潮湿,还是一声叹息呢?

  在《车中百态》一文中,向田邦子碰到一名年约五六、十岁的“相簿司机”,车后座放着几本相簿,是他的家人和旅行时拍的作品。司机几乎强迫客人欣赏这些相册,告诉乘客旅行是他的兴趣,平时省吃俭用,一有休假便到全国各地的名胜、温泉游览,并很自豪的开导乘客不能总窝在一个地方,要多出去走走。对出租车司机的健谈与热情,她理解“他的职业看起来好像能随意地到处走,但其实一个人关在一个箱子里自己开车,并不算是真正的行动吧,所以他想利用载人移动的交通工具让自己走到外面。其证据就是透过将相簿示人来反刍幸福的感觉。”这之中充满对人普通人生的悲悯与谅解。

  “回忆就像老鼠炮一样,一旦点着了火,一下子在脚边窜动,一下子又飞往难以捉摸的方向爆炸,吓着了别人。”《老鼠炮》中写尽生存与死亡的终极对比,记忆总是从不同的地方打出光,照亮所有角落。昨日还坐在机器前绣花的人,今日突然以自杀的方式与这个世界谢幕;弟弟要好的同学妈妈说去世就去世了;教西洋史的芹泽老师,打了一针预防针后竟然莫名其妙的迅速死亡;常去的咖啡厅里细心的服务生小妹,突然出现在谋杀案被害者的电视报道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守灵夜和葬礼上装饰起冰冷的金银花饰,让祭坛显得热闹缤纷。然而那个祭坛空无一物的守灵夜虽然窘困,却更使人感受到生离死别的意义。”

  《徒樱》中提到父亲及祖母的身世。祖母是单亲妈妈,生了两个不同父亲的男孩,老大就是父亲。向田邦子的家中缺少祖父的影子,祖母上了年纪后才变得勤奋,年轻时喜欢玩乐器、唱民谣,甚至在母亲嫁过来之后还闹过桃色纠纷。她无法抑制自己对物质的追求,年老后才明白“仗着年轻貌美,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总觉得来日方长无所谓,不料一头青丝却在轻忽间早已发白天,一切已来不及,为时晚矣。”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每晚入睡前一定要念经。有一次念完经后,祖母教了一首诗歌:

  心系明朝至

  怎耐晚风催徒樱

  我对我这句诗歌的印象特别深刻。向田邦子用丰富的人生历练写下了娓娓动听的文字,写出了一种情感。作为读者,我与她有了共鸣,看她的字就像看到了自己。

  《父亲的道歉信》读后感(五):易读的散文

  最容易读的向来是散文随笔类的书籍,然而最难写好的也同是此类。

  小时候老师总是教导我们写作要“言之有物”,又说散文是“形散神不散”。

  先是看了向田邦子的《女人的食指》,确实每篇都写得很散,读完觉得这个被誉为日本的“张爱玲”也没多了不起嘛。接着又不情不愿地打开了她的《父亲的道歉信》,却意外地舍不得读完,觉得真是了不起啊!

  好的散文,一定是具有生命力的。讲的不过是身边的点滴琐事,却流淌着若隐若现的电光火石。那是与读者心灵碰撞的花火。不像小说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激烈的情感冲突取胜,在每一篇的散文里作者对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有所流露,那些无形中打动你的,让你为之低叹,为之莞尔的,是一种相互之间的“懂得”。

  好的散文,一定是作者精心构思过的。《父亲的道歉信》一书里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出人意料的开头,匠心独运,让人不禁拍案叫好。我自是不会在此详叙书中的内容,喜欢的东西一定要亲自品尝才有味道的,不是吗?

  哦,对了,请不要把市面上那些成摞摆放的非小说类作品都叫做散文好吗,拜托了。

  《父亲的道歉信》读后感(六):细琐而有温度的回忆之书

  作者向田邦子可称得上是日本六七十年代的电视编剧界女王,作品达1000部之多,她的作品多描写昭和时期日本的生活样态,是认识那段历史风物的极佳入口。有人称她为日本的张爱玲,大概是因为两者都擅长描写日常生活的题材,且文字都十分具有“视觉性”的缘故,不过不同的是张爱玲更多一份悲凉,而向田更多一份辛中带甜的幽默。虽然去世三十多年,但她的作品却长演不衰。对于与她文化年代相隔遥远的八〇后我而言,读其作品却丝毫不觉陌生有隔,足可见其作品的生命力。

  《父亲的道歉信》是向田在其患上乳腺癌后而陆续创作出来的二十四篇散文随笔,经历这一浩劫后的文字意义非常,作者回忆了从她童年时期开始的种种旧事,文笔清新,描写了她与其父母手足以及朋友间的感情,真挚动人。除了同名的《父亲的道歉信》一文集中表现了向田的父亲形象,在其他篇目中也在在可见其父亲的影子。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与割不断的血缘之亲矛盾却又暧昧地关联在一起,与日本文学独有的内敛蕴藉之风相溶,读来令人回甘,这种亲近的文字很容易让读者也想起自己的父亲,引人共鸣。

  向田的文字十分节制,没有时下许多年轻人的无病呻吟,也没有所谓的文泉汹涌“不择地而出”的崩漏。眼见作者将一些生活“食材”“不经意”地码放,紧跟着她记忆片段间跳跃式的转换,正在思考为何这里她要说这些的时候,再走两步,或者走到片尾时,终会明白其片段与片段间的草蛇灰线。因为这样的写法,阅读时会有惊喜,也会发现作者藏于文字之后的良苦用心。

  大概是因为作者多年来从事电视编剧的工作,即便是散文,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大男子主义不善于表达感情的父亲,温顺却在关键时刻有魄力的母亲,及时行乐却懊悔早年荒唐生活的奶奶,以及生活上大条、脾气急躁却有拖延症的作者自己都在这二十四篇文字中慢慢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散文不像小说,原本的功能并不在于塑造人物。不过在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下,向田想得最多的应该就是这些与她生命息息相关的人吧,这就是她的生活,这本《父亲的道歉信》,有向田邦子对于过往生活的总结,那些细琐回忆中的甜蜜,总与过去困乏生活中的艰辛形影不离,苦中的乐,生时的死,颇有况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