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10篇

2018-07-01 05: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10篇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是一本由王蕾霰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一):关于建筑学 · 关于生活

  关于这本书,我想从建筑学在中国社会性说起。

  从简介来看,作者大抵和我同龄,我们同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完成本科学业,在研究生院做着建筑设计这样一个原本实际工作理论工作,现在马上要进入市场进行设计。在这个前后相接的阶段,我想引出一个议题:“建筑设计到底是什么?”如果说在蓝图指点江山,建起新城区是建筑设计,那么对自己房屋改造是不是?如果对自己房屋的改造是建筑设计,那么现在的中国又有谁在从事这样的设计活动?如果说日本有安藤忠雄以及很多木结构建筑师能做这样的工作,那么普通人自己的改造应该怎么定义?他们的改造的专业性一定会低于专业的建筑师么?如果中国人的房屋所有制度能允许自己改造自己的房屋,普通人是否具有这样的素质来完成对自己房屋的改造?

  就我的理解,现在建筑设计在中国的市场处于一个尴尬地位,从现代性和技术性来说,还发展得不是很成熟;从普通公民的设计意识来说,又没有底层整体水平铺垫。如果说建筑设计的专业话语停留在“高端”“大气”“上档次”,而民间话语纠结在“欧式”“中式”“田园风”的时候,我想一定是建筑学在社会的存在方式出了问题

  其实我想说的是,作者很精准地介入到了建筑设计的后一个议题中,敏锐地剖析了一个很适合我们参考的范例。台湾和大陆文化相似,但土地所有制度和对待文艺态度有所不同。就在宝岛上,在台北、高雄、台南的小巷子里,他们用自己能把握的所有材料物质的、非物质的。

  这是一段在我泰东北旅行时的笔记

  “泰国的气氛休闲的国家也渗透到了民居,你会发现哪怕是最普通的的人家都会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满花草,精心布置院落,摆上桌椅经营自己的生活,其中不乏出彩的设计。虽然这种“设计”被中国的文艺青年称为“小清新”,但实际上这也只是泰国边远地区的乡民对自己生活的装点罢了。与朴素木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碧辉煌的佛寺,同样在全民信仰的国家,哪怕是这样一个边陲小镇都会有几处形制不容小视的宗教场所。显然佛教让这里的人们变得祥和安宁欢乐同时让这里的木屋、花园街道也变得朴素、真实舒适。”

  其实这种感受也贯穿到了这本书中,并且这种感觉让我觉得,中国人的生活情怀就应该如此。我们小心呵护破旧老屋,掌握它的脾气,悉心修补,慢煮慢熬。咖啡馆、茶室、民宿、公寓,老房子有太多去除,而非“西班牙风情”“奢华生活”“现代简约”等华丽空泛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意义在于,你不会去关注房子会呈现什么样的风格,你关注的只是修补之,完形之,按自己的生活需求处置之。房子和人相处久了,你安它的秉性磨合久了,它便给你最合适空间状态。我们不是刻意延续旧物,只是在你小心的保存中,旧物渗入到了新生活中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们有了这样的所有制,有了一间老房子,能否有这样的情怀来经营之?即使是所谓的建筑师。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二):记忆无法抹去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

  ——王蕾霰

  文/onlineforever

  小时候羡慕小伙伴有自己单独的小卧室,一个学习、玩乐和自由自在的小空间,那个时候想的是等自己有了这样的小空间,该是多自由自在啊。现在在外面租房住,到是有了这样的小空间,却又觉得少了一些什么的。似乎,人心总是在渴求的更多的内容。我们总是找各种各样理由来说服自己,在外面租房子少了爸妈唠叨;当有了爸妈的唠叨之后又发现最初自己想要的自由自在的小空间变得不可适从……如此这般,到不是我们想要的房子,而是需要某一种状态和感情。当老家里那个老房子被推翻从新来过的时候,那些挤在一起生活的点点仿佛又勾芡出了眼泪

  老房子是什么呢?韩寒关于这个的说法特别让人印象深刻,他说老房子是人生活的记忆片段,是可以与人身体产生关联的最佳体现,活生生的房子、厂房、建筑你们可以拆除,但藏在每个人心里的那些房子、厂房和建筑你们怎么来拆除呢?他把房子看出是记忆和生活过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生活中的一个道具。这到是一个比较感性看法,我觉得老房子是有一些值得回味思考地方,至于是否拆除到是有许多考量方法。你看当初解放的时候为什么不攻打北京城呢,那是因为几千年的古代建筑的价值在哪儿。

  对待老房子要像对待老人那样,亲切自然真诚。我们有过的记忆,有过的梦想都离不开那个休养生息的地方,不管你今后多么发达、多么厉害,这些老房子的记忆流淌在你血液里,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枯竭。在这本书《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里,每一个房子仿佛就是一位亲切、慈祥的老人,讲述了他们的成长经历故事不可多得的是重新装修后的老房子虽然变化颇多,但依然有那份记忆沉淀在里面,这一点非常让人欣喜。老房子的本质是什么呢?这本书里说是记忆,是冗长珍贵的记忆;而我想,老房子留下来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有那些老房子的故事与现当代人的理解、想法、思考的完美结合——尊重老房子的本质特质,只做非核心的修缮与整理。

  这本书里给了我我意外的收获,新老房子修葺后的对比及图纸。这个非常难得的资料,让新加入的概念、想法和现代化的材料,与老房子的历史感、沉淀感结合起来,表达的又是不一样感触。老房子年久失修确实是个问题,如何把老房子修葺的既有历史的味道又彰显现代人的思考呢?这本书里挑选的30多处老房子的主人都给出了相当独到见解综合起来思考,就是不能丢掉老房子的“老”,更不能丢掉老房子的“房子”这两个基本概念;在这个前提下做适当的修缮和补充,不伤害老房子的“老”与“房子”,更要体现老房子的“老”与“房子”,这种修缮的理念似乎成为一种艺术惟妙惟肖之间把握住了平衡。他们没有用那种“老瓶子装新酒”的思维理念去修缮老房子,更没有用“推倒一切重新来”的方式去重新创作,而是非常尊重、非常虔诚的对待老房子,这一点或许和文化传统结合的比较恰当

  在北京呆了几年,却也从来不想去长城和故宫看一看;我知道,那里已经没有那些帝王气氛了:灯红酒绿的饭庄,歌舞升平晚会,现代化的空调路灯未来感十足的各式玩物……一切已经没有他存在的本意与价值。这感觉就好比本应该是一个和尚休息、虔诚修佛、细心念经的寺庙,却变为一个烧香拜佛给头钱求开光的肮脏场所;与神做交易拙劣表演,怎么会得到佛祖的真诚祝福呢?再说回老房子,老房子的的本质在于他灿烂的历史、毫无现代感的古色古香;是那份天然存在的、一眼便看到了虔诚与真心的建筑;是你走近她时带着诚意了解她时虚心观察研究她时细心诚意的状态。老房子像一个慈祥的老人那样,娓娓道来她的故事与经历;你若细心听,一定能听到。

  前几年北京“饮冰室”被拆掉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对一切这样的行为表示了无可奈何利益的勾兑和格局的谋划,让一切原本有着时代意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被迫接受治疗,按照一种现代人所理解的、肤浅的、不成体统的方式修葺着。今日你再去看,城市的每一个景点,早已经失去了他存在的价值;城市里的中山公园,也早就没有了民主影子……痛心疾首的时候想去疾呼,似乎这样做才能表达内心愤恨;但天也知道“删了贴,贴了删”的把戏不好玩。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三):留住老房子,留住记忆

  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老东西,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老房子就是其一,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你将会怎么改造它?我想:这其中一定充满着智慧。收到这本书,看到封面,是一间斑驳的老房子经过改造,再加上一些绿色植物点缀,充满了生机。《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这本书的作者王蕾霰,是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10年2月到2010年6月在台湾东海大学交换学习,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在台湾中原大学交流,期间重点学习台湾文化资产的保存与再利用

  在作者求学期间,她接触到旧建筑的改造,采访了30多个经典老房子改造案例。写下了这本书,不仅是为自己在台湾的经历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同时,也为读者进行老房子改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她说,老房子承载着某个时期的记忆,是不可复制的珍贵的实物见证,应该选择性地对老房子进行保护活用,让更多人看到老房子的价值。

  这本书由一个个经典房子改造的案例组成。全书脉络清晰紧凑。向读者清晰的介绍了老屋改造的步骤。所需要的经费是多少?改造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老屋改造最难忘事情是什么?图文并茂。每间老屋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色。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经验的传授。不同的老屋,不一样的感人故事。我看到的房主对老屋的呵护,有心之人,对老屋慢慢的爱,和对那流淌在时光里的记忆。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一座座老房子的改造后的美所惊叹,同时,也被房子主人的故事所打动。老屋的记忆,可以是一段快乐童年,如书中的“小熊书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木头质感;可以去慢慢体会到很多年前的人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去尊重传统;感受那历史沉淀下来人文情怀。

  岁月像一把刀,不仅在人的脸上,留下一道道皱纹。带给老房子的,风化和受潮,白蚁,灰泥墙的破裂,各种糟糕的问题。旧的东西,保存不易,丢掉,就真的再也找不回来了。但在热爱老房子的主人面前,方法总比困难多。书中有很多详细解决办法。老房子被改造为咖啡馆,茶馆,书房等。一间老房子,一本书,一杯茶,就可以享受一段快乐的时光。

  这本书是写的台湾人改造老房子的故事,给我们的老屋改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让我领略了不一样的旧屋美学。前一段时间,正好游历了西塘古镇。同样是老房子。我们改造的就差太远了。只是感觉西塘古镇充满了商业气息,没有了台湾老房子改造的那份清净随处可见酒吧,西塘街上热闹的吆喝买卖,打破了小镇的宁静安谧。过度的商业化让一切都显得那么嘈杂。缺少台湾老房子改造后的宁静,休闲。

  生活本身是美的,老房子的旧屋美学,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惊喜。留住那些已经“上了岁数”的老房子,留住那份感动我们的记忆。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四):藏在老宅子里的台湾

  关于台湾的旅行攻略越来越多,能够把书本电影里见过的东西亲自看一看尝一尝,当然是好事遗憾的是紧锣密鼓的行程必然导致走马观花深入一些的台湾特色和文化传承根本就不能体验

  外地人去台湾都图个“新鲜”,而台湾人却根深蒂固地爱着自己的“老套”。老宅子,老家具,老物件,老人……带“老”字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分外珍贵,那些时间积淀下来的质感和分量,那些层层打开的岁月惊喜,带着猎奇心态去游玩的人很难体会。

  所以看到《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这本书我就很心动,很想知道台湾人是怎样对待老房子的。这本书涉及30个台湾老屋的再生故事,房龄短则四五十年,长则百年有余;房主的年纪不等,有新潮的80后,也有老人家。有些屋主直接购买了老房子,有些则是因为喜欢就长租下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它们改造成咖啡馆、茶社、旅店或者艺术空间。殊途同归,屋主们呈现的都是相同的理念:老房子不管是建筑物本身抑或是以前的生活方式,其中的智慧都值得我们一直去学习和思考。

  地处台南的“奉泰茶坊”,面积不算大,132平米左右,房龄60年,是又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第一届女性毕业生林宜真建造。叶东泰于1992年将房子租下,开始考虑如何在保留老房子特点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茶室风格。在叶东泰看来,老房子的典故重要,之前的主人是干什么的,老屋有怎样的历史,了解这些有助于后来的主人更好地把握空间发展需要。早年林宜真设计房子的时候,想法很新潮,楼梯是悬梁式的,下面没有支柱工人都不习惯,老师傅觉得太危险。林宜真坚持自己的设计,还亲自动手做了模型给师傅们看。一转眼这种大胆设计持续了60年,保存得非常好。叶东泰在改造茶室的时候,既要体现茶文化的圆融内敛,又要保持林宜真的创新功夫,如何在同一个空间内展示多重艺术性,叶东泰很认真地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

  主持人吴淡如的“小熊书房”也颇值得玩味。作为知名主持人、畅销书作家,人们想当然地以为吴淡如的女儿会生活在宽敞气派的豪华大宅子里过着“星二代”的生活。而事实上,吴淡如在老家宜兰乡下购买了41年房龄的老宅子,让女儿快乐度过童年。旅行攻略中有一句“选择宜兰,不必选择新西兰”,意在夸奖宜兰风景之美。在吴淡如的记忆里,乡下可以到田里抓泥巴,把芭蕉叶铺在地上躺着看白云蓝天。老家的人情也简单、纯粹。这样安静舒心的环境让吴淡如决定让孩子远离都市,到这里成长。所以,她重新研究老屋结构,细心改建、装修,一点点解决壁癌和漏水问题,给女儿打造了一间“小熊书房”。吴淡如对女儿的期许是:“也许你可以给她豪宅,但我给她风景,希望她有更开阔的人生观。”

  这本《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往小了说,是个“指南”,它带你看旅游中看不到的台湾,带你看历史传承下来的台湾,带你看繁华热闹背后肌理更深的台湾。往大了说,它是个映照,在这些屋主对待老房子的态度上,多少可以让我们反思大陆的“建筑道德”。在我们的城市里,还有多少老宅子?我们完好保存的,还有多少古建筑?“70年产权”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当很多房奴为“一辈子负债只为70年”忿忿不平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发出责问:“现在的房屋质量能不能持续70年?”“拆了那么多老房子老建筑,以后的人要如何认识城市的原貌?”一本书不足以解释这些问题,但是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五):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

  有一句话是说,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是不是越拥有就越不知道珍惜呢?因为这些老房子大部分都是有租客装修的,而并不是房子的主人,大部分的房子的主人都已经是不屑管它了,只有少数的老房子是主人自己装修的而且保存下来的,不过在此我还是为他们感到庆幸,因为他们都保存了下来。当然更应该感谢那些租客因为在老房子之中他们占了大多数,是他们让老房子存活了下来,让老房子至今还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在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大陆,莫名其妙的一种伤感,我们哪有那闲心去保留他们呢,都巴不得拆迁呢,拆迁有很大的补助可以靠着发财呢,这些老房子在台湾是幸运的,他们遇到喜欢他们的人也是幸运的,能不说这一种命运吗,以后大陆只有建筑水泥像鸟笼一样,而我们还感觉良好呢。似乎有点扯远了,还是看看这些老房子吧。

  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年代,不同的名字,但他们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看到他们就想到以前,他们是我们的记忆,是让我们唤起回忆的地方,而现在他们的存在又给我们一个休憩的地方,让我们放慢节奏,让我们在忙里偷闲,让我们停下脚步听听自己的声音。

  假如给我一间老房子,我会把他建设成一个书吧,这也是我自己以后想做的事,虽然自己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但也可以用根据自己风格来打造一个书吧,当然也许也需要专业的人士来帮助,但我感觉还是自己一手把他建设好比较好些,虽然都说专业的人还是做专业的事,可是在自己心里存在这一个叛逆,不认为自己会做的很差,认为有些就是天生的。我可不是在说我具有天生的设计灵感啊。

  老房子这本书是自己利用在地铁的上的时间以及睡前时间来看的,因为图片比较多所以看得也就比较快了,今天终于看完了,好像自己在台湾转了一圈又回来的感觉一样,自己虽然现在还没去过台湾,也许以后会去看看,看看书中写到的地方,去喝杯咖啡去发发呆,去欣赏下那古老的房子。

  一种生活一种选择,选择老房子,就选择一种与老房子为伴的生活,不是那么的快节奏,而一种是悠闲,也是一种享受。而我们太多的人有时也只是老房子的过客,以后还有很多的人,成为它的过客,而只有它在见证的我们。愿每一个都会选择好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六):如果我有一间老房子,我会很温柔地对待它

  关于旧建筑改造,我所知不多,耳濡目染的都是对老建筑的规划拆迁和另起炉灶,这种过度开发让人无比痛惜,具有历史意义和生活文化的老房子为冷冰冰的钢结构高层建筑所取代。这些新城市被印染上一样的灰色,旧有的生活气息、回荡的热闹繁华已成为过眼云烟,虽有保护历史文化的呼声不绝于耳,很多却也湮没在推土机的轰隆前行中,这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胜利,同时人们也承受着这种胜利带来的阵痛。

  事实上,老房子是否与现代生活方式真的如此难以调和呢?这本书用一个个真实案例作出了最好的解答,对老房子适当的改造可以兼顾到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而又承袭旧有的文化传统。老屋的很多问题都是共通的,壁癌、漏水、结构老化、强度不够、水电管线隐患严重、成本耗费大等等,这些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然而这些改造者的心情却是惊人的相似,有的人把老房子漏水当作它心情不好的表现,有的则认为壁癌是老房子的脾气,有的人在改建过程中甚至觉得房子很开心,然后哭了,我看着也觉得特别感动,他们与老房子的互动传达出的是一种尊重和爱惜。我甚至都能想象到在老房子里的感觉,时间的流淌是缓慢的,既感受到它的历史厚度,又想在其中增添自己的气息,有一种生生不息的美好。

  书中有一个问题经常被提及,在改造老房子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新和旧的平衡?不出我意料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会刻意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从改建开始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他们都在应对这个问题,不断了解并学会顺应老房子的脾性,在历史空间和实际用途中作出妥协,回应自己的美学直觉,最终看到它重新焕发光彩。咖啡馆、茶室、民宿、公寓、小酒馆、艺术空间,破旧的老房子不再被空置,我想倘若老房子有感知的话,它们必然也会对这些变化感到高兴。

  有一位改造者说,老房子和人其实是会互相选择的,因为怀旧,因为内心深处对过去的美好有依恋和向往,所以特别会被老房子的生命和意义所打动。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两者的气质是契合的,而老房子的破败似乎也是在等待有缘人。在看这些文字和照片的时候,我觉得内心是一片柔软,对老房子,我也有深深的情怀,它不仅承载着过去,更是一种延续,对老房子的改造之所以这样动人是因为它回归了人本身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美感的追求。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七):改造温情老屋

  改造温情老屋

  ——读《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by/烟波浩渺

  这本书是我近期看到非常特别的一本小书,内容特别是讲台湾30所老房子改造的故事,一个个热爱老旧房子的可爱的人们,用时间、金钱、思想去改造梦中的住所,或是理想中的一个个小店铺:咖啡店、茶室、酒馆、艺术展厅、民宿旅店。书中还有吴淡如的装修老房子,发现老房子的故事,以及给女儿的小熊书房,充满暖暖温情。

  书中把老屋的发现、装修、成型到使用方案一一详解。拍摄了很多有情有调的小角落,或是一个旅游纪念品、或一个挂饰、或是一副油画、一组老家具、一扇生锈的大门、几盆绿植,穿插在书页中,为每一座老房子增添活力和韵味,更新了老房子的篇章和后续。曾经不讨喜的老房子也成了惹人怜爱的新故事。

  作者把屋龄、屋型、面积、格局、建造时间、原来用途、改造时间、手画房屋平面图、改造过程、改造中的问题(如:难忘的事、遭遇的阻力和困难)改造的费用,都在每一篇文章后做了归类整理。让人读了一目了然。

  作者王蕾霰,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10年2月到2010年6月在台湾东海大学交换学习,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在台湾中原大学交流,期间重点学习台湾文化资产的保存与再利用。

  她说,老房子承载着某个时期的记忆,是不可复制的珍贵的实物见证,应该选择性地对老房子进行保护活用,让更多人看到老房子的价值。

  为什么不去选择新房子价格相当,装修装潢更简易省事?这里要打一个个大的问号?不为别的就是爱老旧房子的这种调调,在梦中、在心中那座房子,那个故事就发生在那里,对于书中这些对老房子痴迷的人们来说,找到可以在喜欢的老房子真是幸之又幸。

  老房子也会有喜怒哀乐,他的线路老化,曾经使用的屋瓦和木材已经没有再生产了,屋顶漏雨、壁癌、白蚁虫蛀、灰尘、潮湿天气,下水不畅,老房子新主人因为爱这个老屋,所以克服种种困难,住了进来。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要面对,既然是老房子是不是要全盘照搬旧时装修,还是略有破坏性的新式改造,看看文中的主人是如何考虑的吧。他们的每一种观点都代表着一种情怀,是一种对文化的保护,让人钦佩。

  新时代下更应该有旧房子的存在,他的一砖一瓦一木一横梁,一门一窗都透漏着历史的沧桑,多少爱恨离别都在这发生。他的建造设计,房屋构造,木榫对接都是一本本值得探究的书,而这些慢慢的被遗忘在高楼大厦之中。各种拆迁,早已把很多老房子淹没在砖石瓦砾之中,有的甚至连照片也留不下了。

  人文茶馆的主人吴浩钦:空间是保留记忆最好的方式,一个盛世不是有梦想为大,而是因为有记忆。

  奉茶茶坊的主人叶东泰说:屋子的命运其实和人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住进来的人不一样,命运就不同。

  青田七六的主人说:老房子保留下历史的足迹,可以回溯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

  对于台湾的青田街,有人说:青田街是台北最美的一条街。午后漫步其中,环境清幽,树影斑驳,凝结出轻松的日常生活感,有种难得的悠闲气氛,时不时看到围墙里日式建筑屋瓦上的青苔,忍不住想象这里曾发生的故事,有种时光荏苒的感叹。

  我想以上种种的怀旧的话语,也是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保留老房子基本构造,开发老房子的新用途,旧屋新用,物尽其值物尽其用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吧。台湾的旧屋改造应该对于我们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启发。想想大师梁思成在旧城保留问题的呐喊吧。

  这个书把我的思绪带回来故乡的那个老家的四间瓦房,红墙灰瓦,如今回去也已经翻新,不再是过去的样子。还记得童年在天井种的枣树,枣子还没红都被我打下来吃掉,在院子里养的一窝小兔子,想起来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一所老房子,一段段旧时光,一首首老歌,一代代老人,充满故事和感情,感情在时光里,故事在人群中,而人住在房子里。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八):拥有一间留住时光的老房子

  封面,作者,文笔,图画

  全部都是台湾小清新的调调

  湾湾总是会被嘲笑各种小文艺小家子气

  但是不得承认,对文化的保留,对旧品的重视

  湾湾小盆友确实做得很不错

  书中的老房子几乎都是不便宜的

  估计要好几十个茶叶蛋才能买得到吧。

  哈哈哈

  每介绍一处老房子,

  仿佛就在诉说这个老房子的久远的故事,

  以及在新主人的改造下老房子的新故事

  老房子迷恋的估计就是她的“老”

  这个时光赋予的意义

  让她可以成为更有味道的咖啡馆、茶馆、书店。。。。

  这些每一处老地方

  都会让人觉得,嗯,有机会真应该去看看

  在老房子里,

  沏上一杯茶,阅读一本书,

  过一个只属于自己和老房子的私人下午。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九):让“老房子”重获生命

  这本书是一位做民宿预定平台的朋友送给我的,那一次他来我们上海老洋房的民宿里。当这本书一摆在我面前的时候,立即与她有了亲切感,似乎她就是喜欢这种生活的同类,彼此距离很快被拉近了。

  很不好意思地说,这本书虽然爱不释手,但是一直不忍拆开看。因为太爱老房子了,最近也在上海围着法租界的老房子转,租了一间做民宿,也收了一间做书店咖啡馆,可是总怕打开这本书之后,后悔自己的软装、硬装不如别人,一悔之下冲动的恶魔会跳上来,推翻重新来。

  爱,这种东西很奇怪,越爱的人和物,越是不敢靠近。

  上海的夏天很热,终于在这几天不到处蹦跶着去见各种人,所以就又翻出了这本书,一口气把它读了好几遍。读完之后,内心抑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想告诉自己原来和我一样看待老房子的人,心灵都很美且宁静得让人产生敬意。不得不说,我也是一个这样的人,在这本书提及的访谈中,我似乎就坐在他们中间,一同倾听着不同的既往,以及不同的人生。

  作者王蕾霰是一个建筑与环境专业的研究生,去台湾交换学习的过程中,深耕了一遍改造后的台湾老房子,也结识了一群热爱环境艺术的人。只不过这本书在文学方面的描写弱了一些,否则一定不只是相关专业的人爱读的书,也会是更多有情怀的文艺青年的手中宝物。

  这本书的书名《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像是建筑系学生的课堂作业名。读完了书中的内容后,很想给作者取一个更通俗易懂,且更文艺范儿一点的名字《30幢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在文章中这些“前世”的故事里,有历史人文非常特别的古迹,但更多的都是那些非常普通的民居甚至是破败不堪的弃屋。但无论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老房子的时间的味道。这种味道绝不是照片所能呈现的,必定要身在其中的时候,才能感悟到那种空间的结构美,那种时间的痕迹脆。

  不知道现在的人,对历史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就在昨天,一个对心理学感悟很深的朋友,在我们的咖啡店里说,其实每个人不是他自己,是包括爷爷奶奶、生活环境、曾经经历、自我思考等等一系列要素组成的人,就如同一栋老房子,当下的它并不是全部,还包括了之前的一切留下的痕迹。这种痕迹沉淀的越是丰厚,则散发出越是迷人的悠远气息,让人流连不肯离去。

  所以一个老房子的“前世”,就如同一个人的前世,斑斑驳驳的都是如生命一样过往的经纬“人生”。

  这本书,更多的心血花在了对老房子“今生”是如何获得“重生”过程的描述,特别是细致访谈了主人的心境、情愫,还有一砖一瓦、一点一滴把老房子“唤醒”的过程。

  这些老房子的新主人,在老房子里做咖啡、做茶馆、做书店、做音乐室、做办公房......

  之所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仅仅是他们极其热爱生活,更多的是他们在用这些过往的空间,精心修饰和用心创作之后,拿出来给更多的人分享,这里分享的包括:老房子的故事、新装修的理念、坎坎坷坷的装修过程、窸窸窣窣的时间味道。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你可以做的只有一项工作,那就是让它获得重生,而且这种重生和以为与将来的谁都不一样。

  我们在标准化和工业化的大潮中,老房子的重生,就好比一座座不大不小的珊瑚岛,各种个性海马、异彩海蜇、缤纷鱼群在这里可以自由的游荡,这就是自然的美、生命的美了吧?

  《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读后感(十):为什么是老房子

  近日偶得小清新图书一册,名曰《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初始便心生疑虑,缘何偏偏是老房?读罢,方知老房之好啊。

  过去的时光,今人未能参与,可房子不同。一座座的老房,因见证了历史的更迭,承载了悲欢故事而变得不凡。似乎是沾了人气,房子像有了生命一样,低调地存在着。大风大浪也好,平平淡淡也罢,过了几十上百年后,房子逐渐变得破旧不堪,但只要有人肯加以修缮,慢慢发掘,便能展现其无比美好的一面。

  老房子通过改造,注入新的元素,会带来怎样的魅力?作者收集了30个老房新用的例子,以老房子的新功用进行归类,分成咖啡馆、茶室、饮食空间、民宿、艺文展场和小酒馆六个部分。除了娓娓道述老房子改造的故事,在每篇末尾,工科背景的作者会贴心地对老房子的信息加以汇总,通过平面图标注房间的分布,简明罗列改造内容和费用,并以问答形式有目的地让读者了解每位房主在改造过程中经历的最大困难以及遇到的最难忘的事。如果说篇末的实用性参考信息稍显严谨,那么书中大量夹杂的文艺向图片却能清晰地表态,这是一本格调清新的图书。

  老房子像上了年纪的人,带有毛病和脾性,房主要在改造的过程中慢慢地发现和磨合,或包容或改变,才能挖掘老房子的好处,发挥其最大作用。因为热爱老房子,恋旧的房主们会更多地选择适合房子情况的方式来进行整修和改造,最小限度地破坏老房子,以期展现其美好怀旧的姿态。尽管要不断面对多余的墙壁,恼人的漏水问题,植物的闯入以及年月带来的壁癌,房主们各有对策。纵使各家的改造手法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没有因为这些缺陷和不足就打退堂鼓,而是积极面对和处理。字里行间,读者也能读到房主们的用心良苦。

  没有改造前VS改造后的功利性比对,纯粹地跟着作者了解台湾老房子的改造故事,顺带还体验了下宝岛的人文风情,以及诸多日据时代的建筑传统,读来分外惬意。

  小时候住的老市区,是我所在的这座滨海城市的发源地,有着不凡的格局以及漂亮的南洋建筑。随着城市发展重心的东移,人员迁出和老房空置,昔日的繁华逐渐没落。尽管许多房子都变成残垣废墟,老市区却处处留有鼎盛时期的痕迹,漫步街边,抬头间会意外发现多彩的琉璃玻璃窗,转角会偶遇低调华丽的墙壁浮雕,半环状的阳台凸出让你感觉朱丽叶随时就会出现。近来政府和民间都越来越关注老市区的重建问题,相信许多百年老建筑会陆续换种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想想都觉得无比期待。

  我们处于内陆,拥有比海岛国家和地区更优越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却不懂得善加保护和利用,只知道一味强拆,平添许多钉子户和社会怨气。作者兴许也是在通过这本书在向我们传达建筑循环利用的理念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