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催眠大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催眠大师》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5 05: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催眠大师》的读后感10篇

  《催眠大师》是一本由任鹏 / 中雨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催眠大师》读后感(一):伤痛以后还有伤痛,催眠之下仍是催眠(严重剧透)

  伤痛以后还有伤痛,催眠之下仍是催眠(严重剧透)

  文/语

  不久前看了一本小说名字和许多情节已经忘记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人造人”。这个“人造人”几乎和正常人一模一样,甚至拥有人类一样爱与被爱的能力作为个人造人,他几乎就是一个完美典范。唯一的缺陷是,他没有泪腺,无论遭遇多么悲伤事情,他都不可能会有一滴眼泪。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谈人生。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可怜的人造人是没有人生的。而事实上,他的人生确实如白驹过隙。他遇到了一条狗,视它为亲人,却眼睁睁看着爱狗在车祸中丧生,如果悲伤可以逆流成河,这个可怜的人造人一定快被淹死了。接着他又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被拒绝被抛弃被谎言击中的可怜的人造人,却流不出一滴伤心眼泪。这样在悲伤中浸染而无法释放的他,只能面部扭曲的,双手抚着心脏,蜷缩而抖动的承受着。当然,结局我们都猜到了,这个可怜的人造人的心脏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悲伤,生病然后死掉了。

  《催眠大师》这个故事跟人造人有点相通之处,都是在讲无法排解的伤痛。徐瑞宁和顾洁同是方素教授得意弟子,徐瑞宁专攻深度催眠,用催眠轻松摘去早已深嵌入骨的面具,去挖掘那深藏在潜意识深处的伤痛,然后治愈它;而顾洁则是专攻清醒催眠,在你看着她那美丽清秀面庞时早已被她带入她为你准备花园。然而这两个牛逼的催眠大师的人生,却因为徐的一次酒驾而跌入深渊(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酒驾有风险,喝酒请谨慎!)。在这次严重的酒驾事故中,徐瑞宁的车连同车上的未婚妻好友(顾洁的未婚夫)一起冲入海里,徐带着仅存的一点意识从车里爬出来活了下来,却无法救出爱人和好友。从此以后,这个牛逼的催眠大师活在失去爱人和好友的伤痛里,活在深深的自责里,活在顾洁和陈婷家人怨恨里,甚至活在对水的极度恐惧里。作为一个普通人,恐怕早已承受不了,这个心理医生最初也是承受不了就各种自杀,然后各种被救。最后牛逼的催眠大师想了一个牛逼的解决办法:给自己催眠。看起来确实是效果很好的样子,他又能回到正常生活中了,他又能作为一个牛逼的催眠大师继续给人催眠疗伤了。

  然而某一天牛逼孩子的牛逼父母发现他还是有问题,就找到了最牛逼的老师:我儿病没好,想想办法吧。于是这个牛逼的心理教授,找到了同样为了疗伤躲到香港的顾洁,连哄带骗语重心长的告诉了顾自己的治疗方案:顾洁化身为一个神婆(任小妍)去找徐治疗,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徐。姜还是老的辣啊!徐用深度催眠为顾(任小妍)抚慰多年来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悲伤和孤独,顾用清醒催眠反过来为徐解除心里的包袱。徐在为顾(任小妍)治疗的过程中不能让顾(任小妍)知道自己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催眠大师,而顾(任小妍)在被催眠的时候也不能让徐发现自己就是顾洁。顾洁是在治疗过程中被催眠的,而徐瑞宁从见到任小妍那一刻已经被催眠了。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两个催眠大师一边要隐藏自己,一边要洞悉对方,这场异样战斗在徐的工作室里,在楼下众人的围观下缓缓拉开帷幕。到底是谁在拯救谁,又到底是谁在治疗谁呢?

  最后,随着顾洁化身的神婆任小妍说出“他们要我告诉你,其实他们早就原谅你了!真的原谅你了!”,被催眠的徐大师卸下了8年的包袱安静的睡过去了,顾洁也泪流满面的走出治疗室。这个两度被抛弃终于找到爱人却又被徐瑞宁毁掉生活孤儿,真的也放下心中的伤痛和怨恨吗?一晚上的战斗结束了,这个大长腿美女陷入对往昔的追忆中,徐拿着烟出来和她交谈。半响之后,顾洁得出结论“我们都不应该再继续装下去,你假装活的很好,可我看得出来那都是假的。我假装活的很惨,可我心里知道,时间已经把一切都冲淡了。我一直不肯说原谅你,只不过是我想把怨恨你当成怀念雨淞的方式。我怕有一天我不恨你了,就把他忘了。”“我只想我失去了他们,却没想到其实是他们把你留给了我。如果那天你跟他们一起死了,难道我就不难过了吗?”然后俩人冰释前嫌了。故事差不多也就结束了。

  这个小说读起来真是惊喜重重啊,作者这种时间空间交错的叙述方式让人猜的到开头却猜不中结局。“催眠师”这个充满神秘感职业,加上一点点悬疑色彩和催眠主题结合,让人一直处于一种思考想象猜测之中,在战斗的不止是两个催眠大师,阅读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也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在结尾部分对徐瑞宁高中时期的心理障碍做了交代,也让人更容易理解剧情发展。而番外篇简直就是个惊喜大礼包,至于写了什么,你们自己去看吧。

  看完之后唯一不满意的是,为什么没人送张电影票给我?

  《催眠大师》读后感(二):清醒着看完了《催眠大师》

  花了三天的午休时间,看完了最近火热的《催眠大师》。作为一个没有看过电影的人,我纯粹写点对这本书的看法

  封面是暗黑色,一束微光透过窗户铺撒在徐峥面前的石阶上,一下子就感受沉重严肃气氛,也像是催眠师昏暗房间纸张和排版像文艺范的杂志,比看死气沉沉电子书舒服很多。

  介绍完这些表面东西,下面开始说说我看书时的一些感受。

  作者的语言贴切又不失华丽特别是构造场景的时候。对于热衷看书的人来说,一本书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给读者提供想象空间,或者说引导读者闭上眼睛幻想书中的某个场景。比如孤儿院面前散落一地的血红的木棉花,在任小妍年幼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让我仿佛一下子看到那过分恣意的美丽如何在她的眼泪霸道,似乎在像世界宣扬她的被抛弃和无助

  废弃的游乐场大雨磅礴的葬礼突然有阳光照射的黑暗房间,各种鲜明环境,还是能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底的。

  除了语言,还有作者似乎漫不经心戳破生活的一些语言。

  其中徐峥从头至尾挂在嘴边的那句“生活中的坎,是跨过去的,不是绕过去的。”这是很现实一句话,却是让芸芸众生看不透的,也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个简单道理,却做不到。

  徐瑞宁就是。

  这句话是他的口头禅,他肯定不止一次这样开导走入他诊所病人。他比谁都清楚,与其逃避,不如面对。可他自己却深陷其中。

  相较于这两点,本应是小说主体人物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或许跟这本书是从剧本敷衍成小说有关吧。毕竟,剧本是留给演员去填充的,两秒钟,可以有情绪过渡,心理的变化等,观众需要去捕捉演员的肢体语言即可。

  小说则不同。读者看到的,就是作者写到的。没有中间加工的过程。如果不是真的下了功夫刻画,读者接收到的就只能是一些平面的印象罢了。这点,算是不足吧。

  至于情节,我表示在三分之二的时候,已经猜测的差不多了。身边有个同事去看了电影,她倒是觉得不到最后一分钟,都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倒可以理解。看书,相对于丰富紧凑视觉体验来说,更理性一些,也更自主。例如开始的阴阳眼情节,鬼婆婆小女孩,看书的时候,我会在潜意识中弱化这些场景的恐怖氛围,甚至会美化。但是看电影,作为被动接收方,就只能“直面惨淡的人生”了。自然,就没有空余的精力去思考。

  还有一点,前几天跟朋友电话的时候,还谈到过。就是人的心理防线问题。就像我看了《前任攻略》,毫无节操喜剧,却在一个稍微煽情一点的场景就哭的稀里哗啦。《老友记》也是,只要有一点温馨的场景,就会鼻子酸酸的。但是,看这种悬疑片就会不一样,看《惊天魔道团》的时候,我会去想魔术怎么变的,幕后大BOSS到底是谁?好吧,这个我也猜到了。

  我觉得这也可能跟文科生的直觉有关。

  作为国产片改编的小说,能猜到剧情发展,编剧也不用觉得羞耻,毕竟“呵呵”。

  另外一点想要吐槽的是,作为催眠师,你们的心理好脆啊!!!!!就因为一句“怀孕的时候,看什么,生下来的孩子就会像什么。”你就真的觉得自己的宝宝会长一个蜻蜓脑袋?然后停止给宝宝提供养分,然后就流产了?矮油喂,这心理防线和智商都太让人捉急啊!!!我可以理解每个催眠师都有故事,但我无法接受每个催眠师都这么脆弱!你这么写,催眠师们造吗?

  最后,感觉催眠确实很神奇。我们能意识到的自己的意识,或许真的只是冰山一角

  《催眠大师》读后感(三):这世上住满了有故事的人

  这世上住满了有故事的人,无论他们表象如何。

  从那一个回头,那一声“初次见面,我叫任小妍”开始,我就感觉到某个程序正在启动

  后来明白,那道程序叫做拯救,一场任小妍与徐瑞宁的相互拯救。

  两个看起来都很成功的人,谁能想到他们内心深处存在着怎样痛苦秘密?越是优秀的心理治疗师,越能挖掘别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也越能隐藏自己心中的秘密。他们成功地拯救了对方,也拯救了自己。将痛苦重新咀嚼,然后消化,最后才品出苦涩后的微甜。

  潜意识的力量可怕的,它可以支撑你,也可以毁灭你。催眠大师是心灵的拯救者,但并不是最终的拯救者,他起的是引导的作用。而最终拯救我们的,是自己。

  生活总要继续,如书中所言,生命中的坎,都是跨过去的,而不是绕过去的。但是归根到底,终究是要过去的。

  催眠大师,非无所不能。无所不能的,是我们的内心。生命中的坎,只能我们自己跨过去。

  感动推荐

  于2014.5.24

  《催眠大师》读后感(四):面具下的我们

  前两天,和好朋友一起去看了《催眠大师》,在看过的国产电影中,排名是算靠前的,很有诚意的电影。

  机缘巧合下,昨天得到了小说版的《催眠大师》,一口气把它看完了。

  我有个习惯喜欢一部影视作品,如果有文字版,我一定会找来看看。因为文字能看到影视剧里没有的画面,比如每个人的心理想法、当下的环境等各种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能让故事更加丰富,让我更加喜欢这个故事。

  -----似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承载着无数不堪回首记忆,这些记忆,又从火炉里走出,化为烙铁,烙印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最终隐藏。-----

  我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有位失恋同学跟我说:放心,时间可以治愈一切的。因了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也因了这话,我曾偷偷观察她是否真的如她所说的,都放下了。

  接下来的时间,她如往常一样生活,努力学习,和我们一起玩乐,开心笑。

  那时,我们都以为她没事了。

  但,后来,我发现,其实,她对于他还是在意的。也许表面都归复以往了,但曾经刻骨的深爱,刺骨的伤痛,还是会在一些细节上就出卖了她。也许她现在不再这么爱他了,但对于她而言,他的存在和现状还是能勾起她的情绪波动,还是在乎他过得好不好、幸不幸福

  在若干年后某一个饮酒的夜晚,她突然哭得很伤心,跟个泪人一样,嘴里说着喜欢他的话。

  其实,有很多回忆,我们以为我们都遗忘了;有很多伤痕,我们也治愈了,但伤疤还是会在,只是我们将它隐藏在内心深处了而已。

  ----生命中的坎,都是跨过去的,而不是绕过去的,但是,归根结底,始终还是要过去的。----

  在故事中的很多情节里,都反复出现这句话。

  这句坚定不容置疑,但却带着些许无奈的话。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痛苦,离世、离别、被欺骗、被伤害·····

  这些都是生命中的坎,就活生生摆在你面前,只有正视、面对它,我们才能继续得到幸福,获得内心的安宁;但你若不想跨,或是想逃避,那就只能呆着自己那个小小的空间里,再也出不来。那个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就如故事里说的“能原谅自己的,也只有自己。”

  在这繁华纷扰的世界,为了保护自己或更好地生活,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戴上面具。这并没什么不好的。只是别忘了怎样是对自己好些,对身边的人好些。

  生命中的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催眠大师》读后感(五):神奇的催眠术

  神奇的催眠术

  小说《催眠大师》和电影《催眠大师》同期上映,资源得到了整合和利用。亿万票房导演性感女神加上催眠玄术的确让人很是过瘾

  电影,我没看,就是为了等待看小说的刺激

  用一个词来形容,只有过瘾。《催眠大师》让人们再一次对心理学惊艳起来,现在人似乎不搞个忧郁症、强迫症,都觉得赶不上时代潮流了,不学个心理学(什么滚床单心理,重口味心理,恋爱理……)、读心术什么的都觉得自己没文化。当然,理智告诉我,心理学没有这么厉害,万能术结果往往是什么都不能,陷入骗人骗己的误区。然而,虽然,心理学做不到万能,但是神奇的创作家是万能的,他们下笔如飞,思维紧密,场面切换自如,就像是《庖丁解牛》当中的那位厨神,看不出来痕迹。如果真的有相信,那我一定是被作家们的笔画出来的一条不归路诱惑过去的。

  徐瑞宁和任小妍都是武功奇高的武林高手,他们过招,招招刺激。这种刺激感只有在阅读当中才能体会。我在意的是它讲故事的方式。场景布置特别简单,主体在环境优雅,设施简洁的心理咨询室。主要人物就是两个兼具心理病患者和心理医生的一男一女。人物身份的设置就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这也是在阅读完全书之后才能知晓的一件事,也只有这样的人物设置,才能让故事合理地发展下去。

  情节非常吊人胃口,悬念的设置很到位。任小妍进来咨询室后,先后说出的惊悚故事,重口味,但满足了我们对于鬼怪的各种意淫之心。任小妍没讲一个故事就反复要传递出来一个信息:重要的不是能看到逝去的人,而是传递这些人对于在世人的或是谅解或是想念的信息。这埋下了很长的伏笔。是治愈徐瑞宁心魔的一个入口。

  书3分之2的地方,我都觉得任小妍是一个极度精神分裂的患者,童年阴影、家庭缺失等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被运用得很好。这一阶段,徐瑞宁用他的高智商和缜密的思维逻辑一一击破了任小妍幻想出来了那个世界。分析精彩,场景切换也有条不紊。

  剩下的部分,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几乎不可思议地实现了病人的逆袭。病人成功地凭借阴阳眼看到了医生心灵深处最不能触碰的秘密。凭借自己过人的清醒催眠术实现了医生对自我的救赎。哇哈,这顺理成章地演出了一场逆袭大战。

  最后,套娃结构完全呈现出来。

  人都有病,生活在任何年代,人性本来就是充满了对立和矛盾。用最后一句话来结束:没有人能原谅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原谅自己。

  人之所以为人,是在心底给自己保留了一线生机。唯一能原谅你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放弃最后的救赎,就是无尽的深渊。

  《催眠大师》读后感(六):没有一个心理医生,可以治疗自己(慎入吧!)

  没有一个心理医生,可以治疗自己

  文 ROUTE

  心理医生徐瑞宁是赫赫有名的催眠大师,按他的话说,他很贵,而且按小时收费。但是他内心深处却有一个死结:某个深夜他从酒吧驾车回家,副驾驶上是女朋友,后座上躺着喝多了的朋友,由于他是酒后驾车,一场车祸让整个车落入了水中。他没有能力救出他们,自己活了下来。

  那天,副驾驶上的女朋友,刚刚被徐瑞宁求婚。

  那天,正好是后座上的那位朋友过生日,他的未婚妻,叫顾洁,是徐瑞宁的同门师兄妹。

  顾洁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两岁的时候又被养父母抛弃——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孤儿院认识的同是孤儿的未婚夫,就是她的一切,未婚夫走的时候,好像把一切都抽空,带走了。

  在未婚夫的葬礼上,同样是催眠高手的顾洁给痛不欲生的徐瑞宁催眠,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徐瑞宁无法原谅自己,他开始怕水,自杀,甚至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被吊销了行医执照。他无能为力,只能伪装自己,即使知道问题所在,他不想,也没有能力改变——即使作为心理医生,他也无法治疗自己。此时的顾洁,已经带着伤,远走他乡

  只有徐瑞宁和顾洁共同的老师知道,唯一的办法是——他们只能互相治疗。

  于是,顾洁冒充一个可以“通灵”的患者任小妍,从一见面就催眠了徐瑞宁,以至于徐瑞宁完全没有认出面前的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互相催眠,互相挖掘对方内心最隐秘的世界,进入几重梦境。。。在老师的帮助下,还是顾洁技高一筹——她成功地让徐瑞宁相信,她可以看到他看不到的东西,她能看到鬼,她能看到车祸那天车上的两个人就站在徐瑞宁身后,他们想跟他说:我们已经原谅你了。

  释然的徐瑞宁,终于睡了长久以来第一个好觉。

  顾洁也放下了恨:“我只想我失去了他们,却没想到其实是他们把你留给了我。如果那天你跟他们一起死了,难道我就不难过了吗?”

  ……

  故事呢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理清这么一个顺序才会发现,扮作任小妍的顾洁所讲述的能发现楼下老太太人头,能看到车祸去世后的小女孩的身影等离奇事件,都是杜撰,只是为了迷惑徐瑞宁,证明自己能看到鬼这个“特异功能”打铺垫而已。而文中大段的对任小妍各种感受的描写,也只是为了迷惑读者们,把真相一步步埋起来。但是翻到最后一页的读者们,也应该原谅这种把戏了吧。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人在成年之后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多源自于童年的经历。

  例如顾洁,因为曾经作为孤儿,未婚夫就是她一切感情寄托,所以在失去他后会走上复仇的极端。

  而徐瑞宁同样是在少年就有心理问题,治疗他的医生,后来成为了他成为心理医生的导师。

  我的疑问是,有过较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是可以被允许执业的吗?没有相应的背景考察或者从业资格标准吗?

  而且,顾洁和徐瑞宁是同门师兄妹或者师姐弟,那么徐瑞宁对顾洁是孤儿的身份一无所知?否则怎么不会进行一丁点联想?难到顾洁成年后,上学了,工作了,一直靠隐瞒自己的身份活着?如果是的话,她就从来没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她如何当上的心理治疗师?

  还有,书最后为了给读者普及一下催眠的知识,插入了催眠大师徐瑞宁向为学生们作讲座,讲关于催眠知识的故事。在这个讲座中徐瑞宁播放了他通过催眠治疗患者的视频。既然作为心理治疗师基本的职业道德是保护患者的隐私,那么患者被治疗的视频可以公开吗?

  这些都是待解的疑问。

  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本书向读者们揭露了催眠师这个神秘的行业,并且体现了一个事实:心理咨询师和正常人一样,也会有都有心理问题,他们不是更有问题会更容易出问题的人,咨询师其实是更能发现问题的人,而且,他们无法治疗自己!!!

  附送背景小知识: “心理咨询师”,会有上级的“督导”,“督导”一般由有经验的老咨询师担任,相当于医院中低年资医生有上级医生教导一样。咨询师往往会有共同学习成长的团体,我们一般称为“小组”,“小组”有的时候有“督导”,有时候“小组”中的成员都是老咨询师,往往是相互督导。(小知识来自网络)

  《催眠大师》读后感(七):文·影之间

  逛街时收到一友人信息:《催眠大师》迟到半小时,还能看得懂么?

  狠心回曰:不能,咱晚进三分钟都后悔了.还有,看这个玩手机是不对的.

  其实,当日走出影院,亢奋之外,也有些郁闷——100分钟里大脑被拽着一路狂奔难得喘息,网络版估计一时半会不会放出,很多草蛇灰线的绵密伏笔咋么复习?只恨当时没做笔记.可当时要真那么做了,以咱126的智商,估计跟晚进半小时也没啥区别~

  所幸,电影的同名小说很快跟进,遂速度抢下.

  腰封十分低调,只有男女主演与导演三人的荐语,想来是依凭电影热卖东风,信心十足,无须借力于他人吆喝.乍看来,是电影大卖成就了论坛版小说家,反过来想,又何尝不是打磨圆熟的故事给了电影一个坚实底座?

  编剧任鹏,本就以网络小说起家被导演挖掘.他在专访中曾称,"编剧和导演的理想关系应该是一对棋手".

  印象最深的两点是"第一次见面就对陈正道的剧本(《幸福额度》)指手画脚"和"剧本涉及到二次创作,前后修改了不下七稿".前一条惊在两人结识之时,陈正道盛名之下,已经有《盛夏光年》等剧情长片,而任还只是业余网络小说创作者,"炮轰"势能强于自己数倍的对弈者需要的是刚性;后一条,能卸下文字工作者的执拗与自恋七易其稿,善听人言,展示的是宁弯不折的柔性——体现在小说的语言风格上,就是刚性脆快与纤细柔韧的完美平衡:

  形容风城的春天的雨"挥之不去"、"像老妇的絮叨";

  quot;尽管他的催眠疗法备受争议,但治疗效果却是质疑者面前的巨大巴掌,会毫不留情地打到对方脸上."

  quot;Amy的回话被头顶的电钻声切割得支离破碎"

  干脆利落,却非质木无文.就像作者当年《恐怖小故事》的副标题"绝不拖泥带水".如果说此种表达新奇而不乏力道,文风偏于阳性,就认为一个理科男笔下的惊悚故事必将欠缺纤细,乃至忽略女性感受,那就大错特错了.行文至人心的幽微纤细处,照样入木三分——

  男主揭发女主两次被父母遗弃的事实后,任小妍的表现:

  quot;睡梦中的任小妍,眼角终于滑出两行泪,泪滴如同渗进干涸土地里的甘露,让这个美丽女人两鬓的鱼尾在不经意中被浸透,最终浮现."男主在幻觉中看到死去的女友的反应:

  quot;是陈婷······她那披肩长发还是那么好看,好像能够缠绕住自己的整个世界.白净的脸庞上微怒的神态,却又让徐瑞宁感觉到几分撒娇的妩媚."

  在徐瑞宁用标有"谢谢惠顾"的饮料拉环哄骗未婚妻后,他突然变魔术似地从一堆拉环里"变"出一个钻戒,陈婷的感受:

  quot;戒指上的钻石很小,小到快要看不见了,但在陈婷眼里,就那么一丁点······一丁点的耀眼,已然让她无比激动"

  ·····

  更有闲笔之处:

  quot;徐瑞宁端起咖啡,浅浅地抿了一口.苦涩的味道在口腔中回荡.作为资深心理医生,他其实并不需要用咖啡因来让自己的脑细胞活跃.但这种如同烟熏般的苦涩,似乎是味蕾渴望得到的体验之一吧!"

  看似与悬念的埋藏毫无关碍,却不吝笔墨点染,在令人心跳加速的故事里逸入闲情.恰如作者师承的希区柯克的主张:有弛营造要比毫不松懈的节奏更能营造惊悚效果.

  男主说催眠"不是舞台秀、也不是魔术",其实它也正与魔术和作秀有着相似之处,"需要很多条件和环境的配合".小说明显长于电影的一处是,它能够展现听觉视觉之外,电影所难以呈现的嗅觉味觉,构成一个更全方位的"催眠之场".声、光、气息······多感官催化之下,人们才会卸下负隅顽抗的意识,使潜意识浮出水面.

  本人在阅读中最为注意的,恰是在影片中无法成形的"气息".徐瑞宁在任小妍进屋前,曾先一步点燃苦橙花精油下的火焰.因为它"对女性来说有特殊的魔力,兼有镇定与催情的双重效用",在催眠方面有着不俗功效.而徐瑞宁被女主神不知鬼不觉地反催眠之时,除了"数数法"和"眼睛凝视法",还通过香料施加了"渐进放松法"和"深呼吸法":

  quot;‘你听,它的声音有问题.’对方的声音很悦耳,语速不紧不慢,让人听着特别舒服.

  徐瑞宁却没有听出钟摆的声音有什么不对,可能是他对这口钟太过熟悉的缘故吧,反倒是这个女人身上的薰衣草香味挺好闻的.徐瑞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在女主对催眠出现排斥反应时,徐在熏杯内加了几滴安息香的精油,"这种树脂提炼的香味""像一双温热的手掌磨平患者的焦虑与顾忌".

  有了味道的加入,这场密室角力不再都是加速呈现的心理巷战,反而更有快感.但这并不意味小说在视听方面就弱于影片.因为,它不单纯是一部小说.由剧本改编的先天基因,文字中同样能显影出成熟的视听成像.如布满无数个浮雕的记忆之门,以及女主被男主揭示出巨大秘密的一幕,浓浓的表现主义风格:

  quot;几秒种后,她再次睁开眼睛时,发现窗外透出的微弱光线从徐瑞宁身后照射过来,让徐瑞宁显得那么威严,又似乎无所不能高大起来."

  音响方面,则利用周遭杂沓的音响作为催眠背景音.如果再电影中过于重视故事突转有所忽略的话,那么不妨在书里细细揣摩.

  见面前,徐在考虑任晓妍的应对之法时"楼上的电钻声再次响起,那噪声仿佛是刻意打断徐瑞宁的思维连贯似的",对他的反向催眠已然悄然进行;治疗的对抗中,"电钻声又一次响起,像是为诊疗室里两人的对抗画上一道短暂休止的分界线一般"······甚至是徐瑞宁向老同学沈立求助时,沈立那踱步时规则的拖鞋声.

  而个人认为最精彩,也令人心折的一段影像化描写,是在顾洁接到爱人死讯的电话和亲眼目睹爱人的尸体时:

  quot;沈立看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表情,就像是,就像是一个被人遗弃了的绝望的小女孩","顾洁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她抬起手,伸向口袋.

  果然,那颗玻璃弹珠还在····是的,那颗玻璃弹珠怎么还会在呢?

  她露出了一个让沈立看起来无比心碎的微笑.

  与这个微笑同时被沈立看到的,还有顾洁举在眼镜前方的右手,拇指与食指之间好像捏着一个什么东西,实际上却·····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

  观影时却不急阅读文字的冲击力大的地方,主要还有以下两处:

  一是当迷雾散尽,男女主人公真正"原谅"之时,"天光大白,太阳总算彻彻底底地钻出来了";二是顾洁仰头望苍天,见到"云彩拼成的"爱人的脸.囿于一些条件所限(视觉道具的搭建也需要铺垫),影片没有呈现出这些创意,正是因为缺乏这些上升空灵的视觉意向,导致影片最后没有"飞"起来(对比例子为《七号房的礼物》,结尾飞升的热气球令影片冲破了"地上"的境界,有了彼岸与救赎感),不能不说是憾事一件.

  反观一些影片没做到,而文字抵达的部分.很大部分都与节奏有密切关联.比如下面这一处:

  quot;徐瑞宁的疑问,让任小妍愣住了.她犹豫了,甚至犹豫了很久.最终,她叹了口气:"也都原谅你了,都原谅你了!"

  不知是否是一种错觉,感觉观影时女主的停顿并没有多久.就是这一个节拍的省略,造成了一种情感不到位的仓促感.

  剧中,徐瑞宁曾反问任小妍知道"蒙太奇"么?同样几个电影画面,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不过是打乱了顺序,讲出来的故事差别可大了.而书中最后几章,就在体现了他的这种说法.

  其实从第十四章"原谅"起,都是在通过倒叙揭示前情,交替将视野聚焦于徐瑞宁与顾洁,却又不能单以"徐瑞宁视角""顾洁视角"命名.天地不仁,对情人的痴情对视和亲手埋葬爱人的忏悔泪水,一概静观默视.

  有人说影片结尾闪回拖沓,其实这里倒觉得恰恰因当下时长有限,压缩了一些可以令表述更为明晰的阐述才导致了这种感觉.时间若稍有宽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故事将更加从容一些.

  另外,这里比较中意的还有小说有着影片所没有的异色地带(因为院线上映,要绕过一些极致的表达也是必然)——

  沈立的催眠法涉猎到毒蜘蛛;番外篇《虫子》有着正篇所没有的灰色诡异;穿插在男女主人公对决中的其他几个小病例,如特定事物恐惧症等,着实阴暗了一把.以及,对人情世态深谙于心,不乏热度的灰色揣度:

  quot;几分钟后,任小妍再次出现,徐瑞宁发现对方脸上有补妆的痕迹,脊背也挺直了.看来,她躲在洗手间里将自己的伤口进行了简单的包扎,接着戴上了自己用以掩盖伤口的面具."

  类似的表达,还有女主猜测李婆婆的魂魄,原是准备在通风口推下不孝的儿子,却不想痴情母爱占了上风.

  此外,在形式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排版在一侧留出了三分之一的空白,类似剧本格式,可供做笔记用.因字体略小,倒不算是以排版扩充页数耍滑头啦~

  当然,这本书也并非毫无缺陷.书中配有电影的情节图片,不过与文字内容并不同步.而一些描写,细细回味也有夹生之感:

  quot;徐瑞宁留下两颗无比浑浊的眼泪······最后在下巴处与他的身体分离,落在地板上的声音,像是水滴的声音"

  这是视听逻辑,而非纯粹的文字逻辑,有从剧本到小说转换的赶工嫌疑.初读时,在视听方面的成立会使看过电影的人觉察不到异样;但反过来,没有看过影片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别扭.

  粗读后,书内已遍布了标记铺垫的曲线、代表趣味表达的三角形和黑长的直线.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可以翻来覆去,看到破碎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