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观念的水位》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10篇

  《观念的水位》是一本由刘瑜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一):有些人书评写的真好

  有一位读者的书评写的真好:

  《是什么遮蔽了启蒙》

  对刘瑜的文字,批评与赞美都有。

  前者认为她写得太浅,情绪多于理性;

  而后者认为她坦白而诚实,在启蒙理想日渐凋零的当下,她承担起了读书人的责任。

  有一种东西叫做“意识形态”,某些意识形态告诉民众“政府仅仅是民众的雇员”,而另一种意识形态则教导我们,“你都有裤子穿了,还不赶紧感谢政府”。

  --我妈这辈子都在感谢政府。我也感谢政府感谢了几十年了。

  当然灵魂丰盈的人几乎是不幸的。灵魂里那么多瓶瓶罐罐,背在肩上,栓在脚上,挂在脖子上,造成身心严重超载,如何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竞争中求发展”

  --讽刺的相当到位。

  该不会有一头狮子,或者一匹狼,走到沙漠边上时,凝神片刻,突然用爪子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吧。

  --这样的口气写灵魂,像是信手拈来。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的时光。一个太平洋鼓捣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

  --我们都还在找地上的便士。

  阿甘的妈妈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颗尝到的是什么滋味。阿甘的妈妈其实也可以说:人生就像一盒口香糖,嚼着嚼着都一样没有味道

  --被打败了。

  如果牛顿出生在中国,20岁的他,冥思苦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是往空中飞并把这个困惑告诉他人时,他爸爸会不会一巴掌扇过去,说:你吃饱了撑的是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不赶紧讨个老婆去!

  --说不定还真有人这么想过,然后被扇了巴掌。哈哈。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与北京的国子监成立时间大致相当。问题是各自都在教什么呢?中世纪剑桥大学的课程包括:逻辑学,几何,数学,法律,医学,修辞,音乐,当然也少不了神学。国子监呢?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

  --滔滔不绝的发泄

  一个人的幸福感怎么可能取决于他居住的城市它只能来自于你的内心。我想说到底巴黎的什么可以让你实现人生的价值呢,埃菲尔铁塔卢浮宫还是香榭丽大街。

  --这个只言片语太唯心了。不同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原文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是她的读后感。

  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他的玷污。所以我的读书里程,基本上是一个不断从”经典“堕落为”经验“、从”意识形态“下降为”实证主义“的历程。不是说我对经典失去了好奇心,而是我希望引导我去读经典的,是问题的箭头在不断指引,而不是餐桌上的虚荣心。

  --餐桌上的虚荣心。形象。我也虚荣过。尽量以后不虚荣。不浪费生命。

  但正如杀牛刀无法用来做心脏手术,大卡车无法穿越小胡同,国家这家大机器应对社会毛细血管的具体问题还是过于庞大笨拙,”重新发现社会“,就是恢复我们做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敏感、灵活和丰富。

  --好像好有道理,我只能点头。

  人类的头脑充满智慧,但是我们的脚却自有它的主张。它不善于表达,但爱自由,而且嗅觉无比灵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比我们高举标语的手、能言善辩的嘴、荷尔蒙涌动的头脑更诚实、因为它有足够的谦卑去屈从于常识。

  --这里是论证在资本主义国家高喊社会主义好的人却留在资本主义社会享资本家的福。

  苏东地区在转型初期呛了几口水之后,现在似乎学会了在自由经济中游泳,而且游的还挺快。

  --什么什么中游泳,而且还。。。挺有意思。

  一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写道:”资本主义之所以如此成功,部分是因为它允许亏损甚至破产,是失败的可能性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这种现象自然令人想起两千年前陈胜吴广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日本的政治

  民主制度并不是选民投下一张选票然后翘起二郎腿等待政治家给我们端茶倒水的”懒人“体制,而需要民众对政治经年累月地”巡逻“促成垫底改良及至水滴石穿。也许努力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努力降血脂并没有什么错,人们只是需要更加持之以恒地锻炼身体和健康饮食,直到血压、血糖、心肺功能、消化功能等都达标为止?

  --值得推荐。就像开头的书评人说的那样。她承担了读书人的责任。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二):读《观念的水位》后感

  刘瑜《观念的水位》#雨露均沾 1.我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变革应当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 2.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 3.只有死亡的鼻尖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紧迫。一旦死亡的阴影稍稍放下它的爪子,我们立刻恢复自己的败家子本性。骄纵,懒惰,懦弱,缩在自我的临时棚户里得过且过。 4.空洞之于生命,如同猎犬追逐猎物,随时准备扑倒它,吞噬它。时间将流于空洞,一天和另一天没有什么不同。 5.《麦田守护者》我想霍尔顿也许不是真的愤怒,他只是恐惧。他只是对自己的虚空人生感到恐惧,而出于自尊心,我们总是把恐惧表达成傲慢。 6.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 7.现在我坦白,我其实非常喜欢雨天,觉得每次下雨都是一场免费音乐会。 8.是衡量标准的不同而不是客观美丑的标准导致人们形成错觉。 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10.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豆飞属金,肾属水。 11.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12.理想的宪法是一个好的地图,一个国家走到哪不认路了,往地图上一查,就有了基本的方向感了。 13.希腊人必须在“勒紧裤腰带”和“勒紧裤腰带”之间做出选择。即,希腊人没有选择。 14.社会是一个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一个乌烟瘴气的垃圾堆,一个暴露人性败坏的照妖镜。 15.同治皇帝勇于在床上挑战自我,结婚死在了梅毒上,可见睡女人这事,也不是多多益善。 16.true love is love for humanity.

  #读后感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三):醍醐灌顶的一次洗礼

  接触到刘瑜的时候已经很晚了,读的她的第一本书就是《观念的水位》,当时觉得似乎就是被打开了天眼。

  在现阶段接触的教育,无非是想给我们看到的那一套,从刘瑜老师的文字里,似乎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和美好。而这种不好不是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美好,而是她利用自己的渊博知识,四两拨千斤的给与的美好。这种美好机智幽默又通俗易懂。不禁让人的敬佩又更上一层楼。

  这种震撼与当年看《hong tai yang shi zen yang sheng qi de 》如出一辙。

  我们不是反对现阶段,更不是不ai guo,而是想知道真相,想得到一种对历史的尊重,而不是被当做傻子一样,一次一次的被蒙蔽。

  “如果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里,人们为失去自由痛苦,那么赫胥黎的《美好新世界》里,人们则为摆脱了自由的重负而狂喜。真的,如果政治家和科学家给民众带来如此丰盛的快乐,民众何必自己去斗争?就像你可以从父亲那里继承一大笔遗产,何必自己去辛苦挣钱?除非—— 你认为得到的过程比得到本身更有意义。除非你不识抬举地认为,通过个体努力去争取幸福,比“被幸福”更体现出生命的价值。”  

  刘瑜老师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深刻的分析现阶段的政治体系的利弊,一针见血又不失儒雅。

  “当统治者的恩赐被视为民众幸福的源泉时,统治者越高大,民众就越渺小。对有些人来说,幸福如此简单,无非是对着送过来的汤勺不断张嘴;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如此复杂,需要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在恩赐来的幸福和捕猎来的痛苦之间,你会选择什么呢?在幸福药丸索马和跌宕起伏的莎士比亚之间,野人约翰选择了莎士比亚。 但是当然,对于美好新世界里的绝大多数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权利,无处不在的幸福不由分说,一把把他们给罩住,他们只能躺在幸福的牙缝里,被咀嚼,然后变成一堆残渣,被气势磅礴地给吐出来。”

  没有一个正义标准可以放之四海且贯通古今,每个人实际上都在特定情境下“因地制宜”地选择正义原则。 每个人最终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但应该是通过穿过论敌的观念,而不是绕过它们。

  《观念的水位》全书可分为政论、书评和影评三个部分。其中政论部分最有味道。刘瑜还是沿用了自己一贯的写作思路,通过关注国外的时政现象鞭挞国内时政的种种问题。只不过,做为哥大毕业生和剑桥的讲师,刘瑜熏染了西方学者的幽默和冷静。刘瑜提出的解决之道往往多了一份平和,少了些愤慨。

  读多了刘瑜的文章,发现她的观点和胡适之先生有很多共鸣。再想想,也难怪,二人同是哥大校友,接受同一传承的教育,都对时政问题很关心,彼时和此时的国内问题多多,而借助二人思想体系,似乎都有对症的药方。

  只是现实严峻,让人气馁,而刘瑜的可贵,正如她自己说的,“如果现实进步太慢,一个思考真问题的人只能不断敲击同一堵墙,做个唠唠叨叨的“祥林嫂”。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四):跟着刘瑜,来一场思想的盛宴吧!

1.

观念的水位

  刘瑜的书,我最喜欢她的《送你一颗子弹》,其次就是这本《观念的水位》,最后才是《民主的细节》。她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远远比她看政治得出的结论要生动得多。这本《观念的水位》,有很多和生活相关的类比,这也是刘瑜最富有吸引力的地方。

  《观念的水位》这本书一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

  观念•此处

  观念•别处

  书

  电影

  剩下的

  此处代指中国,别处代指外国。而我最喜欢的部分,还是剩下的那三个。

  抛开政治,刘瑜就像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姑娘,她敢于说真话,那点不虚伪的劲儿,还真是讨人喜欢。

  比如,作为一个作家,她坦言:

我好像从未有这样的自信和从容,每次交稿前焦虑三天,酝酿两天,动笔一天,每挣1000块稿费平均要给自己买零食、咖啡、衣服、化妆品等1200元。

  我看到这儿的时候,不禁哈哈大笑。想想自己,不也是如此吗?在写作的道路上,看来,我们要避开焦虑,还是很难的。既然逃不掉,那不如就坦然接受吧!

2.

生动的类比

  说起刘瑜,我最喜欢她这一点。那么,什么是类比呢?

  百度了一下,如下:

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刘瑜曾经这样形容没有自由讨论基础的民意:

没有自由讨论基础的民意,就像一年四季只吹西北风的树,长歪了毫不奇怪。

  本来,关于什么民意,对我们大众来说,是很枯燥的话题,但经她这么一写,就很有画面感。

  再有:

所谓人性觉醒,就是从自己所隐身的角色中抽身出来,恢复成独立、完整并需要为自己一举一动负责的人,从制度的深井中一点点爬上来,在更广阔的天空下,看到雨滴如何汇成洪水。

  所谓自由:

自由的性质类似于死亡。你要么死了,要么没死,你不可能“有点”死了。

  “人性”、“自由”这些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清晰表述的概念,在刘瑜的文章中,一经类比,便浑然天成。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多多观察,试着用类比而不只是生硬的概念去表达观点。

3.

刘瑜看“历史”

  一个人怎样看待历史,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怎样看待世界。

历史,我们知道,它水性杨花又冷酷无情。对历史,我们需要保持更大的耐心。毕竟,历史的走向往往需要一个较大的时间单位才会显现。中国史的写法——无论是古代的正史,还是当下的戏说——大多都充斥着那种“皇上听了奸臣的谗言,杀害了忠臣,然后王朝就垮了”的“忠奸”历史观。

  以上三段,是我从不同的篇章,抽选出来的句子。而更让我惊喜的是,刘瑜也喜欢刀尔登。

  前段时间读了刀尔登的《不必读书目》,大开眼界,这次,再看刘瑜对刀尔登的评价,顿时觉得自己慧眼识珠,很是得意了一番。

4.

刘瑜“读书观”

  这大概象征着某种隐秘的阅读品味,怎么说呢,针砭时弊又不乏幽默智慧,看似圆润,但实际上又真诚有原则。

  刘瑜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也是随性的可以。对于经典,她刚开始也不敢怀疑,只是觉得“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再后来,读了很多这样的大部头经典又几无所获的时候,她转变了自己的阅读品味。

自从我的阅读品味大幅度“堕落”之后,我发现阅读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

  就像我,有的时候也会读一些所谓的“名著”,但读过之后,却并没有觉得多好。此时,我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的思考方式不对呢,还是我的思想太肤浅缺乏深度呢?

  后来,我看了一些更为接地气的书籍,在阅读这些书籍之后,我总能解决一些当前的困惑。这大概就是刘瑜所说的阅读品味的堕落吧。想来也不是没有益处。

5.

刘瑜“智慧馆”

  刘瑜的这几部作品都是随笔的集子,很难说出共同的主题。所以,写起感想来也比较散漫。

  但有些句子就仿佛沙滩上的珍珠一般,熠熠夺目,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我在这里,聊此采上几枚。

相信时间,就意味着相信除了千千万万人日积月累的努力,历史没有进步的捷径。——刘瑜《观念的水位》

  思:慢下来,踏踏实实,也许是最近的路。

西谚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漫长,长到处在这个链条每一个环节的人都看不到这个链条的全貌时,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理由觉得自己无辜。——刘瑜《观念的水位》

  思:推卸责任,往往不一定出自本心,但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我们的那个“自己”躲进了“角色”的躯壳里,以为做坏事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而已。

“笨是一种人品。”大概是说,愚蠢常常不是智力不及,而是选择不去运用智力。——刘瑜《观念的水位》

  思:大部分人,不是没有脑子,而是有脑子而不用。久而久之,就真的没脑子了。

当一个人追求快乐的权利被剥夺时,别人的痛苦就成了他的快乐。——刘瑜《观念的水位》

  思:想起刀尔登在《不必读书目》中的一段话:

  “不用读《孙子》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使别人不幸福的种种智慧,至于如何使自己幸福,可以参考这条格言——它没有写在任何一本书里,只写在了一切书里:别人的不幸,就是我的幸福。”

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遮蔽一个人存在的虚空,爱情的渺小之处在于它只能遮蔽这个虚空而已。对于解放自我的渺小感,爱情只是伪币。——刘瑜《观念的水位》

  思:投身在爱情中的人,仿佛在做一项大事业,总是充满着勃勃的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然而,让这向往落向实处的,还是跟爱情无关的一些东西。

说到底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太难,改变别人更难,剩下的容易改变的只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刘瑜《观念的水位》

  这段话很精辟。我们终究不能在爱情上寄托太多的希望。想要改变自己的时候,也不要随意委身于一段关系,因为那不仅无益,有时候还反而是一种逃避。

  就到这里吧!希望对你有益。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五):读后感十二

  刘瑜是年轻一代政治学者中,名望较大而文笔犀利的一个,因此每每带着才女的光环,属于那种观念新颖却游离在体制之外的声音,虽然通读下来鲜有对当下中国的针砭时弊,可无处不体现出了“用理性讲真话”的精髓。但也正如季羡林老先生所指出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想必刘瑜老师也是心有所戚,而不能肆意发挥的吧,这种属于“中国式文人”的悲哀,让中国知识分子无不背负着某种“污名”,于是知识界、思想界不能充分为社会提供营养和助力,甚至不能成为一个良好的民意与政策的沟通管道,不能形成一个国家制衡与先进的力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写不写这篇读后感,我是很犹豫的,谈论政治要面对的一个是“说不好”,另一个是“不好说”,这两扇紧闭的大门。幸运的是,我还有些常识能够形成独立的观念和思想,于是读到开篇的自序中就谈到了中国的“中产阶级”,我就按捺不住表达的渴望,想去陈述自己的观念和感受。现阶段中国无疑是存在着阶级的,但对“中产阶级”的定义,在中国还没有一定的结论,如果按可支配收入来看,似乎是有着这么一批人,达到了西方“中产阶级”的标准,但我们不能忘记,“阶级”二字是有着某种政治地位和政治诉求的,而中国目前只能说有 “中产收入”的群体,他们在政治上又有什么影响和力量,能对得起“阶级”二字呢?这些人要么善于利用规则投机,要么就是靠自身的勤奋、智慧,而成为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但若谈到政治和阶级,恐怕大部分人甚至连自己的利益都是无法明确的。

  一位公司的前辈曾经对我说,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是好的,如果想法都一样就糟了,这个观念我认为是正确的,举凡是国家、社会,甚至是企业、社群,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必然会有观念的差异,于是美国就有了“驴”和“象”,英国也有保守党和工党,我们不是也有左派、右派、带路、五毛吗?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一个国家或者社群的良性发展,决定性的力量恰恰不是这两种人,而应该是更为坚定的中间群体,在西方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吗?如果按收入或者说社会地位进行的划分,我觉得可能过于片面了,当然也不应该是按人数的多寡来划分,在我的观念里,中间群体应该是这样的一群人,或者有着这样的属性:

  1、中立、客观、不依附于任何利益集团;

  2、有足够的良知与智识,能用理性讲真话;

  3、能明确和履行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

  4、能够公平的理解和善待一个社会中,其他族群或阶级的利益和差异。

  而当下中国却充斥着太多要么明哲保身,要么只认权力不认道理的人,以至于在不该妥协的时候屈服或盲从,而在该妥协、博弈的时候又剑拔弩张,最后往往一拍两散。一个人的身份或者说是社会地位成了话语权的背书,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胆量和决心,去揭露事实真相维护公平理性,而有胆量、有决心的人又不一定有文化和知识,去认清现实、理性诉求。

  也许我的标准过高或者过于理想化了,但如果这样的人所发出的声音,在社会中能够占主流并能充分影响社会和政治,那么我们就不会面对无穷无尽的党争,在政治和经济上我们也许会少走一些歧路,也可以为下一代人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多的可能性。不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以“体制型”为主导力量的社会里,而不是以“机制型”为主导力量的社会,于是,思想成了一柄锋利的双刃剑,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也难免会割伤自己。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光明也总在黑暗之后,没有黑暗又哪里会有光明,现代文明与社会,民主和人权,不正是在黑暗与光明的交替中诞生的吗?但是,如果人们不肯拿掉那双遮蔽眼睛,而属于自己的手,那么黑暗就是永恒的。

  偶尔翻阅历史,常常为历史中的偶然和必然所感叹,西方历史中因为有着古希腊优良的文化与哲学,才有了文艺复兴;因为有过极端的宗教迫害与黑暗的中世纪,才有了启蒙运动;也是因为有着重商主义和契约精神的文化传统,才有了资产阶级的兴起。人们为坚持信仰和思想所流的血、发起的战争历历在目,每一次社会动荡都能带来一定的进步,于是西方人才会格外珍惜信仰与思想的独立,才能尊崇民主政治和公平自由。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又有着多少为思想和信仰所发起的战争呢?在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主要有以下三种起因:

  1、人口过多,而生产力低下,土地兼并严重所导致的流民起义;

  2、豪强和门阀的崛起,中央政权虚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内部战争;

  3、外族入侵,所造成的民族战争。

  可这些没有一个和信仰和思想有关联,而同权力和财富有关,绝大多数战争的结果,只是政权的更新和替代,而没有根本性的政治或国家组织形式的突破。无论对于统治者还是造反者,思想和信仰都只是工具,可以拿来蛊惑民心或加以利用,但不值得也没有人为此发动过战争。近代以来的太平天国以宗教信仰为立国的根本,但偏安一隅很快就腐化堕落了;孙中山和他的三民主义,也不敌军阀们枪炮。只有共产主义所领导的革命,是中国第一个基于思想和信仰,进而取得了胜利和政权的革命,但我们的国民,背负着二千多年农耕文明的历史基因,是缺乏民主和自由传统的国家,也是疏于自觉与自省的民族,而民主和自由这两个词,前者意味着秩序,后者意味着要有所约束。

  对于政治而言,没有一种思想或是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首先是一个思想和过程,而很难说是一种现成的方法或经验,代议制政府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方法,但显然不是唯一的方法。每个国家的情况各有不同,这点本书中也有印证和表述,对于有些国家而言,混乱的民主还不如专政,秩序是自由的前提,甚至比自由更为重要,是通往自由和民主的先决条件。问题或悖论往往是:达成秩序的方法和准则是否公平有效?是否具有可行性与普世性?又由谁来监督和捍卫秩序?而这一切都需要更多的“中间群体”来实现,而不是越来越多的“五毛”和“带路党”。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六):重点是有水位了

  很难想象自己会阅读这本书,光从书名就觉得是一本正气凌然的社科教育书,再看看作者的简历,更是政治气息浓厚。之所以读起来津津有味,套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一本好书,既要道理深刻,又要文字优美”——显然,刘瑜的这本书是达标的。

  书中有一成的内容几乎是快速翻阅的,因为谈政治太深刻,读起来有些晦涩,其他的部分都把身边的事儿拉出来谈,聊得入木三分,常常还会打开另一种思维方式,这是文字深刻所在。也许是女作家的缘故,在讲这些社会现象、政治矛盾的事儿又不是摆出一本正经的教课态度,措辞中还是有股北方人的好爽和幽默的调调,时不时会因为作者的调侃而莞尔一笑,此乃文字优美所指。

  结论,好书,值得细细咀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