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灰姑娘的陷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灰姑娘的陷阱读后感10篇

2018-07-08 04: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灰姑娘的陷阱读后感10篇

  《灰姑娘陷阱》是一本由〔法国〕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 Sébastien Japriso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灰姑娘的陷阱》读后感(一):不真实的灰姑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了符合情节布局需要侦探小说里所谓真实的人慢慢都开始做起了不真实的事。他们一做不真实的事,他们自己也就不再真实了,那么,这种不真实,究竟是好是坏呢?也许只有小说的作者才能给出答案

  在《灰姑娘的陷阱》,“多”是不真实的,当她对“米”身份心动,她便开始想方设法让自己变成“米”,而当“米”得知这个阴谋后,不仅自己成功脱身,使真正的“米”得以存活,且未被共谋者让娜识破,成功扮演了“多”,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不真实,却又看起来天衣无缝。然而,最后的结局却让这成为了一个悲剧行径,天终究是未能遂人意,究竟是小说为了反转而反转,还是真实本就如此呢?

  至于小说中藏有更大的不真实,则是谋杀的“成功“,表面看,它实现了,事实上,却是失败的,先是错误的巧合让“米”知道了计划,继而错误的执行让“多”自食其果,再然后,便顺延成了大家的自吞苦果,如是这般,便让人即便猜到了结局,也猜不到自己该如何叹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个关于谋杀的经典观念——“谋杀是个人意志受挫的表现,因此也是整个人类意志受挫的表现。”也许,不真实的情节和小说本身,也是属于受挫的一种罢,因这受挫,成就了陷阱,也成就了不真实的灰姑娘。

  《灰姑娘的陷阱》读后感(二):舒克的书评

  宋冬深先生的译著《灰姑娘的陷阱》,是法国作家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情节之跌宕结构奇特人物疯狂描写合理,都是非大师莫办的手笔。读来思绪萦绕,叹为观止

  三个姑娘分别叫:米、多、拉,她们有一个共同的教母,大家管这个教母叫:米多拉。拉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故事主要就在米和多,以及她们的教母之间展开,当然还有一个叫让娜的漂亮女人。米多拉一直很宠爱米,对多很不待见。书中所有的描写都是这样呈现给读者的。

  小说的开头部分这样说:“二十岁的多,长得像杂志照片里的长头发的小公主,每年圣诞节都会收到来自佛罗伦萨的手工定做的皮鞋。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她把自己看作是灰姑娘。(宋冬深译《灰姑娘的陷阱》第5页)”因为米多拉教母在佛罗伦萨拥自己的鞋厂,我马上想到,这是一个和小说名字很相关的线索。那个在邮局工作的塞日尔·雷波,通过窃取私人邮件牟取钱财,最后被愤怒的米杀死。这个塞日尔·雷波曾告诉她,这种产自阿尔及利亚的香水的名字,及至看到小说的最后一行:“他曾自豪地告诉她那令人恶心的香水叫什么:灰姑娘的陷阱。(宋冬深译《灰姑娘的陷阱》第206页)”。于此,顿觉小说的名字极为深刻概括性极强,回味绵长。因为,“灰姑娘”大家都会有各种合理的联想,那个“陷阱”就变化莫测了。小说正是在这个“陷阱”上做足了文章

  多在一家银行工作,在一次偶然中邂逅了米,她看到米光彩照人,让她羡慕不已。多像仆人一样对待米,甚至辞掉了银行的工作,因为米给她比银行更多的钱。她还给米打过。她的男朋友是这样认为她的“她不会爱上任何人。她之所以能忍受被一个歇斯底里的女孩子殴打,脑子里必定有一种愚蠢固执危险极点想法。(宋冬深译《灰姑娘的陷阱》第109页)”小说在此埋下了重要伏笔之一。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她叫让娜·米尔诺。米不光怕她,而且讨厌她。让娜是在米之前来到拉菲尔米(米多拉)太太家里的,让娜后来回忆说,“我想要什么都得到了。(宋冬深译《灰姑娘的陷阱》第119页)”“再后来,我的那些东西有被人夺走了,因为米琪(米的另一个名字)出现了。(同前)”这又是一个重要的伏笔之一。

  相同遭遇总能相互理解,让娜洞悉了多的心思。在让娜的策划下,她们开始了她们的计划。让娜的精明使得一切都那么的天衣无缝。

  火灾后一个姑娘被烧死了,另一位姑娘倒在台阶下方,她头顶上有个巴掌大的裂口,缝了一百多针,头发烧了精光,还做了植皮手术,总之幸存了。死去的姑娘叫多,幸存的姑娘叫米。她们的计划正是这样:让真的米以多的身份死去,让多冒充米活下来。她们似乎成功了。

  然而,中国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小说正是如此,米意外地获悉了让娜和多的阴谋,她不动声色,将计就计。她演绎了一样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人,多得死去,米必须活下来,因为米是米多拉教母的遗产继承人。结果多死去了,米活了下来。但是,在让娜那里,活着的米是多,她还要扮演给让娜看,多在扮演米。戏真是做到了登峰造极地步。真是天遂人意啊!

  又要然而了,命运开了一个大玩笑。米多拉教母的遗嘱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修改了遗嘱,多是遗产继承人。所有的算计全部落空。

  作者是否在警示:所有的算计都会落空。中国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陷阱真是天晓得……

  《灰姑娘的陷阱》读后感(三):一桩扑朔迷离的谋杀案

  故事要从一起意外开始。 一栋豪华别墅突然失火,居住其中的两个姑娘一死一伤,事故调查结果是煤气管道老化引发了爆炸,整个事件纯属意外。活下来的女孩叫米,米虽然活下来的,但是她的模样已经无法分辨,而且最糟糕的是米忘记所有的过去,包括她的身份。看似寻常的故事转机出现在了女管家让娜身上。第三章结束,管家让娜喊米的名字时不喊“米”而喊“多”,而多则是那个被彻底烧死的姑娘。米开始拼凑记忆,试图搞懂整个事件的猫腻,但是因为失忆严重,她发觉真相要比她想象复杂。 小说开始了,现在她“集办案人员、杀人犯、受害者、证人于一身”。 2014年3月开始的一天,刚刚看完《广岛之恋》,网络就传出阿伦·雷乃去世的消息。我对这个导演的佩服源自《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电影高明之处在于故事,故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模棱两可影片自始至终都是在倾诉男女之间的,妄图勾起彼此的一段恋情观众不知道,主角也不知道,故事的人物是否真的存在过,男女之间的感情是否真的存在过,男女的过去是否存在过,现在是否是真实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观众如果愿意,可以相信其中的一段,如果不愿意那也可以理解,因为即便是片名“马里昂巴德”也是杜撰的,并不存在。 在我看来,本书发行腰封宣传这本书是“侦探版《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也有道理。雅普瑞索讲述的故事也类似于《马》,而且情节更为精妙。如果说阿伦·雷乃的电影妙在故事的基调和隐喻,那么雅普瑞索的小说则妙在了短小精致的情节。史蒂芬·金曾坦言,一篇短篇小说远比一本长篇小说更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底(引自其某短篇小说集自序)。考量一个作家的实力中短篇小说是基本的标准之一,这本小说全文200页,分7章,12万字,绝对达到了“构思巧妙、情节跌宕、意料之外、故事迷离、结局难料”的层次。 以下为故事剖析,内涵情节透露,慎阅—— 故事人物: 1、米/多 米和多是小说的主角,情同闺蜜。火灾之后只有一人幸存,无记忆,无容貌,所以任何人都不知道活下来的究竟是谁,包括她自己。 2、米多拉 富婆,米的教母,刚死,留遗产,继承人未知。 3、让娜 米多拉以前喜欢的女孩,后来失宠,米多拉转爱米,让娜成为管家,对米怀恨在心。 4、塞尔日·雷柏 邮局职员,探听到了多联合让娜谋杀米的情报,并依此为要挟。 5、弗朗索瓦·卢桑 米的男友。 已确定的事实: 1、让娜怂恿多学习迷的行为举止。 2、让娜和多计划谋杀米。 3、未被烧死而幸存下来的人记忆遗失。 4、米多拉遗嘱规定“由多负责每月给米一笔钱”。 5、米已经察觉让娜和多的行动计划。 6、米抽烟的习惯,喜欢和咖啡。 7、多抽烟的习惯,喜欢喝茶。 8、米睡前会喝安眠药。 9、让娜认为幸存者是多。 10、塞尔日·雷柏认为幸存者是米。 不确定的事情: 1、活下来的是米还是多。 2、米是否知道遗嘱有变并学习多的行为举止。 3、米是否决定采取行动对多进行谋杀。 细节: 1、幸存者第一次和第二次看米以及米亲友的照片时丝毫没反应。p24 and p26. 解析:幸存者身份不能确定,确定的是幸存者确实失忆。 2、幸存者做梦梦到“我的教母米多拉”……“丑陋可怕”。p36. 解析:梦是潜意识的,所以幸存者可能是米,但不排除多,因为多后来也称米多拉为教母。用“可怕”来形容也不太确定幸存者身份,因为两人都面对一个富婆都会有这种想法也不一定。 3、让娜给幸存者泡了一壶茶,幸存者说不喜欢,让娜言“以前你可是喜欢的”。p37. 解析:多喜欢喝茶,让娜把幸存者视为多。幸存者的口味应该跟失忆关系不大,所以幸存者可能是米。 4、让娜给幸存者讲述她和米的第一次见面,幸存者笑了,让娜却“变得如此严峻”,而且说“你的脸变了,走路姿势也变了”。 解析:让娜希望幸存者是多,但如果幸存者果真是多,那么在只有两个人的情况下,多会承认自己的身份。为了试探幸存者是多还是米,让讲述她和米的第一次见面,后者完全不明情况,让娜推测幸存者确实失忆可能性很大,并由此开始不安。 5、让娜拒绝幸存者见好友亲人。 解析:第一个原因是怕其他人看出猫腻,第二点是静观其变,研究幸存者是真的失忆还是演戏。“我真的被搞糊涂了,我连睡觉都不踏实,而且你又那么会演戏。” 6、幸存者和弗朗索瓦·卢桑在一起之后醉酒,想到他俩的情史,但“思路不是太清晰”。p68-p69. 解析:醉酒之后的思维是潜意识行为,所以幸存者是米。可是“多登场之后,所有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混乱。”幸存者回忆的其他事情都是米和多同时经历的,所以幸存者身份依然未知。但注意叙事中用到“凶神让娜”,所以幸存者是米的可能性更大。 7、弗朗索瓦·卢桑给幸存者泡了咖啡,幸存者表示喜欢。p71. 解析:进一步推测幸存者是米。 8、幸存者闲逛时进入一家咖啡馆。p77. 解析:进一步推测幸存者是米。 9、幸存者住进旅店,签名是“多”。p78. 解析:很难解释。幸存者身份模糊,如果是多,那么就是潜意识行为;如果是米,那么推测米事故之前学习并模仿了多的签名。由此推测,米知道遗嘱有变,也发现了多和让娜的计划,并采取了反击。 10、幸存者进入米和多的房子,发现米的房子并言“我也不去多想我是怎么知道的”。p86. 解析:进一步推测幸存者是米。 11、让娜叫幸存者“多”。p87. 解析:让娜认定了幸存者是多。 12、《我杀了人》这一章很诡异,p123-p128是关于谋杀案之后幸存者和让娜的故事,此时幸存者身份未知。p128-p140故事转移到谋杀前,叙述变为第一人称,“我”是多。内容是我跟让娜的谋杀计划经过,最后“我做到了”,成功杀死了米。注意这段里有我去咖啡馆,但进去之后喝了可口可乐。幸存者可能是多。p140-p159之后情节是幸存者学习米的行为举止,并见到了米的亲朋好友。 13、《我杀人》这一章采用旁观者口吻讲述米得知多和让娜的计划,并派塞尔日·雷柏负责调查。 解析:米得知多的计划之后,后来遣开了塞尔日·雷柏,推测米想自己单独解决。 14、多的男朋友来找幸存者,并认定幸存者杀了多。p190. 解析:男朋友没有认为幸存者是多,因为他有分析证据。由此得知,幸存者是米。 15、塞尔日·雷柏来敲诈幸存者,认定幸存者是米。p183. 解析:进一步推测幸存者是米。 16、幸存者被指控杀了多,让娜说“你要表现得像一个真正的米”。p199. 解析:幸存者可能为多。多的男朋友和塞尔日·雷柏认定她为米,是因为多学米学得很像。起码,让娜觉得事实就是这样。 17、结局在最后一页,幸存者记忆恢复,身份是米,被判入狱十年。 谁知道真相呢,上面都是推测,至于最后的尾声作者也只是说幸存者恢复了记忆,而没提及其他。或许,我们的多真的伪装成了米,“表现得像一个真正的米。”无论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幸存者坦言自己是米,那么所有的过错让娜都会扛着。 未能提及的细节就是本书的章目,据译者透露内含法文语法,我不太懂也就不多献丑了。 故事的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可能性却是无穷的。一个好的通俗小说的亮点不在于最后得到一个漂亮的真相,而在于探索真相的过程。这个过程扑朔迷离,似是而非,你永远猜不到真相,因为作者刻意地混淆视听,由此读者被其蒙蔽。但,探寻真相过程却乐在其中。 声明酱油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灰姑娘的陷阱》读后感(四):《灰姑娘的陷阱》译后记

  这部被外界定性为侦探小说的文学作品,在我看来,不妨说应归属于心理学范畴。原因在于人受了极度刺激后,会产生失忆、自我意识模糊等心理障碍,如不得到及时的治疗,将会造成终身的病态。小说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人物,其障碍之深,乃至于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混淆”主要人物的真实身份,需要读者自己通过蛛丝马迹来辨别两姐妹当中究竟谁是谁。当然,这么做是作者故意为之,目的是要增强悬念,诱导读者一起参与甄别和破案。如此说来,“侦探小说”也就实至名归了。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七个章节的小标题都用了三个关键字:我、杀、人,而作者在动词“杀”上面做足了文章。所谓的文章就是法语的动词变位,也就是常说的时态。(七个章节标题的动词时态依次为:复合将来时、简单过去时、条件式过去时、简单将来时、复合过去时、现在时、愈过去时。)由于时态的变化,造成了事态的迥异,有时甚至产生南辕北辙的结果。因兹事体大,性命攸关,切不可掉以轻心。1991年法国轰动一时的奥马尔案(l’affaire Omar Raddad)就是典型的例证。而且,作者利用这个特殊的语法现象,其实已经暗示了谁是凶手!由于我们汉语动词无需变位,就这个西方语言的特点,相对于国人来说,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似乎有这么一个共识:凡学习法语者,包括法国人本身在内,无不畏惧其动词变位。

  窃以为,翻译一部外国小说成功与否,根本在于译者本身的双向文化修养。如果译者对自己的母语文化都未能熟练地掌握,却要解译异族的文字,那是要贻笑大方的。谨以此点来勉励今天数量庞大的翻译人群,也包括我自己。

  宋冬深

  2009年6月于瑞士弗里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