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名士的乌托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名士的乌托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08 05: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名士的乌托邦经典读后感10篇

  《名士的乌托邦》是一本由司马白羽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名士的乌托邦》读后感(一):看透人间生与死,不执古今是与非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样说道。由此,人生究竟是更显重要还是更显轻渺?

  我想,很多事情,其实我们内心自有选择,真、善、美,其实有某种共通的本质。率性而为,抛开名利生死,那才叫“活”,无所谓可不可以去相比与修正,也就无惧将来会不会后悔

  书中的“乌托邦”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独立自由人格,高于世俗境界

  读此书,当煮茶在旁,因为书中言语精炼、典雅如诗如画;读此书,应立大海之滨或坐于高山之巅,因为名士的种种超脱皆由自然感悟孤寂、浩渺中思永恒

  名士有狂举,庄子曳尾于涂,阮籍穷途之哭,嵇康打铁,阮咸与猪同饮,陶渊明与王冕皆耕种为农。名士有奇才,东方朔进言三千竹简,蔡邕识音,陆羽鉴水。名士无生死,庄子鼓盆而歌,孔融兄弟争死,谭嗣同愿流血醒世。名士无是非,阮籍在丧母之时竟下棋、喝酒、食肉,刘伶与阮籍裸体示人。

  看到这名士们的异常行为,狂笑难忍;想想这名士们的一生,却哀叹不已。

  而今生活中可有此类名士?恐怕寥寥无几才华且不可得,况名利、生死、是非豁达情怀?(于2015年7月15日星期三0时0分 中山大学)

  《名士的乌托邦》读后感(二):赏名士风骨,安自身去处

  文/十里红妆

  谈及名士一词,不免会让人想到那些或放歌山林,或脱略形骸,或寄情于诗赋的风流人物,他们恃才傲物孤芳自赏,不事权贵,不攀门庭,一心寻求精神的自由,不拘于礼法,不泥于形迹,心系自然,真实率性,以此来追求达到内在精神上自由之极境。故此,中国人才有当名士的习惯向往

  作者在本书中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位名士庄子开始一直漫谈到民国末期素有“民国四公子”之称的袁克文,总共囊括历史上二十四位名士,跟随作者的文字,我也有幸再次领略了名士们率性而为,不事修饰,追求率真的人生历程,也因为他们而体味了一种逍遥放旷的风流气象

  虽说各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士风骨,但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独树一帜的还是该属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晋风骨”。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的:“汉末魏晋六朝时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高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山河破碎百姓流离,诸侯割据,相互厮杀你争我夺,名士们有心报国安天下,治世救黎民,也奈何生不逢时壮志雄心没法发展还在其次,首当其冲的却是来自政治的迫害与生命的威胁。最为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大多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认识众人皆醉我独醒”,却也如同所有朝代的名士一样,郁郁而不得志。他们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大才,却没有辅佐明主的幸运,只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时不待我的痛苦,用不合世俗的言行表达对当朝统治不满。他们放纵情感无拘无束,用特立独行处世方式表达着对苦难社会的关注与对自身命运无奈。也许,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朝不保夕,才有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才有了纵情于山水以求得精神的解放与暂时的麻痹。

  在愈来愈详细了解那段不为人道的乱世历史之后,才更让我称赞魏晋时期的那些名士。他们不追求名闻利养与荣华富贵,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在权贵前奴颜媚骨,不随大流博得世俗的赏识;他们有雄心壮志宏伟目标,却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即便悲哀消沉,但心中却永不放弃,用文人的责任骨气竭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风骨,这种精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值得让我们敬仰与向往。

  叔本华说:“幽默依赖了一种主观的,然而严肃崇高心境,这种心境是在不情愿地跟一个与之极其牴牾的普通外在世界冲突,既不能逃离这个世界,又不会让自己屈服于这个世界。”魏晋风度无疑带有叔本华所说的这种“幽默”的意味强烈矛盾冲突,造成一种人生姿态尴尬困扰,既无可逃遁,又深感无聊,只好以游戏人生的形式抒愤泻郁,表达无可奈何情绪与对人生的执著的追求。

  其实,中国历史上大多的名士都是如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如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曹植是如此,“生即须笃挚,死也要精神”的傅青主也是如此。名士们用自己的方法给出了我们一些答案:总有一种方式能够避开同流合污坚持原则,总有一种选择能够坚守本心保持自我,他们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态度,那么我们呢?

  这些名士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而我们阅读之后,除了仰望,向往,敬佩之余,是否也该思考,我们该如何自处?

  赏名士风骨,安自身去处!

  《名士的乌托邦》读后感(三):风流肯落他人后

  岁月长河中,几多风流人物追寻自由的潇洒身影令人喟叹也让人艳羡。琴与酒、思与诗、山水与官场,似乎都与名士合为一体琴瑟和鸣,杜康尽欢,名士的乌托邦究竟寄于何处,是在官场中谋求功名利禄,亦或是肆意于山水江湖之中?

  作者从庄子谈起,探讨了一番名士对生命意义想法作为。以何种姿态在浊世中追求自我,实现价值,正是我们想从古人身上了解的。

  我相信任何一位官场失意的名士,并非在最初就对官位无意,然而他们毕竟无法力挽狂澜,在利益驱动的官场实现自我价值,建筑理想的乌托邦。最终多半也只可急流勇“退”,在山水间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生。家、国、天下,无非也是由人组成,可见这样的“退”其实是人生的一种“进”。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悠然下南山。最妙的是,他用文字描绘了一个许多人向往的乌托邦,简直在精神上碾压了思想贫瘠人们,不知有多少人为了桃花源心醉。

  酒是穿肠的毒药一醉方休才是解忧的通途。忘却俗世的不得志,大概也是名士追求自由的方法之一,快乐便是自由。阮籍、阮咸、刘伶、王绩、石曼卿等等皆是嗜酒如命,酒仿佛成了一种“名士基因”,就不知是名士天生爱喝酒,还是名士皆有愁要解?琴与酒相比,似是优雅许多。蔡邕有“焦尾”作知音,嵇康弹“广陵散”精绝天下。正如琴声中的杀意一般,音乐是另一种自由的表达。酒是麻醉后的解脱,而琴则是肆意的陶醉。

  尽管我并不欣赏毫无拘束的自由,我亦会为蔡邕在母亲病榻前的孝顺感动,然而自由二字确实是最绚丽的乌托邦。阮咸将世俗抛在脑后,亲人大丧之时骑驴追回中意的鲜卑女子实在令人佩服。将思想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才会如孔融般写出父母子女无恩的言论。这样前卫的思想,哪怕在现在的社会中,也未必可以大肆的宣扬出来。我中意理性的自由,却又被肆意的自由所打动。

  名士的乌托邦终归只能做到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如何将个人的思想辐射开来,恐怕是古人力有未逮的。然而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觉悟提高,名士的乌托邦或许真的有实现的一天。读史使人明智,便是在史书一隅中窺得古人经验,发展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用以寻找更高的独立与自由。

  《名士的乌托邦》读后感(四):序:真名士自风流

  名士,意味着一种自由。中国古代的名士们,或放歌山林,或脱略形骸,或寄情于艺术,以独特的方式来获得精神上得自由。他们是尘俗世界的传说,也是君主时代避免与统治者合流的自由知识分子

  中国古代自秦皇汉武以来,等级制度愈发森严,个人在追求自身的价值与人性的自由方面越来越短缺。先秦时期策士纷起,侠客纵横的风气遭到了惨重打击,自由的知识分子拥有勇力的人要么被君主所笼络,要么隐居山林老死荒野。其中,对自由知识分子的第一波打击来自秦朝统一后,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始皇影响极大,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成为禁锢天下人行动自由与思想自由的理论依据。按照韩非子之说,知识分子摇着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用武术触犯律例,所以要禁止“儒”和“武”。若按这个逻辑推理,则天下男子皆须被阉割,因为他们都拥有犯强奸罪的“工具”,天下车辆尽须被摧毁,因为车轮有碾死人可能。韩非子的理论纯属替独夫民贼张目,以消灭人的独立精神为目的,以消灭英雄种子为目的,以制造昏聩无能之辈为目的,以制造爪牙奴才为目的。由于这一思想,秦始皇发动了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运动,这场运动被打击的不仅仅是儒生,也不仅仅焚烧掉的是书籍,而是所有可能“乱法”和“犯禁”的人和思想。不过,秦朝二世而亡,战国时期追求个人价值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并未被彻底扑灭。

  对个人价值与人性自由的第二波打击来自汉武帝,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似是给“儒”很高的地位,实则是外儒内法,用一种思想统一所有的思想。自此之后所有知识分子的尊荣都出自帝王所赐,没有了帝王的认可,知识分子便无处寻找自身的价值,先秦时代以来知识分子起于草泽,受到帝王高度尊重的风气完全绝灭。想春秋战国之世,齐桓公三次拜见臣稷而不得见;邹衍到燕国,燕昭王抱着扫帚亲自为他清扫甬道;苏秦到齐国,则挂六国相印;张仪到秦国,则为国君师……先秦时代自由知识分子和侠客义士拥有极为饱满的精神追求,他们不需要某一个集团的封赏,而拥有自我认可的心理素养,他们通过个人的才智来实现人生理想。他们拥有独立的价值判断,以所效命的对象“贤”与“不贤”作为标准,一旦被认为不贤,便会立刻离开,而不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一旦此处环境恶浊,无法实现理想,他们便会离开此处到达彼处。汉武帝“独尊儒术”,首先用“君君,臣臣”的思想束缚住了人们的精神,然后又大规模的迁徙关中豪杰和富户到茂陵,从肉体上消灭掉了一部分在当世有影响力的拥有自由思想的人。这一波打击可以说超过了“焚书坑儒”,且其手段之“高明”备受后世君主所推崇和承袭。从而使得知识分子除了“出仕”与“归隐”别无他途。汉武帝之后的王朝,知识分子不进入封建体制,在精神上就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具有勇力的人不充当帝王的打手同样无路可走。但是人性的追求不会就此泯灭,它就像被乌云遮住的太阳,只要有一丝裂缝,就会洒下明媚光辉

  总有一种方式能够避开同流合污,总有一种选择能够从属于本心,他们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他们就是——名士。

  中国的第一个名士应该是庄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名士们的鼻祖。道家文化到他手中之后演绎出一股浪漫色彩和飘缈风度,这也是后世很多名士尊崇他的原因。虽然两汉时期儒风大盛,但从道家延续下来的旷达气度和逍遥境界并未消湮。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由于汉王朝的覆灭,占主流儒家文化开始出现松动。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走向了文化前沿,他们放浪形骸厌恶繁琐的礼制,蔑视官员们的装腔作势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甚至在整个晋代成为知识分子们的效仿对象。以至于东晋时期的王谢两大家族很多贵族子弟都以名士自诩。且不说他们在政治上的作为,单凭他们在文化史上的闪亮瞬间也足以自傲。名士们的铮铮傲骨飘逸风姿,狂放气度,像一组伟岸雕像一样树立在中国文化史上。后世为他们冠以一个特殊称谓——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成为对知识分子的极高赞誉,也成为后世名士们的底色

  有一个故事说,东晋太尉郗鉴为自己选女婿,他听说王氏家族的子弟都很不凡,是可塑性很强的好青年。因此派了一个人到王氏府上去调查,委派的人回来报告说,王氏子弟都很矜持,个个气宇轩昂,我去的时候他们一个个或站或坐,颇有风度。只有东床上的青年,看到我后不避不让,躺在床上袒胸露怀,还慢慢的吃荔枝。郗鉴一听。当即叫好,说躺在东床上吃荔枝的那个年轻人就是我的女婿了。“东床快婿”典故由此而来。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郗鉴不愧是察人高手,这个年轻人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魏晋人之风度由此可见一斑。

  名士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狂狷,热爱自然。不论是嵇康,阮籍,还是后世的孟浩然,李白,傅青主,都是狂狷之士。狂狷的性格,山水的气韵,再加上庄子的思想,酿造出一股特殊的力量血液里蔓延。使狂者逾狂,狷者逾狷。他们不虚伪,不做作,也不温良谦恭,这是和儒家要求相违背的,也是和统治阶层的需求相违背的,不免被视为“异端”和“狂生”。但正是这“异”和“狂”不断为中国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催生出新思想。从嵇康提出“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再到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提出“童心说”。异端们一个接一个涌现,不但掀开了“愚”人的盖子,而且展现了什么是完整的人格。但是,统治阶层毕竟不允许名士们走的太远,因为这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因此,大多数名士都隐居到了林泉之下,他们或放浪于山水之巅,或纵情于诗酒之间,或以布衣之身而终,或退出官场,以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而存在。

  正是因为名士们的生存状态是特殊的,所以才会有精神上的自由。他们掌握知识,但却不在封建统治体制之内。文化的力量在此显示出特殊的魅力,他们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在了文化领域,这就使得他们的精神能够长存,并且形成了一种名士文化。这种文化需要特殊的性格,特殊的人格才能炼成。光靠附庸风雅是无法懂得这种文化的魅力的,当然对他的精髓也无法触摸到。只有那些乘风驭露,心境空明,和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士。他们或狂,或怪,或痴,或多情,或孤高,或落拓不羁,或骇世惊俗……留下了无数令人闻之向往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是绝尘的,是没有烟火气的,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不应该是人,而是仙。比如嵇康,那样一个人只能是死,因为恶浊的时代容不下他。同样,他们留下的声音,他们的哲学也是绝响,他们去了之后这一切就再也不存在,也不能复制。

  魏晋名士固然已经作古,但魏晋之风却流传下来。陶渊明、王绩、陆羽、林和靖……名士们的留下的文化就像是汇入大河的一股最具活力的水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这种魅力在时代变革时期尤其明显,无论是明清交替时的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清末的谭嗣同,秋瑾,还是民国初期的章炳麟,黄侃,都闪烁着名士风采。这种风采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不断闪现,不仅昨天,今天,还有明天,每一代知识分子身上都会闪烁出这种品质,这种从古代知识分子身上流传下来的“名士”色彩。

  真名士自风流,信然!

  《名士的乌托邦》读后感(五):且看名士风流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被称为“士”。他们拥有知识,并以此谋生,虽列“四民”之首,却不事体力劳作;他们积极参与政治,以“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却又不似贵族豪门那样把持权力,世袭罔替。可以说,“士”阶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是宗族血缘维系的社会中流动性最高的一个群体。因此,“自由”可说是士人最鲜明的特色。而他们之中的出类拔萃者,便被冠以“名士”之称谓。自古以来,说起名士风流,总是引来无数向往之情,他们或风流倜傥,或才学卓著,或飘然出世,或放浪形骸,在中国历史上演绎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有何共通的特质?又有何追求?司马白羽的这本《名士的乌托邦》一书,便是试图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描摹和诠释,让今天的读者得以走进这些名士的内心世界,去一睹其风采。 本书以时间为线,将从春秋战国到民国各个时期的名士一一串联罗列。从翩翩化蝶的庄子,到飘逸出世的“竹林七贤”;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到“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都在作者的笔下得以亮相。那么,这些名士究竟有哪些不同凡响,却又彼此相通的特质?这是我在阅读中一直抱持的问题。而通过本书的叙述,我想答案可以从两方面去探寻。

  《名士的乌托邦》读后感(六):真名士自风流

  不同的时代对风流才子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对名士的理解却惊人地相似。你看自古就有“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诗歌为证,今人呢,从每逢浪漫飘渺、旷达气度、逍遥狂放……之才子必定会不约而同地赞誉其具备名士风度,也可见一斑

  千百年来,浩瀚历史中名士们铮铮傲骨、飘渺风姿的传奇人生确实令后人仰慕,也为名士风度成为男性魅力的最高境界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纷争交替不断的时代,魏晋时代曾经名士辈出,不过不同名士他们所处时局的不同、生活境遇的不同,亦形成了他们不同的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文字记忆,《名士的乌托邦》撷选了其中如蔡邕、阮籍、刘伶等中国文人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分别对其文学作品和所处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对他们人生境遇加以阐述和解析。

  千百年来,那些迥然不同的生命经历,虽早已深深烙在历史上,但是作为普通阅读者,我们很难从浩淼的历史长河中发现这些徽茫,《名士的乌托邦》恰恰是这样一部采撷性作品,它探寻名士文化,探访名士生活,发现他们生活状态的特殊性、形成名士的环境,揭示了名士之所以成为名士的机缘巧合和时代之于其个人魅力形成、发展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那些典型人物所具备的迷人风采以及他们与魏晋时代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内容涉及相当广泛,毫不夸张地说,《名士的乌托邦》让我们得以更接近一个又一个遥远而真实的名士。

  我们知道现有的对于魏晋名士文学的研究中,很少有整体关注于其乌托邦精神及其对于个体生命和时代影响的作品。不同于已有对于魏晋名士文学风度研究类的作品,司马白羽的新作《名士的乌托邦》更关注于名士们迥异不同的生命故事,是对于魏晋名士曾经留给那个时代记忆的“非历史性叙述”。

  书中,司马君以其专业的学养支持,以其对史学的情有独钟,透过探寻和研究一个个名士的生命体验,发现隐含在其文学作品中关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思考,发现其精神领域和生活领域不为人知的方面,即顺从于他们各自作品的理念释义,又融入自己的理解以及解析。“真名士自风流”,“名士风采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不断闪现,不仅昨天、今天,还有明天,每一代知识分子身上都会闪现出这种品质……”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一个又一个风流人物的故事,也就串起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故事;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历史上魏晋名士自己特立独行的生命体验和自由奔放的文学表达或深或浅的痕迹,清晰可见,以及魏晋时代普遍社会文化心理和不同时期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变迁及原因。

  做为阅读者,享乐休闲于熟悉或陌生的名士故事之中,魏晋时代的国运盛衰兴亡、社会格局动荡演变,以及纷繁的社会文化映像、文人名士词学风度感喟叹息都依稀而现,想来真是欣喜满怀。不过作品也显现引经据典颇多和、深入解析欠缺,创造意图不明确和行文方式给人不可靠叙述的感觉,也大大阻碍了读者对于作品主题完整的理解。不过我相信作者“庄谐不拘写出一个自己认知的名士”的初衷一定是做到了。而且作品中对于名士个人之于时代的独立与关联,都有所涉猎实在难得。

  《名士的乌托邦》读后感(七):跨越时空的交流

  这是一本书写名士的书。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名士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此的解释,一是旧时指以诗文等著称的人,二是旧时指名望很高而不做官的人。可见,名士并非惯常所理解的王候将相,也非简单的功成名就之人。而我感到纳闷的是,如果仅此而已,那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中这样的人物又何止巨万?为何作者只选取了这区区的24位?难道只有他们能够算得上是名士吗?

  显然,作者所谓名士的标准要严苛许多。从他书中写到的24位名士来看,名士至少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其一,是心性自由。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心志的自由是中国古代名士最为根本的特征——他们崇尚本心的价值,遵从内心的意志来选择生活,即便物质上匮乏,他们或放歌山林,或寄情艺术,或孤傲自许,或脱略形骸,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其二,是行为狂狷。他们只遵循自己认可的价值,藐视外在的规则约束,鄙视封建的礼教束缚,睥睨世人的虚伪做作,游离于封闭僵化的封建体制之外,处处显露出个人的真性情,表现出狂放、豁达、孤傲、飘逸的处世风范;他们即使无法彻底逃离,也拒绝向现实妥协,甚至不惜以身相殉。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世,众必毁之——他们异于常人的作派很难得到同时代人的理解,经常被视为出格者、叛逆者。其三,是才华横溢。书中所写到的24位名士全都是饱学之士,极具才学,从庄子到曹融、到嵇康、到陶渊明、到傅青主……其中任意一位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是中国文化史上某一领域里不可逾越的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名士应该兼具自由的心性、狂放的气质、无畏的勇气、超人的才华、飘逸的风度、持久的坚韧于一身。

  表面上看,作者在书中所介绍的是24位名士的生平事迹,但往深处看去则不难发现,他试图透过他们狂放,甚至狂悖的行为,来窥透他们的内心世界,以解释他们何以如此,何以成为名士——庄子内心有一种深重的绝望感,使他对现实中的一切都冷眼相看,并存有戒心;严子陵崇尚自由,拒绝了光武帝的高官厚禄,选择闲适淡定的野居;曹植因为不拘小节,丢掉了储位,又因为深恋甄宓,成就了《洛神赋》;阮籍在母亲去世时仍然下棋、喝酒,是因为他蔑视虚伪的礼法,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嵇康因为内心深处的孤独,因为有音乐作为精神归宿,他才可以傲视权贵,可以从容的面对死亡;傅青主为了心中的汉族文脉,前半生漂泊流浪,抗击满清,后半生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确实,在每一位名士的内心都存在一个不为人知的精神世界,那是他们的桃花源、乌托邦,这也正是他们抵御诱惑,不为流俗所伤的力量之源。

  当我们进一步深入作者的文字,会发现他并非只是单纯的在写人论事,或者是进行学理上的探究,而是饱含着一种深情在写,在抒写自己的名士情怀。他深刻的理解这些名士的所作所为,理解他们的狂放、散淡、苦闷、清傲、孤独、不羁等等,以及所有的一切情感,与他们有着精神上的共鸣。在我看来,这本书与其说是写给当下读者的,勿宁说是写给这24位名士的——他是在以自己的文字向名士们,向名士们的精神致敬,在与名士们进行一场跨越宇宙洪荒的心灵对谈。所以他才会他在记述名士的轶事的同时,也在不停剖白自己的心迹,联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甚至每每以名士之风自况。文章的高明之处贵在有情,当我读到书中所摘夏完淳的《遗夫人书》和《狱中上母书》时,心潮久久难以平复,泪如雨下,这便是情感的力量,也正是这本书的独特所在。

  其实,作者司马白羽先生本人就是一位具有名士风采的人,而且精研诗词曲赋。我与他素昧平生,初次知道他是因为他的书评,写得极有见地,非常地大气磅礴,潇洒飘逸,还不失犀利,让我赞叹不已,每发一篇必定认真拜读。尤记得,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他在2012年所写的《王的孤独》的《吾王百战,百战倾城》(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72454/)一文,只以自己所写的两首古风作为评论,一时让我惊为天人。虽然我已经浸淫机关十多年,沦落为文字打工者,早已丧失了与作者司马白羽交流的灵性,甚至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他的诗词的意境,但我依然深为也的才学所折服——司马白羽,真名士矣!

  名士所写的有关名士的书,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