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方有令秧》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南方有令秧》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09 04: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方有令秧》经典读后感10篇

  《南方有令秧》是一本由笛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3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南方有令秧》读后感(一):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最近看了两个关乎禁欲的故事,青蛇和南方有令秧。

  青蛇虽然更多的是在讲人间爱欲,但是由于关注点在法海身上,侧重点更多在禁欲上。(电影

  令秧:天真到无情的人。人活着总要有个念想,对溦姐儿,那是她刻骨羞耻来源骨子真诚的人,对这个最大的谎话讳莫如深,很理解。令秧的这样的人,估计是受不了撒大谎的。保全自己的命,反倒像是大势所趋,她不见得多怕死,可偏偏别人替她不值,她也就存活下来了。对古代的女子,我理解她们大概都是心性简单的,自由这个词儿都不见得听过,能维持天性就算是维护了自己的自由了。令秧难得的就是天性一直在,直到她死,她都几乎没怎么变过。那块牌坊算不得啥,不过是个目标罢了。替换成别的,她也还是那个令秧。

  她无疑是禁欲的代表,偏偏因为守寡太早,尚不知情欲为何物。直到最后。她执意将溦姐儿嫁给谢舜珲的儿子,理解。她不过是想给女儿一个最安稳人生,那家的儿子死了,倒好,很多女人要受的苦就都不必受了。

  说起来,谢舜珲那么倾尽所有的为她想为她谋,估计不是因为这个女人无情而是因为这个女人不知欲,不知欲的女人,清灵淡漠执拗。最后沦陷了还是,好在足够洒脱

  谢舜珲:我真是挺欣赏这样的男人的。他是个双无疑。明朝的八股制度读书人都弄得死板无情。难得他不被名利所诱,制度所困。制度是时代之下的人难以左右的,怎么钻空子,怎么让自己不迷失?能不迷失就是强者了,还能试着玩弄于鼓掌,佩服。女明星经纪人比喻有点丧失意境,倒也大差不差。(所以咱们可以想象当下的一些明星,和留给我们的一些印象,估计能当真的不多),从始至终,他不曾与令秧有过耳鬓厮磨缠绵悱恻,让他们的关系升华了不少。也让我觉得谢舜珲大体不是太爱碰女人的身体,反倒可能更看重她们的灵魂,对令秧,他欣赏敬重。从几时开始的,难道就是令秧在马厩等他开始的吗?可能更早,在她说觉得戏文都是神仙写的罢。对谢舜珲来说,女人的天性不被磨灭,一直拥着天真的残酷的自己,多么可敬。那样的环境下还能有灵气,简直就是天女。其实男人对女人到底是情欲,谢舜珲肯定知道,他偏不打破,打破了就毁了。女人一旦沉浸爱欲终会失去些灵气,男人大底都喜欢这样的暧昧寄托,简直就是在打造一个谢舜珲式的王令秧,他估计很上瘾那种在令秧身上禁欲的痛苦成就感。他的欲望或许是常在同性身上发泄的。当知道令秧对牌坊那样的渴望,他便倾己所能为她办到,你想要我就帮你想办法,你心心念念想着牌坊,我也替你想着,你要什么我就要什么,你渴望的就是我渴望的。能互相尊重真是太好的感情了,对情欲绝口不提。

  他对女人的禁欲,大抵已经到了残忍地步。我个人觉得,谢舜珲在某种意义上是个禁欲主义者。严禁情和欲掺和在一起。他对令秧有时真是残忍,主意出的也够狠够绝也绝对有效。他太了解世人想听什么想要什么了,残忍的猎奇的能人所不能的。

  《青蛇》最近复习,法海是个绝对禁欲主义,他灭不了人欲,苦不堪言,就想毁灭那个勾起他欲望的人。总觉得他跟谢舜珲有相通之处也共生之处。他们对女人都有点避之唯恐不及,偏偏又总想试图靠近,一个是想毁灭之,一个是想保持某种距离的共进。

  我可能还是不大相信男女之间能只尊重无欲,无欲太难了,男女无欲的话,也就染色体变异这一个法子了吧。其余都是自欺欺人。(我还是欣赏任何情况下男女萌生的同舟共济的,这比缱绻缠绵难得太多)

  令秧也通法海,法海最大的本事,是无情。 谢舜珲最迷恋令秧的部分也是无情。女人多的是多情者,偏这无情最可贵

  令秧最后尘埃落定了,再遇唐璞,心动了便不顾,还是人欲。多年的牌坊心愿让她封了自己的欲,牌坊到了,欲 又再次开启。

  兰馨:她太有故事了,留白的部分,作者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呢?她跟三姑娘跟唐炎,尤其是跟唐炎。当看到她因为得知真相而自缢,觉得有点突兀的。倒也难说,这么多年发生了什么,他们的故事真挺值得玩味的。倒是跟三姑娘,像是谢舜珲的同性之欲。

  惠姨娘:欣赏她。这样的女人是制度下洒脱的代表吧。

  云巧:终究是个母亲

  连翘:本以为会终生相伴呢

  唐璞:看到他动心,就知道他肯定会跟她发生什么,没想到这么长时间才发生。他形象不怎么立体,没感觉哎。

  《南方有令秧》读后感(二):但愿令秧有晴天

  笛安的作品大概是所有80后作家中,我看的最多的。从最早的《告别天堂》到龙城三部曲(《西决》,《东霓》,《南音》),《圆寂》,《姐姐丛林》,《怀念小龙女》,甚至是还未正式发行的新作《南方有令秧》(首发在《收获》),每一次她似乎都能带着新的着力点出发,这一次她抛弃青春文学思路虚构了古代明朝时期一个贞洁烈妇的故事。

  坦白说,跟其他描写古代的小说比起来,笛安的这本书并不是特别出众,但是看得出笛安做了很多的功课,唱戏的段子,说话的方式环环相扣的故事,宅子里深藏的秘密画面感既强烈缓慢,像极了令秧急促又笃定的一生。感情在这本书里,大多都是配角,但也正是数段不为人知的感情成就了令秧的传奇。在她被救起的那个晚上,她大约就知道这辈子是不可能为自己而活了,那块牌坊是她最好的归宿,所以她没有犹豫的就砍下自己的左臂,冰冷麻木的继续这条路。也有柔情时候,比如她跟儿媳妇兰馨学写字的时候,跟谢先生说话的时候,好像只有那些片刻是属于她自己的,其他的都在步步为营。十三岁出嫁的时候令秧大概不可能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整个休宁最仰仗的人,也许当命运选择你的时候,不管怎么抵抗,最终都会走上这条路。从她开始依附着男人生存,到整个族里都对她敬重,不得不说,有时候女人的成长和脱变可以改变一切,然而她也不过是命运的一颗棋子,时代成就了她,也毁灭了她。

  80后的作家大多都写有关青春的故事,大约是因为这最会引起共鸣,谁没青春过呢?可是青春走完了呢? 在《南方有令秧》中,笛安放弃了对情爱的描写,更多的是对人物内心探索,感情也不过是通向人性深处的一个桥梁。虽然是明朝时期的事情,可是比较来看,放在今日也并无不妥结束青春的时候,我们该走向何处呢?到了那个时候也许我们就不得不停下来了,也许我们会发现,比起跟这个世界联系,自我的联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疏离有时候是任何语言都抵抗不了的,寻找是个漫长道路,但哪怕是痛苦的探索,也会透露出一种清醒愉悦。在新作中,笛安放弃了擅长的写作手法,与以往放肆渲染表达不同,这次冷静又克制,常常点到为止,也许她不忍心将令秧撕开太多,也许她只是以一个旁观者身份在说一个故事,这大概是小说的好处了,写小说和读小说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我们都希望直接得到正确指引,不舍得浪费太多的时间在思考上,恨不得有人站出来直接给你指条明路好最快达到目的地。然而小说是不具有引导性的,它只提供氛围,不告诉你关于生活的任何道理,一切都是自由的,哪怕是带有消极的毁灭性的的思考。

  但愿令秧有晴天。

  《南方有令秧》读后感(三):依旧是熟悉的感觉

  不得不说,笛安不愧是我近几年最喜欢的作家。上大学之后,阅读生活完全电子书所充斥着,这几年买过的小说,除了《南音》就是这本了。看完以后不得不有一种不过瘾的感觉,心心念念的拿出手机下了电子版,又从头刷起。

  不得不说,笛安的书,目前为止,每一本都有收藏必要。这是笛安第一本历史长篇小说,但是我读起来,却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感觉就像在读龙城三部曲一样。依旧是熟悉的笛安风,在阅读《南方有令秧》的时候,总感觉笛安就是长在这本书里面的,她跟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很熟悉,就像给你讲故事似得,把所有的事情都娓娓道来。我想这就是为何每次阅读笛安的书都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亲切感

  还是说会这本书吧,按照国际惯例,阅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最喜欢的角色还是令秧,看完这本书,就好像令秧是我的一个很熟悉的老朋友,我看完了她的一生,我看着她从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大家族的主母,我看着她从毫无城府小姑娘变成一个不怒自威的夫人。我看着她一点点的长大,一点点的变得厉害。心里更多的是心疼,在故事的最后在她一直期待的牌坊快要落成的时候,她选择了死亡,所有的荣耀全体成了哀荣,她是故意这么做的。一直以为令秧是全书里最具有反骨的一个角色,从一进唐家的大门开始,她就一直不按常理出牌。她的一生,她的死其实是对封建主义最大的嘲讽。我觉得笛安最独具匠心安排是对令秧的两次偷情。第一次更多的是为了活命,跟哥儿产生孩子,不由得有几分跟老爷影子。第二次,则是令秧真正的爱情。这份爱情代价是令秧付出生命。令秧一生都渴望自己变成一个传奇,变成一个有故事的人,那么我觉得在她人生的最后半年里,就是她的人生她的故事的高潮。不得不说我看到了结尾,总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第二个喜欢的人物就是谢舜辉了,的确这个人确实身上有很强烈的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不拘小格,放荡不羁。他跟令秧的15年的感情不是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惺惺相惜的感觉吧。很多书友都在讨论他跟令秧之间有没有爱情,我想他对令秧更多的是一种怜惜,一种欣赏,一种知己的感觉吧。而令秧对他,则是一种信赖,甚至一种崇拜,更多的是一种盟友,一种能放心交给对方后背的人。

  第一篇长评在豆瓣上的就写到这里了,晚安

  《南方有令秧》读后感(四):人生若只如初见

  [ 头一次看见她,他便觉得,这位夫人是从王江宁的七绝里走下来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她就是那样的少妇……]

  姑且不论笛安这个漂亮的比喻是否恰当,我只是用它做个开头。她最新的《南方有令秧》,实在是不尽如人意

  难得一见她用第三人称角度叙事——我以为她是一个足够自信也足够冷静的作者——她太擅长第一人称了,“龙城三部曲”,《告别天堂》诸篇,熟悉得就像“讲故事”而非“编故事”一样。她写的故事都底气十足主观到让读者常常怀疑是否是她亲身经历。除去作为作家不可避免宿命,更多的,是因为她写的人物总有些许相似美丽而强韧的女人,她会略有羞涩智商不一定高却足够聪明,跟若干个男人纠缠不清;以及陪伴着她的男人,不一定因为爱情,但一定存着爱——或者说,不一定想和她有什么过分的念头,但一定愿意为了她付出一些东西。这不免让人怀疑,这千千万万动人的脸,背后是不是都藏着一块属于她的灵魂碎片

  可能因为这样的创新,她这本小说最大的别扭之处,就是文字的“隔”。不是雾里看花的美,而是隔膜、隔离、看不清楚、弄不明白,让人体味不真。这是该归咎于第三人称叙事,还是归咎于历史题材使用?当然,她也曾试过历史题材,只不过是短篇小说——在《最小说》的初期,她写过一篇《竹林七贤》——篇幅容量自然不能与长篇相提并论

  不得不说,她已经做了许多的尝试和改变:放弃了她擅长的偏欧风的大段描写,改用古白话式的口吻讲话;研究很多相关的历史背景,至少在各类名词运用上避免了硬伤。但是,这也正是她的失手之处,她的进步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这不像是她沉淀之后交出来的文章。除去惯用的“羞涩”“苍白”,以及用断句来强调一个动作的方式保持了她的语言风格,其余的,让人难以置信

  按她说的,她写了一种攻守同盟,一种不计回报得失的相互信赖。

  她保持了原有的遣词方式,她表达的仍是一种笨拙的美,一种以怨报德,一种有破坏力的情感牺牲是一种美,她对此深信不移。

  但她放弃的博喻式的比喻,放弃的炫技一般的强大词汇量,放弃的血肉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她把“个人辨识度”的保持僵化在了惯用词的使用。而非早先她自己认识到的“一种字与字之间的节奏”(《告别天堂》语),这一点她做的不如同期的落落。她放弃了,或是说懈怠了对细节以及伏笔的打磨,比照《东霓》中不动声色的埋伏,《南方》中的笔墨简直粗糙到天真了。她想用“言有尽而意无穷”以达到的效果,用的太多反叫人看不明白。她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她想写很多,却无力驾驭起更庞大架构,半弃不弃的文字给了小说太多赘笔。

  她的野心,同社会上某种商业气氛缠绕在一起,很多人把这样的心态,叫浮躁。

  同时,联想到《文艺风赏》所面对的行售窘境——起码于我所见,《风赏》总是不如《文艺风象》卖得更多。纯文学的式微,乃至于整个实体书所面对的困境,都可以说成理由。但需要深思的是,《风赏》很多时候教人直呼“看不懂”,是其不可忽视的短板之一。新锐不一定是小众,严肃文学也不一定曲高和寡,有时候,《风赏》的杂志定位,是不是太矫情了一点呢。作者群的狭小,在保证风格的同时,也减少了一种“百家争鸣”的气氛。杂志不该挑作者,应该是选文章。

  当然,我也不是说《文艺风象》就做的完美无瑕,只是它的“接地气”给了它更多的读者。凡事不能过度被比较,但也不能缺了比较,否则动力不足,也是坏事。

  是不是可以归罪于最世的运作方式——为了保证作者的“出镜率”,基本上不会隔太久就要推出新书;同时也注重着吸收社会上、网络上的热点因素。这是成功,也是失败。但我相信,笛安她,本可以做的更好的。

  我怀念的是初见笛安,她能像呼吸一样,把她骨子里的孤独和不同寻常,物质成文字的体现。她是一个世间居住了太久的老灵魂(郭敬明语),让人心颤地想躲,躲她文字里那些扣合自己青春的迷乱与天真。然而日子一去不复返,面对历史,面对令秧,她好像变回了一个懵懂的少女,是南音,是宋天杨,是昭昭,是雪碧,是那些曾经灰飞烟灭但是生生不息的,尝试的勇气。

  我有点惋惜,但并不遗憾。

  难免冲撞,班门弄斧,请谅解。

  《南方有令秧》读后感(五):喜欢令秧这个名字

  刚看完了美女借的这本书 开始是从她朋友圈看到的读后感 很感兴趣 初读就觉得低沉 悲伤 的大环境中唯有令秧有一丝懵懂 温暖 单纯 总觉得画面里她忽闪着大眼睛 天真的问一下问题 说一些话 可能也正是因为她那时才十六岁 对世事的认知很少 没有什么理解 更没有什么判断 才听话的选择了这一条路 并只是一门心思要完成这件事 单纯且执拗 开始总觉得谢先生对她可能也是有爱情的吧 为了帮她完成梦想 也是为自己完成什么才一直帮她出谋划策 但这又与爱情矛盾 如果他们之间有爱情 我想一定不会是这个故事 谢先生也根本不会那样筹划牌坊 令秧和九叔也算是有伏笔 但觉得结尾的时候有点突兀 也可能这就是小说想表达的 令秧牌坊的梦想实现 她关于人间的美好也有了体验 唐家也中了进士 天时地利人和 一切都恰好 她也不必在人间受苦了 没有遗憾 带着明了和喜悦离开也算圆满 结尾云巧是为什么这样做呢 她对令秧从一开始就是心怀不轨吗?应该不是 她是吃斋念佛后才开始这样想的吧 希望是这样的吧 还是她一直对令秧有恨意 或者嫉妒 我也不知道

  《南方有令秧》读后感(六):西出阳关无故人

  说到“西出阳关无故人”,不由想起《妩媚航班》里的《西出阳关》,笛安似乎对这句诗有执着的偏爱。简单来讲,这本书歌颂的友谊同盟之情要远超爱情,所以,这个标题似乎更恰当一些。

  但,在我的眼里,谢舜珲却不如唐璞,再隐世倨傲才情洋溢也不如唐璞,因为唐璞给了令秧血肉,而谢舜珲只给了令秧生活。

  精彩,却只能靠计算日子来维持的生活。

  我相信32岁的令秧是迷人的,这让我在看到令秧与唐璞在回廊里的那次接触时看到了这个故事的结局。

  我知道,令秧一定会带着另一个生命死去,在她最荣耀的时刻,不偏不倚。

  我也是到此刻才知道,在书的最初,就已经为结局写下伏笔。即便过程离经叛道,经年漂泊,也安安稳稳等一个结局,丝毫没有突兀。

  因为我眼里的结局是爱情。

  在连翘的身上我无法看到爱情,即便她与丈夫是相爱的,即便耳鬓厮磨这四个字刻在书上印在眼眶里,我仍然不能感受到连翘的爱意,因为她的爱无法拜托束缚和恐惧,更无法离开柴米油盐的平凡。

  但在令秧对唐璞说:“十五年,你是不是就打算永远不叫我知道了?”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柔软,我感觉到令秧拖着残疾的手臂触碰唐璞的胸脯,我感觉令秧的死是劫后余生柳暗花明,我感觉所有的错误都情有可原。

  法无外乎人情可能说的不是爱情,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是对唐璞的感情更重要,还是十五年的日日过活更重要,谁也没法解释得清。但我知道,十六岁的令秧无情,迷人,足够让谢舜珲敬重。但敬重又如何呢?他无法改变令秧,他们不过不谋而合沆瀣一气,为的是玩弄制度,从谢舜珲让令秧断臂的一刻开始,他就注定更爱自己,他爱成功的感觉,甚至只爱丰富的生活,只为了这一点点而已。也或许,不仅仅因为这一点,或许还有一些对令秧的疼惜,可是他不惜命,因而迷恋冷血。

  西出阳关,他们真的是故人。故人是十五年的撕扯,即使其实这之中的很多年也不过是在等待。

  但只要天崩地裂的那个时刻最终到来,她就可以只带着一身的精彩离开。

  只是天下之大,这个离开,却又只能成全她一个人。

  即便,他一直怀念她。

  《南方有令秧》读后感(七):爱过,她死而无憾

  那日在办公室聊天,和杨老说起《西决》,说起笛安。记忆一下子回到了高中那会儿,类似郭敬明,落落,苏小懒的人物浮现出来,那是看《最小说》的时代。 可即使是在那时,在我的欣赏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我依旧能感觉得出,笛安和他们不一样。因为《西决》。依稀记得他们四姊妹,东霓,西决,南音,北北。故事情节早已忘记,可有一段写南音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得,赶紧复制粘贴过来回一下:“不是因为端木芳是那种比南音温柔的女孩儿,也不是因为她看上去更低眉顺眼更恬静或者是更善解人意。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她是那种懂得控制局面的人。对事对人都能在蒙眬中拿捏一种张弛有度的判断。可是我家南音不行。我家南音是个傻丫头。动辄勇往直前破罐破摔,以为她看上的男人都愿意陪着她上演莎翁剧情。再说得通俗一点,南音只知道拿出自己最珍惜最宝贵的东西拼命地塞给别人,她不懂得所谓对一个人好,是要用人家接受并且习惯的方式,她只会用她自己的方式对人好。所以越是用力,错得越离谱。所以端木芳可以赢得没有丝毫悬念。 这不是南音的错。但是那又怎么样。尤其是在这个成王败寇的世上。看看我们置身的这间书店吧:《营销策略》,《沟通技巧》,《如何成功地塑造你的个人形象》,《告诉自己我做得到》……人们感兴趣的只是技巧和手段,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他滚烫的体温而得到鼓励。除了那个写了一本《红楼梦》的名叫曹雪芹的疯老头儿,没有第二个评委会给“痴人”颁奖。所以,我暗自握了握拳头,所以世界上的男人们都会像苏远智那样,选择一个端木芳那般合适得体的伴侣,而放弃他们的生命中那个晚霞一样最美好最热烈的姑娘。 南音,其实能被你爱上,是他此生的荣耀。哥哥真的不是同情你才这么说。” 大概那时候我正爱着某个人,而不被爱。自以为西决对南音的这段描述就是我自己的内心独白。现在再想,也确实是。 只因聊到笛安,第二周晚自习返校。杨老便给我带来了《南方有令秧》。同是爱书之人,遇到好的东西总爱分享,她还开玩笑让我和王珍好好看了,必须写一篇读后感。唉,多年未提笔,真难!要是真能赶上杨老文笔的十分之一,已足矣。 看《南方有令秧》是在每天午休前,一天翻几页,一天翻几页。太不过瘾,于是下载到手机,每天晚上熄灯后看,还是不够劲儿。就像吃一个烤全鸡,那必须是一手撕一块,快速咀嚼吞咽,一气呵成。这是我的习惯。于是今天花了一整个晚自习,结束了它,爽! 一个十六岁的寡妇,为了一块贞节牌坊,骗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 一个落寞的有才之士,为了成全令秧,利用制度,玩弄制度,想护她一世周全,最后万事皆空。 不知道到底是令秧成就了谢舜晖,还是谢舜晖成就了令秧。 我记得她年幼的懵懂,曾向往着嫁给表哥,能像海棠姐一样头上挽个牡丹髻,和可心的人儿幸福地过一生;我记得她嫁给唐老爷的那个初夜,疼痛、不安,那个叫“肮脏”的词再也洗刷不掉;我记得她被迫断指喝毒药时的无助,想死却怕死的懦弱;我记得她一刀又一刀砍自己手臂时的鲜血淋漓;我还记得她最后在爱中变得柔软而光彩夺目,哪怕只是昙花一现。 那个曾经喜欢站在桥上发呆眺望的姑娘,为了一块牌坊入了魔,那是她奋斗一生的目标。她变得像曹七巧一样冷酷无情。直到在爱中融化,懂得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特别喜欢《绣玉阁》的故事,正如最后谢舜晖问她:“早知如此。夫人何不在十五年前就吊死在祠堂?何必费这么多周折?”令秧冷静地回答:“这怎么能一样呢,正是这十五年,我才不枉此生啊。” 我想,令秧是可怜的,也是幸福的。因牌坊而生,也因牌坊而死。她爱,她恨,她孤独,最后,她获得了自由。她成为了故事,成为了传奇,而最重要的是,她终于像每一个普通女子那样,品尝了爱的滋味。 爱过,她死而无憾。

  《南方有令秧》读后感(八):北方有佳人,南方有令秧

  看故事的第一眼,是因为它简单的封面,好似一不小心打翻的天蓝色墨水,晕染开来的蓝图。 章节十分简单,没有标题。文笔没得说,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皆是定桢的画面,情事描写,寥寥几笔,已是画龙点睛。看厚度,以为自己会看好几天,早上拿了书,一翻开,就没法停止。 故事的发展,以一个全新角度走起,十六岁的她,跨进了一道门,走向一条未知的道路。此后发生的事,皆由不得她。与川少爷,是露水之情,只为了要一个保命的孩子,于谢舜晖(后面简称为谢),敬佩朋友之谊,于唐璞,她真正明白了爱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这是谢眼中的令秧。 “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腰肢。从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这是沈清玥对谢的爱慕,等不到垂青,她便替自己抉择了。 她是书里最聪明的女人,她至始至终都明白,有些人是无法属于自己的。 谢为令秧做了许多事,写戏本,出主意,救宦官(那本是读书人最不耻的事,可他为了她,皆不以为然)还为她准备“百孀宴”……最后听闻了她和唐璞的事,说了一句话,还替她开脱。“夫人可知道,这情不自禁,怕是这世上最糟糕的。”他终究只能看着她,做出选择,而这一切,也早已和他没了关系。他终是知道,她并非他所能拥有的。令秧是她的意外,一个流星一样的意外。 蕙娘、连翘为了掩住令秧的秘密,赔上了自己,也无怨无悔,她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时间,真的可以改变太多。 一个人的外貌,一个人的言行,一个人的心态,一个人的嗜好,往往最讨厌的,最后都成了最喜欢的,最喜欢的也成了最讨厌的。这些都由不得我们。皆为了一个情字,它好,它坏,也是经历过后,才会明白的。 川少爷最初,应当也是喜欢令秧的,当然,也是由性起爱,后来,娶了兰馨,纳了妾,依旧还是忘不了令秧。 兰馨,是喜欢三姑娘的,对于川少爷,她不过是从了命,最终,选择了下世再相遇。 三姑娘是打着算盘的,最精明的。那知府少爷,兰馨,她要为自己谋个归宿。 候武为了复仇,也深陷蕙娘的情爱,后来娶了紫藤,也收了心。 云巧是最贞洁的,没有与任何人染指,却是什么也未做成,蹉跎了岁月,最后告发时,还被当成了疯子。贞洁牌坊,是族人的向往,即使真的发生了什么,他们也不会承认。他们比谁都明白,那牌坊意外着什么。 “锦衣玉食有时候真的没用,上苍决定了要你苦,总有的是法子。”这是旁人对令秧砍了手臂之后的感慨。 令秧从最初的天真无邪,经历了与川少爷(唐炎)的鱼水之欢,得了澂姐儿,她却是不喜欢她的,那是她苟活的证据,是罪恶的开端,后来对唐璞,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令秧最后问老夫人是怎么知道的,老夫人这样回答。“女人都是荡妇。”

  《南方有令秧》读后感(九):小川,早已被人忘记的称呼

  从一开始,我是很喜欢川少爷这个人设的,翩翩少年,为了继母答应云巧她们的谋划。他,是喜欢令秧的吧。令秧要撞床柱寻死时自己用胸口挡住,令秧说给他一个小妾放在房里他说:你当我来找你只是为了让你允诺我纳妾?最后令秧以死相逼不让他再来找自己,他就果真没有再来,也如愿纳妾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使命。之后他在书中的描写就不多了,一直是以考取功名为主线,我记得有一段是他问谢先生说,只要我早日考取功名令秧就能早点拿到贞洁牌坊?也许最初他考取功名有一部分是为了令秧吧。

  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小川开始变了,大概是进了书院之后,他开始变的迂腐死板,也不再温和,就像他的名字,唐炎。令秧断臂时也只是想会给自己的官运有帮助。令秧收留受伤的宦官,他想的是宦官与读书人不和,家里还收留宦官会败坏自己的名声,深夜去与令秧对峙,并在提醒令秧微儿是两个人的孩子这一事实,不巧,兰馨听到了,也间接导致了兰馨的死,当然,三姑娘怀孕才是最主要的。

  在这之后书中就没有川少爷和令秧的对手戏了。书中再一次提到川少爷是在川少爷科举及第时,面对皇帝的赏赐也只是卑躬的低头,在书院里的那些慷慨陈词都不敢说出来。

  小川应该是爱过令秧的,但是却没在恰当的时候,令秧当真是 “无情”的,她那时才十六岁啊,还什么都不懂啊。之后就只为了牌坊活着。在考取功名的过程中,小川也开始变了,满脑子只有读书人在天下人眼中的虚名,那个干净澄澈的少年也不过是活成了一个普通人。

  川少爷出场不多,但是每次出现都是故事的转折点,从帮助令秧活下去到两个人分开,之后他每次科举成绩下来之后促使唐家的每件大事的完成,比如说三姑娘的婚事、最后令秧牌坊的确立、当然还有兰馨的死。故事到令秧死就结束了,但是唐家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书中也交代了唐家在慧姐儿的手里家产翻了一番,令秧的这个贞节牌坊,唐炎中了前三甲以后官场前途更是不可限量。钱、名、权,什么都有了,多年后的川少爷变成了唐老爷后,谁还会记得小川那个温和干净的少年啊。

  《南方有令秧》读后感(十):几问李小枕

  好吧关于李小枕我有几个问题要问:1你和几个男人上过床?2在你之前的感情里你和对方做过多少次?3你生孩子的那段时光是在哪里度过的?4为什么在你的价值体系里,瞅着别人缺点始终是不变的主题?5能对你妈妈说话温柔一点吗?6为什么你不在网上找工作?7为什么你从来不过问我生活上的事 8为什么七八月份的时候你会主动,但现在你越来越被动 9你爱我吗 10小姐你是不是对我非常不满意,动不动就是谢谢 11你背地里能说点我的好我感恩戴德 12为什么有时我感觉我们两个像陌生人,你再也不像当初那样主动 13最深层次的原因,我觉得你还是不爱 14有时真的很想跟你说分手 15为什么想讲话却无话可说?15越来越不知道怎么跟你相处,到底是你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 16

  关于父母纠结的这个问题,我其实更希望他们能够顺其自然。我们应该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