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之美经典读后感10篇
《极致之美》是一本由李栓科/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致之美》读后感(一):天地有大美
每到节假日,各大风景区游客成群结队人山人海,基本是在看人头,根本看不到风景。作为一个观光者,我们过于匆忙、喧嚣、拥挤,顾不上领悟山水的寂寞与禅意,我们在山水中匆匆走过,却不能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因为靠的太近所以看不到真正的风景,某种程度上我们是风景的破坏者,
中国国家地理推出的这本《极致之美》摄影集给了我们完全不同的风景,这些风景照与我们平日旅行时拍的旅游照有天壤之别,不仅仅是摄影技术与器材的差别,最大是摄影思想的差别。一个好的摄影师不仅仅是在记录,而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创作,他们是诗人也是画家,用镜头为笔,写出山水中的诗情意境,画出风景里的美丽与哀愁。虽然书中尽是中国的风景,但却显得那样陌生与不同,和书中的风景相比起来感觉之前我去的那些旅游景点都像风光明信片上的宣传照,像橱窗里穿着美丽华贵衣服的模特,美丽却没有生气。而书中的那些美到极致的风景是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让人心旷神怡,从照片里都能感觉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
社会上有种说法把所有“风景摄影”指责为风景糖水片,我认为有失偏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这是无可指责的,因为爱美我们才更憎恶丑恶。追求美与正视现实中的丑恶、或苦难、残酷并不矛盾,不能因为社会存在丑恶就否定美好的事物。只拍摄那些苦难、丑陋、残酷、罪恶就健康吗?就高尚吗?就有品味吗?如果用佛家的话说“心中是牛屎,所见皆为牛屎。”如果像把玩女人裹小脚嗜痂成癖,为了恶趣味“赏玩”假丑恶,那才真的让人齿冷。
我们揭示假丑恶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假丑恶,拍摄被污染的山川河流被毁坏的森林草原是为了倡导人类爱护自然,我们拍摄贫穷落后是为了消除贫困追求富足,我们拍摄病痛残暴是为解救病患唤醒良善,让美好代替丑恶,这是追求美的过程。
摄影师把美好的自然风景带到我们眼前,他们不仅仅是艺术家更是一个个追求美的冒险家,他们要在几千米高的冰山雪峰上忍饥受冻攀爬盘旋,在渺无人迹的沙漠上抵抗饥渴与炎热,只为拍到那寻常难以见到风景;他们在天坑冒着迷失与坠落的危险,时刻要注意周围崩坍、毁坏的岩层提防受惊扰的虫鸟野兽,为世人展现神奇秘境;为了拍摄动物照片,起早贪黑、露宿野外、追随动物习性把自己当成动物的同类,埋伏几个钟头才能捕捉到动物们的身影。
幸亏摄影技术发展到数码时代,他们可以抓住机会无数次按下快门选择尝试不同的角度与时空,如果还是胶片时代我们可能会错过很多风景的。
看完中国国家地理推出的这本《极致之美》摄影集,我有种放下一切去走进那些风景的冲动。
去天山看冷峻雄奇的冰川和传说中的雪莲,去阿尔泰山喀纳斯湖上迷宫探秘,去卡拉库里湿地去感受野花草地的芬芳,去沙漠看瑰丽的魔鬼城日出和星空,去海水里与鱼群嬉戏,去广西去探寻那些神秘的天坑秘境,去伊利去看那梦境般的野罂粟和薰衣草花海,去壮观的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边策马飞奔……去亲身感受天地之大美。
《极致之美》读后感(二):极致之美,自是无言
可我想,取景器绝不是摄影的全部,就像情趣用品不是做爱的全部,玫瑰不是爱情的全部,武器不是战争的全部。
-----------------------------------------------------------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得真真是极妥的。真正深邃的、浩瀚的、动人的风物都呈现出静默的姿态。你在,它裸裎相见;你去,它兀自生长。人类在场或缺席都不妨碍自然以其道运行,以其貌示人。手中的这本《极致之美》是最惊艳的诠释自然之“大美”的图集,它依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汇集了中国本土顶尖摄影师的最优秀作品,为匍匐于尘世的观者奉上了一道丰美炫目的视觉盛宴。你看,短短一段文字,我频繁地使用类似“最”这样的字眼。这种语词匮乏的穷相恰是书名“极致之美”正欲策划的某种阅读期待。
起首连页的八幅图涵盖了本书视角的广博与“极致”:从亿万年前高山冰川到从横广袤大地的江河湖泊,从神秘森然的旱海沙漠到幽蓝深邃的海洋世界,从光怪陆离的喀斯特天坑到蓬勃的丛林草原,从人类文明遗迹到形形色色的野生动物,摄影师通过取景器中捕捉自然的脉络、生命的暗涌,展示这片土地,这个星球那些奇幻瑰丽的瞬间。
这样的阅读体验对于我来说是相当亲熟的。因为它跟我最常看的cctv9调性一致。我曾经暗忖动物自然类记录片的魅力所在。我想一部分原因是它暗合了人类天然的猎奇心理。看看那些动物学家实验计算鳄鱼的咬合力相当于几多吨位的汽车;听他们讲述那一海口死死咬下去,再翻转身体,其撕裂的力道多么残忍与彪悍。除此之外那些孵蛋的企鹅、跳跃的袋鼠、怀着身孕还要捕食的母兽都让我顿生悲天悯人之感——丛林法则多么残酷,动物多不容易!观看自然类纪录片节目如果还要上升到理论与意义的高度,那么我还可以不要脸地说,它证明了我娱乐求知两不误的上进心。那些绵延的水,水里迁徙的鱼,岸边抓鱼的熊,漫漫天际裹住了熊食物的雪,让我觉得:自然多么渊博,我——多么渺小!带着这样的投入与热爱,我连做梦都是记录频道的科普味儿。
当然,《极致之美》的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看电视的猎奇心理。在信手翻阅那一帧帧的图片时,自然的伟力无数次地震慑着我。我第一次在书中看到了家乡贺兰山的另一种面貌。在航拍视角下,群山逶迤,清俊壮伟。独到的影调透视使山脉呈现出蓝宝石般的色彩,雄迈中添了一份清俊幻丽。而发端于雪山,泽被了中原腹地的黄河,在书中有一段诗意的流淌——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下,黄河水脉像倾泻而下的素缎子,又像泼洒的碎银在暗自挪移。有银色的光在闪烁,有敦厚的水在蜿蜒。黄河粗粝的水质在镜像中有了奇妙的衍伸与变幻。
还有许许多多我不曾亲历过的奇境妙景,如喀纳斯湖的迷宫水道,唐古拉山的巨大冰舌,宜宾的万亩稻田,新疆乌尔禾魔鬼城,台北淡水河口的巨大红树林。
书中所有图片都有巨大的背景和非人类的视角。这种鸟瞰和航拍带来的视觉冲击不仅仅依赖于先进的设备和器材。作为摄影门外汉,我听同事说一架哈苏相机抵得上半辆豪车。可我想,取景器绝不是摄影的全部,就像情趣用品不是做爱的全部,玫瑰不是爱情的全部,武器不是战争的全部。手执奢华相机和昂贵镜头的摄影师首先应该是个想象的天才。古时没有装备和座驾,李白照样能写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句子,其中有仙人般的肆意驰骋,有飞鸟般的跨越式体验。李白写诗的视角也是非人类的,这样的非人类视角才会带来艺术的灿烂与张扬,而视觉体验在如此的极端的角度下被唤醒,被冲撞,然后,又被抚平。
同时,我非常赞同本书文字创作者刘晶的看法。摄影师除了是个想象的天才,还应有敦厚博纳的仁者之心。拍摄的过程应该是对自然的记录,而不是打扰。应该是对自然的呈现,而不是索取。这记录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喜爱与敬意,而不是——只为炫技与展演。
说到底,“极致之美”在呈现极致的视觉体验之后,还是要平复一颗颗虽卑微却滚烫的心。让人在自然之“大美”面前,认真地、踏实地、虔诚地活下去。
《极致之美》读后感(三):少有人见过的美
摄影是一双眼,可以看见世间无数的美;摄影也是一颗心,可以留住那些瞬间的美;摄影又像一个孩子,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如今这个时代,摄影已然成为了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途径,虽然我们的双脚可以走的路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的世界是无限的。
摄影给了我们看世界不同的角度,就像这本摄影集里的那些照片,能有几个人亲眼见识过这样壮阔的美呢?因为有些地方,即使你亲历了,也不可能看到它全部美,天时地利人和,在摄影里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虽然我们在照片里看到的只是按下快门的那一个瞬间,但是为了那一刻,需要付出的,却可能是天是月是年的追逐和等待。
这本摄影集里的许多照片都是航拍的,对于风光摄影而言,这是一个极致又特别的角度,是常人难以企及却又能捕捉到别样美丽的一个视角。所以大部分人,大概也就只能如我一样,翻着这些照片然后在心里默默感概,心神向往。虽然要拍摄到这样美丽的照片并不容易,跋山涉水不说,还要经历各种严酷的考验,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但是能亲眼看到并拍摄下这些极致的美好,对所有摄影师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吧!
很难得的是,这是一部全部由中国摄影师完成的作品集,除了几幅关于海底的照片,其他全部都是取材自中华大地。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这960万平方公里上所包含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从高原到沙漠,从荒原到森林,从草原到城市,从河流到冰川,从洞穴到石窟,从过去到现在……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上,时间和岁月留下的美,唯有眼睛可以感受,唯有镜头可以述说。
这本书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折磨”,享受的自然就是如上所说的这些无与伦比的美丽,而“折磨”的则莫过于每张照片下面的那些经典的相机和镜头了,在林哈夫、沙穆尼、骑士、哈苏、徕卡、禄来这些名字面前,你还能无动于衷么?虽然经常有人说,摄影最重要的不是相机不是镜头,而是在藏在后面的那个头,但是对于热爱摄影的人来说,谁又不会为这些记录美好的“武器”心动呢?
看着书里的这些照片,其实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摄影有时候会夸大真实,照片中的那些美轮美奂色彩或许是我们永远无法看到的,但同时,现实里很多的美也同样是摄影无法表达的。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摄影集,不是用来安抚那些被禁锢的心灵,而是用来催化那些不安定的灵魂,上路去追寻更多真实的美好。
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它对于中国的景观、地理、生态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自然环境、人类生存、原始的本能和情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寻找一个平衡点、找到相互妥协和自我表达的途径。
《美国国家地理》有着多年的积累,地理学会的仓库里面存留着上千万张的原始底片,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在最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是猎奇和人类学意义的探索,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的角落;《中国国家地理》的历史没有那么悠久,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自己的国家以视觉的形式进行再发现、对景观进行充满想象力的记录。
这本《极致之美》全部是中国本土摄影师的作品,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用影像描述我们的国家,不带任何偏见,不带任何造作地从高山、冰川拍摄到河流、沙漠——自然和生命在循环中往返,自然的力量推动者这个轮回。
在这本书扉页之前,有一句话,其实最能概括本书的立意,这就是:“山海无极,随心所致”。我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找到自己对于风光、地理和自然生态的感觉,追随自己的心评判、感受这一切,把自己交到极致美景中去,重新发现身边的美丽。
《极致之美》读后感(五):带我们到达那些我们很难到达的地方
人类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群体,即使是从事这同一件事情,可能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比如摄影,一些人喜欢风景,一些人喜欢人物,在风景中,一些人专攻水域,一些人偏爱城市,一些人只爱星空,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购买这本书,也算是完成一个小小的心愿,一年前看到的这本书,但当时囊中羞涩实在是没有办法买下来,今年算是圆了一个小小的梦想。购买摄影集可以算是冲动吧,其一我不爱好摄影,其二电子屏幕上显现的画面着实是比图书要来的好的,但是图书的厚重与油墨味却是电子比不了的,这大概就是我终究还是买了下来的原因吧。
这套图集分门别类的介绍了一些摄影作品,有些我是能大概看出摄影的手法的,有些则就完全是云里雾里,什么都不了解了。更多的,我想谈谈自己的人文感受,而不仅仅是摄影。
生而为人,就总是在奔波的路上,即使受困于城市,很多人的心中依然还是有着一颗四处流浪,四处走走的心的,而对于我来说,那些野性十足或者说是边境一类的地方,自然是很吸引我的,只是我自己也很清楚,这个星球实在是太大了,究其一生也很难走遍所有的秘境。慢慢的,我也发现我很喜欢舒适的环境,也就是说一些恶劣极端的地方其实我是不喜欢的,我所喜欢的是看到那一瞬间的美景,从成本上来说,摄影图集会是最好的选择。更多的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眼界吧,毕竟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我们不了解的东西,我们究其一生所能学到见到的也太少了。
从年初的时候开始关注国家地理,后来又关注了中国国家地理,里面很多的作品不仅仅是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更多的展现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世界,看到那些图集,你会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有着这样的地方,过着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感觉会不断的冲涮这你,慢慢的你的固执和偏见会有所改变,这样子何尝不可呢?你会在遇到一些你觉得不爽的事情时冒出这样的念头,然后会开始试着接受一个你不熟悉的事物,这样不是挺好的么?
看了很多的摄影,他们和画画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感受,看着他们,被细节所缠绕,我们回想,这背后是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者说是我希望是个什么样的故事。现在的我更多的时候喜欢这样静态的事物,所有的东西都由我自己来构造,而不是影视,被带着进入一个故事,影视作品看的越多,心中的空虚与无力感便越加明显,我不喜欢这样无力感。
看着这本图集中中国的美丽,很惊讶,原来很多美丽的东西就在身边。记得里面有一张徽州的古建筑与星空的摄影,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躺在露天竹床上,看着星空的样子,记忆是每个人独自的摄影集,当这些东西展现在自己的眼前时,心情真的很不一样。
我想我老了,会在自己的书房里,慢慢的翻着自己买的书,自己的照片册,也许还有自己写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想起来心中都是暖的。
《极致之美》读后感(六):不论山海,只念情怀
我早已不再乐于讨论极致这个词是否可以随意使用,作为一个普通摄影者我更加懒得去争辩“顶级摄影师”的评价到底由谁定论标准几何。但我认为那些琐碎的字眼之辩都不是“极致之美”这个概念的提出应该带来的思考内容。
毕竟简单的“漂亮“是有章有法,能够刻意谋划的产品,而所谓美,则必须是超出视觉维度的震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因而当我们开始谈论美的时候,都已不知不觉地触及了自己的生活史。它是非常个人化的触发性事件。
拍出大美的影像的人都是顶级摄影师么?并不。其实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不能称得上摄影爱好者。翻阅中第一张让我流连的图像是姜根迪如冰川上极目远眺的壮美大地。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我上一次看到的时候,这照片的作者杨勇老师站在冰川的侧面,忧心忡忡地指着那壮美大地延伸的方向,皱着眉说上次我们来的时候冰川末梢还到那儿呢。他一皱眉,额头上晒脱几层的死皮又往下掉了几片渣。
我不记得那是他作为一个民间科学家的一趟“正常”考察的第几天了。回到营地,他站在帐篷外面,身上是月来未洗的灰扑扑的军大衣,怀里抱只不知谁抓的野兔,给大家安排第二天并无“路”的考察行程。
他拎起那台80年代的古董相机,按下快门并非出于面对壮丽山河的陶醉,而是为记录冰川延伸的形态和位置。那才是牵系他心神的最深沉的情感。
我知道没有几人能像杨老师那样为了冰川河流出生入死,而那个出生入死的科学家是我身边的一个平易而对繁华文明又有些木讷的长辈,这张照片让我清晰记得他皱眉说冰川又退缩了300米的严峻神情。因而它记录的内容与我的生活史中精彩的那部分息息相关。
于是我翻过几页,又看到了那只养殖在中科院水箱中的江豚。我的朋友大多听我讲过那个“为何要追随杨勇老师去保护河流”的故事:在我还是个梳羊角辫儿的小丫头的时候,每至岁末便随父母回乡过年,那是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父亲会带我从岛的中心走很远的路到江边散步,那沙滩莹白细腻,荡着清澈的水波的形状,往往走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岸边不很远处,大群江豚的黑褐色脊背有节奏的地纵出水面又下潜(我小学三年级第一篇被贴在学校板报上的作文里这样写道:江豚you黑的脊背在阳光下跳跃着油亮亮的光,像成群金色的蝴蝶轻柔地晃着我的眼。)那是多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如今再走过那段已经显得不很远的路去江滩散步,看江水上,只剩了一片白茫茫的空寂。冬天的江南天空总是雾蒙蒙的,我没有从水下的角度,在图片中这样明媚的光线中,看过如此清晰的江豚。但我儿时记忆中的这种动物是自由的,而且总是充满着孩童般快乐的活力,从不如此孤独沉痛。
然后我看到三峡,那争议无数的大坝建起而三峡浸没时,我与好友痛诉中国文学史上近三分之一的创作灵感就这样长眠水下,而我们即便声嘶力竭,却依然如此微弱无力,迄今想起仍痛心疾首乃至泪湿衫襟。
或许大多数读者的目光会在这几张照片上停留几秒后翻过去,就像我对待大多数其它的图片一样。因为每个独立的个人被触动的内容必然不同。
以我对“书”的评价标准,此卷文字体量着实太小,而我依然以书而非画册称之。认真读过贯穿全书的八篇导读,山川河流大漠边城为我搭建了有筋骨有血肉有历史有生力的中国大地,它如此丰满,会承载多少人的生活史?这种承载是生长的,虽然这种生长未必不沉重。大多与我遥远的画面我就手翻过去了,也并不会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或许就像上文所提及,或许若干年后,又有些什么成为了我的生活史中仅存的印记。书页翻过便是过了,时光的册页被漫不经心的浏览过去却再也无法翻回。这便是极致了:极致的杳远,极致的脆弱。而它本身的美,因为有了承载便已进入文学的范畴。
正如那条江豚的影像映入我眼时,我突然念起罗塞蒂的诗:“My name is Might-have-been/ I am also called No-more, Too-late, Farewell.” 我喜欢的中国诗人徐钺把它翻译为:我名叫恨不得;又名奈何天,空悲切,生离死别。
《极致之美》读后感(七):越过想象那头的美
翻开每一页,我都忍不住屏气凝神,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摄影师的匠心独运所惊叹。曾几何时,我认为摄影较绘画而言,少了份主动和生机,但不知不觉才感受到,那定格的一瞬间传达出多少的深远意蕴。我不是个相机发烧友,会研究哪个相机好,哪种效果佳;我也未对摄影有过细致的了解,看到美得让我感到玄幻的色彩和光影会怀疑是否源自电脑特效,但我也丝毫不觉得摄影是局限在以上两种人中的专属品,对美的欣赏和追求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刘香成的《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囊括了他这五年间所拍摄的中国,他用镜头捕捉社会初变革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将真实的历史封存在这一个个影像中,于沉寂中涌动着不安。阮义忠的《人与土地》记录了台湾1974至1986年间当地人的生活场景,一张张静默的照片扎根于乡土中,每张照片都有其背后的故事,与土地连结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通过照片得以留存。
透过镜头,无论是反思历史,还是记录现在,摄影“纪实”的功能都不可褫夺,但这纪实并不指的是追求拍摄景点的奇崛、相机的功能强大,抑或是守株待兔甚至刻意营造奇观等种种机巧下记录的景象,此番便落了下乘。摄影作品需要能传达出摄影师对镜头内生灵的理解和人文关怀,从记录出发,但并不止于“纪实”,展现的是个人的独特视角和艺术构思能力。
极致之美,品味书名,便琢磨出点臻至人力穷尽、寰宇苍茫之境的味道来,书中集合了67位摄影师为《中国国家地理》拍摄的162副作品,从浩渺群山到深海探底、从荒漠沙洲到漫野绿意、从历史古迹到万物生灵,我这才发现,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直观地理解所谓的地大物博、资源丰饶,中国的好风光远比我能想象到的更为华美和惊心动魄。航拍大片更是撼动人心,不啻于一场视觉盛宴。
每看一张照片,我就纵容自己再沉醉一次,感受其中传达的意境,并想象着镜头后的摄影师是怎样思考整个布局,然后再看他们的简单介绍,除了提及的摄影技巧,我更在意的是摄影师们对照片的感受和构思方法,这时仿佛我也站在他们身边,感受他们心中的激越。玛多县高山草甸山谷中遍地的红扑面而来,乌鲁木齐南天山错落有致的绿攫人眼球,我爱这令人倾倒的整齐划一,也爱这整体中的个体,巧妙地展现自己的突兀,被它们的独特所吸引。
石渠扎溪卡草原上远处霞光闪闪,辉印着前面的湖面,四周则堙没于一片漆黑中,一匹白马正低下头吃草,好似一抹白色的精灵,静谧而美丽,让人恍如梦中,只觉此景只应天上有。不管是景还是物,换个不同的时间和视角,给人的感觉便大为不同。这是摄影师赋予的个人理解和演绎,将它们由客观的存在沾染上自己的美感理念,并传达给观者的过程。阖上书,仍觉意犹未尽,摄影的魅力可见一斑。
《极致之美》读后感(八):回归本心,就是极致
这是一本画册,这是一本展现美的画册,这是一本告诉我们什么是极致的美的画册。
许多人拍照,就像我们斗舞。比技巧,比装备,比理念是否高深,比表现手法是否精妙。
但何为极致?最难得回归本心。上面讲得那些着实都很重要,但镜头后面的人若能够保持最初的本心,那便是有了记录极致的可能。
沐浴初日柔光的土林,静静沉睡在繁星下的古城;赛里木湖面上冰凌熠熠生辉,准噶尔盆地上风卷草随风摇曳;蓝大翅鸲成群结队穿过风雪,藏原羚轻快跳跃着踏在晨曦之上……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摄影师的心中,或许正怀着或震撼、或感动、或惊喜的心绪,而翻开这本书,想要传递这份震撼、感动、惊喜的摄影初心,我都感受到了。
这便是我所看到的极致之美。
《极致之美》读后感(九):不论山海,只念情怀
我早已不再乐于讨论极致这个词是否可以随意使用,作为一个普通摄影者我更加懒得去争辩“顶级摄影师”的评价到底由谁定论标准几何。但我认为那些琐碎的字眼之辩都不是“极致之美”这个概念的提出应该带来的思考内容。
毕竟简单的“漂亮“是有章有法,能够刻意谋划的产品,而所谓美,则必须是超出视觉维度的震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因而当我们开始谈论美的时候,都已不知不觉地触及了自己的生活史。它是非常个人化的触发性事件。
拍出大美的影像的人都是顶级摄影师么?并不。其实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不能称得上摄影爱好者。翻阅中第一张让我流连的图像是姜根迪如冰川上极目远眺的壮美大地。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我上一次看到的时候,这照片的作者杨勇老师站在冰川的侧面,忧心忡忡地指着那壮美大地延伸的方向,皱着眉说上次我们来的时候冰川末梢还到那儿呢。他一皱眉,额头上晒脱几层的死皮又往下掉了几片渣。
我不记得那是他作为一个民间科学家的一趟“正常”考察的第几天了。回到营地,他站在帐篷外面,身上是月来未洗的灰扑扑的军大衣,怀里抱只不知谁抓的野兔,给大家安排第二天并无“路”的考察行程。
他拎起那台80年代的古董相机,按下快门并非出于面对壮丽山河的陶醉,而是为记录冰川延伸的形态和位置。那才是牵系他心神的最深沉的情感。
我知道没有几人能像杨老师那样为了冰川河流出生入死,而那个出生入死的科学家是我身边的一个平易而对繁华文明又有些木讷的长辈,这张照片让我清晰记得他皱眉说冰川又退缩了300米的严峻神情。因而它记录的内容与我的生活史中精彩的那部分息息相关。
于是我翻过几页,又看到了那只养殖在中科院水箱中的江豚。我的朋友大多听我讲过那个“为何要追随杨勇老师去保护河流”的故事:在我还是个梳羊角辫儿的小丫头的时候,每至岁末便随父母回乡过年,那是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父亲会带我从岛的中心走很远的路到江边散步,那沙滩莹白细腻,荡着清澈的水波的形状,往往走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岸边不很远处,大群江豚的黑褐色脊背有节奏的地纵出水面又下潜(我小学三年级第一篇被贴在学校板报上的作文里这样写道:江豚you黑的脊背在阳光下跳跃着油亮亮的光,像成群金色的蝴蝶轻柔地晃着我的眼。)那是多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如今再走过那段已经显得不很远的路去江滩散步,看江水上,只剩了一片白茫茫的空寂。冬天的江南天空总是雾蒙蒙的,我没有从水下的角度,在图片中这样明媚的光线中,看过如此清晰的江豚。但我儿时记忆中的这种动物是自由的,而且总是充满着孩童般快乐的活力,从不如此孤独沉痛。
然后我看到三峡,那争议无数的大坝建起而三峡浸没时,我与好友痛诉中国文学史上近三分之一的创作灵感就这样长眠水下,而我们即便声嘶力竭,却依然如此微弱无力,迄今想起仍痛心疾首乃至泪湿衫襟。
或许大多数读者的目光会在这几张照片上停留几秒后翻过去,就像我对待大多数其它的图片一样。因为每个独立的个人被触动的内容必然不同。
以我对“书”的评价标准,此卷文字体量着实太小,而我依然以书而非画册称之。认真读过贯穿全书的八篇导读,山川河流大漠边城为我搭建了有筋骨有血肉有历史有生力的中国大地,它如此丰满,会承载多少人的生活史?这种承载是生长的,虽然这种生长未必不沉重。大多与我遥远的画面我就手翻过去了,也并不会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或许就像上文所提及,或许若干年后,又有些什么成为了我的生活史中仅存的印记。书页翻过便是过了,时光的册页被漫不经心的浏览过去却再也无法翻回。这便是极致了:极致的杳远,极致的脆弱。而它本身的美,因为有了承载便已进入文学的范畴。
正如那条江豚的影像映入我眼时,我突然念起罗塞蒂的诗:“My name is Might-have-been/ I am also called No-more, Too-late, Farewell.” 我喜欢的中国诗人徐钺把它翻译为:我名叫恨不得;又名奈何天,空悲切,生离死别。
《极致之美》读后感(十):大美山河,影像瞬间
尽管出身正宗的理科女,谈到影像时我却甘愿以伪文青自居,一厢情愿地认为影像是为了解决“美到简直难以用语言形容”、“我没办法描述”之类的文字而生的,它虽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文字的想象,却用最直接的方式,甚至于是近乎霸道地,把恣意绽放的美感铺陈眼前,迅疾填充感官,又直插心扉。而作为一本画册,《极致之美》精心遴选了权威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十余年来最美的图片集结成册,则堪称霸气。
书中的照片或寄情于山水间,或放逐于茫茫大漠,或上溯文明的遗迹,或将镜头对准野生动物朋友们,大概也唯有“极致”二字才能形容它们的大美。而在我看来,“极致”的却不仅仅只是美,更是这些照片的拍摄条件。从海拔7000米的高山露营数日蹲守,到深海之下的鲸鲨共舞,从气候条件瞬息万变的荒漠再到极具危险性的岩洞探险,每一副照片背后凝结的不仅是摄影师的心血甚至是生命。而当把生命的热度与灵动赋予作品,作品便有了灵魂。
致美山水的每个拍摄地几乎都在人迹罕至之处,它们一边以或秀美或挺拔的身姿吸引诱惑着每位到访者,一边又以骇人的气候条件、偏远的地处矜持地进行拒斥。能得以与它们拥抱的,都是勇者。拍摄《冰雪大石围天坑》的作者李晋,为了能拍到百年不遇的暴雪后的天坑,居然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在离边缘仅有1米处取景。也是这位作者,在另一处天坑底向上拍摄探险队成员沿绳索飞身滑入天坑的场景,惊险至极。在书的最后我得知,这位摄影师不仅是资深摄影师,也是这个探险俱乐部的成员,不知他是因想得到更多一重的取景维度而加入探险的,还是在一次次探险中被美景感召而爱上摄影。
多年前阅读《英国病人》时,无法理解奥尔马希对沙漠的迷恋,直到自己有机会去了沙坡头,亲身感受黄河流经沙漠的奇观。沙漠的神奇在于它看似贫瘠,实则却滋养着一些生灵,而它与水的交汇则更显大自然对抗与争锋的力量,将沙漠之美发扬到巅峰,如《极致之美》中介绍的内蒙古磴口,一处沙漠环抱着黄河,绿树点缀着沙漠,蓝色的河水与蓝天相映成趣的所在,它的风景类似于沙坡头,却因航拍的照片而更显壮阔恢弘。曾经养育了一代文明的罗布泊,曾经干涸消失在茫茫大漠中的罗布泊,2003年时因开发出钾盐卤水汇集成湖,又重新在沙漠中缔造了一片蓝色,峰回路转,冥冥中大自然总是那般地令人惊喜。
比起拍摄景物,拍摄野生动物更为不易,尽管前者也受季节、天气、光线等诸多因素影响,但后者的拍摄除了要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外,还要考虑野生动物的习性,于是往往要一连几日甚至数月地守株待兔才能换得一张满意的照片。于是,我们才得以见到一家子挤在一起合影的滇金丝猴、拥抱嬉戏的大熊猫、睡眼迷离的小熊猫和慵懒地晒着太阳的斑海豹。动物拍摄者们用他们对动物的爱身体力行地激起我们对动物的爱,唤醒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除了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外,《极致之美》中也选择了不少人文遗址的图片,让读者通过现代的光影技术穿越时空感受古代文明的吉光片羽。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每幅图片下都贴心地标注了拍摄照片所选用的相机和镜头,对于摄影爱好者肯定非常实用。对于非摄影爱好者,比如我,每幅图片都意味着一个故事,照片在封闭了读者视觉想象空间的同时,又得以让其背后的故事在读者脑海中自由翩飞延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师与写作者一样,也是生活的叙事者,对生活的爱让他们得以拥抱自然。而无论你是否喜欢摄影,翻看《极致之美》都会让你的心在飞,有随时破门而出的冲动,当然,下次旅行的目的地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