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寂寞东京塔》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寂寞东京塔》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3 04: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寂寞东京塔》经典读后感10篇

  《寂寞东京塔》是一本由[日]江国香织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一):放逐的最深处(转)

  假如一个女人不再年轻了,心里还有隐隐的痛,无处说,那么应该考虑去跳弗拉门戈舞。有一个弗拉门戈的术语“duende”,它主宰了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的沟通,即便是在表达快乐情绪,演唱者也能传达深沈的情绪,令人动容。西班牙诗人Garcia Loca说,duende只能发现于“放逐的最深处,灵魂里最后一个鲜血四溅的房间”。

  我没想到在这个婚外情故事里,弗拉门戈竟然会出现得如此惊心动魄,如此悲凉生老病死哲学命题抽象情爱具体到了体肤和心,再去领会什么叫做“放逐的最深处”竟是可行了。

  有很多迟迟没有结婚女人,在犹疑、或在否定爱情。另一种女人早早就结婚生子忙碌婚姻,还有大把的岁月用来犹疑、或否定爱情。丈夫和家如同万无一失港湾象征自己身份、却不是完整的自己。其实爱情只能是用来认识自己的。别无他用。甚至无法让人幸福。甚至根本没什么奇迹,乍一看,都是说了一百遍的老式故事——过着平淡生活太太爱上了年轻男子

  江国香织写出《寂寞东京塔》来,社会震动了。日本社会说完了正常恋爱,又说完了援交,现在,由一个中年女人挑起事端,说起了女人和少男的性和爱。太多的全职太太都那么美,又那么闲。同样,20岁的大学男生一样美,一样闲。爱情滋生的元素都有了,却偏偏落进了不伦的陷阱

  黑木瞳一如既往优雅深情,且善于沉默。她不止一次出演幸福少妇,且被婚姻外的感情诱惑电视剧《好想谈恋爱》里面,黑木瞳是矜持的、怀旧的、甚至有点俏皮的。但《东京塔》里,她演的诗史却是那么辛苦地掩饰和21岁美男子阿透的恋情,几乎显得放肆

  而透,这个有着音乐家气质的美少年,将人生中美好的三年都用来等待有夫之妇,他在黄昏中等待电话响起的时候,CD里播放爱人最爱听的马拉第九首,穿她喜欢衣服,却一次也不可以主动去找她。“这感觉不像是恋爱,而是失去。”他这样说着,随时作好永远不再约会的准备。因为对方的爱是收敛的,他就更要释放。所以这份感情绵延不绝,看过了雪花,下一次见面却已是樱花飘飞。都说“等待”是情人要遵守的爱情规则,但被等待的那个人也是在苦苦的等待之中啊!

  诗史和透都在极度忍耐拥有了爱情,但这样痴迷事情是掩藏不住的。当透的母亲、也就是诗史的好友终于将香槟洒在她身上脸上,她没有任何反抗。她和太多女人一样,因为不善于叛逆,而总在摇摆之中。

  另一对恋人也许不够唯美主妇喜美并不漂亮,琐屑地生活着。与她交往男孩耕二君曾有名言说:和年纪大一点的女子交往有两个好处,一是懂得温柔,二是经济状况良好。但偏偏,是这样一个主妇被点燃了。

  弗拉门戈舞是20岁女孩子跳不出来的美。人生需要悲和愤才会有力量,要明白安定和老去的矛盾孤独憧憬的矛盾,才会跳得出感人肺腑的弗拉门戈。正如耕二君看到分手后的喜美竟然变成舞台明艳动人声势强大舞者,才终于被震撼了。年轻男子放肆不羁的爱让年近40岁的女人突然找到了自己热情的出口,最终,年轻男人也无法再忍受幼稚无聊的拍拖游戏。他第一次茫然确定地知道,自己爱的女人是“天真而热情的”。

  恋情的开始是盲目的游戏,结局却是人人发现了新的自己——这恐怕就是爱情的定义了,并不是保证抵达幸福的途径。从某种角度来说,虽然透和诗史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总觉得,这是电影编剧的一片好心而已,是可以切去的、童话般的结局。

  (本文为转载,原作者 于是)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二):情欲里没有公义

  寂寞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每个人从寂寞里出走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而如何书写关于“处理寂寞”的故事更是直接影响读者的观感,作者的水平也随之高下立判。

  出生于60年代的江国香织,其父是位散文家,可能是家学的关系,早早就在文学创作上出道,在日本国内更有“获奖专家”、与村上春树地位相当等的赞誉。她笔下作品风格多样,从童书到成人都有所产出;题材涉猎亦是广泛,且有时候所选主题颇有些重口。但对她的评价,左右逃不出“清新”、“俏皮”、“独特”等等形容词,与她的作品所集中表现的主题相去甚远

  而江国香织的高明之处,正是在于用一种四两拨千斤手法,小清新的处理了那些在一般作家笔下世俗沉重、暗黑、丑陋的主题。如,1992年获得紫式部文学奖的作品《那一年,我们爱得闪闪发亮》,描写酗酒的妻子同性恋丈夫的生活;获直木奖的《好想痛痛快快哭一场》,写下夫妻之间奇妙难分难舍倦怠

  本次在《寂寞东京塔》中,十七岁的透爱上了年近四十的有夫之妇诗史,他们一见钟情,开始了隐秘的恋爱;同时,好友耕二也在同龄的女友由利与已婚妇人喜美子两人之间玩耍游走。

  “婚外情”、“脚踏几只船”等等关键词,在一般的处理方式之下,必然是一出洒满了狗血伦理大剧(韩剧《密会》大抵如是),但是日式的风气之下则有可能就变成了欲言又止的纯爱电影(松本、黑木瞳主演的《寂寞东京铁塔》)。

  前者足以引发观者的大面积讨论口水与狗血齐飞,混乱炽热;而后者,往往令人独自黯然神伤并对除却情感外的元素(主要是道德不置一词眼泪夜空一色,体感无比孤寂清冷

  这种差别从何而来?或者更加直接的说:如何将普遍意义上的重口味故事化装成小清新童话从而不至于让人生出抵触的情绪?

  这首先应该是与日本一向以来“耽于美”的传统审美息息相关。在日本人看来,所谓审美,除了写出心中所想之外,再无其他。就是这种超乎了自信的自恋,让日本的文字在很多时候得以逃出了传统道德的约束大大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实践上也如此,最著名的就是它性的多样化且合理化)。

  回到《寂寞东京塔》一书。很多人着眼于它细腻的描写、清淡的行文,这是一种美;一部分感受到了文字底下属于书中每一个人的浓稠的、难以流动消解的、没有人可以避免的孤独,这也是一种美。基于审美在前,自然少人会对人物进行无情的、煞风景的道德批判

  再者,除了文字发挥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归究到江国香织写作本书的基础立意上去,即情欲之中没有公义。(这句话自有出处,即6月9日南方人物周刊何式凝的专访,建议连同新浪微博梁鸿儒X家庭治疗的访谈记录内容对照着看,获取完整的信息。)

  从文中铺陈的细节中,我们不难发现,事业有成、经济独立、社会地位稳固、家庭稳定的诗史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因此,她在很多时间点上分布着不同的重要的人/事。当她想要享受恋爱、沉醉的感觉时,她就来到年轻的透面前,撩拨他、拿捏他、掌握他。而年轻的透,每时每刻都把诗史当作最重要的人/事,他所有的经验也只有诗史而已,他的世界还没有其他的人/事来分化。

  (与此对比,耕二与喜美子则不同。喜美子时常会有对不起耕二的想法,一度想要用钱来平衡自己内心因道德而产生不安感。因此,喜美子的形象更接近于常见寂寞难耐的家庭主妇,他们的关系也就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偷情。)

  透过诗史这一人物的塑造(甚至不是以她的视角,不借助她的心理描写),江国香织表现出了一种“男人可以在下班后拥有酒店/外室的多边关系,女人只要拥有足够资源也可以如此”的理所当然感与满不在乎感。

  基于这种精心(或者无意)营造出的隐秘的男女平等,传达出了谁也不比谁在道德上占优势观点。由此,情感不用再困于道德的牢笼中,被提出的同时即刻被消解,更加加固了“审美”这一点。

  但江国香织的文字还是有所保留,她在“感情”这件外衣上着力太多(当然,这是她的为人所乐道的一大特色:贴近生活、道出女性纤细感受)。人们总是无意识的把性等不便明言的关键词放在感情的范畴里进行发挥才会放心。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用诗史或者喜美子的角度来书写本书的故事,估计本书便会太熟、太色欲、太黏腻(具体可以参考渡边淳一的那些类似主题的小说或者韩国类似主题的伦理电影)。

  而用刚刚成年的、尚处懵懂的少年的视角,故事就清新可人了许多。就像江国香织借透之口在书中说,他和诗史的关系与被世人唾弃的偷情关系不一样。

  一旦读者也接受了“透与诗史之间的关系完全不一样”的设定,江国香织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从而,即使不用去考虑书中更深层的内核,我们也可以放心的食用这本书而不用担心自己的三观是不是坏掉了。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三):雨中的塔和塔外的人

  诶,结束了?

  这是我读完《寂寞东京塔》的第一想法。

  是呢,结束了。

  江国香织很善于铺陈故事,手法并不花哨,二者并行,偶尔交集,彼此没有大的影响。

  透与诗史,耕二与喜美子,精神上的契合与肉体上的契合都是造物主手里的一个小奇迹,所以耕二离开喜美子之后会有所谓的“心念旧情”,透则会选择接受诗史的“一起活着,却不一起生活”。

  耕二是书中与女性交集最多的一位,其中两名学生,两名少妇,一位未遂的年轻女性,妖艳少妇与清纯学生初看类似于红白玫瑰的设定,但江国香织在这里想要探讨的显然不是男性对于女性不同性格特点的索求,而是性与爱的最终目的。

  我们为什么而做爱呢?以一个文科浅薄生理知识分析,做爱是为了繁衍后代,性快感是为了提升男女双方做爱的欲望,继而提高物种的存活率。那么,如果性的目的不是生育,会羞耻吗?

  日本作家常常很坦然地去讨论性,抛开道德与传统的伦理偏见直白的剖开一场爱情的切面,不是用简单的“夫妻不和”“寂寞”“肉欲”一笔带过,而是呈现故事,退隐观念

  耕二与透拥有着不同的两种爱情,你可以将它粗暴地划分为形下和形上。

  先谈形下,书中多次提到耕二与喜美子做爱的快感,建立在肉欲满足基础上的爱情一定低于以爱为名吗?喜美子面对欲望本身的极端情绪实际上也是一种绝对的坦然,是剥开完美主妇外壳之后真实的自我,这些刺让性本身充满快感,却也让耕二难以接受。厚子与喜美子之间的差别也在于此。

  所谓艺术,一定程度上是对人感官的非实用延伸,就像音乐之于听觉绘画之于视觉,如此推论,做爱本身也是一种感官上的艺术。耕二与喜美子在性爱之中获得日常难得的快乐,这性爱便是美的。

  另外关于形上,透与诗史的故事安稳干净,像一滴雨水玻璃顶端滑落,你望过去,看到水汽氤氲路灯车灯还在雨水中折射出一整片幻觉

  既然江国香织并未在文中过多谈及道德,我在这里也就不做多余的探讨。

  好困了,读完之后的一些小感想,都已摆在上面,这是一篇不长的长评。

  晚安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四):你是世界上另外一个我 (转)

  (《寂寞东京塔》改编的韩剧《密会》今天要大结局了,作为一直在追的粉,看到这篇搜狐韩娱的评,觉得特别棒,忍不住转到豆瓣。原作:十分金吉吉)

  林夕写那首著名的《富士山下》时,曾有过一番富士山理论意思是:爱情就像富士山,你不能够搬走它,拥有它的方式是,路过它。这首歌里有一句著名的歌词: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密会》归根结底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情,那私密甜蜜时光背后,也是要付出代价

  当《密会》播出到现在,离大结局揭蛊只有一毫厘时,我突然意识到,这部剧绝不仅仅是40岁有夫之妇和20岁处男谈恋爱的故事——你可以想象得到,多少人看到这样一句故事简介,会兴奋的戳开这部剧来看。尤其女主角是韩国国民女神喜爱男主角是韩国20代演技最受赞赏的刘亚仁。但更多的,《密会》说的是爱欲和人生交集的过程,至少在结局周之前,已经进行到了这一步。所以我们不去猜想结局如何,而只是回过头,去想想这部其实很不像韩剧的韩剧。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

  女主角吴惠媛的前半生,纠结于自己的出身,她放低身价,以优雅的奴隶姿态伺候着会长家人,然而她的角色是注定的——在会长家的权利布局中,只有她一个外人,除非永远不出事,一旦出事她便是那颗顶罪的棋子。如果没有遇见少年李善宰,如果没有和这少年狂风暴雨般的爱恋,或许吴惠媛就这样安然自若地在上流社会活成了行尸走肉。然而这少年猝不及防地闯入了吴惠媛原本冰冷的生活之中,打破了她过去20年的平静

  都说韩剧制作佳,十数年前韩流兴起时,便令国内同行吃惊于他们的制作水平,尤其灯光摄影美术音乐,配合在一起画面美轮美奂。想想那些脍炙人口的韩剧,无一不是在这诸多环节上层层加分。事到如今,《密会》不仅用制作水平来包装内容,而是用制作水平来为内容服务。

  怎样交代吴惠媛和李善宰爱上了呢?当然有传统的一见钟情模式,两张痴汉脸大特写完事。但《密会》里,曾经的钢琴手吴惠媛和天才钢琴少年李善宰之间,珠联璧合的二重奏,一个个音符轻巧地砸在观众脸上,画面里二人的表情如此全情投入,仿佛一天一地只有这二人和这架钢琴。于是观众知道,这二人已经找到灵魂共鸣,非爱不可。

  吴惠媛和李善宰几次关系的转折都是用钢琴曲来交代。吴惠媛无意之间看到李善宰的弹奏视频,发现这孩子有炎症,而自己当年是因为同样的病不得不放弃弹琴,于是好心提醒他。因而二人之间有了牵扯。接下来机缘巧合,李善宰成为了吴惠媛音乐教师丈夫的学生,但李善宰见到吴惠媛第一眼便爱上她,在这少年心目中,女神才是自己真正的老师。二人四手联弹后,吴惠媛从中找到了久违的情感高潮。接下来数次合奏,都有琴瑟和谐之感。然而当二人的关系逐渐显山露水,而剧情中的黑暗份子侵袭而来时,吴惠媛采取了成人式的残忍,受伤的少年李善宰用一曲变调的钢琴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极端失望,吴惠媛听到就泪如雨下。到这时候,我们知道,他们之间无法割舍。

  你是世界上另外一个我

  《密会》里,给男女主角一开始就造成了巨大的感情障碍。吴惠媛是那样高贵得体,而李善宰却是个底层出身的少年,钢琴是别人不要的,住在乱七八糟的小房子里,以至于打扮得一丝不苟的吴惠媛第一次站在李善宰家里时,完全格格不入。但他们的身份,归根结底是艺术家,所以很快便冲破这桎梏。

  什么是艺术家呢?至少从性情上来说,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多年的管理工作让吴惠媛沾染上了浓浓的奴役色彩,但是那藏在骨血里的艺术家细胞,却可以在钢琴声中猛然复活。李善宰的琴声之于她,就是有那样的魔力。他们以艺术家的方式相爱了,在鱼水之欢前已经在彼此的灵魂之中畅泳,然而来到了赤裸裸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又不得不直面人世间的丑恶面。

  打动吴惠媛灵魂的,大约是来自胸腔的共鸣感,她看见李善宰,便想起了当年的自己。《密会》的剧情编排极细腻,拍到男女主角辗转反侧思念对方时,仍然教人看不透这到底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又或者只是流星般一闪即过的激情。然而到了第12集,他们暂时抛开一切私奔,吴惠媛坐在躺在民宿里,褪去了所有的名利枷锁,在少年时每天听的那首Piano Man的歌声中肆意哭泣,告诉李善宰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李善宰心疼极,问:你怎么会选择这样一条路?而他接下来面对的问题是:你要过接下来60年没有爱情的人生吗?名利地位对于你就如此重要吗?你为什么要让自己过得这么可怜?

  这些是经历才能给出的答案。李善宰是世界上另一个吴惠媛,因为她也是那样走来,聪慧,有天赋,出身不佳,等级分明的社会阶层让她似困兽斗,于是她放低自尊,来到会长家陪大小姐读书,像陪房丫头一样接受会长一家的安排。就这样,练就了眼前这四十岁的吴惠媛,看起来比会长家的亲生女更似大小姐。然而这不是她的本质,她问李善宰:如果我没有钱就不可能得到好的保养,我如果又老又丑你还会爱上我么?李善宰的答案却是:我这人命如草芥,我没那么讲究,我还是会爱你。二十年的卑躬屈膝,二十年的物欲满足,给吴惠媛戴上了无形的枷锁。

  爱的代价,人生的代价

  男主角刘亚仁说,觉得金喜爱就是原著小说里的女主角,读到小说里那些人物描述,金喜爱的样子就会逐渐显现在眼前。金喜爱之于吴惠媛这个角色,且不谈表演,她站在那里,靠美和气质,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要让观众相信这四十岁的女人,会令二十岁的少年疯魔,也是需要说服力的。

  刘亚仁演得好,他28岁,演的却是20岁的少年。有出身底层的粗粝感,见到女神时那种少年人的原始冲动,欲望焦灼时纯真的颤抖,他全部都演出来。尤其第12集,吴惠媛和李善宰许久未见,忍不住相思之苦的吴惠媛去李善宰家楼下小餐馆吃饭,李善宰走进门见到她的背影,面孔上百感交集,又甜蜜又心酸。

  韩剧速来盛产情侣档,久远的有裴勇俊崔智友,最近有热火朝天的金秀贤全智贤。而金喜爱和刘亚仁,明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但戏里却水乳交融,让人忍不住默念:请你们最后一定一定要在一起。

  这大约也是创作者的成功,导演和编剧花了太多笔墨在他们的关系之上,于是从头到尾观众都被缠绵的感情戏份牵制。直到最后,会长一家人亮出尖锐的獠牙时,我们这才看得到,罗曼蒂克背后,却也荆棘遍地。

  就如同看《色戒》,有的人看到了性,而性的深处却是人的理性意念在欲望漩涡之中轻易缴枪卸甲的不堪一击。《密会》的表面是一个禁忌不伦恋,20岁少年和40岁有夫之妇在爱欲里不可自拔的故事,而且拍得激情荡漾。但更深处,却是开头那句——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社会不是韩剧,社会是残忍的。如果你想要从底层往上爬,你必须要付出代价。吴惠媛付出了二十年的青春岁月,以及一切的自尊自我,换来的却是镜花水月一击即碎。情谊是如此虚幻,只有欲望永远在咆哮。吴惠媛结婚十数年,和丈夫无情也有恩,但是当她成为丈夫上位路上的挡路石时,曾经同床共枕的人却对她说,你是个很坏的女人。甚至毫不犹豫地投靠利益集团,拿她做垫脚石。

  少年人怎么可能斗得过成年人?吴惠媛对李善宰斩钉截铁地说过:我只有在你面前才会表现出生涩的一面,实际上我的老练和狡猾你无法想象。李善宰并不会懂,事实上吴惠媛也并不完全懂。当局者迷,李善宰期期念念的是女神的爱与相守,而吴惠媛还在笨拙地平衡着感情和物质生活。殊不知这只是徒劳,有一股强大的外力袭来时,这些都会化为泡沫。自己的苦心经营,却只是别人在棋盘上布好的局。

  日本曾经拍过《东京铁塔》这部电影,基本符合江国香织原著,却把大结局改成了喜闻乐见的浪漫爱情喜剧。在青山开店的贵妇黑木瞳坚决离婚放弃了所有财产,跑去巴黎找自己的小情人冈田准一,对他说,即便明天你不再爱我,此时此刻我爱你。而原著小说是清淡却极残忍的无言的结局,故事过程发生了那么多事情,但结局和开头一样,都是一盘死局,人生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现实的残酷却麻痹了曾经柔软地交换情感的男女主角,于是无限循环不求结局地继续下去。

  所以不敢揣测《密会》的结局,也很难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概括。迄今为止,这部韩剧早已脱离了韩剧固有的煽情、唯美,而是自顾自地把生活中那血淋淋的一面,优雅大方地剖开给我们看。作为观众,我们幸而可以自我安慰:在第一次二重奏后,吴惠媛曾亲昵地掐了一把李善宰的脸,李善宰回到家,痴笑着趴在栏杆上轻轻抚摸面孔,仿佛她指尖的余温犹在——这是爱上了,有多久我们没看到过这样自然而然的真挚爱情了?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五):随性而写

  爱情有沉醉,有痴迷。有些爱情就像泥潭,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爱情也有纯粹,有简单,仅仅只是因为喜欢你,别无他求。

  有的人的一生被幸福包裹,却依然掩盖不了寂寞;有的人的一生看似平平淡淡,却处处充满着欢乐。

  小说是以双男主的形式展开,写了两个男大学生对中年女性追求的故事,两个男生有着相似的个性,都很谨慎,都不喜欢随波逐流,并且都喜欢比自己大的女性。然而,人生的结局,他们却大相径庭。透钟情于诗史,近乎一种疯狂地迷恋,在最后只想简简单单的与诗史一起生活。耕二却过着游戏人间的生活,他既想与喜美子缠绵,又想牢牢地把握由利。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最后被狠心抛弃的确是耕二自己。他在爱情中困惑和迷失。在我看来,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爱。

  从伦理道德层面上来说,我觉得这本小说是有争议的。小说中的两个男主人公喜欢的都是有着“美好”家庭的妇女,两个妇女一面做着自己老公“贤惠“妻子的角色,另一面却与两个大学生进行着肉体的欢愉。然而作者赋予两个女主人公的设定却都是与家人和睦相处,即使老公或多或少的知道自己老婆外面有染,却依然维持着一个家庭表面的和谐。首先不说这是否符合社会伦理规范,但这真的符合现实情况吗?喜美子曾很自豪地对耕二说,他是一个“优秀”的家庭妇女,她的老公离不开她。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是对男人面对自己的老婆外面迷影喧嚣却依然不能割裂的讽刺,还是对女人在外花天酒绿习以为常的讽刺呢?透曾对诗史说:“我们在一起吧。”诗史却笑着摇头拒绝了。比起年轻人的冲动,中年女性更多的是理性,理性的思考事情的后果。这让我想起了很多电视剧的经典桥段:“我爱你,但是我不能和你在一起。”这背后有着来自社会道德的谴责,有着来自自己心理,家庭,朋友的压力。即使爱得再深,他们也不可能毫无顾忌地在一起,有些爱,只适合隐秘。

  从爱情层面上说,这两段爱情都是跨越了年龄的。我没有谈过恋爱,更别说和比自己大这么多的女性一起谈恋爱。透19岁时便对诗史一见钟情,或许正是那一面他的人生便如凝固了一般,停滞不前。她迷恋诗史,迷恋她的声音,迷恋和她在一起的时光,仅仅只是微不足道一小时他也依然珍惜。他开始听她喜欢听的歌,看她喜欢看的书,他想走近她的生活,想和她一直在一起。不知不觉诗史已经成了透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过着每天想恋诗史的日子,就好像鱼离不开水一般,诗史就像透生命中的空气。在他们的这段爱情里,透永远小心翼翼,即使每天都想着给她打电话,却又不敢轻易的拿起手机拨通那以烂熟于心的号码。耿二曾说,透是一个遥远的人,不热情也不冷淡,总是那么云淡风轻。透爱诗史,当他看见诗史与老公的自然相处时,他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靠不近,也走不进。那时一个他不了解的诗史。透爱诗史,爱到一定程度便是妥协,“即使不能一起生活,但可以一起活着。”诗史是一个孤独的人,即使她有钱,有家庭,有地位,即使她依然和老公相处融洽,但是她依然渴望爱情。生活已然单调乏味,唯有爱情似一剂催化剂为生活平添了纷繁色彩。我想,诗史也是爱着透的,但是理智不允许她抛弃现有的家庭无忧无虑的和透在一起。诗史曾说:“不管和谁一起生活,我要想和一起活下去的人一起活着。”不管名义上有没有在一起,至少诗史是重视透的,想要和透一起活着,保持现在的关系就足够了。

  最好的女人不是明艳动人,也不是雍容华贵。而是一种阅尽世事后的淡然。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两个男主人公喜欢中年女性的原因吧。中年妇女没有年轻女子的傲慢与幼稚,更多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积累和沉淀,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在爱情里没有真正的对于错,更多的是理解和接受。不暴躁,不偏执。在追寻爱情的过程中,或许会有着寂寞,可是,我在对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你,仅仅只是那一面之缘就 深深的牵住了我的心。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多少人,为什么不是别人,偏偏就是你。缘分,说不清,道不明。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六):我不懂的感情

  这本书是换购的时候买的,曾经看过这个作者的另一本书,《沉落的黄昏》,写的是婚外恋,深情,凄凉,绝望,给我的震撼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虽然对于这种爱情我很难苟同,但因为作者对主角们的心理描写、感情变化都描述的非常细腻,所以并不让人反感,反而还会对男、女之间的感情给予深刻的同情。当然结局还是采取了日本一惯以来的套路,悲剧。

  而《寂寞东京塔》这本书,描述的是另一种非正常的感情(我说作者,难道只有这种不为人理解的感情才能激起人心中的激荡吗?)。两个年轻人透和耕二,分别和年长的有妇之夫交往,虽然是以这两人的感情作两条主线,但两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个完全的对比。透忠贞、炽烈,对于诗史的感情还是能让人感动的。而耕二完全是抱着肉体的快感,才和喜美之在一起,同时还和另外的同龄人在一起,他的感情非常理智,近乎于玩世不恭,但只在最后分开后,才产生一点不舍之情。

  这两者的感情,我皆没有读懂,也没有共敏,可能我离年轻已经很遥远,对于感情,是以理智来控制,而非感性来控制。这本书,看完也就看完了,再多的感受,可能还是无法产生。但是这本书还是能从扫射两三页里就看出是日本的小说,带着一样的末世的绝望和凄凉。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七):愿人人都能遇到美好的爱情!

  多年前看过金基德的电影《撒玛利亚女孩》,讲述的是两个少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和各类男子发生肉体关系,一少女的父亲在得知真相后开始报复那些男子。电影情节很淡然,化妆、接客、做爱、沐浴,再化妆、接客、做爱、沐浴…然而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个主题,一样是不伦之恋,只是这次不再是少女与有妇之夫,而变成了少年爱上了有夫之妇。

  与电影反映的社会价值角度人伦道德角度不同,江国香织笔下的《寂寞东京塔》更注重的是两者在感情中的纠葛不清欲罢不能及求而不得等两性互动中产生的一些心理动态,更多的是让人体味情之无望人之寂寥。

  少年透与有夫之妇诗史一见钟情,这段隐秘的爱情延续三年之久,而漫长的三年里透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等待着诗史的电话,等待着和诗史见面,短暂的相聚之后是又一次等待的轮回,在等待的期间,他读着诗史喜欢的书,听着诗史喜欢的音乐,和人见面时总想着诗史在会怎么样。。。。他的生活里因为充满了等待而显得寂寞,因为知道是无望的爱情而显得寂寞。

  世界上最寂寞的景色,应该是被雨濡湿的东京塔。而世界上最寂寞的人,应该是深爱着对方却只能站在原地等待对方邀约的人,应该是她是你的全世界生活的所有重心,而你只是她丰富而充实生活里的偶尔转身间或回眸。

  看完这本书,我开始认真思考,什么时候才是人最寂寞的时候?

  全书里透的寂寞无处不在,而这所有的寂寞都源于一个人。时间面前的无能为力让透感到寂寞,不同生活环境和年龄层次的差异让透感到寂寞,甚至是明明就在眼前的人,伸手就能触到,睁眼就能看到,紧紧依偎在一起还是让透感到寂寞,这样的寂寞只是因为知道那爱情是没有终点的,那个人终究是要离开的,而他也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着那人离开。

  不能一起生活,但可以一起活着。江国香织给了这段爱情一个结尾,而这结尾更是让人感到唏嘘、叹息和绝望。

  全书没有高潮的情节,也没有动人的情话,但是江国香织笔下的这个故事读完却让人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你读着的时候并不会觉得精彩异常,却会在合上书本的时候想着淅淅沥沥的大雨里一座东京塔矗立在那里,不远的橱窗后面站着一个干净而寡言的少年,久久地仰望。。。。。

  原来,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美好的,无望的爱情给人的只是伤害。短暂的幸福过后是更为长久的等待煎熬与寂寞。

  愿人人都能遇到美好的爱情!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八):有故事,无人物。

  一开始就是两个人的故事,两个时间点的故事,交错展开。对于我这种有翻译小说“名盲症”的人来说,确实读得比较辛苦。开始还把耕二一起的桥本当作了是透。从这种故事结构上来说,还是有点趣味的,但是也没有跳脱电影手法的双线叙事。不断的回忆虽然影响了开始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读懂了倒也觉得这么编排有利于快速进入他们的角色。还有就是翻译的猿渡静子以一个日本人有深刻的中文功底,翻译不至于让故事减分。

  然后就是进入正式的伦理之恋的路数。由于是先看了韩国电视剧《密会》的一部分才找来书看,对伦理之恋的设定已经有了概念,更多的是想看看处于那个恋爱中的人性。很可惜,只有故事,没有人物。不是说作者没有落力地描写人物,甚至可以说,作者很努力的在描写人物,耕二和透两种比较矛盾又统一的性格,离异家庭和世家的背景设计,透的柏拉图式的迷恋和耕二的计划性恋爱等等等等,人物的身份细节设计相对比较完整。可是,我想看到的是人,而不是一个角色。

  江国香织作为一个女性作者,对女性的认知必然是强烈的。而19岁的年轻人,只是她通过访谈了解到的人物,而足够多的访谈足以让她抽象出一个一体两面的人物角色,可是她并没有走进这个角色的内心,因为她根本就没有进入这种道德冲突中的人。不止是没有走进那个年轻人,也没有走进那个中年女人。

  想想朗读者中的汉娜和我,其实也是一个年轻人恋上中年妇女的故事。但是在那里看到的不只是你侬我侬的恋爱游戏,而是人性。并不是说寂寞东京塔就必须有朗读者那样强烈的情节冲突导致的人性的探索,而是说即便不是那么强烈的人性冲突,也不能把他们描写成除了年龄以外和普通恋爱没有什么差异的故事。究其原因就是作者根本就没有敢于去进入那样一种角色。甚至可能作者还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我只是从男孩的角度去写这个故事,故意不正面描写女主人公。可是不正面描写的前提是,你通过男孩就可以把她描绘出来,可是事实上,在男孩的视角她还是一片模糊,天真、高中时代的我也在你面前,这些都是那么的避重就轻。

  《密会》只是看了前面几集,还没有时间看后面的情节演化。和小说不同,由于电视的表演必须有女主人公的描绘,而不像小说中刻意避免描写女主人公。也正是金喜爱的表演让那个女人的人性的特点逐步展现开来,反而男孩还只是比较模式化的电视人物性格。可是并不敢奢望电视剧可以在后面还可以有什么深刻的描绘这个女人,毕竟电视剧难以就这种超越一般道德的话题过于细致。所以小说没有让我找到它那种无限的对人性可能的描绘,还是蛮失望的。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九):胜在天真

  喜美子是天真的,这种天真自然和青春洋溢的由利不同。和人妻恋爱,在耕二的理解中,自然不是为了经济上的宽裕或想引人注目,也不是因为免于承诺未来,甚至不是为了身体上的契合。而是因为大龄女人会更加天真,这点正是耕二喜欢的地方。

  耕二与透两人目前的交往对象都是别人的妻子,但他认为自己的情况与透从本质上来说是完全不同的。自己是有计划有目的性地接近符合自己要求的女人,而透爱上的史诗是恰好已经结婚了而已。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年轻的男孩与寂寞的主妇其实非常般配,因为他们是那么闲,她们又都还那么美。年轻的男孩一无所有,人生之路遥遥,还不必事事算计。内心纯粹,讨人喜欢。人妻都还不老,丈夫更像生活伴侣,看似生活富足,一切都已定格,而决定权又不在自己手里,免不了会生出失落和不满。正是这样的情况,一旦陷入恋爱,更容易过分地用力与投入。

  小说的情节自然没有电影中演绎得那么唯美。这么多年过去,再看黑木瞳饰演的史诗,仍是心向往之。还记得电影的最后,两人抛弃所有世俗的成见与束缚,终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相拥。夕阳下,史诗隔空大喊着"不要过来,让我走到你身边" 。但感动之余我清楚地知道,事实上这一幕绝不会是故事的结尾。也许以后的以后两人会相互伤害,相互厌恶,甚至会相互憎恨。而最好的结局很有可能与大部分幸福的婚姻一样:最好的伴侣。——一如小说的结尾,史诗照常维持着平和的婚姻,抽时间与恋人相约去熟识的意大利餐馆吃饭,一起谈论自己喜欢的书和音乐。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十):不是爱情,只是东京塔。

  I say love is a flower, and you are the only seed.

  如果遇到一段爱情会怎么做?比起无谓的抗拒,往往最终的结果都会是接受并且发展而最终得到美妙和幸福。所以说情感分为【理性】和【感性】,而若是人们不会有一次次在爱情面前被冲昏头的经历便不会有【感性】这个词了。思考也好,冷静也罢,最终无一都会被想要献出爱和接受爱的欲望打败。

  那么遇到一段不被世人所接受的爱情会怎么做?难道会逃避,会躲藏,会怒骂自己所以最终拒绝吗?并不会。因为有夫之妇与男子的爱情,相差二十岁的爱情,也是不顾一切的,冲破头皮,偏向虎山行的爱情啊。

  只可惜这段话因为【密会】而产生的感触,并非【东京塔】。

  看过人间中毒后就一口气收了手嶌葵的所有砖,想在想来也正好派上了用场。攒着很久终于找好能够看这本书的时间,人少安静六个小时的长途火车上手嶌葵在耳边重复唱着。看这本书的原因很纯粹,就是【密会】。觉得这部【从没遇到过的惊艳着迷】的剧,原著也必须好好拜读。不过抱着如此的念头看完,心中多多少少也有一些失望。

  比起【密会】,作为原著的【东京塔】却不那么尽人意。虽说有时比起影像而言文字更有力量,但明显对于【东京塔】而言不是如此。曾经读过渡边先生的【不分手的理由】,读后的感觉和【东京塔】非常的相像。【不分手的理由】让我觉得荒唐也无聊,虽然【东京塔】并没有那么强烈,但也的确让我不禁感叹莫名其妙。

  我不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感受到了情感却没有感受到爱情。书分了两条线,分别是【透和诗织】与【耕二和喜美子】。通过透的角度是能够看到他的爱情和诗织对于他而言的重要性,可是关于诗织,除去那几句【我爱你】我却再也看不到别的什么。我不否定诗织对于透存在感情,只是我却很难感觉到她与透的平等性。她很谨慎又很无所谓地爱着透,可能有着实际还算幸福的婚姻她才会这样。要是拿遇到透前的诗织和遇到善宰前的吴慧媛相比,那诗织毫无疑问幸运太多了。在说到【婚姻的好处就是有人能够陪你一起吃饭】时我就深刻感觉到这段感情与【密会】的不同,因为如果能够轻松地没有任何负面情绪地说出这样的话,那至少身处一段健康的婚姻里啊。而作者不断以透的口吻强调着【没了诗织我会死】【没了诗织我感觉不到幸福】【此刻满脑子都是诗织】也让我觉得疲倦。他就像在想通一切前还自私着的善宰一样,满心满意都想着怎么才能拥有诗织让自己得到快乐,而没有想过当他提出【一起生活】时诗织的困扰。

  作者太过于强调这段感情的深入,而忽略了往往当爱情真的达到深处时二人的情感实际不该是这样的。因为爱情从来不是索取,而是付出。所以比起这四位主人公,最让我心疼的反而是厚子。【你知道我妈妈到现在还喜欢着你吗?】吉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我最心痛的时候,这才是真正陷入爱情而不断付出的一方。没有骚扰,没有纠缠。

  耕二与喜美子这条线更让我觉得失望。喜美子在爱得疯狂后,一度把耕二当成精神支柱后,意识到其实耕二并没有自己所需要所想象得那么好后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开,甚至在再度见到耕二时眼里没有一丝以前的影子剩下的只是莫名其妙的仇恨。而耕二也为他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失去情人和女友,在一无所有后郁郁寡欢。耕二的罪过在于在爱情中时刻想着分手,喜美子的罪过则在于太较真也太自卑。

  结局很无力,比起无力而言更让我难过的是结局并没有点明或者指出任何方向。我没有看到这段爱情给予人物的力量,我只是看到了两段辛苦的感情而已。诚实点说,在我心中【东京塔】比起【密会】而言差得太多了。看豆瓣的评价我好像是唯一并不为之所动的一个,希望不会被说肤浅才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