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自愿为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论自愿为奴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9 04: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自愿为奴经典读后感10篇

  《论自愿为奴》是一本由[法] 艾蒂安·德·拉·波埃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9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一):我们都曾自愿为奴

  曾经在刚要参加工作时候,我渴望成为一名公务员,因为一直以来我对政治都充满了异常兴趣我喜欢政治,看书喜欢看政治类的,看政治小说官场小说、政治人物任务传记、看朝代更替历史、看欧洲各国的历史、看与政治整理和各种有关社会哲学社会学图书。我还对于我们国家现状不满、有满意,自认为懂得很多,有点抱负,希望能做些什么。但是我不想像那些所谓的公知、学者社会活动家等等只站在外围吵闹、呼吁,我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政治,唯一的办法就是进入体制之内,只有再体制之内才能进行改变,才能实现我的理想,我希望从基层做起,自己有一个舞台。但是我的内心一直在挣扎,读完研,我蹉跎,我犹豫,我希望回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也希望有一个富足生活,因为我也喜欢车,喜欢玩乐,这些只有不进公务队伍才能逐渐满足,还能留在北京。最后,我还是没能去基层,留在了北京,进了企业,如今回首却不像当初那么遗憾了,但多少还是有点。因为我的理想有了些微的变化了,刚上班一段时间生产调到了行政,甚至之前和家里哥哥们聊天,对于他们或者自己当秘书,我都十分支持,自己也想干,希望跟着领导学习依靠,争取伺候好领导,能够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在起步阶段找一个快一点的通道,能够被领导认识,被领导赏识,给自己一个可以一展抱负的舞台,在企业我的愿望也是以后步入上层,然后再从这个平台上去地方,去政府部门

  但上班的时间越来越久,我越来越受不了每日工作的按部就班,按点上班,按点下班,每日工作琐事不断,凡事都要请示,凡事都要注意,看别人眼色,凡事都要听从不和自己心意人的指令,还有国家体制下的保守制度繁琐程序以及人浮于事和各种可笑低级勾心斗角。于是我慢慢的感觉到自己变了,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形式开始慢慢的厌恶在领导身边,开始慢慢的厌恶朝九晚五,开始慢慢的厌恶每天面对同一个电脑,同样的琐事,低下效率可悲的为了一点小小私立明争暗斗办公室政治。开始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做主的舞台,能够自己决定上下班,按照自己的理想意志行事的地方。突然,我发现只要是在体制之内,就算当了某一环节一把手,也要屈从,也要妥协,也无法改变太多的东西,也要遵守陈规陋习,也要遵守所谓的潜规则,还是要面对没有持久性的各种各种的人治。我逐渐意识到只有自己创业,才能摆脱这一些,只有依靠自己奋斗努力才能够得到我想要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没有陋规约束的自由。对于自己的这种转变和想法,一直朦朦胧胧,只是想自己决定自己几点上下班,决定自己要干什么,决定自己的未来。直到看到冯仑在《野蛮生长》中谈到自己创业之初的感悟,发出了与我一样心声时候,这种感觉渐渐清晰起来。而今天读完《论自愿为奴》让我的想法顿时明亮,并完全清晰的展现出来了,对这就是我想要的,没有别的,不为奴,只有自由二字,自由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原来我也曾经自愿为奴,曾经期望委身为奴,为暴君献上我的一切,以他的欢乐为欢乐,把他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察言观色,左右逢源小心翼翼只为求得依靠别人,奉献自己,换取别人本来从我身上夺取的志向财富和自由。在今天,我知道,我以前从未有过自由,因此无法知道自由的感觉,因为习惯,因为未知,因为走捷径贪欲,我也甘愿为奴。但是我就想书中所言,最败家的孩子,也会猛然一天想起查查自己这么多年来或前人留下来的账簿,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或者还如书中所说,通过自己对知道的获取,从懵懂中觉醒,作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起码是个我自认为有好奇心,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人来说,我意识到了,我自己懵懂中意识到了。直到,读过本书,让我幡然醒悟,彻底觉醒,我要不再为奴,我要追求自由,而这一切我不再需要委身为奴来换取,我只靠自己,坚持自己的选择和志向,靠自己的努力来换取我所希望的一切,一切只靠自己,其余外物皆是虚幻!我知道了,委身为奴,想要换取自身想要的是可笑的,不仅会失去自由这个最宝贵的财富,同时还换不来自己想要的,还会失去自己原有的,用最珍贵的东西去换不那么珍贵的东西,是多么的可笑和可悲!

  另外,一人在上那个人会通过剥夺知识,剥夺独立思考,通过神秘化、神化自身来维持人民对它的敬畏统治。这也与我所想一样,从今以后,一切人在我眼中都是人,只有能力差别魅力差别,不再有等级差别,不再有神化,从前没有,今后也更无人让我崇拜和膜拜!只会让我平等的,不卑不亢交往

  这本书,一记棒喝打我清醒,让我醍醐灌顶,我的脑中有了新的世界,自由如此脆弱,习惯如此强大世俗如此广阔,我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心,好奇心。虽身为奴,但我的心,我的精神世界却是自由的,而只要心与精神是自由的,那我相信我会争取,我的身早晚也会自由!就像托克维尔认为的,民主一旦被认知,变永会前进,不再倒退,我想自由也一样,一旦意识到了,变永不会想要回去。也许这算我的创业宣言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二):奴役如何成为可能?自愿为奴!

  拉·波埃西,一位出生于1530年的法国人,在他大学时期写下的一篇论文——《论自愿为奴》,在其去世后却成为人们反抗暴君独裁的战斗檄文,令人感慨不已。时至今日,他的思考依然有着如此与之契合的现实惶恐不安顿时弥漫开来。《论自愿为奴》在今日所具有现实意义明了拉·波埃西的深刻,却也揭示了人类悲哀。韦伯认为学者应该追求自己文章的“速朽”,而文章的“不朽”则是社会的一种悲哀。 在书中,拉·波埃西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城镇、那么多民族,有时候竟能够忍受一个独夫暴君的为所欲为?”拉·波埃西的答案则是,“奴役是为奴者的自愿选择,因为一个人是无法奴役众人的,除非众人首先奴役了自己。”“亿万民众,低着脑袋,戴着枷锁奴隶般地屈从,他们这样做并非迫于某种强大的力量,而是因为他们为一个人的名字而着魔,或者可以说他们由此被魔法镇住了。”这样的例子在拉·波埃西去世后不胜枚举,比如希特勒即是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成为德国领袖,而在谴责暴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问,为什么大多数的德国民众在希特勒失败之前还追随于他?日本也是如此,绝大多数的民众在天皇发布战败宣言之前依然狂热地追随政府的侵略政策自然,此中也有不愿为奴的反抗者,但毕竟是少数。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我们自己塑造出一个神圣的“领袖”,赋予他一切最“优秀”的品格,同时将自己独立的思考力和判断力拱手送上,最后成为忠实的追随者。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在少数。 为什么人们自愿为奴?拉·波埃西提出两个原因:一是习惯,二是暴君统治下,人们必须变得怯懦软弱。也就是,在暴君统治之下,最初的人面对压迫还有反抗,后面的人则不知自由为何物,也就习惯了这一压迫,甚至没有这一压迫还会不适。思考当今的朝鲜,这一问题也就不难理解,尤其是民众在盛大节日、领袖现身时的“惊天地泣鬼神”式的“感动”与“幸福”。除去习惯之外,拉·波埃西还指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暴君们持之以恒做一件事:不仅极力使人民习惯服从和奴役,而且还习惯于对他们的崇拜。”我想这一点,我们是有最为充分的历史经验的。与此同时,“习惯服从”与“习惯崇拜”在现代社会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即各类借宗教、民族、国家之名所行的私欲之战,再次印证“善啊,多少恶假汝之名而行”。 其实,关于极权统治,当下社会有着更为深刻的一些思考:比如汉娜·阿伦特在《极权统治的起源》中对于民众“无思”的批判,以及官僚机制下人机械盲从;彼得·德鲁克在《经纪人末日》指出民众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失望,使其拥抱极权主义给他们所许诺的“美好社会”;齐格蒙·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就现代性对于人的异化做了深刻的分析诸如此类的著作不在少数,由此再看拉·波埃西的《论自愿为奴》的思考可能并不成熟,但他的伟大在于他所提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将一直拷问着我们的良知;并促使我们学会独立的思考、判断,而不是一个顺从者、盲从者。 最后,有必要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并不成熟的思考:第一,民众推翻暴君除去反抗的意愿之外,契机同样重要。比如始于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独裁者的垮台与国内外的大环境分不开。第二,独裁统治下,民众分为不同阶层,每一层都有自己的恐惧欲望,而为了保住手头的这一利益,民众与独裁者或自愿或被动地成为共谋;即虽然内心充满怨愤,但囿于利益和恐惧依然乐于成为“套中人”。第三,反抗暴君必然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大多数民众是想搭自由的顺风车,而不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去换取他人的自由,人人做如此想,结果是无人为自己的自由死,却有人为暴君的私欲死。第四,自愿为奴在当代社会已经具有新的形式,我们常说的房奴、车奴、游戏患者无疑是社会发展模式消费主义)塑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奴役方式,人们自愿为奴,不管他们给出怎样的理由。 那么,如何避免社会模式对我们的“绑架”?我认为是汉娜·阿伦特所说的: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三):摘录一点

  全文比较简单结构比较青菜。可以一句话概括一大段话,有些比较啰嗦,要原谅,毕竟我们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十八岁。

  这位独夫暴君,不需要与他斗争甚至无需对之防范自卫,只要一国民众不再认可奴隶,暴君就会自行瓦解。

  如果你们不是背叛自己的叛徒,他又怎么能够危害你们。你们耕种自己的田园,结果让他来摧残,给自己的房屋配置家具,结果让他来偷盗,你们抚养自己的女儿结果让他满足淫欲,你们养育孩子却让他们去当兵把他们送到杀戮的战场,他还把他们设为满足其统治欲望的大臣完成其复仇计划的执行人。你们越渐衰弱他却越加强大对你们的管束也是愈加严厉。只要你们仅仅不去支撑他,他就会像一个被抽去基石巨人,因自身重量而轰然倒塌粉身碎骨

  大自然给予我们声音说话,是为我们编织强化我们关系纽带强化社会的联系,希望我们是团结的,众生是自由的。

  对波斯人来说,他不可能为他从未享受过的自由而感到遗憾,相反,斯巴达人已经享受过这美妙他们完全不能设想:人竟然能够生活在奴隶之中。

  奴隶在战争中毫无热情也无勇气,他们打仗只是出于被迫,或者说是出于麻木,好像很费劲的了却一桩义务。他们缺乏勇气与明锐,他们的心灵卑劣软弱,无法完成任何伟大的举动。暴君们对此非常清楚,所以他们竭尽全力让奴隶们变得更加软弱怯懦。

  暴君们危害所有人,他们不得不畏惧所有人。暴君如果尚未清除所有拥有某些才能的人,他们根本不相信强权是有保障的。

  暴君的愚民诡计戏剧,游戏,珍奇动物毒品,都是奴役人民的诱饵,是夺取他们自由的补偿。那些笨蛋没意义意识到,当他们收到这一切不过是他们财富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暴君在此之前从他们那里夺取他是不可能把这部分还给他们的。他们今天在宴会大吃大喝为拾取几个小银币而感激涕零,就是在第二天他们不得不抛弃自己的财产去满足这些杰出皇帝贪婪,流血牺牲去满足其残暴今人在犯罪之前总要先来一番动听言论内容关于整体利益公共秩序

  并非武器保护君主,而是总有人在支持他。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人如飞蛾扑火般聚集在他周围,最后结果是大家都能获利,不是来自主要战利品至少也能从打扫战场里捞到好处。这些小暴君一方面忍受被奴隶的痛苦奴颜婢膝谄媚,一方面又利用其暴政奴隶人民。

  毫无疑问,暴君从不会爱人,也不会被人爱。友谊是件神圣的事情,他只存在好人之间,产生于相互尊重

  “我非常愿意到你的洞穴里去,但我看到很多动物到你那里去时留下的足迹,却没有看到一个返回的足迹。”去伺候一个如此危险主人,必须日日夜夜去取悦一个人,但同时又要提防他远胜过防备世界上任何其他人,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的是能够窥探到袭击会从何而来,从而能发现陷阱发现对手阴谋,揭发背叛主人的叛徒,还必须对所有人微笑总是相互恐惧,既没有一个确定敌人也没有一个可靠朋友。结果呢能得到什么?被他们称为臣民的人把所有不幸都归咎于他们,一命呜呼后作家们紧随而到百般丑化这些食民恶魔的记忆。

  习惯致奴论

  现代社会的钱奴,权奴,房奴。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四):思想的锋芒穿透时间

  注: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努托比亚Nutopia。文章提及这本小书,可作为书评阅读。

  此书本是一篇讨论政治的学生习作,作于1575年的法国,作者是艾蒂安•德•拉•波埃西。就叫他波埃西吧。如果你从未听过这个名字也不必在意。因为就算在他的祖国法国,他也不是名头响当当的人物。但是,他的思想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得到后世几代哲学家、思想家、作家们的诠释和发扬,才得以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被今天的人们所接受。

  那么,这本小书(中译本5万字左右)的魔力在哪里呢?在于波埃西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权力对民众的合法性问题。他是如何解读这个问题的,其实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了:自愿为奴。

  波埃西在书中常以罗马帝国的人物为例,从凯撒到尼禄,人物的性格和各自的功绩千差万别,但最终都逃不脱肉体的突然毁灭乃至帝国的瞬间崩塌的结局。相似的悲剧一再发生,历史的车轮也从未停歇。

  每每论及此种情况,他对历史上的专制政治最大的困惑在于:一个人是何以奴役几百上千万人的?是什么让君主可以牢牢地站在权力金字塔的最顶端?他认为,不是专制君主有多么强大(再强大也不过是个凡人),而是人们在恐惧下变得软弱,变得没有了思考的能力,变得忘记了自由,如同被关进鸟笼太久的鸟儿一样。或许有一天,主人打开了鸟笼,但鸟儿已经忘记了如何飞翔。

  这种革命性的思想在以后的岁月里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甚至可以说为之后世界各地的革命浪潮和思想启蒙都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在这部书诞生的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波埃西的一字一句仍旧闪现着思想的锋芒。笔者在反复翻阅这本书的同时,心中也在暗自叫好。思想果然是可以刺穿一切的武器,历史上那些以笔为刀的人早已看穿了这点。书生,并非是百无一用。

  前几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邀专人把这部书公认的(相对的)完整版本翻译了出来,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出书的人,不能只想着挣钱,得考虑一本书到底承载着怎样的重量。书,是文人的物件,而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在现实的铁板面前,仍旧保持着自己的风骨。

  一个人之所以在精神上站不起来,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外力的介入,而是因为他自己一开始就选择了跪下。这就是自愿为奴。

  我愿意把这本小书的中译本推荐给所有人。

  最后,我以黑格尔在相关问题上的论述来结尾吧:“某人成为奴隶乃是出于他自己的意志……所以,不仅使人成为奴隶和奴役他人的人是不法的,而且奴隶和被奴役者本身也是不法的。”在这句话上,也看到了波埃西思想的影子。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五):论如何摆脱奴役

  《论自愿为奴》是一本探讨专制的书籍,写于波埃西的学生时代,是波埃西一生唯一的著作。波埃西,是蒙田的好朋友。在《论自愿为奴》中,波埃西阐述了一个事实:一个人是无法奴役众人的。他认为一个人奴役众人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众人首先奴役自己。他认为只要众人下决心不再接受奴役,君主的权力金字塔就会立刻土崩瓦解。 这样讲有故意趟浑水之嫌,因为说众人“自愿为奴”似乎无故中伤了许多曾经可怜又可敬的人民。波埃西所谓的“自愿为奴”,是与“被迫为奴”相对应的概念,即明知是奴隶而心甘情愿,以及“被骗为奴”。 被骗为奴一类人是可悲的。在生而为奴的国家里,暴君为了巩固其新的暴政,他找不到更好的办法,除了提高臣民的屈服度;不管民众对自由的概念如何记忆犹新,他会竭尽全力使民众远离自由概念,直至民众对自由的记忆从他们的头脑里消失得干干净净。一如钱钟书所说,以前的愚民政策是不许人们接受教育,现在的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接受一种教育。所以,在枷锁中出生的人,他们在奴役状态中长大,受到的也是奴役教育,他们看不到以前发生的事情,他们满足与生来如此的生活;他们除了生来就拥有的,他们不会想到其他权利,也不会想到其他财富,他们甚至把出生的状态视为他们的自然状态。所以应该同情那些出生在枷锁之下的人:他们从未见过自由的影子,也从未听人说过自由,他们并不感到做奴隶的痛苦,我们应该原谅他们,或者宽恕他们。更为可悲的是,这一类人是大多数。 相反,明知为奴而心甘情愿的人才是真正的可耻。这类人牺牲少数自由以换取更大的利益,成为为虎作伥者。鲁迅有段话说的很好:真正的老牌奴隶,也还在打熬着要活下去······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关于如何摆脱奴役,此书并未进行深刻探讨,只有一段尚可借鉴:不管继承人是多么挥霍的败家子,也不管他是多么的漫不经心,他总有一天会看一下他的账册,看看他是否享有他继承的所有权利,看看是否有人侵犯了他或他先人的权利。我认为,此处的账册就是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虽然此书没有提出什么完美无瑕的理论,也没有得出什么无懈可击的结论,但是提出了足够令人深思的问题,还是值得一看的。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六):这是第三个中译本了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375092/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52423/

  至于《论自愿的奴役》,根据赵越胜先生的回忆,北京大学周辅成教授在1960年代编译《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时,找人译出了《论自愿的奴役》(译名为:拉波哀西《自愿奴役论》),并曾将手稿借给赵越胜阅读,但遗憾的是,该译文最终没有收入那本资料集(参见赵越胜:《燃灯者》,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法国研究》杂志在1987年第1期摘要刊登了王荫庭先生翻译的波埃西《自愿奴役论》(根据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2年俄译本转译),比对赵越胜先生的摘录,这篇译文应该就是周辅成先生当年约译的那篇。虽然只选用了全文约1/3的内容,而且彼时大概也没有多少人关注,但此文的主要论点毕竟有了公开的中文。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七):探究人类被奴役的根源

  众所周知,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和思想基础。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的自然权利说,为大革命的先驱高扬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并使之成为普世价值,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其实,在启蒙运动三杰之前,即16世纪中叶,有一位年轻的法国学生艾蒂安•德•拉•波埃西,就已经提出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主张,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体现拉•波埃西这些思想的代表作《论自愿为奴》。

  拉•波埃西1530年11月1日出生在距离佩里格不远的萨尔拉小镇上,乃父是佩里格地方行政长官的副手,却英年早逝,使10岁的拉•波埃西成了孤儿。他是由深受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影响的叔父抚养成人的。拉•波埃西曾在排名仅次于巴黎大学的奥尔良大学攻读法律。就在读大学的初期,当时只有18岁的他就写了一篇论文,即后来成为他一生最重要作品的《论自愿为奴》。1554年5月17日,大学毕业不到一年的拉•波埃西被任命为波尔多议会的议员。1563年8月18日,罹患痢疾、也可能感染了鼠役的拉•波埃西不幸去世,年仅33岁。

  用后人的眼光来看,拉•波埃西的出身及他以后所服务的阶层,都属于上流社会及统治阶级,是什么因素促使他写出了这样一篇为底层民众与被统治阶级“鼓与呼”的檄文,成为法国近代历史上一篇经典的文献?有一种解释是,1548年,法国的吉也纳爆发了一次反盐税的暴动,结果遭到血腥镇压。这可能让拉•波埃西感到震惊,由此开始思考自由与暴政、平等与专制之间的关系;思考权力对民众的合法性问题;分析民众对权威的屈从,以及被统治被奴役的根源所在。于是,他将这些思考写入了《论自愿为奴》一书中。

  拉•波埃西认为:自由是否天生,实在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天然权利。“任何人,只要他处于奴隶状态,他必然会感到极大的伤痛。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比不公正更加违背天性”。拉•波埃西以某些动物一旦被捉就会很快死亡,以及其他大小动物,“一旦将它们捕获,它们会以爪子、角、蹄、嘴做殊死搏斗”为例,说明自由对于动物如同空气和水一样的重要。为了自由,它们不惜舍命一搏,不自由,毋宁死。动物尚且如此热爱自由,何况贵为万物之尊的人类?!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动物,除非他的天性被“可悲的邪恶”扭曲了,否则人是不可能拒绝自由的,“须知人实在是生来就是为了过自由生活的唯一动物”。

  既然如此,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存在广泛的奴役现象?拉•波埃西对此感到大惑不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城镇、那么多民族,有时候竟能够忍受一个独夫暴君的为所欲为?”暴君并无三头六臂,甚至许多方面还不如普通人,但为什么人们对其俯首帖耳、忍气吞声,任其为非作歹、欺压盘剥?这究竟是为什么?在拉•波埃西看来,正是民众的沉默纵容“喂饱”了暴君,使其“不断强大,愈发有力来摧残和毁灭一切”。但只要民众觉醒了,不再惟命是从,暴君的统治顷刻之间就会土崩瓦解。

  拉•波埃西的观点难免有理想主义的色彩。然而,他生活在文艺复兴思潮盛行的年代,人的意识开始苏醒,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洗礼的拉•波埃西发现了问题,便开始探究人类之所以被奴役的根源。他得出结论:“只要人还有一丝人性,要使人沦为奴隶,至少必须有两个条件的一个:或者他们被迫为奴,或者他们被欺骗。”自由本来是人的天性,对于暴政人可以选择反抗,但民众偏偏屈服忍受奴役,那么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们自愿为奴。而人们自愿为奴的第一原因,“就是他们生来就是奴隶,他们在奴隶生活中长大”。换言之,一个生来就是奴隶的人,不知道自由为何物,不明白自由的珍贵与价值;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也不会懂得光明。没有自由的生存环境,导致了人们对被奴役状态的逆来顺受或习以为常,因此,习惯是导致人们“被欺骗”、自愿为奴的重要原因。相反,享受了自由所带来的尊严和美好生活的人们,是不会心甘情愿沦为奴隶的。拉•波埃西十分推崇的雅典人、斯巴达人,比如在希波战争中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领300勇士血战温泉关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以及公元前73年,犹太军民起义反抗罗马人的暴政,坚守马塞达要塞数年之久,宁死不屈全部自杀的故事,都是古代希腊人、犹太人崇尚自由,视自由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的历史见证。

  自由的前提是平等。平等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关系的基础。说到拉•波埃西,就不能不提法国大文豪蒙田。蒙田在其写于1580年的《论友谊》一文中讲到,他在认识拉•波埃西之前就读过《论自愿为奴》。两人能够结为终身挚友,可以说是《论自愿为奴》为他们架起了桥梁。蒙田对两人的友谊评价很高。拉•波埃西也十分珍视友谊,他在《论自愿为奴》中写道:“友谊的位子只能存在于完全的公平之中,友谊的行进总是平等的,不能有高低不平。”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角度去理解《论自愿为奴》:友谊只能存在于两个平等人之间,而奴役恰恰以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正因为拉•波埃西向往和珍视真挚的友谊,因此对人间不平等的奴役现象和暴政非常痛恨,进而诱发他对其进行剖析和批判。

  美国作家怀特说过:“自由乃是人世间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加以维护的神圣状态。” 拉•波埃西的《论自愿为奴》,可以让我们加深对这句名言的认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