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9 04: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的读后感10篇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是一本由[美]丹妮尔•拉波特著作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读后感(一):选择不辛苦的生活

  收到书的时候,正过得满头包,工作学习、生活,似乎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让自己很辛苦,很累,于是忙忙碌碌当中总想找一些吐气的出口。在工作之余,睡前,很多细小空隙里把书看完。最深的感触是让自己又重新全面认识了一下自己,看到了一直被自己忽略的灵魂

  全书分为三章,分别是一:看清自我,才能获得成长;二:解放自我:从辛苦中解脱;三:成就自我:实现想要的生活配合章节下面的事16课和19个人生规划表。规划表提出很多很实际需要我们诚实诚恳需要自己面对自己的问题眼睛扫过之后,在心里默默念出答案,对自己的认识一步步清晰,想要过的生活,想要珍惜的人,想要努力方向,都清楚明白的撒落眼前,心里灰蒙蒙的天空似乎一点点被点亮。虽然人生规划表执行起来需要很大的毅力勇气,或许不能完完全全的执行,这样也可以,至少给自己和自己对话机会,在向导带领下,自己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人生是一个不断晚上自我与获取成就的过程,只有看清自我,才能扬长避短,制定出合适发展道路,尽可能多的赢得资源,是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人生的辛苦,在于你做了太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最自己喜欢的事,即使累,你也会觉得不刻苦,辛苦不是你的人生本义,从无谓的忙碌中解放自己,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生只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会感觉不辛苦,才能体会生命欣喜惬意。你为自己的梦想而生,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事。”

  生活辛苦不辛苦都源自于心里对当下生活的感知,像书中所述,做事从最容易部分干起,保持对做事的狂热,即掌握成功的两大原则方法热情,找到心底真实渴望,制定目标清单,采取有效行动,就是实现梦想的过程,则无所谓辛苦。因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把感兴趣的事和自己充满的潜力事情充分结合,从而效益最大化,好心情指数边际效用递增,人生价值感充分彰显,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书中引用的很多的名人名言经典著作中的话,对于被引用人也做了充分的注解,是为本书的一大亮点。这是心灵成长方面值得推荐实践的书。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读后感(二):原来我们真的无须这么辛苦!

  这种类型的书,很少能又有道理又接地气儿!这个还是很赞的!

  人生的辛苦,在于你做了太多自己不喜欢的事。

  若你随着生活的挤压而不断妥协,被生活挟裹着前行,这样必然会生活得很辛苦。

  人生路径的选择对你至关重要,甚至比努力还重要。

  “朝九晚五”是另一种地狱生活。很多人与其说在为自己工作,还不如说在为老板工作。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这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立足之本。

  真正的激情和兴趣是燃烧着的煤,可以为你温暖出一段美好而绵长的时光

  你应该在自己做得好的领域里做到最好。

  据说,人们恐惧的事情首先就是死亡,其次是公开演讲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读后感(三):中国人,你原本无需这么苦逼

  看看源远流长”的成功学,就知道渴望成功的人一直在层出不穷。到底怎样才能成功?这个话题俗是俗了点,可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个人都思考过。

  想知道怎么样成功,首先要知道什么才是成功。正如作者所说,成功是很多样性的,每个人都有他不同标准,实现了自己的标准,就是成功。

  读完这本书之后,对我启发最多的,是一种有关成功的思路问题。关于成功的方式,古往中外数不胜数。对于向来苦逼的中国人,最熟悉的恐怕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这本书就驳斥了这个观点,成功固然离不开努力,可与吃多少苦并不成正比呀亲。很多时候,不必要执着反而会害了你,那些傻兮兮的执着花费的大量时间,还不如来思考下:过程这么辛苦,是不是哪儿出了问题?

  对于学生,考个好成绩就是成功了,那么你还记得高中时候的题海战术么?或许做题到深夜带来的第二天的困倦会直接影响你听课的效率,而这反而会对你的成绩影响更坏。可是,在别人都坚持捧着书不到12点不睡觉的时候,你就会很奇怪地丧失掉关灯睡觉养精蓄锐的勇气。对于恨嫁的剩女,找个好老公就是成功。可你左耳听着闺蜜的分析,右耳听着老爸老妈建议,还知道怎么和你的约会对象相处吗?

  所以,“我的成功不可复制”,因为你不是那个成功的人。你是你自己。倾听内心,又是一个烂俗的字眼,却也正是做成一件事的第一步。

  记住,聪明地努力,你原本无需这么苦逼。

  ----豆瓣的发个东西这排版太瞎了啊一直想吐槽----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读后感(四):努力才是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辛苦”已成为当下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在生活中不管你是已获成功的社会名流,还是正处于求学期的学生或奋斗期的职场白领,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诸如工作、学业情感人际交往家庭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让我们备感辛苦。

  美国著名人生教练丹妮尔•拉波特充满智慧作为华盛顿智囊团负责人,她曾参与美国白宫、五角大楼重要会议对白宫、五角大楼诸多政策产生深刻影响。在生活中,她发现很多年轻人十分勤奋、努力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生活,但却收效甚微,这让她颇受触动,于是在辞职之后,投身于“人生培训”这一职业

  《你原本无需折磨辛苦》这本书由于比较契合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丹妮尔•拉波特的培训课程和由她发起的“不辛苦”运动一经面世,便广受欢迎,如一股飓风席卷华盛顿、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休斯顿、费城、旧金山、波士顿、西雅图等40多个城市,并迅速传播到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日本、韩国...

  最近公司员工发放奖金标准又变动了,这已经是第三次变动了,连续三年,每年一次,不管方案如何改变,而我永远是越变越少的那一拨。

  体制内的小兵永远会有这种感觉吧,活越干越多,钱越来越少,因为掌握你“命门”的人永远是那些“老家伙”,游戏规则永远是他们制定,所以注定我们这些青年“壮丁”永远是被剥削阶层

  前天下科长看似无意的来到办公室,说了一下:

  “奖金考核方案出来了,大家要是就没有意见,我就签字了。”随后走到我的身边先把单子无意似的递给了我,虽然反常举动,让我很诧异,但是看到文件后我就明白了,为何偏偏先给我看。

  屋子里一共是5个人,我的奖金系数最低的。每月拿到手的钱很少很少!!!他以为我肯定要闹一闹,可是我没有很平静的看完文件后告诉他,我没有意见。

  在体制内,职称是很重要的涨工资依据,所以早在其他同龄人每天下班打游戏,逛街的时候,我自己就报了个新东方英语培训班,提前准备英语职称考试,当时学费是1000元,作为职场刚上班的新人而言,那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就在我准备考试期间,家里给我打来电话,说我爸得了癌症,当时我就懵了,我觉的我还有很多事情未完成,我还没有挣很多很多的钱,带他们出去环游世界,还没有挣很多很多的钱孝顺他,死神就要将他拉走吗?眼泪完全不受控制的往外涌。而后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都看书到做题到很晚,好像又回到了高考,甚至于我对高考都没有这么伤心,那段时间,老公看见我那么努力,一直给我打气说我一定会顺利考过的!!!我知道他在安慰我,依旧雷打不动,静下心继续坚持每天复习同时父亲手术的相关资料

  父亲的手术是在北京做的,在手术那段期间,我把职称考试的书还有厚厚的英文字典也带到了北京,没事在阴暗的小宾馆里就看。有次在宾馆梳头发,发现头顶白头发多出了好多好多,以至于梳上辫子也会看出来。就这样咬着牙,憋着劲最后终于顺利通过了。成绩出来了,远高于分数线。在查到成绩的那一刻我特别开心,有一种付出终有回报的感觉。

  后来又开始准备经济师的考试,接着是计算机,反正不管怎么说,每年都很顺利的通过了所有考试。所有证书都拿到手,可是因为我是专科学历,不到聘用条件,我只能默默的等待机会,期间经历了公司奖金系数的系数调整,是按照职称来安排的。学历不够,属于奖金系数最少的那一拨,换句话说就是被剥削的哪一方。为什么说是被剥削的一方呢?因为单位的奖金有个总额,比如人均5000下放的,有一个大蛋糕,可是有些“老人”就觉得黄毛丫头一样多,不公平,于是他们蠢蠢欲动绞尽脑汁设计各种条件,一些列看似“有理有据”的方案。就这样我被安排到了最低等。

  再说这次奖金调整,这次的方案调整是按照公司的级别来的,我的部门所有人都有级别,唯独我没有,因为他们是通过各种关系进来的,根本不可能参加任何考试,可是没有背景靠自己努力和他们具有一样的资格真的很难。所以我当时看见工资降了以后我很也没有沮丧,懊恼,我想,没关系反正我时间到了就可以了。看着那些有中级职称的人,拿着高工资,特别羡慕也就是说,这次我依然被我的学历打败了。

  不幸中的万幸是,我今年够了条件可以评中级职称了,明年我的系数可以和那些“关系”户一样了,仅仅只有这一年拿的工资很少而已。但是当年和我一起分配大学生觉的进入体制内非常非常好了,可以衣食无忧,有了铁饭碗,什么学习,什么看书,根本不削一顾。这次奖金系数降了,没有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依旧在哪抱怨社会不公平,存在“关系户”的不公平。很气愤扎堆在一起骂社会、骂天、骂地负能量爆棚!!!!偏偏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用什么方法补救这些。

  所以我很感谢当时我努力学习英语那段时光,如果不是我把所有的证书都考过了,明年我就可以变的和其他人一样多了,我将永远都是在最底层,永远都是被剥削的那一拨,在这个体制内,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我,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们一样了。当然这只是我认为也许等到下半年评的时候单位文件又变化了。但是我依然很开心,因为我努力了,再办不成不是因为我自己不努力而失败,而是我无力抗衡的因素,这样的结果不管怎么样我都不后悔

  因为我的大专低学历让我入职那天起就很自卑,于是自学考了MBA研究生,刚开学不久我就怀孕了,因为学校不在所生活的城市,周末需要坐火车另外的城市,拖着大肚子方便班主任建议我休学,可是想到之前错过的种种机会,我继续咬牙坚持上学,周末不到5点就起床,拖着肚子一个人赶去火车站,坐3个小时的火车到另一个城市。夏天还好,冬天本就喜欢赖床,还拖着个大肚子,等着凛冽北风,天不亮就又早早出门了,当时觉的自己这批辛苦值得么,就在生完宝宝,刚刚出月子又开始去上课了。就连期末考试我都是背着吸奶器,考完一科的间隙,一个人偷偷去厕所母乳吸出来。

  今年年底我的研究生也可以毕业了,我相信我所有的努力最终会有一个好结果,未来的事情我无法预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绝对不会因为我没有努力而失去他!我很感谢当年那个拼命努力的自己!我相信,任何事情付出终将会有回报,也许不是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出现,但终将不会被生活所辜负!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读后感(五):把不喜欢的事做好才会喜欢

  今天又只用了一小时就读完了这本《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和昨天一样,不是因为哲哲突然开发出了大脑潜能,只是因为对本书观点实在不敢恭维,于是草草翻阅一遍了事。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放弃那些自己厌恶的事,你就能够不那么辛苦,甚至过上美好的生活。”

  哦,my god!这比“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成功学高明几筹?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喜欢的事能满足社会的什么需求?能体现自己的什么价值?放弃自己厌恶的事?上班最惹人厌恶,拿着永远不够用的薪水,还要看老板的脸色,那就辞职不干了?如此不堪一驳的观点,怪不得豆瓣得分只有6.9分。

  对于类似的话题,前新东方明星教师古典先生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里早有论述。他说:一个人不能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他应该坚持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哪怕这些本来是他本人不擅长、不喜欢、没兴趣的事情,因为人都是通过把原本不擅长、不喜欢、但是必须做的事情做对与做好,才能回应现实中的挑战,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找到真正的乐趣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2句话在第50页,作者引用一句非洲谚语“经常发问的人,不会迷路”,以及爱默生的一句名言:“当我们抵达了问题,答案已然不远。”诚然,这本书的可取之处不在观点,而在于19项《人生规划表》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你的服务、贡献、产品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它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或它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

  把这些问题拎出来,冷静地思考与回答,才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读后感(六):辛不辛苦,源于你对生活的选择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曾在《格言和感想集》中说:凡是不为自己工作的人都是辛苦的;一个人为他人工作,为的是使他们分享他的欢乐。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们容易忽视却又很重要的道理,为自己工作,为自己而活,你才不会感到辛苦。

  其实,辛不辛苦,源于你对生活的选择。辛苦,是一种心理感受;累,是一种身体感受。为自己而活,按照自己的心愿去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虽然在这过程中,你会感到累,但这累不会影响你的快乐,不会影响你的心情,这种身体上的累,也是很容易就能通过休息而重新精神饱满的。相应来说,心理上的困扰,要比身体上的感受,难以解决得多。

  为了责任或义务去做某件事,为了生存、为了赚取生活费而去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为了父母或家族的要求而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委曲求全……这样的生活,你感到无奈,看不到希望。在这种状况下,你还能感觉不辛苦吗?

  不得不说,“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这书名起得很妙,很契合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在目前这种高房价、压力大、生活成本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很少有人能说自己不辛苦。就如没有一种药能治所有的病一样,我觉得这本书也未必能解决咱们面临的所有问题,不过它可以在“导致生活辛苦的共性问题”上,给我们一些启迪,一些方法,一些心灵指导。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作为前华盛顿智囊团负责人的丹妮尔•拉波特在书中这样写道:人们在生活中的辛苦,是因为你在生活面前迷失了自我,没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与潜在力量,随生活的挤压而不断妥协,被生活挟裹着前行。

  虽然不是对作者的所有观点都赞同,但在这一点上我还是蛮认可的。在生活中,你为什么会感到辛苦呢?是因为你没坚持住“做你自己”,你不断地改变自己,去适应不断变幻的生活,这样导致你失去了自我,丧失了灵魂,被生活所绑架,蹩脚地应付着每天的生活。

  丹妮尔在书中说,人生是一项需要付出巨大精力的事业,你必须要为此奔波劳碌,但心满意足的辛勤劳作与行尸走肉般地做苦工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从长远来看,做苦工不会让你坚持太久,你会感觉很辛苦,并因此而崩溃。让你感觉很糟糕的那些事情,就不要再勉强自己去做了吧,要对那些事情学会拒绝。

  生而为人,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精力的框架内,只有放弃了那些让你感觉糟糕、不擅长、蹩脚的事情,你才有精力去做那些你喜欢、擅长,并会感到快乐的事情。丹妮尔在书中引用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刺猬理念”说,你对什么非常有激情?什么让你感觉是天生的,或像遗传一样是你与生俱来的?以及,从最简单的方面来说,你通过做什么来谋生?根据柯林斯的观点,正是这三个问题的交叉方面,决定了你的成功,其最佳平衡点就是你希望中的人生“彩票大奖”。如果能捕捉到这交叉方面,那就将实现你生活与兴趣的完美结合。

  人生路径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你选择了“为自己而活”,追随自己内心,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这样你就会拥有激情,感到快乐,并充满自动自发的主动性。而这,正是决定你能否实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的关键。人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活得轻松;如果选错了路径,那将活得很纠结、很辛苦,并且越努力离成功越远,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又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其实,这也是人们摆脱“辛苦”的精髓,为自己而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不是牵线木偶,都不可能在别人帮自己设计好的道路上,走得顺风顺水。

  对于丹妮尔的另一个观点,我也是赞同的。即便做的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也要保持专注。不要追求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每个方面都做到优秀,这是不可能。只有专注于一点,你才有可能做到极致,超越别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做到极致、超越别人,你就会充满快乐和成就感,那时你还会感到辛苦吗?你还会很苦逼地为了生活而左支右绌吗?

  每个人的人生路,只能靠自己去做,别人无法代替你。走什么样的人生路,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全在于你的人生选择。要想让自己活得不辛苦,你就需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这样你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实人生的快乐,莫过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愿望而努力,不管实现与否,过程中都是充实的。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读后感(七):钦佩谁,就成为谁

  读到一半的时候,看到作者的观点,有这么一句话“钦佩谁,就成为谁”,心里一动,想起来我刚入职场的时候。那时候,我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判断一个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请教一个学姐(其实算是公司的领导),她说:一个公司,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她)让你觉得:我想成为他(她)那样的人!那么,你就可以留在这个公司。

  我当时半是懵懂。可当我每天早上闹钟一响脑海就下意思地冒出“不想上班”几个字的时候,我问我自己,是不是到了我该离开的时候了?我又想起了学姐的那句话,然后,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私下里称呼我所在部门的几个人:苦逼姐,无趣叔,刻薄姨……

  虽然艰难,我还是进行了我人生的第一次辞职。

  我记得,我在车水马龙的帝都街头把那条辞职短信编辑了很久很久……

  到了新的公司,做起工作来并不顺手,渐渐又萌生退意。与此同时而来的,是对自己的强烈失望和焦虑。可我最后还是没有辞职,因为这个公司里有我想成为的人。即使,我和他们都没有讲过几句话。但,感觉就是这么奇妙。

  彼之砒霜此之蜜糖,我问我自己,为什么,我喜欢的人在公司里如鱼得水,而我却寸步难行?

  他和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是吗(往往你钦佩喜欢的人都和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想了很久,打消了辞职的想法。我让自己用佩服的人的方式来做事。

  这样想了之后,仿佛很多事都变得容易起来。就这样挨过半年,业绩顺利完成,渐渐游刃有余起来。到了年底,部门聚餐。一个来了半年左右的小姑娘对我说:我刚来的时候,特佩服你,告诉自己要像你那样工作……我惊讶之余笑了。忽然感觉前所未有的开心。

  说回这本书,很多观点,工作的人更能有体会,这些观点自己悟也未必不可得到,但提早读一读,能少走弯路。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读后感(八):《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书摘(待续)

  成功的定义复杂多变,它融合了生活中各种相互交错而又相互抵触的层面,处理好这些层面之间的关系,是成功的希望之所在。

  若你随着生活的挤压而不断妥协,被生活挟裹着前行,这样必然会生活得很辛苦。

  人生的辛苦,在于你做了太多自己不喜欢的事。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实现自己所渴望的生活,那么请看看是不是精神上的犹疑,遮蔽了你最真实的自我光环,让你无法接近梦想。

  “朝九晚五”是另一种地狱生活。很多人与其说在为自己工作,还不如说在为老板工作。

  假如你总是揣着一颗疼痛的心,每天唉声叹气地度日,那么生活已经变成了一种应付。长此以往,这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沦落为失去知觉的忍受和麻木。你习惯了多疑,适应了阴郁的心境,经常忽视自我的存在。于是,你开始相信,大概许多人都是在这种漫长的煎熬中度过的,或许生活本来就该是这样的吧。  

  任何事或任何人,如果不能给你带来生机,那便微不足道。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这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立足之本。

  人生路径的选择对你至关重要,甚至比努力还重要。

  如果想过上你真正渴望的生活,你就需要对现在的自己进行真实的评价。  

  真正的激情和兴趣是燃烧着的煤,可以为你温暖出一段美好而绵长的时光。

  你应该在自己做得好的领域里做到最好。

  据说,人们最恐惧的事情首先就是死亡,其次是公开演讲。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读后感(九):你要知道你要的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想过的生活,每个人都想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获得成功,这无可置疑。但前提是你必须知道你到底想做什么,你性格中的优势是什么,这样才可事半功倍。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是一本名字充满了鸡汤味道的书,但细细读来你会发现作者每篇的篇末通过提问,一步步带你梳理心灵,找到激情点,让你发现什么才是你真正喜欢热爱的事情,并通过一些方法帮你建立一套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来达到“不辛苦”的目标,例如如何管理时间,怎样看待金钱等。(因为是通过小篇幅来讲解并未展开论述,有用的点只是浅尝辄止,并不全面)。

  丹妮尔也指出“世上并没有两全的事,成功是一项需要付出巨大经历的事业,你必须为此奔波劳碌,但心满意足的辛勤劳作与行尸走肉般的做苦力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实所谓的“不辛苦”是在充满激情的做着喜欢的事,并能为此牺牲一些你认为值得事或时间。

  她还还引用了很多名人的语句来支持她的论述,我并不喜欢,让我觉得她说的并不这么理直气壮,当然这完全是我的个人感觉。

  空余时间翻一翻还是会有一些启发的。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读后感(十):关于职业决策,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职业决策和婚姻决策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最重大的决策了。职业和婚姻,几乎占据了我们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就是你的一生,其决策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你人生质量的好坏。可一件非常常见又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是,大部分人可能花在买衣服和买菜上的时间都比花在它们身上多。也许仅仅是因为,在这个神奇的国度,“生对家”远远比“入对行”和“嫁对郎”要更加致命!出生,这个机会窗,机会成本无限大,投资收益模型可以用“天上人间”来比拟。这可以解释,生存在神奇国里的人们,为什么长大后对神奇的“穿越术”明显更加沉迷,而对职业和婚姻又了解得太少。不过,可以负责任地说,对于“出身”这么明显的人生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的确没有选择权和决策权。穿越科学也没有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短期内明显是无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了。大多数苦逼,看来只能仰赖职业决策和婚姻决策了,而苦逼中的大多数,在一个嫁房嫁车、从拼爹到拼干爹的年代,在一个婚姻正在由“民政部主导”模式向“工商局主导”模式转变的特殊时期,婚姻决策也明显不给力,唯一的出路,只有职业决策了。

  拉波特的这本《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就是关于如何做职业决策的。

  职业决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民族、社会环境、技术条件(包括穿越术)已经给定的条件下,存不存在一个最优的职业决策模型?如果存在,它在哪?这本书里有吗?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职业决策模型,即使是完全由父母做主选择的职业,用的也是你父母头脑中的职业决策模型。任何人都可以替你做决策,只不过承担最后结果的人都是你。拉波特的主张是,你最好是自己做,书中描述了她的职业决策模型,并且把它分成了三个阶段:看清自我、解放自我和成就自我。

  这本书通篇看下来,很像一本烂俗的励志书,但写得很真诚,书中穿插了很多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验证她的职业决策模型。实际上,所有的职业建议乃至专业的职业规划师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根据他的职业决策模型给出的。而对于职业决策这么重大的人生选择,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依靠权威(父母亲友、专业人士)、习俗(随大流、凑热闹),显然是对自己不太负责任。也就是说,你必须对对方的职业决策模型有清晰的认识,有一定的判别能力。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这本书并没有给出自己的职业决策模型,个人的经验只能用来说明,并不能用来证明。因为个人的经验是一次性的,既无法复制,更无从反复验证。但我还是把这本书看完了,不是因为她文字优美,而是因为我认为她对我们熟悉的职业决策模型有所突破。

  西方职业建议类书籍,许多人看完之后,都会有个感受,就是它显得不切实际,在中国恐怕很难实行。前面已经说了,真正的职业决策模型,是在国家、社会环境等外部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作出的。你不能用模型的外生变量来论证模型本身是错误的,这属于逻辑混乱的表现。目前国内的职业决策,都是西方的职业决策理论,所以我曾经批评过他们是“外伤内治”,他们往往希望通过职业规划的内服药来治愈社会不公正的外伤,他们以为西方的职业测评工具是职场“万灵丹”,这也就是职业规划领域的“赤脚医生”水平,治个感冒发烧的小病还能灵,治不了脏器性的大病。现有的西方职业规划理论说穿了了,就是个极粗略的线性规划模型,而且它实际上就是决策要素的优先次序的排列问题,有强调兴趣梦想的、有强调优势能力的、有强调机遇眼光的,问题是,由于没有严格的数学模型,你无法检验它,而且也没有任何人进行过相关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比如,最常见的职业规划理论是目标管理模式,它依据于哈佛大学曾经做过的对自己毕业生的一次跟踪调查,毕业时,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3%的人,成为了社会上层——成功人士;10%的人,成为了社会中上层——专业人士;60%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下层;27%的人,成为了社会下层——苦逼屌丝。目标和职业成功的相关性到底有多大,没有说明。你敢轻易相信这种说法吗?在目标管理模式之前,还流传有一种“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这可以说是现代版的“天命论”了。有人就指出过,这是翻译错误,这话是拿破仑说的,不过原文的意思其实是“器官决定命运”。而这就是我们目前职业决策理论的发展水平和现状。

  在没有严格的数学模型的情况下,我们看来只能暂时依靠洞察性的哲学思辨了。而拉波特的这本书,并没能提出什么严格的职业决策模型,也没有完整的一套自己的理论模型,她出色的地方正在于她有一些独到的哲学洞察。

  比如她说,在职业决策里,你不必想着选择哪条路更需要智慧,哪条路更能让你树立威望,你只需要考虑哪条路更有意思,哪条路更能让你心潮澎湃。她认为潜意识里的渴望,是每个人的金矿,人生的珍宝。可能因为拉波特相信神秘主义,她并没有引证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神经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拿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大脑里的活动相比,那么前者只是芝麻,后者才是西瓜。这就已经不是通过职业规划心理测评工具找兴趣、找人格特质那么简单了。

  哲学是洞见性的启示。所以,尽管这本书并没能提供出一个清晰的职业决策模型,但随手翻一翻,还是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领悟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