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10篇

2022-05-25 02:0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10篇

  《万物皆有伤心处》是一本由王芳芳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00,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一):十年生死两茫茫

  我认识这么已经很久很久了,久到我当时初到豆瓣,看到这么两字,就心头一热。

  其实再严格一点说,我认识这么的字已经很久了。

  那时候她还写散文的时候,我就看的心里又热烈又寂寥,一边觉得,这女子的文字实在是太好了,又一边觉得,这tmd写的那么好,真是要人命啊!这辈子原来有文采是这样子的风流妩媚!

  我对她的文字是有偏爱的感觉的,因为随笔里面提到的人和事物虽然碎碎地写来,却犹如我生活中的一幕幕,尤其是看到那篇《我的武侠小说生涯》的时候,简直想拍桌大喝一声,谁?谁将我胸中块垒写就?然而她的文字又有节制感,让我舍不得一口气读完来。

  至于第二部就更不用说了,作为一个吃货的我,我翻了过去,简直没有一篇吃喝之文我没有捧过场的,扶额。

  《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二):不看伤心

  吃午饭的时候,王烧饼问我究竟有没有认真看过书枝的文字,我说我看过,写得很好!只是到现在为止,她都没送过我书,只怕也是存了和王烧饼一样的心思,送了白送,连豆瓣已读里都不一定能出现一下,所以有人提议我和风老师的新书名叫八九十之叉时,我坚决给地否定了。这顿饭是我请客,吃得不便宜,临了领了个任务,得把这本王烧饼新出的书看完。

  其实这本《万物皆有伤心处》里的部分文字以前在豆瓣和博客上看过,当然都是很好看的。为了出书,烧饼君又反复修改了多处,务求文字洗练,索引正确,这点她值得我们学习,我自己写过的东西再也不想多看,至于反复修改,那更是要了老命。我只是奇怪好好一本扯闲话的书,怎么起了个如此文气的名字,透着一股过气退隐名人的酸气,远远比不得书里单独文章的标题,你看看,“寻吃”、“食话不成”、“我把自己带来了”、“你这只咸鸭蛋”….个个鲜活利落,嘎嘣脆一般。烧饼说书名不好起,太雅太俗都不合适,往往到最后一不小心,选了个最想不到的名字,反正也成不了畅销书,图个心意通达好了。我摇摇头,这话说得,更像不甘心蛰伏的过气名人了,要不得要不得,下本书的书名可得好好起才行啊!

  烧饼是乌衣王氏之后,骨子里有股藏不住的清贵之气,加上读闲书不辍,品水墨经年,文章写到最后,自然有一份超脱散逸于外,所谓格调,说得就是这种由先天后天积酝出的气息,装是装不出来的,所以若是喜欢这一份气息,就来读一读这本《万物皆有伤心处》吧。加我关注,我可以帮你要个签名。

  :封三里看到这套丛书里还有乐天的新书,期待不已,到时候可要送我一本哦。

  《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三):这么这个人,这么这个书。

  现实生活中不认识这么,一切认知来源于网络。不能像之前几道书评那样熟稔地调侃朋友,只好正儿八经地闲说几句我从网络上认知的这么这个人,以及这几天看完的这么这个书。

  最早关注这么这个人,有个误会,以为是个哥们——那时候她的头像还不是像现在这样性别昭昭——和这个哥们豆邮联系,是她看见我在天水博物馆拍的陶舞马,想要去做头像。那匹秦州的陶舞马,张口龇牙,食草的主儿学肉食的猛兽仰天咆哮,能喜欢这个范儿,更坐实了我以为这是个哥们的误会。

  至于这个误会怎么消弭的,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颇为震惊。没来由的震惊,如今在床上误会个把人的性别都已不足为奇,何况只是在网上?于是直到读完了这么这个书,我才恍然顿悟我的震惊。

  这么这个书,是这么在豆瓣八年的文集。这么在豆瓣算得上元老,可封上柱国的。而我来豆瓣才三年,所以原本并没有什么误会,只是因为我错过这么的太多文字。比如这么的某篇,开篇就是:“作为一名女性”,和宪法开篇“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样清晰醒目,这还能误会?所以只能说是我见识太少。

  如今这么出版了这本《万物皆有伤心处》,我这不了解却反倒成了一个优点,因为书中大多数文章我并没有读过,所以新读得极有滋味。然后也渐渐为自己的误会找着些辩解的因由。

  “作为一名女性”的这么,心中是有英气的,这与我知道的典型的江南女人——抱歉用这个词,这像冲女孩子叫“阿姨”一样不礼貌,但是我实在肉麻“女子”这个词,只好请担待了——完全不同。书读下来,跃然心中的,是一个玩咖,一个吃货,要命的还是一个武侠迷。

  当然了,书中三部,首尾两部还是温婉的,还是竹林烟雨薰风的,包括书籍装帧,也还是秀美婉约的。但是,我强烈的认为,这是出版社误会了这么,是在用一袭华美的衣裳包裹住了一颗汉子的心!

  不论是我这种成心找乐的人,还是为去阅读细腻文字的人,都可以从书中读到自己欢喜的那部分。这么这个书,就像这么这个人一样,是有多重性格的,是可以闹翻天,又可以静下来的。

  不幸的是,这么结婚了。

  我读着些文字的时候,忽然觉得很是爱上了这个人呀,这个可爱的人说:“我有一位远房叔公,藏书极丰。苦于下一代都不看书,听说亲戚中有我这一个勤奋好学的,特意叫我去他家拿书,想拿多少拿多少。进屋后,沿一面墙是黑压压的木头书橱,老版本的二十四史齐全,还有无数外国文学、中国古籍之类,还有线装书。我徘徊良久,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一套《七剑下天山》,欢喜而去。叔公再没叫我去他家。”

  唉呀,我真喜欢这么上进的姑娘。

  《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四):本书下面几篇书评也都各见功力。。。

  本来想买宋词那本书,下单时太仓促买成了这本散文(后来发现《大好河山可骑驴》、《修要开花到永远》是自出版,好像只有电子书。。。)。

  第一部分动如参与商 看得我很是惨然,中国传统文学女性,还是江南出身,以文字为生,对生活、对身边的细节那种特有的细腻感触,简直缠绵到骨头缝里。有些阴冷和伤感的文字,简直能把人内心深处最深沉最不想面对的阴郁翻出来。可是不能怪作者,人家本来就是在描述自己的心情,只能怪自己为什么也曾经有过那样的情绪。

  讲吃的第二部分和书评的第三部分比较喜欢,好玩,轻松,如友对坐而谈。有时不禁感慨中国散文之“散”,神韵独具。某个主题下写着写着,思绪忽然游离到九天之外,侃侃而谈,旁征博引,倏忽一根线拽回来,又成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好文。别怀疑,这是赞扬,绝不是批评。

  看得有趣,忽然又忍不住感慨,文艺青年还是写字的好,发挥自己的长项,为文学世界增光添彩,尽量别去做需要条理的工作。吾有一年轻同事,入职时帮宣传写文章,花团锦簇,感情激昂,颇得欣赏;干起工作来,完全歇菜,丢三落四,给她讲了一绝对不能讲二,不然一定忘记其中一项或一项多,步骤超过3项的工作就会晕头,更不用提多任务管理。当然这很有可能是偏见,或者只是我借机吐槽,很多能写字的作者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智商情商双破表,能文能武,羡煞人等。

  被安利了想看的书有:

  《顾随诗词讲记》

  《寒夜客来》 逯耀东

  《哀江南赋》(这个不算书)

  另录欧阳修批公文:

  浅红深白宜相间,

  先后仍须次第栽。

  我欲四时携酒去,

  莫教一日不花开。

  开怀。

  《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五):写字好看的法子

  我当初和王老师提过一个话头,想聊文字予人的感觉,及其营造法,但我愚钝,一直没太理明白。去年寻思,可以搭评风老师的书借花献佛说这事,没成,今年接着说。

  去年写,风老师的书是纸书,笔酣墨饱,连描带刷,蹦跳着画出来的,可见长袖飞舞、东张西望的兴致。后来想,这野趣是怎么来的?讲的事本身野逸好玩,这是质地和题材;长短句轮番鼓动,跳跃,不板涩,时不常爆一个感叹句出来,像小孩看爆竹,天真欢喜,这是文章笔法,所以有肉味,是活的。

  王老师的字,不太一样。显见是看词多了,写句子很自觉规整,张驰之间有弦,多使短句,节奏感好,一句是一句。也有些句子是使长调似的,翻两翻抖出来,悠长缠绵,但是少。所以整体节制,字就轻薄。这个轻薄的意思,想像镇纸压过的竹叶,工整平伏,不是登徒子跟姑娘打哈哈的模样。

  字工整了,文章气就宁定,但光宁定就干瘪了,所以有意象。这书里整个第一辑,都跟回忆有关。回忆不好写,因为感受这东西,人各有异,又不是肚里的蛔虫。这书里的好玩处,是许多意象使的好。秋天木槿花红的紫的自来旧,绵软;梧桐树下头不抬;躲树影里拈着烟跟人说话;黄昏后烟灰色的雪;使针尖刺竹席——类似于此的细节,是文章的眼。你写往事,如吹一阵风,风里有尘埃给记忆染色,这些细节意象,就是尘埃了。当然还是如上所述,这些东西使得很克制。尘埃太多,细节堆密了,往事看不清;有一两件在,如雪落满山,枝出红梅,字就清新隽爽秀丽,意思就出来了。

  第二辑写吃的,第三辑写苏轼、胡兰成和《儒林外史》们,都考较肚子里的东西。字句还是有节奏感,但主线变了。第一辑写往事,偏温和;第二三辑,速度变快,许多八卦俯拾,引着文走的不是逻辑,是感官。女性作者,这事上特别敏锐,好像蛇行草间,簌簌有声,闻到什么了,飕一声过去。但还是因为字句自带的节奏感(这是字的神),所以阅读时,有速度的快感,但不迂,也不乱。

  这里还有个好玩的所在。风老师的字,“我”字很多,感受丰满,都是感叹号。王老师的字,“我”字很少。开头经常是起个意思,感官开始流动了,就一路穿街走巷。可以想见前者如顽童,看个鞭炮,拍手哈哈大笑;后者冷眼相看,忽然伸手,迅疾精确,捏住顽童耳朵的画面。

  打个比方,这集子里的文章,都像你看小轩窗,凭空横里伸出一花枝来。峻峭秀雅,点缀意象,然后一竹一木,枝枝节节,一气不断的把线给你描出来。线很自在,但笔不泼洒,有淡彩。所以这些文章好看,乍看还是题材和内容出色,但站远点看,还是笔法隽爽,内有收束。所以指哪打哪,铺得开也收得起。

  《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六):一块大饼

  我在读这么君的新书《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到“儒林外史中的吃”一节时,想起了一件旧事。

  小学时候,有个叔叔常来我家。他每于晚饭后走半小时当散步,就到了我家。不记得他是哪个民主党派的秘书还是什么秘书长了,话痨,人很活跃。几句工作上的事交代毕,就要绘声绘色显摆近来所得,比如,收到了叶圣陶的回信。那时节,四十支光的灯泡映照了贴着年历画的木头板壁,倒也有点像“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情形,这是远景。近旁我在做作业,一面支耳朵听,听了好生惊诧,隐隐觉得不齿。回想起来,这位叔叔蛮有心计的,为了收集当代名人书札,不惜扮演谦卑苦闷好学的后进。他孜孜不倦写了不少有关教育的求教信(他的工作和教育可搭不上边),叶老认真地回复若干,他再努力一番,便跻身登堂入室了,一个从外地迢迢而来虚心求教的中年基层干部,得以当晚和叶老的警卫睡在一起。他描述那趟巅峰体验,口沫子迸飞,叶老是什么级别,各级别配备多少警卫,这警卫又得具备怎样的武艺枪法等等。我妈只顾着织毛衣,间或配合一两句:“不得了哇!统计过伐,多少封了?”他便压低声音兴奋道:“我目标是一千封!” 一千封不是乱讲,他也去过钱钟书家了。他说钱老家没什么藏书,看过就还掉,不存。且当着钱老的面自嘲想认识下蛋母鸡的可笑。他不怕将板凳坐穿,虚心坐着,讨教个没完,聪明的先生就笑一笑,给他写几行,他手捧墨书,如获至宝地去了。

  我妈退休后,这位叔叔不曾再来过,如今他摇身一变当起了名士。我看着这么君的书,就感叹没有她的本事,点破真名士和假名士、假名士身上的纸衣裳戳出一个个洞来,痛快淋漓。”打秋风“哪一篇写得格外好:“就算无米下锅,身上无穷气;倒是从穷往富,很容易就露出满脸乞儿相。”可不是?

  书分三部分,看来看去,看到一副冷眼热肚肠。眼冷,犀利直达要害;肠热,故深切,贴着心肺。风老师在序里说,写东西的人疑心可大,像一只猫一样,叼着小猫的后颈脖子到处藏来藏去。说得好,读者不可被她骗到。她写吃的,不仅仅写吃的;写人事,仿佛时光河流里的乱世儿女,面如平湖,胸有激雷。有的文章亮在标题,标题让人一记就会是一辈子,好比“回忆往事就像置身鹅毛大雪。”,但读者也有疑心病,疑她言犹未尽,一声叹息。这样的时候偏少,她惯会收梢,书中最好的地方在一阵见血或滋味隽永的句子,于每一篇,不远的哪个地方等着你。

  较之豆瓣上的日志,纸本的文字做了些修改。语速快、流动感强,几没有慢条斯理的片刻,有时是时空和景致的变幻移动,有时是意识和智慧的收合自如。更为难得的是,每个作者都有一个强烈的自我,她没有刻意克制那个自我,用见识召唤出读者那个深深的自我。这是她的大气。

  可验这一点的,是我趴在床上看这本“伤心”书,当看到“就算是猪一样的人生,长夜漫漫,风雨交加,忽有另一只猪叩门到访,那也是很高兴的呀”那个结尾,也是“性气在作怪”,我忍不住眯着眼睛假想,就算是只猪猡,就算风雨交加,长夜漫漫里拜访这么君,那也是很高兴的呀。忽然笑出了声,在床上打滚,这么又不是一只猪。

  《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七):心伤之处有心安

  心伤之处有心安

  ——读《万物皆有伤心处》

  文/苏七七

  看到了这么的新书,装桢很简净,纯白底色,右下方起一枝芍药,红香绿玉,点染间有点恽寿平的意思,然后左上方几个宋体字,是书名:万物皆有伤心处。我很喜欢这个对照,伤心之处,不在花谢,而在花开。

  这么的文字颇为清艳——我觉得这两个字用着都有点不妥,但在不妥里又觉得还是对的,换别的词也换不好。举个例子说,她写搪瓷茶缸的盖子:“这种搪瓷茶缸最好看的是盖子,圆鼓鼓的,胭脂红从周边向中间淡去,接近最顶上小圆钮处,已是一圈清洁的润白”。这一圈的胭脂红是她的艳,这顶心的一点空白是她的清,我读到这里时顿了一下,搪瓷茶缸是小时候最常见的物事了,但偏她记得最平常里的一点不平常,万物皆伤心,那么这个小盖子伤心不?大概有这么这一惦念,心就伤了:)。

  清艳其实是很难的,清里头有正气,要简净,艳里头有光华,要流转。这么的文字短句多,轻盈利落,有跌宕之势,我觉得因为她喜欢诗词,记诵纯熟,下笔有古风。诗词对她的影响不止于句式,感时伤人的文章,落笔空廓茫然,依稀有北宋的词境。但她终归还是小儿女情怀,感受细微,心思绵密,于是在白描的句子里,常常错杂几个让人爱赏的比喻,说灶洞里的火,“腾腾跃跃的,像是藏着许多小人小车马在演戏”,说桂花香,“暖融融甜丝丝的,让人想到皮毛轻暖动作迅捷的小动物”,这是她妩媚的地方,但她对妩媚心怀警惕,立马要把这些句子收束到平常日子与平常景象中去。这么显然是熟读张爱玲的,文艺女青年打比方的本事大都是从祖师奶奶那里传下来的,然后各凭天分,各得所得,她的路子是:不肯要文字妩媚,有时近乎故意地邋遢点,好让自己接着地气。

  这一点邋遢我觉得很要紧,因为都写到“万物皆有伤心处”,如果光是清艳,光是修辞漂亮气象空茫,那人就一路沿着伤心回不来了,只好像秦少游一样死在紫藤花下。这么却在一个最家常的地方找到了心伤的药方,无他,就是把紫藤花给和到面里,煎成饼吃了,还给个胖子抢了一块吃将去。这本书的第一辑“动如参与商”里的文章,写的故人故事,因为离得近,悲凉里还带着痛感,但到了第二辑“有味是清欢”里,各种淘气赌气生气就都出来了,她写的吃食都很平常,对精致高端的吃食跟管宁割席似的划清界限,看她的吃法,就知道她的三观。有一段写牛肉炒饭和牛肉面的我特别喜欢:

  “有时等位子等得不耐烦,我挤在厨房窗口看,大火大灶,油烟滚滚,房梁、炊具连同师傅们的围裙都黑乎乎的,跟炒出来的饭一个颜色。师傅们忙得头也不抬,动作却纯熟,堪比手挥五弦,目送归鸿。饭炒到快起锅时,烧一小勺红油牛肉汤进到锅,锅里面滋滋地升白烟。地方太小,后门口就架着只牛肉汤锅,从早到晚嘟噜噜地冒泡,像一个快快活活唱着歌的人。”

  市井的烟火,家常的米面,她能写出里头的眷念和依靠来,汤锅像是快快活活唱着歌的人,这句话读起来真让人也快活。其实我们这个时代写吃,底子也是很悲凉的,去哪里找好的原料呢?那些名字传下来的好吃食,味道恐怕早就时移事往了,这么跟个白胡子忠臣似的念念不忘着“五谷正味”,她的胃真是跟她的心一样地儒家:))。这本书里有篇文章我很喜欢,是最后一辑读书随笔中的一则,讲《儒林外史》中的吃,讲到书里的马二、杜慎卿、杜少卿,也讲到书外的吴敬梓与袁枚,八卦很好看,针砭很入骨,她写得流畅自如,大概在关于儒和关于吃这两方面,都实在很有能代入的心得吧?

  读这么的这些随笔,心伤处有之,心安处也有之,读着很亲切。一个人在世间这么走着,其实是很茫然的,要靠着各种经验来给自己找方位,自然景物,书,认识的人,吃过的东西,都像是江湖中深藏不露的高人,点化你的师傅,只看你有没有慧根。这么呢,就像一个有点迷糊的女侠,也无剑,无也琴,江湖飘零着,迷糊间却领会了不少武学的道理。用着“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头,她在豆瓣里成了一方豪杰。这些豆瓣的文字整理成了这本书,封面上印的她的本名:王芳芳。这个名字可一点都不豪杰,像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多年不见了,打开书一翻:哦。原来你在这里啊。

  《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八):女汉子也有一颗柔软的心

  最近豆瓣红人出的书似乎颇为跑红,坦白说,对于豆瓣这种文艺青年的集聚地,混惯了天涯的我并无好感,习惯了天涯泼辣暗黑的重口味,对豆瓣的各种小清新还真不太感冒,更何况小清新一旦过了头,很容易就成了装逼体。

  陆续看过几本豆瓣很热的书,最初一本是风行水上(高军)的《世间的盐》,这是本有趣的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封面,那位男士脸上的两坨红晕真是好喜感啊,后来我把它送给杨同学了。然后是沈书枝的《八九十枝花》,写的是安徽乡下的风物,读起来亲切可喜,但不是很对我的胃口,我性子太急,有时嫌书枝的文字绵密得几近啰嗦。

  再后来,就是这么的《万物皆有伤心处》。买回来一翻就搁不下了,暗叫一声,原来豆瓣还有如此妙人!这么文字爽利,读到酣处,真让人怀疑她是从天涯潜伏过去的。此书用的是这么的真名王芳芳,王芳芳太女性化了,还是她行走江湖的ID“这么”好。

  此书分为三辑,第一辑动如参与商写的是故人故事,第二辑有味是清欢写的是吃货经历,第三辑多情似故人则是读书笔记。我是从第三辑开始读的,劈首一篇就是《胡兰成的三板斧》,说胡兰成的PS大法似程咬金三板斧,一串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过去,就那几下,必须开始便抡倒对方,一下子惊为天人,否则就要左支右绌了。恰好我最近也在读胡兰成,听了这么的话,顿觉醍醐灌顶。

  这么眼光独到,读书往往能见前人所未见,语他人所未语,一本《今生今世》,世人只晓“民国女子”好,她却说胡村月令写得最好看,胡村生活在胡兰成笔下悠长生动,历历如在眼前。她说《十八春》的好处,类似于“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以家常的亲切取胜。不知多少女文青为安妮宝贝发狂,这么却说,安妮宝贝的好,是模仿的成本并不算高,所以女文青争相效仿,“最多不过光脚穿球鞋穿出脚气,冬天打赤脚,喝冰啤酒,落下月经不调”。

  哈哈,这话说得,又俏皮又尖刻,估计安妮宝贝和她的粉丝听了,会气得活活吐血。这么啊这么,连促狭话都说得这么可爱,叫我如何不爱你!

  这么说瘐信的《哀江南赋》一个字一个字,子弹一样,那么她自己的文字就像传说中的小李飞刀一样,全是短句子,一扎一个准,刀刀见血,例无虚发。

  这么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漂亮的文字呢?估计是得益于她的古代文学功底。这么曾经出过两本说宋词的书,她的随笔也像是在陈年花雕中浸泡过一样,带有古典时代的余韵。在她的读书笔记中,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对传统文学的解读,她谈《儒林外史》中的吃,谈《牡丹亭》和《红楼梦》,读徐渭和李隆基,都手到拈来涉笔成趣,全无一点掉书袋的酸腐之气。

  写书人书事最忌堆砌卖弄,老实说我很反感文抄公体,在当今这个时代,外事不决问百度,所以造就了一大批搬运工,整天复制粘贴,只为卖弄才学。像我这么没耐心的人,一看人家引经据典就头痛,但是读这么的书却不会。启功曾经说,唐诗的好处在于“消化”,我想,这么的文章之所以读起来不头痛,就是因为她把那些书人书事都给“消化”掉了,写起来纯为己出,并无半点渣涬。

  很多人都说这么的文字有英气,是当代侠女,看书中这么的作派,爽快倜傥,的确大有侠女十三妹之风。十三妹在没有嫁给安公子之前,是多么霁月光风的一个人物!不过,这么在十三妹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林黛玉的心,心思爽朗却又心细如发,她有她快人快语的一面,也有她细腻蕴藉的一面,不善感的人,哪里做得出好文章来。说到侠女,我将金庸古龙笔下的人物想了个遍,想找一个能比拟这么的人物,想来想去,也只有风四娘差可拟之。

  这么笔下的如烟往事最能够体现她细腻蕴藉的一面,她写初恋时在烟柳的浓荫下划船,写下大雪时,她拿着串红艳晶莹的糖葫芦一颗一颗地舔,雪花大朵大朵落在上面,写夏夜无事用针有凉床上刺千家诗,廖廖数笔均有宋词的意境。她内心的悲凉和无常感隐藏得很深,只有在读她怀念外婆等文章中才能略窥一二,这么侠骨柔肠,女汉子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啊。我不是太喜欢《万物皆有伤心处》这一篇,题目太琼瑶了,最爱的是《回忆往事就像置身鹅毛大雪》,开头就特别好:“从前的月亮总是圆一些,从前的天气没这样冷。从前的雪,却比现在大多了。”

  都说文人相轻,可我见了真正好的文字,总是忍不住摇旗呐喊,想与同好奇文共欣赏。我的鉴赏眼光也许并不高,但至少从不说违心的话。有些大家读了都叫好的书,我就愣看不出好来。就算是熟人写的书,我看了若觉得不好,决不会说好。这么和我素不相识,但我衷心希望她的书能够被更多人看到。

  对了,这么小时候也是个武侠迷,从小熟读金古梁温,在《我的武侠小说生涯》中,她对这四大家的分析特别到位,数千字远远胜过我当年写的十几万评论。在这篇趣文中,她写道:“我有一位远房叔公,藏书极丰。苦于下一代都不看书,听说亲戚中有我这一个勤奋好学的,特意叫我去他家拿书,想拿多少拿多少。进屋后,沿一面墙是黑压压的木头书橱,老版本的二十四史齐全,还有无数外国文学、中国古籍之类,还有线装书。我徘徊良久,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一套《七剑下天山》,欢喜而去。叔公再没叫我去他家。”

  真是个慧眼识珠的好姑娘啊。

  《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九):这么是个好作者

  昨天这么又叫我吃饭了,上次我嫌远没去,这次直接开车接送!虽然最后是唐姐付的账,但这么在我心中光辉形象又蹭蹭蹭蹭的升了好几个指数。我认识这么十年,带我蹭饭,送我书碟,给我介绍女朋友(虽然彼此都没看上),的确够处。如果哪天说:这么,我被人欺负了。她肯定提刀就喊:我操,是谁?所以这样的人写东西有英气,那是再正常不过,不信再看看她飞菜刀的外婆,抓贼的爹,遗传啊!只是英气有时候也是傻愣二,比如常在网上吐槽得罪人。

  作为不热衷写东西的闷骚男,我很难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写散文,巴拉巴拉地把自己那些事写出来,有什么意思?又因为太熟,从看书去了解作者这个过程又没了,而且看的时候突然想到什么八卦也不敢说,做书托好难。

  即便如此,从男性读者的角度,我仍然觉得这么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就像你面对一个女性,她给你讲起自己的家人、朋友、往事、吃喝玩乐诸如此类,有的人讲的内容和方式,会让人心里想:姑娘,你跟我讲这个干嘛?去找你的闺蜜啊!还有的人讲的时候,你心里默念着,这个人真无聊,以后再也不想见了;更甚者,会让人心里奔腾一万个草泥马,恨不得一巴掌拍过去——你逼逼叨叨什么玩意?

  这么不是。随便翻到哪一篇,写的都是硬邦邦的,冷静的,没那么多热情和煽情,可是突然就那么来一下,却又点到为止而不泛滥。写外婆,在马路上看到老太太时的联想,情感丰沛的人大概都能感同身受;写父母互相等待,又联系到了自己,吼吼吼。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不是那种你别哭啊,你一哭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又不是我操,你怎么一点女人味都没有?她澎湃而克制,英气而细腻,人是这样,写东西也这样。

  这么常说,悔其少作啊,把自己的东西改了又改,藏了又藏,然后羡慕和吐槽那些畅销书,又继续写。她是我认识的读书最多的朋友,经常周末起早到书市淘书,一麻袋一麻袋屁颠颠地抗回家,好像那些赶最早班车到超市排队买打折鸡蛋的家庭主妇。书读的多未必能写的好,有的人读成了二逼,有的人读成得瑟货,但明眼人肯定能看出来,这本书里是没有显摆的,那么读书多加上对自己文字的吹毛求疵,也能算写得好的一个佐证吧。

  顺便推荐下这么的两本电子书

  封面是我设计的,我不是设计师,但我会皮埃斯吼吼吼

  《万物皆有伤心处》读后感(十):一个跟踪狂的自白

  我想我是2008年看上这么的。当时她还用“在彼”这个名字,博客叫壬生寺。她一开始并没有把豆瓣当作主要据点。我辗转查到她豆瓣的ID,窃喜,因为可以在我熟悉的地头跟踪她的去向。

  可能因为她早期写很多古典的东西,所以她在我心目中的初始形象很古典。然后,2009年3月,她写了一篇“为恐春将老,携手看桃花”。这篇我记得很牢。一是因为我正被关在某个场所日以继夜地开会,忙乱狂燥,看到这样合我心意的文字犹如枯木逢春,满眼桃花。二是这篇里对桃花的比喻,乖乖,是我看到过最猛最贴切的。三是这么同学首次暴露了她的粗犷。她这里那里地扯些日常事,进入三月洗冬装,一边练字一边联想,“然后看宋词,真她妈是个古典的下午。哦哦。”跟踪狂看到一个端方的美女,在家里一边大扫除一边爆粗口,心里莫明其妙觉得很爽,就象看到偶像私底下的一面。这篇作品估计被她藏起来了,但是那些经典的句子我会说吗?

  再跟踪下去,细节逐一掌握。比如她是老烟枪,喜欢吃包子和烧饼,跟一个160的胖子走得很近,等等。她的文风不知道是否受某人影响,逐渐脱离纯文艺范儿,豪放起来。可能她本性就如此。这本书里收的她的近作,除了个别几篇还婉转缠绵一点,越新的文字越有凤辣子的味道。

  “万物皆有伤心处”这篇,应该是2010年秋天所作。当时看到,觉得已经写尽了秋天的美和惆怅。这么的文,可以很散,因为她脑袋里的东西实在很多,又特别会联想生发,但是总有几根隐线将这些碎片牵在一起,只要风轻轻扇一下就次弟发出碰撞声,象随意构成的散曲,美妙至极。

  当然这美妙的构成看似不经意,其实是花了功夫的。她的宋词系列花了多少功夫把无数资料串起来,是看得到的,在这本随笔集上花的功夫,除了我这样级别的跟踪狂能抠出她当年的原文对照出来,还有怕被打脸的那位的爆料,旁人还真不会知道这么多。大家都容易看到凤辣子精明能干的一面,不容易看到她背后花的功夫。

  先写到这里,就这里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