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31 05: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经典读后感10篇

  《恩宠勇气超越死亡》是一本由[美]肯•威尔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读后感(一):理论与修行

  肯威尔伯是我喜欢的一位作者,读了《心无疆界》后才开始了解他。肯威尔伯集哲学家心理学家神秘体验论者一身,被视为后人心理学(涉及所有正统理学同时研究灵性体验)领域的理论家,被誉为“意识研究界的爱因斯坦”。在《心无疆界》中,他系统地从各个角度给我解惑,即现实是什么,我应该如何认识它,它又如何影响了我。

  所以读书前,我认为这本书讲的是肯威尔伯如何帮助他夫人超越死亡。谁料结局恰好相反。

  肯威尔伯总结了两种价值观。一是“做”的价值观,这类人依赖自己原则判断,总要做点什么把眼前的一切变得更好;他们不满当下,投射未来。肯威尔伯总结自己:在最简单事情上构架或论证自己的一些理论,通过感觉说明理论,从个人经验转向宇宙

  我认为崔雅得了癌症后做了两件事。寻求一切的现代科学医疗手段治疗,“烧、砍、毒”使身体遭受最大的折磨坚持灵性修炼,转化自己的意识,体现了另一种“存在”的价值观:接受自己、放下一切、拥抱当下;她接纳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的本身,而不是他做了什么;她强调包容慈悲及爱,最终超越死亡。

  崔雅在死亡威胁下,实践各种理论,坚持修行,最后转化自己,得到超脱;肯威尔伯通过五年的磨难,最终在他自己的理论中找回自己。

  我希望能读到肯威尔伯最近写的书,试图理解他现在的境界,二十六年后的境界。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读后感(二):被高估了的(整合)心理宗教結合療法

  我想這本書雖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熱情善良和有學問的患癌病人心路歷程(這也是我讀這本書的原因),這是它的價值之所在,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絕症病人漫長而又無助的每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從而從她的醫療過程中,我們可以獲得一些力量和啟發。

  但全書除情感線外,所穿插的整合心理學理論,卻讓人讀后有些差強人意,從理論的建構和劃分,都有一些讓人覺得站不住腳的部分。肯威爾伯被認為是西方心理學界的“愛因斯坦”,他的研究結論確實有些創新,但也同時擔心會另一些人誤解了宗教、哲學、心理學的分界,從而去尋求一種被心理學家歸納總結后的核心原則,認為我們其實可以尋找一種權威全面方法來解決所有的問題,這種做法,就像把某個空間進行了某種壓縮,讓思想放在了一個純平面里。

  威爾伯是一位倡導常青藤哲學的人,認為世界有一種普遍真理和普遍價值的存在。他試圖將宗教加入心理學療法,具體學說是認為人的心靈歷程是不斷成長的(分為1-9個層次),第7-9個層次為靈性層次,最高層次為大精神(在此書重定義為遍在、存在于萬物之中的精神),這種定義方式類似于佛教的唯識派觀點,最內核為如來藏。但其內容與佛教唯識派內容並不相同。他認為人應該在各個層次分別解決各個層析的問題,從而達到精神的逐步提升

  借由此意,他反對了榮格、弗洛伊德、坎貝爾的主要心理學觀點。其反對的觀點,大概分為兩種,第一是對嬰兒時期意識的主要看法。第二,是對世俗宗教和深奧宗教的劃分方法。威爾伯認為,榮格和佛洛依德基本上過於重視人的童年意識,而童年意識并不是意識的目標和重點,而是一種類似於高級意識的低級意識階段,即對二元意識的混沌不清。而另一方面,坎貝爾如此深刻的洞察神話和原始宗教的深奧象征意義,也是徒勞的自我解讀,因為世俗宗教本來就是提供給只能理解世俗宗教的人們的,她和深奧宗教本身就是針對於不同人群,而敘述的不同層次的法教。

  我對於威爾伯的意見並不在於他試圖將宗教引入心理學治療的範圍,而是他想解構和拆解宗教的這樣一種創造性思維。即使佛教是無神論,但我們依然認為佛陀是一個“覺悟者”,在東方,我們傾向於稱那些領悟了真理的人為“聖人”,而儘管佛教認為,我們和覺悟者具有無二的心性,但佛法畢竟是聖人到達彼岸后告知我們走向真理之方法。而我們在現有的意識層次下,去創造一個意識層級的客觀法則,我們則高估了自己的意識。因為即使威爾伯總結的是對的,我們也不可能站在意識層次的5級的大腦,從而梳理出第9個層次的意識是如何的,這是一個邏輯悖論。聖人雖然和我們有一樣的心性,但在相對的層次上,他們的智慧是在我們之上的,我們靠現有的“大腦裝備”去梳理所有高於普通人意識層次的眾多聖人們的經驗,得到的可能是一個凝固住的迷宮,難以逃脫。

  而佛法講究智慧與方便的結合,我們不能忽略點一直燈的作用,一個手印,一個圖畫背後的生生不息和動能,他們蘊含的意味豐富了宗教的多層次、多樣化和超世俗的特性。如果所有的原始宗教、神話都是它本身所描述的樣子本身,可能每個人都會陷入對形象、物質,神通更加執著旋渦。不一定所有人,都無法理解貞女有孕這件事背後所帶有的象征意義。

  這年頭,常會見到有人混雜各種宗教來調試與自己所求,試圖作為部分教派者,他們嘗試從佛教的觀點來解釋基督教的概念,或尋找佛教與蘇菲教、或禪宗與商業的相似之處。當然,人們總可以在任何兩個存在的東西之間至少找到細微的類同——但我並不如覺得這比較有必要

  雖然所有的宗教都是起始於某種博愛的目標,通常是為了去除痛苦,但是他們只兼都有基本的不同。他們都像藥方,是為了減少痛苦而設計的:但如同藥方,他們也依病人或病症有所不同。,如果你被毒葛刺傷,那麼菱鋅藥膏是恰當的藥方。但是如果你患的是血癌,你不會試圖找出菱鋅藥膏和化療的相似性,然後用這藥膏來治療血癌,就因為他比較方便。相同的道理,混雜宗教是沒有必要的。

  ———— 《近乎佛教徒》蔣楊欽哲宗薩仁波切

  我想這段話,能很好的說明威爾伯整合心理學宗教結合療法的問題之所在。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读后感(三):我拿什么超越你——死亡?

  知道这本书已经好几年了,却一直怕这是一部琼瑶式的关于爱情生死的书,所以一直没有入手。然后是几个月前,听了一场后人本心理学的讲座机缘巧合,一位书友借给我这本书(好多年没有的一次借书的经历),就这样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虽然这本书是肯威尔伯所著,但我却觉得这更像是一部合作作品;或者你也可以想象为这本书是去世的崔雅亲口讲述她的疾病,而威尔伯辅以旁白,就此阐述他的理论。关于肯威尔伯和他的常青哲学,这本书里应该有不少阐述,包括他的“九层意识”。但这本书吸引我,或者说我认为更有价值的,其实就在于崔雅的这部分日记(书中崔雅的日记与威尔伯的“旁白“是用两种字体区分的)。

  感谢崔雅的坦诚,她的日记在我看来,真的与我们概念的日记或读到的很多名人日记不同,其珍贵就在于她的真实。崔雅在日记中的记录如同朋友们对她的描述,难得的赤裸诚实,尽管崔雅与威尔伯的相识可能确实有些如同小说一样一见钟情,但相识后结婚伊始,剧情急转直下,就是崔雅发现已经罹患癌症,在这个生活的巨变中,崔雅记述着一路的心理历程,抗拒、抱怨愤怒,所有的负面情绪,她应该没有丝毫的矫饰,就在日记中直视自己的不堪,学会从抗拒、妄图掩盖到与这种情绪相处作为读者的我,阅读着她的这份文字,甚至有些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想崔雅曾经遭遇的这份痛苦其实应该也是我们的痛苦,或者说作为个体的我们害怕遭遇到的,就是因为对无常的这份恐慌,所以才会让我们有这样的畏惧吧。

  但读威尔伯的那份文字确实让我有些失望了。在我个人看来,尽管威尔伯在书中称自己的观点汲取了有关佛教等各种宗教的理论,但书中很多理论应该明显看出是照搬了很多佛教的理论,有些应该就是来源于大圆满的理论,但由此又有很多错误解读特别的就是关于那个小我与大我,关于光明等等。也是因为这样,每次读到威尔伯关于其理论的那部分阐述文字,真的有不忍卒读之感。不知为什么,今人对于佛教的学说,多有以其为基础 ,加上自己的分别念解读,就有可能构成了一个开山的理论,然后也引得趋之者如骛。威尔伯的常青哲学,就让又生此感。

  与其说崔雅这份超越死亡的恩宠与勇气是来自于静修,不如说是真真实实地受益于佛法,或者更进一步说,就是她将佛法的这份理论付诸于实修的结果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阅读一下海南出版社几年前的一本书《次第花开》(作者希阿荣博堪布,这本书现在还经常位于当当的同类书的榜首),在其中一篇文章安乐》,还有其他的几篇文章中,堪布就详细地讲述了如何观察自己的情绪,如何真正地了解自己。但与《恩宠》一书不同的是,您可以看到佛法对于此”原汁原味“的讲述,或者说,真正的智慧的哲学是怎么说的。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读后感(四):恩宠与勇气

  2017-6-9 11:11

  當我忍不住打聽崔雅最後是死了嗎?答案是死了的時候,那一刻,有失落,有疑惑,有好奇抗癌的結果最終沒逃出死亡這一關,期間的過程卻鼓舞人心,不是雞湯式的振奮人心,而是讓人一步一步的直面死亡的過程,體會那種對死亡的恐懼、痛苦和畏懼。

  那麼溫和又細膩,堅忍又偉大。感動的是崔雅的堅定與靜定,勇氣與毅力故事沒有什麼大事,就是如實紀錄了在走向未知的終身課題死亡的點滴。她是如何與病痛相處,在覺知的狀態下離去。讀到最後基本是淚水無聲的流著,陪伴她最後離開,心靈與她共同得到安寧。似乎她通過文字也能傳遞出一份力量,那份甜甜的恩寵,還有勇氣。

  肯,同我們一樣的人,在對崔雅瑣碎的日常照料中,與自己融匯,那滴水最終匯合入大海。在玻璃上看見模糊的自己更加清晰

  在宗教形式之上的一個點,大而合一。

  摘錄崔雅最喜歡的一首詩:

  不要在我的坟上哭泣,

  我不在那裡,也未沉睡。

  我是呼嘯的狂風;

  我是雪上閃耀的鑽石。

  我是麥田上的陽光;

  我是溫和的秋雨

  你在晨曦的寂靜中醒來,

  我已經成為無語的鳥兒振翅急飛。

  我是溫柔的星群,在暗夜中閃爍著微光

  不要在我的墳上哭泣,

  我不在那裡……

  於2017.6.9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這一事實,才是“勇氣”。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读后感(五):如果你有病,千万别看它

  写下这个标题,距我把《恩宠与勇气》全部看完已经过了好几天的时间,可是看完全书那种忧伤,对,就是深深的忧伤的感觉,始终无法消除。

  崔雅还是死了。

  虽然肯把崔雅的离世经过描述得很唯美,可是终究,让越来越爱崔雅的读者我,感觉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心碎了。我们不免要问:“为什么?”

  1.为什么会死?

  从佛家的观点来看,人类的存在有一些本质是超越文化的,其中之一就是全人类都在受苦。所有人看似安全的家中皆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我们有很深的恐惧。因为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有可能死亡。

  虽然每个人都会死。可是如果已经患病的人,看完这本书,未免会对人生失去希望,丧失生的信心。所以,我说,如果你有病,真的不要看这本书了。当然,这书里有很多崔雅对付癌魔的方法,可是,最终,哪种方法也没能挽救她的生命

  但是如果你足够勇敢,那么,还是建议你好好看看这本书。虽然都是死,可是怎样死得更好,让生命更有价值,崔雅身体力行,在抗击癌魔的同时努力内观外观,留下文字以方便其他人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是崔雅拿生命换来的。

  一个人,本身有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又保持冥想打坐的好习惯,才结婚就得乳腺癌。这事就有点说不过去

  按照我们平常认知,一般女人老公关系不好,经常生闷气,自己又不会宣泄,这样的人容易得乳腺癌。或者是家族里,母亲得的是乳腺癌,女儿也容易得。

  可是崔雅,究竟是为什么得了呢?她才结婚,正享受着新婚幸福喜悦,第一条是排除的。第二条,崔雅的母亲虽然没有乳腺癌,可是她也是癌症患者,她是结肠癌。

  我的父亲肺癌,每次当我咳嗽时候,也不免担心起来。现如今的中国,有多少癌症患者?越来越多。

  我们经常会归咎于环境污染,这样还让人心里好过一些。要不然,癌症患者会想,为什么是我得了癌症?难道是我不好吗?中国有老话叫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让得了大病的人无端地增加多了一层心理负担

  其实,哪个人没有病呢?据说现在的检查仪器越来越先进,基本上40以上的人站到这些仪器下去检查,不查出来点毛病还真不容易。既然每个人都是带着病体生存,那么对那些已经被医学证明得了大病的人,我们就多点慈悲,少给他们增加痛苦吧。

  没有为什么,"黄泉路上无老少”。得病去世的人,还有时间做准备,那些突然走的人,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不也就随风去了吗?

  2.不要问为什么。

  既没有创造,也没有毁灭,

  既没有命运,也没有自由意志,

  既没有途径,也没有成就;

  这就是最终的真理。

  生命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虽然佛家道家各类宗教各有说辞,但是,真理到底是什么?没人能真的说清楚。

  如果你已经罹患重疾,那么就坦然面对吧,像崔雅那样勇敢。她坚持健身,甚至最后阶段还背着氧气机在跑步机上跑步。她坚持静修,谛听智者的领悟。当生命最终不再给她希望,她也要优雅地离去,拒绝在医院满身插着管子难看而痛苦地死去。

  没有命运,也没有自由意志。如果有,崔雅还应该创造出奇迹,好好地生存,因为她已经尽了全力了。她说:“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

  身边的一个朋友患了重病,我曾经推荐她也看这本书,她看完是沉默的。现在,我理解她的沉默。疾病在谁身上,谁才会有切身体会,所有的身心的折磨只有自己承受。但是,我希望她从崔雅身上获得勇气,更加用心地生活。总有奇迹发生,这正是上天给我们的赏赐。

  3.崔雅有肯威尔伯,你有谁?

  “在这个煎熬的过程中,我随时可以出走,没有人把我囚禁在医院的病房中,没有人威胁我,也没有人束缚得了我。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已经决定,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要忠贞不渝地守在她的身边,陪她度过这个难关。”------肯威尔伯

  崔雅虽然不幸得了重病,可是她又那么幸运地拥有了肯威尔伯。在生命的最后5年,肯一直在陪伴她勇敢抗击癌魔,让崔雅体会到世间难得的真爱。

  从一开始两人的“一触钟情”,到最后崔雅走的时候,对肯说:“你保证一定找到我?”肯回答:“我保证。”他们俩让我们见证了这个世界上真爱究竟是什么模样。

  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幸运,在患病期间,爱人每天24小时陪伴在身边,尤其是一个男人,一个很有些成就的男人就更不易了。

  不要说爱人得病了,我们中国现在有多少两地分居的家庭,一个男人为了挣钱,到外地打工,做生意,把老婆孩子留在家里。如果这个老婆得了癌症,男人会回来,但是会一呆5年,每天24小时陪伴吗?

  听说过一个女人得了乳腺癌,她老公拒绝给她送医院治疗。理由是:“花50万去给你治病,可能会人财两空。不如拿这50万再找个媳妇。”人啊,良心呢?更别提爱情了。

  肯把自己认定为支持者,是的,病人需要这样的支持者。肯在当支持者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心理学的专家,他会深刻剖析自己。会有愤怒,会有悲伤,会有恐惧和担忧。但是,最重要的,是有爱。就像特蕾莎修女所说的:“要爱到心疼为止。”

  崔雅给了肯最大的肯定,是她临终那句话:“你是我这辈子见过最伟大的人,我的冠军。”

  我们在人世间艰难行走,寻觅真爱,原来真爱是真的存在的。他能陪伴你度过欢乐时光,也会陪伴你度过人生的暗夜,直到在他的怀抱里闭上眼睛。

  我说,如果你有病,就别看《恩宠与勇气》,这是真心话。没有多少人有崔雅那么好的心态,有崔雅那么好的条件。但是建议,这本书给家有重症患者的亲属好好看。我们究竟该如何陪伴亲人度过最后的岁月。

  当然,这本书值得每个人看,因为里面关于生死,关于爱情,关于疾病,都有太深刻的描述,看一遍都不够。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读后感(六):复制之前的书评

  这是很久之前写的书评,我再粘贴到这里,待会再补个日记。这种书,真的需要时常回顾,看一次,更深入一次。

  印象非常深刻,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推荐的这本书,那就是《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不过据说原名就是叫《GraceAndGift》,甚至台湾版的也是直译过来,不知道为何在大陆出版的时候又加了“超越死亡”这四个字。整个书读下来,我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书中的崔雅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而又一步一步真正接纳死亡的。一边带着孩子,只能趁着孩子睡觉的时候读,陆陆续续读了半个月,才读完。其实我不咋会写读后感,就捡着一些对我触动很大的”灵感“说说吧。

  1.这本书真的解答了一直存在于我心中的疑惑,那就是人世间的智慧是相同的吗?为什么这类灵修书籍与之前看的育儿书籍总有一些微妙而相似的联系呢?作者也在书中肯定地写到,那就是,无论中外,无论国家,无论在远东的日本或者是遥远的墨西哥,这个世界上,存在共通的哲学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被作者称为”大精神“,大精神是存在于我们每个有生命的深处。作者更愿意叫”大精神“而不叫”神“,因为神总是好像带着父权形象似得。我觉得这个”大精神“和《当下的力量》里作者说的”本体“(being)是一回事。

  2.世界上所有宗教最深层的奥秘都是相同的,这是超越宗教的一体性,无论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还有印度教,作者叫这种超越宗教种类的一体性为”深奥宗教“,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各种宗教,其实已经是被后人各种扭曲和误解的”世俗宗教“。佛陀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应该是包容万物的慈悲,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些佛教教义。好吧,我就是这样理解的。

  3.整个人类社会愈来愈倾向“阳性的价值观”,也就是制造一些东西,达成某种目的,通常比较有攻击性、竞争性以及等级性;它们总是投射未来,依赖的是原则和判断。基本上,这样的价值观总想把眼前的一切“变得更好”。然而,“阴性的价值观”对于人类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要我们拥抱当下,它们接纳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的本身,而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它们强调的是关系、包容、接纳、慈悲和关怀。作为“人”的一生,怎样才是有意义的?我想,除了“发展”,还有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联结、生命与生命之间温柔的爱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关于价值观的思考。

  4..“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所以我更用心的活在当下。”接纳死亡非常不容易,因为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其实就是恐惧,而我们最恐惧的莫非就是死亡了。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屡见不鲜。可是只有接纳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死亡其实是一种没有未来的状态,活在当下意味着不再有明天,崔雅不是在忽视死亡,而是活出了死亡。

  5.“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种奖赏。”这是一本让人难忘的书,我们的生活,也许就是学着去接纳,而不是改变。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读后感(七):这真的需要恩宠,当然,还有勇气

  “这真的需要恩宠,当然——还有勇气”,当崔雅最后以清楚娟秀的字迹写下这句话时,她已然已超越死亡,带着肯和其他人的恩宠,还有她自己的勇气。

  从诊断出癌症到走完人生旅程,肯和崔雅经历了对人生的抱怨(为什么是我?)、寻找治疗方案、疲惫与争吵、淡然超脱与坦然应对的历程。36岁的肯和崔雅一见钟情,可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而在这之后的治疗过程中,肯和崔雅一起共度难关,一起面对,虽然有过抱怨、争吵,但还是最终一起坦然地面对走到了最后。这背后是一种强大的爱在支撑的,是的,是真爱在支撑。

  书中说到“病人其实早就解脱了,而更难受的其实是支持者”,这里比较的更多的不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是心理上的疲惫与折磨。其实支持者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不管不顾,但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与病人一起走下去,不管多辛苦、不管多艰难。当然,这其中也有过抱怨,抱怨因此暂停了自己的事业、扰乱了自己的生活,出现这些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因为每个人终究还是有自己的生活与想法,不然就是神人了。这时要做的更多的是积极主动的去沟通,而不是皮里阳秋,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与面对问题。当然,这些都是以深爱着对方为前提的,不然也不会理会这么多。

  所谓“病急乱投医”,其实自己也是深有体会,当面临这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病症却又不得不忍受着持续的痛苦时,是相当折磨的,这时也会尝试各种治疗方案,不知道哪种有效,可能试过一些又后悔觉得选择错误了。这时,需要保持理性,全面地获取信息,做出理性的选择。

  关于宗教,是一种信仰支撑,可能越是在面临困境时越是需要这种信仰来支撑自己走下去。以自己的体会,虽说现今中国的很多寺庙都有点变味,虽然自己也没有特别的信仰,但是还是能在里面寻求到一种心灵的平静的。

  当面临困境时,自己首先得有勇敢面对的勇气,还得要有亲人爱人朋友的支持,即他们的恩宠,最终才能坦然地走下去,勇敢地渡过难关。然后不失去理性,加上可能的信仰。如是,即使是死亡,也能超越。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读后感(八):临终关怀

  真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涉及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作为癌症照顾者的家人的困顿与情绪波折。1983年的美国已经有癌症支持中心,国内仍然一片空白,当然我们有"土"法,一起玩扑克,在护士台聊天。癌症患者最后不得不忍受疼痛,坚强的崔雅只使用四粒吗啡,在意识清醒中一一和家人道别,拒绝插管,平静死亡。这一切都归功于平时的静定练习,觉照能力。 我目睹外公在急诊室一天天躺着直到油灯燃尽,他喜欢天一亮大清早跑去阶梯上坐着。外公那一代人子女多,子女24小时轮流陪护,作为儿女每天只能关心问他喜欢吃什么。尽管如此,他(她)们也累得够呛。从一开始难过,到后来聚在一起喜欢揣测还能熬多少日子。外公也没有话对儿女们要讲,或许是他实在是虚弱了,以至于没法讲话,靠氧气筒维持生命,根本没有人关心他的个人意愿。外公还有子女陪护,一部分老人是扔给了保姆。有一次去看望一个老人,她的保姆一顿抱怨,吗啡的效用只有12小时,他的子女选择在白天注射,那样晚上醒来疼痛不会打电话给子女,他们象征性傍晚去看熟睡的妈妈。尽管如此,这位奶奶始终不愿回家,宁愿插管上呼吸机。一方面作为父母,对儿女是无私的奉献,可对年迈的父母却是难以尽孝。有句古话"寿多则辱。" 那2年多的化疗生活都是妈妈亲自没日没夜照顾。我们之间很难有崔雅与肯的精神交流。在生活上,妈妈是非常棒的支持者。我厌油腻,妈妈走好远去菜市场买菜,跑不同的店买吃的。自己也会打我药,跑去城站外婆家吃饭。一出门吸了一口冷风,吐得连渣都不剩,从此也不折腾。有时佩服妈妈的精神状态,她一回家又可以投入工作中,好像没有肯那样低潮期。她也不向人抱怨,寸步不离守着我。病房中妈妈们都是如此,有些抱怨聊天拉拉家常。 崔雅能够在家中平静面对死亡,是非常幸运的。在一次幻觉中感觉要走了,我恳请爸妈陪我在家,结果妈妈哭哭啼啼,用救护车强行送我到急诊室,一次一次把我送到医院。她们甚至阻拦我唯一交心的朋友来家里看我,她们把打坐过错归功于我的朋友。自己看护累了,派大伯舅舅小姨父看护我,我无力反抗,昏昏沉沉。我只是想半夜出去吹个冷风,被大人无情拒绝。一想到这些,不由自主打寒顫。如果那一次我真的精神分裂,该多么可怜,没有来得及跟朋友亲人好好告别,豆瓣是这几年的精神家园。 归功于坚持灵性方面的成长,无论幻觉中出现多么痛苦的感受,都能平静面对,默诵佛号,没多久会睡过去,最后一次估计也是如此,只是不再醒过来。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读后感(九):不想要的恩宠,荣耀的勇气

  肯.威尔伯和他的妻子崔雅承受过这样的病痛考验,让我颇觉意外。一个23岁的年轻人就能圆融东西方的顶尖智慧,用文字让世界惊诧,他无疑是不世出的天才。而尘世的烦扰是不应该降临在天才身上的,他们的任务是开启通往更高层智慧的大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不应该被这么浪费,他们任重道远。

  但事实如此。肯和崔雅面临癌症的考验,经过顽强的抵抗,并最终——按照传统的观念——败给了病魔。只是与平常人不一样的是,这两位觉悟者以癌症为因缘,达到了智慧的增上,为自己的灵魂赢得了令人唏嘘的荣耀。在书中常常能看到他们的智慧之光,和无与伦比的勇气。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修行的助缘,包括癌症。他们能够以荣耀的勇气跨越凡人的境界,超越对生的执着,从理性上、从感受上体悟到更高的智慧,使得他们能够将普通人愿意用一切——除了自己的身体——来交换的癌症,视为一种恩宠。对这种勇气的回报,就是在面对癌症的时候那么平静,那么超越痛苦。

  可惜对我们俗人来说,这种境界难以企及。每一次在肿瘤医院看着大厅里、走廊里满当当的病人和家属,我都深深感到一种身为凡人的痛苦。有那么多的患者身受肿瘤的折磨,那么多家庭为之痛苦和奔忙,但是我们有多大的几率战胜——不,没有战胜,我们有多大的几率摆脱它?好像很低很低。即便是那些被现代医学认为是治愈的数字,也不过是5年存活率这种没有感情的字眼。然后有人拿出统计数字说,癌细胞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只是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云云。有人总结根源,说是因为基因突变、情志不舒、环境恶化云云。有人自我分析,说这是因为在内心深处的死本能,或者是一种内向攻击。有人信奉意义,说这是一种因缘,患者应该藉此发现病痛的意义。有人天天刷屏,宣扬这是一种因果,恐吓大家积德行善…而主治医生则言简意赅的说,只要切除就好,如果再严重就化疗。最终这些形形色色的说法完全偏离了痛苦本身,除了信奉其中的一种或数种解释,感受到凡人的无力之外,几乎要让人晕头转向。

  那痛苦我曾深有体会。为什么是我?真想要上问苍天,下问众生。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这世间恶人无数,恶行满目,为何他们过得那么自在。谁来救我?我愿意倾尽所有,哪怕向恶魔交出灵魂。恐惧、愤怒、绝望、冷酷、伤害,是癌症的赠品。这赠品一个人实在无力承担,理应赠与身边人,于是大家一起痛苦。为什么活着熬过来了?不知道,也许是人求生的本能——可恰恰是阻止人去死的生之本能,在癌症上附加了炼狱般的赠品。这么看来,似乎生之本能是痛苦之源,它陷人于生不如死的深渊!如果说有什么出路,那就是为痛苦所逼迫,穷智慧之极,从无尽的炼狱中超脱!——但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啊,我来到这世上,只是为了赏心悦目,口腹之欲,繁衍生息,建功立业。如果在老年死去,虽然依然不舍,但在年纪渐老之时,我已经早早开始准备,固然不舍,也绝不会像现在这般难以接受。我果然是颟顸的凡人么。

  读此书至末尾,涕泪不止。我清楚的觉知那不是喜悦,不是赞叹,而是纯粹的感动。相对于崔雅和肯的智慧,更让我触动的是他们两人爱的温情和无畏的勇气。我始终不想要这样的恩宠,这也是大精神的示相吗。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读后感(十):恩宠与勇气——摘录。

  一本需要勇气才能读下去的书。

  1.来,让我抱着我的女孩上楼吧。

  这是我最后一次抱着我亲爱的崔雅上楼。

  2.你会来找我吗,我保证。你保证一定找到我?我保证。是该走的时候了。

  3.再见了,祝你一路平安,我最亲爱的崔雅。我会找到你的。

  “你保证?”她再—次温柔地问我。

  “我保证,我最爱的崔雅。”

  我保证。

  4.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

  5.“我要走了,真不敢相信,我就要走了。我真的好快乐,好快乐,好快乐……但是我不要离开你,我实在太爱你了,我不能离开你,我真的好爱你。”

  6.不要去听那些自认为很了解你的人的话,你要相信自己,要以自己的理解来过滤他们的意见,你要有心灵的免疫系统,让自己有能力接受有益的帮助。

  7.我一直深爱着你。

  8.亲爱的,一路走来都那么难啊。但我现在可以走了,我好爱你,我真的好快乐。

  9.打开我的心。

  10崔雅,以及.所有美好的灵魂,正是这些美好的音乐,以及所有美好的一切本身。

  11.活着,就要珍惜生命,好好地活,有勇气,开放、接纳、成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该走的时候就坦然地走。

  而读完后又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一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