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31 05: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经典读后感10篇

  《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是一本由王毅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读后感(一):孤独是演员们的朝圣路,庸俗是明星们的避风港

  大学里选修的一门课程,叫做现代诗歌写作,因为兴趣选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是为了学分,更有甚者没选上课去找老师名字,老师拒绝了这些跑来加名字的人。

  第一堂课教室里的人满满当当,第二堂课来的人数还不及第一趟课的一半。第三堂课来的人更少了,那天上完课,点完名字,老师说了两件事:第一件,连续两节课点名没到的将被除名,第二件,有要来加名字的现在可以过去找他了。

  只有一个男生加上了名字,这个男生每次都提前很早到教室,坐在角落的第一排,认真笔记。 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老师让交上自己写的作品,那个加了名字的男生交上来整整一本自己打印的诗集

  还记得第一堂课,老师讲了诗人气质,排在第一的就是孤独。诗人习惯去别人找不到他们的地方,自己独立领悟,用自己的想象和推断去创造,走出和别人的脚印完全一样印迹。他们比别人更容易被不在眼前的事物感动,可以将细微声音放大如洪钟暴雨般的声响。而有着这样气质的诗人,他们或许是孤独的,同样也是不俗的。

  《一个人的朝圣》里面的哈罗德,六十多岁的英国老人,在某天早晨收到了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信,信中说她患了癌症时日不多,写信告别。哈罗德由奎妮的重病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他从英国最西南走到了最东北,跋涉627英里,行走了87天,横跨整个英格兰,终于走到了奎妮的病床边。哈罗德只是凭借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迈出第一步的那一刻起,他开始了孤独之旅,也注定了这段路途不平凡。就像叔本华说:“ 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部书,是一本当代华语名家谈艺录,主要以采访问答形式纪录了当代有影响力、有潜力的20多位表演艺术家话剧生涯。纵观书中的这些话剧表演艺术家,无一例外行业外公认的演技派,具有良好口碑,他们其中有的人可能你连名字都不熟悉,但对于表演、对于话剧却是付出非同寻常努力,创造、继承、发扬,坚守着那一方属于自己的舞台

  冯宪珍说话剧就该小众,就该沙龙,大环境变了,经济衰退的时候人们精神上就表现饥渴。但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酒足饭饱娱乐项目多了起来,文化自然就被抛到脑后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为什么现在的影视圈,明星多,演员少,又或者很多之前是演员的人也跑去当明星了。经济发展给文化带来的不是沉淀,是浮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候,我们要获取的信息量更大了,静下心来阅读的少了,手机在我们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高,关系越来越亲密同时电子产品也更加疯狂升级迭代。

  木心先生的《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的影视作品量少而精致,两个月前看了部中国的黑白电影《哀乐中年》,那么多年的片子了,如今看来依旧是一部很好的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现在而在商业化的社会里面,充斥着更多的元素,人们懒于思考快餐文化、碎片阅读盛行。

  大叔当道,鲜肉圈钱,看脸看身材幸运是外部世界的赐福,才华内心世界的修炼,更多的明星只有幸运,却无才华。数字小姐、文替先生,业务不怎么样,却依旧有市场,为了市场、为了金钱、为了名利,他们奔走于各种活动通告中,甚至同时兼拍几部戏,为了赶上进度,提高效率,在拍摄远景、大远景的时候,不得不使用替身。很多明星的替身,也是努力俊俏的人呢,为什么他们没那么好的命呢?只是因为上天不眷顾不够幸运罢了。可是,这些明星丝毫不珍惜这种幸运,反而变本加厉的透支。他们对时代逆来顺受,对市场曲意逢迎,把烂片当做了安逸的避风港,收获着金钱和人气,庸俗一生

  当杨颖、李易峰从一众演技派中当选百花奖的最佳,我们已经不理解这个社会和这个市场了。有人愤怒、有人哀叹,也有人不以为然。我们也应该欣慰,即便某些曾经分量奖项沦落至此,依旧有很多人在努力当一个合格的演员,提高着作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让话剧演员去演影视剧轻车熟路,往往都是经典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冯远征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的施暴者,是多少人的童年阴影;比如陈建斌的《乔家大院》《甄嬛传》都是高分电视剧;比如孙海燕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各大卫视都创下了超高的收视率……演技是需要磨练和沉淀的,就拿现在当红的老干部胡歌、靳东来说,他们都演过话剧,经手过打磨,在一众台词不过关,面瘫的明星中,就已经能够算得上一股清流了。

  大学时候,看过师哥师姐们的毕业大戏,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真人版的话剧,与表演者近距离面对面,感受剧场灯光、表演,融入其中。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相信很多的学校都有过,而这个活动的门票是分发给各个社团的,但这些一票难求的票,很多人是没有的。也有很多人有票,但是他们是没兴趣去看的,票就随便扔在社团的桌子上甚至丢进了垃圾桶。虽然最后历尽艰难地要到票,我却对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

  人在物质满足以后,是需要精神释放的。当我在《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本书中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在想,人在获取物质方面,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满足,精神才能够得到释放?如果已经得到满足,需要精神释放,那么又是谁在该《摆渡人》,《小时代》这种低劣影片贡献票房

  也许话剧注定是小众的,沙龙的,但我希望有演员坚守阵地,有观众支持鼓掌。毕竟,人是要有精神追求的,而不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的成功

  《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读后感(二):孤独是演员们的朝圣路,庸俗是明星们的避风港

  大学里选修的一门课程,叫做现代诗歌写作,因为兴趣选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是为了学分,更有甚者没选上课去找老师加名字,老师拒绝了这些跑来加名字的人。

  第一堂课教室里的人满满当当,第二堂课来的人数还不及第一趟课的一半。第三堂课来的人更少了,那天上完课,点完名字,老师说了两件事:第一件,连续两节课点名没到的将被除名,第二件,有要来加名字的现在可以过去找他了。

  只有一个男生加上了名字,这个男生每次都提前很早到教室,坐在角落的第一排,认真做笔记。 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老师让交上自己写的作品,那个加了名字的男生交上来整整一本自己打印的诗集。

  还记得第一堂课,老师讲了诗人的气质,排在第一的就是孤独。诗人习惯去别人找不到他们的地方,自己独立领悟,用自己的想象和推断去创造,走出和别人的脚印完全不一样的印迹。

  他们比别人更容易被不在眼前的事物所感动,可以将细微的声音放大如洪钟暴雨般的声响。而有着这样气质的诗人,他们或许是孤独的,同样也是不俗的。

  《一个人的朝圣》里面的哈罗德,六十多岁的英国老人,在某天早晨收到了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信,信中说她患了癌症,时日不多,写信告别。

  哈罗德由奎妮的重病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他从英国最西南走到了最东北,跋涉627英里,行走了87天,横跨整个英格兰,终于走到了奎妮的病床边。哈罗德只是凭借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迈出第一步的那一刻起,他开始了孤独之旅,也注定了这段路途的不平凡。就像叔本华说:“ 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部书,是一本当代华语名家谈艺录,主要以采访问答的形式,纪录了当代有影响力、有潜力的20多位表演艺术家的话剧生涯。

  纵观书中的这些话剧表演艺术家,无一例外是行业内外公认的演技派,具有良好的口碑,他们其中有的人可能你连名字都不熟悉,但对于表演、对于话剧却是付出了非同寻常的努力,创造、继承、发扬,坚守着那一方属于自己的舞台。

  冯宪珍说话剧就该小众,就该沙龙,大环境变了,经济衰退的时候,人们的精神上就表现出饥渴。但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酒足饭饱娱乐项目多了起来,文化自然就被抛到脑后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为什么现在的影视圈,明星多,演员少,又或者很多之前是演员的人也跑去当明星了。经济发展给文化带来的不是沉淀,是浮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候,我们要获取的信息量更大了,静下心来阅读的少了,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关系越来越亲密,同时电子产品也更加疯狂地升级迭代。

  木心先生的《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的影视作品量少而精致,两个月前看了部中国的黑白电影《哀乐中年》,那么多年的片子了,如今看来依旧是一部很好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在而在商业化的社会里面,充斥着更多的元素,人们懒于思考,快餐文化、碎片阅读盛行。

  大叔当道,鲜肉圈钱,看脸看身材。 幸运是外部世界的赐福,才华是内心世界的修炼,更多的明星只有幸运,却无才华。数字小姐、文替先生,业务不怎么样,却依旧有市场,为了市场、为了金钱、为了名利,他们奔走于各种活动通告中,甚至同时兼拍几部戏,为了赶上进度,提高效率,在拍摄远景、大远景的时候,不得不使用替身。

  很多明星的替身,也是努力俊俏的人呢,为什么他们没那么好的命呢?只是因为上天不眷顾,不够幸运罢了。可是,这些明星丝毫不珍惜这种幸运,反而变本加厉的透支。他们对时代逆来顺受,对市场曲意逢迎,把烂片当做了安逸的避风港,收获着金钱和人气,庸俗一生。

  当杨颖、李易峰从一众演技派中当选百花奖的最佳,我们已经不理解这个社会和这个市场了。有人愤怒、有人哀叹,也有人不以为然。我们也应该欣慰,即便某些曾经有分量的奖项沦落至此,依旧有很多人在努力当一个合格的演员,提高着作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让话剧演员去演影视剧轻车熟路,往往都是经典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冯远征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的施暴者,是多少人的童年阴影;比如陈建斌的《乔家大院》《甄嬛传》都是高分的电视剧;比如孙海燕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各大卫视都创下了超高的收视率……

  演技是需要磨练和沉淀的,就拿现在当红的老干部胡歌、靳东来说,他们都演过话剧,经手过打磨,在一众台词不过关,面瘫的明星中,就已经能够算得上一股清流了。

  大学时候,看过师哥师姐们的毕业大戏,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真人版的话剧,与表演者近距离面对面,感受剧场、灯光、表演,融入其中。

  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相信很多的学校都有过,而这个活动的门票是分发给各个社团的,但这些一票难求的票,很多人是没有的。也有很多人有票,但是他们是没兴趣去看的,票就随便扔在社团的桌子上甚至丢进了垃圾桶。虽然最后历尽艰难地要到票,我却对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

  人在物质满足以后,是需要精神释放的。当我在《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本书中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在想,人在获取物质方面,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满足,精神才能够得到释放?如果已经得到满足,需要精神释放,那么又是谁在该《摆渡人》,《小时代》这种低劣的影片贡献着票房?

  也许话剧注定是小众的,沙龙的,但我希望有演员坚守阵地,有观众支持鼓掌。毕竟,人是要有精神追求的,而不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的成功。

  《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读后感(三):叔本华还为此书写过长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9041633/

  ……

  相比之下,一个人的高贵本性正好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宁愿孤独一人,而无意与他人为伴。然后,随着岁月的增加,他会得出这样的见解: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这话说出来虽然让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尽管他有着基督徒爱意温柔——还是不得不这样说:

  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对于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来说——他们都是人类的真正导师——不喜欢与他人频繁交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和校长教育家不会愿意与吵闹、喊叫的孩子们一齐游戏、玩耍是同一样的道理。这些人来到这个世上的任务就是引导人类跨越谬误海洋,从而进入真理的福地。他们把人类从粗野和庸俗的黑暗深渊中拉上来,把他们提升至文明和教化的光明之中。

  当然,他们必须生活在世俗男女当中,但却又不曾真正地属于这些俗人。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